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才知道,这个儒弱的中年人,每天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和别人的不同,非常简单,往往只有几句话,但是一旦你有机会看到,那么这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引领你走入他的内心世界,他喜欢在摩笛声中安静下来,这一点和我很像,所以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拥有一个外人无法知晓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与外表完全不同的激烈,矛盾,甚至勇敢的世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一个世界,只是你未必知道罢了”2“和少数人的孩子相比,这个孩子,也许只能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的人,她的将来也似乎早就注定了”--只有陈道明和宝山的戏可以看看,但是繁絮的心理活动戏份太多,有韵味的台词和表现技巧太少,剧情前面还可耐心一看,越到后面越是拖拉乏味,仅够几集用的情节架构,撑出那么长来
这部电视剧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才看完,有很多次都不想再打开继续看剧情的发展,尤其是在第一次看到戴嘉将陈一平冒险腾出的5万毫不犹豫送给弟弟时,我的评判心真的很重,认为这女的怎么这样,弟弟是亲人,同床共枕的也是亲人,医院里继续救治的还是女儿的救命恩人,怎么会选择把钱这样去给弟弟……心里很气愤……后面不知道到了第几集,评判心消失了,让自己跳出来观看整个故事,去看故事中的每个人物,印象深刻的点:一 剧中有「拯救者」的角色,并且充当这个角色的人很多。
1 对陈一平进行「拯救」的:1.1 先是邻居剃头匠老马,直肠子、毫无智慧,以自己以为好的方式对待陈一平、老邻居,最终引火上身……有勇无谋的拯救者;从借钱的那段对话也能体现出他的性格。
1.2 同样是邻居的卖早点的夫妻通过偷听、一些细节推测出陈一平家里的事情,饶了弯子去警告对方要怎样做怎样做,否则就会怎样……完全没有将自己暴露在外,这是很清晰的知道不能引火上身的做法。
1.3 沈囡,戴威十年前的女朋友、现在的爱人一直以拯救者的身份说教戴威,完成拯救者的事情,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并以此来界定戴威的行事风格。
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郁青青,同样也是这样。
最终在戴威的事情水落石出后,身体上的肿瘤得到了控制,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心顺了,身体也就通了。
2 对郁青青进行拯救的:2.1 嫂子这个在丈夫死后就一直陪伴在郁青青身边,在自己放下过去,想要重新开始生活后,还会不忘想要让青青也走出来,不要继续活在过去的情感中。
这个拯救者的思维很清晰,但缺少真正重新开始的魄力和勇气,也是最终仍旧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真正原因。
2.2 蒋寒一个洞察人性,思维无敌清晰的人,很早就知道了郁青青的情感,悄无声息地接近每一个人的内心后,发现郁青青已经做了超出自己底线的事情,而自己根本无法拯救她时,便很决绝的划开这道线。
2.3 银行工作了30年的老职员,原来郁家的工作者尽自己所能为大小姐提供信息,但同样很清晰自己当下的身份,并适当的对大小姐进行提醒,尽管最终无果……由此,想要当别人的「拯救者」,而不身陷囹圄,就一定要在自己思维清晰时,这样才能及时止损、抽身离开,否则就是引火上身,自取灭亡……二 生活中面对压力、情绪一定要及时面对,否则就是发疯的下场……一个很幸福的3口之家,本来面对的都是日常柴米油盐的烦恼,但因为外界压力的促使,一点点膨胀的欲望,最终开始了心里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又是自身能量根本无法盛放的,甚至不敢去面对,以至于,戴嘉在面对正好被自己失手摇死的杨小姐时,精神立马恍惚……最终选择自杀……变成变相地逃避……陈一平,每天有着自己干净的精神世界,在魔笛的背景音乐中,通过日记与其对话。
这种节奏在冬至结束,让其每天开始面对自己心里根本不可能面对的事情,不断的积攒着各种压力,在最后女儿被绑、老婆自杀的那一瞬间,选择了让自己也解脱的方式,逃避。
我理解为陈一平的写日记,跟自己对话,就是我们每天在做的练习,一旦失去寻找自己心里净土的节奏,一切也就开始失控了……最后是蒋寒,这个打着刑警队,探索人性的人设,他一直在强调和陈一平很像,他们是两个相像的人,想了半天也只想到了他们的相像点是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吧,但更深的是什么呢?
冬至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主题内容很好,把一个好人如何在大环境的推动金钱作用下变成坏人,把人性的弱点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陈道明不愧是老戏骨演技精湛。
可惜硬伤太多,郁青青及她嫂子对蒋寒的爱情毫无道理,过于生硬做作的痕迹。
旁白太多絮絮叨叨且缺乏逻辑,欲人性的挖掘却含糊不清的理念。
拖沓,26集完全够了。
结尾小女孩打电话那灿烂的笑容更是败笔,一个刚死去亲娘疯了亲爹的孤儿怎么可能露出如此的笑?
喜欢陈道明和黑洞中演张峰的胖子,才看的这部剧。
本剧中此二人演技依然精彩,无奈剧本实在是烂。
看头几集我还以为是部很伟大的剧,埋伏了很多悬念和伏笔,我不禁佩服起来:国内编剧啥时候这么牛了?
这手法很有美剧推理悬疑片的风格啊。
看完大呼上当:虎头蛇尾不说(这已经是大陆剧集通病了),完全是在忽悠人。
俗套的剧本为了吸引眼球前面拍的很像模像样的玩悬念,后面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失望。
冬自何至 日记 以前有过一篇杂文登载在人民日报上面叫做《日记无罪》(见袁鹰《风云侧记》)。
提到日记这个东西往往是亲人朋友之间谋杀对方的利器,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甘之如饴道理也很简单:人不仅是谋害自己的元凶,更是最大的帮凶。
譬如有个教授在隐藏了一部分日记之后在新的日记上记载了:今日藏匿日记一批于某地某时。
而陈一平的不同是在于真正有所行动的日子他不过写了四个字:今日冬至。
之后他再也没有翻开过自己的日记本。
陈一平写日记意味着他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就像许彦成不愿意面对杜丽琳,他用废旧木料给自己做了一个狗窝,直到遇见姚宓。
(杨绛《洗澡》)陈一平一直没有这样的艳遇,所以他一直在日记上铺陈自己的方丈须弥。
他写得都关于什么呢?
工作、学习、生活,还有其他。
如果不是作为破案辅助线索,日记也许不过就是一件旧衣服,不同之处在于这件衣服只此一件,亲历亲为。
在日记里有什么也许不能一一历数,但总该有只有他自己懂得的尊严。
陈一平的尊严可以表现为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所有的人都甘心情愿地接受测谎实验的时候他坚决不予以配合,使得审查工作马上可以简单到不用再进行侦破工作,而可以直接定性为这件事就是陈一平干的。
第二件事情是当行长怀疑了所有人可能是肇始之尤,却断然否认了对陈一平的怀疑:这个人没有用,一定不是他干的。
巧合得是正反两个结论都是断然被认可的,周围的人也觉得理所当然,但前提有一点是相通的:陈一平是个没有用的人(警察觉得他是不经吓,行长觉得他不够胆)。
这些揣测和判断很多不止是暗示而是直接告知,陈一平能做的反应就是不动声色。
最后他干的事情其实和发财致富很快脱离了干系,他只是在无声地告诉那些藐视他的蠢人:干事情靠的不是胆子,所以讨论是否够胆毫无意义。
围棋 人生难得一知己,吾当以同怀而视之。
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涵义就是除非有人要灭了你,否则了解你的人永远不会出现,当然前提你不能一灭就给掐了。
蒋寒是在所有的人都被陈一平弄得烦死了的前提下出现的,出现之后他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和陈一平下棋。
然后天南海北。
剧中陈一平原来的好友(李诚儒扮演)和他并不是棋友,如果陈一平喜欢打麻将倒是可以凑一个搭子。
围棋古时候被称为木狐,驰骋其中如怒海操舟,舟毁人亡往往是最好的解脱。
棋秤盈尺,但可以放进去无穷无尽地思索和沉默。
两个本来擦肩而过的男人默默地你来我往,他们都没有主动提到案情,似乎只是来下棋,时光就这么流走,大家的路都没有尽头。
棋局之外,大家都锁定了对方是唯一的对手,结局并不是谁输谁赢,而是谁能知道输赢背后的路该怎么继续走。
陈一平何其不幸,经年累月无人对弈,闲敲棋子落灯花,灯花毕剥,棋子和他总是寂寞。
陈一平何其幸欤,还是等到一个人来坐在了棋局的对面,不至于死于宵小庸吏之手。
犹如他写了大好文章,总有人知道他想写的永远在纸上看不到也猜不着。
有人拿起背着灯,逆着太阳,轻叹一声:这样的文章,何必要写出来才被人知道。
魔笛 陈一平喜欢莫扎特,于是便想到莫扎特说:原谅那些庸人。
而这话本来不是莫扎特说的,莫扎特只是放纵狂笑,吐血而亡。
他的敌人意识到他的消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再也没有那狂笑突兀响起,意味着再也没有配被嫉妒被中伤。
陈一平干的事情其实不过就是黑吃黑,借财过路。
似乎是借别人之酒浇胸中块垒,酒喝得越来越多,块垒也随之而神采奕奕,两不相忘。
再多的酒也无用,只是多了个爱喝酒的习惯。
当低劣破旧的电匣子里吱吱呀呀传出"魔笛",陈一平听得非常平静,非常享受,非常沉溺,非常安详。
他在旋律中面对的只有自己摊开的日记,他旋开钢笔,欲说还休。
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刻,妻子也不敢打扰他听音乐;在他卑微苟且的日子里,妻子也不忍心打扰他听音乐。
如果说写日记是一种宗教仪式,管风琴里传出的旋律就是"魔笛"。
那一刻,莫扎特都在陈一平面前匍匐下来,因为他不是庸人。
香烟 在破案的推理过程中,有人质疑罪犯无法离开现场(本格派的密室?
)。
蒋寒近乎忧伤地说:他的确没有离开现场,他在冬夜的沉寂里缩在柜台下面。
伴随他等待天明的除了被抓捕的焦虑,道德感的交织纠缠,对自己人生的绝望和倔强,还有一只只被燃烧殆尽的香烟,还有很多。
还有什么。
男人抽烟经常被斥责为燃烧生命,那么生命是什么,活着为了什么?
自然有责任,自然有担当。
就像活着似乎就是自然的事情,可惜自然的另外一个面目就是往往这些不能足以支撑活着这么一个高难度技术工作,所以必须有附加值的出现使得这场含辛茹苦哪怕是一种苦役,也是一场有高额或者至少是合理回报的苦役。
健康似乎就不仅仅是奖赏,而很多时候还更多是一种生产设备的感觉。
那么就再加一个自然:幸福。
人为了幸福感可以赴汤蹈火,但问题随即而来,幸福是否等于幸福感?
如果幸福感很多时候就等于一切的话,点上一根香烟的时候是否幸福呢,至少在那么多东西在陈一平的心里翻江倒海暴风骤雨,陪伴着他的还有一枝枝香烟。
他看着烟灰被抖落的时候,哪怕不浪漫地以为那是生命的一种遗蜕,他至少可以知道,有东西正在离自己越来越近,但是毕竟也有逝者如斯夫。
亲人 曾经有大量的文艺作品讨论过独囚是最残忍的一种责罚。
也许就是那种被遗弃,孤立,禁锢的感觉就像沙漠那些叫人窒息。
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动心,遑论其他。
陈一平活着的一个意义在很多时候是零。
譬如那个妻子在自己弟弟好吃懒做的时候觉得你这个姐夫就是没用。
因为在讨论对她有没有用这件事情大家应该已经有了共识,剩下的就是你这么没有用的人为什么这么点用都没有。
所以她理所当然动用陈一平用生命和尊严换来的东西,(其一生命这种东西其实最不值钱,其二在她眼里不觉得一个没有用的人要尊严这种奢侈品作为常备药太奢侈了)所以她在一步步发觉丈夫已经变成笼中困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你说我弟弟会不会有事情?
(她不是不知道陈一平也会有事,但对于他有事她已经习惯了)。
陈一平已经没有了日记,也再也没有时间去听音乐,他还有自己的肾脏。
当妻子这个时候开始争风吃醋大肆吵闹的时候,他平静地指出:我必须变成她的亲人她才会不仅仅把我看成一个卖下水的,她也不会在银货两讫之后翻脸不认人而给自己几分脸。
而以陈一平的智慧胸襟,他何尝要通过卖下水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因为他觉得他的下水都比不上猪的下水,因为他下贱,因为他没有亲人。
陈一平最后的结局是疯了。
他用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办法(法理和情理)逃脱了这个世界的折磨,他真的不再需要亲人了。
他都不是人了。
下午 陈一平也有快乐的时候。
当一切只是萍末微兆的时候,当蝴蝶的翅膀刚刚开始挥动并没有渲染出滔天巨浪的时候。
陈一平莫名其妙得到了两万元的奖赏,他给妻子买了首饰,然后全家一起去挑选女儿觊觎很久的电脑,晚上还去镇上最大的饭岛饱餐了一顿,全院的邻居都看在眼里,大家至少在表面上不得不向他恭喜:陈老师今天大出血啊?!
陈一平近乎羞涩腼腆地说:没什么,没什么。
这一刻的陈一平是幸福的,幸福得如此具体,幸福地如此天风浩荡。
但下午是什么,下午就是马上要天黑之前的一段时间,既然是一段,自然很快就过去了。
冬至据说是一年里可以美美睡一觉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夜最长,昼最短。
其实,很多时候也就是一种感觉,长短不过就是"可堪"与"何堪"的距离。
冬至何至?
不招自来。
陈一平知道这一点,所以他缓慢而坚决地走入冬天的深处。
---这部电视剧是拍得非常糟糕的,但陈道明的演出五星都不止,迄今为止这是我觉得最好的电视剧演出。
但,同时这个电视剧实在非常糟糕。
看这部电视剧,给我震撼最大的部分是一个人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也更加明白为什么要勿以恶小而为之。
最开始的时候,任何人都不会相信这个懦弱老实的中年男人会犯下这么大的经济案子。
可是他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到这里的呢?
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在银行工作的不得志,家庭生活中长期的经济窘迫,一次偶然的两万元奖金对这个家庭生活的改善,挽救恩人兼最好朋友蔡元祥生命所需要的医疗费用,对薛非死的内疚,对上级彭中华以及刘家善擅自挪动拆迁款行为的愤怒,妻子戴嘉的贪婪与自私,碰巧接触到一个犯罪机会的诱惑,这一切的外因刺激了陈一平,让他走出了犯罪的第一步。
之后,妻子不断的教唆,妻弟及犯罪团伙的威逼与利诱,更重要的是尝到甜头后金钱占有欲望的膨胀,让陈一平从两万元、到三十五万元、到一百万元,五百万元以及一千万元的犯罪,最后乃至于换肾来把钱汇往国外,他从冬至走向了极寒。
其实这一切证明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因为任何微小的事情,经过时间的累计与发酵,都会发展得让人难以置信。
看过很久了,现在依然回味无穷,真的是一部值得深思良久的电视。
人性的善与恶或许有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真的直到看完你也完全没法用好人或坏人这个词来概括片中的每一个人。
虽然我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但我真正从这部电视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之初,性本无善恶之分,许多时候,是后天的环境促使我们向某一个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有罪恶的一面,一旦你具备了某种条件,又得到了绝佳的机会,再加上你承担着巨大的外界压力时,人性真正的欲望就会将你拖入深渊,很难淌过这滩浑水。
欲望就像一个黑洞,越往里面它就越深随,看不见摸不着,而这一切促使你走向光明的出口时身后的巨大黑暗已一点点将你吞噬。
每一个普通人,都会像剧中的陈一平一样,不会对金钱视而不见,而剧中人的最后结局,将会是对我们的最好警戒。
一直都比较推崇陈道明的演技,无论是《康熙大帝》中的康熙,还是这部电视剧中的一个市井小人物,他都可以刻画的入木三分。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这部电视剧我没有看全,因为去年要参加考试,只能从晚上11多开始看,最终还是放弃了。
但是值得赞许的是,陈道明把一个普通小人物内心的正义、动摇、贪婪、逃避.....都刻画的很深刻,尤其是招牌的走路姿势和手里拎着的一个黑色皮包,仿佛像长在了他的身上。
很想有机会看看科班的教授是怎么评价他的演技,应该是堪称经典了吧。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这部电视剧中集合了多位实力派的演员,精彩的程度一点都不输于陈道明,如他的妻子陈瑾、他的朋友李成儒、警察、银行行长、他的小舅子和孔林,都演的非常好!
我会买一套盘将这部电视剧做收藏的,希望大家都喜欢。
太久没写东西开始炒冷饭。。。
号称《黑洞》的姊妹篇,实际上《冬至》跟《黑洞》根本八竿子打不着,顶多有个时间的延续性。
早先《黑洞》曾创下不俗的收视率,更有着重播N次的纪录,此次虽是原班人马,不过能否超越前作,还是未知之数,我也不妄作定论,片子看到现在,我只有三个字:我喜欢。
一个臭拽的导演其实我并不喜欢管虎,一看就知道他是那种孤芳自赏、看谁都不顺眼的人,就凭他曾说过“电影是艺术,电视剧只是快餐,垃圾食品”,我就有权利这么说。
电影导演看不上电视剧也是常事,既然如此你就别拍电视剧啊,像这样一边拍着电视剧,一边骂电视剧没品位的人,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是什么?
当然,我不喜欢管虎不单单因为他的脾气性格,更重要的是他对片子的控制能力并不像他自己认为得那么好,从当初《黑洞》结局的仓促,便可见一斑。
如今的《冬至》就更加明显了,管虎犯了一个和刘伟强一样的错误,他想讲很多事,但他没有能力把它们讲好。
也许管虎想给观众一种像剥洋葱一样的层层剖开的视觉享受,但结果证明,观众剥开的不是洋葱,而是一头蒜,还好没有完全散架,那银行里的拆迁款将故事中的人物松散的联系在了一起,但与导演自己的想象却相去甚远。
另外,40集的长度,管虎也没能把握妥当,明显给人前紧中间松的感觉,只有结尾那10集做得比较出彩,有那种该有的紧张感,而不是前几集的慌乱感。
再有,管虎喜欢营造一种故弄玄虚的氛围,当初的《黑洞》已初露端倪,如今的《冬至》既然打的就是悬疑剧的牌,自然就更加明目张胆了。
殊不知,让人有故弄玄虚之感是悬疑剧的大忌,有的时候过分强调感觉会使片子显得很做作的。
不过,话分两头,毕竟他为我们带来了两部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作品,且他在演员选择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总体来说功大于过,还是应该给他一个公正的正面评价的。
两个绝顶的演员再刁钻的观众恐怕也不会对陈道明的演技质疑,这个已经习惯地被冠以演技派明星头衔的男人在《冬至》中的表现仍然让我吃惊。
如果你看过《黑洞》看过《康熙》,恐怕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阴险如聂明宇、霸气如康熙帝怎么能变成如斯懦弱平庸,活脱一个又慫又软的小市民。
外八字、驼背、终日带那一条长及膝盖的大围脖……满脸写着老实人、与人无害的字样,这一切的细节还有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乃至语言微笑都恰到好处,让人又气又怜。
但,当他第二次进入微机室转帐时,陡然间,仿佛有一个身影从他身体内闪出,聂明宇那张阴笑的脸时隐时现,这个平庸小民背后的决绝与恶念一点一点从幕后走向台前。
可以说《冬至》所讲述的正是主人公陈一平如何走上从方鸿渐到聂明宇的无间道,而陈道明的成功也正在于他将这种转变表现的丝丝入扣,顺理成章,既不觉得突然,却也明显可见。
按照电视剧中的话,陈谨所饰演的是一个具有很多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品格的江南小镇女人,只不过太过典型,反倒适得其反罢了。
个人一直对陈谨的演技评价颇高,原因不在她那大辫子老师的知性女子形象,也不在法官检察官这类威严理性的角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花非花》,虽然收视平平,个人认为却不失为一部好剧,陈谨在其中演绎了那样一个角色,神经质、敏感脆弱,我就是被她那连眼神里都透着的神经质所打动的,那是一种让人心疼到想要保护的感觉,就这个人物而言,陈瑾的演绎是很成功的。
如今《冬至》中这个戴嘉再一次证明了我对她演技评价的正确性。
戴嘉是主人公陈一平的妻子,典型的小镇市井女子,小气而敏感,胆小却贪婪,这个促使陈一平走上犯罪道路的催化剂,你又能说她有什么错误呢?
她只是出于本能地保护着这个家庭、尽着做妻子的义务、盼着自己的丈夫能有所作为,虽然这种本能带来的是家破人亡的命运。
可以说陈谨让这个人物立在那里,观众说不清楚到底应该很她还是爱她,骂她还是安慰她,只能感叹小人物的命运就是如此,永远也别想摆脱宿命的轨迹啊!
一个比导演还臭拽的警察不知道是我自己的问题,还是大陆电视剧就这样,我总觉得大陆刑侦剧中的警察不招人待见。
走了一个凭经验办事的老头子(请允许我这样形容刘振汉),却换来一个欺骗感情,卖弄学识,自以为是,外带神经兮兮的哲学家(请再次原谅我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蒋寒),我只能说这个警察比导演还臭拽,比刘振汉还不着我待见。
整部片子都在他的自说自话下沿着本来的轨道运行着,这个省城来的干部总试图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地道的心理分析家,总想在别的人的心上陶个洞钻进去,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只有自己了解主人公陈一平,只有自己能拿捏得准身边这些形形色色各路人等,总而言之,在我看来,他不是个自恋狂,就是个神经病,当然这是我一厢情愿,纯属个人观点。
至于他欺骗女人感情之事,涉及生活作风问题,或许本身就是一种侦破手段,我暂时不予置评。
终于,在压抑和郁闷中,《冬至》落下了帷幕,那种严寒与燥热并存的感觉久久无法退去。
虽然它有些繁冗,甚至可以砍掉10集,虽然它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成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剧。
无法与剧中那个可怜的人围炉对弈,只得和这部剧本身手谈一番,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过程,那种享受心灵契合的过程!
看两三集就看不下去了,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冲着陈道明去看的。
全程快进。
全剧有两个最操蛋的不正常人,一是戴维DB,一是郁青青。
先不说两人怎么去的日本混的几年,败完了家一事无成回来却都一副极屌的样子。
尤其是郁青青,眼神永远迷离,在四十集里没睁开过,或者总一副喝醉酒的熊样,笑起来哈哈哈故作豪爽,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竞也毫发无伤?
敢问你凭什么,你的人设就是这样恶心吗?
你爱你亲哥——揣着这样不伦的情感还想着报仇,我想问一下:如果没有戴维透露消息陈一平能转帐,你准备怎么报仇?
怎么跟刘家善斗??
再说人银行说收回贷款就收回,你哥经不起就自杀还怨得了银行吗??
就那副样子还不费吹灰之力把个光头老总耍的团团转让他睡了还差不多!!
她的人脉全凭一张破嘴,动不动就对着萍水相逢的警察发发浪?
有个财政部长的儿子当男友还必找戴维这种渣男合作?
什么鬼啊。
人姐夫转给你们100万,都 是你个人的??
光头一分没有,他弟顺子为你背一条命也是一分没有还被亲哥砍死?
然后光头还要跟你合作绑架??
DB转走其中的50万你就绣架人外甥女?
这什么逻辑。
银行的钱不是你哥的好吗?
再说DB,无非是从日本欠了一屁股债回到家就到姐家作呕。
你姐嘴不严,屁大的事都告诉DB,DB就原话转告给郁青青(还一口一个妖精,我呸!
)合着这么大的公司都靠从外人这张嘴里漏饭过活???
警察永远是饭桶,尤其是国产电视剧一点不假,这里我就不吐糟。
但凡有他们的片断我都会快进,他们的人设就是饭桶+蠢蛋+和上级/路人谈个恋爱。
不少人说最后十集精彩,我又中招了,首先我最不明白的是陈一平为毛好好的去给人捐肾?
无非就是想搭上这条关系想转帐出国,用的着用这种办法???
还想骗人恋爱??
这都什么逻辑。
郁青青的嫂子姐姐个个看着都有戏个个都是无病呻吟,尤其是姐姐,永远化妆永远围一条围巾像烈士一样,我呸呸呸!!
还有一糟不吐不快:捐肾就捐,谈什么恋爱?
杨小姐就TM那么饥渴交易就交易不是相亲!!!
整个电视最正常的人是刘家善,他被捕后,再没任何看点,当然在黑洞里他也比陈道明出彩。
编剧太差了
后面太拖了
童年觉得很好看很好看的电视剧,刚和妈妈聊天忽然记起来,发现导演竟然是管虎…
装神弄鬼,故弄玄虚,漏洞百出,逻辑混乱。自恋的导演,狗血的剧情。
神剧开头,本可以成为神剧的。但编导太爱装逼了,以至于整个警察线里,所有的人物都特别蠢,蠢的要死。从一开始就塑造的无比牛逼的小妖精,结果也是个蠢货。神剧变蠢剧,耽误了陈道明老师的陈一平。
以前看过
坚持看到了15集,可以叫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片,陈道明很好的表现了一个“中年危机”的小市民形象,在面临家庭,社会,事业等的危机时的表现,见证了一个险恶的社会是如何把一个好人变坏的过程,全剧的内涵很丰富,影射出了很多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但是在有些方面太过于浮夸了,真的有那么多“巧合”吗,矫揉造作,配角的表演与设定是一大败笔,拉低全片质量,陈道明的表演很出彩,旁白很不错。
剧情烂到无话可说,对不起演员的付出,陈道明在此片的演技达到生涯前三。用直喷群名言总结:Guanhu die all jia!!!
爹妈有阵子迷恋陈道明的所有剧,他的演技真的是演什么像什么。这部剧真的超级棒。
古早国产悬疑剧那种各怀鬼胎的神叨劲儿太妙了,秒杀现在的所有氛围营造+煽情文艺。道明叔太帅了,拿捏的分寸感太好了。
道明叔是能用肢体语言表达丰富心理活动的不世高手。
好像看过几集,氛围好像不错来着的,阴森森的~~
好多《黑洞》里熟悉的面孔。就是太过絮絮叨叨和拖沓了,真的看不下去了…压缩一下不行吗
拍的什么沙雕 要么装要么蠢坏
没看下去。。。。
节奏太慢了 拖泥带水 看的人昏昏欲睡 开头本来挺抓人的 后边越来越无趣
垃圾
人物设计更加小品化的一部作品。但回忆式的旁白太失败了,仿佛开了天眼,什么都在预料之中,人物性格变化和剧情推进都黯然失色。而且蒋寒这个角色太讨人厌了,那种自以为是的样子令人厌恶,无孔不入的窥探十分猥琐!这种人才是给他个契机立马就能从正义捍卫者变成最邪恶的人!演技最好的是陈瑾。
做人不能贪,看,最后傻了吧
墨迹。逻辑硬伤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