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吸血鬼,无疑是西方文化中最神秘、也最为人忌惮的鬼怪之一。
国外的电影中也有着不少和吸血鬼有关的情节。
一百年前的《诺斯费拉图》成为吸血鬼电影的开端;德尼古拉伯爵的形象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科波拉导演的《惊情四百年》;阿汤哥主演的《夜访吸血鬼》;以及令无数少女心潮澎湃的《暮光之城》等等。
这些影片都为我们塑造了吸血鬼痴情、高贵、血腥冷酷的形象。
派爷今天要安利的电影,也和吸血鬼有关;不过他们的形象,和我们印象中的吸血鬼有着很大的差别——吸血鬼生活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2014)
海报上这群人,就是影片中的吸血鬼。
是不是看着一点都不高大上?
不过婊婊们不要失望,吸血鬼们虽然长得不帅气;但是他们的行为绝对会让你笑破肚皮。
虽然主人公们都是吸血鬼,但是这部影片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
(胆小的的婊婊们请放心食用)烂番茄上媒体口碑高达96%。
英国著名电影月刊《帝国杂志》;评价这部影片是自1992年《群尸玩过界》以来最搞笑的新西兰恐怖电影。
影片能获得这么好的评价,和它的形式有很大关系;因为这是一部伪纪录片。
全程摇晃的镜头穿插着像模像样的采访,几乎做到了以假乱真。
影片讲的是一个摄制组经过了吸血鬼们的同意后;带着十字架来到他们的住所,探究他们的生活。
屋子中一共生活着四个吸血鬼。
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活了八千年了;最年轻的也有一百多岁。
只要没有被吸血鬼猎人杀掉,他们就会永生不老。
虽然是吸血鬼,但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很炫酷。
开会讨论的内容都是谁该擦地、谁该洗碗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边讨论还一边打着毛衣。
晚上他们偶尔会溜出来,去酒吧玩乐一番。
除了夜晚出没,偶尔吸点人血之外;他们的生活看上去和我们普通人基本没什么区别。
他们的生活,依靠着仆人们的供养。
仆人们为他们寻找猎物、洗衣服,甚至还要照顾它们的起居;仆人们这么心甘情愿地侍奉吸血鬼,原因是主人可以让他们长生不老。
有一次仆人带回来的食物,不慎也变成了吸血鬼。
刚刚变成吸血鬼,他心情难免有些激动。
他四处炫耀着自己吸血鬼的身份;
每天晚上都要飞过来飞过去的。
就算能走门,他也偏要从窗子飞进来。
不过时间久了,他对吸血鬼的新鲜感也丧失了。
毕竟吃个薯片就喷血不止;出血量超大啊喂!
不能晒太阳,不能看日间电视;动不动还要被同伴一通毒打。
由于过于张扬,他还招来了吸血鬼猎人。
可怜的八千岁被阳光烧成了灰烬。
于是几个吸血鬼把这个惹事鬼赶了出去;但是把他的人类朋友斯图留了下来。
斯图是个木讷的IT男。
性情温顺的他给吸血鬼们带来了科技之光。
电脑、手机、照相机;这些新奇的玩意让吸血鬼们对斯图的好感大增。
就算他红润的脸颊看上去就很可口;吸血鬼们也不会吃掉他。
因为他们把斯图当做真正的朋友。
而且正是由于斯图的存在;吸血鬼和狼人之间紧张关系竟然得到调解。
大家竟然可以搂着脖子称兄道弟。
具体发生了什么,派爷就不剧透了;婊婊们自己去看吧。
这样一部关于吸血鬼的爆笑喜剧,出自新西兰导演塔伊加·维迪提和杰梅奈·克莱门特之手。
他们俩也是影片中两只吸血鬼的扮演者。
而塔伊加·维迪提作为新西兰年轻又有才华的导演;第一部短片《两车一夜》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提名。
去年那部小胖子丛林探险的暖心喜剧《追捕野蛮人》也是出自他手。
他导演的作品豆瓣上还没有低于7分的。
这也让他获得了好莱坞的青睐;今年即将上映的《雷神3》也由他指导。
而这部《吸血鬼生活》更是用160万美元的低成本,收回了620万美元的票房。
能获得这样高的票房和好的口碑;这和影片中大量欢脱的桥段有着很大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影片解构了我们印象习惯中的吸血鬼形象。
他们不再是阴郁神秘的小帅哥;也不再是高贵而儒雅的贵族。
他们也是凡人,不过吃人而已。
更为有趣的是,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各种鬼怪神通大杂烩的世界。
晚上走在街头的,不少人可能都是吸血鬼;
月圆之夜,要变身的狼人还会用链子把自己锁起来,防止伤害他人;
鬼怪们还有自己的聚会,僵尸、吸血鬼、恶魔什么的欢聚一堂;大家像朋友一样,互相问候。
鬼怪的形象和观众的认知产生了大的反差;于是就有了很强烈的喜剧效果。
影片中的吸血鬼们和生活在阳光下的我们,其实本质上没什么两样。
大家都是这个世界中芸芸众生的一份子;他们的生活同样充满了苦难和艰辛。
更为残忍的是,人类会有解脱的时候。
他们却没有。
他们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人老去,却没有任何办法。
所有的痛苦,他们都要自己承担。
所以与其在没有爱的世界中苟活;不如热烈地去爱一场。
哪怕代价是燃烧自己本文由电影派原创完成,微信ID:dyp833微信搜索:电影派
很难再出现夜访吸血鬼那样的片子了。
暮光也好,本片也好,总是差了点。
疯魔隐藏于最深处,佛法浮于表面。
“但我的心,为你变得柔软了。
”疯魔隐藏于最深处,佛法浮于表面。
“我不想你在没有我的世界,还能幸福快乐的活着。
”疯魔隐藏于最深处,佛法浮于表面。
“但我的心,为你变得柔软了。
”疯魔隐藏于最深处,佛法浮于表面。
“但我的心,为你变得柔软了。
”疯魔隐藏于最深处,佛法浮于表面。
“但我的心,为你变得柔软了。
”
这部伪纪录片作品讲述了有关身份认同的故事。
吸血鬼如何在当代社会自处,如何艰难融入环境,如何处理和狼人及其他物种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追求真爱。
伪纪录片在形式上提供了足够的代入感,包括开头的字幕交待拍摄者和被摄者的关系,煞有介事提醒拍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后面争执中数次提到摄影机的存在……不厌其烦宣告“扛摄像机的人”的在场。
观众躲在镜头背后窥视吸血鬼,这个不存在的物种让观众心理安全距离又得到一重保证,虽然好奇心伴随窥视欲望逐渐增加,他们也被纪录片模式说服,但他们不会对片中人物故事的真实性有丝毫担心。
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矛盾魅力。
影片围绕合住的几个吸血鬼日常生活展开,他们的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都有所交待,并对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疑问做了戏谑的解答,解谜的过程也充满了寻找答案的快感。
我们可以从中获知,在吸血鬼群体的内部关系中也存在着论资排辈的关系,存在小事组成的生活矛盾,他们的狩猎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伴随危险和等待。
吸血鬼和人类在生活方式上的大同小异使得观众对片中角色衍生同类相惜的感情,继而引发进一步共鸣。
除了生活琐事,影片还创造性地解答了吸血鬼群体的人口增殖、由人变鬼的过程、人类个体如何融入吸血鬼圈子这些社会学问题,把吸血鬼当做被研究和分析的对象,用切实的案例纪录,满足猎奇心理的同时,最大限度自圆其说。
在剧情设置上,Peter的死亡、stu融入非人团体和viago坚持求爱是他们生活中的核心事件,分别意味着亲人别离、友情建构和爱情求而不得。
三个时间从不同角度佐证,他们死后并不像传言说的那样不会再心跳,吸血鬼生活在主题和内容上都充满人化、生活化的特征。
真正的纪录电影应当没有预设立场,立场随着视听、剪辑等变量运动,纪录片是否具有说服力除了看镜头表现了什么,还要看镜头背后隐藏了什么。
电影无意强调被吸血的受害者,把他们放在客体的位置,避免大部分人类道德层面的约束,让理智、道德、情感分离。
这并非是忽视人类个体的身份,而是从另一层面侧重描摹(吸血鬼的)个体意识和生活困境。
当我们感叹,“吸血鬼也有xx的麻烦啊”,我们实际上在想,我们也有这样的麻烦。
我们认可片中吸血鬼的形象,恰恰意味着我们对人的生存、人际关系和感情问题等等的认可。
导演把女性意识觉醒放在很显眼的位置。
小女孩猎杀恋童癖、吸血鬼妻子支使人类丈夫,力量差异将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压制对调,女性吸血鬼对男性人类单方面碾压,颠覆了实际生活中女性遭遇到的性别不平等。
恰如马来西亚喜剧《美丽新世界》中性别身份倒转的一集,女性居高临下凝视男性,而现实的观众窥视剧中人物,用荒诞的情节引起深刻反思。
viago暗恋奔现是影片的高光时刻,老太太的皱纹和白发在年轻的吸血鬼严重恍若不存在,他的自白也颇为精妙,他的年龄是老太太的四倍。
其中妙处不是他“不在意”,而是他从未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不知”比“不在意”更天真、更固执,vigao的情痴形象因为他的选择性忽视变得可爱,跨越七十年的爱情因此更加深刻动人。
狼人的片段建立在吸血鬼生活有限度的恶搞基础上,是更进一步的戏说。
两个圈子最后和解把故事推向希望的未来,也推向不可知。
未来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新鲜事,摄像机停止,而生活不停止。
适合在周末无聊时开怀一笑。
两位导演/编剧/主演真的有才哈哈哈哈讲几个很戳我的点:1.开头部分或真实或杜撰的史实可以看出主创的用心良苦hhhhh。
每个年代的吸血鬼都穿着各自年代的衣服,但他们也会与时俱进。
2.6:00起床闹钟响,没想到是晚上6点,笑死我了。
3.狼人围攻stu的时候,我家狗狗抬头看了我一眼,瞬间脊背发凉...最后夸一夸taika的演技:viago可爱,纯情,吸血鬼中 “妈妈”一般的角色,说话语气萌化我🤤伪纪录片的形式好好玩呀mark一下,说不定以后可以借鉴一下哈哈哈2023.8.10
全家福
塔导真的好喜欢Rhys,每部电影都会暗戳戳地给他留个位子。
这张照片让我理解为何darby会跻身于2022最性感男人前十
才子佳人
这是一部14年新西兰的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
电影看似讲的是吸血的生活,但其实是以吸血鬼族群来比喻生活在新西兰的少数族群和移民,结合最近新西兰发生的枪击事件,不管是贫富差距,移民潮,新兴的国家崛起都会挑动起民粹主义的神经。
而当一如既往的高福利社会受到经济形式挑战时,以及当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时,民族和民粹主义的情绪会立刻反弹,甚至做出一些暴力的事情。
所以电影中内容其实映射着真实社会中移民、族群、种族之间的生存矛盾。
一间房子里住了四个吸血鬼分别是 Viago,Vladislav,Daecon以及Petyr。
从他们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并不属于现代人,而且都是从欧洲各国移民到新西兰岛上,他们说话也不是标准的英语发音,而是带着欧洲各地的口音。
Viago属是18世纪的欧洲上层社会(dandy),在这四个吸血鬼中他是最fussy的人,对生活各种讲究,即使自己是吸血鬼但是还要列出上层人士的生活规矩。
这间房子的秩序也是由他来维护,每天晚上他第一个起床叫醒剩下三个吸血鬼。
甚至在生气打人的时候还是用手套而不是直接用手。
生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他也代表着那个茨威格眼中的西方贵族精神。
Viago来新西兰的经历也十分有意思,当初是为了追求一名移民到新西兰的姑娘,然而仆人在运送棺材的时候把邮票贴错了,害的Viago在海上漂了18个月,好不容易到了新西兰谁知人家姑娘已经结婚了。
Vladislav 是一个活了800年的吸血鬼,Vladislav生长于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描述的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各地都处于藩镇割据,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天主教廷禁锢人们的思想,打压异教徒。
所以在这段时期生活的人们只能活在秩序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中。
16岁那年他从一名骑士被变成吸血鬼,之前以torturing people闻名的他,在上流人士 Viago 眼里有一些 old ideas about things,比如想要雇佣奴隶,有一间属于自己的torture chamber。
在他眼里规矩和制度必须要有,也可以弱肉强食,但是对于民主反封建以及启蒙运动没有任何概念。
这里面最年轻的吸血鬼是Daecon,之前是一名社会底层的小贩,某一天被Petyr抓进了古堡,变成吸血鬼。
生长于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他对什么事物都很新鲜,甚至在二战的时候还加入了纳粹。
为了躲避战后清算,被迫逃到新西兰。
Daecon深受欧洲近代自由主义,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但在其他吸血鬼成员眼里,Daecon是个不守规矩的Bad boy。
最后是活了8000年的初代老吸血鬼-Petyr,名字Petyr跟现在的Peter是一个发音,只不过Petyr是古希腊的写法意思是父亲。
活了8000年的Petyr在其他吸血鬼眼里已经妥妥的跟不上时代了,语言不通,连刷牙都不会,更别说出去玩儿。
虽然Petyr跟这间房子里的吸血鬼有巨大的代沟,但是他们还是会把Petyr当父亲看待,帮他刷牙,给他带一些好吃的。
这四个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四个吸血鬼,生活在同一个房子里大小矛盾也是一堆。
甚至刷盘子洗碗的问题还要采用开Flat meeting的方式来解决。
吵归吵,闹归闹,谁家还能没有一些小矛盾,这四个吸血鬼吵完闹完还是能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
只是他们对目前的生活感觉一点也不cool,不会用手机,看的是半个世纪前的古董电视。
所有这一切都从Nick的到来开始改变。
Nick是被骗到了吸血鬼门们的家里被当成了晚餐,最后是Petyr咬了他把他变成了吸血鬼。
在被当成晚餐之前Nick还试图逃脱,觉得吸血鬼是freaks。
在被同化之后,Nick主动找上门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电影中Nick的转变过程其实表现出的是社会学的Cultural assimilation 理论-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同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过程。
被同化的群体起初并未意识到同化群体文化的优越,只是后来迫于外力而不自觉地模仿。
同化速度开始比较缓慢,被同化群体一旦意识到所接受的文化优于原来的主体文化,就主动放弃自己的文化模式与传统,积极学习同化者的文化,整个同化进程即可加快。
对于其它四位古董吸血鬼来说,Nick带来的一股新空气。
古董吸血鬼们开始使用手机,Nick甚至带来一位人类朋友Stu。
四个吸血鬼都很喜欢Stu因为,Stu教他们跆拳道,帮他们调试新买的电视,教他们使用电脑,视频通话等。
尽管Stu “look really delicious”,但是吸血鬼们还是达成一致不吃他,理由是跟Stu在一起生活比之前Cool了许多。
Stu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存在,可能在人类社会中少言寡语的IT Geek男并不那么受欢迎。
所以Stu并不在乎自己生活在哪个文化群体之中,对于人类的身份他也没有那么强烈的认同感。
电影中还有另外一个族群——狼人。
狼人和吸血鬼一样,在这个社会都是边缘群体。
所以他们也是紧紧抱团在一起,刻意避免与其它族群的冲突。
甚至在月圆之夜的时候把自己锁在树上,避免变成狼之后去伤人。
在这些复杂的族群关系中,我们看到每一个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边界,每个族群都有领地意识,这也是动物的本性。
电影最后Stu变成了狼人,也象征着他有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认同他的族群,他不再是个边缘人。
而吸血鬼和狼人族群也玩儿到了一起,毕竟他们都是这个社会上的少数族裔。
而代表着西方贵族精神的Viago和自己一直暗恋的Katherine最总走到了一起,尽管Katherine已经96岁高龄。
别看吸血鬼那么厉害,但是他们也是边缘人群,他们也为跟不上时代,融入不进现代社会而发愁。
甚至克制住自己的本性从而接纳族群以外的人。
这一点经历几百年风雨洗礼的吸血鬼比人类看的清楚,他们都知道时代一直在变,没有固定的族群,没有固定的边界,有的只是去主动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和规则。
鬼都老外擅长自嘲,擅长解构,擅长天马行空地窥探和想象。
如同伟大的皮克斯炮制的一部部的作品,将那些生活中可见的常规性的事物,赋予新的视角和可能,完成一个个解构再重组的过程,于是诞生了《瓦力》《玩具总动员》等一系列看完了就忍不住高潮的作品。
面子上,人家说的不是人,但里子却又实实在在的进行着人性化的处理与情感共鸣。
显然,吸血鬼家族是个相对成功低配版的解构故事:由于房价太高,几个老吸血鬼不羞不臊的合租同居的日子。
成功,因为它完成了基础的解构,用伪纪录片的形式窥探着三个吸血鬼好基友及一个8000岁老吸血鬼的日常生活。
龟毛细腻又呆萌的优雅吸血鬼Viago;传统保守、变动物时永远变不对脸的老派吸血鬼Vladislav;叛逆年轻热血质、不喜欢刷盘子却喜欢打毛衣的吸血鬼Daecon;以及,活了8000岁还不忘记刷尖牙、一言不合就把人变吸血鬼的面瘫老毒物Peter。
他们像我们人类一样面临着合租的矛盾,面临照顾“老父亲”的任务,面临失恋或是前女友的困扰,面临着无法融入新圈子被时代淘汰的窘境。
最重要的,看起来很穷很loser。
一切都那么熟悉,唯一的区别和新鲜感,就是吸血鬼身份的种族特性及其所带来的效应。
于是乎,这使得影片的碎片和细节都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既有对吸血鬼生活窥探的满足欲,又有看着他们堕入凡间跟我们一样犯傻逼和蠢萌的亲切感。
将古老的吸血鬼规则揉碎在现代人类生存环境,将其加在三个不同性格的合租在一个宅子的屌丝宅男身上,是人为的想象和自嘲,这想象或许不是绝无仅有,却对很多观众行之有效。
毕竟,那么古老牛逼的种族放弃了装了这么多年的逼,不捧场都觉得自己没人性。
说它低配,是除了典型的低成本伪纪录片制作外,可惜的是在解构之后没有重组,精美的碎片没有组合成新的类型化故事有些遗憾。
那最后的一激灵,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或许创作者为了真实感或者成本方面的限制而有意为之,人家就是不需要高潮,但对于更广大的受众来说,是否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期待,期待这样一个有趣的小东西让更多人去看到和接受,从小众从向更宽广阔的空间呢。
如果是抱着这样的期待,一个完整的类型化叙事看起来是必经的道路。
房价太高,吸血鬼都合租了,你还不看看这群逗比的老东西嘛!
看过的最逗比、欢乐的吸血鬼"恐怖"片,人设都是呆萌呆萌的,果断路转粉本片导演兼主演小塔哥,接下来看看他的 追捕野蛮人,居然是部上了8分的牛片儿,于是让我无限期待这哥们导的 雷神3 了吸血鬼,僵尸,老妖,狼人,混杂到一起,日常生活 趴蹄儿 ,无处不在的逗逼气息和傻逼情调凑到一起真牛逼,还有这晃来晃去的伪纪录式拍法,必须要为这部新西兰本土小成本片儿安利一个,强力推荐
电影开篇,闹钟报响了六点,漆黑的棺材盖缓缓打开,一个装扮的像德古拉伯爵、脸上挂着贱笑的吸血鬼从中升起;发现夜幕已经降临,他乐不可支,走向公寓的每个房间,依次唤醒其他同类。
整个过程中,一架摄影机紧紧跟随着他,忠实记录下每一刻,他也并不介意摄像机的存在,时不时还对着镜头吐槽几句。
整个气氛就像是《我爱我家》的拍摄实录。
就像大部分伪纪录电影,《吸血鬼生活》的成本十分低廉,它也展现了这一类型片最强调的优点:创新。
而且是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首先它革新了吸血鬼这个电影题材,真正讲述了“吸血鬼自己的故事”。
大家知道,涉及吸血鬼的欧美电影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实质上呢,它们真正的主角是吸血鬼的受害者、爱人、亲朋好友或是吸血鬼猎手,在那些作品里,吸血鬼只现身于跟别人发生交集时,露出各种社交面目,在大银幕上,我们从没有像《吸血鬼生活》这样贴近他们的私生活。
具体到形式,该片不但有伪纪录片常规的跟拍,还有主角的对镜访谈、后期剪辑的解释性档案资料等,并且配上了音乐,这些电影手法丝毫没有破坏观众的浸入体验,反倒更突出了“纪录片”应有的质地。
如果你足够迷信,可能会认为编剧跟真正的吸血鬼朝夕相处过,否则怎能如此娴熟地从后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照不到镜子,所以在自拍手机发明之前没法打扮自己;他们的催眠术可以拿来用来搞各种恶作剧;他们生气时会飞起来打架,或者变成蝙蝠飞走;他们需要代理人来搜寻猎物,进食的场面并不雅观,搞砸了还意味着大扫除;作为动辄几百岁的老人,他们也会像孩子一样被琐事绊住,争个没完,偶尔对永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当然这一点多少有些老生常谈。
他们遵循了吸血鬼的一切通识,唯一叫人好奇的是,力大无穷的吸血鬼移个石棺盖不该那么费劲的。
这群吸血鬼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不见高高在上的戏剧化,满是烂仔帮电影式的人情味;装模作样的打扮,异域的奇怪口音,无助于提升高贵气质,吸血的样子也丝毫没有浪漫主义作品里的优雅美感;看着他们栖身的小公寓,你几乎能从画面里嗅出那股腐臭和血腥味。
当然,这种反常规的描写多少会带来一点怀疑心态,所以开篇没多久,电影就安排了一个倒霉的受害者试图逃跑,镜头转到了他的视角,我们跟着他在封闭幽森的大宅里奔来窜去,看他被吸血鬼追逐调戏着,最后难逃厄运。
这一段充满了《致命录像带》般的惊吓效果,旨在说明虽然看上去很逗,但我们眼前的就是货真价实、獠牙利齿的吸血鬼。
归根到底,该片最大的娱乐性来自好笑,除了那些解构吸血鬼通识的化腐朽为神奇,它还善于用各种无厘头手段左右情绪。
它时而严肃之极——公寓遭到猎人的袭击,伙伴中的一员被阳光活活烧死,警察的来访更烘托出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正当基调向着惊险电影靠拢时,随后的“羞耻游行”又让观众冒出被戏弄的哭笑不得,强烈的落差于是制造了笑果。
该片由一些碎片化的情节组成,互相间接驳松散,也理不出一条具体的叙事主线,但它的情感力量却在稳步累积。
从起初的没心没肺,吸血废柴们逐渐显出了草根的韧劲,就像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他们的生存也充满艰辛,但跟我们一样,他们也在鼓起勇气渡过每一天,并试图找寻生命的可贵和意义所在。
(文/方聿南)
好久好久没有看过如此喜剧。
这若要是让我在开头用一句话来对这部电影进行一个简短总结的话,可能就是莫过于“荒诞又真实笑料。
”这几个大字了。
从大体上来说,吸血鬼传说——这种带有浓郁哥特式色彩和超自然力量的东西,被导演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拽入进着现代代表性的“合租公寓”世俗泥潭。
另说一句题外话,虽然有很多电影会在开头环节放上一点小心意,但开头晃动和粗糙的质感让我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这是以伪纪录片手法拍摄的电影。
一开始我还以为我选资源选到盗舍墙板资源了.......在群像角色塑造上,关于每个角色的塑造这方面导演确实做的很不错,比如活了8000年但连个人样都没有的究极老灯,充满情调色彩的Vladislav,还有绅士贵族风的Viago还有带有辣脆吸血鬼标签的Deacon和新人nick这种以年纪和时代来划分每个主要角色的性格,初看时确实感觉有偷懒之嫌。
但这种先给每个角色贴上独有的标签,再进行每个角色的旁支推进(如Viago的爱人,Vladislav相交于野兽,Deacon的仆人)的手法真的很难不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记清楚每个角色和他们的个性。
且电影中不同阶段的吸血鬼所代表的时代和内涵,这种蕴含其中的代际矛盾,或者说是代际差异不正是与我们这种80后,90后,00后的年代论调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新人Nick的转化算是本片剧情的一个转折枢纽。
他无疑是本片的突发和“x”。
这个略带自恋、同时好张扬的新时代青年将吸血鬼身份视为某种可以谈天说地的社交货币,这种跟他的几个老灯朋友前辈完全不一样的性格。
让他带着新世纪特有的活泼和生命力而变成吸血鬼,此番种种的安排设计之下就已经很能让人感受新老之间代际的碰撞。
但存在他身上的“x”和偶然,无疑是某种必然。
这群老灯吸血鬼无论出生于何时何地,他们早就已经步入了属于nick的时代。
而伴随Nick一起登场的则是影片后半部分剧情的发展,包括几个重要事件:如因他而起导致的吸血鬼猎人突袭干死8000岁老灯,以及带来吸血鬼们鬼见鬼爱的好homie stu......新生代吸血鬼Nick和好homie带来的技术冲击更具讽刺意味。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以新老吸血鬼的冲突对比,还有新血液加入和老灯淘汰的安排,以及老吸血鬼接触新科技的桥段。
则是将吸血鬼也纳入了本来就与传统吸血鬼很相斥的“世俗”循环。
另外,电影中以带有偏解构色彩的手法来套用在吸血鬼的特点上。
比如银制项链,十字架,阳光,倒吊睡觉,吸血鬼和狼人,以及莫名其妙的暮光之城......这些东西真的是在符合它的电影基调下,又如齿轮一般完美嵌入电影情节中的设计,就这些东西制作的笑点,堪称精妙绝伦。
而它用伪纪录片的粗粝质感,将吸血鬼传说转化为映射当下的存在主义。
真的就是让人意识到:吸血鬼的永生和人的有限生命的价值别无二致,他们都是要经历一场又一场由生命为躯壳而编排的荒诞舞蹈。
除此之外,我再说一个我很喜欢的点:这种以伪记录片形式的电影加上不算多但超级加分的打破第四面墙设计,真的是一个很不错很不错的优秀的地方。
这两个东西虽然谈不上多新多鲜,将他们二者组合的前例也不是没有。
但这种符合影评基调的和剧情安排逻辑的创意,可不只是简单的“小添头”。
而是能够拉升电影喜剧氛围的点。
最后,由于超级久没有写过关于偏喜剧题材的影评了,可能对于藏于喜剧表皮下的内核挖掘的不够深邃,还请见谅啦
关于吸血鬼,狼人,僵尸等哥特题材的电影最大的问题往往在于浪漫化(romanticisation)的叙事基调。
此处的“问题”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狭义的,需要被解决的“问题(problem)” - 并不能说诸如Dracula (1992),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94)等电影本身浪漫的叙事手段本身是不好的;相反,用传统的浪漫手法讲好一个传奇故事往往已经足够打动人心。
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所提出的问题是一个"issue"而非一个"problem," 而这个issue并不新鲜:“去浪漫主义化(de-romanticisation)。
” 吸血鬼不必再是古堡中的忧郁男子(always a man)而是一群住在你家隔壁的当代“青年”,狼人也不必再是吸血鬼们的arch nemesis而是和吸血鬼们扎啤解恩仇。
传统吸血鬼电影中的motif - 爱情,生死,救赎,与复仇,在本片中统统被笑声瓦解(当我们看到Dracula也会躺在棺材里对着求而不得的心上人的照片masturbate的时候,很难能再带着严肃心情去观察以往同类题材电影中的宏大概念)。
当代人的笑声往往带点无奈色彩。
造梦机器未曾失灵,不过是我们越发注意到童话故事中的“梦”的元素,因而越发意识到现实与梦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也越发对于那些严肃处理幻想元素的电影怀有警惕心理。
新世代的导演们如今造梦的处境之艰难并不难以理解。
信息的高速流通让我们”知道“得更多,科学的“进步”让事物不再新鲜,技术轰炸榨干了想象力最后未经探索之地。
这意味着神秘的彻底溃败 - 人一度是能相信奥利匹斯山上住着神祇的。
(一个side note: 问题从来只有一个 - 存在上帝吗?
)这里不仅仅是幻想元素的危机,更是宏大概念长久以来的危机。
爱情从四百年的不忘记变成了对着照片撸管。
生与死从哲学命题演变为了笑话般的屠戮。
复仇从揪人心弦的duel变成了蝙蝠吱吱打架。
救赎?
Come on world, religious ideas are so very dead and uncouth.最好再标一个hashtag, 搭句cheeky comment,从根本上抵抗任何对于意义的attempt. 打动人心也许从来都是美德。
问题在于,已经被打动累了。
一度隐隐的怀疑,在日复一日的“知道”中,在经年累月对于笃定概念(certainty)徒劳的追求中获得确认。
”都去他妈的吧,” 这是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的潜在前提。
余下的,是漏洞百出的日常生活,是craddle snatcher, 是一口下去咬破大动脉鲜血像喷泉一样四溅的狼藉,是不再惊讶,是不再配得上是问题的问题,是只能发笑,是必须发笑。
蠢萌风,顺便黑了一把程序员
吸血鬼+伪纪录,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冷幽默。神来之笔是塔岛吸血浸湿衣服之后有一段领夹麦摩擦的音效。斯图的加入是个亮点,尤其是带去了科技的时候。漏洞也有几个,比如被吸血之后到底转不转变,以及集会上纪录片团队(而且是在佩戴十字架的情况下,详见片头说明)竟然不如司徒显眼?
Turrn
看不进去...........
笑点低的能笑死……peter啊~~~~~~~~~好可怜啊~~~~~~~~~~~~~
伪纪录片,冷幽默,get不到。
其实还是烂仔喜剧那套,换了个花样包装竟然有点意思
伪纪录片风格,但亮点不多,吸血鬼一个个挺蠢的,没事儿看看也行。
110岁的周有光如果看到吸血鬼们,可能会抱头痛哭吧,活得越久越孤独。
最后吸血鬼狼人在一起喽~
风味很是独特的吸血鬼电影(伪纪录片),吸血鬼与狼人在人间的欢乐生活小记,人人都爱virgin,IT男是靠谱的人类小伙伴(与时俱进的人类导师),have a good night guys。彩蛋是删除记忆,打满全场的摄影师此刻内心是崩溃的。
吸血鬼真是蠢萌蠢萌哒~哈哈哈!
很神奇一片儿。
为什么吸血鬼不把familiar变成吸血鬼?// 更新:猛然意识到这可能不是吸血鬼梗,画大饼说完就忘闪烁其词又不兑现承诺,这难道不是老板的必备技能吗?
有点意思。
一部跟拍吸血鬼日常生活的喜剧伪纪录片,创意很棒,粤语配音版简直萌翻了。为了成为吸血鬼,甘当女仆,料理四个吸血鬼屌丝日常生活(包括送血衣去洗衣店等等)的那个怪女人,她和吸血鬼之间的特殊关系,比电影呈现的故事主线更有意思。应该拍剧集。
超级喜欢Stu!
@2024-05-31 16:09:47
拍成了逗比真人秀什么鬼,哈哈!
我以为男主是吴秀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