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对主旋律并不感冒,但幸亏有送票活动,才有机会第一次进电影院看这类片子(当然不算当年小学时学校组织的!
)《南方大冰雪》将三个“问题军人”具体在同一个行动中,他们通过这次的磨练迅速成长。
吴超塑造的军官形象依然让观众热血、对待感情不苟言表达,也让人看到这位“最美军人”的美好形象。
虽说这是老套的人性救赎内容桥段,但比起当年每个几乎完美的主旋律电影“英雄”形象来说,无疑是一次进步,起码敢安放缺点上去了,这才会更接近普通人,才能更容易亲近观众,随说电影并不是做了什么革命性的创新,但起码都是主旋律进步的一环
《南方大冰雪》告诉我们,最真挚的情感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
几段平常的故事,一场N年一遇的冰雪,带给我们的也是那么沉重,那么感动。
当时哥在高速公路上被堵,自己逃出生天并不容易,今天有幸看了这部电影不得不说,龚导技术很到家,那场大雪,还有很多我错失的细节。
电影围绕一个病重的婆婆展开,之前的铺垫姑且不说,只研究带婆婆逃离冰灾情节,小人物小故事是如此动人心扉,三个战士做的事情停止不了风雪也改变不了世界,但却温情脉脉,以前总是觉得主旋律就是爱国伟人的电影,一直存在偏见,如今这部大冰雪算是化解了我心中的“大冰雪”了,我想,以后有主旋律,我也不会那么抗拒了。
实话说,我们是星斗市民,可以接触的大事件大情况有多少机会呢,真正可以让我们共鸣的反而是一些以小见大的事情,主旋律并不是五毛片,但是要摆脱这个阴影,平民化是必然的进程,南方大冰雪这次尝试还是不错的,希望以后的主旋律电影可以更多的从观众角度思考,拍出合口味的主旋律电影。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这么生气了,我觉得这完全是一部黑化解放军的电影。
我能看懂导演的意图,但是我看不懂导演的操作,影视作品在表达其主体的时候有主有次我理解,但是我觉得不能为了表达而表达,不能为了凸显解放军的奉献精神而故意设置不符合常理的情景。
我不知道现在的导演和编剧怎么了,怎么会认为不牺牲就不能体现奉献。
简单的讲,一只小分队接受任务出发,刚出门通讯就断了,53公里的距离对讲机联系不上,军用对讲机都是拼多多九块九包邮的么?
通讯部队是没睡醒么?
不管是通讯的问题还是对讲机损坏,这种情况简直就是一个部队耻辱。
夸张一点,53公里找个嗓门大点喊一嗓子都能听见了,整个剧都在呼叫。
我不知道08年部队有没有直升机,就算空军没派吧,勉强说的过去,还能省点油。
拿着一张省级地图能看见小路什么鬼?
看见河的时候惊讶表情说明看图的时候就没发现有河啊!
我们的宣传走进了误区,习惯自我设置障碍以达到感情升华,制造牺牲以触发泪点。
我觉得这都不对,很多得到观众认可的好的影视作品故事情节都是平平淡淡的,是真的感情流露。
我觉得体现军民雨水情不见得非得制造牺牲。
广大人民群众在高速上被困几十个小时,饥寒交迫时看见远远而来的军旗,收到解放军战士递过来的冒着热气的盒饭。
炊事兵忙碌的做饭,军民团结掀起侧翻的轿车,交通恢复时车辆通过时自发鸣笛致意,一件件小事逐步推进感情的升华不也行么,你他娘的设置那么多BUG把连长写死干什么!
生怕标签不够,增加女军医的片段,这样军旅、灾难、爱情、剧情都凑上了。
《南方大冰雪》将病情危急的陈阿婆、堵在高速路上突然要分娩的孕妇、堵在路上无法参加演出的90后女孩……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为观众重现危急雪灾面前人性的真善美。
同时,影片将感情纠结的连长周志强(吴超饰)、新兵杨华华、鲁莽的农村兵赵多福三个“非高、大、全”的军人揉入这个大背景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两条故事感情线亦是感人肺腑。
说回吴超,吴超是一个复杂的男演员,作品不多,很少人知道,但是每一个人物塑造都让人印象深刻,都有一种让人惊艳的感觉。
无论是《月蚀》里神经质的司机、还是《笔仙》里“御妻”的暴力男,都将角色诠释的很到位。
有观众评论说,“他眼睛里有一股狠劲,执着又让人惧怕的狠劲儿。
”这就是吴超独特的个人气质,是表演很难达到的。
他此次出演《南方大冰雪》,一改以往复杂人物形象,以正派的军人身份呈现给观众。
这次转型也着实带给观众惊喜,穿上军装的吴超硬朗英俊,犀利的目光透露着几分威严。
龚导对吴超的表现非常满意,更是大赞其一身正气,前途无量。
影片中,吴超饰演周志强,在军队魄力十足,却在感情里有所畏惧,一个非常真实的人物形象跃然银幕。
以前看主旋律总觉得不太真实,所以往往感动不了我不过《南方大冰雪》算是一个真实一点的主旋律电影,而且对于身临其近的,经历过08年那场冰雪的我,更是有感染力。
影片真实表现了军人的奉献,军人的职责。
“灾难的背景里,我们没有能力充分表现自然中的灾难全景,但我们写了灾难里每个人的成长。
电影中最不想当兵的人留在了部队,继续着连长和班长的职责。
最想留在部队的班长,却为了维护军人的荣誉,毅然选择了复员离开部队。
这一进一退正是他们成长的结果
当年有地震,有旱灾,其实中国在近年来不缺乏冰灾,龚应恬导演的这部南方大冰雪也就正好填满了这一空缺。
虽然是有主旋律的因素,但是其实这电影并没有对ZF有过多的歌颂,而重点在于塑造人物,与表达灾难当中人与人相濡以沫的情感,这实属难得。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三个士兵救助一个老人的故事,三个平常的士兵,还有点小毛病的士兵,他们在关键的时候做到了尽心尽责,做到了尊严。
更多的人都在谈利益蒙钱的今天,又有谁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尽心尽责?
有多少人能做到无私地给别人帮助和温暖,尽管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是多么地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在大家看惯了武侠和喜剧传奇的今天,摄制组拍了不武侠不喜剧的电影。
但是武打打过瘾之后,好笑笑完之后,是不是应该有人关注一下不太商业,不太传奇,也不太好笑的士兵呢?
而不是只有洪涝冰雪地震灾害的时候想到他们?
在票房论成败的今天,是不是也应该有人来支持一下这部表达主流价值观的《南方大冰雪》呢?
虽然军旅电影看的不多,在这一方面没什么评论的权威,不过军旅电影是以主旋律为主,“五毛”、磅礴、气势、爱国这些关键词所构成的画面想必也不会太有吸引力,但这部《南方大冰雪》却没有走这个老套路。
桥段上不算新颖,不过摆脱高大全的叙事传统,营造“不完美”军人的形象明显会更贴近观众
用灾难片承载的主旋律电影并不多,本来对《南方大冰雪》不报兴趣,不过入场观影后发现感觉还不错,起码没有以往主旋律电影的恶心感觉。
电影对人物刻画的力度恰当好处,角色并不是绝对的好坏,他们取材于生活,这真实感,不得不说是主旋律的进步。
2019176
今天无意间翻到的小电影,那年的记忆已经模糊,唯一记得的是坐火车晚点了两三个小时,听说就是火车来的地方下大雪…电影平凡普通,却在周连长牺牲那刻感动莫名,再等等部队派的人就到了…唉!班长退伍也可惜了…军人从不考虑值不值得!会第一时间想着国家和人民。
冰雪效果和场景再现挺逼真的,总体来说效果还不错,《雨果》原班特技团队加盟,内地的灾难片到这个境界已经很不错了。
这题材类型电影 总是那么容易掉泪
题材不错,但感觉一个本来很大气的故事,却被写的略显小家子气。
为了让观众感动刻意制造感动。
一般
在灾难面前人们总是那么的无能为力。这部影片里周志强在生与死的一刹那,最终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舍弃自己的命。去保全那位婆婆的命。最终婆婆得救了。他却英勇的牺牲了。影片在某些情节和人物的心里设计的还是挺到位。让人看到有些情节的时候,情绪还是有些小波动。华华在剧中虽然前期很稚嫩,最后一次一次的蜕变。让他理解了作为一个军人正真的使命!
被迫看的。看得我好尴尬
回忆,感动&温情,人间真情
国产灾难片诚意之作!
好不容易看了部主旋律,碰上的是这么烂的剧本。完全没看出官兵对抗暴风雪的过程和细节。大部分镜头放到救助老太太身上,不觉得太单薄,太没有说服力了吗?
片名这么宏大,还不如改名 抢救病人老太太
抛开电影本身,为2008年雪灾75***部队的全体抗冰救灾的班长们送上5颗星
大灾大难从来都是军人挡在前面,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军人负重前行!向军人致敬!向英雄致敬!
只想说军人不易,披上戎装,肩负使命,特别是战友主演的电影
连长接到任务带上一士官一士兵去救心脏病危困在路上的老太太,冒着暴雪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抬着担架,居然还牺牲了连长。请问:病危的老太太在担架上大雪中颠簸折腾几个小时,居然还活着?在灾民都在用手机的情况下解放军执行任务居然是用对讲机,还特么是坏的?这么单一的救援行动如此笨拙与不得力,完全
就着CCTV6不知不觉给看了。虽然生长在南方,但因为地势原因家乡冬天一直都是15度以上,对于大冰雪的记忆仅存在于电视画面中在大雪纷飞的白色世界里记者痛苦的脸上
当年参加高考,只记得天气是异常的无情。08年真不容易,让我记住了很多,这部片子让人亲临其境,剧中对白、情节设计可圈可点,能够拍出这样的片子来纪念那个时候的事情,让人感动。
为了让观众感动刻意制造感动,摄影太烂配音太烂,故事太烂,中国主旋律已经要逆天了。主旋律到让人恶心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