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确实是黑人题材电影丰收的几年!
从传记片、恐怖片、英雄题材、真实事件改编、剧情片等等方面无不涉足……前些日子看到新闻☞《黑豹》一战成名好莱坞,拿下奥斯卡多项提名,不难估计今年的这匹黑豹定会在本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大出风头!
其实从漫威宇宙来看,黑豹并不是非常出彩的一部英雄题材片,但是这波政治正确着实为其加分不少。
更不必说《月光男孩》、《为奴十二年》这一批曾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黑人平权题材电影。
但是不得不说,个人最喜欢的该类型片还是《触不可及》与《绝命镇》,没有如《你给我的仇恨》中那嘶吼般的控诉,以剧情支撑,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这是真实力!
今晚看完《你给我的仇恨》,觉得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强了一些,有些自嗨的味道,不过却叙事流畅,高中生身上的反叛与自我独立在片中恰到好处的体现又进而利用其突出了本片对于平权主义的嘶吼!
最后给了8.0分/10.至少再一次的鼓动起了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啊
这个网站是很惊人的:https://newsone.com/playlist/black-men-youths-who-were-killed-by-police/item/12The troubling trend of police killing unarmed Black people has shown no signs of letting up, from Tamir RicetoBotham Shem Jeanto Emantic “EJ” Fitzgerald Bradford Jr., there appears to be a new shooting every week.See Also: Alabama Cops Never Notified EJ Bradford’s Family After Mistakenly Killing Him, Aunt SaysTake a look below at the growing gallery of unarmed Black men and boys who have been shot and killed by police.
2018年的电影《你给的仇恨》是一部从海报设计、预告片、主角选择,剧本,音乐到整体的设定都及其符合我的口味的一部佳作,第一次观影时我就数度落泪,当然我本身就属于容易被打鸡血的类型。
从类型选择上来看,电影把种族问题和青春片相结合,改编自同名小说,因为还没有看过,所以我也不清楚这样的布局安排是编剧,导演刻意为之,还是原著本身就是从16岁的女主视角出发。
就故事而言,从世界观还不成熟的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讲述一个种族歧视问题其实是讨巧的。
因为人种的问题本身就非常的复杂,如果电影本身立意不清晰,会失去冲突性,但如果过于明确又显得十分不妥。
举例而言,单一一个帮派青年,因为身份问题被年轻警察忌惮,而失手误杀,但最终却被无罪释放,看似清晰的大是大非背后,其实是存存在即合理的,而这个原因本身很重要,在黑人因种种问题被迫选择的“暴徒人生”之下,他们本身就明确认知到自己随时冒着生命的危险,刀头舔血却也可以在小小年纪提前享受触犯法律为代价带来的荣华。
改变不是不可能,只是不可能在一瞬间,也不可以只是在一方。
眼下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看清问题的严重性,认清改变必须开始,就是现在。
但是过于商业化的设计又使本片让我产生了些许不适,演员我真的是非常喜欢的,女主是饥饿游戏第一部里面的13区小女孩,长大之后的她仍然拥有全世界最灿烂无害的笑容,融化冰雪的力量,为她起名“星”再合适不过,小演员的亲和力非常的强,演技也没有大问题,只是在与白人男友的感情戏和最后游行演讲那段的表演有些许生硬。
也许是改编自小说内容实在太多,很难压缩进电影的篇幅中,因此许多部分情节推动仍然用上了本人最厌恶的“巧合”,很巧的是,这时来了一辆警察,又很巧的是,女主马上要被烧死的时候,爸爸及时的出现了。
更令我水土不服的是,两个男主都开豪车的设定,尤其是白人男友开路虎不说,还专门给了车头N个镜头,您这是做广告还是意思,女主有本事,能找到有人富二代男友??
看到这,其实我是很出戏的,不过爱之深责之切,资本的需要,妥协在所难免,瑕不掩瑜的。
最喜欢的部分一个是女主与khalil重逢之后的部分,真的是拍的非常的美好,美好又不真实,运用降格镜头拍摄khalil,临出事之前甚至数次被橙光包围,远处一盏黄色的路灯,就像守护天使一样,不难看出,这个角色本身也获得了编创人员的偏爱,当然如此设置,也让观众的情绪发酵的更加彻底,一如沉入海底的金发帅哥杰哥一般,让人唏嘘,心痛。
第二个我很喜欢的部分是,女主在面对白人闺蜜歧视挑衅的语言时,愤怒之下抽出女生背包当中的梳子,恶狠狠的做了几个黑人常用的肢体冲突动作来恐吓白人女,那场戏非常具有戏剧冲突,也非常的合理,演员发挥非常棒。
有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设定是,开篇就介绍了,女主父母非常恩爱,并且还是彼此高中初恋,但他们家三个孩子,最大的哥哥却与女主是同父异母的,并且大哥seven的生母还是父亲曾经帮派老大的女人。
黑帮老大king非常阴狠,不许邻里乡亲告密自己毒贩首领的身份,女主starr的爸爸曾替老大king背锅坐过三年牢,出来之后king还给他们家盘了一家杂货铺,这是多么神奇的设定?
我思考了整整一天,暂且推测当年老爸犯错是老大有意布局吧,不然真的很难解释为何他们两家人现如今如此的和谐,甚至女主做警察的亲舅舅都和女主家有梁子,女主妈居然圣母的原谅了老公当年犯下的错,帮着带娃不说,还对自己男人的情妇一点意见没有,而黑帮老大也完全不记恨老婆绿自己的对象?
这是什么他大爷的设定?
我也确实挺好奇为什么改编保留了这样的设定却没有过多的用上这个埂吧,也许只是用这个表现Starr家庭虽然不完美,但是重重困境下,这个家庭仍然坚持突破旧的,错误的循环,试图改变孩子们的未来吧,但其实更多的仍然是诡异。
其实除了视听手段,台词情节煽动,情节上最大的亮点是THUG LIFE 和sekani最终拿起枪的这个举动的呼应。
The HATE U GiveLittle Infants Fucks Everybody(你们给予孩子的仇恨早晚会干翻所有人),首字母THUG LIFE,暴徒生涯。
这是2pec的精髓也是本片名字的由来。
主线是女主从伪装自己融入白人的世界到一步步找到真正的自我,为童年伙伴发声,变得勇敢的成长过程。
最终虽然不能改编警员仍然是无罪释放的结局,但是却因为她的勇敢揭发,感染了邻里,大家共同把送进了king进监狱,整条街区皆大欢喜。
好看的地方在于,编剧的情节的推进层层递进,情绪和节奏,都紧随其后,场景安排也是动静结合,游行以及女主追寻结果的过程中几次都充满张力,戏剧冲突拉满,而且也做到了让观众对这种不公感同身受。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不公,对于已经存在的事实,唯一重要的就是开始改变,打破循坏。
而我也更希望这改变不只是在电影中的。
前段时间,美国芝加哥一酒吧,一位黑人保安勇抓歹徒,却被赶到的警察开枪击毙。
即使现场有人喊他只是保安,但当时到达现场的警察还是毫不犹豫的击杀了这位见义勇为的黑人。
是那枚子弹杀死了那位黑人嘛?不,我觉得是种族歧视使他离开了人世。
就像我最近看的一部片子《你给的仇恨》。
影片也讲述了关于黑人歧视的一些事情。
主人公是一位高中黑人少女。
有一天晚上,她和她的一位旧友在马路上因未打转向灯而被白人警察拦下,警察要察她的旧友的驾驶证,并粗鲁的叫她的旧友下车站着,期间还多次用言语侮辱这两位黑人。
她的旧友为了让女主不感到害怕,手伸进车窗里拿梳子,并笑着说道:“搞得我发型都乱了。
”在警车旁查驾驶证的白人司机,一看到这一幕,就主观臆断的认为女主的旧友在拿枪。
下一秒,白人警察就对女主的旧友开了枪。
女主也就这么看着她的黑人旧友死在了她的面前。
但事后,白人警察却没有受到任何刑法,而是用这个黑人贩毒将这件事掀过去了。
少女的愤怒和仇恨使她不顾母亲的反对,放弃了在白人贵族学校的平淡生活。
加入了反对种族歧视的大队伍,影片的最后也迎来了和平的结局。
影片虽是有了一个好的结果,但现实生活中这些戏剧的事情还在上演着。
我觉得偏见与歧视不应该与地域与血缘有关。
在这个口口声声喊着“人人平等”的时代,却总有人假装友善而内心对另外肤色的人存在着歧视。
生活中这种情况也随处可见。
呐这令人心痛的歧视又为何会发生呢? 其一,人们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种族歧视。
白人的孩子一出生,从周围的孩子、自己的父母各种身份各种职业的人中他们形成了对黑人的印象:住在贫民窟、裤子穿的肥肥大大的,并且他们很多人犯罪、吸毒。
到了社会上,遇到黑人时,这种观念就会使白人对他们自然地产生偏见。
而黑人孩子从小被教育,像是影片中的一家人的父亲对他们孩子说,警察检查手要马上放在方向盘上等等。
这不应该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但在现在却成了必须的教育。
其二,人们总是假装平等。
这位女主是在一个白人贵族学校读书的,表面上她看似有白人好姐妹,有有钱的白人男朋友。
好似她真的只是皮肤染成黑色的白人,但她的好姐妹却没有忘记她的这身黑色皮囊。
而这种伪装反而是最大的伤害。
其三,我们都知道很多黑人住在贫民窟里,可我们知不知道他们也是很想要离开那些地方的。
黑人们在白人社会中找不到工作他们难以养家糊口。
白人们不给他们机会,所以黑人们只能回到贫民窟里,选择一些他们自己都难以启齿的工作,这些工作中最多的就是贩卖毒品,走私枪支。
像影片中的女主的旧友父母双亡,而从小将他带大的外祖母得了很严重的病,他在全是白人的社会里找不到工作,只能选择去为贩毒集团卖命来赚取钱去付那昂贵的医药费。
这样子的黑人也是数不胜数,他们为了生存只能去干一些龌龊的事,而这就是白人的歧视在后面将他们推进那一个个深不见底的黑洞里。
而他们的黑人孩子,最后只会长成另外一个这样的大人,重复着一轮又一轮的悲剧。
现在还只是一个黑人的离世,而以后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
关于歧视,不只是黑人与白人之间,各种地域歧视也存在我们身边。
我们总喜欢给别人贴标签,比如新疆人小偷、东北人爱吹牛、宁波人爱砍人、河南人偷井盖等等。
这不该是一个和谐,平等社会该有的样子。
不过,我们其实也知道有许多黑人伟人,他们都在改变着这个情况,改变着人们对黑人的认识。
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是令人们尊敬的黑人政治家。
还有,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运动的领袖。
他确信,基于爱的非暴力抵抗是美国黑人争取自由的道路,终身奉之不渝。
以及我们都熟知的詹姆斯,拥有万千粉丝。
他们作为黑人,都是我们所尊敬的所敬佩的。
东野圭吾曾经说过:不论多么丑恶的偏见,他的出现绝不是天生应该存在的。
但我相信那个崭新的时代将会到来。
我们已经开始学着放下戾气,抛开偏见,拒绝歧视。
未来会像影片中这一家里的三个孩子的名字那样,完美、光芒、欢乐的。
挺喜欢看黑人文化为背景的电影,像绿皮书那种,有歧视有剥削,但也有抗争下的真情、爱和尊重,看完总是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有时是热血,总之很感动。
一直用劣根性去描述别的民族,实际上是刻板印象以及矛盾的来源,种族歧视让原本处于经济弱势的群体更加弱势,影片中多次一针见血的讽刺这种现象,最后从女主的视角表达电影的主旨,让人反思用爱与和平用去争取尊重,而不是无尽的仇恨和对立,影片太多触动人心的时刻和对白,可以忽略女主的演技,列入会放给未来自己孩子看的一部电影。
😢
👊🏻THUG LIFE. The hate you give little infants fucks everybody.
你给的仇恨 (2018)7.82018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小乔治·提尔曼 / 阿曼德拉·斯坦伯格 雷吉娜·赫尔
生而为人,第一件事就是被做规矩。
讲一个我第一次去新加坡遇到的事儿。
大约是六七年前,第一次去新加坡旅游,没有把往返机票夹在护照里(也不知道需要这样的操作,之后别人问我攻略,第一件事我就会提醒他们一定要把酒店写在纸上夹在护照里,并且有来回机票复印件),于是被请去小黑屋,新加坡都说是一个法制友好人权的国家,很可惜也没有所谓的礼貌,也是相当的不客气,并且进行了盘问,过程我很害怕,因为语言不通和第一次出国,后来应该是来了一个会说国语的,而我先生是新加坡籍贯,并且派他来接我,否则应该会被他们通常处理为两种人:女支或者非法移民。
说这件事想要表达两个意思,第一,对于既定规则还是需要必要的认知。
第二,我们生在一个复杂的世界。
“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名字,他们把肤色当做威胁,哪怕我们手无寸铁。
”——片中爹地说:我在你们的名字里赋予了力量。
赛文,完美。
斯塔尔,光芒。
瑟卡尼,欢乐。
使用它。
当你打算讲话,就去讲。
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不能说。
——这个片子是一个HE,但现实却通常不是。
*片尾曲:We Won't Move
最近看到很多地方都在推这部电影,豆瓣八分。
我只看了一遍,认为评分虚高。
这部电影算是好片子,但是客观评分个人认为应该在7.5分左右。
总体的感觉是,客观有余张力不足。
客观的地方在于两个细节(我记性不好,可能还有但我忘了。
)一是女主角被king手下威胁,一家人被父亲送去叔叔家,之后跟她的警察叔叔交流的时候。
他的叔叔在这个时候相当于警察代表,告诉黑人们,当“我们拦下你的车时,我们在想什么。
”当然,后来女主的质问把拔枪这个行为推向更本质的原因。
说白了,就是因为歧视,但这个时候的歧视,我个人认为已经不单于种族,肤色,而在于阶级。
一个富裕的黑人,在白人区如果被警察这样拦下,想必享受的是电影中开着大奔的白人的待遇(如果没有白人区这个概念,你也别笑话我好吧,哈哈哈。
)第二个客观的细节在于,游行示威的时候,哪位强壮的黑人提醒大家,对面的警察也不过是在执行任务,请克制。
我很喜欢这两个细节,甚至于我认为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也是因为这两个细节而不是因为它想表达的话题。
这个世界问题太多了,种族歧视是个大问题,但同样大的问题也不少,可是理智的阐述者却相对的不多,这种理智客观的面对问题的态度,我非常喜欢,这种态度让我觉得阐述者确实是想解决问题的。
包括电影里也出现了很多反应黑人自身问题的片段,不论是父亲与,哎呀,那个死掉的帅小哥(名字我真记不得) 他们贩毒,虽然也有谈及他们违法的社会现实,但是也着重king这个行为恶劣的黑社会扛把子。
把这个群体相对客观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弱势的人,他很可怜,被很多人欺负,但是他有自己的优点,也有很多不足。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弱者,你不需怜悯他,但是请你把他当做一个像你一样的人,去尊重他。
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更觉得,不论你身处哪里,属于什么阶级,请你尊重你遇见的每一个人,这是一种成熟的世界观,超乎职业,阶级,种族,国家。
这就是我们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
原谅我作为一只井底之蛙,观影之前我确实不知道种族歧视这个历史问题留存至今,我觉得这也反应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友人多数思考不多,说不定读书也不多(233333)。
我会这么说,源自于,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是否成熟,在于他是否可以理解,包容他所面对的社会或者说世界,都行。
抛开种族歧视,有类似社会偏见的人,不论年龄,国籍在我看来,要么是书读少了,要么是思考的少了,要么就是年轻。
就对外部而言,你可以客观看待,所以你理解,你理解不了的,你能包容。
所以平和,进而和平。
我个人认为,真正成熟的社会,解决问题一定是讲理,讲理讲不通就讲法律。
暴力总是野蛮的,无奈的行为。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我起鸡皮疙瘩的地方,让我真正沉下心思去感受的地方非常少。
抱歉的是,此时我已想不起是哪里。
不论是女主角在法庭作为证人向陪审团讲述事情发展经过,还是她现在汽车上用扬声器呐喊。
这样一部电影,张力不足只能说拍摄有问题。
它把问题摆在我眼前却没能让我感受切肤之痛,就这点来说,虽然有人死了,有人受伤了,连小孩儿也向成年人举起了枪,我依然觉得,就题材来讲,这不算一部成功的电影。
给七点五分,我想主要是因为题材,其次是导演的客观的叙事态度。
总结: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成熟的面对自己以及世界。
少一些愤怒,多一点冷静,人与人需要沟通,理解。
种族与种族直接需要沟通,理解。
生而为人,我们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我们能够包容彼此,那我觉得争端就少了,和平相对的就多了。
第一次写影评,不论褒贬,谢谢大家在我身上浪费时间,鞠躬。
不管怎么宣扬平等,怎么反对种族歧视,到如今2019年,因为肤色或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平等,始终存在。
其实并不只是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不平等,亚洲人黄种人去到某些国家也会受到不公平对待。
没有必要粉饰太平,虚伪地强调世界多美好大家多友善。
虽然剧名是“你给的仇恨”,但主角最后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给的仇恨”——不管是主动对别的种族的人发出歧视的人,还是默默忍受这种歧视不敢抗争的人,还是因为受到歧视而以极端手段去反抗的人,都在不断地把仇恨往后代延续……虽然世界有这么多的不同,但本人认为世界的多样性,正是使得这个世界如此丰富有趣的最大原因!
记得某名人说过“一个好的社会,不是大家都没有不同的社会,而是大家都不同,还互相能包容这种不同的社会!
”很喜欢看这类反应人性的电影,因为会促使我自己不断反思“我是否会在收到压迫威胁歧视失去社会地位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为自己的种族而发声呢?
”还会让我更敏锐地观察身边的“小社会”,更深刻地洞悉人性……
昨天用爱奇艺vip券看的,电影的标签是犯罪,我以为会像今年年初看的《逃出绝命镇》的悬疑影片,又或者像《为奴十二年》我觉得与其把影片定义为犯罪,更应该定义为成长类的题材,女主角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父亲魁梧强壮,疼爱老婆,母亲温柔善解人意,一家五口其乐融融,但是主角的友情岁月就很艰辛了,几岁的时候就目睹好朋友被枪杀,十六岁又目睹自己的初恋被枪杀,这别说对于一个少女的心里健康、压力完造成多大的伤害了,即便是一个钢铁男都难以承受生命之重。
可能因为父亲教育的原因,女主非常谨慎,谨慎到当自己第一个好朋友被杀的时候她都能一字不提凶手,所以到第二个朋友被杀的时候,她才真正开始审视十六年来她的沉默表示什么,是服从吗?
是懦弱吗?
也因为有这两次冲突,才更加把女主角的成长过程给表现出来。
但是其实我对父亲这个角色有点懵,影片一开始就看到父亲教导小小的两个孩子在社区(忘记名字了)生活的常识,所以这里我能明白女主角长大之后的谨慎和敏感,但是后期父亲的那种男性光辉,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力量突然迸发而出的时候,我有点不太明白,女主角怎么长大后变成了那么怕事的女生,怎么因为怕被同学认出来就不敢为自己的朋友站出来说话,怎么因为怕被同学误会,就不和自己好朋友、男朋友沟通,难道只是因为强行想表达女主的成长转变?
有一点牵强。
如果她从小有一个那么强大的父亲做后盾,那她应该是坚强勇敢的。
影片做于反民族歧视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特别是电影里边学校里的学生为了“抗议”而翘课,其实明是为了正义,私下里确是为了不用上课的欢呼,这种小聪明的小确幸,或大或小,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的经历,其实观影人看来,是非常不尊重的,因为我们一致会站在女主的位置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在学生中又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没有发生近在自己身边的事的时候,人,大多都是冷漠的。
所以,不要沉默,要抗议,要用你的行动去发光发亮。
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得吧。
哎,逻辑混乱啊,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再说什么,有人看到,求锻炼逻辑思维书单。
美国警察执法的种族歧视,的确由来已久。
本片就是反应警察强杀黑人,而引起国民对警察抗议,对美国🇺🇸法律存在严重歧视黑人现象的抗议!
影片拍的相当剧情化,故事的叙述也特别人性化,一看就是一部制作精良主题突出的片子。
在茫茫网络影片比比皆是中,从片名和海报画面,你根本挑不出这是一部好片子,更是时下应景美国🇺🇸及全世界游行示威,反对美国旧金山警察开枪打死黑人的残暴行为。
影片黑人女主还是高中学生,和黑人男同学参加完学校聚会开车回家途中,被年轻白人警察拦住后,勿开枪射杀男同学而死,而当事警察毫无责任。
影片就是这样非常常见的开篇,给深刻观众印象是什么?
一个黑人少女亲眼目睹枪击至死同伴的血淋淋恐怖,这样的残酷画面,有多少人能够承受……影片叙事角度就是从这个恐怖画面,带给少女心里创伤开始。
从家庭抚慰到学校歧视,一个黑人少女完全失去人格,并在惊恐之中生存。
这是一般常态现象,对现场少女的心灵打击,只能靠家人抚慰。
然而,媒体处处在报道射杀画面,时时充斥着少女眼瞳,神经般的刺激,影片镜头静静的流淌着。
影片海报很简洁后面的故事发展,来自于黑人少女思想自发的觉悟和生化,从自愿出镜为事件当目击证人,到走山法庭参与审判白人警察的陪审团……但法律还是让警察毫发无损!
在引起公愤,行程大规模游行示威中,这位少女站在最前列!
但是示威游行还是没有任何悬念的,被催泪弹和抓铺镇压下去。
夜晚黑人遇到警察必须举手影片对种族歧视的揭露非常可观,但对人性的光辉也同样闪烁着。
黑人群体里,贩毒、暴力同样充斥着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维护法律的警察首先警觉这个群体,尤其是黑暗之中黑人的举动警察都放大了执法。
这一点,影片也同样给予了可观叙述。
游行示威画面
这类电影太多了,相似的段落你可能都已经看过不下十遍了,相似的事件也发生了一起又一起,我们很难从故事角度再去评价些什么,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身为局外人(美国以外),当我们冷静下来再看待事件中的每一个角色:黑人的愤怒、白人的怜悯、媒体的煽动、警察的包庇,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任何一环的改变也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对与每个角色个体自带的偏见,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误解描述很丰富。
结局在最高处一泻千里,处理得很广电总局。电影是美好的,可是现实中黑命依然不贵。7
黑人在美国惨遭歧视屠杀。。。没意思
你拿着枪让我住手,我挥舞着拳头反抗,到底仇恨是谁给的,又有谁能放下仇恨。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解决的方法只有民族融合。
在2020年能看到这部电影还真是感叹,拍了电影又怎么样,事实无法改变,结局很em?怎么感觉是把无法解决的事美化了?放下仇恨?放下仇恨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改变的
虽然相似的故事成千上万,但是成千上万本身即是问题了。这部片子还比较客观,只可惜冗余太多,黑人警官那番坦白的话就很棒。执法人员也是人,是人就会发生偏见,这件事情靠道德、靠体制都无法解决,请诉诸经济和科技吧。
not convincing
因为很喜欢原著的小说,抱了期待去看,有一点失望。片子本身算是很忠于小说,没看到什么额外的改编。但是那么好的题材,电影就没能挖到应有的深度。
种族歧视一直都是世界存在且是世界最自由发达的国家美帝也存在的,黑人、黄皮肤、亚洲人等等,但世界的确在慢慢改变,这需要时间。电影来说,没那么深刻,3.5星。
越来越相信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及评价与个人好恶息息相关。这部电影或许不够五星,但确实是这几个月以来最吸引我的,观影时注意力也最集中(表扬下爱奇艺第一时间引进正版!),片中对于 racism 和 how racism comes to play a role in today’s society (more implicitly and subtly, even unconsciously) 的思考非常 in time,触及了当今美国社会显而易见却难得良策的矛盾。不懂评论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揪着选角的问题不放,feel so ashamed ...
很主题化,很容易消化,但是故事也显得过于格局小了,整体还不错,可以看看
虽然是老调重弹的黑人枪击事件,不过这种互相对立的仇恨确实可怕,更可怕的是,这种仇恨的遗传。
扣掉一星,因为那个一百分白人男友太不真实,人设假,演得更假。
无疾而终不了了之 意味着 一而再再而三的未来
还行
国外在讨论种族歧视上觉得还是很开放,被不公平对待的群体其实哪里都有,人种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等等。希望大家心中有大爱,希望世界和平。
火上浇油、立场偏激,就不能及格,纸片人设、人物强转比比皆是,两星,一星给小姑娘的表演,一星给插曲(虽然插的时机莫名其妙)
别再说这样的电影多了,多了是因为还不够,什么都还没有改变,眼看着白左们在媒体上政治正确个不停,可现实里的歧视与仇恨也没有减少几分,可能奋斗了过后也得不到你所争取的,可起码能看的开点了吧,你恨过来我恨过去,是要恨到什么时候呢。从《星运里的错》到《爱你西蒙》再到这部《你给的仇恨》,美国的青春片已经如此深刻,它们敢于讲生死,讲同性,讲种族,早就不仅仅是服务青少年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