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诞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国家的诞生(台)

主演:内特·派克,艾米·汉莫,佩内洛普·安·米勒,杰基·厄尔·哈利,小马克·布恩,科尔曼·多明戈,安洁纽·艾莉丝-泰勒,德怀特·亨利,阿雅·娜奥米·金,伊斯特·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

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2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3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4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5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6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3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4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5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6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7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8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9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20

《一个国家的诞生》长篇影评

 1 ) 艺术不是创作者承担责任的免死金牌

真的奉劝有的电影公众号不要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说什么作品水准是一回事,人品另一回事,还要点脸吗?

要是别的丑闻都还好说,这哥们强奸虐待人家,把受害者搞的抑郁最后自杀,还狡辩脱罪,没有一点悔意,最后还要用强奸这个点拍电影赚钱?

到头来还是观众不客观就应该支持认可他的电影??

既然自己是个公众号还是要有些社会公德心,真以为观众都是瓜的分不清是非吗?

还举各种例子宣扬什么艺术家通常都是变态?

拿来与梵高相提并论他真的配么?

以为自己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就能引导大众观点了呐,热点和话题不是这么蹭的,小心弄巧成拙。

 2 ) 《一个国家的诞生》:动人的故事,捏造的历史

今年有潜力冲击奥斯卡的影片中,有一部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引起关注的原因并不是影片的质量有多高,而是其场内外热闹的话题性。

这部作品就是《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百多年前,D·W·格里菲斯的同名电影,有趣的是,一百多年前的这部电影对黑人有着赤裸裸歧视,片中不但鼓吹白人至上,甚至赞美三K党,斗转星移,一百多年后,这部同名作品讲述的却是一个黑人反抗奴隶制的故事。

黑人明星内特·派帕克花了七年时间,自编自导自演了这部电影。

内特·派帕克故事的题材和导演的黑人身份,都让这部作品被打上了政治正确性的标签,加上内特七年磨一剑的刻苦,让外界对影片充满了的好感,在烂番茄网上,本片的支持率一度达到96%。

随后,影片在圣丹尼斯电影节,斩获两项大奖,其发行权甚至被疯抢,最终被福斯探照灯以175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至此,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出尽风头,人们几乎都相信,它会复制2014年《为奴十二年》的成功。

就在场内一片欢腾之时,场外却爆出了导演的丑闻。

据爆料,1999年,内特和室友将一名喝醉酒的白人女同学强奸。

事发几周后,受害人报了警,可恶的是,由于内特和受害人曾有过双方自愿的性行为,因此被无罪释放。

更可恶的是,内特和其室友在受害人报案期间对其进行了长期的骚扰。

他们多次打骚扰电话对受害人进行恐吓、辱骂,致使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最终患上抑郁症而自杀,年仅30岁。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领袖的妻子被白人轮奸,正是他奋起反抗的导火线之一。

黑人领袖妻子这脸简直打的啪啪响!

丑闻一出,外界的反响可想而知!

用愤怒都不足以形容。

影片在IMDb上的分数直接下降到5.9分,而在豆瓣上,有44.2%的观众,给出了一星。

讲真,导演的形象,并不代表电影的品质。

不如追本溯源的来看看这部作品本身。

1831年8月,在弗吉尼亚州爆发了北美奴隶史上最严重的暴乱事件,共有60多名白人奴隶主及其家小被杀,暴乱历时48小时,被民兵镇压。

暴乱的领袖是一名叫奈特·特纳的黑奴,他同时也是一名浸信会的传教士,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派的先知,来反对奴隶制,他利用宗教活动,团结了大批黑奴,进行了这场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以“阴谋造反暴动”的罪名被绞死,其遗体被剥皮肢解。

《一个国家的诞生》描述的就是特纳短暂的一生。

导演内特七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整个剧情打磨的细腻、生动。

从特纳儿时讲起,娓娓道来他天赋异禀,早慧识字,成为牧师后的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敏锐,感知自己目睹的有关奴隶制的一切,再到他亲历的一系列悲剧后,最终觉醒、反抗,到失败、牺牲。

可以说,影片成功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黑人英雄,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爱,他的恨,他的痛,他的怒,在细致的铺陈中,与特纳一同走过他曲折的心路历程。

与此同时,特纳起义所包含的个人意识觉醒、对奴隶制反抗等深远意义,以及他最终悲情英雄式的结局,又让影片笼罩了一抹传奇色彩,而令人神往。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能轻易打动人心的故事,并且完成度甚高。

然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仅仅打动人心是不够。

对照历史资料后,我们发现影片对特纳的一生改动甚多。

其中一些,是可以接受的,比如特纳出生时,身上的神秘伤疤,这是杜撰的,但它增加了人物的传奇色彩和故事的戏剧性,再如暴动过程中,其实并不存在片中那段热血沸腾的广场对决,特纳的队伍早在这之前就被打散了,但它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观赏性。

有一些,则值得商榷,比如将特纳被捕,改成他为了避免更多黑人被屠杀而自首,明显过于浪漫、过于美化,但作为一个以正面形象出现在荧幕上的人物,这也不是不可以。

但有一些,就很不应该,因为它们改变了整个事件的性质。

特纳承认他造反时所属的奴隶主对他很好,而在片中奴隶主为了特纳为白人洗礼的事情,鞭笞他到几近死亡;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特纳的奴隶主利用他四处布道,才能赚钱维持农场生计;历史上,特纳的妻子并没有遭遇白人轮奸这样悲惨的事情。

最可怕的一点是,片中特纳砍死主人后,大大的呕吐了一番,显示他不是一个喜好暴力的人,起义过程中也只砍杀奴隶主,但事实是,被特纳等人杀死的60多名白人中,只有10位成年男性,其余的包括14名成年女性,和31个婴幼儿童......这一系列改动,已经是在捏造历史了,而且捏造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塑造黑人的绝对无辜,和白人的绝对卑劣,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来合理化特纳的起义。

奴隶制是错误的,这一点是板上钉钉的史实,它并不需要人为塑造完美无缺的黑人和卑劣无耻的白人,去合理化对它的反抗。

这种做法,反倒让影片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于观众,则无法全面认知这段历史,而只是得到一个人物脸谱化,政治正确性的样板戏,至于以史为鉴,更是不可能了。

与之相对应的,《为奴十二年》里,善良却无法摆脱奴隶制原罪的庄园主,《被解放的姜戈》里,身为被压迫的群体,却处处维护白人利益的黑人管家,这种具有矛盾特质的角色,才更符合历史,也更能引人深思。

《为奴十二年》中善良的庄园主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而不是去寻找仇恨,《一个国家的诞生》对奴隶制的历史,并没有挖掘出值得思索的深层内容,而只是非常低劣的撩拨了种族的历史仇恨。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中国的抗日神剧,千篇一律的卑鄙鬼子和不怕死的英雄,打打杀杀间,除了意淫,就是煽动仇恨,对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一点没帮助,尤其是缺乏自省式的思索,比如人家强在哪里,我们又弱在哪里?

抗日神剧作为一个黑人导演,内特要是能拍一部,反映为什么黑奴始终没有发动一次成功的起义,靠自己的力量翻身,也许对黑人族群更有意义,毕竟总是抱着受害者的弱者心态,不会进步,只有不断自省,才会真正实现民族自强。

首发于 电影通缉令 微信平台

 3 ) 扇动蝴蝶的翅膀,但不要煽动它。

没看影评之前不知道导演戏外的这些争议的,也托了不知道的福,看电影的心态没有偏向和评判。

因为这部电影断断续续看的,有空就看一点儿,虽然回想起来觉得整体节奏也蛮快,但不能确定一口气看完会不会感到沉闷,但因为一切都太清晰了,起承转合,出了什么什么事情主角怎么受到了刺激,所以导致了最终决定以暴制暴,难免有点疲劳。

这样的清楚持续到了主角决定反抗之前,然后后半部分导演收拾不住了的感觉就很明显。

我本来抱着看政治正确电影的态度看的,没觉得哪里有问题,直到最后绞架上黑人天使幻象出现的时候,我惊觉不对...被煽动了呀!

其实这样的不对劲在Nat杀Samuel的时候就有苗头了,那一段的光影虽然我很喜欢,但他们在教堂一样的花玻璃前一左一右一死一活的时候,Nat拎着斧头靠在那里的质感很像一部悬疑杀人电影,当时我一边觉得这个镜头好看一边觉得违和来着。

看完仔细想了一下,这一切的不对劲可能是因为电影本身并没有对以暴制暴的行为做出有力解释。

甚至后半段的血腥镜头有些太多了。

这不是说为了凸显黑人的善良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能手刃白人,也不是不能揭开血淋淋的现实,在提出质疑要求观众不能有一个预设和立场之前,导演也不能强加自己的预设和立场在观众身上。

宗教对人的驱使和人自身以宗教为依托达成的救赎也是同理,本来是很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最后黑人天使幻象出来时候也让人蛮无力的,感觉是非常狭窄的一个镜头,非黑即白,黑人也可以通过上帝得到救赎,种种导演想说的话衬着黑人悲情英雄的脸,令人索然无味。

我不是硬性要求黑人种族必须跳出窠臼,以一个平和心态和观察者的角度来全面地分析历史,只是如果是一个有美化过度之嫌的血泪故事,观众除了被煽动和感到不适,还有第三个选择吗?

说点好的,这部电影前面Nat和Chery在马车和草地上还有深夜骑马奔驰而来求婚的几段都很清新自然,我很喜欢。

然后出于导演自身愤怒,黑人所遭受的种种待遇确实很让人动容,这也是我说不知不觉最后发现自己被煽动的原因。

好几个镜头的明暗衔接很利落,而且整个色调很好看。

Samuel家就电影本身来看,不对比史实,不触及根本利益对黑人不算过分苛待的伪绅士做派和他家黑人们穿的衣服陈旧却整洁干净的细节相对应,也算用心的。

另外那个穿插非洲原始部落的祭祀我看不明白有啥用,也是挺刻意的。

音乐帮了这片子大忙哈,气氛烘托得很好。

 4 ) 关于《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真相——从历史到现在

我有一个好作品推荐给大家,这个电影没讲完的部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史: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2340720/_/(Steam)https://www.douban.com/game/36235484/(豆瓣)写于2022年关于《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真相——从历史到现在_哔哩哔哩_bilibili我专注于美利坚大革命背景的作品,在豆瓣坚持写了很多年的书评影评,因为不久前六月五号我莫名其妙被封了,我看到这个电影的影评区如此群魔乱舞,却不能些自己的评论,于是就决定在B站发一期视频。

这大约是自从上次评论给奴隶制势力司令唱赞歌的书以来,第二期以视频方式发布的书评或影评,顺便一提,我那一期书评在豆瓣上被删了,你们还能看到B站的视频版。

出版商给了豆瓣多少好处,去删除一个真正讲依据说实话的书评?

言归正传,我看到这个人说本片粗鄙而肤浅,剧本和导演都很有问题,这个评论的作者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他认为这个片子极具煽动性、动机不纯,因此想让这个片子滚。

他们对奴隶主唱赞歌的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态度呢,我们却没有看到他们咬牙切齿对格里菲斯的电影说滚!

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不具有煽动性,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就很纯洁?

他们非但不说滚,反而是一片褒奖,因为那个电影煽动的是反对自由和平等,这才是他们要的。

相反,他们痛恨的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灵魂,尤其是这个灵魂属于黑人的时候。

另一个影评同样咬牙切齿的说:这个电影的一些列改动已经是在捏造历史了,而且捏造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塑造黑人的绝对无辜,和白人的绝对卑劣,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来合理化特纳的起义。

影评还看似理性客观中立的进一步说道,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而不是去寻找仇恨,《一个国家的诞生》对奴隶制的历史,并没有挖掘出值得思索的深层内容,而只是非常低劣的撩拨了种族的历史仇恨。

这种做法,反倒让影片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于观众,则无法全面认知这段历史,而只是得到一个人物脸谱化,政治正确性的样板戏,至于以史为鉴,更是不可能了。

与之相对应的,《为奴十二年》里,善良却无法摆脱奴隶制原罪的庄园主,《被解放的姜戈》里,身为被压迫的群体,却处处维护白人利益的黑人管家,这种具有矛盾特质的角色,才更符合历史,也更能引人深思。

另一个影评说得更直白,他说本片垃圾,因为:本片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

我不知道这些影评的作者究竟是观影的时候选择性失明了,还是写这些正义凛然的长篇大论的时候记忆选择性丧失了。

事实上,特纳的电影里一上来就展现了“善良的奴隶主”,也正因有那么一个“善良的奴隶主”允许年幼的特纳读书识字,年幼的特纳被开了一个自由的口子,让他掌握了自由的知识,这就是特纳后来能成为带领人们起义的领袖的基础。

而在电影中,特纳从一开始想要团结的,正是一个跟他一样看起来颇有教养的黑人管家,而那个黑人管家一再拒绝加入特纳的起义。

电影里明明有他们所谓的“善良的奴隶主”,堕落的黑人(而且不止一个),他们却被影评说成没有,并以此为理由大力鞭挞本片,给本片一颗星极差的评价。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些欺负那些没看过电影的人的赤裸裸说谎的影评,究竟居心何在。

这个影评还得到了大量点赞,甚至有不少打赏。

我写了那么多年影评,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打赏,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我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是想提醒一下善良的人们,如果一个国家中正确的意见得不到任何物质上的支持,而错误的意见却有资本的鼎力支持,那么发表正确意见的人就难以为继下去,缺乏正确意见的国家久而久之则会遭遇智力上的全面退化。

国内舆论这种普遍的对真相,对自由的咬牙切齿的痛恨和鞭挞,这种自我陶醉的无耻谎言,在历史上造成的恶劣影响的几个例子,恰恰是美国南方奴隶制势力,以及纳粹德国,军国日本,无一例外都是以可耻的毁灭收场。

我看到一个罕见的反对这些影评的声音,他说那些影评责难的所谓问题,从《斯巴达克斯》到《勇敢的心》无不存在,但到了黑人影片,就大为人所诟病。

这难道不正是内心偏见的体现?

如果截止到此,我以为我遇见了一个朋友,但是他最后总结道,我也不喜欢黑人,但也不愿因此认同种族主义的思维。

一个不喜欢黑人的人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究竟是想骗谁呢?

还记得那些影评作者在强调什么吗?

他们也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

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对另一个种族主义者的回复,尽管他们在其他事情的观点上看起来并不相同,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因为文章作者和回复他的人都是种族主义分子,却都不敢承认自己是种族主义分子,还要冠冕堂皇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分子。

这正是废奴主义者给你们的宝贵遗产,尽管你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察觉到这一点。

在特纳和加里森发起废奴革命并取得胜利之前,奴隶制势力会根本不会扭扭捏捏,强调什么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相反,他们会自豪地大声宣称,黑人就是劣等,奴役黑人就是天经地义。

正是废奴主义者通过不懈奋斗和牺牲,在第二次革命战争胜利后,把人们的道德层次整体提高了。

在那之前,当时全世界都可以毫无顾忌把他们认为的劣等种族称为野人、狒狒、猴子,对象不只是黑人,还有黄种人,犹太人,天主教徒,吉普赛人,俄国人,爱尔兰人,当然,废奴主义者无私的奉献,为这些人的自由和平等而战,而这些人是怎么做的呢,当时爱尔兰人作为反革命势力强烈反对废奴主义者,甚至疯狂屠杀废奴主义者和黑人,将废奴主义者称作“爱黑鬼的畜生”,因为爱尔兰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优越种族,黑人才是劣等的。

二十一世纪在美国生活的华裔,提到老约翰·布朗的时候极尽侮辱之能事,这就是我在那个有五十万活跃用户的游戏开发网站被封的原因,因为我不能看到有人发表这种言论而无动于衷,我宁愿放弃自己在网站的流量效益,也要站出来反驳这种无耻言论,这给了那些本来就不喜欢我开发的游戏题材的网站管理员借口,说我破坏网络和谐,拿这个作为封杀我的借口。

人们需要知道,这就是废奴主义者的精神,无论人们有多么不理解,有多么恩将仇报,也不会影响废奴主义者坚定在正义事业的道路上走下去。

废奴主义者就是这样永远改变了世界,因此,现在的人只要还有一丝廉耻和体面,都不会公然再用过去那种侮辱性词汇来称呼他们所谓的劣等种族,而是会虚情假意声称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这种虚情假意其实也并非没有一点用处,这总归比公然宣传种族主义要好一些。

随着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一代终将不会再抱有前人的种族偏见。

这就是他们废奴主义爸爸给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当然,真正的废奴主义者也是反对父权制的,所以像日本人那样崇拜强者的人,要克制住喊废奴主义者爸爸的冲动,你们可以称呼为废奴主义者兄弟,或姐妹。

说回到那个影评,这个电影让他不由想起抗日神剧,除了意淫,就是煽动仇恨,对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一点没帮助,尤其是缺乏自省式的思索,比如人家强在哪里,我们又弱在哪里?

对此,我想问,你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是落后就要挨打?

还是更进一步,等我们变强了,就要打人?

换句话说,强者打人有理,黑人就活该当奴隶,这些种族主义者反思到最后,就只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

我发现,有些人的心胸太过宽广、善良,以至于只能看出奴隶主的好,别人稍微说点真相,就指责人家是动机不纯,撩拨仇恨。

人们总是乐此不疲说谎,连真相都不提,提也是在断章取义,以便增加谎言的可信度,还扯什么反思历史,就在反思奴隶主怎么善良了,是吗?

我想到我正在开发的历史游戏,里面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比如某些人大力称颂的仁慈、绅士以及有骑士精神的奴隶主及其走狗在堪萨斯烧杀抢掠奸污白人妇女儿童——我之所以强调是白人妇女儿童,是因为在某些人看来,奴隶主及其走狗强奸黑人妇女儿童根本不算事,连提及的必要都没有,为了让他们看清他们崇拜的奴隶主及其走狗的下线有多低,我有必要特此强调。

如果他们认为作者展现和揭露不为人知的真相不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而是在撩拨仇恨,那么我的回答是,很好,我就是在撩拨仇恨——撩拨对奴役和压迫的仇恨,因为人们对奴役和压迫已经如此麻木不仁。

 5 ) 你作文满分,可是你上周偷了同学10块零花钱,所以你这回作文只得一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扛起大炮轰烂片(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132982/假如说,这个人是个杀人魔王,那你应该把这些话写到他的墓志铭或是宣判词里,你电影都没看,看了新闻报道,跑来电影里给电影打一星,而且还扛着道德的大旗,可以呼吁公众不看这部电影因为导演是个强奸犯,还间接杀死了一个少女,可是你凭什么扛着道德的大旗来评价自己完全没有看过的电影,就好像你这回作文是满分,我站起来说,老师,你不应该给他打高分,因为上周他偷了同桌十块钱!

 6 ) 如果你是他

时间没有重来。

如果你是他,如果你是个像牲口一样活着的生物,你会怎样。

也无需赘述历史,就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他们呢?

(天生受虐狂除外)。

谁都有可能变成他们啊。

电影最后还问他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些good people说,镜头扫过那些白人。。。。

确实也无话可说,对“good people”。

 7 ) 一个民族的生化

本部影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电影艺术的发展。

格里菲斯在本片中使用了同时异空的平行蒙太奇叙述了美国内战时的深交至深的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一南一北,一边是北方资本家,一边是南方种植园主,在政见上是完全处于对立立场上的。

南北家庭的情节分列表现,并逐步发展,最后两条支线汇聚成在一起,这在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1915年可谓是是一种首开先河的创举。

艺术大师是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一个完美支点的人,而格里菲斯这样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尔几乎无二样,尽管在艺术上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人佩服,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却无法让后人认同。

格里菲斯在我眼里会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永远不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8 ) 傲慢的旁观者

只是一个种族抗争的电影而已,看豆瓣评论却惊讶的发现很多人用与电影不相关的因素在打分,粗浅了解了一下让人莞尔,真是没有美帝的命却得了美帝的病。

如果导演涉及强奸,自然有法律来惩罚他,这和作品有什么关系呢?

我并没有替导演的人格申辩的意思,事实上如果强奸是事实,而由于司法程序(如oj辛普森)而得以脱罪,我会与大家同仇敌忾甚至更痛恨之。

但一码归一码,就如被强奸女孩的自杀不能归罪于导演一样,对导演的评价也不应影响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毕竟退一百步来讲,一部电影并不是导演一个人完成的,前前后后涉及到几十上百个工作人员,这样的评分对他们是不是不公平?

再退一万步来讲,伍迪艾伦强奸了自己的养女,波兰斯基诱奸了13岁少女,为什么你没有这么一窝蜂的抵制他们的电影?

乌合之众是情绪化的,美国很多大学常年来充斥着体育特长生强奸女生轻易脱罪的传统,但走上领奖台依然受大众欢呼,为什么一个黑人导演拍出了不错的追求族群公正的作品就要口诛笔伐呢?

美国奴隶悲惨的日常生活,在这部电影里得到很好的展现,真实的情形只会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说电影在宣扬仇恨,可是事实呢,事实恐怕只会比电影中展现的更加残酷和血腥。

但我们是胆怯于面对事实的,我们只会如同很多美国小说那样把南方种植园完美化,可惜那些优雅的舞会和闲适的下午茶,掩盖不了棉花地和小木屋里的罪过。

别人政治正确(PC)了,你跟着政治正确,别人反pc了,你也跟着反pc,你根本就忘了自己的历史和自己是谁。

这不是比黑人更可悲吗。

在全球所有的华人中,说起来美国华人其实是最不争气的,在很多国家华人都可以做到商贾巨富,甚至左右一国经济,但在美国华人这里失效了,他们给整个国家的印象是躲在自己沾沾自喜的唐人街,日复一日的开着洗衣店和中餐馆。

中餐馆开了那么多年,也没开出一家麦当劳。

以至于到现在只能安慰自己说华裔智商最高,学习成绩最棒。

基本上就是书呆子的象征,聪明,却无能,离开校园在大人的世界里,基本是被边缘化了。

当然,在美华人说起来也是满腔血泪,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排华法案就是证明。

但是美国黑人呢,一直到60年代自己的公民权才基本落实。

如果华人因为自己的社会无能以被歧视和迫害来声辩的话,美国黑人更有为自己正名和声辩的理由,几百年被奴役的历史,一直到几十年前才在纸面上取得了平等,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绝对不是无病呻吟和没事找事的象征。

如果你觉得委屈,也去拍这样的作品,也去积极参与现世,争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和舆论资源啊,可是美国华人偏不,放逐自我投靠白人,全然不计在别人眼里自己只是一个眯缝眼的奇怪家伙。

美国华人说自己被故意挤兑,黑人笑了,美国华人说自己人数太少,犹太人也笑了。

美国华人说自己是外来加入者,全体美国人除了印第安人全笑了。

只有跟母国穷亲戚比起来,华人自己才笑了。

可特么的你自己是美国人啊。

一个黑人牧师,与自己的主人相处和谐,虽然布道过程中见到了太多的施加在同类身上的罪过依然得过且过,直到有一天这罪恶也找到自己头上,一次两次。。。

上帝和圣经已经无力保护他,虽然他至死都对圣经深信不疑。

他抛弃了自己在自己族群不错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对同样拿着圣经的白人奴隶主举起了屠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种对人人平等社会公义的最根本追求,为什么在某些人眼里是残暴和无法忍受的呢?

撕掉奴隶主伪善的面具,长达百年的更加残暴和无数罪恶难道就可以视而不见处之泰然吗?

联想到最近美国混乱的舆论形态,很难让人乐观,美国特殊论已经卷土重来,白人至上也计日可期。

印第安百万亡魂的诅咒,黑人百年为奴的血泪,美国短短几十年的政治正确还没来得及清洗这种历史的污点却又有了走向老路的趋向,那些歧视和压迫的苗头依然在鬼魅的闪烁,这种时期内出现这样的作品是很及时的,认真去反省历史才能回到历史,在这片几百年来充满罪恶的土地上,永远不缺乏追求正义与公道的人。

希望美国华人也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抛却那些傲慢和旁观心态,好好团结黑人兄弟,为自己在自己国家内的族群地位,为社会公平和正义贡献一份力量。

至于国内的中国人,就别再套近乎了!

精神美国人还不够,精神美国白人才行是吧,你咋不上天呢

 9 ) 黑人版的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巴莱上映的时候,很多人说太野蛮血腥,公然宣扬暴力反抗,格杀勿论的种族复仇,这不是主流的价值观。

但是毕竟片子太精彩了,血亲复仇也非常大快人心,也就没有特别批评的声音。

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是如此。

基督教教人忍耐服从,宽容,但是黑人牧师的善良之心就这样一点点被侵蚀,他发现的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暴力复仇。

就像中国的农民,他也不懂什么谈判,协议,反对皇帝只有一条路,起义。

当时的美国南方也是如此,你没法和南方贵族去谈什么改善奴隶待遇,提高奴隶生活水平,唯一的讲道理的方式,就是暴力起义。

当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暴力毕竟不是好的,得有个好的名头。

这也是赛德克巴莱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同的地方,前者是为了回归野蛮的生活,而后者是为了人的尊严。

导演(虽然有丑闻,但毕竟没有被判刑,所以舆论不应该如此罔顾法纪!

)非常精彩地展现了黑奴牧师的内心转变,他经历的苦难和悲伤,而里面的白人也都漫画式的描写,有好的主人,但最终无法抵抗白人社会的压力,而让自己的黑奴受苦受难。

黑人是美国社会的肉中刺。

谈这个话题是没有问题的,年年都有几部电影讲黑奴的苦难史,为奴十二载,撞车,某某事件,等等,黑人白人之间的罅隙真的无法弥合。

但是这个电影并不只是黑人的电影,每一个渴望自由,追求尊严的人都会有所感动。

这才是美国电影的伟大之处,普世的自由价值和人性尊严,电影做到了,就够了。

 10 ) 《一个国家的诞生》观后感

怎么形容这部电影呢?

打个比方,就好像初出茅庐的游戏工作室一下子制作出了一部3A大作。

很难想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而且还自导自演。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在好莱坞都是老生常谈,被玩坏的题材,看这部片子很容易想起昆爷的《被解放的姜戈》和斯皮尔伯格的《林肯》。

两部电影(应该说是三部)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黑白人种之间的矛盾?

答案是:白人(林肯)签订协议,黑人(姜戈)炸掉种植园。

本片属于两种相结合的,起初白人黑人之间通过宗教达成了暂时的和解,但当主角纳克最终触及白人得底线,才不得不使用昆汀式的暴力来解决问题。

所以我才不赞同豆瓣上某些人污蔑本身为所谓“黑人政治片”,“屠杀白人获得快感”之类,以今天的价值观评判历史?

真是可笑。

试想你是他们,黑奴中的一员,你又会怎么做呢?

(话说豆瓣评分真是低的离谱让我想骂人)有些桥段其实挺俗的(关于主角的爱情),但就是感人。

比如和你暗恋的对象坐在草地上聊天,迷雾里坐着白马而来的是你的王子,采一朵花送给她……配上美丽的画面和悠长的旋律。

感动我的是什么?

想一想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为现代人所嘲笑的爱情竟然还能降临再他们身边;吃东西都成问题的年代,还搞这种小资情调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有趣的灵魂”吧。

总之,黑奴的爱情,是不该被嘲笑的。

电影场景还原极棒,总体色调阴冷。

本片较翔实地阐述了南北战争的历史渊源,讲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不为人所知的黑奴起义。

导演在本片上映之后不久六被爆丑闻,对此我不评价。

我只希望观众不要应此怀疑这部电影的真诚。

南北战争爆发二十年前,一支小小的起义队伍,由一个牧师领导。

宗教不再是枷锁,而是武器。

他们只坚持了两天,奉上帝的旨意大开杀戒。

他们全军覆没,终被遗忘。

但他们承载着自由最初的希望。

《一个国家的诞生》短评

看之前抱的期望太高了

4分钟前
  • 私想者
  • 还行

起因经过结果都很潦草……另外,决战既然都埋伏好士兵了,那还拼什么刺刀???

7分钟前
  • momo
  • 较差

人渣的电影,绝对的抵制。

11分钟前
  • PIE
  • 很差

有文化啥也不怕,精神的力量让穷苦大众团结起来抗争。感觉和我闷农民起义差不多,先要有信仰。

15分钟前
  • 藏马erik
  • 还行

2.5 / 以極為自負的姿態省視黑人種族議題,後頭的大開殺戒也不意外白人可能嚇得要死

16分钟前
  • Eric Mo
  • 较差

如果没有主创的幺蛾子,这电影的正面评价会更多。画面制作精良,故事流畅,演员演技自然,虽然很多大开大合的情绪,但不会有强加于人的过头。

20分钟前
  • 推荐

麻蛋,下错电影了,这都是个啥剧情啊!!

21分钟前
  • Cut
  • 很差

我不认识导演

26分钟前
  • 阳光男孩儿
  • 推荐

彰显神性的至高无上以及政治正确,对于同名默片来说是一个有趣的回应;作为处女作来看显得十分踏实平稳,有几个很漂亮的画面。三星半。

30分钟前
  • 梁颂华
  • 还行

圣丹斯的洪荒之力不容小觑

32分钟前
  • 不要不开心哦
  • 还行

像英雄一般的死去,没有畏惧

33分钟前
  • 肉多多
  • 还行

过分自尊了吧

35分钟前
  • 光荣与梦想
  • 推荐

纯正的人物传记,拍得有点匠气,配乐过煽,但亮点很多,越往后越好,最后一节简直高潮,砍死主人年度最爱scene,目瞪口呆,是西德尼·波蒂埃在热夜里扇白人耳光级别的rebellion, 太顶了,值得载入影史!用白人授给的宗教信仰引导自己的种族进行抗争这个角度很有心,传教传得不错,Parker演得也不错,追求神谕的坚定决心让人感动。结尾牛逼,作为处女作足够好。

39分钟前
  • julianafrinks
  • 推荐

我看了大概二十分钟。

40分钟前
  • Nemooo
  • 较差

昆汀让黑人在《姜戈》里大开杀戒,高喊:“niggar”,似乎也只是一种戏谑,而这种派克老兄,给我感觉是他完全不在意真的动几次手,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了,讽刺的是,电影里激发男主角反抗的动力也正是被**的妻子,动人的故事背后是虚构的历史,修改历史修改的越多,底气也就越不足。从一个到诞生走向另一个诞生,好莱坞好像也在驶向某个新的极端。

41分钟前
  • tangerine
  • 较差

连在一起看问题太多

45分钟前
  • Duolake Yin
  • 很差

被预告片吸引去看了巴黎首映,前半部分有被惊艳到,可是越到后面越糊, 看到最后成了一部烂俗地干涩地摇旗呐喊片。有些镜头为暴力而暴力,男主人公也没有立起来。很奇怪圣丹斯会为了政治正确而强推这部片。

47分钟前
  • Amelie
  • 较差

不咋地

48分钟前
  • 灮。
  • 较差

不好看。节奏有问题,剧情更加是乱来。

52分钟前
  • 江湖大骗子
  • 较差

一般般

53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