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旅行留下便签,带上麻袋,孩子们的毕业旅行从拖拉机的轰鸣声中开场。
游山玩水,吃吃喝喝,不掏钱的享受了成年之后付费的热情。
有人叽叽喳喳贫着嘴,有人懵懵懂懂咋着舌。
前路上是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的努力着:挖煤、种树、挑水,生活的不易把旅途的风景装点得分外鲜活;后方的俩无邪小儿,走在了人生的分叉口,注视着前方的泥泞,终归还在所剩无几的清净地里徘徊往复。
旅途的尾声,吉普车里的白发和家畜,犹如人生的责任,召唤着童真引入了一条返璞归真的路。
发小曾经我们睡在同一张床上,聊着一些天外飞仙的事。
那个时候远没有基情和菊花的邂逅,也不用担心腐女同人们欣喜的眼色。
我想把你留在我家里,尽可能多的时间。
你陪着我走亲访友,玩乐嬉闹;我带你见识各色风情,游走体验。
我耍小伎俩,欺骗你多留了几天。
因为我在乎你,我想把你留在我心里。
我知道你很照顾我,舍弃回家的机会也留在我身边。
我们都还小,小到只想在夏日一起畅游黄河。
再见不知不觉中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就这样悄然离开了。
你有你的路要走,他有他的桥要过,交点之后面对的必然是分离。
犹记得上课时窸窸窣窣,下课时吵吵闹闹;放学了亦步亦趋,郊游了一前一后。
而今的某天,你们在大路相遇,也就只剩下一个简短的客套;那些过往只留有一个背影的浓缩。
Hey,XXX,没有了我和你一起走路,你也要一直往前。
纵然我们连招呼都不在,可我知道,我在的某个刹那,你曾拥有。
可以说,《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下文《有人》)吸引观众的,更多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个拗口片名的好奇心,可在这个复杂的名字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他们自身的童年故事所具备的奇趣性与特殊性,以及浓烈的个人标签与故乡情怀相对于其它电影题材是较容易发挥的,至于电影本身能否更加出彩,关键是依赖一个导演的能力。
当导演杨瑾在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自己的电影时,选择以“简单”为突破口,以一段“友谊”为依托,将着力点放在故事叙述本身,他不刻意追求繁杂的电影结构与叙事手法,将简单化作影片朴实清新的风格,即使全片因其低预算有制作粗糙之感,却仍见真诚,这种真诚就恰恰源于影片由里至外的简单。
《有人》的原名是《夏天的日记》,俗气,但更贴切电影里杨晋与王小波的那段童年往事,最后改名的原因是杨瑾导演想向自己的恩师崔子恩致敬,故从崔子恩的一篇同名小说里取名。
电影中涉及片名字意仅是寥寥几笔,杨晋到同学王小波(导演的又一致敬)乡下老家玩耍,王小波的爸爸,舅舅,姐姐有的赞美他聪慧,有人则不,这句带有第三人称视角的话语是对故事片段的一次择取评判,虽不如“夏天的日记”一般能够精准概括,却内在呼应了电影文本于细节上的注入,颇为用心。
电影截取导演童年的一小段往事加以塑造,片名则截取这篇夏天日记里的一处细节,从细节入手,电影的可看性也落在这二字上。
在趣味性的呈现上,《有人》投入于生活,三送圆白菜,三访小波亲戚各有笑料,三分之一的动画段落为该片增色不少,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画面用动画形式补缺,契合影片追求的童趣理念与其针对儿童市场的创作诉求。
影片并没有在画面构图上多加深究,更多的是把镜头对准人物,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发了趣味效果,杨晋与小波在送白菜的路上滚白菜,扔白菜、奶奶不停地给两个小朋友零食吃、杨晋之于杨戬的童言童语等等皆让人会心一笑。
在描绘一个儿童世界的同时,导演以三送三访的叙事模式将其融入成人的世界,奶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迫使小波的亲生姐姐被领养,小波舅舅因政府征地修建大坝多赔钱而忙种树,这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行为皆从孩子们的视角一一带出,导演没有在其中表达任何的自我观点,没有刻意的人性揭露与批判,一切回归于真实展现。
舅舅放下锄头想和杨晋、小波游泳,最后被妻子阻断一处,隐晦性地隔阂了儿童/成人世界,潜藏着对于成人化的无奈。
除却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两位小演员亦是一大亮点,自然纯真且略带稚嫩的表演,以及那些不时迸发的对话言语执拗又可爱。
而结尾则是给予了观众最大的惊喜,是真人与动画、真实与虚幻的一次互错。
然而简单,观众会真的买单吗?
可以看出,导演在电影整体的处理上还是略显稚嫩,传达追求儿童纯真快乐的愿望,追忆自己逝去的童年,无疑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但在导演个人情怀抒发与理念诉求上其实有所失衡。
从三送三访阻碍孩子们玩耍的文本结构来看,玩的趣味从主线上已被割断,怀的情感也没有更多直接性的流露。
以游泳和炸鱼作为两位小朋友玩耍的最终追求,不得不说,索然无味了些,就像前文所提及的一样,杨瑾也试图从生活细节与动画加以在主线上补充,丰富这个夏天的小故事,但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有人》的整体感觉可以说是简单到轻松,也可以评价为清淡乃至乏味,少了后劲。
在视听语言的掌控上不够成熟,选择用长镜头拍孩子,这种冷静的镜头下是孩童时而欢愉时而郁闷的情绪,形式与内容些许的不搭调,让人不经怀疑导演更多的是在抒愁情还是在传乐意,二者并没有很好的融合。
其中几次追跑的晃动镜头,在视觉上也是不舒服的。
侯孝贤总爱把长镜头搁在远处,拉开与被摄者的距离,这种冷静观察的画面最初就是为了照顾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这个做法其实不无道理。
《有人》的镜头多对准人物,且多是近景,少远景的拍摄,演员基本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的表演看起来都较为粗糙,导演并没有仔细在画面与角度上加以斟酌来规避这些缺点。
同样是孩童们的电影,《有人》不如《童年往事》来得淡然,生死相交,轻重点于回忆,不像《菊次郎的夏天》一般处处充满惊与喜,更不似《奇迹》那般温情得舒心,不管这个简单的故事能否打动观众,笔者认为它还是能够唤醒你关于自己孩童时代的回忆。
至于观众是否买单,导演杨瑾早已在片名里提醒了自己,“Don’t expect praises”。
李碧华说:“见过婴儿心花怒放之笑,只觉成长格外悲凉。
”童年时代会因为捉住一条鱼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为没吃到亲手捉的鱼而伤心欲绝;会出于懵懂的虚荣心对朋友说谎,也会因为感受到背叛轻言绝交,最后莫名其妙和好;会捕捉到奶奶隐秘的重男轻女表现,暗暗替妹妹不平,却又自相矛盾地嫉妒着受奶奶疼爱的大黑猫;会硬着头皮吃完信佛的奶奶塞来的大量贡品,暗中怀疑她是可怕的女巫;你慈母严父,我慈父严母,在泰山般父母的威压下不得自主,自叹如大圣被压五指山,可怜呐可怜……另一方面,琐碎信息中流露出两种迥然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
两个孩子犹如同一条黄河,流到下游,会呈现出迥异的景象吗?
不忍细想。
彼得潘永远别长大多好,人们永远别离开朴实的山林去追求繁华理想多好。
可是他们都想“出去看看”。
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看了以后,感觉并不像一部电影,反而像是一部纪录片,太真实了,演技真自然了,一幕幕好像就是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事情,纯朴又美好。
影片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想象:友谊从少年发芽,两个人一起看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幼时到老年的友情实在难能可贵,这可能是对小波和杨晋最美好的祝福了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段友情。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新年第一天,观看大象点映场,杨谨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大象点映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黄河岸边,山西煤矿,下沉式窑洞,听不懂的晋城方言。
圆白菜,砸鱼,戏水,争吵,和好。。。
原来童年就是黄河边的捉鱼,就是互扔圆白菜的欢乐,就是奶奶重男轻女的疼爱,就是奶奶逼多吃零食的痛苦,就是对奶奶爱猫的嫉妒,就是看望远方姐姐的幸福。
童年还是一次次的争吵,又是一次次的和好,是一次次的善意欺骗,又是一次次的理解原谅。
是由一个个的故事组成的你我,那么质朴,那么单纯,无关乎成绩名次是第一还是最后,无关乎晋城有多少地方组成的地理知识,也无关乎是否会背登黄鹤楼的诗词。。。
童年在黄河的水里,在窑洞的炕上,在吃鱼的期待中,在内心的欢喜中。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导演用写实的手法拍出一个城里孩子来到乡下朋友家里度假的情景。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杨晋与王小波,似乎一个是聪明的城里娃,一个被认为是笨蛋的乡村娃,一个可以连背十多个晋城地名的班级第一名的尖子生,一个却是诗背不出一个字的、在考试中始终是班级倒数的差生,在黄河边的相处中,在清河水的嬉戏中,在圆白菜的赠送中,在母亲的爱中,在父亲的严中,聪慧与蠢笨都变得那么不重要了,于是聪慧的变呆了,蠢笨的却处处聪慧。
故事就在平平淡淡的叙说中,完成了一个个画面。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喜欢影片中穿插的动画效果,就仿佛是孩子用稚嫩的手写出的写作作业,而每个写作就是一则感人的故事。
喜欢片中的音乐,像一股小小的清新风,划过耳边,在心里留下暖暖的痕迹,柔柔的美好记忆,不时让人会心一笑。
还喜欢片中母亲对孩子的温柔理解宽容,尽管父亲对儿总是用脚一踹,但粗暴严厉的背后,却总是以另种方式表达出来的父爱。
童年就是你心中的那首歌!
上周五晚应朋友之邀,参加了后窗放映.文艺之春在南京紫峰卢米埃影城举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独立影展,看了五部独立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杨梅洲》、《天津闲人》、《危城》、《静静的嘛呢石》)中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首映,看到一半已经被电影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所吸引,而包含其中的清新明快的格调倒成为观影之后的最深印象。
这部电影是杨瑾的第二部长片,相比于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二冬》,这部更具有作者电影气质,新作中他抛开了应有的故事框架,把更多的情怀留给了自己,以两位小主人公为媒介,让自己儿时的种种记忆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和观众面前。
先说在画面处理上,作为学院派出来的杨瑾导演,拍出的画面却没有太浓重的学院派气息,这是值得称赞的。
他没有对电影进行过多的修饰,把电影交给自然,归还给生存过的土地,通过两个小主人公的所见、所说、所闻,再慢慢地寓情于山水之中,寄情于阡陌之间,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副美丽、纯粹的乡村图景。
两个小主人公的美好演出成为这部电影最亮的亮点了,两个小主人公不做作、不生硬,生气也好,开心也好,委屈也好,都是随着个人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看不出有任何雕琢过的痕迹,从头至尾没有太多的违和感,可以说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许这也得益于导演对儿童心理拿捏的恰如其分。
在其他角色的选择上来看,配角的亮点不是那么突出。
尤其是在王小波妈妈的选角上,妈妈的气质过于出众和脱俗,没有那股农村妇人的淳朴的味道,显得很不协调;反而小波父亲的扮演者却是比较到位,他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活脱脱的就像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百姓一样,一个天生的小煤窑业主,一个天生的北方农民,一个天生的中国父亲。
随着电影的不断放映,时不时就会出现令人愉悦的电影原声。
确实,小河的配乐给电影增添了太多了亮点,提升了原有的电影品质的同时,欢快的基调,清脆的旋律与电影中的情节配合的恰如其分,画面与电影相得益彰,OST的旋律至今还在我耳边回绕。
此片中动画场景时常出现,与现实画面相互交织,占了相当一部比重。
而在动画运用上,因基于个人喜好,一直不是很看好在电影中插入动画的做法,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也许导演插入动画的本意是带给增强新鲜感和童真趣味性,这部电影也达到了之前所期望的效果,但同时也破坏了画面上的协调性,此外,插入动画的做法也阻碍了电影叙事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坏了电影整体的流畅度。
叙事始终是这部电影的硬伤,那可能也是中国电影人普遍的短处。
整个故事始终缺乏一个主线,故事只能去跟随着摄影机的步伐一步一步继续前进,故事的紧扣性,连贯性更无从谈起。
在电影放映到三十分钟的时候,也许导演自己也已经忘了电影中的人物要去做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了吧;即使在电影结尾也是被牵强插入的奶奶带走了两个小主角之一,至此电影才算自己把自己完结,期间的电影的逻辑性也只能靠魔幻色彩的笔墨来填充了。
观影过程中,浓厚的山西口音、露天的煤矿、土做的窑洞、天真无邪的对话等原生态的东西倒是对我造成了不小的触动,甚至会认为这些无一不是导演儿时经历过的事迹。
此外,片中用动画的手法来表现小主人公们的往事,恰恰说明旧时光毕竟远去,而美好还在、童真还在,童年的闪回依然在杨瑾脑中不断回绕,这种情怀也许值得每一位观影人去细细地品味,缓缓的怀念。
即使是回忆,也只能是对逝去的光阴一种臆想罢了,不可能完完全全复制在电影中,回忆中包含着种种真实的、深刻的、虚幻的、飘渺的梦幻的经历,最终会与影像中的蒙太奇相互交汇,并掺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美妙绚烂的、怀旧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画卷。
整部电影讲述两个小学毕业生在乡下的暑假一些事情,这是看的第一部中国儿童公路电影,也许存在文化上的共鸣,感觉丝毫不逊于红遍亚洲的日本“菊次郎之夏”。
一个小学毕业的暑假,自认为已经长大了的一个城镇小孩瞒着父母到乡下同学家里玩,融入另一个家庭的日常。
起初是被同学各种有人的描述吸引,可是到那里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成群的螃蟹过河、没有炸药炸鱼的“丰收”场面,只有每天陪同学按家长指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拜访毫无兴趣的人、吃很多不愿意吃的东西,但最终计划中的游泳、抓鱼、看黄河还是如愿以偿。
一路上两个小孩儿以小孩儿特有的思维和口吻前句不搭后句交流,看似近乎平静的过程少不了一些小别扭。
影片的最后,两人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分别,道出轻松而又沉重的再见,因为两个成绩悬殊的小孩儿再开学的时候因该去了不同的高中甚至不用的诚实。
相比小孩儿的纯净,部分大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成人复杂、自私稍显不看的面目,只以聪明与否评价小孩儿,以理所当然的价值观点绑架小孩儿,忽视小孩儿的努力和欣喜,为一己私欲编造谎言……成长哪能少的了烦恼和无奈,总之,本片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家庭人味应该唤起不少回忆与共鸣。
支持优秀的中国独立电影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用一种最佳的方式处理我和发小的关系,直到在饭后无意在电视中看到《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后半段。
跟电影里面的两个小主人公相反,我和发小尽管年龄相同,成绩相差无几。
但性格方面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他调皮外向,我害羞内敛;他身强力壮,我身体瘦小;他聪明灵动,我.... 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
那八年时间里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友谊,更没有像电影中的小波那样去珍视友谊,只是把对方当作上下学的玩伴而已。
我们会时不时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翻脸,甚至打架,每次打架的结果都是我满身粘着尘土,在一群小伙伴中间懦弱地流着眼泪,他则趾高气扬地看着我坏笑,每次到这个时候我恨透了他,然后跟他赌气很多天都不说话。
通常情况下,我们和好都是他主动示好,放学后买零食给我,之后我们就会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我很少自己买零食吃,即便口袋里有很多钱,也不会随随便便买零食,但是即便是我这样节流,也经常口袋空空,因为钱都被他借去并许诺还的时候多还几块,我抵制不了这种诱惑,于是我的钱被他放学拿来买零食大家一起享用。
他的这种借钱方式屡试不爽,我呢,则一次次地为了爱吃的零食借钱给他。
那些钱从来都没要回来过。
六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徒增了很多新鲜的松树苗,每棵树苗上都系着一个小红布条,这些布条用来记录松树苗的向阳方向,如果栽种后的向阳方向跟它之前生长环境中的生长方向不一样,松树成活的概率会比较低。
年少的我们都不知道这些,我们在那儿一起玩耍的时候,我捣蛋地把一棵树苗上的红布条摘掉了,恰好校长经过附近,看到树苗上的标记被摘掉了,怒不可遏,过来抓住他扇了两耳光,在校长的眼里,调皮捣蛋得他就是坏学生的代名词,而一向内向学习好的我就是乖乖生,摘树苗标记的事只有坏学生才可以干得出来。
彼时的我脸红得像火烧一样,懦弱地低着头,而他也没有申辩一句话。
当天放学,我们没有一起回家。
我因为自责和害臊,他呢?
恐怕是羞于跟我做朋友吧。
初二之后,他去了他父亲工作所在地读书,我们没有道过别,自此之后,四年没见过面,这中间我们没有任何联系。
直到我高三的时候,他因为户籍在本地,为了参加高考方便,转学到我所在的高中读书。
除了更高更壮以外,他还是他,爱撒谎,不认真上学,疯狂地泡网吧,狐朋狗友一大堆。
我们唯一见面的那次,在他姐姐家,我们像一对陌生人一样有一句没一句地瞎聊着,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对彼此不懈,他不懈我模拟考试考年级前三,因为他也会做到这样,我不懈他放羊式地对待学习。
性格的巨大区别使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他高三毕业后,没上大学,跟他姐夫去河南做生意,我呢,本本分分地读大学读研究生。
这一晃又是六年没有任何联系。
研二那年,我们很偶然地在QQ上加了好友。
简短地寒暄之后,他告诉我现在年入百万,现在在到处找项目做投资,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从小到大,身边亲戚好友都拿我和他比较,他现在过得富足,会让我心里开心一点,不再替他觉得委屈。
那年春节,他去我家拜年,只待了三个小时,说去找高中同学谈项目就匆匆出门,后来从父亲那里得知,他现在只是在做电动车经销商,没多少钱,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
我楞住了,这十几年,他一点都没有变,还是那个爱吹嘘爱撒谎的坏小子。
去年,他告诉我,他结婚了,跟他的高中同学,结束了八年的感情长跑。
今年八月,他告诉我他来拓展他们电动车品牌的北京市场了,言语中仍然是轻易就能被我识破的吹嘘,我厌恶了这种吹嘘,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和他的会面。
看完这部电影,突然发现,友谊,并不只是互相帮助,也可能是不断的争执和打斗;并不是非要一切都相同,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种共同的经历。
不管过去的他和现在的他是怎么样的人,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时光,永远都不会隔断友谊。
这个周末,我决定去找他,跟他好好聊聊。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童年经历,想要在人群中有一席之地,总是拼命的在贫乏的记忆库里搜索着引人注意的故事,一个个讲给别人听,甚至没有时间去理会别人到底听了多少。
我有过。
也是在小学的时候。
不是为了赞美、崇拜、虚荣,仅仅是不说话让我觉得惶恐和孤独。
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总是不停的讲着那些从书上看来的故事,可能我也不懂,可能我记得也不正确,但是我一直在讲,讲的什么自己都不记得。
那是段孤独的童年,我读的书让我在生活中找不到现实去验证,找不到人去分享,找不到一个出口。
不知道那时候大家看我,是不是也像杨晋看王小波,怎么都是个喋喋不休。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感情经历,想要和一个人多呆一会,期待的暑假的来临让人很兴奋,却有点失落,想找点事情找个理由再多呆一会。
于是,杨晋终于被王小波用他喋喋不休的神奇故事吸引同意去他家玩。
杨晋等着亲身去体验那些故事,王小波却被安排做着各种小事。
一个等着看平淡日子里所有的惊心动魄,一个却只能像从前一样生活。
当他们终于如愿以偿下到河里,当王小波终于成功打晕了一条鱼,他们笑得很开心,一个是终于看到了故事在眼前验证,一个是终于证明自己不是个骗子。
印象深刻的还有三个孩子打着伞蹲在门口的场景。
杨晋想着去奶奶家,王小波想着各种方式留他。
想起曾在某年毕业的时候,我也这样的找过各种理由,结果也是在无能为力的现实面前恼羞成怒。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孤独又纯真的童年,可能没有那么尽如人意,但最终还是实现捉鱼和游泳的愿望,最终还是能和心爱的朋友多呆几天一个过个美好的夏天。
都是最好的时光。
当我们想要和一些人多呆一会,我们慢慢的有了友情;当我们想要和一个人呆一起,我们慢慢有了爱情。
感情,有时候就是为了陪伴,为了心的归属。
也许那时我们不懂,但不妨碍我们寻找和得到。
片名很奇怪,是一句话,但是很文艺,足够吸引眼球,也足够吸引文艺朋友。
但是内容没有配得上这个片名。
淳朴的方言让人觉得没那么亲切,因为方言味太重,以至于需要看字幕,在感受至诚的情感时反而觉得总是在被打断,饶有的兴趣也都在一次一次的被打散。
如果是给儿童看的,动画部分应该算是ok,大人看的话,反而觉得有些画蛇添足,或是不精致,甚至是敷衍。
最后没看完
大陆片沉下心来好好拍,不是也很棒吗?
★★★☆ 應該是《看上去很美》之後最好的兒童片,純真動人且詼諧幽默,不過相對於動畫部份,真人部份還是差了一點,非專業演員的表演令人入戲困難,而導演生澀的技巧也讓影片的人工痕跡太重,不過勝在劇本扎實,從孩子的視角看這個世界的一切,不過如果思考挖掘得更深就好了。
看的时候会想到《冬冬的假期》,散场听人也在说。笑点不少,共鸣不少,儿童片里的大人总是不知何所忙,喜欢工人挖煤时定格一样的POSE和一个 “阿多根”扔出的包菜。有诗意,也有现实议题的折射,超现实结尾很飞,人物挨个从动画走出这个点子很赞。有当初看到《光棍儿》时的眼前一亮,向天画画天致敬。
也就7分吧,小孩子之间的心理和情感表达得很好,其他平平。
童年回忆,可惜我不是在农村长大,所以没有共鸣
演技为零,音乐很赞,动画出彩,片名加分,有人喜欢,有人则不。别的不说,说说小波的奶奶,儿媳妇给生了个孙女,她又打又骂,逼着扔到黄河里去;孙子费半天劲,捉了条鱼,她倒拿去放了生。人命还比鱼命贱,这算信的哪门子佛。
1、喜欢片名。2、有回忆。3、些许奇幻:二郎神、大黑猫、车后座的肥猪。4、有些少年回忆。5、有些感伤:坐上大篷车跟奶奶走的杨晋,这辈子还会和顽皮的小波有人生交集吗?我们很享受在一起的时光,但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好好告别,彼此就成为了生命中不再重演的回忆。
尽管从头到尾的“我带你去游泳,炸鱼”还有各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圆白菜/西红柿),还有吃焖面。不过却觉得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不好表达的地方导演用了动画这个方式,非常的讨喜。(要我说王小波虽然成绩不怎么样,可似乎得到了更多的爱(舅/姐/奶/妈),杨晋最后上车那里却看得有些鼻酸。)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揶揄肤浅;有人始终聪慧,有人则固守愚钝。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不需要过度解读,就是如此纯粹美好。童言童语插科打诨互相逗趣,山西窑洞、敲鱼、大坝、毛巾枕头,每个导演都会有一部“乡愁”作品,而它如导演其人,腼腆而诙谐。男孩的暑假,浓缩时代精华,参考了小津的暴跳最赞。
这么简单的小故事拍的这么有趣有韵味,好看!方言好玩!
标题党,内容青涩如学生作业,场景机位单一冗长,视觉上存在割裂感,不如全部用动画制作。关于杨戬、孙悟空和哮天犬的的隐喻可以做得更有针对性,剧本欠缺认真的打磨。
20140402 人大展映,杨瑾话少的一米
两个小孩不讨喜~
不喜欢
“圆白菜和罐头是一对儿”,那些被大人们一眼拆穿的谎言,反而构成了小孩子的所有英雄传奇。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如果小孩的世界有了逻辑,还不如说是废墟:你是二郎神杨戬,你是正义战士神力无敌,可那又怎样,我尿的比你高....
演小波的孩子很可爱。清爽的夏天,圆白菜和炸鱼的夏天。
非常喜欢。独立电影中难得的不矫情 很多情节麦兜式地幼稚又饶有深意 超现实的动画和结尾更是让人惊叹 不过成年演员一个比一个演的拘谨真是一大败笔。。【散场后导演还冲出来说欢迎退票真是太可爱了。。
还没冰爷拍的好
把我看饿了
不造作但也没逃离平庸(催眠般的),显聪慧但也只是钻空子讨巧的能事,这当然不是孩子的视角,完全是成人借助回忆还原想象中的孩子的视角,而且还不是什么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