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贵族孽缘:安娜·卡列尼娜(港)

主演:凯拉·奈特莉,裘德·洛,米歇尔·道克瑞,凯莉·麦克唐纳,亚伦·泰勒-约翰逊,艾米丽·沃森,马修·麦克费登,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露丝·威尔森,艾丽西亚·维坎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20

《安娜·卡列尼娜》剧情介绍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了说和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和嫂子多丽(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 饰)濒临破败的婚姻,美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 Keira Knightley 饰)乘坐火车来到莫斯科。她在当地邂逅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 Aaron Johnson 饰),后者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神魂颠倒,也让已为人妇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动。忌惮周遭的风言风语,安娜压抑内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裘德·洛 Jude Law 饰),似乎全然无法体恤妻子心中的苦闷。未过多久,渥伦斯基尾随来至彼得堡,安娜再也无法闭锁那充满爱火和渴望的心门…… 本片根据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经典名作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秋去秋来雪人体操武士灵妖鉴之盘丝小仙盾牌第三季顶点!!!!!!!!!!!!!!!错误教育王牌女保镖之极速守护滹沱儿女高踢少女紫云寺家的兄弟姐妹OCTO~感情搜查官心野朱梨~第一季极限逃生三人行熊家餐馆第二季是初恋啊爆燃战队奔奔者叱咤风云谜不可触雪绒花海盗边桥谜案第一季台湾海峡海伦娜之路小猫巴克里盲证桃花红梨花白婴尸血誓恋之罪伟大诱惑

《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影评

 1 ) 矮子乔的御用女主角不是kk,是摄影机.

1.和几个同事一起看,其中一个是教"视觉传达"的(话说我也不懂是什么玩艺),看完后说了句,真够长的,不过,这镜头也太漂亮了吧.两位女同事和我讨论的是,kk一共换了几套衣服?2.上部基因变种少女杀手已露端倪,这次是毫不掩饰了,矮子乔就是要把camp玩到底了,印象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红磨坊,是欧容的<天使>,接下来是阿莫多瓦.矮子你确定你真的是直的?3.后半场脸部大特写不断,那股子我为我的muse拍片的姿态!!!你是爱kk的对不对!为什么还不在一起!4.这个版的涡轮司机,算得上影史第一美了吧,连我这种独钟老男人的口味都心猿意马了,那个窗口阳光下来照到两人裸体的镜头(其实我当时穿越到<蓝宇>海报了),小白脸那诱人的小屁股...而且,他比kk白!!!这.....5.华彩依然是舞会,矮子你是有多爱拍舞会!几个长镜加快剪,最后配上镜子里kk分裂成两半的脸,虽然不算这厮的新招,可是身为老残粉依然热泪盈眶!小乔你应该拍<倾城之恋>啊!白流苏舞会抢范柳原,可不就得这么拍吗!!!6.前苏版本(包括电视剧)真心完全无印象...97版印象只有那个冰湖融化的镜头算是很俄罗斯,可惜苏菲马索那面瘫脸实在没有存在感,加上导演想引入列文线结果两条线都七零八落;嘉宝版嘛,中规中矩,从不觉得瑞典女神有什么演技,其实那年头才是真的拼存在感吧;最接受的还是杜维威尔的,有风格,费雯丽也真心演得好,不过,那年代的风格和现在比....摄影机能在天上飞来飞去吗?7.硬要挑刺的话,还是觉得列文两口子的戏不够,再多点基蒂的戏来衬托安娜就更好,再多点列文纠结的文青戏码也算更尊重托翁?不过,也够了,咱电影院要看的都不是这些...

 2 ) 赎罪与偏见

电影改编名著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连希区柯克都说,一流的小说只能改编成二流的电影。

可是多少年来,还是有无数导演以身试险,大概名著经典的巨大魅力诱使着他们心甘情愿地沦陷其中。

英国导演乔•怀特执导的《安娜•卡列尼娜》除了要面对原著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更要直面的前辈们的不同版本。

像1935年的葛丽泰•嘉宝版本,1945年的费雯丽版本,1997年的苏菲•玛索版本,几乎每版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尤其是嘉宝和费雯丽,已经是那个电影黄金时代里的怀旧神话,新版里饰演安娜的著名影星凯拉•奈特莉根本不占有任何优势。

新版的安娜确实乏善可陈,事实上,也许这部改编的电影里,最遭人诟病的就是演员的表演,面对那些华丽而空洞的布景,就连一向最会演戏的裘德•洛也被压抑了起来。

几位主演的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空洞的眼神,苍白的表情,矫揉造作的动作,很可能是迎合了那个旧时代贵族无趣的生活标准,但是对台下的观众而言,真的是一种煎熬。

按说乔•怀特不缺乏改编名著的经验才对,2005年的《傲慢与偏见》,2007年的《赎罪》都有令人沉醉痴迷之处,尤其对后者的诠释,把一个关于压抑的情感、贪婪的追逐、忏悔的决心、救赎的希望,这样带有强烈的麦克尤恩式的爱情惊悚故事,完美的演绎出了独特的风格。

但是从去年的一部间谍惊悚片《汉娜》中,我们发现了乔•怀特似乎逐渐沉迷于电影形式主义的杂糅。

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风格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进一步渲染。

汤姆•斯托帕德改编的剧本完全摒弃了原著角色丰富的自我内心的挣扎,我们只看到那些人物轮番登场,急匆匆下台。

也许以舞台剧的形式改变电影就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对于那些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他们会觉得这样的改编完全丧失了原著人物的魅力,电影中作为宏大背景的时代被悄悄隐匿了,通过那些华丽的舞台布景,我们偶尔能看到旧俄国乡间似曾相识的风景,但是一闪而过的样子,孤零零脱离了人物的生活。

在观看电影中,我有一个强烈的印象,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也许就是这种新的舞台剧的尝试,我们通过电影看一场话剧;最大的失败也是会因为这种试验色彩过浓的舞台剧形式。

舞台剧的特性强调的是假,就如同布莱希特提出的“间隔理论”,观众与剧台之间隔着一种理性的反思;而电影强调的是以假乱真,逼真的效果要求的是观众的情感投入与认同。

但是在电影中观看一场舞台剧,就仿佛要求观众,不但要时刻抽身而退,对电影进行省思,而且还要求时刻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

这种矛盾的心态会导致我们在观影过程中情感付出的失衡。

还有那些说不尽的争议。

《白鹿原》上映之初引发的争论还在继续,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同样要面对这样的非议。

电影改编名著不可避免要奉行极简主义原则,但是极简主义原则剔除的是繁琐、臃肿、杂乱无章的血肉,不是要剔除原著的骨头。

乔•怀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把过多的精力搁置在了那些雍容华美的背景上了,而那些考究的服饰包裹下的人物已经丧失了灵魂,他们口吐的不是莲花,而是糟糕的剧本台词。

我觉得最为痛心的一点,凯拉•奈特莉饰演的安娜扁平瘦弱的身躯无法承载人物丰沛的情感也就罢了,竟然连裘•德洛饰演的卡列宁时刻都处在一种机器玩偶似的静默之中,他愤怒的情感,对自己背叛的婚姻,出轨的绝望完全没有表现出来,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唯唯诺诺,再三退让的丈夫。

这段在时代的映衬之下最悲剧的爱情,竟然浑似现在三流小说家笔下的烂的不能再烂的通俗爱情。

安娜的悲剧与堕落、绝望与挣扎、赎罪与失落,完全消解在了我们世俗的价值观中。

尤其结尾部分,卡列宁守着孩子,坐在灿烂的阳光里,洁白的花丛中,心满意足的微笑,仿佛预示着,安娜的救赎在于回归家庭。

她空洞的眼神中折射出的死亡,只能是她背叛自己的婚姻赢得的下场。

还有比这样更糟糕的结局么?

思郁2012-10-17书

 3 ) 艳火

原谅我是个浅薄的人。

我一直对能顺利读完俄国小说的人心存敬佩。

俄国文学里那些如火车般冗长的名字,那些对沙皇制度及人性深刻的探讨审视都让我望而生畏。

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莫过于通篇弥漫的带有工业色彩的坚硬冷峻又沉闷苦难的氛围,简直能让人看出抑郁症来。

浅薄如我还是更喜欢简奥斯丁那样如下午茶般闲适的调调,英伦的风吹过来仿佛夹杂着花草的香气,而来自彼得堡的风则是裹着西伯利亚的冰霜让人无力招架。

这么说来《安娜卡列尼娜》算是很好看的俄国小说,身为巨著,它竟然并不难读。

而其中蕴藏的深厚能量则让人久久沉浸其中,难以抽离。

于是当最擅长拍英伦风的导演Joe Wright携Keira Knightley和Jude Law翩翩而来,改编这部伟大的作品,看闲适的英伦范儿如何驾驭硬朗的苏俄风,让人无法不期待。

《安娜卡列尼娜》已经被拍过很多次,看过Sophie Marceau的版本,那算是忠于原著的一次翻拍,只是实在太沉闷,看着那西伯利亚的漫天风雪和上流舞会里眼神交错我却几欲睡去,电影2个小时的长度很难表达出这部巨著深刻的内涵和精妙的细处,而那样中规中矩的翻拍哪怕是Sophie Marceau也难掩颓势。

用平庸的手法来讲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也许是翻拍经典最大的死穴。

于是,当我怀着会不会闷的揣测开始看Keira Knightley版《安娜卡列尼娜》时,发现主创用完全不同以往翻拍的全新视角开始讲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时,心里顿时升腾出细碎的好感。

电影开始五分钟,如舞台剧般的演绎和切换,华美又紧凑,仪式感十足,导演调度的能力让人叫绝。

只短短五分钟,便紧扣原著地交代了故事的脉络,让人不能不喜欢。

这也成为整个电影的调调,华丽又充满戏剧感。

也许我太爱这样的表现方式,演员们浑然的英伦腔调我竟然不觉得突兀,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在看的是莎士比亚。

很多人在说KK版的安娜不够玲珑有致不够美,但作为欢喜地看着她一路从Natalie Portman替身走来的我,还是觉得很美很惊艳。

KK充满雕塑感的脸还是存在感十足,而她几乎都是大黑大白的礼服同样让人无法忘怀。

第一次舞会的黑色出场甚至有种PUNK范儿,硬朗的性感让人想起她代言的CHANEL冷峻的芬芳。

19世纪的俄国在此时并不乏味,圣彼得堡漫无边际的深寒里弥漫着浓重的时尚感。

这让人想起Sofia Coppola那部同样遭人诟病,而我却觉得亮眼的《绝代艳后》。

电影的配乐也流光溢彩,宏大的铺开来,恰如其分的晕染了剧情。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穿过它,我毫不费力地体会着19世纪漫天风雪里的悲伤和欢喜。

的确,KK驾驭这样庞大的角色是有些力不从心,但这本不是要传世的电影,而每一帧画面却几乎都可以当作油画来看,我们还在奢求什么呢。

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审视那个叫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子,有的目光柔顺,有的尖锐刻薄。

导演则和我们分享着他对安娜的热爱,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和种种都处理的非常清新,他用很英国的表达阐述着安娜飞蛾扑火的极致美感,最后安娜自杀的片段,震撼到让我几乎战栗,那更像是一种对自由殉道式的探索,而非绝望的自陨。

这样的死去华丽又纯粹,扑面而来的能量让人窒息,原来燃烧才是最极致的盛放。

有人在唱:曾经的黑白,此刻灿烂。

KK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并不让人悲伤,它很绚烂,叫人难忘。

 4 ) 四个版本的安娜

这次英法合作翻拍的老托名著让我重燃了对经典的热情。

《安娜·卡列尼娜》一共被先后多次搬上荧幕,我看过四部。

按上映时间排列分别是:1.1935年由美国执导、葛丽泰·嘉宝主演的黑白安娜;2.1948年由英国执导、费雯·丽主演的黑白安娜;3.1968年由前苏联执导、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主演的彩色安娜;4.2012年由英法合拍、 凯拉·奈特莉主演的现代版安娜。

四部影片各有优劣,从道理上讲,应该是俄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作品领会演绎得更为深刻才是,但也许我只找到了国语配音版,况且是前苏联时期拍摄的,演员多少有点拿腔作调,而且也难以还原再现沙皇时代贵族阶层的奢华气象,我认为这个版本乏善可陈,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反倒是两部黑白影片更加博得我的好感,尤其是费雯·丽,将安娜表演得十分传神,而且此片在明线、暗线的布局上也和原著相吻合,足见导演与演员的用心。

2012年,由凯拉·奈特莉演绎的现代版的安娜故事,虽然在场景设计上独具匠心,但也只能说是仅得其形,未会其神,演员对角色的揣摩不够深入,台词拿捏也不到位。

仅仅是将舞台剧的诸多表现形式更多得尝试在电影上,虽然未见得成功,但不得不说是一次推陈出新的大胆尝试。

 5 ) 灵魂收割的声音

灵魂如若有声,应得猎猎回音。

上一次认真写东西,正好是一年前。

上一回为了一件事情而不顾一切,抛下事情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年月。

在北京午夜的瑟瑟秋风里走出电影院,看见这个古老都城向上残缺的星光,向下是灯火和霓虹。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或是书评。

从《赎罪》到《傲慢与偏见》,乔怀特和凯拉奈特莉的默契已然毋庸置疑,而凯拉也毫无异议地美得无可辩驳。

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署名毕竟是托尔斯泰,宏大如《安娜·卡列宁娜》,英伦三岛的风情到底没有千里冰封的复原辽阔,乔怀特的构架展不开撑不起这部书,只能怯怯瑟缩为一个爱情故事。

但是也许本来就该如此。

在那些舞会华丽的衣裙旋转的花朵之后,在华尔兹一圈一圈的音乐之后,在乔怀特熟悉的风格——起伏的草野,漫天飞舞的雪花,轰然绽放的烟花,刻意制造的油画和幕景效果。

还有那些雕塑剧般的场景,定格不同的人,唯有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步伐和眼神,这个疯狂的压抑的世界里唯有他们是鲜活的,生动的。

那些油画的背景后面,众目睽睽。

我在你的故事里看见往昔岁月轰鸣的回响。

场景变换是舞台,是推开门后的另一个世界。

似真似幻。

其实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全部。

相爱的疯狂的不计一切失去理智的男女,浪漫的情景,和一切世俗的障碍。

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托尔斯泰,我几乎会以为这就是我需要知道的所有,没有主题和中心。

这就是莫斯科,圣彼得堡,是沙俄,是雪国。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或许会对这部电影仓促的线索感到迷惘。

用来反衬安娜的吉蒂在这里变成了天真得近乎无耻的幼稚少女,在安娜逼人的美艳中一退再退。

所有的贵妇人都是陪衬,中心的光芒永远在安娜身上。

线索太多又太庞杂,乔怀特把原作壮阔的双主线多线索压缩成安娜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个舞台上的聚光灯全在她脸上。

或许只有道丽说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因为这就是爱。

你爱我吗?

你有多爱我?

你只爱我吗?

需要在耳鬓厮磨间一遍一遍求证问题的答案,究竟是或者不是。

在青翠漫漫的原野里阳光模糊的虚化,时隔已久,已经不记得原著里是否有这个情节,太过天真浪漫。

你爱我吗?

其实这并不是圣彼得堡莫斯科舞会上相遇的男女忧心忡忡的问题。

一直到安娜需要用吗啡维持睡眠,开始神经质地发脾气,怒吼和怀疑一切。

我都知道,这个纯粹的浪漫的女人。

她所代表的从来不是完全的人,只是完全的女人。

抱有女性一切美好的品质和一切愚蠢的缺陷。

她的爱与恨绝望与希望都异常纯粹,就像沃伦斯基的蓝眼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至少,它还原了我童年的一个梦境,同时也弥补了一个缺憾——故事的最后,我终于相信,沃伦斯基深爱过安娜。

这或许是电影和原著最大的不同。

 6 ) 这是宗教电影:主题——沉沦与宽恕

想到是奈特莉演的,已经非常伤心;除了那无所适从的嘴唇和叛逆以外,奈特莉确实很难诠释安娜。

今天去看了。

约了一个萌派帅气的妹妹,结果尼玛去晚了,被迫分开,我一排她四排,后来她一排我三排;气死我。

意外的惊喜,奈特莉最多可以得6分,但全片可以得9分。

我认为。

托尔斯泰浓烈的宗教情结:清白,宽恕;在这部片子里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宽恕远比追逐和沉沦更能获得幸福和尊重。

宁静和真爱远比主义和革命更重要。

清白高于一切!

(列文)看完这部电影,人人都爱吉媞,同情卡列宁。

——托尔斯泰并不是站在安娜和渥伦斯基这边的,如同《金瓶梅》也不是站在金莲一边的。

我以为这才是托尔斯泰。

 7 ) 影评:6个人的爱情观,总有一款适合你

和女朋友到电影院看的,先前断断续续读过片段,抱着空杯子的心态看完了。

本电影围绕安娜的主线折射了6个人的爱情观,也从侧面反映出的当年社会的阴暗面,基本反映了现代人性的各种爱情观。

可以对号入座。

1)安娜:安娜是一个有梦想的女子,18岁就与政府高官卡列宁结婚,有了一个儿子,虽然过着上层贵妇的生活,但是,当一份完美爱情来到时她的梦想被点燃,与骑兵长官沃伦斯基,相识相恋,为了爱,不顾伦理道德,与他私奔,不顾被人唾弃,只要和沃伦斯基在一起就可以,中间是有思想斗争过,但是她幻想着田园的二人世界。

但是事与愿违,慢慢的身为骑兵军官的沃伦斯基收到了上流社会的礼数的影响,开始犹豫了,随之而来的是安娜的完美的爱情的破碎,安娜慢慢的精神衰弱,开始考吗啡度日,所之而来的对沃伦斯基一步一步的紧逼,并产生幻觉,最后幻想出对方与另一个女的发生关系(死前在火车上,个人认为是幻想出来的,有不同观点的可以探讨下),最后卧轨自杀。

【安娜代表着那些表面安于现状,但是内心中有对爱情无比向往的女人,为爱可以放弃一切,但是希望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回报自己,但往往都事与愿违。

】2)骑兵军官沃伦斯基:沃伦斯基是一个高帅富,出众的外表,显赫的家世,让他随便玩弄无知少女,直到遇到安娜,导演用连续跳舞的桥段阐述了2个人一见钟情,之后便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对安娜的感觉让这位高帅富明白了什么才是爱,希望可以一辈子与安娜在一起,但是最终主流价值观打倒了他,他在牺牲自己一切与安娜之间摇摆不定,另外安娜的步步紧逼然他厌烦,安娜卧轨之后,他显露出来的并非是难过,反而有些如释重负。

【沃伦斯基代表的是那些心智并不成熟的男孩,渴望得到真爱但是在主流价值观与父母的压力面前,显得犹豫不决,害怕失去现在所有的东西】3)政府官员卡列宁:深爱着安娜的卡列宁,始终给安娜自己认为最好的,自己却一心自己的事业,缺少精神上的关心,得知安娜出轨之后,起初无法接受,由于还深爱着她,最终还是原谅他,前提是离开小白脸。

最终证明只是一网琴深了,最后一幕安娜死后卡列宁站在阳台上眼中更多的是遗憾。

【卡列宁代表的是拥有时不珍惜,失去时候才后悔,为了维持家庭,宁可忍辱】4)农场主列文:可以说列文是一张白纸,对凯特的一见钟情是他鼓起勇气去求婚,凯特却做着公主梦,失望的列文受到了称重的打击开始亲力亲为打理农庄的事。

在之后的舞会中,公主梦破碎的凯特回到了她的身边,回到了农场,之后,满心欢喜期待新生活的列文,看到凯特帮她父亲擦拭身体的样子,感觉一下天使的感觉碎裂了,感觉凯特也是平凡的女人,最后一幕列文好像有话要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却欲言又止,孩子已经让爱升华,多年之后才明白原来这才是平淡的真爱。

【列文代表着那些运气非常好的男孩子,对某人的一见钟情,之后是对方的不离不弃,自己也在这不离不弃中成长】5)凯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渴望公主与白马王子的爱,拒绝了列文的求婚,梦想着与高帅富结婚,但是梦破碎时发现列文还是爱着他,无比感动的凯特也用一辈子回报了列文,任劳任怨,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帮他父亲擦身体。

【凯特代表傻傻的女孩子,可能对于别人来说她和你平凡普通,但还就是这样为爱付出的傻傻的女孩子收获了幸福】6)多丽:大家可能没有注意这个角色,她作为为安娜哥哥的妻子,一直无法忍受丈夫的在外与别的女人有染,但是看着丈夫回来对孩子们的关系,为了不让这个梦想中的家破碎,她选择沉默,把经历放在小孩身上,让自己麻醉。

【多丽代表的不是个案,在当今社会中,有大量这样的妻子,心中已经对丈夫伤心透顶,但是为了维持这个所谓的家,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

】本电影以戏剧形式过场可谓别出新裁,但是可能前期没交代清楚,我到5分钟时候才意思到这不是戏剧是衔接的桥段,各种华丽的环境反映了当时高层社会生活的糜烂。

对于是否忠于原著,我没有发言权,感觉还是有些改变的,总体感觉此剧基本传达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比较推荐去看下写在最后:我们看电影总会先入为主,哪个主人公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可能与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有关。

但是我提一句,一部真正好的影片是没有对错的,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我们无法去评论谁好谁不好,这才是经典名著的魅力,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与生活的反思

 8 ) 列文是真的主角

没看过原著,但看完电影后,除了对电影本身的赞叹外,我想说的题外话是人的思想是可以穿越的,如果让我做电影中的一个人物,我绝对选列文。

后来看了一些背景知识介绍,知道列文原来是托尔斯泰自己的化身,不敢跟大文学家相提并论,只能说我认同他老人家百年前的观点。

不赘言电影技术层面了,各种赞叹,如果不出意外,至少奥斯卡服装奖是应得的。

言归正传,个人愚见是任何艺术形式基本都是源于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人。

人性几乎没变过,爱与恨,罪与罚,愤怒与宽恕,理性与感性,隐忍与张扬,粗暴与温柔,成了永恒的主题。

如果用数学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方程,各种人性就是不同的参数与权重,但绝不是线性这么简单,可能用模糊数学更加恰当。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参数的权重,这个方程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解。

但我想大概有个优化的解。

我更希望向列文的方向优化。

安娜和情夫在我看来更多反映的是自私与贪婪,即使也有勇敢真实的一面,但如果以伤害别人的基础的话,是我不能接受的。

我看到的是两个空虚的灵魂,却以“爱”的名义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

调侃的说,如果安娜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也不至于被小白脸迷的神魂颠倒的,没有头脑的花瓶挺可悲的,即使嫁个好人也不知道珍惜。

当然,我不能苛责别人,只能说她比较可悲,长得太美,小白脸才去勾引她。

长相平实也是种Blessing吧。

小白脸的残忍在赛马那个情节展现无疑,而安娜还看不透。

好吧,每个帅哥都有无数人爱,人总是容易被眼睛迷惑。

说实话,开始觉得小帅哥眼睛实在漂亮的像星空,非常魅惑,但看着看着就觉得空洞了,甚至那张脸也变得别扭起来。

不是我太容易审美疲劳,实在对内在太敏感。

安娜是值得同情,如果我是她父母,可能会给她更多的教育,充实自己的头脑吧。

不过,谁说死亡不是好的结局呢?

一个人没有灵魂和头脑,又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良心难安,甚至要靠吗啡才能安睡的时候,我觉得也许重新投胎是好的出路。

当我看到她丈夫卡列宁无辜的眼睛,心说“安娜,你良心能安吗?

晚上能睡得着吗?

”所以她的自杀反而说明了她有良心。

她的路都是自己选的,其实应该瞑目了,想要的都去追逐了,应该没有遗憾吧,愿她安息。

再说卡列宁这个无私的丈夫,能在议会屡屡辩论得胜,掌握国家大事,绝对是有头脑的,而且是温柔得体的,在受到伤害后还选择原谅,真的离圣人不远了。

为什么说还不是圣人呢?

那就是为什么最初选了安娜这样一个妻子。

一个这么有头脑的人选一个空洞的人,对两个人都是折磨。

他真的是爱妻子吗?

还是为了符合当时的传统,找了个门当户对,样貌出众,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妻子?

痛苦的源头也许是自己吧。

他再有头脑,也没有超越那个时代和世俗。

虽然,我对Jude Law的表演充满敬意,对那句“What did I do deserve this?"感动心痛,还是无法给这个人物打满分。

他不是圣人,不过是恪守当时传统思想的人,或者为了颜面而活的人,他缺了点真实。

吉蒂这个角色无疑是幸运的,我在想如果不是小白脸没看上她,结局也会比较悽惨。

或许不只是幸运这么简单,她的纯良跟小白脸不是一类,才是最好的保护伞,也是吸引列文的缘起。

而最终她对列文的认可和珍惜更印证了这点。

所以,我跟朋友说过:“要感谢所有拒绝你的人,是他们让你跟真正珍惜你和爱你的人在一起。

”安娜的哥嫂在我眼里代表了大众的家庭状态,大家都是俗人,都容易审美疲劳和厌倦,但不管争吵也好,出轨也好,尽量息事宁人,继续过日子而已。

她嫂子也说了,不是她不想,没有安娜的美貌就没有了这种机会,也许踏实过日子才是生活最真实的部分。

安娜的哥哥活得很明白,游刃有余,放纵过了就表面悔过,至少保持表面的和平,也有善良的一面。

最后说到列文,赞赏他超越了那个时代,打破了阶级观念,跟农民共同劳动,懂得思考生命的意义,懂得农民跟他是平等的,在简单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宁静,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看到了时代的发展方向。

在感情上,他是理想主义者又兼具理性,谴责明为爱情实为自私贪婪的感情,犀利的指出那是动物行为。

尽管在饭桌上被贵族们笑,但他有自己的坚持。

这样的他才会选择同样善良纯朴的吉蒂,可惜吉蒂的身份是公主,这样反而给他减分了。

吉蒂主动给他病危的哥哥擦身,并且不避讳哥哥的妻子低等的身份,更让这个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这样的一对是托尔斯泰的理想吧,也是我说的优化方向。

如果说这部电影除了浮华的场景和服装还有什么思考的话,那么都寄托在列文这个角色上了。

他是灵魂最深厚的那个,真正的主角应该是他。

 9 ) 一部有关爱情的虎头蛇尾的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是对我人生前二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那时我还不到16岁,春节的时候大人在隔壁打牌,我抱着书坐在床上,听着春晚,看着安娜快要病死在产床上,安静地哭着。

我给当时的男友发短信,说在看书里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差点得病死了,他说你不会的。

然后自己傻兮兮地乐,以为自己好像对爱情有了那么点发言权。

等我开学后还掉这本书,我也就恢复了单身。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刺激,是在安娜快要病死的时候,沃伦斯基开枪自杀,但是却在两人终于远走高飞之后的三个月开始厌烦安娜,而后加以冷落,最终导致安娜的自杀。

我还跟我爸爸讨论过: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如果一个男人愿意为你放弃生命,他怎么会在拥有了你三个月之后就不感兴趣了呢?

当然,我爸爸的答案翻译过来就是:too simple!

sometime native!

我真是为你捉急啊!

好吧说回电影。

这部电影真是改编中的上乘之作!

形式感的叙事方式,恰当好处的情感张力,养眼又勤奋刻苦的演员以及对原著十分精准的解读(体现在关键场次台词的选取上)都让我看得非常享受。

剧透一下。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几句台词。

首先是安娜和渥伦斯基激情戏时安娜的几句话。

文艺片与A片在激情戏上的差别,除了具体暴露尺度之外,应该就体现在女人的话是说给谁听的吧。

安娜请求上帝宽恕,说渥伦斯基是刽子手,说这才是真的爱,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说给自己的心的。

我记得当年跟别人讨论《色戒》的时候就说到,其实女人才是用下半身思考的。

她会相信自己身体告诉自己爱的是谁,所以汤唯会为了“爱情”牺牲自己和王力宏们的性命,而安娜更是为了“爱情”才放弃了缩油的缩油。

其次是安娜开始神经质的挑情夫刺儿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为了拥有我你失掉了太多,所以你现在不爱我了。

尼玛我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如果说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主旨,那我绝对会用这句话!

这也是我爱情观的一部分,就算今天的我值得你放弃工作放弃家庭放弃社会交际放弃名誉,那么当你得到之后,早晚有一天,我就不值那么多了。

(当然其实,你什么也不要的话,他该把你踹了还是会把你踹了。

- -!

)这也是《成为简奥斯丁》里面,安妮海瑟薇最终的分手理由:你为了和我在一起而变得贫穷,早晚我们会因为贫穷而相互憎恨。

略微要吐槽的地方就是裘德洛的角色,电影开始之后我一直惊讶于他竟然演的是安娜的老公!

那尼玛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秃顶肥胖口臭黄牙的死老头啊,直到真的渥伦斯基出现之前我还期盼说难道情夫也是裘德洛演?

可惜事与愿违,好吧其实真的渥伦斯基也挺帅的,可是裘德洛真的是我心目中的渥伦斯基啊!!!

难道是他为了自我突破跟导演要求一定要演老公吗?

可是谁天天和裘德洛睡一张床还要出轨啊!!!

花痴完后继续,看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很讨厌安娜的老公,因为那就是一个伪君子,无情,折磨、要挟安娜,假仁假义,可是在电影里,裘德洛真的让人恨不起来,只能说是情商低导致的社交障碍,看着倒比安娜更可怜些。

影片的后半段有点形式大于内容,原著中的大部分都是描写安娜离开老公之后的与情夫在乡间的生活,看着赖以为生的爱情一点点死去,那才是真正折磨人心的阶段,也许那才是托尔斯泰真正想要说的。

可是这用电影的手法太难表现了,所以二人的失和和安娜的死都交代的不够清楚,著名的“四个一切”也没有展现,感觉安娜就是吗啡吃多了得了妄想症然后就自杀了。

我一直不认为安娜是在出轨,当一个从没吃过糖的孩子发现糖的甜味之后,谁也没办法阻止她继续吃下去了,包括她自己(这也是人类为什么会换牙的原因吧?

)只有吃过之后发现糖虽然甜,但是会蛀牙会发胖会得病等等之后,她才知道要克制,而后如果继续坚持吃,那才是出轨,那才是不听话的坏孩子吧。

可惜她爱得太深没有机会改正了,难道这就是她必须死的理由么?

我真心为她惋惜。

故事的另一主线是吉提和那个黄毛男,托尔斯泰总会在小说中找一个自己的代言人,说一些作者想说的话。

这条线的主旨就是被高富帅玩剩下的女神还是可以和屌丝好好过日子的!

多么理想主义啊 我记得原著中有怀孕的吉提和烦躁至极的安娜见面聊天,气氛非常微妙,安娜有一种被女屌丝逆袭了的挫败感,这也是她自杀的间接推动原因吧。

黄毛男演得真好,嗯,对于吉提最终的选择是有说服力的,这也是作者推崇的恋爱观吧,不过我怀疑他们结婚九年后恐怕也会发生类似出轨的。

当然也许不会,吉提吃过帅哥的亏所以会有点的记性,可是话又说回来,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桥段每天都在上演,谁能说得准以后呢……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当爱情燃烧时……嗯……你就被烧死了。

我还想再看一遍啊!!!!

 10 ) 托尔斯泰也许是诠释自己了

挑了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去看了电影,还是很享受的。

影院的人非常少,虽然我不知道真正去看的人会不会很多。

这部小说拍过好多次的电影版本了,有幸没有看过一次其他版本的。

也算是全新的接受。

电影的开头就是舞台化的表现,习惯了一板一眼的场景拍摄,这种舞台剧的表现还比较容易接受,一切都在摄影棚,一种对于小说的解读。

本来是晚上的任务,拖延到半夜来完成。

坐在这里想了想,安娜可不可最后不去自杀呢?

后来发现不可以,你说宗教可憎,人性伟大,还是人言可畏呢?

好像都比较重要,然后安娜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放在现在,安娜可能会好好的,可以再结婚,可以争取阿廖沙,可以争取安妮的抚养权,可惜这都是19世纪末期的沙俄。

这一切都不可以实现,安娜完成了叛逆,又成全了自我。

对于小说不是特别了解,找了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看了看,原来安娜是如此的伟大,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比较丰满的人物。

我感叹于托尔斯泰思想的深邃,我有空看看这部小说,以及战争与和平。

小说有时候有这么魅力,他就是反映了一些社会思想变化的动向,他们都是比较深刻。

电影完整的反应了小说叙述的故事,以安娜卧轨成就了电影的高潮。

火车的开头,火车的结局。

火车的开头是因为善良的安娜看到贫苦的火车道工人惨死车轮下,渥伦斯基虚伪的慈善之举而心动,埋下了精神,肉体全部出轨的伏笔。

她的哥哥不能忍受家庭的苦闷,不断婚外情啥的,安娜出任和平大使,结果出卖了自己。

安娜的哥哥也是害人害己了。

我觉得爱情或者是婚姻也是很邪恶的,这个唯一性倒是要求真滴很高啊,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安娜和安娜的哥哥,安娜更加的崇尚了人的天性,结果呢安娜是自己认识了自己,也是自己没法放过自己,太纯粹的人就是很可怕。

电影里的列文是一个很好玩的年轻人,他说,我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幸福,有想法的孩子啊,嗯哼,然后找了一个靠谱的妹纸,两情相悦,生活可以靠理性成就幸福,然后婚姻家庭是因为理性而建立的么,电影里我没有看的很明白,然后我坐在这里也没有很明白,我觉得我挺蠢的。

列文也是托尔斯泰的一个投影,他同情农奴,然而却也帮不了他们什么,托尔斯泰倒是很幸福,就借列文表达了一下自己的心愿。

我真心的说,吉提,列文的太太还真的是个不错的妹纸,迷途知返,不过我不是特别明白托尔斯泰对于她的态度,也许我看小说可以明白。

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总是很有区别的,比如安娜和她的嫂子道丽,我虽然说道丽,但是道丽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电影的后面,道丽反过来安慰安娜,然而这时候的安娜已经换成了当年的道丽,安娜要比道丽勇敢太多,叛逆,反抗她都做到了。

安娜知道自己没有错,但是安娜却没有办法解决困境,这是一个人性解放的问题的么?

安娜一手造就一切,然后又被毁灭,未来的世界终将不同,这一点倒是真的很凄美。

我不知道托尔斯泰是否就是在写自己,但是看到托尔斯泰的简介就很像。

安娜,和列文都是作者自己。

说说电影里好玩的地方,我觉得他们开舞会好好玩,男的女的都在跳舞,男的女的都是花枝招展的,优美的优雅的舞动,我羡慕电影里那些贵妇的衣服,一度让我觉得时光应该倒流,应该优雅,那些都是地主阶级哦,要做一个地主阶级需要多少的积累啊。

有人说沙俄和中国其实很像,我也在电影里寻找,到底是哪里像呢,还是世界上的民族之间本来就不会很像,谁又知道呢。

毕竟是一个西方的国家。

政治上说,沙俄和中国都会喜欢那种独裁式的英雄,嗯哼,俄罗斯是农奴种地的国家,中国也是个农民经济的国家,这一点很像吧。

呵呵,像又如何,像了社会才是这个样子的。

我想多了。

早点睡觉。

一部电影而已,值得你去不睡觉么。

安娜认真了,就很难回头了。

这是安娜可爱的地方。

后记,后来我看书列文是主角,他看到的这些事情,然后呢,自己感受到的幸福。

欸,是不是什么时候人都要懂得按照世俗标准过好自己,挑战世俗的后果是你有能力打败世俗。

恩哼。

《安娜·卡列尼娜》短评

拍的很棒,安娜太丑。

6分钟前
  • 有多远走多远
  • 推荐

小家子气,果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7分钟前
  • 七里蚂蚱
  • 很差

好吧,终于通过电影看明白这个故事了,小说,我得说实在看不下去啊。另,怎么没人跟我有同感呢?我看完了一个想法是:回去查查花百姿是否还有出品

11分钟前
  • 水红
  • 推荐

什么女人啊,外遇了,怀上情人的孩子,还要求多多,这女人简值是欺人太甚。转“安娜对于离婚的逻辑是这样的:“就算我出轨了我怀了别人的孩子,你们一众人等也绝对不能说我不好,不能排挤我,和前夫的孩子也必须给我,现在的孩子也必须跟着我,和我出轨的情人也必须娶我。否则我就闹。”

15分钟前
  • yangyxy
  • 推荐

不得不说,太过于舞台剧,从人物到道具都感觉打了鸡血一样,穷心穷恶的。小说里的安娜是令人同情的,片子里确实个作天作地令人讨厌的女人,沃伦斯基反倒成了个很讨喜的角色了。列文线其实可以去掉,电影hold不住那么多内容。

16分钟前
  • 狸猫
  • 较差

看了15分钟坚持不下去了,布景再转下能把我转死过去~

17分钟前
  • shanglin117
  • 很差

还是买票去看hope springs..

18分钟前
  • Silver
  • 较差

第85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此獎又稱為「長裙子獎」~ 我明白很多人和我一樣、千方百計的用盡辭藻的來脩飾自己的喜好 無所不用其機。史詩情懷和 反復的巴洛尅風格衣着 對我雖然很討巧。但昰 如果架在卡列尼娜的那張臉換成了別人 也許它對我而言 不過就昰一部《絕代艷后》翻版之作罷了。

21分钟前
  • 曼靑
  • 较差

无感!本身就讨厌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惊悚下巴演了之后更是厌上加厌。导演的手法也不喜欢,电影不像电影,舞台剧不像舞台剧,整个一四不像。

25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较差

如此精致奢华的表现形式,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彻底将主观情绪带入到调度摄影中,叹为观止。乔怀特对摄影和奈特丽的执迷愈发病入膏肓但也因此登峰造极,摄影如油画,奈特丽如女神。实在很喜欢这片啊!#乔怀特脑残粉的呓语#

3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由一类社会问题的阐述转而变成爱情方式的探讨,是毁灭型的快乐至死还是稳健型的逐日消磨?此版安娜就可理解了。

31分钟前
  • 庄涤坤
  • 推荐

舞台剧与电影合体创新,女主角不够靓,配乐不错,没看过原著。

36分钟前
  • 冇有
  • 推荐

舞台剧式的叙事让画面可以不受写实的限制,略有些浮夸但是拍得很漂亮~ Keira Knightley实在是很没有感觉,或许安娜就该是这样的吧~

37分钟前
  • 夏雨荷
  • 还行

真的觉得是不错的文艺片

39分钟前
  • Chrissy*嘿淡定
  • 推荐

凯拉奈特莉怎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没有古典气质,没有贵族的稳重气场,没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绝望,简直就成了泼妇和怨妇

41分钟前
  • 老姑娘小呈子
  • 较差

亦幻亦真的舞台剧做法很聪明,服装和背景挺美的,音乐也没得挑。但KK版的安娜不美而且很作,和原著要塑造的人物全不对版。

42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荒诞化改编完全失败,演技生硬,台词/配音肉麻,精致舞台化/华丽长镜头运动略惊艳,但流于浮夸(或许导演根本无视剧情),和影片的悲剧基调不搭,且中间有风格跳跃,列文副线体现的时代背景不丰富,女主无法胜任心理层次,吉提显得轻佻,两女转变都欠铺垫;大小姐都打酱油了,卡列宁变圣人了!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但我是不会离开裘德洛的,即使他(你知道我要讲什么....

46分钟前
  • 喂喂
  • 推荐

舞台剧和电影画面结合的手法很别致。服饰真美啊。

47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这个女主让我入戏不能。

48分钟前
  • 白白的小尾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