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片尾没有点出郑先生的幻觉,单就描绘路上发生的种种以及爱情的信念,我也蛮喜欢的,毕竟这种老少搭配的文艺,总会伴随着寻觅和体味答案的过程……当阿灰的身影消失在海滩,那个迷糊的老头突然让我动容,原来,郑先生所念叨的过往、重走的路线都是思想指引下的身体力行,那里无人陪伴,只有假象背后的纯真……昏迷三年的男主,记忆里没了阿灰,如今面临再次失去的可能,他很害怕,害怕脑袋里只剩自己,害怕某个瞬间开始,再也想不起那时的爱情,想不起幸福的模样……没事,即便忘了,身体也会重复你我的故事……
郑先生说:“同样的事做两遍,或许能记得清楚一些。
”为了不忘记亡妻的点点滴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他独自走上了环岛之旅,试图重温30年前与妻子的旅行记忆。
如同散文诗般的叙事结构,会让你一开始就置身导演设计的观影场景中,带着好奇和疑惑去探索时代的记忆,也会在最后5分钟被影片的反转所感动和折服。
涂们老师的表演非常贴切自然,把对亡妻的思念刻画得非常真实,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哭戏,那种孤独感的深情都能将观众代入其中。
电影里郑先生有不想忘记亡妻的念想,也谢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对涂们老师的一个念想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一直到现在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复,导演邹德全非常擅长运用电影拍摄技巧。
环岛公路文艺片。
一个失去老伴,自己也得了阿兹海默就要忘记一切的老者;一个因为自己的任性,让老公受伤昏迷,陪伴老公多年,眼看就要放弃的女子;他们因为相同的旅程在一个叫做“红包场”的酒吧相遇,从而结伴继续旅程,但是一天老者醒来却发现女子不知去向,找寻了许久……男主是个老者,老伴新逝,自己又检查出阿兹海默,就要忘记所有的事情。
他准备和自己的好友一起住进老人院了却后半身。
但是老友又突然离世,猝不及防。
他为了让自己和老伴的记忆长久一些,准备重走老伴在台岛的旅程,重拾记忆,只求自己与老伴记忆可以忘却得慢一些。
他来到台岛,进入一个酒吧,向服务员点了一首《雨水我问你》,上台演唱的是个女子,唱得非常好,老者很高兴,就给了女子一个红包。
随后老者病又犯了,不记得点歌,不记得给了女子红包。
女子发现老者有问题,询问了老者的下一个目标,是一家烧鱼的店,和自己的目标一致,于是决定陪同老者一同前往。
到了那里,老者发现鱼味道不对,因为老伴学会了这道鱼的做法,老者其实是来寻根问底寻找味道来的,结果味道不对了。
后来才了解到,做鱼的老汉去世了,现在是他老伴在做鱼,所以味道不对,为了不让老汉的妻子伤心,大家都说她烧的鱼与老汉的一模一样。
接着女子陪着老者继续旅程,他们去了一家老者老伴曾经在这里留言的书店,书店的老板是个老人,竟然还留有30多年前的留言本,于是老者就在那里翻找,女子就在一旁读书。
老者翻到那页被撕去一页的留言本,把老伴撕走的又贴了上去,并留言也很想念老伴。
接着老者和女子一起通过一座废弃铁路的涵洞,这里有当地居民与开发者的传说,老者一边听着老伴的诉说,一边前行,他们一起来到了丛林深处。
老者停着休息,女子进入森林深处录森林的各种声音。
录着录着,她越走越深都不知道,等到她想走回去找老者时,迷了路。
老者听到女子的哭声,寻声找了过来。
他说要带着女子离开,可是自己也迷了路。
他们走了好久好久都走不出去。
女子有点绝望了,说出了心声。
其实她守护着因为她出事的丈夫身边,很苦,自己已经到了想要放弃的边缘,找了一个理由出来为丈夫录声音,其实就是想出来散散心,不受牵绊。
但是丈夫是因为她出的事,她又放不下。
期盼着奇迹发生,却看不到希望,自己都不知道该坚持,还是应该放手。
老者安慰她,告诉她所有的坚持并不是乞求渴望结果,而只是留住美好的记忆就足够了。
两个人相互宽慰,相互救赎,把很多事情都谈开了。
这时一群狩猎的猎人经过,把他们带出了森林。
接着老者想骑电动车带女子环岛游,女子同意了。
但是就在老者想带女子去鹅卵石沙滩时,女子突然在他醒来时不见了。
这时他的药也吃得差不多了,毛病应该越来越严重了。
但是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不断外出寻找女子,可是就是找不到,把人们都问烦了。
也许是因为生病,每次方向都不对,终于有一天,他跑对了方向,终于在鹅卵石沙滩见到了一直找寻的女子,向她诉说带女子来沙滩的目的“鹅卵石被卷入海里,又冲上海岸,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一次轮回”,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会经历潮起潮落,就算落去深海,总有一天会被冲上海滩。
我想这是宿命,不管曾经经历了什么。
这时女子又一次消失,大家才知道这一切如梦如幻,只是老者思念爱人的臆想,女子可能来过,但是他们并未相识,只是时空契合了他们的旅程,老者通过女子找回了与老伴共处的时光和记忆,虽然终究会因为自己的疾病忘却,但是就算让忘却的速度慢一些,他觉得都是值得的。
女子也通过老者明白了坚守的意义,因为人生并不是因为最后的归途而一成不变的,她有无限的可能,也许经历就是美好,管她何去何从。
所以坚守的意义就是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就算为了赎罪还债,经历了就是美好。
个人觉得最后的设计蛮让人惊讶的,看似莫名其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空关联,这个时空他们不曾相遇,也许在另一个时空我们完成了美好的旅程。
女子因为不能忍受,出来散心,是为了寻找坚守的理由,老者是为了重温老伴的旅程,重拾可能忘记的过往,他们相互成就,相互救赎,相互宽慰,成为了这场旅程最美的风景。
就像迷失在丛林中,以为永远走不出去了,却被人救起。
生命也是一样,以为没有了意义,继续咬牙坚持,可能惊喜就在不远处。
不管是被救起,还是拥有了回忆,都是幸福。
台岛的酒吧、排挡、书店都很文艺,很有味道,很想去看看。
海滩也很美。
女子很有味道,心疼她的努力,但也共鸣于她满足,也许任何事都不需要知道过程如何,拥有就是美好,特别是和自己所爱在一起……涂们老师很有风范,让人不禁猜度起老少配,后来才发现自己想多了。
哈哈,在小资的文艺风里,总有一切种可能在脑中回荡,关于爱情,关于思念,关于记忆,关于时空里妙不可言的奇缘……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先说优点:1、马蹄莲意象的运用,马蹄莲的花语是清白、忠贞和爱情2、结尾记忆闪回的升华确实有打动到我3、涂们老先生演技在线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电影是很私人的东西,但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 如果电影时长把握在40mins之内我会很喜欢,但是导演将电影时长拉伸至100mins,我觉得剧本不足以支撑这100mins。
拍阿尔茨海默症主题电影,但是剧本写得非常无力、矫情、没有深度。
问答式台词设计尤为生硬而且非常不自然,请问我是在看鲁豫有约还是在看许知远呢?
导演的摄影机聚焦的不是患者本身而是利用病症来推进情节发展,这无异于杀人诛心!
让我认为导演这是对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一种消费,只是借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壳,讲好自己那推进困难的爱情故事。
影片一股半吊子台湾小清新风味,拍不出来赴台环岛之旅的出发点的同时还放大阿尔茨海默症病友的焦虑,全程强行煽情,生硬无不比让人融入不到情节之中去,BGM一定要人物对话或者内心独白的时候响起,导演你有没有考虑到人物情绪不饱满时,直接带出BGM会让观众非常出戏。
一场森林戏直接杀死了整部电影,可以全剪掉了其实,真没必要这么集中的煽情和讲爱情金句、大谈恋爱观念,我的真吃不消,森林这一幕把阿灰拍的人设崩塌,把郑先生拍的爹味满满,真的删掉这一段对电影来说会好很多。
最后电影不是综艺,说教式抒情+金句释放+美丽空镜是拍不好的,希望导演下一部能把故事讲好,能不受其他非人为因素干扰。
我参加的是厦门的点映➕线上见面会,去之前看了豆瓣的短评,在看之前就对《叫我郑先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挑剔目光。
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这跟不上什么老少配。
从一开始的偏见目光,到后面疑惑为什么妻子和阿灰会有重叠部分,再到最后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感情力量所致。
如果有人说这会让人引起误会,那ta就是没有认真看,而且我也认为如果真的一开始有误会产生的可能,随着剧情推入也会感受到细微的不对劲,因为从头到尾都在暗示阿灰就是郑先生的妻子,包括但不限于阿尔兹海默症会出现幻觉,郑先生说自己找到了很像妻子的女孩,妻子和阿灰说的话出现了重叠…感情从来都是细水长流的,而不是为了让人流泪而催生出来的。
同时,在影片中年轻的阿灰和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郑先生的相处更像是同龄人的普通友情模式,我觉得并不违和,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做到,也让人感到非常奇妙。
导演在见面会上所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很快会失去所有记忆,你能否筛选出一段最不想忘却的记忆。
”听到这句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这也是电影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之一。
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像这样的电影能上映实属不易,我觉得还是得多多支持。
当人都没有耐心好好坐下来花两小时看一部好电影时,ta还能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今日盲开的电影:《叫我郑先生》。
2016年陪伴了郑先生近40年的妻子离开了他。
之后的日子里,他时常和老友老梁为伴,一起钓鱼、喝酒;或是自己一个人带着小马扎,去妻子的墓前唠上半天。
随着年岁渐高,老梁提议一起结伴去养老院过完余生,老梁还开玩笑说自己会在养老院交个女朋友,郑先生说:“你的决定我都同意。
”只是,老梁却在这个计划实现前离开了人世。
而郑先生,也发现自己患上了阿兹海默症,过往的记忆一点点在消失。
他有些害怕,最放不下的,是对妻子的记忆。
于是,他决定在尚能自理前,踏上一段旅程,去重温30年前妻子的一段旅行。
在旅行里,郑先生遇到了一位女孩,两人是为着各自的爱而行,但方向相同,便相伴而行。
影片没有激荡的情节,平缓的旅程却一再令人动容,初以为是两个主角、两条主线,怎知最终一切都只是郑先生的故事。
影片末尾,女孩问郑先生:“如果你太太还在的话,你们会做什么呢?
”郑先生沉默了几秒答道:“也许,会一起去养老院。
”“然后呢?
”女孩又问到。
“哪有那么多然后啊,在一起就好。
”———国产电影里难得有这样一部佳作,余生,希望有一位郑先生,能够一起去养老院。
———有关阿兹海默症,联想到前些日子看过的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第一次看时,看了个片头便退了出来,第二次静下心来看了进去,有些被震撼。
从病人的视角去感受这个疾病,原来,有些可怕,但似乎,并不能做什么,可能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吧。
两部影片的角度不同,对比起来,更喜欢《叫我郑先生》。
推荐一看。
11.12.纪念日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去的晚了几分钟,最前面的部分没有看到。
电影很慢,像汩汩的溪水,平静地流淌。
一本相册,一页页都贴着照片。
导演并未通过改变翻页速度的快慢来试图调整观众观看的节奏,他保持了翻页速度的一致性,如果说有什么刻意,那就是这里有所刻意。
这份刻意是一种沉默的宣告,不会通过任何其他进行传达或者试图营造虚假的情绪涌动,只有那一张张照片本身,等着你去感受。
照片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太复杂的信息,至始至终,讲的都是两个人的故事。
一段旅程的经历,举手投足,字字句句,是一生相伴的缩影。
绿意笼罩的森林—风吹鸟叫,走路时衣服摩擦的声音—窸窣的声响、给老友烧纸的声音—火焰中噼啪作响… 这些使得幻象真实。
满屋贴着的纸条,其他人已娴熟甚至厌烦的指路,跨越时间的录音机…这些又使得真实幻象。
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与幻象,这只是两个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已超越眼中所见或脑中所想,化为心与心的连接,营造了一个内心的世界。
最后所谓水落石出,海边浪潮迭迭。
打到观众身上的浪头似乎只有一个,只有一秒,随即只剩阵阵回音。
浪潮褪去,潮湿的衣服是海水留下的痕迹。
想要逐浪而去,最终站在原地,感受心随浪走的片刻离心力。
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首《雨水我问你》,他说出这个歌名的时候语气老是抑扬顿挫。
回忆中的语气,认真陈述的语气,喃喃自语,不顾其他的语气。
阿娇那天给我唱了《雨水我问你》… 他们都羡慕我…一场台湾环岛,执拗中捍卫着记忆,如同握剑而立的落魄英雄。
“可比遇着风台天心痛就像雨水拨抹离谁人为爱赌生死你敢讲我就陪你去”
大家都说纳什疯了,他确实疯了,精神分裂症伴随了他一生,所以《美丽心灵》的那种改编合情合理。
关于室友、小姑娘、特工也可以理解为纳什渴望的友情、家庭、事业,并且镜头语言都有伏笔,暗示观众这都是假的,比如进实验室选搭档为什么不选室友,比如小姑娘从远处的鸽子群跑过来但是鸽子并没有因受到惊吓而飞走。
但是,同样的逻辑框架,直接套到阿尔兹海默患者身上,属实有点奇怪。
(我不了解阿尔兹海默,只是感觉有点怪,如果阿尔兹海默患者也会出现幻觉,也能强行说的通)再说说跟《闪灵》有关的那一段,看过的应该都能看出来,但是《闪灵》那一段其实我理解的是,作家一直写一直写,但是永远都是重复的一句话,其实是表明人已经疯了,并且《闪灵》是惊悚片,这样直接套用,实在有点怪,也不像是致敬。
(高级的致敬参考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看似公路片,但是用了半小时去铺垫背景,然后中后段才上路,有点拖沓。
电影设定2020年,就算不是不是2020,也一定是2016之后,因为墓碑上显示老伴儿2016年去世的。
都2020年了,怎么还有人在使用45℃抬头仰望、脸部特些这种矫情得都要原地扣出故宫的镜头,再伴随着故作文艺地朗诵书店过客的留言,又叠加一层debuff。
再说了,都2020了,用个智能手机不犯法吧,智能手机不比纸质地图/问路好用啊?!
老人不会用,年轻人也不回吗?
智能手机不文艺是吧?
朋友走了,郑先生在葬礼现场的那一段,倒是看得人鼻子发酸。
整体来看,就挺一般的。
风景很美。
总评 7 / 一个温柔的故事 下文将包含剧透————————巴赞曾提出的“木乃伊情结”这一概念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正是基于此,人类渴望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有一种“保存生命的本能”。
《叫我郑先生》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抵抗遗忘的故事。
整部影片的观感并不是虐心和催泪,也没有用老人和疾病作为故事的噱头来卖惨,而是以平静沉稳的影调和叙事节奏,带给观众舒心淡然的情感体验。
随着故事发展,观众会逐渐参与到郑先生寻找过往记忆的过程之中,体会与遗忘对抗的感觉。
观影前看到阿尔兹海默症再次成为主角的设定时本来是有点担心的,但在影片中,病症所带来的“遗忘”很好地融入进了主角行为动机和故事讲述与发展之中。
钓鱼回家路上的不知所措,忘记很多但是忘不了“鱼味”,留言簿唤起的时空交谈,等等这些都很好地服务于人物塑造和剧情推进。
展现老年人生活的影片总是在痛苦和治愈之间转换,影片通过双线叙事的方式玩了一个小小的叙述性诡计,把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平行剪辑,再通过“相遇”完成时间线交汇,营造出双线并行的感觉,为最后的反转进行了铺垫。
这部影片其实也可以被看作一部讲述“旅行”的公路片。
主要的空间选择和故事讲述在同类影片中都属中规中矩,观众可以很好地进入故事和情绪之中。
【歌唱】“啊 雨水我问你谁人为爱赌生死你敢讲我就陪你去阮淋着冷冷的雨水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不知你置叨位甘有将阮放忘记阮只有藉雨水来想你”这段片中反复出现的歌曲中,有被这几句词深深地触动到。
这首歌出现在影片的各个部分,同样的曲调却承载着不同的情感。
【吃鱼】与【书店】这两个场景及其中发生的故事,是有关“旅行”的回忆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与留言。
不管是郑先生自己做的鱼还是几尽辗转找到的店里的鱼,都不再是记忆中的味道了。
“食物”再一次成为回忆的载体,找不回的味道也对应了主角和店家各自生活中爱人的失去。
“三十年前的留言簿”则是更加实体化的承载,其所指更加明确。
多年前的人习惯于将心思写在纸上。
郑先生这次旅途中翻找出的白纸黑字成为一种具象化的思念,跨时空的对话让人倍觉温馨与感慨。
【山林】【环岛】【海滩在哪里】从进山开始,故事的整体氛围和叙事节奏就开始加快;寻找海滩未果,寻找身旁人不在,回忆开始重叠和混乱。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寻找海滩的这个段落。
在涉及到“老年人情感”或以老年人为主角的电影中,往往会尝试通过影片结构或镜头语言,来对其精神状态进行模拟,从而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片便将叙事的连贯性和空间场景的一致性打破,借此辅助表现角色的状态变化。
前段时间中秋档的佳作《妈妈!
》也多次用镜头语言模拟患病女主的视觉场景,同时多次出现“水”这一意象,将观众带入一种模糊的潮湿的触感之中。
《叫我郑先生》中从进入山林开始画面中开始融入越来越深的墨绿色和蓝灰色,随着大量叙事碎片被整理和重组,某种悬疑感掺杂其中。
多次被路人预知的问路,笔记本上反复写下多次的“寻找海滩”,种种迹象共同勾勒出一个记忆丧失症状越来越严重的的老人,同时他为了抵抗遗忘,想要抓住回忆的努力也就越发令人动容。
谈及片中反复出现的“阿灰”这一形象,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了索拉纳斯《旅行》中的红裙女子。
虽然是两部不同的影片,但却可以借两句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现其相似性。
“她也许是过眼云烟,也许会陪我一直走下去。
”“她永远在我的心中。
”【我永远活在与她相爱的记忆中,我再次同她旅行】这真的太浪漫了。
说到缺点,这部影片在节奏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
需要积蓄一种沉淀绵长的情绪来表现主角郑先生对亡妻的思念,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前半部分的节奏实在是太慢了,慢到一同观影的人在主角没上岛之前就已经昏昏睡去。
影片开场是熟悉的“老人生活”段落:起床,洗脸,用餐,与老友交谈,之后再通过扫墓的动作和台词告诉观众主角接下来的行为——思念亡妻,寻找和留存回忆。
上岛之后的几段主要的戏——相遇唱歌,吃鱼,书店留言,环岛录音,这几部分所讲述的内容在过往的影片中已经屡见不鲜,这样的风光小景很容易让观众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情绪铺垫作用,但与尾声段落的故事形成了某种不协调的割裂感。
保含深情的追忆和主角对抵抗遗忘所做的努力,很遗憾地没能得到足够圆融的处理。
最后还是想对涂们先生表达怀念和敬意。
碰巧我近期在进行与衰老和影像相关的研究,时不时会想起《老兽》这部影片和其中涂们先生的表演。
总是会觉得惋惜和遗憾,涂们先生走了,电影银幕上失去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老年人形象。
生活在青岛的六十多岁老郑,在老伴去世的四年后得知自己患上了阿尔兹海默,于是为了在自己全部遗忘之前再纪念一次老伴,在2020年踏上了她三十年之前同样的台湾环岛之旅。
如果你之前曾起心动念的想去台湾环岛那么推荐你去看看此片,给自己先导过过眼瘾(真的是台岛实地拍摄的呦)。
近期用阿尔兹海默做素材拍片的不少,《妈妈》里是是女儿,这部里是丈夫。
但国内的处理和国外差别很大,国外真是把那些残忍的撕开给你看。
而国内的处理都是让患者很体面与安静祥和,除了反复表现些健忘和偶发的情绪激动外,真的就是个健康老人。
优点是片子的制作还是很认真的,制片是香港方的,监制是台湾的,摄影指导有廖庆松老师,片里有林雪和高捷的客串。
算是两岸三地的合作拍摄了(近年很少见了),又是台湾实景,涂们老师的遗作。
必须得再说下,涂们老师的台词是真好(老一代演员的普遍优点)。
片子里涂们老师还致敬自己的《老兽》骑着小摩托在台南游历,还致敬《杀手莱昂》也和花说话抱盆马蹄莲。
用角色的主观意念作为悬念在国产片里就算是不常见吧。
但放在国外确实没啥新意,描写精神分裂的惊悚片常规套路。
你要注意看其实片中从开始就不停的给你提示,阿灰(这名字就是记忆尘埃的意思,但真的老土,想起了陈道明老师在《无间道3》叫的影子———哈哈哈)家里的布置就是按30年前的,家具,台灯还有随身听都是老物件。
还有无论在排档吃鱼还是在高捷老师的书店里,别的演员都是按看不见阿灰来表演的,还有那俩倒来倒去的猫头鹰平安符,直到最后的底之前,让她穿上涂们老师整理老伴遗物时收拾的连衣裙(这个有些问题,30多年的衣服有点太嘎新了,还有老太太这三十年体型上没有变化吗?
或是老伴特别喜欢这裙子从年轻时一直细心保管,那应该这裙子对她特别重要,但片子里没有交代,只是简单的当提示符号用了)。
用双姓名字有些讨巧。
还有的缺点是,细节上抠的不够,涂们老师生活的房子是按起居多年的旧屋布置的,但墙围子明显是新刷的,风吹雨打四年的墓碑像是昨天才定制的,老郑飞抵台湾按表述是从台西一路往东南逆时针环岛去了台南(走了约四分之一圈),但看外景像是从台东的花莲一路顺时针环岛往南到了垦丁。
还有如果伤处是在上臂肘部能引起植物人昏迷三年吗?
还有居家照顾的植物人除了上面需要打营养液从胃管导食物糊之外,下面还有需要插尿管和挎粪袋,哪儿有那么干净光溜。
剧情结尾的翻转高潮处理真的很煽情(感人),但细反思结构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尬。
影片最后几分钟的反转让人惊喜又感动,着实是一部温暖又深情的电影。自古以来,爱和思念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羁绊的体现。“郑先生”用一趟环岛之旅,加深自己与妻子共同旅行的记忆,寄托自己对亡妻的爱与思念,同样令人深受触动。影片的叙事风格淡然而舒缓,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交代出人物的故事背景与情感动机,最后又用反转的方式制造出触动心弦的强烈观感,整体结构完整且不乏新意,足见创作者的用心。很多细节值得专注对待,因为人物的情感多半都藏在了那些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情意的细节之中。而那些呈现在画面里的火车、海浪、森林、公路等自然风光,既能带来沁人心脾的视听体验,又能传递出旅途中对所爱之人的真切思念,所谓睹物思人与借景抒情,便是如此。
两段时间空间相接的故事,处理的挺好。喜欢王真儿,但是涂们的表演方式始终觉得太生硬。。。
剧情片,明星脸,老少配,去“探险”,人做事越是有目的,越是看似漫无边际,为了纪念永远的左冷禅。
很有诚意,编剧一点不逊色,有些技巧可以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媲美,就是男主一脸厌烦的样子有点让人回神!三星半
有些事,可以忘了。有些事,怎么能忘了。本片展开了时空交错的三重叙事,处在现在的时间线上,回忆过去日子里的回忆,层层叠叠,处于记忆深处的那份执着与爱彼此交相辉映,从来没有被忘记。
“有些事情可以忘掉,有些事怎么能忘了呢,我不信”…“你现在所做的一切,将来会是你的记忆,你爱他的记忆”…老店的鱼味道会变化,书店的留言簿会破损,记忆会消失,生命会流逝…等一个可能不会苏醒的人醒来,重复做两次也不能阻挡遗忘,什么是意义,爱的过程本就是…想忘的不能忘,想留的不能留…
这样的电影和这样的风景,都已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了
不喜欢看国产片的原因之一就是太假太做作,《叫我郑先生》同样也是这样类型的影片。看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和《我痴呆了,请多关照!》就会看出这部影片的差距实在太大,用公路片加老少配吸引眼球,也不伦不类。
差点就气得退场了,(以下剧透)幸亏有台湾美景诱惑看到了最后,才发现是一个精巧的故事,成功展现了阿尔茨海默病人封闭循环的脑中世界,涂们和王真儿表演和行动逻辑的不足之处一下子变成了优点。其实我在最开始就注意到了胳膊上的伤疤,但还是如坐针毡,还是因为作者拍了一部跨越类型的文艺片+科教片。一方面是过于精准地设置叙事诡计,半露的破绽太像拙劣网大,令人怀疑导演水平;二是编导太文艺青/中年,去台湾寻找记忆的故事不属于2020年代而属于2000年代,年轻人也不再相信一辈子的爱情;三是开头青岛部分拍得不够接地气也不似《妈妈!》那样炫技,尤其台词只有公益宣传片水平,也不感人,实在不像后面能翻过来的。从整体隐喻层面看,我们已经失智,去宝岛寻回曾经的美好(发现也变了),这无疑是深刻的。在大银幕上看到大海,心神荡漾。
卡司很豪华,质感很学生作业,台词很僵硬,郑先生好像吃了不少张翰…(解锁一个新影院,躺得很自在
和菊次郎的夏天一样又慢又无聊
还行可能我没有情怀
就当看风景了
The train goes through a dark tunnel.
本片探讨了记忆、失去和爱情等主题,对人物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尤其是涂们精湛的表演,他将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演绎得极其真实,并将角色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妻子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平第一次影厅就一个人,而且整个影院也是如此,周五晚上。为600977默哀。而我也只是为了看看那加起来可能就一分钟的小巷和海岸线。
2017年没有疫情,台湾还有自由行,涂们老师也还健在。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一些让人始料未及的事儿,堆叠在时间上,积累成了蒙尘的岁月。然而人的情感总是能籍由文字声音味道绵延数载,哪怕失去记忆,心心念念的人,恍惚中再见,一如少年模样。
好想再去台湾旅游哦 据说本片拍了好几年了 被搁置了这么久才放映 也不知道啥情况 或者又被改了多少 一开始我觉得老先生对妻子有着不同寻常的思念 看到后面原来是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
其实谜底挺好猜的,不算很巧妙,不少台词很生硬,相应的题材在国内市场不算多,整个片子都有待打磨的感觉。
能猜到是一对,所以显得很不合理森林中间里那一段,风景片的感觉还是拍的好,就说国内哪还有这种感觉地方,口音听起来像台湾,环岛毕竟也。老实说没必要看,很累赘,不需要这样光喊文艺,实则涩口的电影了。PS:剧本、剧作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