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邮递员的疏忽,ila给丈夫准备的午餐盒被送到了saajan的手中,saajan早年丧妻,一直在家附近的小餐馆叫餐,saajan的那份午餐则送到了ila丈夫的手上。
ila发现丈夫没有收到午餐,于是在午餐盒里附上了纸条,于是,午餐盒成了两人的信箱。
ila说想要绑住别人的心,先要满足他的胃。
她和丈夫的婚姻进入了冷淡期,随着双方激情的减退,ila的恐慌与日剧增。
一方面受印度传统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家庭主妇,她是这段关系相对较弱的一方,她更需要尽力维持这个家庭,尽管他们之间爱情已经所剩无几,但是面包不能没有。
ila的生活简单又枯燥,日复一日地洗衣煮饭,唯一和她有交流的是楼上的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送错了的午餐盒反倒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生气。
她问saajan,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她就像德什潘徳先生一样,靠一个风扇,消耗生命。
saajan只差一个月就要退休了,这么多年来,他每天穿梭在拥堵的巴士和火车,在一寸见方的小桌子工作,四周都是各种各样的人,同事、路人、孩子,但他们都是陌生人。
他严谨严肃,他不善言谈,也不愿言谈,他在空虚中老去,将自己埋葬在巴士与火车的人群中。
与ila通信后,他开始面对他的过去,他的童年,旧邮局,他的父母与他的妻子,在ila发现丈夫出轨后,说想要去不丹,于是他对她说:如果我和你一起去不丹?
lia和saajan是一类人,他们对生活怀存着厌烦恐惧,他们被各自的生活囚禁着,冷清地苟延残喘,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都在对方身上发现了微小的希望。
在影片的最后,ila鼓起勇气离开了丈夫,带着女儿去找saajan,而被告知saajan已经去了不丹,失落中,ila带着女儿又回到了家,而本已搭上火车去不丹的saajan放弃了旅程,他明白如果没有ila,他始终还是原来那个麻木的行尸走肉,他随着送饭盒的人的步伐,去寻找ila,而这时ila已经准备搭乘下午的火车去往不丹,开始新的人生。
他们说:错误的火车,总可以载你到正确的车站。
ila和saajan最后是否可以相遇,似乎已经不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都因为这小小的午餐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重要的是,生活从来不是绝对的,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去改变生活,即使如ila一样,这样的改变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无意看到的一部电影,看完忍不住有想要梳理回味一下的冲动,电影开头毫不掩饰的塑造了一位极度想要取悦丈夫的印度家庭主妇形象,想起印度女人的地位,也不觉为奇。
那与白天工作在外的丈夫唯一的联系就是中午那餐饭,因而一个笨拙的女人开始从午餐用心却不知从何改变如何去改变,像个没主见的女人,包括从未出现在镜头前的热心楼上阿姨,一步一步指引她,给她提供精致美味的调味料,给了她一些正确或错误的建议,但故事却缺她不可,她引发了依娜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片中介绍了阿姨的丈夫长期卧床,醒来就看着天花板上的风扇,一停电的话风扇的转速变慢他的心率也就变慢,但阿姨的发电机拯救了丈夫,风扇没停,丈夫也活了下来,先不说有个热心贤惠的妻子他丈夫生命质量如何,但只要活着,就一定有意义,风扇的转动不停是他的意义,对他的不离不弃和精心照料是妻子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姨是幸福的,依娜是羡慕的,总比讨好一个心早不属于自己的男人过着无意义的日子强。
所以她向午餐盒另外的一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可从点点滴滴来看, 费尔南德斯是这拥挤城市里另一个孤独的男人,妻子去世,当下班回来一群嬉闹的孩子围着他要丢在他阳台上的球的时候,当新同事提问他为什么把一只猫踹下车头也不回的时候,当夜深他望向小女孩家聚餐热闹的窗子小女孩惊恐又厌恶的关上了窗的时候,他以一个孤僻古怪的中年丧偶男人的形象一步步走进这场关于食物引发情缘的梦。
于是,两颗失落的心因为送餐地址的误会相遇了。
为故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他们通过午餐盒诉说彼此的心事,有点soul mates的意思,依娜的出现换言之意味一种食物,一种味道使 费尔南德斯正在经历的生活更加深刻,深刻的孤独着回忆着,却又不免因她又深刻的期待着,憧憬着。
此时,依娜也在经历着一些心酸,一些丈夫衣服上的别的女人的味道,一些想要代替死去的哥哥为母亲为家庭的承担,然而孩子的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关于不丹的那个梦幻似的生活,关于那个陌生的男人,关于那个很近又很远的梦。
她好想摆脱着一切现实中可怜的自己,于是大胆的走了一步约午餐盒那端的男人见面来聊不想在纸条上诉说的心事。
但,他不敢走近,怕他的走近会破碎这场美丽的梦,第二天,午餐盒里什麽也没有,表现了依娜对他失约的不开心。
回信中他缓缓慢慢的解释于她。
"你还年轻,还有更多的梦可以追,包括你给了我梦。
"或许只是因为车上有人因他显年迈而主动为他让座,或许只在看到她的那一刻自觉卑微。
但他本意非此,不然为何要去那家店在一旁静静的望着她。
人啊,总在真正心爱的人面前自觉卑微,觉得自己配不上,拥有不起。
也许这样我们才会有珍贵的信仰,有期待,距离诚如那句很俗的话那样,距离,产生美。
但实际上女主内心是有力量的,打听到费尔南德斯工作的地方,领着孩子就去了。
这或许有些令人迷惑,与开头那个忸怩的安于家庭丈夫一心取悦丈夫的妻子反差很大,可是她渴望爱,渴望温暖,渴望依靠,似乎他可以给予她,这些驱使着她一步步,好像离幸福更近了。
但片尾,戛然而止, 费尔南德斯离开了,再也没有美味的午餐和满怀心事的白色纸条。
似一列车,没有来到终点,却失望的停在中途。
但片中反复的一句话, 错误的列车,会带你去正确的地方”,可谁能绝对的说停下的地方不是正确的地方呢,命运的安排大概就是最好的安排。
而错误这词,只是因为我们的人生,事情没有像我们所料想的那样索然无味平淡无奇,总有意料之外。
而那种意料之外的梦无论最终梦醒与否都值得我们去用一生珍藏。
然而开放式的结尾已经落在了我们心上,希望他和她能找到幸福吧,无论在一起与否,不辜负这段美丽的梦。
随手看了部《午餐盒》,去年奥斯卡季扫过一眼新闻:这片儿拿了戛纳影评人周观众及影评人选择奖,一片叫好,大热之姿却落选报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印度电影界成了件事儿。
我举得这片不错的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这么多年来,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主人公没有在一半突然抽风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并且还把印象中拥塞的孟买,拍出了某种含蓄干净的美感。
《午餐盒》的故事讲得规规矩矩,一个丈夫有外遇的女人伊拉,企图用美味的午餐便当留住男人的心,饭盒却被号称最靠谱的快递系统弄错,阴差阳错送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一位即将提前退休的鳏夫费尔南德斯手上。
两个心里都有点念想的人,就这么将错就错下来,你来我往地通过餐盒传书,故事在一天一封的信里往下继续着。
结局并不出人意料,互生情愫、欲言又止——高潮处却有点蔫儿,有一点踩了几脚油门劲儿都没上去的感觉,略感遗憾。
影片结尾懒散,很大程度上是导演三观孱弱,苦逼的男女主人公,只能含混地把幸福指数第一名的不丹当做世外桃源来念想,可如果生活是封闭无聊的圈,偶遇和逃离不过是另一次封闭循环的开始。
那种暧昧的含蓄粘稠,像夏天午后的那种闷热,让人困倦无力,反复强调的那句台词:“错误的列车,会带你去正确的地方”,看上去很没说服力。
这种使大劲儿强撑文艺的词儿,就像影片里爱吹水的男二号所说,只有加上“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才能瞬间变得质朴有力,Mean Sth了。
抛开高开低走的失落,影片前面大半剧本做得还是非常工整,风情浓郁的孟买,同样有着大都市共通的疏离落寞。
编剧让精神世界的孤男寡女,在不打照面重复来回七八轮的通信中还能不断制造新意,更难得时不时还有让人笑出声心却往下沉的冷幽默:费尔南德斯给伊拉描述自己的生活,每天挤在公车上只能站着,不像以前偶尔还能找到位置,“我想在夫人的墓地为我自己准备一个当年给她一样的棺材,他们跟我说现在只能卖竖着的,我站了一辈子,没想到死后还要继续站着”。
在另一封邮件中,费尔南德斯向伊拉讲述了自己每天都会在街头遇见的艺术家,“他重复画同一个画面,但每幅都有一点儿不同,多个人,多辆车,或多只狗在过马路。
什么引起画家的注意,便多什么,而其中一幅,我看到了,至少我认为,是我自己。
”——出演费尔南德斯的伊尔汗,是《少年Pi》中成年Pi的扮演者,片中的表演一如既往的沉着稳健,他最大的优势是就算白眼儿凝视镜头,仿佛也自带一堆往事。
在年初的亚洲电影大奖,伊尔汗凭这个角色把一代梁宗师打下擂台,也算是说得过去吧。
再多一个推荐《午餐盒》的私人原因,可能和影片本身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午餐盒这件事儿。
影片里,突如其来的美味午餐盒,给即将退休的费尔南德斯带来新鲜和期待,这是他每个所剩无几的工作日中最大的惊喜。
我想起初中读书时,我妈做好午饭带到她工作地方,上午第四节课我就常常忍不住没起子地走神儿:“今儿我妈是炖了蛋还是炒了肉?
”,想着想着心里乐脸上也乐,连英语和政治也不觉得那么糟心。
又想起来,我工作十年中最灰心的一段时间,每天最大的念想也还是吃,上午盘算午饭吃啥,下午盘算晚饭吃啥,熬到饭点儿逃离办公室,就是人生最大动力。
你看,顺流逆流、青涩世故,人生就吃饭这点儿念想,真切凿实,心再厉害也蒙不了胃。
就算没人纸鸢传情,自己喂饱自己的本事总是学得会的,那些没结果的感慨,如果没人听,还是尽量烂在肚子里吧。
1.送错的午餐盒引发的书信往来。
2.味道是可以引起情感的共鸣食物的味道,身体的味道都是一种吸引3.抱着老式收音机听歌4.看对面人家吃着晚餐。
自己只能独自抽烟5.爱情让人容光焕发,也叫人心神不宁6,书信和相亲,网恋不同,他可以提前感受一个人带给你的味道。
7,当她提出在咖啡厅相见,他打扮好却没能赴约,实际上,他去了,却只是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她,不敢上前,他被自己的衰老打败了。
他说:你很美,也很年轻,你还有梦想,有一阵子,你让我走进了你的梦,我很感激。
8.“有时,错误的火车会带你到达正确的目的地”so ,错误的午餐盒会让你遇见正确的人。
但是最终他们没有相见,她离开了婚姻也离开了那座城市。
好几年没有看佳片有约了,隐约记得上一次还是在高中的时候每次看的时候都已夜深人静,所以会把声音调得很小,免得打扰家人休息,故而这样看电影总有一种悟言一室之内之感。
这一次为了赶上,便放下还没有剪完的新闻(本打算一晚搞定)赶紧赶回宿舍,赶上了片子,但错过了一部分的讲解(如果讲好的话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食电影——“《七月与安生》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华语爱情片”——彭湛辉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不算是一部美食电影。
在我看来,美食不是题材而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再结合印度的社会实际便使影片的剧情阴差阳错但又合情合理佳片有约说得很对,这部电影摒弃了所有印度电影让人又爱又恨的套路——一语不合便开始歌舞,一切剧情离不开俊男靓女的爱恨情仇。
整部影片从剧情到视听都是平稳而细腻,让人看着很舒服(也许有人会睡着)。
因为我翔哥放被子的动静太大,所以原本舒适的观影过程被愤怒的班长无情地打断,本打算第二天看完但结果一直拖到今晚。
愿以后能一直看《佳片有约》,现在看一部好的电影已成为我莫大的精神寄托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剪辑干净、简洁、利索!
这是我需要好好学习的地方,虽然有些时候显得有些突兀但并不违和。
几处声音延迟也很有意思
电子时代的来临,纸媒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排挤,就像电影,胶片成为了历史,数字特效大行其道,动画手绘已不鲜见,创作的原始乐趣降低,而制作出的华丽场面,是为了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相匹配。
很多人在怀念传统,为传统挽留,但历史终归成为历史。
当然,我们无法抹去传统特有的美好。
情书理应属于传统。
曾记否,课桌里那一张张信笺纸,那是懵懂而梦幻的青春,情书似乎特属于年轻人,十五六岁的孩子,当我们渐渐长大,反而变得深沉,不愿轻易诉说感情,情书倒成为了回忆里的笑柄。
传统的近义词可以是守旧,这是多数人的理解,旧的东西理应摒弃,事实上,情书就快被遗忘了。
情书属于书信的一种,只是大部分不会有信封,不会有邮票,甚至连写信人都没有,你完全不知道TA是谁,但不管怎样,有人爱慕始终是种骄傲。
电邮取代了书信,电话、网络,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已成日常,如果谁还在写信,他一定是个烂古董,或者是个时空穿越的人。
然而很多人无法遗忘,信件在人们心中,拥有特殊而崇高的地位。
情书以纸张的形式出现,渐渐变成了一个个字符,抽象却更加快捷,简便,亦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印度电影《美味情书》便深谙纸信传递的那种独特韵味,为我们讲了一个美妙的爱情故事。
如果你认为写信已经过时,如果你认为情书只隶属于年轻人,如果你认为真爱不复存在,如果你认为年龄会扼杀爱情,你真的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依娜是个标准的家庭主妇,照顾女儿和丈夫,将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在印度十分常见,男子毕竟是社会的主体,女子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她们没有任何埋怨,她们默默扮演者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
依娜的丈夫基本很晚回家,对妻子爱理不理,两人之间逐渐生疏,依娜试着去主动维持,但毫无效果,并且依娜发现,丈夫有了外遇。
即使这样,依娜也只是选择承受,如此可以看出印度女人的好,也许这只是少数,但女人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她们不可能存在激烈的反抗,这可以从依娜楼上的德什潘德阿姨看出,也能从依娜的母亲看出。
德什潘德阿姨的丈夫15年不省人事,醒来后一直盯着风扇,靠转动的风扇活着,这也许有些好笑,但对于德什潘德阿姨来说,却十分可悲,她一直照顾着丈夫,却没有任何回馈,人生显得平白无意义。
依娜的母亲也一样,送走了儿子,又要独自面对肺癌的丈夫,她的生活除了早餐、喂药、洗澡,别无其它,一开始尚存的爱恋早已消失殆尽,他说难以想象丈夫死后会怎样,结果却只是感觉有些饿,如此嘲讽,生活确然乏味、平淡,如同一张白纸,毫无价值。
由伊尔凡·可汗饰演的费南迪斯是个孤独的人,他做一份工作已经35年,这不是毅力的问题,这是生活呆板无趣的问题,他的妻子早逝,他每天挤电车回家,他总是一边抽烟,一边看着对面一家人围桌吃饭,心里充满了忧伤,一个人的生活,总有无尽的落寞与惆怅。
费南迪斯是一个怀旧的人,通常孤独的人都有这个爱好,他一直怀念他的妻子,以及他与妻子度过的那些简单但美好的时光,人总在失去才懂珍惜,怀旧之人就常常为之苦恼。
当他看到街头那一幅幅微有差异的画作,他感到很震惊,身处一个地方太久,也因为整日的忙碌,周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但人们通常不会注意,时光流去,世事变幻,也有些事永远不会改变,比如人的处境,人的孤独。
孤独的人少与人接触,他们排斥不必要的一切,普通人很难冲破他们的防线,但他们的内心其实充满渴求。
对于费南迪斯,谢赫并不是普通人,谢赫是一个一心向上的青年,它对未来充满无尽的向往,他不惧困难,虽然一次次吃了闭门羹,但完全不会放弃,他是个孤儿,他很穷,但他懂得为爱的人绝对付出。
就是这样一个人,让费南迪斯认识到了生活充满潜力的部分,当然,依娜起到的作用更大。
速递员说,他们的送饭系统是经过哈佛和英国国王验证的,绝对不会出错,但它却真的出错了。
谢赫的母亲说,错误的火车,总能载你到正确的车站。
所以,错误的午餐盒送到了正确的人手中。
国内的快递员似乎没有送饭这个系统,个人觉得,这个系统在小范围内有一定市场。
如果这样,办公室人员的午餐有了保障,而随处可见的餐馆就可以歇业了,大家都怀疑小餐馆的卫生问题,但却不得不去消费,吃自家的饭,是最好不过的。
但中国国情决定,女人也要工作,所以不太现实。
送错饭,牵红线,这种故事设定应该还是比较现实。
两人通过午餐盒,你一张纸条,我一张纸条,完成了信息的你来我往,这跟聊QQ一个样,但两人不仅聊QQ,一个可以学学变魔法,每天做出不一样的美味,一个可以不用每天吃花椰菜,口味不断翻新。
纸条只能一天传一次,这种限制让双方对交流满怀期待,等待开始变得美妙。
于是,双方开始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或者别人的故事,然后互相点评,获得一种统一的生活感悟。
思想获得了统一,两人就必须见面,斯派克·琼斯可能会安排一个虚拟人跟你谈情,但阿三的发达程度比不上米国,于是传统的纸条换来了传统的会面。
如果两人真的相见,故事就落入俗套,所以费南迪斯反悔了,当他真正想要面对一段新的感情的时候,他退缩了,因为他遗忘了他自己,或者他被时间遗忘了,他老了,而依娜还年轻,依娜很美丽,他觉得他没有资格去接受这段感情,他失去了勇气。
导演这样设置,符合电影吊胃口的一贯做法,但单纯让一段感情柏拉图化,多少让观众难受,因为孤独已经无比清晰,却没有得到慰藉,这好比杀了一个人,却没有找出真凶。
费南迪斯要去纳斯克,好像那里是孤寡男人的归宿,当他看到火车上同去的老人那只沧桑的手,他又一次反悔了。
也许这次反悔来得有些突然,但有时候人做出决定,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幸福能不能抓住,也在一瞬之间。
于是,男女主角相约去不丹,一个幸福指数爆棚的国家。
相信速递员永远都没有想到,他送的不是午餐盒,而是一封封情书。
一张纸,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都可以是情书。
不论是谁,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两个人聊到了心坎里,爱就会滋生。
生命短暂,生命不易,生命可以平凡,但生活不可以平淡,跟爱的人一起,承受再大,生活再苦,也是幸福。
这部电影,给五颗星。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很可笑,印度员,这是印度非常火的职业,无论刮风下雨。
世界物流行业的一项奇迹。
准确率超过99.9999%。
整部电影没有印度电影以往的载歌载舞,没有疯狂的火车。
一切都比以往平静。
女人也可以不再蒙着头纱,甚至可以约单身男子再咖啡厅会面。
简直是一部现代孟买爱情片。
丈夫出轨的妻子,丧偶中年濒临退休。
楼上大妈照顾残废的丈夫,母亲每天给父亲做饭喂药洗澡。
小孩上学,送餐员准时出现。
生活好似千天一律。
两颗孤独的心走到了一起,于是产生了心心相惜的感觉并不足为奇。
这部电影有太多感动人的地方。
如春风拂过。
让人温暖。
这个城市有很多人中午只吃一两根香蕉,它既便宜又易饱。
反倒男二让我既感动又好像。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可能我们不再是以前的实习生,但是请对待新人友善一点。
他们也许鲁猛,不圆滑。
也许很多年前我们午餐也是只能吃两根香蕉。
那个时候我们买不起火车的头等仓位,我们可能要冒着逃票被抓的危险才能同同辈做一个车厢 ”你知道那,第一次做头等舱我没有买票,整个过程我都很忐忑,我害怕被捉不知道你会怎么想我“ ”我每天都切好菜回家这样我可以做好饭和她一起吃。
“ “我要和她结婚 她家的军队都会过来 大姨姑妈二嫂子叔叔婶子大伯。
而我只有我一个人,我希望你可以做我的见证人。
“ ”我岳父答应送我一辆摩托车作为我的升职礼物“我喜欢男二说什么事情都那么认真,眼里都含着泪水。
说完后听到的却只是个笑话。
也许生活中的很多不幸我们都只能哭着说完然后笑着接受。
苦在心里。
但是日子还得过而且会越来越好。
印度電影《美味情書》(The Luchbox)為印度新晉導演Ritesh Batra 的處女作,這一部電影特別在於它並不是寶萊塢電影的制式,沒有長篇幅,也沒有又唱又跳的歌舞形式。
而是淡淡地交出了兩個不相識的都市人透過一個餐盒而連繫的故事。
在城市的角落裡,我們都因生活而變得沒有希望、沒有情感,孤獨散落在四周。
一個餐盒、一個錯誤、一段觸不到的感情、兩個陌生人開始日常的交談,名乎其實的「用味覺帶動情感」。
在歐美國家有很多以美食為題材的電影,透過美食講述主人公的故事、利用美食結緣,又或者是利用美食作為媒介講述女性主義,但大多數都是傾向用美食談情說愛,愛到天昏地暗。
比如《美味關係》(Reservation)就是講述一對情侶的結緣與競爭,真是愛你愛到入廚房。
同樣,愛也有很多個面向,在已故導演Nora Ephron的作品《茱莉與茱莉亞-隔代廚神》(Julie and Julia)中,主人公的愛就放在美食主持身上,以美食作為生活的嘗試。
而在《美味情書》裡的劇情離不開愛情,離不開孤獨,劇情看起來是相當普遍,就是一個誤會把兩個陌生人連繫在一起,把他們各自的孤獨細訴。
不敢輕易武斷認同這是愛情,畢竟兩個人從未碰面,又如何講到餘生。
有趣的是劇本雖然是普通,但片裡充滿濃濃的咖哩香,那種東方色彩既是貼近我們,且讓我們看到印度的風貌。
擠迫的火車、疏離的家人、獨自的生活,其實說穿了就是我們都想下班、下課一回家就嘗到摰愛煮的東西。
小時候有爸爸媽媽的照料,還淘氣地偏食。
長大後,就想找一個伴侶共渡餘生,感受幸福的味道。
即使對方煮得亂七八糟也會全盤接收。
閒時你們會聊聊天,聊起什麼時候吃過什麼,還有那一些紀念日,搞了什麼新意思。
有時會贊美對方,有時會挖苦對方。
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用五官感受著對方的存在,看見對方、嗅到對方、聽見對方、觸到對方。
感情不是絕對的長久,於是愛就崩裂。
久而久之,會不再視對方為重要的人,久而久之連話也不談多一句,久而久之連那種本該是對方的氣味也不想擁有。
這是一個男人與女人相識的故事,而餐盒是他們之間的媒人。
就我們看來片中那種運送餐盒的方式是誇張一點的,為了讓心愛的男人吃得到午餐,速遞員到每家把餐盒收集,再經過火車運送到城裡的辦公室。
這種方式大費周章,就我們看來為何辦公室沒有微波爐讓員工翻熱食物?
這或者也實際反映了當地的情況,女主內,男主外。
為了讓心愛的男人愛上自己,必要俘虜他的胃,他的早午晚。
簡單的故事帶出濃厚的人情味,男人每天都把餐盒吃得乾淨,想起了他久違的妻子。
而女人也感受到她很久未嘗過的尊重。
故事就這麼發生,她的餐盒裡有著她的感情、她的投入,她只是一個婦孺,待在家裡照顧女兒是她的責任。
她沒有什麼大理想,只是希望伴侶看她一眼。
而男人的妻子已逝世,工作也快達退休之時,他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回家,而他也只是想有人關心他一下。
都市故事何其的引起共鳴,吃一頓飯只是個小小的心願,他們開始天南地北的書寫,生活、感情都寄望在文字身上。
是的,他們都很無聊,很傻,以為對方是靠岸,到底這是天注定還是天作弄?
作為一個新導演的作品,故事寫得普通,類近一些歐美電影的格局,對於愛好文藝愛情片的觀眾來說是老土極了。
但片中流露著小清新,乾淨的柏拉圖戀愛,讓我們明白看不見也是一種愛、單純也是一種愛、發情也是一種愛。
即使不是愛情,也是友情的表現。
電影裡交出了一個開放的結局,兩位人兄是否有情人終成眷屬就交給觀眾自行想像。
而本片最主要是直叫人飽餐,黃咖哩、紅咖哩,印度料理的味道從銀幕直撲到坐位上,真正讓觀眾感到色.香.味。
在電影中寫得比較優秀的是男女主角寫給對方的信,那種的黑色幽默讓人會心微笑,或者這稱不上是一部什麼驚世的作品,但在亞洲電影來說,讓我們看到印度電影也可以「不寶萊塢」,也可以走輕鬆、文藝的路線。
本身也不比歐美的美食電影差,事實上美食的電影還有很多的表述,在2006年英國的一個印度籍的導演Pratibha Parmar就拍過一部圍繞咖哩、愛情與家庭的女同志電影《Nina's Heavenly Delights》(蓮娜的甜美生活)。
不論是什麼性向的電影,都直叫我們從咖哩中發現愛,從咖哩中發現故事。
至於《美味情書》也是一部有可看性的作品,片裡有印式幽默外也有對愛的迷茫,當中還是有一些價值值得我們參詳。
比如說是待人接物的態度、自卑與自尊、其實都需要勇氣與大膽地向前走,要學懂接受而不是虛偽。
幾位主人公也收放自如,做到沉實,的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印度作品。
文/Dorothy
喜欢这个故事 也很享受这个电影导演和摄影技术中上 剧本稍欠功力 比如 用一个auntie来扮演上帝角色 其实就是把不太符合人物性格的行为强加在人物上 但是放辣椒那一个使得剧情展开的重要转折 显得有点过于牵强人物发掘不够深 如男配角有些人物形象过于单薄 不够丰满 如ila的丈夫 这个角色还不如“哈佛研究过”的取餐大叔有质感 有些人物简化是必要和适当的 但是丈夫这个角色是ila生活主线困境的主要缔造者 过于简化这个角色 使得ila自身的悲剧情感不够真实动人女演员表演需打磨 如在餐厅等人那一段肢体动作略浮夸 拆信看信时表演痕迹比较重这又属于一个抛出问题 不给答案的电影 赞同另一个评论 “情节安排相当简单,甚至过于一厢情愿,但电影视觉细节的丰富温情是相当动人的。
叙事手法踏实安稳,不废话也不过于煽情,可充分感受到导演对城市与人物的深切情怀。
扎实稳健,”
要不然你以为墨鱼鲍鱼扇贝都那么好拆。
一拆拆了几百年。
袁枚直接爬起来叫你还是去做鱼香豆腐去吧。
哦对了进阶版是鹿港小镇的菠萝油条虾。
高配版是二十四桥明月夜,金华火腿蒸豆腐不要谐音梗吐槽别人短视了。。。
虾虾多好吃,三虾面比蟹粉汤包还贵,比炸鱼薯条好吃🤷 和澳龙比起来 是时令菜扮尼姑,吃鸡汁回卤干就够了,真正甘露寺的尼姑,可吃不上福和慧的干冰炖羊肚菌北方有什么时令菜?
腊八节要喝腊八粥,大寒的时候要吃猪肉炖粉条。。。
👋
Angelika 咖喱味小清新,食指大动。几个细节,支线人物的寥寥数笔,点到为止的遣词造句,和最终不落俗的结尾都好。我想起窗玻璃上她大笑的影子来,想知道她到底在笑些什么。信中有几句悼念太好,甚至超越了新的期待,不过日子总是带着期待过,才有蠢蠢欲动的味道。
就怕印度片装深沉
到底是温情还是爱情?
我不理解…剧情强行且莫名其妙
1102 1940 @PALACE ifc
大爱。我常想什么样的观众培养什么样的电影,印度人民还是很纯真的,像旧时代里的人们。
很有日本片味道的印度電影,沉靜、細膩、內斂。上錯了車,卻到了一個正確的地方……人生令人玩味之處莫過於此。
好无聊的电影
一部男女主从头到尾没有见过面的电影。。另外,在印度这吃个午饭也太不容易了,还要用上快递
职工小哥真牛逼,居然在通勤列车上切菜做饭。
那句“what if i came to bruton with you”,感觉还是突兀了点。PS:“国民快乐总值”啊。
在特定的心境下看这部片子,感慨万千。男主的表演大赞。我就想问一个问题,在公车上切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啊……
又看到了印度的另一面,餐盒文化。真的很想知道送餐工怎么不会认错了呢?
那人是猴子吧,顿顿带两根香蕉
我把东西遗忘在浴室,当我进去寻找,闻到一种好闻的气味,我以为是祖父的味道一直留在这里,事实上那是我的味道,老人的味道。这一段唉
神秘的送餐系统充当了一种古老的沟通媒介,是否有效则取决于同两端的人。真诚和细腻,与“错误的火车却带你到正确的车站”主题紧密相连。这种大费周折的午餐方式用我们的惯常思维想想是会觉得很可怕的,影片也算是没有把故事局限在餐盒里。
就爱ntr!
习惯看恐怖片与科幻片...看这种剧情片...真是无聊死了
4月的最后一部片子了,明天就要开始强制放开了。昨天惊闻伊尔凡·可汗去世消息(还以为新冠)看这部纪念一下,还真有点难受,很不错的演员!回溯了一下看过的他的片子《起跑线2》今年3月刚上映啊不过中国不可能有了。网上度盘怎么全是100分钟的??豆瓣IMBD都是104分钟呀!也没来得及搜磁力。2020.5.6看完补记:之前没看完一直惦记着,在这个暮春初夏小风儿吹拂的下午看完,温情脉脉,一种不内敛却隐忍的情感。看着片子想着男主去世前后各种细节还是有些难受。尽管片中他感叹自己老了,其实人群中还是很帅气瞩目。不太明白印度这种带饭的习惯。结尾没太明白,有些戛然而止不痛快给不出5星。看豆友评论惊觉这真是难得没有歌舞和开挂的印度片子啊怪不得气质不同,与那年实地去过的印度很相似尽管未去孟买。比国产片好看。硬盘接TV
3.5 类似架构的在别处也见过 但不同的环境背景就又是一个新的故事。|感觉有些地方没讲得太明白 比如父亲的病和丈夫的浮気 还有些地方值得展开 比如菜色的循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