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Her,去洗澡,回来看动画直播,看完都12点了,但是实在按捺不住,于是又点开了Him.记得我说看Her的时候觉得好伤感,好纠结,但不绝望,我以为Him也是一样的氛围但其实完全不是那样的感觉好嘛!
正确的观看顺序我还是维持原判:Her →Him→ Them ,看了Her和Him其实可以不看Them了,但是千万不能先看Them来代替Her 和Him当我看到Him里面的同一个场景他和她的衣服会不一样,语气会不一样,甚至台词和行为也有些微不一样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故事是从她或他的回忆出发叙述的。
在El的回忆里,一切都是那么痛,那么孤独寂寞。
她做的一切在她看来是理所当然,是自我救赎,或者其实只不过是自私和逃避,像El妹妹或黑人姐姐说的那样在Conor的回忆里,满满的无奈。
他不能像她那样一头栽进大海或者一走了之,因为她已经先他一步做了,他只能拿他店里的音响出气、拿他的基友出气、拿他的老爸出气。
他仍然须要每天在现实中打滚,但是他的内心已经一团糟,日子也过得浑浑噩噩。
不得不说,回忆总是自私的。
他们在时间线里的交集不外乎几个地方:Conor跟踪El去教室上课然后跑到大街上吵架Conor被车撞了;El去Conor店里找他两人租车兜风在车上的谈话;El回到她和Conor原来的公寓那一夜;故事最后El跟踪漫无目的在街上逛着的Conor这几件事情在两人的回忆里面都有自己的版本El:He went soft,and I stayed hard, that was that.Conor:You can’t just leave like that其实这就是男人和女人感性上的不同很多给差评的人说太作了,没错,但这就是爱情爱情就是常常喜欢不作不死Her:我孤独,一无所有,没有人能懂我的痛,我还在痛着但是他怎么还能够若无其事。
只不过在跟他见过几次面以后,我知道我还爱他,我无法跟他以外的男人做,玩失踪玩到这里也够了,我要重新振作,我去找他,我喊他,他回头。
Him:我无奈,生活给了我重重的一击,我以为我们可以渡过的,然而我生命里的光明却离我而去。
我穷追不舍,她避而不见;到我自暴自弃,她却又毫无预兆地出现,可是她说的每一句话每个音调都像在愚弄我。
我还要继续着这失败的人生,前路就像那天走的夜街,漫长而无尽头。
综合Her Him起来我觉得最棒的还是两人在原来属于他们的公寓里泪流满面地拥吻那场戏,虽然两人的版本都是自己的剪辑版,但是那里无疑是整个故事的最高潮,看着一美和劳模姐飙演技感觉真的特别爽XDDDP.S.从blog搬到这里来,首发日期是6.18,还有字幕的翻译烂透了。
这部电影竟然有三个版本,从三个角度来看一件爱情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很巧,我看的是him版本,是从男人的角度去审视这段爱情。
男主是一个长情郎,为了挽回爱情,什么事都做了。
包括为了实现妻子有外遇的要求,勉为其难地去做……男人可以放下身段和尊严去做所有的一切,真的很不容易,充分说明了他深深的爱意,但是女主一点没有领情,若即若离的,真是让人好无力,爱恨纠缠让整部影片很是压抑,也让整体比较沉闷,几乎看不下去……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孩子夭折了,才导致了感情的岌岌可危,但是就从这部影片,开头我真是没有看出来,一直到两个人的哭诉,才发现孩子的离开对他们的打击有多大,几乎摧毁了一切,因为实在走不出来……记忆就是这样,有时很珍贵,让人想把它整个收藏;但有时又痛彻心扉,让人无所适从,濒临崩溃,又挥之不去……还有最后的跟随,也不明白女主是为了什么,明明相爱就好好在一起,想断又断不了,纠纠缠缠,断断续续,实在是让人受不了……这难道就是外国人的爱情模样,真是让人参不透,还是不要了……没有勇气再去看其他两部……
这个是《他和她的孤独情事:他们》那一版影评的搬运版,唯一不同的是,这一部,打了四星。
因为:第一:叙事清楚;第二:开场一美和劳模姐吃霸王餐和一美独自去追那对吃霸王餐的情侣两段情节的呼应有戳到我;第三:这一部一美戏份多嘛。
--关于写作有一个基本的5W+1H原则(Who,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常常作为小学生作文入门参考手册,在刷完第一遍《他和她的孤独情事》的今日,就让我们借用5W+1H原则来谈一谈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1、Who 首先要列出这部电影的适宜观影人群,No.1和No.2都是充分条件,两者合体更佳。
No.1 詹一美或是劳模姐的粉丝,尤其是脑残粉。
楼主作为一只婶婶的沦陷在詹一美的蓝眼睛里的痴女纸,就是在一种脑子里不断闪着“WTF?!!
”的情绪中结束观影的。
No.2文艺青年或至少伪文艺青年 看过预告片的筒子应该都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文艺气息,come on,N个多小时的片子,讲述一个简单到逆天的故事,在悠扬的背景音乐和少的可怜的对话和慢的要死的叙事结构中不睡着又能不骂娘这样的文艺青年必备技能是一定要get的。
2.What 关于电影,我来复述几句废话,这部电影应该是最早上映于2013年9月份的多伦多电影节,导演Ned Benson大人颇为豪迈的拍了三个版本,分别从他、她、他们的视角来讲述了同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真心超级简单,大致来说,它是酱紫的: 从前有对恋人,各自出身中产富裕之家,然后他们相爱结婚了。
后来他们有了个孩子,somehow,孩子死了,然后女方不能接受,出走跳河了。
女方获救后两人分居,两人几度接洽没能圆满,女方去了巴黎读书,男方破产后接管父亲的饭店,一年后,两人又在初恋的公园一前一后走着,over。
好吧,这么说来,故事好像有点无聊的样子。
3、When+where 鉴于前面已经说过这个三个片子加起来有N个多小时长,所以建议选择一个睡眠充足环境安逸心情良好手头无功课无工作,身边无宿敌无基友无恋人的情况下观看。
因为观影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包括1)入不了戏类:困倦、走神、骂导演、点右上角的×、开始和基友胡侃、莫名愤怒;2)入戏过深类:抑郁、想把him和her的版本重新看一遍试图搞清状况、对爱情失去信心无法摆脱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想法……(相比入不了戏类,这一类副作用较为少见)。
4、why 1)参照who一栏。
2)就楼主个人而言,会去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预告片里詹一美的一句话。
他搂着他心爱的姑娘,不经意的说:我只有这么一颗心,请好好待我。
(There's only one heart in this body, have mercy on me.) 当时这句话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萌点和泪点,忍不住翻来覆去听了无数遍,还自动脑补了詹一美同学念出这句台词的中文矫情版:鲨鲨,我把自己的一颗心好好放在你手上,你可要好好待我……噗…… (其实这句话台词才是驱使我写影评的关键动力啊!!
) 5、How 好了,下面要说的才是重点。
这部电影三部曲的正确打开方式是:Him——Her——Them。
Him采用的是男性视角,相对来说客观冷静,能够比较清楚的了解整个故事,詹一美的演绎也比较细腻,能够满足视觉上的观影需求。
Her中是以女方视角讲述故事,补充了him中看不到的细节,女性观众可能更能在观影中产生共鸣,但是只看Him也完全可以get到整个故事,有基友反应先看了Her会对him产生莫名敌意。
Them是三部中最无聊最无聊的视角,说真的我觉得导演剪辑出这个版本完全就是多余的,男女对爱情的不同见解和对同一事件的不同领悟在前两个版本中都已经很清晰的表达了,看them版本的时候我脑海中不断飘过的就是……………………。
6、废话 1)在IMDB上这三部片子的评分都在7.5左右,平均四颗星。
2)男主女主的生活可以说是过的一团糟啊,但是在结尾俩人都基本上拥有了正常的生活,知道这是为什么不?
因为他们都有个好爸爸。
今天《卫报》的头版头条就是世界上1%的人占据了全世界50%的财富,投胎真的好重要哦。
3)关于导演拍三个版本这个事,虽然楼主觉得玩的有点脱,但是拍个him和her的版本还是必要的,很多时候问题都在于女人想了太多而男人根本什么都没有想。
4)詹一美同学在这个片子里的角色叫康纳,看到这个名字我真是又要奸笑了,法鲨同学在《鱼缸》里演的那个勾引小妹妹的帅大叔也叫康纳是不是,你俩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还有就是,虽然劳模姐那么漂亮那么有演技,我还是觉得,詹一美,你真的是和法鲨站在一起最有CP感,那眼神之间电光四射的,行了我啥也不说了。
5)这片子好像国内不会上映了吧。
[剧透预警]上映前后关注过一阵子新闻动态,所以其实对这片子的心态是比较微妙的。
从成果来说,我也宁可把Him当作一部独立的影片,毕竟一美决定接片的时候只有这个剧本。
从Him到Her,本质上来说,主题和格调都不一样了。
Him的切入点原本是挺有意思的。
这些年对女性话题已经挖掘的很充分,DOER这个故事架构也很难再有什么深度,反而是对现下的男性形象缺少关注。
当我们讨论女性主义的时候,其实有一个隐含话题,即男性的社会形象也不该是一成不变的。
正如女性并非天生“软弱”、“感性”、“适合被保护”,男性也并不是天生“坚强”、“理性”、“善于保护”。
在Conor身上,首先吸引人的就是他的迷茫。
面对失去孩子这样的打击,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也好,妻子的情绪也好,他想做一个符合社会期望值的“男人”,同时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因此他时而暴躁,时而脆弱,他不明白妻子为何出走,又缺少释放自己情绪的出口。
观众都能感受到他对EL的爱是如此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即使出轨也是迷迷糊糊又充满了负罪感,希望受到EL的谴责。
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他也一样因为孩子的离开而痛苦,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而暴躁,这样的Conor是软弱的。
就像大纽约的芸芸众生,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陷入平凡的困境。
影片开头Conor说,only one heart in this body, please have mercy on me. 为什么在这段关系里他如此弱气呢?
话说回来,为什么不能弱气呢?
失去了孩子,母亲的痛苦社会大众都能接受,那么父亲应该如何表现呢?
如果换成父亲在家躺半年,是不是会被社会鄙视?
(我想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从Him来说,Conor这种陷入困境的城市中产阶级男性的形象很耐人寻味。
既不是英雄、精英,也不是小人物、社会底层人物,具有主流道德观念,想要自立但创业失败,想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也不知该从何入手。
正如EL渴望新生,Conor也渴望被爱,被重视,被肯定。
我觉得这样的Conor反而是银幕上比较少见的成年男性形象,恰恰说明了男女之间并没有那么大差别。
父亲的角色也很有意思。
按照社会一般看法,他成功多金,花心薄情,但在父亲的心里究竟是如何感受的呢?
也害怕孤独,也害怕衰老,也害怕回忆。
在和Conor对话的时候,也笨拙而努力的想要给予他支持与爱。
Him这个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主要是两点:一是“谜团”,观众和Conor站在一起,始终不明白始终在摸索;二是展现出男性的“软弱和孤独”以及他们不知如何逃避或者面对的这种困境。
不是浪漫的英雄垂暮的困境,而是现实的日常的。
基于这两点,Him在文艺片的范畴里即使不是佳作,也是值得推荐的,可以理解当初一美为什么看中这个剧本(即使新手导演的稚嫩感很鲜明)。
然而当剧本延伸出HER,这组影片的主题整个就变成了一对成年男女如何处理感情关系、家庭关系里男女视角如何不同这样的老调重弹。
发散点来说,我相信Ned花了八年时间创作,必然是投入了不少自己的人生感受,而Her是在Jessica建议下再创作,重心转移也是在所难免。
Them就更不用说,连导演自己都承认是mistake. 如果说双版本从创作方式来看勉强也可说带着点大胆和文艺气息,Them纯属为了迎合市场。
看到好多评论都只看了Them也是满遗憾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喜欢Conor这个角色的,也挺喜欢纽约故事背景,喜欢影片的结尾充满诗意。
一美大大很少演这种普通都市人,不知道过了这个村还有没有这个店。
再多说一句就是,打光不错,歌都好听。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im按照放映顺序,先说him再说her。
一美演的是个普通餐馆的老板,结果画面一转,原来是深藏不露的富二代。
家里有个米其林餐厅(并不是……),却以“为了朋友”的名义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开着自己的酒吧。
从朋友和家人的对话能感受到,男主角的性格其实并不是特别好。
跟了父亲的不够主动,让朋友受不了的自说自话,导致老婆跑掉的反应平淡。
即使不去看her部分的很多前因,光是从him部分的后果都让人觉得,这么随随便便懒懒散散活该老婆跑掉。
对酒吧的经营完全是过家家式,有野心又不用心。
父亲工作如此辛苦,他有他的难处,做儿子的却永远不想听。
不但鸡同鸭讲,而且不断为了母亲被抛弃的事情再怨恨父亲。
正如her当中不高兴老师的那句话:我从来都不想生孩子,他们让你感觉忽冷忽略,情绪大起大落,突然想吃酸黄瓜。
生完一辈子肥成猪,没日没夜辛苦操劳。
说话也听不懂,从来不肯按你意思来,只是偶尔突然绽放一笑,那就美得没边——只是29年后他们后突然扔出你根本不记得的20年前的一件事、一句话指责你毁了他/她一生。
太特么同意这句话了,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小孩啊!
(笑不论是谁来看,这两个人的条件简直是没资格可以抱怨的富二代。
男方爸爸的餐馆有滚石这样的老客人(记不清是哪个乐队),妈妈家有钱到刚结婚就能砸钱让女婿开餐馆;女方爸爸是牛逼高校心理学教授,妈妈是法国人,乐团第二小提琴手。
明明生活无可挑剔,却还是诸多不满,对现在不爽对未来迷茫。
孩子的事情怎么看都只是导火索而已,只是终于让潜伏已久的对自我的不确定爆发出来。
这里不得不再次引用不高兴老师吐槽El的话:你们选择太多的一代人,父母都牛逼哄哄到让人咋舌,可是却还不满足。
不想承担责任,利用读研不断拖延走上社会成为独立人的时间。
是啊,这么做是很幼稚很不负责任,可是,你让这些根本除了自己根本没有责任要负担的人,除了一再对自身挖掘钻研,上哪里再找一个这样自己主动挂心也没有别人能帮到的对象呢?
him部分的剧情说真的,不如her更让人觉得完整又有方向。
可能因为本身就只是一半而已啦,只有看完him&her才能说看完了这部电影。
那些不完整的,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的,那些缺了前因差了后果的,不正是我们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辈子在苦苦寻找真相的半圆人,亟需有一个共同作用使生活前进的Ta,却又永远没法真的理解和感受对方。
只能靠磨合和忍耐。
很奇怪的是,明明him部分几乎每秒都在舔舔舔,回想却不如her部分喜欢的画面多。
下半部喜欢的情节真的是一抓一大把的,可是第一部真的触动到的只是最后渐渐走远的西装背影。
鱼很冷,也很萌。
好喜欢每个人都和它打招呼,用一条生物去代替了不能言说的孩子。
配音非常好,和情节配合食用,意境立刻大幅提升。
连老师讲课的部分都是有指向的,以后一定会把那一段再好好看一遍。
不能更认同听到烂歌会抓狂的男主角,我也是受不了就会想掐死收音机的那种。
不过是错觉么,男生这边的回忆就少很多?
更多是对事业的茫然和对父亲的反抗,俄狄浦斯情节要处理好哦(下部的心理学内容层出不穷,让人惊喜不断)本来就那么像他爹,坐吧台写账本真是一个模子出来,为什么非要推拒呢?
你看只要事业走上正轨,妹子果然回来了吧其他想不起什么了,嗯……一美大大胸好大,有B了吧?
腿没男神长,脸没男神美就算了,身材不如专业人士也很正常,只是连胸都不如男神大。
简直没法活_(:з」∠)_===============以下废话碎碎念====================这世界好奇怪的,所谓草蛇灰线,很多事当初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是无心之举,当事后回头看,却觉得意味深长。
就好比去年标记想看的时候,这部片还是只有中分头撞车照的不知什么鬼。
因为一时兴起把所有一美的片子都一溜标记下来,后来也完全没有留意过,甚至连预告片都没完整看过。
而回去看,纯粹因为某个群里面的妹子的一句话才晓得在香港有点映,买票也正好开始。
完全不懂怎么买票的自己,根本没找对地方,却靠微薄找到了很有方向感的元老级腐女带队。
一切加在一起,只能说是太巧。
这是部文艺电影,故事非常、非常简单,节奏非常、非常慢的文艺电影,讲述了一对夫妻在失去了孩子之后婚姻生活越发糟糕,丈夫想要继续以前的生活轨迹,妻子却想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妻子消失了,之后他们互相回忆、寻找、试探的都市爱情。
导演别出心裁地拍摄了他、她、他们三个版本,从不同的视角来演绎同一个故事。
我看的顺序是他——她——他们。
“他”的故事相对简单,色调也比较阴暗,基本可以总结为:老婆走的第一天,想她;老婆走的第二天,想她想她;老婆走的第三天,想她想她想她……老婆走的第N天,家里住不下去了,自己开的小餐馆也经营不善,还是回有钱老爸那儿住几天疗个伤吧……老婆走的第N+1天,想得受不了我要去跟踪她,哎呀被嫌弃了……老婆走的第N+2天,老婆主动来找我聊天了好开心耶可是我又把她气走了……老婆走的N+N天,我好像梦见我老婆偷偷来睡了我,是真的么快掐我一下……好了老婆出国了,彻底不会再回来了,我的小餐馆也正式倒闭了,还是回家继承我爸的大餐厅吧,难过。
而“她”故事相对细腻,而且因为女主El是想要开始新生活的,所以色调也较为明亮。
和男主康纳整天愁眉苦脸想老婆的状况完全不同,她为了尽早忘记丧子之痛,回到有钱老爸的家里,走后门去知名大学重新开始念书,并且结识了一位非常知性且个性的女教授,她努力朝前看,但始终惦记着丈夫,并且不断回忆着两个人以前的故事,最终她选择了出国,挥别了从前的记忆。
“他”是提问,“她”是解答,看完“他”很多人肯定揣着一脑门子问号,而且觉得女主El很作,但是看完“她”之后她一切的作法都有了解释,虽然我还是觉得这两个人真的太能作了……两个人各自的生活都比较浅淡落寞,但是共同的片段却十分有趣,尤其是导演特意在不同的版本中设置了巧妙的差异,很好地体现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心境。
而“他们”则是将两个人共同的片段重新进行了剪辑,个人觉得这一部意义不大。
而且,其实从两个不同的视角看不是非常有趣吗?
也不必强求“事实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的结尾,“他”和“她”的结尾拼起来实在是美妙无双。
在“他”里,康纳还是没有走出El离开自己的悲伤之中,整个人都是灰色的,独自失意地走在华灯初上的街头,但是镜头给了他身后远处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直到他拐过街角。
而在“她”中,修学回来的El重新变得知性精致,隔着百米远远跟着独自漫步在街头的康纳,在他即将拐过街角消失在一片阑珊灯火中时,微笑着:“Hey!”
Everyone has his or her own way to deal with the grief, sometimes two are better than one, sometimes two eventually split away. 当时很难过一个人经历了胖的离开,感觉熟悉的人没法理解个中情绪,也不想经历因为别人关心问起一遍又一遍重复叙述的假设,我选择退出了所有vx群关闭pyq,至此和朋友聊天再也没有用过表情包,长久以往也就这么习惯下来了。
不是跟男主一样选择彻底得避而不谈,可能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每次想起就会哭,小胖几乎没有在我的梦里出现过,所以我想它还是会重新回来找我。
电影的最后,男主一个人走在回家路上,在河边看了会夜景继续往前走,女主出现在画面里,跟着他走回家。
可能是有了一个新生命?
人生还有那么多个七年,兜兜转转,我还是爱着你的。
Two are better than one.
其实这是两部电影,分别是【他和她的孤独情事:他们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Them】 和【他和她的孤独情事:她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er】, 从两个人的角度和女主角单独的角度,来讲述所谓的“他和她的孤独情事”。
我本来以为会有非常大的不同,但实际上,导演只是用了不同的剪辑,所以,快进着看完【Her】的部分,是必然的事。
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是我最喜欢的西方女演员,没有之一。
她有着无可挑剔的颜值和对角色的绝佳控制力,这样的文艺片对她来说绝非难事。
一对失去孩子的年轻夫妇,所面临的人生选择。
中文的翻译名字很是牵强,其实故事很简单,以至于情节让人觉得干瘪,如果不是她和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的表演,会觉得失色不少。
当然,一直举着红酒杯的法国老妈角色,也颇为吸引。
法国女人是最能够突破年龄限制的一个群体,大多数的情况下,也不像北美姑娘老了以后那样肥硕,能够把女性的魅力保留得更持久。
其实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是孩子的死。
在《他》中的电影简介是:相爱多年的妻子在留下成堆费解的话语后,就消失了,康纳要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她》一开头就是女主跳水的画面,她沉浸在孩子死亡的悲伤中,为了脱离这种麻木的悲伤,她选择了消失。
康纳真的不知道妻子为什么会这样?
他当然知道,是因为孩子的死。
但是他无法理解一直沉浸在悲伤中的妻子,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女主无法理解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走出来的男主一样。
在康纳看来,孩子的死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这种痛苦是可以克服的。
但对女主来说,孩子的死是一种无法弥补、无法忘却的灾难,她无法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过去,然后重新生活。
最近看了几部女儿失踪,父亲都无法接受母亲一直沉浸在痛苦中而选择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像《消失的女儿》《公园里的孩子》等。
不论是刚开始,女主自杀,还是后来离开这个地方,其实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重新走上正轨。
都在说男主怎么怎么好,却没人看到女主的痛苦。
康纳可以用出轨和事业(餐馆)来排解自己的痛苦,那女主呢?
本来失去孩子这种事对女性来说就是难以接受的打击,这个时候丈夫还出轨还不能理解,谁都会想要逃离这种生活吧。
电影对现在的我来说很难看他没那么吸引人我没那么能专注也没有喜欢的演员来吸引我的注意力天呐来来回回感觉看了三四天才看完这两部电影太折磨了相比来说我更喜欢她从跳河到学会化妆正是我需要走的石子路他整篇电影抑郁消沉whatlike男的好像真的会那样会吗?
本来想说会的话给我一个但想了想他他…好纠结一方面他肯定是个nice的伴侣另一方面他遇到问题又真的好消极救命 他家庭不和谐是万千原生家庭毁灭一部分的小孩之一俺心疼了 心疼一下同盟她真的很多人在帮他他真的几乎是一个人苟延残喘好可怜😭狠狠落泪了与其说是恋人分开后的不同视角不如说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如何一些大彻大悟的时刻了属于是不知道为什么把影片名记成他和她的浪漫情事是否情事必须浪漫
创意是好的,但是想要表达的情感似乎还未传达到?BTW男主最后醒来发现跟女主冰释前嫌只是一场梦的时候心里疼了一下。。。待我看看女性视角再说吧~
呵男人。本来看似不错。转身就和别人上床怎么回事。淦及时是一美我也不能接受。这部电影情绪渲染的不错但前因后果不清晰,有点意识流。
30
台词都讲了一堆无用的废话,讲了跟没讲一样,后面几条跑走路的长境头,不是文艺,而是用来装逼。
三星半 后看的这部
也许我应该看完her和them再评价 现在只觉得浪费了时间 但是我怕看完另外两部就浪费了更多时间【手动再见
女生的视角比男生细腻很多。
生活小品/劳模姐演技动人/一美眼镜动人
这只能算半部。先看另外一版,会是什么感觉。可惜没机会了
难道关键字居然不是哀伤而是爱情嘛!#明明是一部伴侣关系治疗教育片#
这是一部很神奇的电影,导演从男女两个角度拍同一个故事,就像女主有个mentor类似,这次男主的父亲充当了这个角色,让他知道沉浸在悲伤里是没有希望的,带着美好的回忆向前看才是他应该做的。两部电影的音乐都非常好听,而且没有记错的话,同样的场景用的是同样的bgm,感觉我又温习了一次!
真的是漫长又无聊消磨的深夜才能看得进这种东西
一个故事,三个视角。
脆弱敏感 看起来真眼熟 :)
一美演的太令人动容了,眼泪哗哗掉there is only one heart in this body, have mercy on him.流星稍纵即逝,但你会后悔见过它吗?
孤独的一比
There is only a heart in my body .Have mercy on it.太骚气的情话了(★ ω ★)
平庸到到现在都没看第二部
浪费生命
七年也许是夫妻之间一个永远无法忽略的点,只不过剧本略显无力,绞尽脑汁想要造出金句的时候,也许忽略了所谓爱情的创伤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