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品:第二部分
The Souvenir: Part II
导演:乔安娜·霍格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奥诺·斯温顿·伯恩,亚里安妮·拉贝德,乔·阿尔文,理查德·艾欧阿德,查理·希顿,安珀·安德森,爱丽丝·麦克米兰,杰甘·艾伊,亚丝明·佩奇,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爱尔兰,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1
简介:挚爱消逝,年轻女孩茱莉的生活困在死寂的余波中。那位迷人的神秘男子停驻在她行经的每一个角落,让她一再复访与他有关的人事,贪恋两人曾经的亲密相依、控制臣服,试图为狂暴芜杂的昔日关系寻获一个明晰的解答。毕业在即,她的电影创作依旧备受挑战,遥遥无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她能否攀伏情感的藤蔓,让这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成为滋养作..详细 >
观感比第一部分好。拍一部纪念品,纪念脆弱敏感的情感与艺术创作的痛苦。
用静止的流动的影像对抗悲伤。回忆被重新表达,那些重新提起的连接被镶嵌在你不存在的时间里。
第二部没有汤姆了🥺不过乔阿尔文也是帅哥啊🤣随便看看服化道还是很精致的
4.5 #LIFF @Kijkhuis
因为是电影院连着看的,能清楚感觉到导演在剪辑和剧情编排上的进步。拍一部学生习作,悼念逝去的爱情,电影是最好的纪念品。
5.
从元电影逐渐变为元·套娃电影。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私人经历拍成这样多么奢侈,能在私人经历里再嵌套一层意识流多么奢侈,能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喊一句cut多么奢侈。
5.1 倒也没好多少
我可以感受导演对这段感情的着迷程度和从他身上汲取了多少的养分 人总是有工作和生活要过 但是这样不管不顾的沉迷 是很难在人生的其他阶段再现的 我对这种孤注一掷的自我感动着迷 他有着无比虚伪的一面 却在虚伪的自证中变得无比纯粹
比第一部差了一些
沒有看過第一部分依舊覺得整部電影還不錯,沒有預想中的那麼喬張作致、為了增加所謂的自我表達的特異性而濫堆疊符號意象。關於對於親密伴侶缺失後的願承擔 risk taker 的 companion 的需求的表達也沒有過分黏著亦或脫離。
那段超现实的舞台剧真的有点别扭,败笔吧应该算。第二部是在讨论现实和创作的关系吧,最后整出了“楚门的世界”的结尾,想法有点旧,第一部更好。
才明白这是正片,而纪念品第一部分只是前传,是铺垫。电影该是什么,是1比1倍速的生活记录,还是读薄之后的一本书?人的复杂性是永不可也无法探寻的,一层层套娃之后那拣起摄影机的我也不一定就是真我,框外还会有另一个次元的我喊卡。这是乔安娜霍格的《纽约提喻法》,更偏写实风格也较清新有女性的气质。还有细腻的感情线,心疼女主总是遇见渣男,太清楚那种对亲密关系的渴望,那是性绝对没办法弥补的,N道门锁防的只是自己的欲望。蒂尔达是片中定海神针。
原来纪念品是电影,既然角色也是电影人,那我不得不说一切都好只是我真的很讨厌电影里配任何唱出歌词的流行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剧情环境实际播放的不算),真的很学生作品,顺便骂了中岛哲也的告白
女电影人讲起自己的艺术之路源起这样谦虚,但能有机会拍成上下两部本身就是业界奇迹。
闪过的崩溃瞬间,柏林墙终会倒塌,梦里的画面,多镜像,潜藏在日常下的压抑和迷茫,但是这部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共鸣,其实这也是导演记录自己生活经历日常情绪和想象的纪录片吧,中间那段幻想的画面很有趣,让我想重新开始看黑白片了,配乐真好。
比第一部更好,可能是关于电影创作本身的缘故,也可能是在形式和叙事上做了更多尝试,失去爱人的悲伤幻化成了意识流的叙事体验,从主角遭遇的想象、创作和现实中流淌出来,感染大银幕前的所有观众。
又被洗衣粉洗了
1.5。还不如第一部,内容单一,只剩下形式。导演仿佛在向观众传达“第一部不是我的重点,我再拍一部给你们讲明白点:第一部‘台前’是自我回忆重构的总结(关于当年要拍的电影),第二部‘幕后’是我女性意识觉醒的总结(关于现在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我觉得这样的表达对待电影是有些傲慢的,那么多导演在拍摄女性题材和私人回忆,也没见谁会拍两部电影后最终通过在“幕后故事”里“诉苦”来实现表达的。
两部连看, 提升不少好感。 电影学校的片段都非常真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