在一个宏大叙事崩塌的时代,即便是战争,也不再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全景图卷,而是平凡小人物的视角中几个凌乱而晃动的画面。
这就是为什么“手提式摄像”的镜头在《District 9》中被用到极致的缘故,在《The Hurt Locker(拆弹部队)》中亦然。
其中最打动我的一幕,发生在男主角私自出营调查未果后返回的途中。
来时,他的身体里充满着被他的同伴称为“荷尔蒙式”的热血,但归去时他却不再是长官口中所称赞的那个拆弹873颗的英雄。
他迷失在夜晚巴格达那肮脏而混乱的街头,在异族人漠然而叵测的注视之中,一路奔跑,仓皇如丧家之犬。
这部充满暴力和死亡的影片由此展现出一个女导演细腻而感性的视觉,我不禁想起另一位女导演的近乎同样的表达——《Lost in Translation》中熙攘而陌生的东京街道。
诚然对一个美国人来说,伊拉克街头无所不在的死亡威胁是东京不可比拟的,但整个画面更多地传达出的是一种命运般的无力感。
敌意乃至暴力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文化的隔阂才令中立的环境变得险恶起来——在东京,这种隔阂也是一样真实的存在。
进而,那或许也不仅仅是文化的隔阂,而是当今时代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的基本情境。
在影片中的另一场归途中,男主角和他的拍档之间有一场辞不达意但却意味深长的交谈。
刚刚死里逃生的拍档问道:你每天都面对死亡威胁拆除炸弹,你就是这样工作的,对吗?
男主角沉默了片刻,回答道:是的,但我不知道为了什么。
随即又反问道:你知道吗?
拍档望了望男主角,然后说:不,我也不知道。
在那一刻拍档的眼中,男主角显然已不再是那个个人英雄主义的好汉,他和自己一样迷惘无助,不论是循规蹈矩,还是藐视规则,不同的是行为方式,相同的是他们都找不到答案。
有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奇妙而讽刺的对立:许多人孜孜不倦于挖苦“美国精神”,讥笑政客口中的道义,嘲弄年轻人煞有介事的热情,乃至最终波及几乎所有形而上的理念,但与此同时,一切都在解构中显得疏离而不可信赖,即便是半夜醒来望着结发爱侣也会感到一种陌生,再没有什么,能够安放现代人漂泊而孤单的魂灵。
难道仅仅是生死一线的境况才让人无所适从吗?
不论我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不论我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谁又能说清那是为了什么?
区别仅仅在于,高度紧张的氛围、随时悬临的死亡,以及幸存之后的虚无感逼现出了当今人类最真实的处境,而在朝九晚五的庸常日子里,我们甚至忘记了问这样一个问题罢了。
最后男主角对妻子解释他想要回到伊拉克的原因,他试图给出一个能够接受的意义。
但是,那真的是为了拯救或者和平吗?
或许他对尚在摇篮中的儿子的话更接近真相:等你长大以后,许多你曾经喜欢的事物就显得不再那么特别了,就像你眼前的玩具一样。
是的,所谓的意义,不过是铁皮盒子和里面的人偶罢了。
到底是什么牵扯着他要回到战场上去?
他说不清楚,但当他站在现代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的典型——庞大的超级市场中央时,他的脸上呈现出了巴格达街头那种相似的无力感。
我们不难设想,他周围的每个人、每件事物,都一样毫无差别地标上批号和价码,陈列在高墙一般规则而重复的货架上。
日常,就等于正常吗?
同样,反过来说,如果他只是想回到死亡线上,那就是一种失常吗?
就算在那里同样得不到回答,但至少,他不会忘记发问。
或许相比起来,那里距离生命的本真面目反而更近一些吧。
War is a drug。
片头的这句话浮现在我眼前。
若非在致命中包含高峰体验,毒品又怎会那样充满诱惑?
然而,更重要的是,倘若日常的生活能安放本真的存在,人们又为何向死亡中寻求?
一部美国主旋律的电影,正确的政治导向,或许是这部电影拿到奥斯卡的最重要的原因了吧!
导演是女性,来拍战争片,其实挺有意思的,战争的题材相对于女人而言是很难把握,而且叙述力度也是,毕竟战争片基本上都是男人戏 但是导演把握的不错 剪辑也算是教科书般的了“你们男人说的正义利益种种借口都扔开吧,你们就是喜欢杀戮。
杀戮上瘾,仅此而已” 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反战电影来说,是还不错的。
从拆弹救人这个切入点,叙述故事,视角独特!
我十分讨厌美国 由此喜欢不上美国的战争片 总是打着救助别人口号 去发动战争的美国 既无耻又可笑 还爱拍反战电影!
1、我觉得拆弹很不错——老辣女人看男人视觉狠,但没想到她能走这么远。
2、一开头就说:“你们男人说的正义利益种种借口都扔开吧,你们就是喜欢杀戮。
杀戮上瘾,仅此而已。
”3、拆弹部队:主流片?
男主角讨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国式生活,喜欢拆炸弹,他根本不管这战争正义与否,就是喜欢拆炸弹,顺便讨厌一下杀小孩的人,他讨厌也是为了拆更多炸弹。
这根本就是技术宅男片。
技术宅是当今主流。
4、反战还是征兵?
我觉得这电影和那幅标语是一样的:“靓仔,有没有搞头?
没搞头来参军好了!
”现在大家都觉得活得没劲嘛。
5、奖嘛,多是排排坐分果果的事:(1)一直以来表现良好(2)本次水准不失(3)如果得过了还可以再得但适当孔融一下更好——这样更多的人能得奖更多的人能为老板赚钱。
6、所以,奥斯卡还是要照顾到大部分行业中人的意愿的:拍一部电影要更多的人有饭吃,尤其是技工有饭吃——纯高科技靠电脑精英不行(阿凡达),要让传统的场记、灯光、道具……演员都要有饭吃。
7、从锅盖头到拆弹,从英雄无用到技术宅,现代战争模式正在转变。
在地狱里,太阳都是静悄悄的——但丁。
在但丁的所有话语中,这句话是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被我引用次数最多的。
再次翻出这句话来,个中滋味体会得更为深入。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写作静悄悄,观影静悄悄,讲课静悄悄,读书静悄悄,感情静悄悄,游玩静悄悄,整个生活都陷入一种悄无声息的状态,不仅外人不知道我在做什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天天在干嘛了。
回望起来,顿然发现原来那是一种安祥如死去一般的绝望,绝望的是一种完全消去的存在感。
可是除我以外的世界,又在喧天的叫嚣中存在了一年,就连那个悲惨的“犀利哥”也被众人的追捧给铬上了自顾不名的存在价值。
当然,最具有存在意味的纷争事件无疑是最近《阿凡达》和《拆弹部队》的较量了。
搅入这样的一场热热闹闹的论战,无疑是我辈小鬼们立身正名,告别寂静,向他人和自己证实存在感的一种最好的时机。
粗略看来这场论战还是具有很高水准的,从电影的技术水准到内容质量,从电影的意识形态到导演的八卦前史,从市场营销学到拉票门,从影迷的草根之声到奥斯卡的价值趋向,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外界此消彼长不绝于耳的喧嚣声中,电影本身却好像被隐匿在了一片宁静之中。
《阿凡达》我不想多谈,首要原因就是像我这样没有去看过3DIMAX版本,只去混看过2D版本的不忠影迷根本就没有资格多说什么,不戴上那幅“有色眼镜”是绝看不出这部电影的好。
在奥斯卡没有颁奖之前,我也觉得《阿凡达》理应得奖,不仅仅因为这样一部站在风口浪尖集所有口碑为一身的电影,已经在所有人心目中打下了根深蒂固的存在感,更是因为每每面对电影业瓶颈时会选择技术突破的美国人,又可以好好的在欧洲人面前得意一回了。
面对着堪于媲美有声片发明的一种革新,欧洲人可以不屑,自己人哪儿能不买帐呢?
相对于《阿凡达》,我必须得承认,如果不是奥斯卡给了《拆弹部队》提名,我可能真的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么一个电影。
我为自己的无知而后脊梁直冒冷汗,但当我看完了整部影片之后,更是为片中令人窒息的宁静而湿透了后衫。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感觉最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心灵创伤,这个问题也许很复杂,但也可能非常简单,简单到只需用两个字来回答:恐惧。
人最恐惧的又是什么呢,即是生命的消亡,如果要延展一下的话,那种有血有肉的不存在感好像会更加恐怖。
两次世界大战,恐怖主义,地震海啸为何会给人类带来整体意识上的挫伤和自救,因为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生命受到威胁的恐惧。
可是相较之陷入“集体狂欢”意识之中的整体遇险,那份主动赴险前的宁静,那种被人冷眼凝视中的孤寂,因为缺乏了喧嚣环境中的个人意识的屏闭,而显得更为恐怖。
《拆弹部队》中三人小组即是面对着这份宁静中的恐惧。
尽管这部影片获得了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音效合成两项大奖,但我仍然执迷于电影中那些停顿于宁静中的片断。
片中最为极致的宁静莫过于那个夜晚詹姆斯执意带着两个队员去查找引爆炸弹的始作俑者的事件。
在他们离开爆炸现场,进入那片未知的黑暗之时,画面中出现了长达十二秒钟的黑场,除此之外,我们只能在一片寂静之中听到隐约的脚步声。
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大胆,与库布里克在《2001漫游太空》开片时的大段黑场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孕育感相对比,毕格罗正好相反的用黑场表现了生命消失的恐怖。
乍似无法眼见的危险却又无处不在,完全无法看到的恐惧确是最大的恐惧,完全被黑暗吞噬掉的生命就像人间蒸发般的消失掉了。
然而这种主动性走入黑暗的恐惧还是可以被预知的。
诸如三人小组在执行任务途中偶遇自己人却遭伊斯兰份子伏击的段落,却是真正陷入了一种无法被估量的恐惧当中。
当詹姆斯等人还在为抓到了扑克通辑犯而高兴时,当四周寂静的环境貌似宣告了短暂的安全时,冷不防蹿出的一发子弹却要了人性命。
美军士兵们呱噪的枪火声和对面广阔无物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大的危险即遁匿于那片宁静之中。
而桑伯恩在和狙击手对峙的间隙,那种被威胁生命的紧张感笼罩下的寂静,更是如地狱一般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可我觉得这种面对面的对峙远不是地狱,如地狱般的寂静还是出现在影片中最常见的拆弹现场。
孤寂的拆弹者完全暴露在那份恐怖的寂静之中,四周环绕着的那些冷峻敌对的目光,或者是好奇审慎的目光,是隐埋在寂静之下随时要划破寂静的威胁。
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膜层,而最易眼见也是最易隐藏保护自己的膜层莫过于集体的喧嚣。
将个人置于整体宁静之外的行动,给个人所带来的巨大的存在压力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所以詹姆斯面对被寂静的凝视所笼罩时表现出来的那份专注,是他最为令人钦佩的英雄主义,而并不在于他拆解炸弹的手段。
但是,战争中的寂静与在生死边缘的挣扎反而更容易让那些战士们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就如同詹姆斯每每收藏起拆解下来的炸弹零部件那样,那是生存与存在的佐证。
所以当詹姆斯回到宁静的美国,回归无法用死亡的威胁来证明生存的真实的生活后,他反而无法承担。
这是战争所带来的另一种极端的精神创伤吧。
就像我们需要在喧闹声中树立自我,哪怕树立不了自我也要通过树立别人来确认自我一样,当我们恢复到最为宁静的平常生活中时,自我被我们一直所恐惧的寂静抛弃掉,让我们无法辨识。
当然,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也是《拆弹部队》的制片人员在戏中戏外的反差性表现。
原本一部值得人们尊敬的所谓独立制作的电影,原本一部想要表现并突破那份寂静中的恐怖,展现人类深层次精神创伤的电影,却也耐不住寂寞,唯恐寂静吞噬掉了存在感,而大搞“拉票门”。
这无疑又是一种延展了电影文本的反讽。
在地狱里,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因为我们都已死去,因为我们都不存在,因为我们都要抱着相同的恐惧心理,回归到寂静的生活中。
中文翻译的片名叫《拆弹部队》,法语的翻译比较搞笑,如果直译成中文的话应该是“扫雷者”。
anyway,甭管是弹还是雷吧,有扫的就得先有要扫的目标,实际上这部片子从始至终有一个问题围绕在我心头就没有被正面回答过:tmd这些炸弹是谁放的啊?
目的何在啊?
大约是这个背景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地球人民都知道的”,所以导演懒得讲,不过我不是地球人,我是火星人,我是真的不知道,也不懂。
这在阿富汗的国土上阿富汗人放炸弹——甚至剖开自己国家花朵的肚子,把自己同胞做成人体炸弹——就为了折腾一下美国大兵?!
靠,阿富汗抵抗组织太丧心病狂了。
相比之下美国大兵太善良太博爱了——话说他们前队长牺牲那一段我就不断地感叹“换成老娘早就开枪了!
自己队友生死一线的时候,你难道还非等对方按下按钮灭?!
犹豫个P啊!
”。
之后剧情的发展不断印证了“阿富汗抵抗组织是灭绝人性滴,不顾自己同胞死活滴。
而美国大兵是最有人性滴,是拯救阿富汗小孩和大叔的天使”这一点——这未必是导演在此片中关注的论点,但这个气味就跟脱掉袜子的香港脚一样让人回避不掉忽视不了啊。
我当下在想,假如60多年前日本人赢了,东亚共荣圈了,是不是《地雷战》就该变成一群长着胸毛的游击队员不顾中国平民的死活到处在村子里乱埋地雷,或者干脆把地雷绑在中国小孩的身上当陷阱。
而英勇无畏善良的皇军们为了救支那人民于水火如果不顾自身安危地深入险地拆炸弹云云……想到这一层我打了两个冷战,决定不能再继续想下去。
当然阿富汗抵抗组织是否真的如此丧心病狂,美国拆弹部队是否真的如此英勇牺牲,我没去过当地眼见为实,不好讲。
但是侵略者硬把自己塑造成这种救世主的形象是很表脸的,我想大部分阿富汗人民——至少目前——是不会同意的(毕竟导演这点常识还在,有拍到一群小孩往美军车上扔石头)。
别的国家人看到此片什么感受不好说,但是作为一个自己国家不久前就有曾经差点被侵略经历的国民来讲,我只能呸一句“tmd太表脸了!
”什么叫做tmd语言霸权啊,什么叫做tmd强X真相,什么叫做tmd历史只是个花姑娘看美国人拍的侵略他国的片子就行了。
除了像越战这种最后输得灰头土脸的二十年后会反思一下,剩下的……总归他们都没错,而且都还很善良,都是被逼才去侵略人家的,如此就对了。
所以说中国电影人要争气啊,否则将来就跟阿富汗似的,因为自己拍不出电影,搞不好就活活地被X了还被人家说是因为你裙子穿得太短之类的撇去这表要脸的意识形态部分,就电影论电影。
电影有两个非常突兀的镜头让我很不能理解。
一个是一开始第一只慢镜头,不得不说这个镜头拍得很漂亮,应该是全片最漂亮的一只镜头,从车上的土开始震,到炸开,穿着locker的队长弹飞起来,一气呵成,气氛甚佳。
最后队长飞起来那一定格是法国版的海报,如果不是战争题材的话,冲着这漂亮程度,我都会去收。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导演省不得删。
这就很不痛快了。
因为接下来很快发现这部片子是属于“纪实风格”(还是那句话,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不知道伊是否真的“纪实”,故此以下凡出现此词一概只在形容“风格”)。
纪实的好处是取信观众,比如从来不想把现实和电影搅和在一起的Godar常常会在电影里塞两个镜头提醒观众说“这是电影”,而走纪实路线的就得完全回避这一点,让观众一心以为自己看到的是资料片,甚至是战地一线报道最好。
所以这个一开始的镜头,因拍得太美所以就情绪化,一有情绪就变得假,与后面立图表现“我很客观,我很局外,我很冷峻”的态度格格不入。
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抵销这个镜头的不协调感,导演在后面的狙击战中又加了一只子弹落地的慢镜头(或者是想向《战争之王》致敬?
),那也是一个很漂亮但是我个人很厌恶的镜头。
导演第一手则:要舍得。
因为镜头漂亮就舍不得删也是要看场合的。
这两只镜头放花絮里还不错,摆电影里别扭,显得不决断。
明明凌厉果脆朴素的整体风格就这两下搞得娘掉了。
男主角Jeremy Renner很适合去演美国大兵。
首先他屁股很翘(众:你)其次他的脸在美国说得好听是“邻家男孩”说得实在就是“路人君”,这一来放在一走纪实路线的片子里就很融合,不会像《壮志凌云》里的阿汤哥——尽管我不觉得他哪里帅,但他的口碑在全世界范围内一向很帅——观众一见他出场就做心理建设说“好嘛,英雄来了”。
JR饰演的也不是个英雄,而是个在现实的生活,平静的环境下,找不到乐趣,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
他嚼着口香糖,听着摇滚乐,脱掉 locker爬去拆弹,不是因为他多勇敢多英雄多奋不顾身,而是因为他反正不在乎活着,当然也就不怕死,只有拆弹的挑战性,还有那种九死一生的快感才让他有活着的感觉。
这个设定很妙。
因为这恐怕是时下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有的感觉:不知道自己每天睁开眼吃饭,闭上眼睡觉是图什么。
这不禁让我这只“港奴”第一时间联想到TVBTVB和香港政府有协议每年会拍一些宣导片,所以就我看港片的这二十几年来,几乎把香港警察的各个部门都逛了一遍(从O记实录到反千组,扫黑组,扫黄组,鉴证科,商业罪案调查科,交通部,就差失物归还处了,我汗!
),对香港警察的职务组织甚至招考条件比对我们家小区的片儿警还要熟,另外当然还有ICAC(我人生的第一个职业理想就是看《火枪柔情》来的),消防队,北斗星(社工),飞行服务队,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所谓“宣导片”除了向市民介绍与该部门相关的知识之外,还有就是帮政府招人,基于这两个目的呢,片中的主角——不像某地区拍的 “主旋律”似的——往往也不会设定成“高大全”的角色,有个性魅力的同时也会有一两个小缺点,男的帅女的美也要保持在“合理”的程度内,就是让观众既有向往之心又有认同之感,而且在介绍到工作内容的时候也不会太着重在福利这些问题上,会把现实可能遇到的困难真的拎出来做做样子,也会揭示一些职场上的黑暗面 ——当然大方向还是要把牢的。
所以当男主最后一脸好像刚刚解决便秘的表情重新踏上阿富汗去“解救”活在炸弹危险下的阿富汗人民时,我一口可乐差点没喷出来敢情本片是就个大型宣讲会来的。
话说TVB高层陈志云近日涉嫌贪污被捕了,不知道捕他的人里面有没有当初受到TVB的宣讲片的号召而考入司法部门的。
不知道二十年后,有没有被这片感动入伍去阿富汗的大兵退伍回来拍一部什么不是全金属的外壳控诉战争的虚伪与残忍。
这种某A打某B的片子,某A硬要说自己是好人,看看小机器人挺可爱的,男主屁股很翘,locker还蛮cool的,也就罢了。
要紧的是在心里记得以后假如在自己身上发生这种罗生门事件,一定要抓住发言权,不管你事实上有理没理,反正道理是可以硬拗的,事实是可以扭曲的,历史是可以涂改的,真相是可以掩盖的。
人不要脸,就是天下无敌的。
补完部分:这片的确是“纪实”风格的,该有的纪实要素都有了:没有背景音乐,摇晃的跟镜头,与主角保持一定距离不做过多特写。
但是“纪实”不代表“真实”。
只纪录一边的、部分的、实,那叫做”选择性收录“。
我看其根本目的是打着纪实的旗号,用爆炸啊,牛仔啊,那股子汗吧啦嗒混和着火药的气味来刺激雄性动物的荷尔蒙吧。
狙击战或者巷战,美国大兵开枪的时候,对方受伤倒下的别说特写了,很多根本连个脸都见不着。
这就是典型的”物化“手法,因为镜头从来没有站到过”敌人“这边,所以跟着镜头的观众很自然地跟美国大兵站在同一视角,而不把对方视为具体的”人类“,而只是打击的”目标“。
其实那些当地抵抗者——或者按照美国人的叫法”恐怖分子“,也有家庭有儿子,也被困在战场上杀人——他们才是真的叫”被迫“,美国人滋要撤军就毛事情没有了,美国人那叫”犯贱“;他们也会在撂倒了几个美国大兵之后开party跳个舞,但是观众都看不到这些只看到美国大兵的血肉之躯在全片最漂亮的镜头里飞起来,血溅出来……反过来,美国大兵这边不要说正规兵,就连赏金猎人这种酱油角色都是Ralph Fiennes来客串的,全程镜头跟的那叫一个紧,让他跟观众相处了一会儿,才一枪崩飞了,崩的时候还贴得很近,那枪打的一个扎实,我都吓了一跳。
至于被美国大兵解救的当地群众,那更是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其多么可怜,多么渴望美国救世主的救助,这个时候镜头也不晃了,距离也不要了,恨不能让观众看清楚他们的血有多粘乎,眼泪有多咸乎这就好比一个人写了篇号称”写实“的作文,但是在某A身上用的全是褒义词,在某B身上用的全是贬义词。
当读者没看过作文,智商负数灭?!
真实?
真实个P啊……真实是你家开的豆腐坊灭
战争的软焦点:好莱坞如何隐藏战争的恐怖。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王立秋 试译当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胜过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获得所有奥斯卡大奖的时候,人们在知觉上把这场胜利当作了好莱坞发生的一切的标志:一部以独立电影节为目标的低成本制作超过了那部技术的华丽不足以掩盖故事之简单沉闷的巨作。
这是不是意味着,好莱坞不只是一个制造大轰动的机器,它同时还知道如何欣赏边缘的创造性努力?
也许——但这是一个很夸大的也许。
出于其全部的神秘,《阿凡达》明白无误地站在反对全球军事-工业复合体的人一方,把超级大国的军队描绘成一股服务于大公司利益的残忍的破坏力量。
另一方面,《拆弹部队》,则以这样的方式表现美国的军队——它更符合它在我们人道主义干涉和军国主义的太平洋主义时代本身具有的公共形象。
这部电影极大地忽视了那场关于美军干涉伊拉克的大辩论,相反,它聚焦于被迫与危险和毁灭打交道的普通士兵的,日常的苦难经历。
以一种伪纪录片的风格,它讲述——或者更确切地说,呈现了一系列的小故事(vignettes)——爆炸军械处理(EOD)小队的故事和他们拆除炸弹的可能致命的工作。
这个选择是深度症候性的:尽管士兵,他们不杀戮,但他们每天却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拆除恐怖分子以屠杀平民为目的而设置的炸弹。
还有什么能比这对我们自由(主义)的敏感性来说更具有症候性的么?
我们正在进行反恐战争(亦称为长期战争)的军队,甚至在他们轰炸和破坏——在根本上不同于EOD小队——的时候,不也是在为确保公民更安全的生活而耐心地拆卸恐怖分子的网络么?
但这部电影要说的更多。
《拆弹部队》给好莱坞带来了为新近以色列两部关于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电影,阿里•福尔曼的现场纪录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以及塞缪尔•毛茨的《黎巴嫩》的成功正名的趋势。
《黎巴嫩》取材自毛茨自己作为一名年轻士兵的记忆,通过从一辆坦克内部进行大部分情节的拍摄渲染了战争的恐惧与幽闭恐怖。
电影追随四位老兵——他们受命乘坦克“扫荡”一个黎巴嫩城镇中已受以色列空军轰炸的的敌军。
在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访谈中,尤阿夫•多纳特,扮演士兵十五年前士兵毛茨角色的演员,说:“这是不是一部让你觉得认为‘我只是看了一部电影’的电影。
这是一部让你觉得自己参与过战争的电影。
”以类似的方式,《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也以以色列士兵的视角渲染了1982年冲突的恐怖。
毛茨说他的电影不是对以色列政策的谴责,而是对他经历的一切的个人的描述。
“我犯下的错误,是称这部电影为《黎巴嫩》,因为黎巴嫩战争在本质上与其他的一切战争并无区别,而对我来说试图使之政治化的尝试只会平面化这部作品。
”这是最纯粹的意识形态:对作恶者创伤经验的重新聚焦使我们有能力抹去这次冲突的全部的伦理-政治北京:以色列军队深入黎巴嫩干嘛?
因此,这样的“人道化”被用来使关键点模糊化:对我们在政治-军事活动中正在从事的一切和处于危险之中的一切进行残酷分析的需要。
我们的政治-军事斗争不是野蛮地扰乱我们隐秘的个人生活的不透明的历史——它们是某种我们全然参与其中的行动。
更普遍地说,这种士兵的“人道化”(朝着那箴言智慧“犯错乃人性”的方向)是以色列国防军(IDF)的意识形态(自我-)呈现的关键要素。
以色列媒体喜欢详述以色列士兵的不完美及其心理上的创伤,既不把他们表现为完美的战争机器,也不把他们呈现为超人的英雄,而只把他们描绘成被像所有正常人可能(遭遇)的那样被卷入历史和战争的创伤,(在战争中)犯下错误的常人。
比如说,2003年1月,以色列国防军拆除了一个恐怖分子嫌疑人的家人的房屋。
他们特别强调这么做的善意,甚至还在用推土机拆毁房子前帮这家人把家具给搬了出来。
稍早的时候以色列的媒体还报道了类似的一件事。
在一名以色列士兵搜索巴勒斯坦犯罪嫌疑人的房子的时候,那家人的母亲呼唤着女儿的名字好让她镇定下来,而突袭的士兵发现那个被吓坏了的女孩的名字跟他自己女儿的名字一模一样。
于是他心血来潮,拿出他自己的钱包向那位巴勒斯坦母亲出示了自己女儿的照片。
要辨别这种同情姿态的虚假性是很容易的:尽管政治上有差别,我们都是具有相同的爱与挂念的人的观念,中和了那时士兵正在有效地进行的行动带来的影响。
对那个母亲来说,唯一合适的答复当然不是对那个士兵提出这个问题:“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样是人的话,你为什么还要干你现在在干的事情呢?
”那个士兵也许会在物化的职责中寻求庇护:“我不喜欢,但这是我(必须服从)的命令,”因此而逃避对自己行动的一切责任。
这种人道化(发出)的信息,在于强调人的复杂是在与他们被迫——违背自己真实的天性——扮演的角色之间的间隙。
“在我的家族中,军队不是基因,”在克劳德•朗兹曼关于IDF的纪录片《以色列国防军》中接受采访的一名士兵如此说道——他因发现自己是职业事务员而感到惊奇。
这把我们带回《拆弹部队》。
它对在战争区域服役的日常恐惧和创伤影响的描述看起来使它远离对美军人道主义角色的情感上的欢庆——这方面的例子是约翰•韦恩著名的《越南战火》。
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永远记住,《拆弹部队》中对战争荒谬性的简洁扼要的现实主义式再现迷惑并因此而使这样一个事实可被接受——《拆弹部队》的英雄与《越南战火》的英雄从事的正是同样的工作。
就在意识形态的不可见中,意识形态,就在这里:我们在那边,和我们的人在一起,认同与他们的恐惧和痛苦,却不问问他们最初在战争中干的是什么。
[注]译自Slavoj Žižek:A Soft Focus on War How Hollywood hides the horrors of war. 原文见http://www.inthesetimes.com/article/5864/a_soft_focus_on_war/。
我绝对没有哗众取宠的目的,或者有一丝嘲讽的情绪。
毕竟,这样一部奥斯卡的大赢家一定是有它的道理。
毕竟,阿凡达看的我热血沸腾,相信这一部在评委的眼中也是毫不逊色的。
更何况,这部影片还记录了一个残酷又真实的战争,它的拍摄手法让我绝对异常真实,好像身在其中。
包括伊拉克的人肉炸弹、还有美军士兵被莫名的炸死,等等悲伤到极点的情绪,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转瞬即逝,不被任何人铭记。
只是,我看片的过程中,真的没有激动感,或者说除了一两个镜头让我很感动,可整体感觉远远没有达到冲击,更不要说相比阿凡达了。
所以,恕我不会欣赏。
给这部片子四星评价的前提是将其剥离于现实的世界。
在这种标准下,我也能够给“铁和火的洗礼”这样宣扬纳粹思想的影片评上类似的高分。
另外一颗星是出于对首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女性导演的开创性表示尊重,对独立制片表示尊重。
至少我个人认为此片被盛赞的主因是牵动了反恐战争的神经,仅以一部电影的标准来看:纪实风格的营造略显生硬,整部影片的张力不足。
如果没有爆炸和射击的提神,简直拖沓得让人昏昏欲睡。
好像导演不但保持着电影学院毕业时的热情,也保持着毕业时的制作水准。
当然,本片导演早已不是新人了,但是一部又一部的片子都停留在粗糙的实验感上未见明显提高,更不必谈突破,即使身价因奥斯卡折桂而陡增,仍将难以跻身一线乃至二线导演之列。
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一名导演:陆川。
一样地充满热情、一样地爱吃苦、一样地不知所云(陆川更甚一些),换句话说就是——爱使拙劲。
当然,也一样地沾大题材的光儿拿奖。
当奥斯卡颁奖礼上主创人员情绪激动地表达此片因其“政治不正确”面市艰难的时候,我觉得奥斯卡小金人不是被“颁发”,而是被“预支”了——这一番获奖感言才是真正动人的表演。
哦,或许是出于第三世界国家平民狭隘的帝国主义阴谋论的驱使让我错怪了这群快乐的人儿,他们也许只是坚定的爱国者,本能地怀着“美国人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吧。
真是如此就更可怕,秉着神圣纯洁之名施暴或为施暴者游说,这更是属于若干世纪前的野蛮。
美国士兵骇人的高级武装包裹着一个同时有着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爱人、朋友身份的人,一个有肉有血有性灵的人。
而缠头长袍下的则是恐怖分子、潜在的恐怖分子、成长中的恐怖分子、或是不能被准确定义类型的恐怖分子。
那么好了,不必含糊,对害虫怎么干,对他们也就怎么干。
本片看似反战的主题下,倒是深深地抚慰了“主旋律”不可言说的渴求,将占领国民众妖魔化,将侵略机器人性化,将无端杀戮合理化——比起自诩的质疑者身份,倒更像是破解侵略战争道义困局的尖兵。
如果想要批评这场战争,最好在全面善后工作开始前,到那时后期宣传攻势将让批评者为自己的刻薄而惭愧。
相信与本片相关的一些人正在或者将要参与战区救济和重建的工作,若干年后西方国家兴建的学校、医院等设施将与“去威胁化”的当地人和平共存,代表左派良心的反思作品陆续问世,当年的决策者在庄园别墅的安乐椅上说,我承认我犯了一些错误并乐于为此道歉,但有的时候,你知道,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得不”。
在这些诚恳的表示面前,谴责变得更加虚弱无力,缜密而恰到好处的漂白将血红调和成温暖的粉色,新一轮黄金年代来到了。
这似曾相识的轮回真是让人无可奈何。
相信即使没有这部电影,今年的小金人也不会颁给真真正正“政治不正确”的《阿凡达》。
虚拟角色的革命让演员评委冒冷汗,抨击侵略的主题扯掉了国家战略的遮羞布,在经济回暖不力,战争泥潭愈深的时候,并不适合如此深刻的自责。
《拆弹部队》这片名翻译得实在很一般:影片描写的其实是某一个EOD(军用爆炸物处理,就是这些拆弹专家)的生活;原文中的locker则指的是他们穿的防爆服——The Hurt Locker既指防爆服能够防止伤害,又隐含着这些人把受到的伤害锁在心底的意思。
要翻译好它还挺不容易呢。
中文译名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我本以为影片始终都会讲在伊拉克的美军拆弹技术兵如何应付一次次的爆炸危机,然后随之成长之类的故事。
但影片一开始出现的字幕就告诉我错了: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在战斗中狂飙突击往往能上瘾,强烈而且致命;因为战争就像是毒品。
这话是克里斯•赫奇斯,一个长期关注中东的自由派作家暨《纽约时报》记者说的。
于是,你会看到这部关于拆弹技术兵的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与拆弹无关的情节:他们偶遇几个英国佣兵,并与之一起和伊拉克狙击手对峙许久;男主角因为看到相熟的小男孩被做成了人体炸弹,于是冒着夜不归营的危险去找男孩的家人……整个故事有点独立电影的那种散漫感,导演似乎没有带着明确的主题去拍它——这就对了,因为本片是凯瑟琳•比格洛的作品,这位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以拍摄男性味道十足的动作、科幻、战争片闻名(本人倒算个美女呢,虽然已经年近60了),她的片子风格硬朗、节奏流畅,还常常带着些另类的邪典气质。
本质上,凯瑟琳属于“技术派”的导演,不喜欢过多地表现思想主题,这大概也是本片未能像布莱恩•德•帕尔马的《节选修订》那样出彩的原因之一。
没有多么深刻和独特的思想,凯瑟琳更愿意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层面上(除了一点点不可避免的美国式人道主义味道):一个身经百战的拆弹专家,沉迷于拆弹的惊险刺激,却又厌恶战争的丑恶无序。
在技术层面或者说电影品质上,本片几乎无可挑剔:节奏张弛有度;镜头虽然是近年流行的DV风格,却无炫技之感,相当漂亮有力;配乐极少极低调,但相当切合影片气氛;剪辑干净利落,恰到好处;演员也都有上佳表现——大概因为导演的人缘或者影响力,居然请到了盖伊•皮尔斯、拉尔夫•费因斯和《迷失》里的伊万杰琳•莉莉在影片中客串了几个小角色。
当然,军迷可能会对某些细节有所抱怨,但我认为这不影响对本片的评价。
影片结尾,詹姆斯没能救下被绑了炸弹的伊拉克人,当他被冲击波击倒在地上时,看到天空中放飞着一只鲜艳的风筝,安全而且自由。
然而回国后没多久,他却自愿回到了伊拉克,回到了拆弹前线——因为战争就像毒品。
更正:标题的解释有误,感谢网友的指正。
hurt locker应该是士兵的一个俚语,一般指战场上非常糟糕的地方或者非常艰难的一段时间。
自影片得到奥斯卡奖的那天起就有不少人自作聪明地给影片乱扣帽子,比如什么美军宣传片,美化对外侵略什么的。
实际上任何一部电影,只要它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群体,即便从一开始便试图用客观的态度评价这个群体的所作所为,也一定会被认为是带有一定支持立场的。
这是很难被解决的问题,没有一部成功的电影会希望自己所描述的群体被观众唾弃,如果观众连主角都唾弃,就没有人会从中体验到共情带来的情感冲击和由此带来的思考,这部电影大概也就没人看了,立场也无从被表达。
一开始谈到这部电影的立场问题,也是我个人对影片的正名。
电影和其他表达方式没有差别,是充分具有个人主观性的东西。
关注到这部电影在国内不受好评的现象,仅凭个人电影的一些理解,觉得《拆弹》实在有点亏了。
这种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原本就不是像《阿凡达》这样的超大制作的商业片那样能让所有人愿意攒个好几天的搬砖钱去电影院腐败,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东西固然是好,但却常常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而不得不回避一些敏感的问题,便少了一些对人对事深刻的拷问。
奥斯卡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一直是热衷于商业大片的,这番折腾,的确是让不少看不惯独立电影的国内观众大跌眼镜。
不过沉甸甸的小金人总比流言蜚语来的实在许多。
《拆弹部队》讲述的是驻伊美军在巴格达拆弹分队一段执行任务的故事,的确,拆弹部队作为专业性极强、并时刻处于紧张状态的兵种之一,显然具备很多个人英雄主义的因素。
这是个很奇妙的设定——这种紧张状态,不只处于拆弹专家和炸弹之间,也处于部队和当地居民之间。
如果处理得当,一方面拆弹专家收获了荣誉和崇拜,一方面和当地人的关系也会变得友好和睦。
几乎令我们大多数观众十分惊奇的是,导演并没有顺着这样的思路来。
对于个人英雄主义专业性假象的破坏,是从影片的开头就定下的基调。
开头大兵盖·皮尔斯 的死,不仅可以说把个人英雄主义的白日梦炸的干干净净,也把美军和当地居民的紧张关系暴露在中东烈日的曝晒之下,干涩,难以下咽。
但我切实地认为这一段开头不过只是一个铺垫(也许是暗示我们男主未来的命运也说不定,而且这个铺垫相当不错),真正把个人英雄主义捧到天上再摔的粉碎的还是主角这条线。
我扫了一眼进度条,影片几乎花了2/3的时间去塑造了一个英雄,在为了小男孩闯入大学教授家中时达到冲突的顶点,却只在影片最后1/3将它狠狠摔碎(我说导演你是够狠的=__=||)。
前2/3当詹姆斯还没开始以及才刚开始试图帮小男孩报仇时,的确是个彻彻底底的美国大兵形象,基本是肆意妄为且不计后果。
这也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他近乎自负的性格特点。
在搜索人肉炸弹基地时,一切矛盾即将引发——他以为躺在解剖台上的是他认识的小男孩,于是一时冲动决定去寻找他的父母;但是给詹姆斯的第一记耳光还不是贝克汉姆给的。
当天晚上线索寻找失败后被派去调查爆炸现场,他又大脑发热要求擅自行动,却造成了战友严重受伤;在事情变得失控之时,贝克汉姆竟然出现了。
这一段极具讽刺意味,与其说给了个人英雄主义一个耳光,不如说吐了一口吐沫更实在一些。
与此同时受伤的战友被抬上直升机时还不忘对他破口大骂,我不得不怀疑导演用心之阴险;所以我们可怜的主角终于开始失去了对当地人的信任。
他也许彻底不再抱有帮助当地人的幻想了。
可至少技能还在,但他的唯一一次失败,却是因为这唯一一次对当地居民的不信任而产生的。
如果他和其他战友没有举枪威胁,也许人的生命便可以挽回,也就可以避免这唯一一次的错误。
我看到这一段时,是感触颇深的,我感慨这一切矛盾竟然如此完美地共同出现在一个场景之中,可这一切也许曾真实地发生过。
可以说导演给英雄主义的耳光,刷的实实在在,又丝毫不留情面。
但刷过耳光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英雄主义的可悲一面。
“战争是毒品”,应了开头的那一句,当主角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战争之痛,却仍然无法摆脱战争的瘾,也许导演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理解,已然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标题中还说到“战争与理解永远背道而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几乎每一次美军试图和当地人和平友好对话,换来的总是尴尬和不解。
在紧急关头,大兵们只能通过吼叫和枪来威胁他们离开。
最有趣的则是詹姆斯闯入教授家里那一段,掌握多国语言知识分子试图友好交流,却被不懂英语的主妇喝出门外。
这是否是唯一一次正面描述了当地人对待美军的态度呢?
而詹姆斯的表现则更有趣,他似乎因为教授的友好而受宠若惊。
也许理解永远是稀缺的,也许像詹姆斯那样的驻伊美军渴望理解,也许当地也有人试图改变紧张的气氛,可战争带来的永远是仇恨,永远与理解背道而驰。
不错的片子,但对这种题材的电影有点看不进去
浓烈的自我标榜色彩掩盖了情节设置和拍摄手法的用心良苦。也许只有美国人自己看了会有所触动了。
奥斯卡非要拿这部电影标榜自己的文艺范,谁都没有办法。
战地片果然枯燥。。能准确报出自己拆弹数量且收藏引爆线的人不是变态而是个狂人。执行任务处处碰壁,只有拆弹这种赌博生命的游戏才能让他提起精神。战争是毒品,享受不到快感,又离不开它的折磨。
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时间做久了新华社战地记者的专访,我看到毕格罗的每一帧画面都如同当时在看素材一般的感同身受,这种充斥着真实和震撼的影像,早已超过了它的载体-电影本身。PS:爱死JR,现在他竟然这么火了。
战争是毒品,我们都是受害者。写实但不算深刻,节奏太慢缺乏高潮,美军眼中的伊拉克人仍然是残忍而不可理解的,还不如《节选修订》来得深刻。最后20分钟矫情了,我本身就不喜欢伊战片~ 不过这个确实是凯瑟琳.毕哥洛最好的作品了,但她的电影总是缺点儿什么~
war is drug.被战争侵蚀的人类,很难再重新正常的生活。“当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唯一热爱的事情只有一件了。”——拆弹。what a sad!!
看这种类型免不了跟之前的好片比较,近的有节选修订,远的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没有帕尔玛老辣的镜头和剪辑,没有科波拉和库布里克paranoid的精神,但我喜欢它的原因是终于在理性的状态下知道了什么是addiction。
十年后二刷。当一个拥有了普世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美国牛仔被扔在了伊拉克战场上……这就是本片呈现的内容。雷纳的这个角色,冒险且具备自毁倾向(扔个烟雾弹以后走向炸弹根本不跟队友通话,是装酷也可能是有自毁倾向的精神病),也愿意救助伊拉克人(和盗版小孩的交情、帮人肉炸弹拆炸弹),片尾回到战场才心安理得,毫无疑问,这是美国右翼西部片套上了伊战的壳子,不过主角有些病理性的表现,可算是主题里不确定的、质疑的小小元素(这点上来看,像是60年代的西部片)。这片可能是用DV拍的,晃镜头且画质粗糙,以致于我的蓝光画面看着老有虚影,晃镜头不是说乱晃就行了,还是要有焦点的。军事场面做的较差,那场双方都不换位的对狙战简直笑死人,而伊拉克人的那些汽车炸弹和人肉炸弹也都看不出有什么攻击目的,请编剧思考一下炸弹袭击一般是什么目的?
空洞的内涵
结尾一下子让我对这部片子的评价从五星直接跌至二星,祝你在奥斯卡吃屎吧。
我只能说这电影太烂了,美国就是喜欢把自己说成救世主 明明打的是侵略战争 却要说的这么冠冕堂皇 讽刺
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知道是好片,可惜不对胃口。
It`s bullshit.
初中看的,那时候是借着打败前夫的《阿凡达》拿下奥斯卡这个噱头,唯一的印象是几个大兵指挥小机器人去拆弹,大学时跳着片段看了几次看不进去
典型的美国主义电影,然后奥斯卡给了无数的奖。人物塑造上面,男主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缺乏团队精神。还有潜伏狙人那段,IQ能不能不那么低呀,不会换个路线包抄么,真当自己是“兵临城下啦”,玩没玩过call of duty呀,看没看过地道战呀,学没学过孙子兵法啊~~脑残编剧。
看了两遍才觉得棒!第一遍感觉他们怎么好像在摄影棚里没事找矛盾啊!第二遍在了解了剧情以后比较能体会到人物背后的思想,原来主题非常鲜明。Jeremy人物刻凿很到位! -- 2013-2-10
为什么这玩意可以超过阿凡达啊······真心看不下去,结局笑喷了。
虽然会敬佩一个女导演的铁血作品,对于这部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却无法认同~
能拿奥斯卡最佳导演完全是因为08年大的美国反战思想的环境....论技术还是卡梅隆对阿凡达投入的剧本 原创 做出的贡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