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nnihilator本文英、西、葡语版独家首发于 Peliplat 。
全文约2600字 阅读需要6分钟 清晨,一个合约杀手在一间废弃的办公室中醒来,洗漱,铺上瑜伽垫,伸展着自己的躯体,戴上耳机,走到窗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他的目标将会出现的场所。
但比起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警醒自己“有备无患”的旁白,更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场面调度近乎苛刻的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都被分解成数个构图规整、布光精美的分镜,焦点变化和摄影机的细微位移精湛地引导着观众的视线。
The Killer (2023)借人物的性格和职业特性,大卫·芬奇的新作《杀手》以最为直白的方式重申了他作为导演的“专业主义”信条,这种专业主义不仅限于精致的视听技术,更在于如何以场面调度去运用和组织这些技术:“人们会说‘拍摄一个场景有无数种方式’,但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正确的,而另一种是错误的。
”——这也就是说,芬奇不仅追求最精准恰当的场面调度,而且追求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唯一”精准恰当的场面调度;在这里,专业主义等同于一种完美主义乃至强迫症式的艺术观,它承袭自希区柯克、库布里克与科波拉的一代,与卡萨维蒂、奥特曼乃至克拉克与萨福迪兄弟的另一条松散、自由与模糊的谱系路线相对立,构成了美国当代电影的两个极点。
但是,对于芬奇的这句耸人听闻的独断格言,即使我们不去追问具体何为正确而何为错误(这涉及电影的作者性和政治性层面的分野),那么也必须追问:以怎样的模式去判断正确和错误?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至少可以区别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专业主义:第一种专业主义以每个场景、每个事物自身的性质和结构为依据,去寻找与之最为相配的场面调度;第二种专业主义则将某种场面调度作为绝对正确的范式,无差别地应用至所有场景和事物之上。
第一种专业主义造就了芬奇最好的电影《十二宫》:与帕尔玛《黑色大丽花》对悬案发生现场进行阴谋论式的想象和色情化的演绎不同的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对历史真实的审慎的、有尊严的刻画,杀人(仅限于有幸存者、也即有案发过程回忆的杀人)与随之而来的经年累月的调查在日期与字幕卡之间静静地穿行。
在交织的情节线条与叙事时间的跨度中,不同段落之间的语气常常复杂多变,并不统一:有平实到几乎档案性的记述(前半较多),也有经过浓重的好莱坞式娱乐修辞的戏剧化桥段(后半较多);有大篇幅省略和跳跃的部分,也有围绕某一现场巨细无遗展开的部分。
不妨说,这样的专业主义是一种侦探的专业主义,而导演与他的人物们分享了同一种钻研精神:警探、记者和漫画家为不同的线索找到最合理的假设,芬奇也为每一个场景和事物找到了最“正确”的表现方式,尽管这一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报告文学式的虚构,但虚构是为了接近真实,正如假设是为了获得真相。
Zodiac (2007)反之,《杀手》则展示了第二种专业主义,即杀手的专业主义:从一开始我们就被告知,目标是谁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以完全相同、不出差错的方式杀死每一个目标。
杀手执迷于其信条,正如导演执迷于对一切都应用同一种绝对“正确”的场面调度范式,于是我们在电影开场前二十分钟所看到的,除了精致、条理化得如同漫画分镜一般的摄影与剪辑,便仅仅是同一种笨拙方法的反复重现:两种借由景别和声音设计区分开来的主观叙事时间——以旁白为特征的心理时间与以耳机音乐为特征的感官时间——被置于持续性的交叉剪辑流中,妄图达成人物与观众视角完全重合的沉浸,但实际上只导致了聒噪的抽离感。
The Killer (2023)然而,如果说杀手的专业主义信条因一颗不慎偏航的子弹而被短暂地动摇了的话,那么此后的复仇之旅所构成的不是自反,而恰恰是对这一信条的补救和强调:男主角相继杀死了出租车司机、律师老板、秘书、两个打手,每个都遵循着“快刀斩乱麻”的专业主义模板,就像最低级的爽文一样对扮猪吃老虎的套路乐此不疲。
而在跟踪与准备的阶段,我们总是能看到无数顺滑得如同动画建模一般的轨道镜头、摇镜和移焦,无数浸泡在精心调制的虚化层中的特写镜头,但所有这些看似对准物体或空间的镜头,实际上都与物体与空间自身无关,而只是为了向我们渲染杀手那专业主义的观察目光;因此,这些物体和空间在芬奇标志性的蓝黄影调之下显得那么雷同和均质化,我们也就不会感到意外了。
归根结底,《杀手》信守的绝对“正确”的普遍范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影的“风格”:它原本应该产生于对具体的场景和事物的不同场面调度选择的组合,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与变化中的效果,如今却被当做凌驾一切、产生一切的绝对静止的原因和原则来追求,必定会导致一种本末倒置的空洞。
The Killer (2023)芬奇对“正确”场面调度的追求,使得他在第一种专业主义和第二种专业主义之间反复摇摆;似乎只有当题材本身的属性迫使他审慎地、具体地进行场面调度时,他才会偏向前者的一极:另一个例子是《社交网络》,芬奇相对成功的一作,同样是一场调查,但不是对凶杀案的调查,而是对一场商业诉讼案件的调查,对这个时代最庞大的互联网产品的起源的调查,也是对一个天才的动机和一场破碎的友谊的调查,其背后的商业真相和心理真相也许远比凶杀案的真相要复杂难解得多。
于是,芬奇和他的编剧艾伦·索金不得不拿出侦探的专业主义精神来进行审慎的虚构;事实上,如果说有什么瑕疵的话——例如某种男性自恋情结和天才至上论——那也是索金的剧本中既已存在的问题,而芬奇的执行几乎无可挑剔。
与之完全相反的是,《本杰明·巴顿的奇事》这部“伪-传记片”很快滑入了空洞的甜美悲情童话,而芬奇除了《十二宫》之外的所有悬疑电影,从《七宗罪》《龙纹身的女孩》《消失的爱人》到他最负盛名的《搏击俱乐部》,都完全以单义的诡计和反转代替了对真相的辩证求索。
在这些电影中,芬奇的完美主义态度仍被保持,但由于缺乏可处理的实在对象,而沦为了一层光滑而紧绷的风格装饰。
The Social Network (2010)与 Netflix 的合作某种程度上是压垮芬奇的最后一根稻草:流媒体大厂看中的仅仅是一个电影作者制造风格的能力,而电影作者在得到了大笔投资和创作自由以后,也乐于以最为不思进取的方式将风格推至空洞而虚张声势的极端——年初雷弗恩的《哥本哈根牛仔》已经是活生生的反面典型。
如果说前作《曼克》极力模仿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质感,那么《杀手》极力模仿的正是曾经的芬奇自己:一些炫酷的讽刺,几个故作凌厉的动作,贯穿始终的华丽的声音与光线;借着 John Wick 式金盆洗手复仇故事所提供的极简或虚无的借口,芬奇以最为单一和统一的方式重现了他此前作品中的专业主义风格,但彼时在语境中、因具体对象而异的场面调度,现在固化为一种沿绝对正确的惯性前进的一成不变的美学秩序。
杀手的失误是因为他只想完成又一个任务,而芬奇的失败也是因为他只想拍出又一部“芬奇电影”。
评分表
往期推荐字幕翻译 - 18 | 板仔玩转访谈翻译 | 巫毒游击:伊丽莎白·帕瑟瓦勒与尼科拉·克洛茨谈《下层社会》字幕翻译 - 17 | 海滩上的女人
作为一个从不参与编剧的导演,大卫芬奇在这部《杀手》里的视听工作其实完成得相当不错。
我甚至有理由怀疑,这个就是由Netflix大数据部门算法制定的立项,一个杀手的复仇爽剧,剧本都给他挑好了。
这种底色的剧本没啥好发挥的,只要拍出他一贯的冷峻质感,伶俐剪辑就算及格呀。
加上演员有法鲨和Tilda, 还要什么自行车? 题外话,法鲨居然也撑不起渔夫帽的丑,德国游客造型的确乏善可陈得安全。
这是个无意义的电影,对的,无意义就是它的意义。
杀手偶然失手,其实没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暴露也没有留下线索,这时候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啥也不做,不做不错,多做多错。
但是,中介律师偏要自作聪明,多要15万美金去灭口,但是两个杀手男的战斗力强,女的逼格高,却完全没有脑子,没有蹲到正主就打草惊蛇,还让草溜了。
也是,才15万美金就要跨海杀人,中介律师也不知道抽成了多少,电影里说的:多少钱干多少活。
最后,杀手应该是领悟到了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不为”,放过了甲方,也放过了自己,毕竟杀同行没啥,杀了顶尖富豪就难以善了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中介为了赚差价,搞出一堆事,死的一点不冤。
The Killer这是一部极其风格化的、芬奇个人审美向的电影。
不知道是不是前两三年电影工业全球范围内停滞,给导演们带了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窗口,行业行将复苏的这一两年各路大导们似乎更乐于进行一些更具有自我趣味的表达,例如今年院线两部长达200+分钟的《奥本海默》和《花月杀手》。
相较于生涯巅峰期成功的类型片手法,诺兰和老马都做出些许了取舍、简化和进化,大卫芬奇同理。
早在上一部电影《曼克》,芬奇导演就已经尝试一种更私人化的表达,拿着父亲写的剧本,用精美的黑白画面创作出了导演自己对于上个好莱坞黄金年代的一部情书(亦或挽歌?
)。
新作《杀手》同样无不透露着芬奇浓烈的个人趣味,这无疑会给导演个人粉丝带来无与伦比的兴奋和高潮,但同样这样的表达注定了影片受众范围可能相对更小,口碑产生割裂和两极化。
大卫芬奇相较于早期《 搏击俱乐部》《社交网络》或者《消失的爱人》,同样选择简化《杀手》了讲故事的方式,导演没有试图去讲述复杂的故事,没有像同为杀手电影的《疾速追杀》一样试图去构建复杂的组织背景和炫酷的杀手社会设定,而是选择了用最平铺直叙的方式去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普通杀手的工作日常。
我们仅仅是跟随一位杀手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失败的刺杀任务前中后阶段。
故事结构极简,但是却有大量丰富的内心独白,杀手内心独白的行为习惯,工作准则,价值理念,以及在上述教条的遵循和打破之间各种意外环生,无不在展现导演个人的趣味和黑色幽默。
一些出于职业本能的行为细节展现,例如逃亡时谨小慎微的求生状态,复仇时条理清晰步步为营的耐心追踪,以及各类back-up resources展现,让观众觉得杀手这个职业好像也不是007或者碟中谍那一类炫酷拉风的身份,更像是一个身不由己的个体户承包商,更像打工人一样的存在。
但我认为《The Killer》最优异的可能是视听效果,甚至可以算是大卫芬奇所有作品里视听效果最成熟乃至炫技的一部。
开场十分钟内主角一个人絮絮叨叨的独白,剧情推进缓慢但却展现了导演音效剪辑的精妙和毒辣。
当杀手像大部分赶due人一样戴上耳机执行任务,同一曲目根据观众的视角和杀手的第一人称视角剪辑进行有源BGM和无源BGM切换,凌厉自然,给观众以代入感。
以及后面根据不同场景不同空间,例如头盔内,车内,进行不同的音源采集和音效混响更是强化了这种无以复加的沉浸感。
甚至在内心独白部分有对主角的声音进行处理,让声音听上去更沉闷,更像人们听到自己说话时,嗓音通过颅骨穿到耳朵里的感觉,和外部收声做了细微区分,更强化了观众的代入感。
到底说芬奇是MV导演出身,对于声音和画面的掌握已经炉火纯青。
画面调色一如既往的优异,服化道和环境色调的和谐相称简直就是视觉享受。
加之对于音乐的出色品味以及和老搭档Trent Reznor的天作之合,让《The Killer》观影体验堪比颅内高潮(尤其刚刚看完同样优秀但更冗长的《花月杀手》),简直就是灵魂massage。
尤其听觉方面,伴随着Trent Reznor最尤为突出的以失真采样为基底的多音轨叠加的配乐,我相信我看到了2023年银幕最佳打斗戏份。
这部电影里少有激烈的打戏,但其中那段动作戏视听效果远远强于今年任何特工片或者超级英雄电影。
运镜和配乐带来的紧张感压迫感甚至在这几年的主流动作商业片里都难以见到。
当然剧情本身再简单不过,芬奇导演没有试图去增添复杂性,而是选择了用最精妙画面设计,熨帖丝滑的音画剪辑去展现了一个极简的故事。
感觉是这几年已经“功成名就”的导演们倾向选择的一种返璞归真,“追求自我” 的创作行为。
当然,芬奇能够这么自如潇洒地拍一部不那么戏剧化也不那么卖座的电影,还是得说出品方Netflix有钱啊!
大卫芬奇和Netflix签的合约让他可以尽情挥洒预算(相对而言)。
当然也归功于芬奇拉广告商的能力,一些生活常见品牌软广的植入也是让影厅里的观众们会心笑了出来。
当然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同样也是带有现实感的标签,拉近了观众和银幕主角的距离,发觉主角也我们观众一样需要导航,需要网购,需要填写邮箱注册会员,那个杀手可能是身边里的任何一个人。
但话又说回来,在现实生活中谁吃麦当劳的麦满分不吃面包啊!
《杀手》,从其片名便可窥见芬奇对最终呈现效果的肯定,大致为大量拼贴与堆砌“杀手”这一类型元素,并借此方式达成“反类型”的目的。
于是在这部并不突出的影像风格的作品之下,观众很难不被误导,将这种质感错解为,以达到电影感为目的广告片。
或许应该大概总结一下“杀手”的特质。
他们往往独自一人,心中必然会有必须守护,绝不退让的事物;他们出奇冷静,有着极强的“规则”意识,这意味着他们极注重细节,毕竟这关乎性命;同时又在生活里有着怪癖亦或者是在工作上有着非践行不可的“职业病”,许多观众就视其为亮点,并为此亮点摩拳擦掌。
而该片中,由法鲨饰演的“杀手”,在众多身份的掩护下甚至丢失了姓名,取而代之的则是“The Killer”这一职业的名称,如此便更像是众多杀手里最为庸常的,作为宣传杀手的主角就再合适不过了。
游戏闯关式的章节安排更像是对其工作态度以及能力的报告。
开始时,对无聊的极度克制,对失误的不可容忍以及弥补;再往后则依次介绍了杀手在日常生活时的警惕,对作为杀手所恪守的职业底线;格斗技巧,观察力等基本的职业能力。
记忆深刻的便是在面对“客户”富商时的所言,”我想让你知道接近你是多么地容易“,和在罗列一系列死法后说,”我会选择合适的手段“。
宛若对目标受众进行的自我推介,与章节的小题目达成互文。
在翻找出租车司机信息的过程里,这位“杀手”则是利用了看门人的善良完成了入侵,此刻便将叙述角度从身为人的底线降格成身为杀手的底线,再到后来谋杀蒂尔达所饰演的“棉签女士”时,女士讲述“灰熊冷笑话”后一语道出,“就像不久前的那天,你扛着武器却不知为何,打偏了”。
也就不难看出其是作为杀手而不是个人去探求答案与意义的。
故而在最终章不使用过多的篇幅介绍生活里杀手的态度,因为唯一需要知道的只是他能够随时进行下一场任务罢了。
杀手2023 35/100看完了这电影告诉我的就是这个说法按计划行事,不要有怜悯之心怜悯之心一定会害死了自己这个杀手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超级严格的自律,有耐心的等待,知道自己要什么结果还是因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多看了美女一眼就导致任务失败了然后就给报复了,女友伤的很严重,然后他就复仇去了在复仇的路上还杀了不少人,其中我觉得最无辜的是出租车司机后面就真的挺无聊的,不是一部爽片。
《杀手》,Netflix出品,David Fincher导演,Michael Fassbender主演的杀手动作电影。
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没有悬念且平淡如水的杀手电影。
法斯宾德扮演的杀手,看似沉默寡言,但内心戏丰富,心里的想法那是一套一套的。
但是,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这样看起来那么专业的一个杀手,居然出场的一次行动就黄了,暗杀失败。
但是,因为暗杀失败被客户报复,导致自己妻子受到牵连,法斯宾德不干了。
果然还是为自己打工比较尽心尽力。
他先后干掉了到过他家的出租车司机、打伤他妻子的打手,律师掮客和秘书,直到最终的客户。
其中没有发生任何意外,因为他太专业了。
但是,那么专业的杀手,开头的行动实在太拉胯了。
1. 前距离【消失的爱人】上映9年后,芬奇的全新犯罪悬疑长片【杀手】终于上线,但呈现出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2. 缺本片最大的弱点是剧情,奈飞流水线杀手复仇剧本,一眼就能猜到结尾,悬疑基本为0。
缓慢的分段叙事进一部削弱剧情,观影过程中睡了20分钟,醒来之后剧情还能接上。
预告中干净利落的杀手在正片中变成了一位唠唠叨叨的文艺大叔。
有一条短评形容得非常贴切:“像隔夜的气泡水”3. 优1、优秀炫技的视听语言: - 开场15分钟,使用各种分镜和光效配合,将一个空荡的狙击小屋拍出了高级感。
- 通过耳机里音乐的声道和音效变化,指示人物位置和视角的转换,加强沉浸感。
- 镜头语言和人物情绪动机保持一致。
比如焦距随人物视线变化,局势失控时画面开始抖动,平静后抖动逐渐消失…… - 法鲨沿着地下停车场的旋转道路向上走,镜头跟着他移动,造成人物不动,场景在旋转的错觉。
2、无痕植入很多广告。
3、中间一场力量感拉满的打戏,看起来非常爽,基本锁定年度最佳写实风动作戏。
4. 结视听语言再强终究是外壳。
即使法鲨反复念叨着自己的行为准则、即使古一法师讲了一个看似高深的猎人与🐻小故事也没能把主题拔高多少,以往芬奇影片中的那种直击人心的黑色内核已经不复存在。
影片中有句台词:“在21世纪,想做到不留痕迹是不可能的”。
或许在21世纪,想拍一部好的杀手电影也变得不大可能了。
5. 附:槽点合集狙击段落1、无窗户开灯架狙。
2、狙击枪组装后没有校枪,直接射击。
3、错过最佳狙击时机,目标坐下半天不开枪,非要等女人走向目标再开枪。
4、听摇滚乐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关于杀手组织1、奇葩的规则:把执行任务失败的杀手灭口。
想杀杀手,就要派更多更厉害的杀手,要付出多少成本?
失败怎么办?
是不是要把负责灭口的杀手也灭口?
套娃游戏?
任务失败就要被灭口,哪个杀手还敢为组织卖命。
2、作为杀手,最重要的就是隐藏身份和行踪。
为什么杀手组织会有一大堆小卡片记录每个杀手的详细地址?
这部电影的节奏其实是一个很反大片的一个套路,他有点儿像纪录片。
大量的语言镜头加上os内心独白的应用,让观感有一种很新鲜的感受。
这往往是大片所不具备的。
里面设置了几个情节也有翻转。
但是整体剧情还是比较简单最后boss没有被杀掉也是让人进行深思,我们有些时候是被常规做法套路呢,到底要被套路套路着还是要进行反套路呢?
也引起人更多的深思。
如果要说这个时代,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导演——大卫·芬奇,肯定算是其中之一。
从最初拍摄MV短片出道,到后来进入好莱坞顶流行列。
《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本杰明·巴顿奇事》《社交网络》《消失的爱人》……好莱坞暗黑电影界头把交椅、窥视人性深渊的惊悚大师。
好莱坞之外,大卫·芬奇在流媒体同样活跃。
2013年,他执导的现象级神剧《纸牌屋》,开启了网飞的全盛时代。
而后,又与网飞合作开发了《心灵猎人》《爱死机》……题材多变,履历光鲜。
游走于艺术和商业之间,影剧两开花的典范。
时隔3年,大卫·芬奇终于带来新片。
再次和网飞联手,推出了《消失的爱人》后首部犯罪惊悚片。
海外媒体,反响不俗。
入围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烂番茄85%鲜,IMDb7.4分。
国内观众,差评如潮。
豆瓣6.6分,大卫·芬奇职业生涯口碑最烂。
久违的大卫·芬奇,究竟是神作预订,还是翻车现场?
杀手本色电影《杀手》改编自亚历克西斯·诺伦特创作的同名图像小说。
《七宗罪》编剧安德鲁·凯文·沃克,时隔28年再度与芬奇合作,操刀剧本。
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
最初的剧本,主要围绕良心不安的杀手和紧追不舍的警察展开。
“芬奇御用男主”布拉德·皮特被选为主角。
不过,皮特却以“角色太过虚无主义”为由拒绝了邀请。
爱德华·诺顿、大卫·芬奇、布拉德·皮特2019年,在网飞的投资下,项目重新启动。
主演更换为“法鲨”迈克尔·法斯宾德。
当时,法鲨几乎退出了娱乐圈,转而投身赛车运动。
巧合的是,他接到邀请前刚看完阿兰·德龙的《独行杀手》,萌生了演杀手的意向。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5个半月的赛车休赛期拍摄。
《杀手》便成了《X战警:黑凤凰》后,法鲨回归影坛的首部电影。
影片中,法鲨饰演的是一位职业杀手。
一次任务,杀手奉命前往巴黎刺杀目标。
尽管杀手有条不紊地做足准备;但还是意外失手,放跑了目标。
杀手仓皇而逃,打算另谋机会。
没想到,当他回到藏身处,家中已是一片狼藉。
女朋友也受牵连,遭到酷刑折磨。
杀手怒火中烧,他知道这是雇主“斩草除根”的手段。
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向雇主发起复仇……
反类型杀手无论是《独行杀手》沉默如谜的职业杀手;还是《疾速追杀》狂拽酷炫的黑帮杀手;抑或是《安娜》火辣性感的特工杀手……杀手电影,无疑是有史以来最经久不衰的电影类型之一。
《独行杀手》杀手电影的魅力,在于“杀手”个体的边缘性和反差感。
影片中,总是充满了血腥罪恶的暴力美学、愤世嫉俗的道德伦理,以及直面丑恶的人性交锋。
由此,延伸出关于选择与放弃、忠诚与背叛、死亡与命运等哲学命题。
人们相信,杀手电影能够从精神上唤起观众对生命的怜悯,消弭现实的悲剧,有时甚至能激发出更深层次的破坏欲望。
于是,自然成为了全球不可或缺的主流电影类型。
《这个杀手不太冷》一向以离经叛道著称的芬奇,拍摄烂大街的杀手电影,并非躺平摆烂;而是打造一部没有光怪陆离世界观和眼花缭乱打斗,反类型杀手电影——主人公被塑造为没有存在感,毫无同情心,高度职业化的杀手。
他沉默寡言,一丝不苟,严格按照规范生活,遵循理性和经验工作。
他擅长利用身边的工具,将自己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
巴黎潜伏盯梢。
他佩戴渔夫帽和大墨镜,穿着淡褐色的风衣和卡其裤。
目的是伪装成不招人待见的德国游客,不留下任何印象。
盯梢根据地,他租用Wework共享办公室;盯梢时进食,他选择麦当劳“穷鬼套餐”;逃生,租共享电瓶车;买装备,上亚马逊网购……如芬奇所说,这个角色并不令人恐惧。
“但他身上触手可及的邪恶,会让观众对超市排队的陌生人感到紧张。
”
除了杀手塑造外,另一个反类型设定,是画外音内心独白。
影片由主人公的独白,诠释角色的精神世界。
开头的巴黎盯梢。
主人公滔滔不绝地介绍杀手工作,嘲弄芸芸众生……自说自话的絮语,体现缜密严谨的杀手本能,以及百无聊赖的压抑状态。
中段,主角每次动手,都要念叨一段碎碎念。
这段碎碎念,是他杀手职业的信条,也是他掌控理智的标志。
杀手的复仇之旅越走越远。
他遭遇壮汉杀手,碎碎念会因袭击中止;面对蒂尔达·斯文顿客串的杀手,碎碎念会被贫嘴打断。
“施法”屡次被打断,语气越发不耐烦。
侧写杀手的心态越发焦躁,开始对信条产生动摇。
最后,他杀到雇主面前。
表面上,他对雇主咬牙切齿的威胁;内心中,却由他放弃碎碎念,折射出角色“累了,毁灭吧”的自暴自弃。
你会发现——独白的内容、语气,甚至节奏,精准而敏锐地刻画出杀手精神状态的转变,和抛弃理性信条的过程。
外表波澜不惊,内心狂暴汹涌,显然是本片高概念所在。
装逼失败聊完看点,再来聊聊槽点。
《杀手》风格,更接近70年代的好莱坞B级片。
它绝对不是大卫·芬奇作品序列中最顶级的那一批;更像《战栗空间》《心理游戏》,偏风格化、个人化的实验电影。
《战栗空间》芬奇为了追求利用不可靠的独白来反映角色心理;近两个小时的影片,几乎塞满了密不透风的独白。
无休无止的碎嘴絮语,漫无边际的胡说八道,再配上法鲨低沉洗脑的嗓音——如同ASMR催眠,令观众昏昏欲睡。
与此同时,他精雕细琢塑造角色,却没有搭配引人入胜的故事。
精炼、极简的剧情架构,看不到丝毫芬奇标志性的悬念和反转。
一句话概括剧情,就是“一个杀手全世界杀人”。
敷衍潦草到AI都写不出的剧本,除了无聊,还是无聊。
实际上,影片故事内核,更像是打工人的心路历程——打工人卖力加班,结果却搞砸了工作,惹恼了甲方而遭到开除。
于是他心有不甘,一路找到项目经理、HR、甲方,讨个说法。
最后发现甲方根本不在乎自己,只是项目经理暗收回扣,让自己背了锅。
打工人又气又累,干脆撂挑子度假去了……以上剧情逻辑,安在社畜打工人身上,并不违和;但对于冷血杀手,则多了一层反高潮的寸止意味。
总的来说。
一个沉默寡言,但又碎嘴不停的杀手;一部名叫《杀手》,却更在乎解构当代人精神世界的电影——左右互搏的矛盾感充斥了整部电影。
观影体验,就如同第一幕的主人公。
吹嘘半天自己有多严谨,布局有多周密……结果20分钟才开第一枪,还没射中!
不能说是牛逼未遂,只能说是装逼失败。
芬奇之后最后,还是聊回大卫·芬奇。
回头再看芬奇的导演代表作——《七宗罪》,他以环环相扣的探案,探视人性不可直视的原罪。
《搏击俱乐部》,他以精神分裂者的剖白,嘲讽麻木的美国人。
《搏击俱乐部》《十二宫》,他以真实发生的连环杀人案,揭露隐秘的欲望。
《消失的爱人》,他以夫妻反目的案件,解剖现代婚姻关系。
《消失的爱人》大卫·芬奇赖以成名,靠的是——阴郁忧沉的光影、动感跳脱的剪辑、复杂边缘的角色,猎奇怪诞的故事。
他构建的电影宇宙,人性的黑洞总是那么深不可测,但又如此引人入胜。
而如今,尽管我们不能以一部电影的翻车,宣判大卫·芬奇跌下神坛。
但不得不承认,《杀手》足以看出61岁的芬奇已经过了导演的巅峰。
和大部分老导演类似,他开始主动转型——不再迫切地用标志性的视听风格和内容表达,来证明自己;而是以更精炼的技法、更凝练的表达,探索(或许并不靠谱的)可能性。
关于下部影片,芬奇表示他和编剧艾伦·索金探讨过《社交网络2》。
这些年关于扎克伯格和Meta的新闻,提供了很多值得拍摄的素材。
对此,我持开放态度:保持乐观,降低预期。
毕竟,大卫·芬奇仍是好莱坞为数不多仍在拍犯罪类型片的导演;但也该明白,曾经带给过我们无限惊喜的芬奇应该是回不来了。
文/Scott
是好看的,整部电影的气质,与主角个人的气质搭配的很完美,冷静,干脆,理智,克制……看的很舒服。
对于芬奇这样的导演来说,平庸即罪恶。
大卫芬奇我真get不来,BB全程。
最后一部分不是很好,其他的部分我都很喜欢。
逆着思路反拍了一遍《豺狼的日子》,其余无他。Netflix制片人们始终坚持如此过度放任作者创作的奢侈制片策略,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其实是在下一盘大棋,他们的目标可能就是将旗下所有作者的元素彻底提纯、极化,用作AI算法的养料——也许不远的将来,最“纯正”的芬奇电影,可能并不出自他本人,AI可以做到比芬奇更芬奇。在WGA和SAG刚刚结束罢工的今天上线,挺讽刺的。
#venezia80 “Stick to the plan,” royal to the plan, 忠于原著精髓(行动focus在killing-漫长的前、干净利索的中、好景不长的后三个阶段,思想focus在对世界的思考和对自己的行为准则),忠于好好讲故事,忠于好好拍电影。表演、摄影、调度、配乐、剪辑、声音设计,甚至“普通”的服装设计(导致看完后对戴帽子的人有了心理阴影🤪),完美,充满细节又保持精简干练,精致的艺术品,极简和neo-noir大师。Plan总有意外,code总面临着break。行动是否会变?思想是否会变?悬念和张力贯穿始终。杀手通过一双具有职业素养的眼睛看世界,我们通过杀手看世界。这是一部可以inspire很多类型片导演并且历久弥新的电影。好导演,好演员,好团队。
观影感受简直灾难,是不是成为大师之后都想要颠覆一下自己炫个技什么的,结果就是毫无感情全是技术。最不能接受的是明明大家都是职业杀手,一个是墨迹了20分钟射偏之后老窝又被人端了,另外两个是被人开着车跟踪一路也没个反应,甚至男的被杀了女的还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喝喝,说好的职业杀手准则呢?
看似全球化,其实算是《战栗空间》后另一部小品级叙事。
视听大师玩独白叙事?
+
由高到低,一泻千里,结尾更是泯然。但是声音设计太完美了,声音高于视觉高于表演,一部属于声音的电影。
可拍可不拍的剧本,拍他干啥?答:make money
[欧乐]无!聊!
我只能说和我看过的几部芬奇的作品比差太远了,节奏死慢,几乎没有剧情,主角是个“职业杀手”,片名也叫杀手,让谁来都会觉得是个动作片吧,结果全片只有一段打戏,这段打戏质量还不算高,完全没有大场面,对不起,我期待错了,是我的错,我以为是个商业片,结果是个装逼文艺片,那你把剧本搞得好点行不行?这剧本让我来都行。摄影不错,我喜欢。
一部让人觉得不(再)需要《疾速追杀》等数个续集,又觉得非常需要《疾速追杀》等数个续集的电影。穿插的念白时而有着冷幽默,时而让人焦躁。在这种相当矛盾的观感中,跟随角色视角走到了最后。是真正沉浸其中的互动式参与,还是一种流媒式点击骗局呢?
大银幕。可能是Drive之后最酷的犯罪片,而这是完全独属于数字时代的“酷”。又是多么纯粹的电影,对准一个形象、物品或是运动中的动作。The Killer有着最好的动作-影像,元素级的视听语言。在不同的场景、情境与重复的行为、动作中上演持续的对抗与渗透,一场线索与媒介的游戏。各式物件与器械、习惯与准则、动作与施放者的点状对应关系,如何提供锐度与强度,并缓慢推向于无的静止态,景框的严格限制、焦点的精确控制,银幕内外皆为专业主义与完美主义的写照。相信也只有在芬奇这里才能够看到如此理性、精细的专业主义运作和这般详实、严密的动作拆分能力。作为演员的精神自律(意志力)与其在身体性上的巨大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无论任何时代,法鲨都是最完美的演员。如果去掉所有冗余的内心独白我会果断五星。#LFF#
孤独的杀手自我交谈,耐得住寂寞才能修习冷血的技能。不断自语以此自我警醒。得手、失手,一念之差。像一个普通人行走在城市的街巷,却也像一个被遗弃的人自我作伴,练就对血腥麻木的心脏。独行的杀手,夙命的信徒。
观感很好
无名小司机什么都没干但可杀。大佬牵扯太多不能杀。
个人感觉:这个故事的魅力在于一种荒凉世界无所适从感——杀手最有行动力的部分是他追踪、策划乃至潜行和撤退的时候,真到面对面了反而看起来寡淡、疲惫和无力——如果品到这一层就会觉得好看,不然就会被那个带有强烈说教意味的旁白搞出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