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剧给我极大的视觉震撼,雪山、城堡、黄色雾里立着的三位女巫、以及最后战场的一片血红色。
麦克白野心的外在表现,马狂躁起来,像要脱缰,蛮有表现力麦克白夫人,那种unsexed的魅力,展现了女性的能力(当然剧中是作恶方面对于我这种喜欢看戏剧,但是想象能力差的人,简直是打开另一扇门。
发现麦克白,除了对话,人物还能有视觉上的影响。
看电影,不是看戏剧,也不是看莎翁的书。
本来是不同的媒介,各有各的趣味。
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一向是影视作品改编的热门之选,从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到伊桑·沃克的《哈姆雷特》等等不一而足。
而《麦克白》更甚,之前已有不少影坛大师改编过,波兰斯基和奥森·威尔斯的版本相信令后辈导演心生钦佩和压力。
意外地,澳大利亚导演贾斯汀·库泽尔并没有对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内容改动太多,反而是突出了战争的背景,花去不少笔墨来描绘战争的血腥残酷,及其对主人公造成的心理创伤,由此埋下叙事的导火索,引出之后一系列不断升级的疯狂和悲剧事件。
为了突出这个现代改编版本的风格,导演在视听技术上做足了文章。
他将原本戏剧里的令人产生幽闭恐惧的室内舞台搬到广阔的苏格兰平原实景里,依靠风格化的光影技术,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开头和结尾在苏格兰平原上的战争场面最为瞩目,大量的慢镜头配上主人公独白的画面,打造出一种魔幻西部史诗味道的风景。
人物的画外音不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雾、火光、烛光烘托出恐怖片里常见的惊悚氛围,最后的战场硝烟令整个画面变成一片血红。
导演在保留原有戏剧结构的基础上,成功融入了风格化的影像表达。
▲迈克尔·法斯宾德和马丽昂·歌迪亚暴力刻画也为这种美学风格添上浓重的几笔,除了刚才提到的惨烈战争场面外,导演还花去不少笔墨描写国王陷入疯癫之后的丧心病狂,比如捉拿女人小孩当众烧死的恐怖画面,具有无比震撼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
库泽尔对暴力描写的偏好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在处女作《雪镇狂魔》里令人发指的虐杀无辜者,到这部作品里近乎癫狂的暴力,再到《凯利帮的真实历史》中惨不忍睹的血腥屠杀,纷纷指向了人性深处最丑陋和黑暗的一面。
对于熟悉沙翁原著的观众来说,这种极端美学想必是最大的亮点;而对于不熟悉原著戏剧的人来看,两位男女主角的精湛演绎绝对让人目不转睛,迈克尔·法斯宾德和马丽昂·歌迪亚这对梦幻组合之后在导演另一部作品《刺客信条》里再度聚首。
法斯宾德饰演日渐疯癫、陷入偏执妄想的国王令人心有余悸,而奥斯卡影后歌迪亚饰演的王后也不遑多让,各种复杂的情绪表现都拿捏得自如。
然而,这个因野心和疑心而走向悲剧的故事仅限于经典表达的层面,未必牵连出太多现实的警世意义,这似乎是改编经典戏剧的局限性所在。
这一版电影麦克白在重心上,有意避开了戏剧原有的那些高潮点,把注意力集中到戏剧形式的弱点上展开,如摄影、战争场面、室外构图等。
这种做法本来是聪明的,但是为什么看完了觉得有点不爽。
(为了避免大段独白的尴尬场面。。。
)电影加了一些对手戏,甚至加了一个人物,这些我其实不在意,只是略有点失望:未免太没有想象力了,用电影手法表现独白应该有更好的方式。
后边描述麦克白心理变化的那段场面就比前边处理得要好一些。
同时莎士比亚的句子并不是写了用来耳语和呢喃的。
这里的台词比其它莎剧电影更难听懂,导演风格在这,演员只能悄声耳语+面瘫脸,根本没有起到“帮助观众顺利通过迷宫”这种作用,也没有“厉害的台词马上就到了好激动”这种期待。
台词本来应该是最棒的部分,现在反而变成了跟电影格格不入的东西。
之前看评论,有人说麦克白夫人比麦克白更出彩,我看了之后并不这样想。
从心理发展上说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是两条交错衍进的线,在原著中都非常清晰有力,时时呼应。
交错点就在邓肯之死上。
在此之前,麦克白夫人以强大的去女性姿态出现,几乎是作为同性在挑战麦克白的男子气概,始终在推他走向弑君这件事。
而麦克白则显现出优柔寡断,不断进行天人交战。
最后崩溃到不能回去弑君现场放置凶器。
然而在弑君之后,麦克白和夫人的心理就向两个方向走远了。
夫人认为这件事已经结束了,杀戮结束了。
她认为麦克白种种疯狂举动是因为没有从弑君的阴影里走出来,其实没有走出来的是她自己。
她始终停留在弑君这件事上。
虽然在那个夜晚,是她说只要一点水就能洗净手上的血,而麦克白说手上的血痕永远洗不掉了,但那句话真的只是在安慰自己,弑君的负担反噬着麦克白夫人,电影没有体现的梦游段落里,她永远在无法醒来的梦魇中清洗手上的血迹。
弑君之后的麦克白则完全不同。
他失去了安然坦荡的睡眠,失去了忠诚,失去了信任别人的能力,失去了内省,失去了爱情,同时也没有希望(子嗣)。
既然手上的血洗不掉了,何妨再染上千层。
麦克白夫人向内部释放抑郁和恐惧,麦克白则向外部释放癫狂与残忍。
两个人在心理上日益疏离。
麦克白夫人每次谈话都指向弑君,到后来麦克白大概都会惊奇你说的是什么?
因为从那以后他又见到了太多鲜血,夺走了太多生命。
这两条心理线,真可以算作原作的精髓,可惜在电影里,麦克白夫人这条线过于破碎了。
客观花痴一句:虽然导演风格太强势,留给演员的余地不多,法鲨还是棒棒的至少麦克白的这条心理线很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最后大决战太哏了,麦克白紧紧抱住Macduff(why?),说血战到底,谁认输就不是汉子之类的,Macduff默默掏出小刀捅了个肾,,麦克白就shi了
——分析电影《麦克白》与《蜘蛛巢城》同讲述的莎翁悲剧或许很多人看到这新版《麦克白》想到的通常都是“老故事,还想玩出什么新花样?
” 确实,莎翁的《麦克白》在电影和戏剧舞台上都已经上演过不知多少次,这部最新的《麦克白》没有将情节和语言大过变动,没有穿许多戏剧版本中的苏格兰裙,没有像黑泽明那样把莎剧拍出异域风情……如果要说它的进步,便一定是在摄影上了( •̀∀•́ )镜头运用的大气十足,真正的将幕帘布前的莎剧搬到了大银幕跟前,废话不说,上图一睹<图片1><图片2>开头的战争场面影调阴沉,暗淡,雪峰高原之上更添几分雄壮的历史史诗感,添加婴孩葬礼的部分更渲染麦克白的内心压抑,为之后他对班柯父子的嫉妒作了铺垫。
女巫直接混在了杂乱的士兵中,显得突兀而有了不真实的虚幻感。
麦克白的悲剧有其复杂性,可分为荣耀,逆转,孤立,血腥的麦克白几个层次部分。
莎剧中通过着重表现麦克白的内心冲突去着力揭示人物灵魂中的善与恶。
而促成麦克白变化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麦克白夫人——一个莎剧中经典的蛇蝎野心女形象。
<图片4>当电影中展现麦克白夫人“激励”他丈夫篡权时,镜头前景为麦克白夫妇大面积为阴影的脸,后景则为燃烧的熊熊烛焰🔥,仿佛预示着两人心中如火般的野心和急火攻心的私欲。
杀邓肯的片段中,麦克白身后有许多摇曳着的蜡烛,不知为何让我不由想到了《英雄》里无名与秦王之间的一排排蜡烛,蜡焰如心,心不静,烛焰则摇曳不定,此时的麦克白内心也一定是心念杂乱的。
在麦克白夫人的独白中进行了简单的声画对位,他按照她说的做了……过程中仍闪回出现许多心理蒙太奇:战争镜头的回忆(高低速摄影的剪辑,黑暗的转场,马蹬前蹄的暗喻……)最后的一战色彩瑰丽而凝重<图片5>
仍是一波一波的逆光剪影(美美哒👍)看到用浓雾来渲染气氛的不觉就想到《蜘蛛巢城》
当年的画质虽然很渣,但是营造出雾的感觉来又增添了些东方氤氲美,体现迷幻,不祥。
同样在麦克白夫妇二人共谋野心时,《蜘蛛巢城》里是这样的
三船的表演一直具有能面“平太面”的威严感而山田五十铃则显得更淡定而端庄,更符合淡定心机婊的特点😌。
而我自己感觉《蜘蛛巢城》在戏剧性处理上更有料一点,比如班柯鬼魂出现在宴会上的片段,新版《麦克白》表现得并不是太另观众惊讶(难道是暗色影调的原因让我一开始并没发现班柯的鬼魂跑到了麦克白的位子上,反而经常因为画面太暗而从我的平板屏幕上看到我自己的脸╭(°A°`)╮还是几个配角演员长得比较像——这仅仅是我自己想法,表介意😁)下面看一下《蜘蛛巢城》里这个画面就能知道有多……吓人
三木(班柯)鬼魂是随着拉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眼里的,之前从三船的表演中便能发现那种一触即发的恐惧感。
如同看恐怖片先从被害者眼神里发现异样然后镜头一拉……女孩子们可以闭上眼睛了😜连麦克白夫人最后的发疯,《蜘蛛巢城》中都表现得极其传神,不是空洞的念独白,而是麦克白夫人像中了魔怔一样不停地洗手,山田脸上也出现了日本能面“曲见面”的脸谱,显得外表狰狞内心坠落而扭曲
最后麦克白的死,黑泽先生也设计得别具一格,找来有名的神箭手进行真射,演员真实表演被群箭射击的场面(为了电影拼命啊),麦克白最后的挣扎和绝望感更是让人深感无力回天。
最后再说回来《麦克白》是莎剧中悲剧环境最为阴沉的一部,莎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创造并描绘了女巫,鬼魂,幻想,梦游等超现实形象,来突出紧张阴暗的气氛,反应人物心理真实。
如同女巫所说的名言“美即丑恶丑即美”,既写出了一个美丑颠倒的时代,又写出了美向丑转化的悲剧性,这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之歌。
尽鬼诏之言,极蛊征之悲!
注:转载需经作者本人同意。
因为电影上映有几个月了,本来想在网上找资源看看...找了好几天都找不到才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
不知道是这个故事众所周知、只有我没看过,还是大家都对古董没兴趣。
在有很多人选择给《星战7》买单的电影院里面,尽管《麦克白》本地才上映第三天,一天的排片量就已经高达两场了,本来想看早场,没想到只有下午和晚场可以看...电影院的管理人员也果然很有经验,在全影院最小的影厅放映,下午场的上座率也只有3成......电影总体感觉怎么说都觉得比别的评论里面与之相比的《聂隐娘》要好吧,毕竟原著的作者水平不一样。
而且我总觉得聂隐娘里面配角演技浮夸。
本来以为就是《呼啸山庄》的平淡电影风格,看的时候觉得摄影水平非常有cult,有成为影史经典的潜质。
开场的战斗上,仿佛只有麦克白和预言者是存在的。
在最后的战斗中麦克白得知对手“不是女人生下的人”之前,战场上所有的人都像蝼蚁一样。
麦克白就像践行最开始的预言一样,顺从着所谓的预言放弃了打垮对方的信念,并不是麦克白打不过他,只是因为正是预言才能给予自己以一敌万的勇气。
他终于能迎来解脱,结束掉之前顺从命运所作出的烂摊子。
最后的一片血色仿佛诉说着这场悲剧永远没有结局,先人死掉,后人只能承接悲剧。
故事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就好像某几个科幻片里面探讨过的“究竟是你创造了未来?
还是未来创造了你?
”,如果一定要举个例子就用《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ime Travel》)举例吧。
毕竟现在90%的电影都是卖特效或者卖人肉的,与其他电影相比,这部即使不能称为影史经典,也算是时代的精品了吧。
一次优点和缺点同样显著的改编。
表现主义惊人的气氛渲染,突破性且构成呼应的心理外化处理,游离于马力克式及传统学院派语法之间并找到完美平衡的叙事,这些都让人震撼失语,无疑成为了莎翁古典戏剧影像化改编的全新思路。
重要的是,导演将自己对原著主旨的理解也带入了电影,麦克白的英雄形象在最后一场戏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本作也因为圄于原作戏剧式的古英语,未能将一些戏剧张力十足的桥段呈现出来,也破坏了观众的沉浸感。
总之,导演在本作表现出的创新勇气让人敬佩,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出其对自我风格把握的逐渐成熟。
2020.02.12,// 五星 //。
庸俗如我果然至多能看莎士比亚剧作改编的电影😂 如果允许辩解的话,也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戏剧界搞创新搞解构搞得群魔乱舞,让我实在失去了看剧的兴趣,毕竟是莎士比亚,我还是喜欢平衡一些的演绎。
其实本片导演也受到了群众们对于其大玩视觉特效的指责,虽然我倒是蛮喜欢的。
影片在梦幻和现实中的穿梭,印证了命运与意志之间的张力,呼应的是莎士比亚的主题,视觉特效我还觉得挺应景的。
男主是惊喜,不愧是英国本土练出来的演员,莎剧的台词功底极佳,难以想象是从X战警前传这样的电影里走出来的(前传跟三部曲两码事),和玛利亚的演绎相得益彰。
不管我们如何凝望莎士比亚他都不会回答我们。
所以爱咋拍咋拍吧😂 谁的孩子谁抱回家就好。
还记得当时做空王冠的字幕,木有翻译,光是句句对照之把朱豪生先生的译本折腾成字幕就让我掉了层皮,神奇的是我竟然没有坑,不知道是对照搬家本身有种强迫症般的持续性,还是莎翁的词句多少有着些神秘的吸引力。
好几年过去了,这部麦克白出现的时候我就做好的被虐的准备,结果听到那种独特句式和韵律的“英语”时突然有种想念的感觉哇,我应该是疯了,我突然找到了欣赏的方式,要放松紧绷后放松让这种极具节奏和形式感的语言有了种神奇的美丽。
麦克白对我一直只是语文知识里那个莎翁四大悲剧,没有更多,所以木有读过原著(这是肯定的),也木有看过任何一出戏剧,所以纯粹从这部电影本身来说呗。
影片背景很悲凉,嗯,这是出悲剧且当时苏格兰的凄冷状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种凄冷同麦克白的心境也挺呼应的,野心和对权利的欲望一望无际,但没有太阳,阴沉伴随始终。
麦克白始终没逃过命运,还是他作茧自缚,预言实现了,但是人主动朝着所谓预言的方向努力的,到底谁是谁的因果咧。
我喜欢最后那场决斗,漫天的红色,是火光还是血色,高潮的颜色从来没有那么明晰过,这会不会是麦克白作为一个曾经的英雄心里真正渴望的颜色呢。
最后莎翁一早就洞察了女人的力量,看看这群女巫和王后,所以大家不要忽略了女人哦
近日新上映的《麦克白》,无论从演员、画面还是音效来说,都算得上是一部用心的佳作。
从演员来说,法斯宾德的演出无疑是具有巨大张力的。
他暴虐、强悍、却又脆弱,然而并不神经质。
不同于Joseph Millson的演绎,法斯宾德的麦克白看上去似乎充满了逻辑性,在刺杀邓肯的时候,甚至不忘捂住邓肯的嘴巴,不让邓肯叫出声来。
影片的色调华丽却阴郁,即使是在宫廷,画面也是由大量的冷色调构成,只有零星的几点烛光点亮期间。
这和最后战场使用的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漫天盖地的橘红和橘黄,彰显着《麦克白》这部极尽黑暗血腥的戏剧中独特的暴力美学。
音乐同样可圈可点,大气磅礴,衬托出了古苏格兰战场的肃杀气氛。
电影的长度差不多是两个小时,有些著名场景被剪掉了,比如最著名的敲门人场景,又比如和麦克丢夫有关的、包含更多笑料的几场戏,似乎都为了电影的紧凑感和氛围感而牺牲掉了。
此外,自认对麦克白的英文文本还算熟悉,然而在下还是败给了几乎全程的苏格兰口音。
除了特别熟的几个场景和几段台词,其他的几乎全靠半蒙半猜了。
然而撇开法斯宾德充满张力的表演、瑰丽厚重的画面、大气磅礴的音乐和听不太懂的苏格兰口音,电影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那些被剪掉的场景(对于删莎士比亚我向来没有任何意见,反正都太长),而是从来都难以处理的戏剧独白。
麦克白夫人的独白因为具有较高的仪式性,所以即使她背对着我们,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麦克白的独白究竟应该怎么说,对谁说,看不看镜头,是由角色念出、还是配合画面进行旁白,都是问题。
比如最经典的“Tomorrow”,可以说,至今在电影荧幕上,我没有看到最符合我心目中的演绎。
无论是BBC的版本,还是Ian的版本,还是Patrick的现代版,都感觉缺了那么些什么,可能是因为没有观众的原因吧。
而在这个版本里,法斯宾德抱住已经死去的麦克白夫人,一边像操纵玩偶一样地将她从床上拖到了床下,一边说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算是对这段独白词较为契合的视觉化呈现。
又比如Is this a dagger which I see before me,采用了“旁白+独白”配合电影画面闪现的混合模式,然而依然无法完全消除演员在念独白时隐隐约约的无所适从。
我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感到和演员一样坐立难安。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为了表现《麦克白》是悲剧而把它拍成的悲剧”的不过不失的电影。
无论你是为了演员、为了导演、还是为了莎士比亚,它都还是有些你值得一看的东西。
然而与此同时,它又不会给你太多惊喜,似乎几年以后,你想起或者不经意提起它来,也仅仅只是“哦前几年那个改编的麦克白”这样罢了。
<麦克白>/
不好看,好沉闷
摄影简直棒。悲剧英雄的末路,性格使然。
摄影大气恢宏,配乐悲壮苍凉。两场战争戏:开头凛冽深蓝的色调里,他还是位勇敢的忠君者;结尾一片刺眼血红里,他是个跋扈的暴君,终于接受了命运的审判。歌迪亚坐地流泪和法鲨抱着夫人尸体两段独白戏都很震撼人心。
终于看完这部法鲨的新作了,给我的感觉是:1.法鲨碉堡了 2.这他妈是在说什么… 3.画面好美,镜头很棒 3.除了法鲨和歌迪亚感觉其他人都在背台词啊… 4.除了故事的基本架构,还是没太看懂 5.让我最不明白的就是弑君前后两夫妇的性格变得真大
英语文言文实在是太催眠了。。风景感觉四川甘孜州
我女神独白好棒
远比不上71版,太俗了,更别说什么画面质感……这种质感我国第五代导演也能拍
争取不欠我老公一张电影票系列。(然而真的……虽然画面够美但仍然……电影改编的一大原则就是戏剧越纯,电影越差,莎士比亚纯度太高了,除了多年前一美拍的厨房版麦克白惊艳了一下之外好像都挺难看的= =
有点想去Scotland
顶级舞台剧配置,二流电影语言……
大抵因莎翁戏本身受众广之故,导演将该片的形式刻意放大,令很多摄影画面考究到有过于雕琢之嫌,影片在对白上保留了大部分原作精华,又在精神层面上做了符合战争创伤的延展,不啻为聪明之举,法鲨的走心戏上了一个台阶,而歌迪亚依旧有不错的控制
摄影和配乐才是本片当仁不让的主角,莎剧的台词原封不动照搬再配上气势磅礴的摄影配乐真是恢弘大气。但是法鲨和玛丽昂歌迪亚的表演感觉并不出彩,可能是因为看了原著所以对两个角色都有先入为主的感觉,总觉得与心目中的期待不符…以及幸好看之前刚读一遍原著,否则这苏格兰口音估计也是得基本靠猜…
No.13 可能要很多年后我们才会知道这部让演员直接说莎士比亚台词的电影有多好,也才能知道法斯宾德的表演有多棒。如果你恰好手边有本朱生豪先生的麦克白译本,那体验就是在看一场有外景的现代舞台剧,这样的体验不是每年都有机会的。
西方版的《刺客聂隐娘》。整体感觉很好,画面大片泼肆的色彩给整个故事套上了一层浓厚的质感,非常考验讲台词的功力,两位主角的表演满分。
节奏实在太慢,不过快被各种镜头场面美哭QAQ
mark
三星半。马良好美好美好美,法鲨略有点用力,整体气质特别美,构图摄影美如画,就是觉得有点慢,然后共鸣感不强,杀国王前后特别棒,特别冲击
既无戏剧的形式感,也无电影的代入感,很尴尬,很无趣。浪费了好演员。
。。。。。
“你不是没有野心,只是没有与之匹配的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