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党的生日。
单位给我们这些党员发了张电影票,影片是《铁人》。
巧合的是,就在发票之前,我买这这周的《南方周末》,头版是《有条件要上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亿》,是关于主旋律电影的,重点说了说《铁人》。
心中一笑,值得一看。
电影并非想象中的纯粹说教。
刘烨饰演的刘思成是一名当代石油工人,在偏远的塔里木工作,严酷、寂寞的工作环境让刘思成对于工作、人生的意义产生了疑问,并为之思考,他想起了父辈的光荣。
他的父亲刘文瑞是“铁人”王进喜最看重的徒弟,于是电影回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庆。
影片把刘思成的思考与王铁人的“大庆”穿插结合,是否是想告诉观众刘思成所思考的问题的答案就在王铁人和他的徒弟们身上:为了共和国不“贫血”,自己贫不贫血无所谓?
但是,当一名老大庆工人到刘思成所在的工地做报告时,告诉了他一个真相:刘文瑞,刘思成的父亲,并非“病退”,而是“逃兵”。
刘思成的精神世界轰然坍塌,他心中一直引以为豪并为之奋斗的父辈的光荣是如此遥远以致显得不真实。
他依然每天为了工作而工作,机械地为了光荣而工作。
他的痛苦在影片最后的营救工友(黄渤饰演的赵一林)的行动中消失,他想通了:他的使命就是为了崇高和光荣,为了父辈的旗帜。
这也是影片的主旋律。
电影的几个片段值得思考。
刘文瑞的“逃跑”、吴大夫去读研、赵一林和小米的离开,这几件事也是对刘思成影响最大的。
父亲的“逃跑”让刘思成失去了精神支柱,而心理医生吴大夫的离去让他失去了说心里话的对象,最后与好友赵一林的决裂让他没有了说话的人。
这些痛苦在营救赵一林中得到升华:牺牲是一种光荣,他需要扛起父辈的旗帜,完成父亲的心愿。
铁人精神得到了传承。
换一个角度,作为个人为什么要为国家做出牺牲甚至放弃生命?
刘文瑞的“逃跑”是可耻的吗?
答案或许是唯一的。
因为他为自己贴上了道德的标签,国家逼着他说自己是“病退”,如果他说我是因为熬不住了才离开的,可想而知会得到暴风骤雨般的谴责。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给个人提供自我表述和自我选择的氛围,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机械的,个人也是机械的。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人的选择和表现是否是真实和理性的?
吴大夫和赵一林的离开,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公民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公民有了自我选择的能力和环境,才能从内心考虑我能为国家做什么。
唯有这样,道德与光荣才会回归本源和常识。
http://blog.sina.com.cn/songbenru
《铁人》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
《铁人》是一部我先后观看了两次的主旋律电影。
是王进喜的真实吸引了我,是王进喜们在那严冬中迸发的火一般激情深深感染了我。
而最终令我想说几句的却是关于“小知识分子”——刘文瑞的愧疚心理。
1959年9月6日,在东北松辽盆地中发现工业性油流。
这是中国石油地质工作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而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这块油田便因此得名“大庆”。
始于1959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全国人民缺衣少食,1960年苏联赫鲁晓夫集团又突然背信弃义,撤退专家,撕毁协定、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更是雪上加霜。
工业的缺氧,农业的灾害,令我国国家经济陷入了极端困境。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如果说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一代地质学家驱散了笼罩在中国上空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贫油论”,那么,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石油工人是真正挺起中国人宽广脊梁的时代铁人。
我知道在大众的目光中,在世俗的人情里,刘文瑞是个背叛石油战线的逃兵,是个吃不了苦,忍熬不过寒冷和饥饿的懦弱小男人。
他的行为朝小了说是必须受到谴责、指责和孤立敌视,朝大了说就是小知识分子革命不彻底的软弱劣根性。
然而,我要为刘文瑞鸣不平,且无关乎温情的理解和和稀泥式的宽容,更不是你们所谓的开脱。
因为只有有罪的人才用得着开脱,而刘文瑞没有罪。
他的身体离开了油田,这是一个事实,无需再争辩。
而他的心他的灵魂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油田,这和真正意义上的逃兵是决然不同的。
他的身体被饥饿和严寒击倒了,熬不住了,他离开了石油战线。
他并没有从此心安理得地乐逍遥。
换一个人也许自夸自己的“英明”,得意地表白自己真庆幸,终于逃离了那个鬼地方。
然而他背着一生都难还的心债度过后面的大半人生,因为愧疚,他引导培养出了献身祖国石油钻探事业的新一代接班人,因为愧疚,他拖着一身疾患的暮年之躯仍在为深山里的基础教育默默耕耘。
刘文瑞的愧疚恰恰是其一门心思在油田的单纯,而决不意味着某种罪责的救赎。
他战斗过,出过力,流过汗,只不过他只是一名战士,一名成不了将军的战士。
说实话,起初,我对影片对于新时代石油工人王思成的那种所谓的“沙漠综合症”的描述很不以为然,觉得过于矫情。
与同样战斗在石油一线的父辈们相比,无论是生存还是生产条件都早已是天上人间,他有什么理由可“忧郁”的。
然而后来我终于明白,造成刘思成的忧郁和难解心结的既非时人的嘲弄,亦非寂寞无语的茫茫大沙漠,而是父亲刘文瑞几十年的愧疚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重压。
这样一个镜头出现了多次:漫天大雪中,一棵孤单的小树上一只空空的鸟窝。
鸟儿飞走了,是因为寒冷和饥饿。
鸟儿的心始终在留自己的窝里,那个窝是鸟儿们一口唾液一口泥土一根树枝慢慢垒成的,它寄托着鸟儿所有的深情,它才是鸟儿们精神的家园。
不扯虚的了,这片子告诉我们:1.铁人的大老粗形象可能借鉴了亮剑里的李云龙形象塑造,有缺陷的办事能放开,乐观向上的职工。
2.当年知识分子形象的刘文瑞想得太多,不会从工作中寻找自我,最后前功尽弃。
3.对过去怀旧的情怀在当今是否与时俱进?
石油子弟小刘背负着来自历史和过去的压力,总想过着幻想中铁人那样的生活,一直体会着心灵的煎熬。
4.石油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很强的,在当今条件比较优越的今天,认为他们仅仅是有钱群体的社会偏见会贬低他们的价值。
5.中石油肯定是赞助了的,一部讲述石油人自己的片子,其中过去与现实两条线的交融发人省思。
里面那个黄渤代表的职工群体不在少数。
6.导演在暗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好怀旧和现实的问题才是真正最有意义的,黄渤那种小痞子形象自然让人看着不爽,小刘那种也不让人觉得靠谱,铁人那种更是像一场记录一场梦,对小刘的影响反倒成了他的负担。
其实导演根本没有塑造任何让人效仿的人物形象。
关键是你看了片子后如何思考应该怎样平衡和协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前年,单位发了一张可以任选场次的电影票,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集结号》。
战争场面很震撼,也很感人,看完以后立马推荐给其他人。
今年组织看《铁人》,虽然有刘恒、吴刚、刘烨,但期望值并不很高,倒是更想看看《南京!
南京!
》。
其实,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不错了,场面大气恢弘,沙漠航拍特别是结尾的几个镜头很美。
可惜,颇具震撼的视觉效果掩盖不住略显单薄的故事情节和苍白的人物形象。
至于内心的触动,个人感觉远不及《集结号》。
冯小刚摸到了中国观众的心弦,知道怎么让人笑,也知道怎么让人哭。
而在《铁人》里,吴刚和刘烨的模式化表演让两代铁人显得多少有点表面化和形式化。
整个影片逻辑上的牵强,也让千辛万苦塑造出来的“铁人精神”并未真正的深入人心。
反倒是另一个容易忽视的角色,更耐人寻味。
老铁人器重的小知识分子刘文瑞,是连接两个时代的一条线索。
对新铁人(刘思成)而言,父辈经历一直让他引以为荣,也是“沙漠综合症”的诱因之一。
后来,父亲的形象在偶然间坍塌了一角,他的子承父业似乎变成了天大的谎言和谬误。
在老铁人(王进喜)眼中,有文化的刘文瑞是个可塑之才。
初到东北时,老铁人对向自己提出意见的文瑞说,大意为“某某是别人错了也跟着错,而你不是”。
如果没记错,某某好像正是后来不幸因公殉职的万堂。
那么再联系之后文瑞的逃跑、万堂的殉职,前面的那句话是否隐含着一种质疑?
实实在在的物质需求、虚幻的精神慰藉,还有曾经缺席的制度建设和人本主义,需要质疑的有很多。
当然,种种限制使得影片没有过多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除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和与石油行业有关的人,仅仅是宏大的场面和表面上的矛盾冲突,普通人可能很难产生出强烈的共鸣,习惯于思考的观众恐怕更难。
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尴不尬的境地,人物痛苦的时候,演的人不知道该怎么演,故事发展到高潮的时候,看的人不知道要不要哭。
不过文瑞这个角色,还是吊了观众很长时间的胃口。
终于,编导安排他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逃跑了,也让新老两代铁人的形象有了个错愕的交集。
火车就要启动时,面对追来的师傅(老铁人),文瑞说了句“实在受不了了”。
相比于那些英雄豪迈气壮山河的话,这句话真够卑微的,却令我印象深刻。
但是好戏不长,随着远去的车厢,黑白镜头向下一摇变成了站在中国移动电话亭下的彩色新铁人。
父亲去世了,美丽的女医生深造了,老铁人的照片徽章也重新上了墙。
最后,满足于精神安慰的新铁人在拯救崇尚物质需求的同伴时,历尽艰辛也得到了新生。
一只雄鹰在无尽的沙海上展翅高飞,坐在摩托车后座的父亲变成了自己,跟随着老铁人驶向远方。
在种种局限下,善于折中和高歌的编导还是展现出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号召力,让有些窘涩的故事有了一个不太糟的结尾。
ps. 沙漠综合症的治疗方法好像很简单,就是走出沙漠。
首先对之前说各种扯淡闲话,发各种苦闷牢骚的人说一句:你们真他妈是一群废物啊!
别以为在这个国家里呆了十几年几十年,混了多少饭吃,就可以挺起肚皮,大谈制度的可笑,闲扯主旋律的无聊。
虽然现在垃圾主旋律很多,但请不要把你们在街边小餐馆里和垃圾桶边的言语放在这部影片上。
你们还不配。
“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也请尊重每一部影片。
在看到那些石油工人拼命工作的画面时,你们的心难道完全烂掉了吗?
是被你们所谓的灰色世界所腐蚀的吧。
你们会说那些情感不过是孩童的玩物,但请你们仔细想想,除了这些幼稚的玩物,你们还拥有些什么呢?城市里端坐上网打字的闲人们啊,你们一无所有。
感谢这部电影,他至少让我了解,人的灵魂是应当有血色的。
而不是隔三差五木然的走出影院,关闭屏幕,滑回混沌中的城市。
没事的话,就别死盯着豆瓣的那些排行榜,数着自己看过多少再沾沾自喜了。
原以为铁人这种电影就是红色片,表彰王进喜,树典型,搞示范带动。
但是记者采访石油子弟那段对白我惊了。
背景大概是记者去采访石油单位的一个年轻劳动表彰对象,这个年轻人因为积极工作,被其他人说是傻子,被表彰更是惹来嫉妒。
采访发生了如下对话:石油子弟(刘烨):我不像那些人偷奸耍滑,偷懒搞小聪明,我努力工作拿工资拿奖金,我不怕他们笑话我,我做我该做的事,我没什么好怕的。
记者(马苏):你是没什么好怕的,可是,你害怕孤独。
这是当真的深刻啊!
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构建出自己生存的安全感,满足感。
但是理性构建起来的这一切在人的感性面前不堪一击。
当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和同类开始争夺资源、空间时,理性成为最有力量的武器,谁更理性谁就可以得到更多资源,生存得更好,为自身营造出物质的丰富可以让人觉得安全,满足。
但是在人的感性站出来的那一刻,理性构建起来的世界就像沙堆成的城堡,遇到海浪,城堡一下子就垮了。
休谟三问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向人类抛出了他的灵魂三问,哈哈哈哈,哲学才能为人找到真正的归宿,理性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有资格可以有一双鞋穿上,保障人可以一路走得更稳健,直到找到最终那个感性的家。
但是现在,我们好像都搞错了我们追求的是那个家,以为我们追求的是那双鞋,忘了我们为了什么要去穿上鞋。
虽然我也是单位组织去看的 但我仍要表示感激 因为 我没有错过这部上乘的影片 和念书时写作文一样 老题目老观点主旋律 你若落入大流和俗套去写 一定不会不及格 也一定不会得高分 当你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写 那 结果就不一样了 《铁人》便是如此 虽然是主旋律 虽然是大题材 虽然是歌颂片 但 两个时代的碰撞 两个现实的碰撞 两代不可逾越的矛盾 总让你品出了一个叫做真实的东西 不管你们怎么看 反正我看到王进喜带领弟兄跳下泥浆池的一刹那 看到工友牺牲的那一幕 我哭了 我由衷的觉察出了我们国家愈来愈强大,我们生活愈来愈安逸的原因 当然 思成的父亲逃走在火车上的那一刻 我也哭了 我为真实而感动 为王进喜的心疼而掉泪 主旋律的东西 就该这样 还以真实 用以真心 我们就爱看
一、今天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进入集体观影的行列,早已过了需要写观后感的时代,却发现自己还真的有些许的观后感,刘恒让那一句认命和那半个馒头把主旋律变得没那么主旋律了,而西北的大沙漠和东北的冰天雪地也让把年假献给它们的我有相逢并且曾相识的兴味。
二、很多年前集体看的《妈妈再爱我一次》《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等等对当时的我都是催泪剂,没曾想今天看《铁人》也还是会流泪。
三、在大昭寺听过一个导游说:如果人能拿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初恋的激情来做事情,那就没有什么事儿是做不成的。
——当时自问了一下自己的信仰是什么,结果茫然。
今天看刘思成沙漠综合症的挣扎和刘文瑞的背叛与逃离,对比着看铁人单纯朴素的执著与坚持,思索自己的挣扎和叛逃也羡慕那纯粹干净的信念。
这是一次比较奇异的观影经历,特地MARK一下。
2014.8.12,上班时间坐在一众石油子弟之间看完的。
看到一个石油工人被砸死的地方,旁边的油三代妹子热泪盈眶,说大家只知道石油的有钱,他们曾经受的都是这样的苦。
我顿时想到《英雄时代》里的一句话,我现在享受这么多资源,是因为我的父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你的父亲在热炕头上守着老婆孩子过安心日子的时候,我的父亲正提着脑袋在枪林弹雨里鏖战。
想想也有些道理。
不知道电影里描述的景象对真实历史到底有多少还原度,但是黑白的部分还是让人思绪激荡。
无论如何,他们的艰苦卓绝尚不会让我潸然,但他们的子孙辈们仍然会在舒适的会议室里为他们动容不已。
也许,这就是我奋斗的意义。
激情穿越信念的门径。
钢铁般的汉子——王进喜。
没有稿子的演讲,纯朴而炙热的情感。
流下泪水不是因为感动,而是敬佩最MAN的男人,跳下井泵。
文瑞,你的师傅如果真的恨你怨你,不会舍不得你。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片子,吴刚演的真是好,刘烨在父辈面前显得哈做作。
这剪辑、这结构,尤其是前半段毫无章法,全靠几个演员拯救啊……哎,时代造就英雄,也绑架着很多人
中石油招工宣传利器
还可以,刘烨黄渤演技确实不错
陆桥山...
2代石油人的心路历程 吴刚这个演员演得太朴实 太够格了
一个王进喜倒下去,千万个铁人跟上来。
这个叫吴刚的演员演的真好。
吴刚那几段真的好有感触,毕竟我在类似的环境下生活过,我想,我外婆看可能更有感触
吴刚表演真是好,尤其是演讲那段。
202104 #CCTV6 现代和过去对照的结构。想得太多,现代的故事根本不足以与当年铁人的时代对仗起来,轻飘飘地居然落到找人的环节上。刘烨拖后腿,吴刚也拽不动。
吴刚当年是不是靠这个还拿了啥奖,打败了张涵予
看过剧本。接受采访的段落不大舒服。
电影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不断的切换时间,由新一代和上一代劳模形象的镜头切换,让我们了解了一种精神的延续。虽然此刻的条件比以前好,可还是艰苦的,不会没有粮食,寒冷和饥荒,就像电影中的刘思成这个演员所表现的,一种沙漠综合症,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却远比肉体上所承受的还要痛苦。影片中的王进喜同志说过:“腿软手软没有关系,可心不能软。”
黑白桥段都不错,很和谐很煽情……我也很傻的被感动了……至于刘烨黄渤那些个片段……以最后的沙漠寻人最为土鳖……那做作的煽情直让人犯呕…………
有些画面还是很感人的 > < 咱是知青年代控 这个也是随那个叔叔去看的
很厉害,铁人王进喜,不容易,那时候真的不容易,一代人干了两代人的活
王进喜由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人
吴刚的王进喜是亮点,再次证明了演技
其实我没看..昨天貌似学校让我们去上海影城看的 我在场五分钟就走了 黑白电影 是讲石油什么的咩 今天又要读后感网上抄完 突然觉得自己文采不是一般的好了
那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