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个片子。
三大帅哥同台飙戏,而且飙出的新高度,尤其黄晓明,让人耳目一新。
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看的时候,经常会被代入。
那个时候,那时的人事物,感觉到时代的变化和三种不同价值观的奋斗历程。
黄的这个人物很接地气,虽然名府毕业,居然没有名府气息,也是一绝。
随着时代而动,眼光很准,心志坚定,而且很义气。
最后的结尾,有点雷。
有钱了,拿钱去砸,好像就成功了,就出了口气,就是被人认可了。
这和前面的奋斗相比,算是烂尾。
不过,很喜欢这三个大帅哥和他们的演绎。
据我所知,《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的名字曾经一度改叫《中国先生》,后来不知为何又改回现在的名字,个中缘由我不曾见过相关报道,没看到电影之前还很是替其可惜,觉得错失了一个好片名。
现在我看了电影,看法已经改变,我认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没叫《中国先生》的名字都是对的,这一定是出于对“先生”这个词的珍惜,网络时代后许多好词都被糟践了,“先生”这个词尚属纯洁,倘若此片真叫了“先生”,并且冠以“中国”俩字,那真是让许许多多“中国先生”蒙羞了。
这部电影里所谓的“先生”肯定是指黄晓明、邓超、佟大为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原谅我已经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所以以下行文全部使用演员名字指代影片角色。
在我看来,“先生”所以为“先生”,跟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能对着几万学生夸夸其谈,用麻袋装钱之类事情没多大关系,而跟“先生”自己的人格和三观关系倒大得很。
可惜在本片塑造的三位“先生”身上,我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丝毫闪光点。
先说“土鳖”黄晓明老师的角色,这个角色在影片中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存在什么独立人格,即使是在邓超的一步步逼迫下,最终摆脱了他的阴影,有了自己的主见,也不过只是刚刚完成了别人本应该进入少年阶段就完成的任务而已,从这个角度讲,黄晓明的角色更适合演绎“中国孩子”。
与人格不同,人的三观是时刻都有的,从片中黄晓明几处关键行为来看,他的三观我非常之不认同。
首先是爱情观这部分,片中黄晓明苦追杜鹃,杜鹃丝毫不为所动,等到杜鹃生传染病住院,心理上出于较虚弱的一个阶段,黄晓明通过强行与其接吻表示自己愿意为其献身的做法最终把杜鹃追到手。
在黄晓明看来,当一个人表示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时,这个人就是个需要自己去爱的弱者,因为他这么认为,所以他丝毫不顾杜鹃的意愿就强行付出了自己的爱,摁住一个病人强吻了半天,在病人发出“为什么是你”的抱怨之后死皮赖脸的回答“为什么不能是我”,并继续强吻。
我不知道导演拍这场戏的初衷是想表达什么,但我观看时只有六个字的想法“药店碧莲好吗”?
此角色另外一个神逻辑体现在全片高潮,在谈判桌上“震惊”老外一场戏上,从黄晓明的滔滔雄辩中我听出的意思是,一,我承认我们侵权了;二,我们侵权是因为你们不重视我们不授权我们;三,我们虽然侵权了要赔偿你们,但我们因祸得福了,我们可以趁机上市了,欧耶!
翻译的再直白一下就是,“谁让你不给我授权,我就侵权了,不就赔你点儿钱嘛,我们赚大了!
”看到这里时我跟那一桌上的老外们的反应是一样的,真的被“震惊”了,眼前这个西装革履一本正经的男人竟然义正言辞自信满满地说出了这种村口泼妇才会使用的跳脚骂街套路,这难道是在呼应黄晓明出身农村的人物设定吗?
人家凭什么要重视你授权给你?
你那儿市场大有钱挣人家就要重视你?
不授权就是你侵权的合理理由?
不卖给你的东西你就能抢吗?
你错了就该赔钱,能趁机上市转了个大便宜跟人家有个蛋关系啊?
靠侵权起家投机成功了到底有什么好值得炫耀呢?
到底有什么好值得你站在这里踌躇满志地对着我们指手画脚呢?
但这就是黄晓明角色的逻辑,他认为值得,这就是我们这位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平时用麻袋装钱的“中国先生”的逻辑。
说完黄晓明,再来说邓超。
因为出身不同的原因,邓超这个角色一出场就有着基本成型相对健康的人物性格,而整部电影的时间,导演都在试图用黄晓明的角色来颠覆邓超的三观,也就是“毁掉”邓超本来健康的人格,按照土鳖黄晓明的路子改造这个人物。
这里可以看出陈可辛导演的草根心态,这点如果跟一向偏袒爱护精英角色的陈凯歌对比尤其明显。
邓超的不健康在于受到了黄晓明的冲击,此处的黄晓明已不只是黄晓明,黄晓明代表的是不健康的中国现实社会。
邓超在美国梦破碎最初时,只有正常的失意心理而并没有报复社会的意思,然而当他回国目睹了黄晓明的成功及做派,他的心理逐渐转变直到最后完全跟黄晓明的神逻辑一样。
这个转变是在派出所那场戏完成的,邓超在民警隐喻的中国现实面前“幼稚”的像个孩子,而黄晓明则显得游刃有余许多,从派出所出来后,邓超决定,“不走了,我跟你混了!
”至此,邓超被黄晓明改造完毕。
尽管之后他们依然发生多次冲突,但他们之间只剩利益冲突,已经没有了根本性的观念之争。
他们两个人的共同性体现在处理侵权事件上,也体现在成功之后在纽约对以前失意场所的“报复性”缅怀上,黄晓明把曾经赶走邓超的实验室以邓超之名冠名,并以之作为送给邓超的礼物,邓超则带佟大为和黄晓明去自己昔日打工的餐厅,对着他认为曾经“欺负”过自己的人大谈自己的成功。
这些展示成功的做法,让我对这两位“中国先生”的表现失望至极,对整部影片所传达的精神失望至极。
至于佟大为,这是一个相比黄晓明和邓超次要的人物,起到旁白串联故事和调和两个主要角色的作用。
相比两个主演,我倒是对这个中性角色更有好感,但这种好感恰好是来自电影并没有着力为这个人物赋予三观,所以这种好感同样是作为电影的失败。
以上大概便是我对这三位“中国先生”的看法,其中涉及角色设定甚多但却少谈了电影,而我以为这并非有失偏颇,因为在这部轻故事重人物大谈中国梦的电影里,价值观的问题,就是电影最大的问题。
电影散场的时候,山寨漫评人半叉叉一直处于非常愤慨的叨逼叨状态:太恶心了!
找回尊严的方式就得是有钱了买个实验室吗?!
你看好莱坞电影怎么主旋律怎么假大虚空,也从来没拍过这么恶心人的价值观!
我冷静的翻了他一个白眼,答:好莱坞电影没有这种恶心人的价值观,大概是因为美国没穷人吧。
声音有点大,十点钟方向一个面相猥琐屁股硕大的屌丝男回头看了我俩一眼,呵呵笑着走了。
一直觉得香港电影圈里,陈可辛是一个相当神奇的导演。
在他所执导的电影里,时常能看到牛逼的剧本、强大的演员,甚至是还算优质的服道化。
但是导演在哪里?
不见了。
他好像总能给自己滴上一滴神奇的隐形药水,悄悄的消失在他的电影世界里,无影无踪。
他深知这点,所以接受采访称“我不算是一个风格化的导演”。
看得我扑哧一声,对他自称导演这件事又想翻白眼。
可是,他又多么的狡黠。
他的电影经常展露出一种严密计算过的商人气质:哪一句台词是泪点;什么时候应该出现笑点;男女主角应该怎么相遇;明星的大腿要露到哪个位置才刚好撩拨又不至于失礼。
他的电影里从来没有灵光一现的神来之笔,或者一气呵成的华彩段落,只有一个一个、一段一段、在无数电影电视剧里被反复论证过成功的俗套桥段被拼接、被叠加、被理智谨慎的套用在一起。
他是如此熟悉观众的心理又如此愿意为观众的需求而屈膝买单,这也让他至今尚未过时。
要放在挨踢界,陈可辛至少是个平均线以上的产品经理;放在电影界,他确实也算得上是个有廉耻的电影监制。
他深知这点,所以接受采访称“比起当导演,我更爱当监制。
”这就像在《中国合伙人》里,在前半截用美国梦给电影披一件貌似自由浪漫的外衣,又在后半截用中国梦给当朝以及那些困守中国的人抛出一个抚慰的媚眼;在梦想和尊严的口号下,让偷教材、占工厂这样的恶行变成了英雄行为,让名利至上的成功学显得不那么可恶,道德和法律变得面目模糊。
最可恶的是,在《中国合伙人》里,成功竟被陈可辛美化得好像真的只要努力就能唾手可得似的;好像目前的中国,就真的存在“中国梦”这样的玩意儿似的。
如此这般的处理,聪明、无耻、政治正确。
甚至可以说太政治正确了,别说港台导演,就算加上内地导演拍的电影,再从上世纪算起,这20年来也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像《中国合伙人》这么政治正确过。
你看,瞎扯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表示我也并非完全不懂得半叉叉生气的点。
但我还得说,我当然不喜欢陈可辛,可是这不妨碍《中国合伙人》真的是部好看的片子。
第一次被打动是教主饰演的成东青在废工厂里的第一堂课,忽然停电,黑暗里的学生齐刷刷的亮起了手电筒;而落泪则是在新希望与EES的谈判桌上,成东青麻溜利落的背诵法律条款。
那一刻,成东青的模样与无数个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的亲人的模样重合;他们打着手电筒在黑暗中背诵英语词典的样子、他们躲在饭堂角落干噎2毛钱馒头的样子、他们同时打着三份工在深夜依然掐着胳膊强迫自己做模拟试题的样子,凝固成同一个昂扬向上的姿态,让我热泪盈眶。
而我曾见过的这些苦苦拼搏的人们,无一不是为了更好的钱景。
在漆黑的夜里,困得神志不清却还要勉强自己看书写字,能支撑着自己熬下去的不过就是那份虚无缥缈一句话:“等以后啊,我要……”要什么?
无非是古旧戏曲本子里写的,才子佳人衣锦还乡,当年白眼自己的村人全都变换成了卑躬屈膝的模样。
真是老土、虚荣又浅薄。
可是嘲笑这种梦想虚荣浅薄的人,你是否能提供比“有钱了”更简单、直接、有力的满足他们的代替梦想?
无论梦想是否有高下雅俗之别,结果是否有失败成功之分,但在这过程中,每一个人为心中目标所付出的汗水、泪水和热血,那些为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姿态而显露出来的作为一个人的勃勃生气,理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你自有你的高贵冷艳,他亦有他的低端下流。
在失败之前,别叫醒我,请让我继续傻逼又土鳖的做梦。
不得不说,这部剧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励志传奇大片,整部片子考下来,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突然有想法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去拼搏,片里三名主人公,三中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生观,遭遇,他们中,一个是骄傲的海归后代,一个是浪漫者,醉心写诗,一个确实不修边幅的屌丝,他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人的缩影,正是这样的三个人,却创造了神话,他们的友情在剧中也遭受考验,然而正是困境让他们重新凝成一团,变得团结,相濡以沫。
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让你感到坚持,让你幸福的东西!
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梦想常常被现实击败,然而这部片告诉我我们,即使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但不要让它磨平我们的灵魂!!
致梦想(1)——《中国合伙人》技术性评论应该说心情是忐忑的,因为特别希望她是个好片,又因为有如此的期望,便特别担心会是个烂片。
座位选了全场最最中间的位置,我也就不在意是否因为我买个单人座而有硬生生拆散一对了。
上座率不算特别高,跟之前的《致青春》和《原始人》比的话。
也可能因为刚刚上映,口碑还不够吧,电影开始了,从第一首插曲出现开始,整个人便进入了“被打动”的状态….两个小时后,我甚至恋恋不舍的让开路,让里边的人都先走,只为了多听一会片尾曲(这里有个预告片,听着应该是片尾曲,由三位男主演唱《光阴的故事》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34903/#content)。
路过麦当劳,用两杯咖啡继续燃烧下心中满溢的热情,回到家中迫不及待的分享观影心情——“《中国合伙人》★★★★★+★瞬间成为心目中十年内最好的国产片。
抱歉我的不淡定,无论是否有人吐槽她只是个MV串烧,无论是否有人吐槽她只是大银幕版的动感相册,无论是否有人吐槽这货根本讲的不是成功,只有我自己知道每一首插曲响起时内心中洋溢起的感动和澎湃的激情。
因为梦想,只为梦想,致终将牛B闪闪的梦想青春。
http://url.cn/HylNqV”《中国合伙人》,从第一次看了《光阴的故事》版预告片开始(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32525/#content),就开始了紧张的期待。
毕竟,号称中国首个创业类型片,这是很不容易的,再加上又混入了青春励志片的要素,前者有《Facebook》这种经典级别的创业传记片,后者又有《那些年》《致青春》这种口碑型青春片,真的让人不禁为之捏住一把冷汗啊!
而且在上映前的一些评论中,不乏对其严重的“新东方背景”以及对原作(原作是徐小平的一篇回忆性文字)改编的质疑,倒也吊足了我的胃口。
随着日期临近,预告片也不知道刷了多少遍——预告片的剪辑十分凌厉,达到了国产片中很高的水准——却又担心,可别把精华都给预告了啊!
现在,这些担心都没有了。
以下按照感触由深到浅的顺序。
最值得称道的是插曲的运用。
毫不夸张的说,所有的插曲都让我满眼噙泪,音乐选用十分精确、到位,非常恰当的配合了剧情的进行,甚至极大的提升了故事的品质。
以下是按序出现的插曲列表:(非电影原声专辑试听地址:http://www.xiami.com/song/play?ids=/song/playlist/id/21532604/type/3)《中国合伙人》之插曲歌曲名专辑歌手流行年代(约)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唐朝1989国际歌唐朝崔健1992花房姑娘一无所有崔健1989一样的月光搭错车苏芮1983Leaving On A Jet PlaneJohn Denver's Greatest HitsJohn Denver1973外面的世界柔情主义齐秦1987海阔天空海阔天空Beyond1993光阴的故事之乎者也罗大佑1982可以看到,全都是老歌。
这里也是我说的主观性非常强的地方,我个人非常欣赏七八十年代的精神气质,我觉得我跟那一代人心意相通。
所以,听到这一串那个年代的经典之作,让我的内心对这部电影完全无法再有所防备,而任期肆虐在我的灵魂深处。
对于电影来讲,拍活人总比拍死人要艰难的多,尤其当镜头对准的还是风云级别人物的时候。
故事的背景却是是以“新东方”为背景的,有很多桥段,如果上过新东方的课,或者对新东方有所关注的话,观众更多的是会心一笑,这是电影非常讨巧的地方。
比如开场的演讲,如果看过当年新东方四巨头巡回演讲的视频,那简直就是赤果果的重现;比如新东方模式化的课堂段子大量出现在电影中;比如大部分人耳熟能详的老俞悲催情史(电影中略有改编)…凡此种种吧。
这种相对忠实的在线很容易引发两种极端,上面说到的会心一笑是一种,另一种更为严苛的观点的话,可能会因为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改编而对其嗤之以鼻吧。
从宏观架构上说,本片依旧是“以个人命运变迁来折射大时代环境转变的历程”,贯穿片尾的主题句“不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也在反复重申着这种设定。
能够利用这种架构的电影,往往都是绝对的大制作,也往往出经典的好片,比如当年的《活着》《霸王别姬》《蓝凤凰》《甜蜜蜜》无不如此。
这类影片,由于本身时间跨度较大,因此对细节的要求更为严苛,小到什么年代用什么样版式的纸币,大到背景街上的出租车应该是什么牌子的,特别年代发生的特别事件,还有包括对演员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塑造,如何既随时间、剧情推进而改变又要保持相对的一贯性以防割裂感。
人物角色、人物关系、人物冲突。
估计除了风光片,或者动物世界,人物必须、一定、只能是一部电影的核心。
鲜明的角色是对现实人物艺术化加工和升华得到的,而一个塑造成功的角色甚至可以走出银幕;人物关系和冲突则跟炒菜的火候有一比,火小了,夹生,火大了,糊成一团。
本片以三个男人为主角,我认为在人物的塑造上相对是很成功的。
每个人都有各自突出的特点,并且在剧情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从内在心理的波动到外在行为的转变过程合情、合理。
特别是后半场,当友情与商业利益混杂在一起,人物之间不再单纯的是朋友关系以后,几乎每场戏都可以称之为一个小高潮,该骂的骂,该动手的动手,该打酱油的就安分的打酱油,一切看起来自然、和谐,毫不突兀。
与《Facebook》相似之处在于该片也运用了一起诉讼作为故事的暗线之一。
我还不确定这是一种刻意的模仿,还是一种惊人的巧合——创业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但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是让我感到十分过瘾的。
张弛有度,回忆与现实交织(当然,也容易把人搞晕)让故事看起来充满了立体感,人物形象因此而更加饱满——当年看到同一个人物一会是西装革履满嘴法律条文道貌岸然的模样,一会又是披头长发过时衣衫的穷酸学生样的时候,也难免不会觉得满满的都是喜感。
至于兄弟反目、分道扬镳的剧情在两个片子中,更是各有精彩之处。
对于我而言,《合伙人》中的兄弟情、弟兄泪让我数度倍感唏嘘,慨叹男儿有泪不轻弹啊!
由于上映时间比较接近,又都包含青春校园生活的元素,《合伙人》和《致青春》势必要在观众心中打不少的口水仗了。
从剧情所占比例上来讲,校园生活的戏份在《合伙人》中要少的多,从某种角度看的话,如果《致青春》里是女生角度的校园生活,那么《合伙人》可能更接近于男生视角的校园,如果带着对比的心情去看的话,也颇有意思。
如果一定要对二者比较的话,我其实想说,《合伙人》中对校园戏份的处理要更大气、痞气一些,而《致青春》则更为婉约和细致一些,我还是说不出谁好谁坏来,跟之前类似的影片来比较的话,二者都可以算作是精品吧。
好玩的是,《合伙人》中也有一场跳湖的戏,同样处理的妙趣横生,绝对是个亮点!
而且,《合伙人》的宣传方显然毫不拒绝借一借《致青春》的春风,连宣传语都用上了“…致他们牛B的青春…”《合伙人》在整体上霸气外露的同时,也饱含着细致入微的幽默,感觉上这在之前的国产影片中很少见到啊。
在一场课堂戏中,某老古董教授的一句“too young…”——我甚至敢寓言,这一幕一定会成为中国影史经典的!
为什么?
因为这短短的一句话可是颇具典故的啊,如果你还没看过电影的话,不妨先自行google下,要不错过了这个笑点,那简直是太遗憾了以前关注过一些创业的事情,曾经一度,华为任正非、巨人史玉柱、新东方俞敏洪、阿里巴巴马云、联想柳传志、凤凰刘长乐这些名字和他们的企业他们创造财富的创业故事对我来说也如雷贯耳一般,我甚至读完了大学图书馆里所有关于他们的书。
我最欣赏的关于创业的一个观点是“为他人创造价值,为自己创造财富”。
那些创业历程中的风云变幻,每一个都是精彩异常的传奇故事。
这也是我如此期待这部电影的原因。
从映射中国近30年的社会变迁史来说,创业,无疑是最有故事可讲的角度之一。
本片在该领域的突破,也许能引发另一波类型片高潮,这是绝对的好事。
电影拍到这个层次,也标志着整个国内影视产业、观众市场的成熟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我唯愿这不会仅仅是昙花一现。
如果这样的电影,得不到观众的口碑,得不到票房的支持,那我们就只能生活在清宫虐心剧、抗日谍战奇幻剧漫天飞的怪相之中。
媒体用稿,未经我允许不要乱转,特别是公众微信号和野鸡论坛,一经发现追究到底,特别是不给我署名的,小心出门遭遇不测。
《中国合伙人》上映于“中国梦”被提出之后不久,很快成为了当年最卖座的电影。
技术上讲,它几乎无可挑剔——人物形象丰富饱满,摄影剪辑极具水准,情节结构极其明晰。
它全面模仿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成东青等三人从一穷二白到事业壮大再到分道扬镳的人生历程,其二为三人在听证会上共同接受质询的法律事件,两段时空最终汇合于一点,以新梦想在纽约上市作结。
主线A以友情和爱情推动,在唤起观众共鸣的同时渗透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变迁;主线B则是主线A的升华,象征着逐渐强大的中国“打败美国、赢回自尊”,与《霍元甲》、《黄飞鸿》中的打擂台性质相同——每句台词皆激烈骚动着观众的爱国神经,待到程冬青为邓超买下实验室“报仇雪恨”的刹那,这份意淫达到了高潮——可一旦考虑到现实中新东方确凿是盗用了ETS的材料,这段戏看起来也就分外不是滋味了。
结果便是它所收获的评价趋于两极:一派认为它做到了情节跌宕、技术合格,是一部水准上乘的励志喜剧;但作为一名向来将精神追求置于物质追求之前、尚处修炼中的知道分子,我本人更倾向于另一派的观点——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它拜金媚俗、充斥意淫,所承载的价值观令人恶心。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影片避开了某些真正重大的事件,只以充满怀旧感的道具、家喻户晓的老歌,以及肯德基进驻前门、美轰炸我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打造出了一个充满“时代感”的空间,但其核心正如充满梦幻感的优美摄影一样,是一则不折不扣的童话故事,本质上可谓是心灵鸡汤。
成东青吃苦耐劳、谦虚谨慎,在肯德基开辅导课时会极不好意思地说“再去买一盒鸡块”,会朝突然插话进来的小男孩和善地微笑,会在即将与警察发生冲突时谦卑地低下头,会在愤青冲撞培训学校时像大学时代顶住围殴一样冲在前方,简直是塞林格名言的真人再现:“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这固然是极好的品质,可是电影只以“财富地位”为唯一衡量标准(由此将三人分出了高下),且专注于讨论“性格”对“成功”的作用(仿佛这才是令三人分出高下的唯一理由),于是造成了这样的效果:“只有”像成东青这样,“才”能收获“成功”(但这显然是荒谬的);只有收获“成功”,才能达成“幸福”。
于是这成了一部极其世故的电影;它甚至对本该洋溢着理想主义与反思精神的八十年代不无揶揄——当孟晓骏率领的学习小组激情澎湃地讨论着“时代精神”时,诸位发言的学生大多有着丑角般的面貌,而在一旁默默倒水的成冬青,则如同默默嘲笑着他们的成人世界:“Young, simple, sometimes naive.”由此,影片彻底避开了企业家们打拼过程中不可告人的灰色故事,毫不提及商业斗争中的尔虞我诈,将功利而非道德置于价值体系的核心,充分迎合了广大具有旺盛事业心的观众(姑且不论他们是否具备打拼事业的能力)。
听证会上成冬青曾有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你不知道中国学生为了考试,可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最终结果却是对此的反讽:三人间成绩最好、最具文化底蕴与拼搏精神的孟晓骏由自负走向自卑、尝尽人间辛酸也没能收获最大的成功,反倒是木讷土鳖成冬青渐渐学会老谋深算巧取豪夺、由自卑走向自负后来居上,而曾在宿舍阳台上哭号“没有人愿意出版我的诗歌……它们现在就是一堆废纸”的才子王阳则走进了与烧得一手好菜的平凡女子的婚姻,唐突得让一心打拼事业的好友愕然:“跟谁啊?
”三种典型性格对应三种典型命运,看似偶然却又充满必然,这实际上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内敛低调方有可能成为“领袖”,恃才傲物难免遭遇背后插刀(成东青在上市问题上对孟晓骏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严重的算计?
),狂放不羁终会落入柴米油盐,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这到底不是一片鼓励张扬自我的土地——你的文化水平无关痛痒,你的人格清白无人在乎,历经了多年的物质贫瘠,身处下海热潮的中国人迷醉于对物质的疯狂追求,一将功成万骨枯,只以成败论英雄。
俗语云, “在中国,做精英只能赚吆喝,做草根才能赚钱”,貌似讲述了精英故事的《中国合伙人》注定不打算沾染上分毫精英态度。
这部电影甘于跪舔时代糟粕,卖力地讨好观众而非带动观众反思,就像新东方教师们那些空洞的励志话语一样,巧妙编造着“土鳖”领导“海归”的故事,骚动着草根们的神经;更可怕的是它所选取的企业“新东方”,如今亦很难称得上对社会起到了多少正面作用。
如果说始创之时的新东方尚还带动了就业、填补了空缺巨大的英语培训市场,事到如今它也早已沦为了唯有极度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才会出现的怪现象——被影片大加褒奖的“笑话教学法”、“励志教学法”效果其实极为有限,实践也早就证明热衷于把时间浪费于在课上听笑话、听鼓励的学习者成绩大多都不怎么样,太多欠缺毅力的人被新东方彻底误导,日复一日地于讲师的口若悬河中自我麻醉,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
但新东方自是不在乎的。
如今的新东方,像传销组织般推行着”英语无比重要”的理念,结果便是无数学生陷入了个中泥沼,在专业学习上本末倒置。
我倒是觉得与这类巨鳄相比,沪江网校、EnglishPod等小机构对培训界的贡献更大,至少他们切实促进着培训方法的“前进”,致力于做更有效而非“更爽更昂贵”的培训;更值得被大肆颂扬的则是edx、coursera这类公开课网站,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使得世上任何角落任何想真诚学习的人只凭一根网线便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我想这才称得上是推动人类前行的丰功伟业。
在这个高喊教育改革、教育塑人、教育强国的时代,一部如《中国合伙人》般拥有巨额投资、豪华班底与高关注度的电影却将这样的企业奉上神坛,且只夸功、不反思,不得不说是我国电影界的不成熟——三十多年过去了,却仍在《黄飞鸿》式大战洋人的意淫中停滞不前。
与之相对,它的美国模本《社交网络》则在着重体现facebook为全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讲述着获取财富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众叛亲离(扎克伯格失去了唯一愿与他做知心好友的爱德华多),描摹着财富所无法填补的巨大孤独(结尾处扎克伯格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会议室中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着当初那个“激励”他创办facebook的女生的页面),展现着出身中产家庭的技术宅也可凭聪明才智推翻世家子弟“理想国”式霸权的崭新时代,乃至暗喻着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弥补精神的空洞(GEEK们在Facebook上评点女生的狂欢,又与富二代们的滥交派对有何本质区别?
)。
出品于次贷危机时期的另一部电影《合伙人》(TheCompany),则反思了全民热衷金融、不做实业的浮夸风气遭致的灾难性后果,并以轮船终于驶出废旧船厂的光明结尾给人以些许希望,昭示着经济发展仍需工业实干而非金融假账。
不难发现《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制造”:迎合市场,满足需求,设计基本靠模仿,思想内涵相较其模仿对象则要彻底低下一个档次。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它的英文名并非与内容更贴合的《Chinese Dreams in America》(尽管几位主人公已经通过“美国”实现了他们“发财致富”的“中国梦”),而是《American Dreams in China》——这一设定本身即透着浓厚的反讽气息:“American Dreams”显然指的是“去美国的梦”而非通常意义上凭借不懈努力从而成就自我的“美国梦”,也就是说片名仅仅是对改革开放后国人赴美热潮的概括,却并未对其定性,我们无从知晓编导是否真的认为主人公们实现了中国梦。
尽管轻描淡写了成东青背叛孟晓骏的行为且大肆强调了金钱带来的快乐(在第一次发财后他甚至朝天上撒钱),但影片仍对为取得财富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有所指涉——如王阳在婚礼上说过“千万不要和你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后成冬青与孟晓骏二人愕然且落寞的神情,看来着实令人唏嘘;再如结尾处所言,“成东青用演讲取代了性生活,在公共场合基本不说人话”,亦透露着浓厚的讽刺意味。
我倾向于认为,尽管乍看之下“功成名就=人生幸福”便足以概括影片主旨,但那更像是编导为了讨好大众而炮制的糖衣;在全面向市场妥协的同时,主创仍试图渗透“财富背后的巨大虚无”、“成人社会对年少情谊的无情撕扯”等主题(这正是新东方三驾马车的真实经历),甚至有展现对新东方那过于功利的企业文化的质疑,只可惜个中意味皆被隐没在激荡三十年式的喧嚣浮躁中了——或许相较于影片本身,主创向观众所做出的妥协,以及观众对其情节的选择性理解,才真正体现了当下的精神——唯有财富的攫取才是中国梦,财源滚滚则不问来由。
中国合伙人是根据新东方3个创始人来进行改版了,虽然加入了浪漫的色彩,但三个人遭遇的经历确实很难一部电影说清楚,影片讲述三个年轻人想出国留学的愿望,但因为当时的出国审查或者国外对中国人的轻视,让他们决心努力的把英语教好而且让更多的人可以作为中国人自豪的走出国门。
开始创业的路上是漫长而辛苦的,他们在肯德基里说教,在废旧的楼盘里讲课,在街边路上到处粘贴小广告,经历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去改善,最后成立一个最大的英语教育机构并且为出国留学的学生创建一个平台,黄晓明在影片有三场戏最为突出,一次就万人的演讲,和外国人谈判还有就是婚礼上痛苦的哭声,他自己也说哭不下去了,太难受了,其实那场戏都会对黄晓明的演技动容的,他好像是自己也好像是影片的人,非常走心的表演,最后他也凭借此片获得金鸡百花电影节双料影帝,这也是他最让观众认可的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我还是很喜欢的,有搞笑也有一点人生道理,很多人可以互相陪伴诱惑最艰难的岁月,却很难熬过富贵的日子。
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只是库存量不一样,钱多了事业好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心思就多了,很难说谁对谁错,只能说人生本来就是这样。
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不要和自己的兄弟做生意,很可能亲兄弟还明算账呢,何况只是朋友。
总有一种用力过度的感觉 有点生硬,前期的情绪堆砌不够,演员进入煽情状态了,观众还进不了 所以感觉怪怪的。
对于影片所宣传的这种成功的定义,让人觉得太过于世俗 陈可辛应该可以拍出更棒的解读吧我觉得 难道在中国。
成功就是有成功的事业和金钱么?
这样的成功未免太过狭隘,虽然可以说这只是影片所反应出的当下中国人,认为成功的某一种形式,但仍然叫人有点心寒。
这片子讲什么呢?
我看无非是习大掰语重心长告诫的中国梦。
大家不分阶级出身性取向,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梦想站到了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
但这么梦做得其实没那么顺利,充满了探索和摸石头,曲折要命。
尤其是一开始,大家做的都是美国梦,学英语背单词考托,穷尽招数。
结果毕业的时候大家都被签证官扇了一巴掌,醒了,只好换姿势重新做。
君不见,有多少人混了多少年,积攒了好的口碑人脉资源,才有人愿意跟你合伙,而这,也不代表成功,王子和公主刚刚在一起生活,鬼知道后面会怎么样。
所谓梦想,权利,金钱,累心,哪一个都会让脆弱的合伙关系灰飞烟灭。
《合伙人》上映前,在全国各地举行了一圈试映会。
收到的口碑都不错。
媒体影评人行业内人士都纷纷表示被感动,一度传出可以媲美陈可辛当年的《甜蜜蜜》。
一系列的“捧”让笔者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不断升温。
升温。
升温。
“谨以二B和牛B的岁月,致他们终将牛B的青春。
”啊,我为可以立马看到一场让我热血沸腾的电影心急难耐。
但当你看到我这一段话铺垫时必然能意识到笔者看完后的大失所望。
当影片结束,三位所谓的主人公哭过笑过意气风发过受挫低迷过后终于赢来我们大部分人所艳羡的成功时,我只想抽自己一嘴巴,叫你特么的还信电影宣传!
叫你还信电影宣传!
从此防火防盗防记者大概可以改成防火防盗防影宣了。
因为本质上这三者对你造成的影响都一样,都是让你的钱财损失。
奋斗、友情、爱情、梦想、受挫、屌丝逆袭、兄弟反目……这是这部电影里我找出的主要元素。
内容很多很满吧?
可惜一样都没有铺垫酝酿好。
当导演走马观火的说了一通黄教主、邓装装和佟润滑剂的大学生活后,影片很快切到邓装装拿到出国签证准备意气风发滴攻陷美国,三兄弟在别离时泪牛满面了。
但我并未感受到任何情真意切。
这可是拍出过《甜蜜蜜》、《如果爱》的陈可辛啊。
细腻的感情戏一向是他的专长。
但这回,我只看到了如他片中台词所说的一样,导演在影片外不停地按“快进键”。
兄弟情快进交代,爱情快进交代,大学青葱岁月快进交代,受挫低迷快进交代。
等到丫三人终于开创事业后终于正常速度交代了,大概因为这一段才是新东方俞敏洪想要陈可辛表达的重点篇幅吧?
(尽管陈可辛一直不承认影片是新东方“三驾马车”的奋斗史但你这是在侮辱观众智商你知道么?!
)在这一篇幅中我们知道了新东方是如何发展壮大,还看到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三人是如何由兄弟齐心协力走向分奔离析。
嗯对了,影片还多次切到黄教主也就是俞敏洪原型对着几千或许上万的学生演讲,灌输新东方的英语学习法灌输他的三观。
呵呵。
那瞬间我想起了图书市场上充斥的诸如《你为什么还没成功》之类的励志洗脑书。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三观正确(大部分人都为成功学热血沸腾),政治正确(中国土鳖屌丝逆袭美帝国),符合当下的主流价值观。
能最大程度的笼络观众。
但我个人而言只看到了投机和生意,看不到诚意和感动。
当有人说这部电影在清华试映,童靴们为片中主演三人“攻陷美国”的豪言掌声四起时我笑了。
有这样天真的观众,自然也就有了打着奋斗热血的旗号但实际投机十足的电影。
不过不待见归不待见,我还是得佩服影片主创以及幕后操手。
有了这样的仿传记片,以后广告植入还算神马?
那些挖空心思想在影片中怎么植入广告不被观众嫌弃的商家们看看这部电影吧!
这样的营销效果不敢说绝后,但绝对是空前。
当在我朋友看完影片后心思活络地说想学英语时,我几乎已经可以预见新东方各大校区即将报名火爆的场景。
对了,新东方的英语教材以及“三驾马车”出过的书也赶紧重印推出来啊!
不说演员,光是剧情,没有吸引点,枯燥!
黄晓明演的电影里唯一喜欢的一部。主演演技其实一般,但是剧本是个好剧本,导演拍得也挺好。
我还以为是社交网络呢,没啥好看的,里面讲的英文口音太重了,听得真不舒服
创业前拍得挺振奋人心的 创业后跑美国谈判那段实在是太接受不了了 反正就是有钱 就是不讲理 爱咋咋地 。。。。。。
摒弃那些伪饰的矫情,和肆意揣度的心理,正面地看待里面的正能量,攫取你所需要的,足矣。
那些经典歌曲融入的都太生硬了,常常让人忘了看剧情只顾着听歌了...
非常励志,很有时代感,苏秦的歌很棒,算得上难得的好片子
我每天去上学都能看见“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标语……现实总是如此 左右判断 勇敢的人死于伤心 追梦的人死于过劳
至少比《致青春》好看多了。
06.02.2013 with George, Tianhe, gz
陈可辛真是老卵,就算有人说你抄社交网络我也……擦,能有觉悟去抄社交网络就已经感动到泪流了好吗!好吗!何况抄的真像那么一回事!傲娇邓超和土鳖黄晓明演技爆表,唯一可惜的是佟大为,好不容易因为这部片酬涨了,紧接着就被富春给拆了台。作孽哦。
陈可辛实在了,现在可真是一股脑地扎进内地市场了,没有了当初的味道还会习惯吗,个人还是觉得不太对劲。
通篇都以梦想为题,但真正的梦想却极为空泛苍白,虚弱的给不出一个答案,只以自嘲糊弄过去。更像是在定义中国式的成功,挣更多钱,让更多人看得起。
凑合吧
挽回教主在我心中演技评价的一部电影。国产人物传记能拍成这样相当不错了。
太傻逼了
“当我们的额头爬满皱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让它们也爬在心里。” 老歌全部配的恰到好处,感染剧情,好几首催人泪下;一对比,《致青春》的确要再降一星;也的确是陈可辛《甜蜜蜜》后的作品里拍的更好、更让人共鸣的作品,结尾影院响起了久违的掌声。角色内外,黄教主都很励志。
他们通过贩卖美国梦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此乃电影版的《演讲与口才》
本来是打4星的,后来想想还是打1星。这背后暗藏的中国逻辑太强大了。1.美国不是好地方,你去到那只能洗碗;2.中国很好很强大,你说我盗版,我赔你,我们有市场;3.被人尊重就是花钱给人烧。这些是讨好“主流”的,至于那些青春的戏码是讨好观众的。——这是以前的,现在只剩下那种感情,5星。
梦想是属于青春的,若青春不老,则人生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