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米歇尔·恩格勒,玛乌戈扎塔·舒莫夫斯卡
主演:尤安娜·库里克,姆古尔扎塔·哈杰斯卡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瑞典语言:年份:2023
简介:亚当试图在波兰一个小镇上成为一个好丈夫和父亲。但亚当开始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舒服,因为这个身体并没有反映出他的真实身份。详细 >
还行吧。故事节奏和剧本有点浪费主角的演技了。唉,但是我还是哭了。感觉这个世界真的对于LGBTQA+太难了。
每个国家都得拍部一样的么…
完全没有新意的作品,基本上能猜到的故事走向,倒不是说这样的群体的遭遇不应该关注,但是作为艺术作品不能老生常谈,毫无叙事或者技法的创意,仅仅靠题材吸引眼球。TA内心有着多大的痛苦,即便是众叛亲离,也要一往无前。人生不能按照画好的道路前进,真是举步维艰。
(3.5-4)导演用一种很温柔的感觉去描绘这位transgender的一生,她如何认识到自己,如何挣扎,执着爱与被爱,被厌恶,以及在波兰社会极度狭窄的生存空间,被温柔地打动到。
【C】
用一个时间跨度极大的框架,却只探讨了跨性别者最基本的生存处境问题以及家庭关系的变迁,而对波兰社会制度的巨变、共产主义旗帜下的身份认同问题则着墨不足。《两生花》的巨幅海报出现在当时的波兰本就是一次震荡,然而也只是一笔带过,波兰天主教会的旗帜飘扬,也缺乏进一步的书写。不过幸运的是,这仍然是一部聚焦于跨性别者,而非将其符号化视为剥削对象而表达的电影(反例即《艾米莉亚·佩雷斯》)。
摄影和配乐也太唯美了!虽然性别置换不论是主角自己还是身边的人去接受都经历了特别漫长的过程,但好在,所有人都是那么的正常和理性,没有嘲笑讽刺,甚至伤害!
确实像是波兰版的丹麦女孩,不过剧情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好像是因为勃起障碍慢慢就"性转"了,着重点主要是在和亲人爱人关系的破坏以及重建上,波兰的环境还是相对比较包容的,无论是同事,还是亲人爱人。讲得比较碎,但也算是以一个样本剖析解构波兰对跨性别者的整体环境吧。
3.5,怎么说呢,剧情虽然已经不算新颖,但是权利一定要争取,只要没有争取到,就一定要去呈现!
喜欢中年开始的部分。
6.0。波蘭trans群體的傷痛被一個四平八穩的傳記片框架緊密包裹。
太冗长,这个故事就很作,非要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吗
时间跨度太大,好像什么都没展开。。(663)
其实这个“前男后女主”,更像是爱家顾家的Trans吧,也基本只有自己认识而非对他人的性向。转性因子,从布置城市节庆会场时不小心掰断了天使雕像的鸡鸡,就埋下了伏笔。在今年回归传统保守价值的电影节,算是另类。
跨性别、同性恋议题,剧情饱满,人物充实,摄影配乐唯美。得到家庭的谅解也经历了十年,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谅解又需要多久的时间呢?
【6】把波兰语换成英文对白,就完全就是另一部《丹麦女孩》。本片从现实触及,伦理和议题深度上而言,比《丹麦女孩》更加有现实的落差感和一些触及权益,利益的瞬间。包括外界的流言蜚语,人性的态度以及法律条文都有现实的落地和保持警惕性。但这个电影之所以国际无声无息的原因跟拉雷恩女性三部曲会持续走低一样:缺乏主体代表性和延伸度。离观众越近,也就离电影越远,很可惜的议题表达,特别是视听处理,远远不够。但已经是去年威尼斯佼佼者了。
构图、画面都很美。演员换人以后的代入感就差了很多,相较于一般同类题材大开大合的表达,这个片子的故事和情绪都很隐忍克制,甚至有些不痛不痒了
被理解的过程很痛
酷儿气质很强的的波兰电影,将男主个人的性别认同和国家的历史发展结合,视听语言非常舒服而且时代影像独具质感,和导演的前作相比进步很大,男主演得也好
超级喜欢开头短短几分钟,看到后面像这样的抓人时刻也偶尔会闪现,但是不再如开头般了。看到和妻子重逢那段流泪了,很喜欢妻子这个角色,应该在前期婚姻关系中的塑造多一点的,有点可惜。想让自己有更强烈的共情,但真的很难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还行吧。故事节奏和剧本有点浪费主角的演技了。唉,但是我还是哭了。感觉这个世界真的对于LGBTQA+太难了。
每个国家都得拍部一样的么…
完全没有新意的作品,基本上能猜到的故事走向,倒不是说这样的群体的遭遇不应该关注,但是作为艺术作品不能老生常谈,毫无叙事或者技法的创意,仅仅靠题材吸引眼球。TA内心有着多大的痛苦,即便是众叛亲离,也要一往无前。人生不能按照画好的道路前进,真是举步维艰。
(3.5-4)导演用一种很温柔的感觉去描绘这位transgender的一生,她如何认识到自己,如何挣扎,执着爱与被爱,被厌恶,以及在波兰社会极度狭窄的生存空间,被温柔地打动到。
【C】
用一个时间跨度极大的框架,却只探讨了跨性别者最基本的生存处境问题以及家庭关系的变迁,而对波兰社会制度的巨变、共产主义旗帜下的身份认同问题则着墨不足。《两生花》的巨幅海报出现在当时的波兰本就是一次震荡,然而也只是一笔带过,波兰天主教会的旗帜飘扬,也缺乏进一步的书写。不过幸运的是,这仍然是一部聚焦于跨性别者,而非将其符号化视为剥削对象而表达的电影(反例即《艾米莉亚·佩雷斯》)。
摄影和配乐也太唯美了!虽然性别置换不论是主角自己还是身边的人去接受都经历了特别漫长的过程,但好在,所有人都是那么的正常和理性,没有嘲笑讽刺,甚至伤害!
确实像是波兰版的丹麦女孩,不过剧情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好像是因为勃起障碍慢慢就"性转"了,着重点主要是在和亲人爱人关系的破坏以及重建上,波兰的环境还是相对比较包容的,无论是同事,还是亲人爱人。讲得比较碎,但也算是以一个样本剖析解构波兰对跨性别者的整体环境吧。
3.5,怎么说呢,剧情虽然已经不算新颖,但是权利一定要争取,只要没有争取到,就一定要去呈现!
喜欢中年开始的部分。
6.0。波蘭trans群體的傷痛被一個四平八穩的傳記片框架緊密包裹。
太冗长,这个故事就很作,非要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吗
时间跨度太大,好像什么都没展开。。(663)
其实这个“前男后女主”,更像是爱家顾家的Trans吧,也基本只有自己认识而非对他人的性向。转性因子,从布置城市节庆会场时不小心掰断了天使雕像的鸡鸡,就埋下了伏笔。在今年回归传统保守价值的电影节,算是另类。
跨性别、同性恋议题,剧情饱满,人物充实,摄影配乐唯美。得到家庭的谅解也经历了十年,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谅解又需要多久的时间呢?
【6】把波兰语换成英文对白,就完全就是另一部《丹麦女孩》。本片从现实触及,伦理和议题深度上而言,比《丹麦女孩》更加有现实的落差感和一些触及权益,利益的瞬间。包括外界的流言蜚语,人性的态度以及法律条文都有现实的落地和保持警惕性。但这个电影之所以国际无声无息的原因跟拉雷恩女性三部曲会持续走低一样:缺乏主体代表性和延伸度。离观众越近,也就离电影越远,很可惜的议题表达,特别是视听处理,远远不够。但已经是去年威尼斯佼佼者了。
构图、画面都很美。演员换人以后的代入感就差了很多,相较于一般同类题材大开大合的表达,这个片子的故事和情绪都很隐忍克制,甚至有些不痛不痒了
被理解的过程很痛
酷儿气质很强的的波兰电影,将男主个人的性别认同和国家的历史发展结合,视听语言非常舒服而且时代影像独具质感,和导演的前作相比进步很大,男主演得也好
超级喜欢开头短短几分钟,看到后面像这样的抓人时刻也偶尔会闪现,但是不再如开头般了。看到和妻子重逢那段流泪了,很喜欢妻子这个角色,应该在前期婚姻关系中的塑造多一点的,有点可惜。想让自己有更强烈的共情,但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