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皮特失忆后来到劳森这个经历过战争创伤后一蹶不振的小镇,被误认为是战争中失踪的“卢克”,整个小镇尤其是卢克的父亲哈利,都从阴霾中焕发出新机,小镇的人们欢笑着庆祝,把所有过去的不开心都抛之脑后,这是希望带给人们的幸福。
哈利给卢克脱鞋子的那一刻,老父亲眼里的喜悦不禁令人热泪盈眶,这是温情最大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小镇一直充满着欢声笑语,除了一直走不出阴影的鲍勃。
所有的人们焕发生机,The Majestic皇宫电影院在卢克的帮助下重新开张,老员工也变得开心起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只是哈利突然地病逝使影片蒙上忧郁,我想哈利一定是九年半里太思念儿子导致的疾病产生,但还好,至死他都确信自己的儿子回来了,我想他即使离开也是开心的吧。
整部片子皮特恢复记忆后的情节我不大看得懂,只看懂了他在庭上为了自由为了希望而拒绝和那些政客同流合污,而是勇敢的面对自己,说出了当时所有人内心的话,小镇上的人们也重新接受了他,他和阿黛尔最后也走在了一起,大团圆的结局。
卢克虽然走了,但皮特归来,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欢乐。
挺好。
1.原来美国也有过这段“麦卡锡时代”,而美国自己的媒体也不想多提,而中国的历史似乎是这条路要长得多,现在还没有完成那种变革。
2.喜欢那个镇上的人的那种恬静 那种自得 那种坚定,要怀表的那位大叔在自己的职业专业性上的那种执着与坚定3.喜欢这种颠覆性的改变 - 开头唯唯诺诺,而后终于说不4.唯一的不足,让JimCarry还是去坐牢吧,不然离现实太远了;不然一切反抗都会被无端鼓励;如李敖说的坐牢,也是一种修行。
5.关于宪法是契约一说也点得非常清楚:宪法是契约,其实一切契约都可以讨价还价6.美国主流价值观中的英雄形象无非两种:一种是以卢克为代表,为国捐躯,维护和平和正义;另一种是以艾波顿为代表,为维护国家宪法和民主原则而战。
而英雄是无论什么年代都需要的精神偶像7.整条电影线索是英雄重现-消解-重构的过程
新出了一部美剧,也是他主演的,叫开玩笑。
完全又属于另一种色彩明丽却阴郁风的演绎,仿佛是他这么多年追逐奖项终于放手下来的一种升华。
自己意识到自己喜欢这个演员是从冒牌天神开始的,但第一次看应该是从变相怪杰开始的,当时还念念不忘男主戴上面具之后的那种忽如其来的掌控感。
一直不知道叫什么,直到某天看了楚门的世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大多数电影都是夸张式的表演,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才恍然间理解过来,金凯瑞时常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而星爷的电影脱开了配角,一切都显得怪异了许多。
他们都是喜剧的王者,金凯瑞一路向前,星爷却节节败退,我想荣誉和钱财到底谁在第一位才会更优秀。
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还记得很多人一直也在念念不忘自己国家的各种不民主以及所谓的人权问题,从这部电影到绿皮书,美国电影其实相较自己的国家反而充斥着更多为政治正确而正确的事物,从他们的游戏到他们的电视剧,在自己看来他们的自由更多的只是这些年霸权所掠夺来的资源体现。
经济基础优越再配合时间,上层建筑也就优越了。
透过一个小镇来传达荣耀感使命感以及最关键的希望,所象征的意义为人们所带去的光辉。
电影人生作为影片名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整部影片贯穿了电影,主角的身份是编剧,失忆后来到了这个桃园般一样的小镇,被认为是卢克,而恰好卢克家有一家年久破败的电影院,在主角带领下以及小镇居民的帮助下让电影院重新开门。
影片通过拍摄手法让观众深切带入到主角作为编剧的角色,当耳边不断传来一堆投资人喋喋不休的意见,编剧大脑放空,内心想着这都是什么烂主意,但表面上还得奉承,这就是现实。
一部影片的出台,乃至只要是一段公开言论,背后都不能确定是不是发表人的真实意思,中间是否有迫于压力而改动,或者甚至,像恢复记忆后站在法庭上的主角,他原本要读的声明,只是在当下游戏规则下迫于无奈而被拿在手中,连写都不是自己写的。
影片也通过卢克的父亲告诉我们,电影意味着什么,我们一定要从里面学到些什么吗?
一定要做什么阅读理解吗?
虽然电影拍摄出来,能够被人看到、理解到所有台前幕后工作者在这部片子里所花的心思,演技、运镜、台词、服化道、光影、思想..等等,一定是会让人开心的,但我想,它能够让人在这几个小时里面,抛却电影门外的世界,短暂忘却烦恼,投入到影片,这部片子的出现就值得了。
但它不止在讲电影,它还讲战争,讲宪法,讲人权和自由。
幸好是仍然是男主本人出庭作证,而不是女主,不然也太好莱坞了,出庭前一天车祸失忆然后遇上了一个刚过考试的律师。
男主在庭上反悔,临时发表必然会被认为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需要莫大的勇气,金凯瑞这一段的表演直接让我感受到紧张得手抖口干。
他疯狂输出时,委员会主席的法槌不断在敲,敲得我好生气。
为他阻止男主生气,为他同时也作为一个法律人感到生气。
可是后来他有那么几个瞬间的表情,让我难过了。
或许他进入法学院之初也是为了维护正义,守护宪法,捍卫人权与自由,法学院的氛围也为他绘制了这样的蓝图,宪法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我们司法独立,我们遵循的是法律,不是政治。
可是法学院的学生们后来进入社会了,告诉我们规则好像不是这样的,有些事你虽然有权利做但你是不能做的,你不知道会有什么离谱的代价,假设委员会主席没有敲法槌,而是让男主发言,他会不会被他的体制所敌对?
他吃的就是这碗饭,他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时候或许也有过无奈。
最触动我的是,男主说的,这不是卢克守卫的美国,他们战死沙场,不是为了这样一个连自己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的国家。
男主的勇气不是谁都敢有的,但确是我希望我拥有的,不想面对投资人那些废话的时候,可以发自内心的骂一句然后走人,编剧不干了,回小镇经营电影院。
如果他没有这条退路呢?
如果这不是“电影人生”呢。
只是这是电影人生,这是电影,它反映现实,也寄托希望。
这部影片也揭露了一些不可明说的社会规则,我看的时候想:这是可以说的吗?
这竟然也能拍出来。
不禁与我们国家对比。
但同时看到弹幕有人说,韩国经常拍现实题材电影,不还是那个样子。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假设,有时候言论自由的禁止,是因为当局的害怕,怕被揭露,怕有人抗争,否则会政权不稳,否则会有改变。
而有时候,当局任你发表观点,他知道我们激不起任何水花,我们只有嘴巴但没有手,推动不了什么。
后者,好像更可怕。
我不知道我们在哪一层,也不知道到真正的言论自由,我们还有多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不再需要通过影视来反映现实,营造一个电影人生。
勇气,是我优先需要放在心中,付诸于行动的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小镇很多年轻男孩子应征入伍,而后战死沙场。
2022年2月24日,俄乌开战,有很多人支持,认为当下只能靠战争解决,一开始我是认同的,然后看到也有人说战争在任何场合都是不能被允许和正当化的,我觉得也有道理,但仍然认为如果战争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呢?
这也许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做决定的吧。
然后这段时间我再看了乱世佳人,看了小公主,看了这部片子,战争带来的纷乱,沙场上的任何一粒尘埃,落到任何一个家庭上,那都是灾难,可是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世上,为稳定生活而与国家建立契约,为什么这契约要摧毁家庭。
有时候就像艾希礼说的,到最后人们可能都会忘了为什么要打仗。
编剧行业还算赚钱的时候,在好莱坞发展的编剧阿普尔顿(金凯瑞饰)顺风顺水。
身为大牌编剧,他倒是没有什么梦想,一心想捞钱泡妞。
为了赚钱,他不在乎名声,什么古装神话言情狗血被影评人骂的剧都接。
不要以为阿普尔顿是个只会赚钱的工具,别人工作是为了生活,他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泡妞。
对泡妞和体面生活的向往,成了阿普尔顿心甘情愿被好莱坞制片方蹂躏的原始动力。
一个有钱人曾和朋友开玩笑,有钱人让朋友吃一坨翔,每吃一坨,便赏给朋友一万块钱,问朋友是否愿意。
朋友何等胸襟,回复:我能把你吃哭。
阿普尔顿是做了把所有傻叉制片人、投资人吃哭的准备。
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年轻的阿普尔顿还是把生活想简单了。
二战后的好莱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意识形态左右。
受“麦卡锡事件”影响,很多所谓的左翼人士和言论都陷入到被政府打压的危险之境。
阿普尔顿,一位一心想吃哭制片人的拜金编剧,居然被人诬陷成左翼人士。
阿普尔顿的罪名并非莫须有:有人把他在大学时参加左翼活动名单找了出来。
面对所谓名单,阿普尔顿哭笑不得,当年他是为了有机会追当时校花才进的这个社团,谁知道他还要为大学的愣头青的自己买单呢。
阿普尔顿本想是自己认亏,花个几万块钱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谁知道因为他当年参加社团的行为,严重到让他事业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被好莱坞开除。
雪上加霜的事情紧跟着就来了:女友把他甩了。
有人立志当将军,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冲锋陷阵,最后虽没当成将军,但至少在人们心中是英雄。
阿普尔顿只想当个能吃一坨就可以让自己过上花花公子生活的屎壳郎,奈何生活连让他当屎壳郎的机会都不给。
这就好比有女孩为了赚钱,放弃身体,去东莞从事按摩你懂得服务,结果人家东莞对这个行业还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连被社会嫌弃的从业资格都没有。
阿普尔顿郁闷坏了,他喝酒、飙车,雨中歇斯底里,尽管这样他都没有想着去死,是的,好死不如赖活着。
也可能是老天爷捉弄,阿普尔顿在飙车的时候,不小心从桥上跌落。
大难不死的他漂流到了一个叫朗森的小镇,此时的他因坠河失忆,完全不记得自己是谁,被小镇的人们误认为是二战时牺牲的英雄路克。
路克牺牲前,从战场上连救数名战友,深受小镇人民的爱戴。
小镇人民见和路克长得神似的阿普尔顿,大家都认为英雄路克大难不死。
阿普尔顿面对小镇人民的热情从刚开始手足无措到很快适应,用了才几天的时间,是什么让阿普尔顿相信自己是路克呢,自然是美女和掌声。
美女是路克当年的女友阿黛尔,阿黛尔把阿普尔顿误认为是路克,两人从牵手到接吻用了一个日出日落的时间。
掌声是阿普尔顿弹的钢琴,欢快的节奏,让战后便开始沉闷的小镇人们有了太多欢乐。
阿普尔顿在小镇很快适应自己新身份的时候,政府调查局没有放弃对他的搜查,最后在小镇将他抓捕。
调查局给了阿普尔顿一个左翼联盟名单,要求他在出庭时供认所谓左翼联盟名单,只要他这样做,就可以当庭释放。
这个机会是曾经几何时阿普尔顿梦寐以求的,但现在的他十分为难。
朗森小镇的人们,在失去了如路克一般的英雄后,整个镇上的人们因,为保卫这个国家在战场上献出生命的的儿子、兄弟和父亲,集体陷入悲伤。
尽管这样他们也没有对生活低头,坚强活着。
阿普尔顿做了一段时间的路克,太明白尊严和自由对自己和镇上的人们意味的是什么。
开庭时间马上到了,阿普尔顿出庭时,小镇上的人们通过电视和广播,实时关注着路克。
就像当年通过电台、报纸和电报,想要在全世界范围内知道自己的儿子、兄弟和父亲的消息一样关注着路克。
阿普尔顿的同事们安慰着阿普尔顿,劝阿普尔顿对调查组低头,他本人也觉得低头是自己的最佳选择。
法庭上,审判者对他各种屈辱审问,阿普尔顿以实相交,没有隐瞒。
最后法官让他供出当年的所谓左翼联盟的人,却遭到了阿普尔顿的拒绝。
路克当年的牺牲是为了捍卫国内民众的尊严和自由,如今当尊严和自由遭到践踏,他为当年自己做屎壳郎的事情感到羞耻,他冒着坐牢的风险,也做好了坐牢的准备,拒绝了法庭。
让路克没想到的是,他的拒绝,赢来了他以前所写电影剧本里得不到的电影人生,那一刻他是男主,守卫正义和平。
「铮论」影视刺客 锦衣夜行
享受低谷片子首尾两个相同的讨论剧本场景中,Pete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刚开始的是迎合,后面则是寻求另一个可能。
迎合的结果的是资本世界面对他的负面事件寻求切割,而另一种不确定的可能却得到了小镇群众的热情欢迎。
两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现实社会是要发展进步的,人人在其中都是不断旋转的齿轮;而在海边的梦幻小镇中,人人是活在精神的温暖海风中的。
没有对错优劣之分,看你想拿怎样的人设剧本。
但是,我们如何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切换人设呢?
尤其是主动地切换人设,其实是很难的。
那么这个片子选择的是外力驱动,清空记忆的方式,误入桃花源过一番有别于现在的生活轨迹,最后在比较了两个不同的生活方式后,主角选择了后者。
那么我们呢,我们是否有勇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充满不确定的另一个世界探索呢?
可能我看的影片角度有点不同,多聚焦于人生态度上。
一关于男主的转变男主像我们很多人,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和稀泥一样的面对生活。
但其实,当我们真的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敢于向生活说不的时候,我们才是活出真正的自己。
真诚的面对人生,无论何时都非常重要。
二关于男主和女主的结合男主作为路克的“替身”,按照中国的逻辑,我们不会轻易接受女主爱上替身,毕竟真正的路克是为了信仰而死,那个小镇所有的人都在怀念他们的“英雄”,就这样让英雄被替代,我们会觉得愧疚。
然而美国不同于我们中国的故事风格,不会有什么必须的忠贞和从一而终,爱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论那个人是谁,只要彼此相爱,就不应该辜负往后余生,我认为这是真诚坦荡简单的爱,不掺杂世俗观念的爱。
三关于小镇人民说什么世间纯粹的爱,小镇人民的一开始因为“路克”的身份对男主好,正如影片中所说“他们需要路克,所以你就是路克”。
如果是我,在恢复记忆后,我可能会很耿耿于怀,小镇人民的友好并不纯粹,或者说并不真正属于自己,那这样的生活我是否还愿意回去呢。
男主选的是回去,他不会计较太多,真正的感情在时间中已经发生,简单真诚的面对,是最不需要烦忧的选择。
电影讲述了一个好莱坞编剧彼得因为大学期间加入了一个共产党性质的俱乐部而被美国联邦政府调查,他的电影因此被禁,同时被女友抛弃。
在事业爱情都遭受致命一击的时候,他酒后开车想逃离现实,不想发生车祸。
彼得没有死,漂到了一个陌生的小镇,当他被小镇的人发现时已经失忆,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彼得被带到小镇上,因几十个年轻人在二战中战死而死气沉沉的小镇一下子因为他的来临而重新活了过来。
因为,彼得竟然和失踪9年之久的战斗英雄卢卡长得一模一样,被所有人视作卢卡。
全镇的人都相信卢卡回到了他们的身边,小镇上所有人都欢呼雀跃,欢迎卢卡回家。
失忆的彼得只好接受了这一身份,并且在女朋友的帮助下找寻失去的记忆。
有一天,彼得因自家影院里放映的自己的电影而找回了记忆,知道自己并不是卢卡,他将这一现实告诉了女友。
没想到,女友却早就知道他不说卢卡,只是愿意相信卢卡还活着。
很多小镇的人也怀疑过卢卡的身份,毕竟有很多细节对不上。
但所有人都乐于接受他就是失而复得的那个卢卡。
联邦政府找到了彼得,要带他去法庭审判。
彼得本可以为了自己脱罪当庭读出假证词,但是却想到卢卡等战士的牺牲,勇敢的说出了事实,在法官、记者和电视直播面前大力陈述了美国宪法的神圣,对美国当下的法律发出了挑战。
彼得赢了。
无罪释放的彼得回到了小镇上,这一次所有人都像迎接战斗英雄一般迎接着彼得的归来。
彼得经营着卢卡父亲留下的影院,过上了卢卡的电影人生。
非常温暖的一部片子,我在国内苦于找不到资源。
来了美国兴奋地发现了这张二手DVD(金凯瑞的片子都值得我跨境追捕),特价3.99刀还买一送一。
而我随手挑的另一部51年的片子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竟然在Majestic电影院里首映!
电影和生活的衔接还真是奇特,就像这片子给我的感觉一样,走进一部电影,投入新的角色,忘掉自己是谁。
我也想跟Pete一样,在自己失落的时候误入那么一座饱受伤害的单纯小镇,隔离掉外界的纷扰,只让彼此温暖。
这也是我每次看金凯瑞的片子时的感受,我多少次梦想像偶像那样做一个演员啊,在每一次胶片转起之后体验别人的生活,又在每一次幕布拉起之后用这段生活感染观众。
我猜想偶像他也很爱他的工作,他的戏中人生美妙得不可言传。
“The good guys should always win.” 听着Harry临死前的这句意味深长的遗言让我不禁感慨万分。
本片的结局也如Harry的这句遗言一样,主人公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胆怯,战胜了腐败的政客,战胜了愚蠢的电影决策者, 战胜了自己的人生。
本片我看了好几遍,记得第二次看时是和好友一起看的。
当看到Harry以为Peter就是自己失踪多年的儿子Luke Trimble,并将其领回家。
疲倦不堪的Peter倒在沙发上立刻睡着了,老Harry见状缓缓弯下腰为他脱去皮靴时,我身边的好友留下了眼泪。
由于我看过一次,所以自己忍住了没哭。
我知道此时的朋友肯定和我第一次看到此情景时一样,想起了自己慈爱的父亲。
当看到老Harry临终的场景时,朋友再一次流泪,我的泪水此时也已经快要溢出,但我还是强忍住了。
最后,当看到Peter在法庭战胜自己的胆怯,道出肺腑真言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和朋友一起哭了出来。
前两次,朋友的哭,应该是被亲情和离别所感动。
但最后一次的泪水我不知他是否与我所流出的相同。
我的泪水是辛酸之类,是委屈之泪,是无助之泪。
因为Peter之言道出的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完全战胜的急症——强权意志对个体意识的腐蚀与奸淫以及个体意识被玷污后的猥琐妥协。
记得小时候我的长辈总说国产的电影,电视剧很假,假就假在结局总是好人赢,而且好人要么死不了,要么中弹后总是必须先说一长串爱党爱国的废话才死去。
如今国内的电影电视剧早已摆脱了这种僵化的模式,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好似也开放了许多。
然而在我走向成年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感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压迫。
有时我会觉得我生活的环境是如此的荒诞与可笑。
我们从幼儿园开始起就被强制的灌输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许说谎。
上中学时就被官方和媒体忽悠说年青人要善于表达自己的主张,敢说真话实话。
然而一旦当我们稍微开始懂事,家长就开始直接告诉我们圆滑的道理,学校开始教育给我们如何做一个优秀学生的法则,社会开始告诉我们面对残酷,面对暴力,面对腐败,面对强权,在你被它日死以前最好赶紧去顺从去适应。
纵观周边的众生,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无一不是在警告你:为了生存别说是脱衣卖肉体、说谎卖良心了,就算不要了自己的灵魂又咋样?
何况现代的人尤其是中国人都不相信自己和别人有灵魂。
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个看不见的声音在我们耳边不停的叫嚣着:“就说他们想听的话”、“我想活下去,为正义而战就会没命,睁大眼睛看,这就是现实世界。
”我们一次次的被这种所谓的现实所打击、压制。
偶尔想要做一点事就被老师、父母、领导这些代表权威和身份的名词所抵制、消磨,直到我们力不从心到放弃为止。
稍有反抗便是逆臣贼子。
我们压抑无比、终无成就的父辈们把我们教育得和他们一样处事圆滑没有出息之后,我们又会继续把这种生存法则顺理成章的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活下来了,我们过着一如既往的生活,我们害怕改变,害怕异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一个腐朽的政客,近乎神经质似的维护着自己的政权,不管这个政权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有多么荒诞与无理。
然而这样的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吗,这样的成熟是真正的成熟、或是唯一的成熟吗?
我们非得如此才能好好活下去吗?
回忆一下儿时单纯的自己,那时的我们如此天真,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美丽而真实,当失去我们心爱的玩具时我们大胆的哭嚎,当学会走路被父母举过头顶时我们开心的欢笑。
喜欢就是喜欢,我们拼命的去追求,讨厌的东西我们决不妥协接受,只逼到父母狠心打屁屁不可。
当我们第一次听到英雄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爱人、国家而流血流泪,甚至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生命时我们是多么的激动。
那时的我们就像Luke Trimble 一样单纯,像Adele一样善良。
我们毫不犹豫的相信我们所学的一切。
然而再看看如今的我们,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学毕业,有几个还敢喊出不为那几斗米折腰的豪言。
妥协、谄媚,但求自保已经成为了社会意识形态默认的法则。
这场人生大游戏有了好多好多不成文的规则,谁都不想轻易Game Over。
有人说电影终归是电影,现实的生活不可能和电影的结局一样。
影片中的结局是The good guys win. 最后皆大欢喜。
但是现实的社会有这么宽容吗。
或者扪心自问,自己的心胸能容得下这宽容吗?
也许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The good guys cannot always win. 但是好人只要学会坚强,即使他们无法总是战胜强权意志的欺压,但是他们一定能战胜自己的胆怯,战胜自己的悲哀。
看过The Majestic 这部温馨的电影,让我思考了许多,最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力量让我从新回忆起了久被尘埃包裹的心灵,原来脱去虚伪的外衣的我们都是那么的单纯而实在。
追求了几千年自由和平的人类至今仍被自己的虚妄所束缚,尽管我力量微薄,但我仍会不停祈祷,愿The good guys always win.
前人(二战)守护的美国,不是麦卡锡主义的美国。电影里这种白色恐怖不够浓郁,角色收到的压力不够大。
换种生活方式,更能让人回归;在一个所有人都认识、喜欢你的小镇生活,那是种什么状态?我们啥时能到自由言论的时候?
这不适合中国人看吧
主题呈现颇有些贪多嚼不烂,战争创伤老兵问题亦或反麦卡锡主义(“好莱坞十君子”戏剧还原),无论与哪个相比,电影(院)都成了一个符号意义次弱的幌子。好在失忆的段落节奏和表演是拿住的。
当记忆逐渐复苏,你发现自己不是想象中的那个人时。你仍然可以选择将生活中的意义坚持下去,为了爱,也为自由,为了明天。去,战斗。
我以为是会进入奇幻世界或是。。。类似于脑死之前。。。这样的主旋律。。不太感冒哎
Frank Darabont,《肖恩克的救赎》《绿色英里》《迷雾》的导演。
I can see why this is Jim Carrey's fav work.
同样是男主战后归来,同样是以另一个人的身份爱上了旧人。不过这部电影比《似是故人来》要逊色很多。在后者那里情节更丰富,男主清楚并且隐瞒自己的身份,而女主知道那人不是它丈夫却没有戳破他。
太过主旋律,人物内心的刻画好牵强。难怪这片当年票房和口碑尽失,没被奥斯卡看上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当年《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的成功难不成只是因为斯蒂芬金而与导演无关?
虽然早已猜到了男主的身份,但是这也不是我不爱这部电影的原因。片长可以再缩短,并且这样的美国梦主旋律电影,What if是真实事件改编,力度就大很多了。
三星半,很正的一部电影(美国价值观向)。有意思的是,虽然全片都在极力撇清男主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但小镇居民一起帮忙翻修电影院的情节真的太共产共享了,给表店老板的免费电影券和粮票有什么区别?😂Luke和Adele是真爱,这两人都是勇敢善良理想主义者,但Pete只是一个本质不坏的horny young man. 剧本在替身文学这方面的纠结缠绵没有写得很好。
怀表时间被忘却,故人暖风即亲吻;good old American story-telling;好莱坞左翼编剧童话,九一一后三个月上映也是挺有勇气的。多年前看没太大感觉,现在看头尾两场剧本会感觉有点扎心……
不演喜剧的金凯瑞还是不错的。
好莱坞编剧写给美国宪法的一封情书
不喜欢的点就在于巧合过于多了
太满了啊!这导演总有这毛病,梦造得太圆满,就会虚假。《肖申克的救赎》也这样,只不过前面足够精彩,金句足够多。这样的类型片拍摄方式,真的过于套路过于老派过于四平八稳,制作真的精良,表演也很标准,摄影相当考究,一切都美到没风格。照这么拍下去,电影业会丧失灵气,这门艺术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吗?
沉闷拖沓,又臭又长
很重的故事背景 感觉联系美国当时的背景来看,不怎么喜欢。
金凯瑞和周星驰一样,虽然拍的是喜剧,但比任何人都更会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