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1在Film Forum看的导演Q&A场。
电影本身和杨导演的分享都让我很感动,因此想记录下来这些感受。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最喜欢华人的lesiban电影算是香港的《得闲炒饭》,它不是一部严肃的电影但却有很多香港的风味,也很浪漫。
同样作为香港电影,《从今以后》比《得闲炒饭》高很多。
《得闲炒饭》属于都市丽人/T言情剧,《从今以后》属于文艺写实“纪录片”。
记录的是senior lesbian在香港的生活和面临的一些困境。
放眼国际上的电影的话,我觉得最近几年和这部电影在题材和价值上旗鼓相当的有巴基斯坦的《joyland》和法国的《燃烧女子的画像》。
这三部电影都有女性和queer的元素,但是所讲的故事和题材又各不相同。
我很喜欢这些导演能跳出框架,把queer people和女性当作个体来讲故事。
小时候和现在的我其实都很难想象自己年老之后会是怎么样,可以说是也不敢想。
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刻画的Pat和Angie两人退休生活是那么真实又幸福,让我这个姬姥也对老年之后的家庭生活有了一定的向往,可以说是造福社会:) 失去伴侣的Angie是这么一个温和温柔的人,电影中我很多次都很害怕她无法面对痛苦和冲突。
但我却是太小看看似柔弱的女性了,正可谓“芦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她们有的韧性和优雅可以是我想象不到的。
如果我和Angie是同一个年代的人,我也会被她所吸引。
杨导在Q&A的时候分享了他创作这部电影的经历。
他在一次分享会中了解到影片中的社会现象,就主动找到几位一些经历过此类事件的女性做采访。
因为年龄和性别的差距,他在创作过程中会一遍一遍跟这几位受访者回访以求她们的反馈。
在他最后给她们第一次放这个电影的时候,她们都很感动。
一下是两个例子:其中有一位受访者花了很长时间(几年)去跟去世伴侣的家人打官司以得到allowance,她所花的钱和时间是远超过最后得到的allowance的。
为什么她一定要去做件事呢?
因为她要向这个世界、社会和伴侣的家人证明这个关系确实存在的,她们的爱就在哪里,没有人可以否认。
另外一位受访者刚刚看到Pat去世前的幸福场景就开始哭,因为这和她和老伴几十年过的隐藏的生活一模一样,但是她居然能够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展现出来...我在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哭了。
就算我在纽约在这样一个婚姻平权的地方,又有多少幸运的性少数人士终其一生没有体会过这些隐忍伪装和被忽视呢?
我很感谢能够有这样的电影,让片中的Pat、Angie、姬姥朋友们、还有苦苦挣扎居所的香港人被尊重和看见。
一切都哀而不伤,余韵悠长,像两人山间漫步时清晨拂面的微风,像Angie笑着撒入海里的黄色花瓣。
相聚时曾以为从今以后一切安好,离别后才发现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看完电影的那一刻才发觉All Shall Be Well实在是最贴切的英文译名。
安好如初、其乐融融的家庭情景像是做了一场几十年的梦,是一句虚幻缥缈的未来承诺,被定义为逝者的朋友而非亲属,被赶出住所,体验人性贪婪无常,你走后的余生似乎并非一切安好。
但与此同时,影片没有把这种命运捉弄变成反复消费的悲伤奇观,而是以平静内敛贯穿始终。
Angie没有大哭大闹的戏剧时刻,没有半分想博取同情的意图,只是在电话亭独处时暗自抽泣,随后坚定淡然地走下去,捍卫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公平。
怀揣着终生的爱与信任,一定会坚定勇敢地活在世间,请不要为我难过,All Shall Be Well没有配乐,没有密集的情节,电影在平静典雅的叙述中讲述了一个悲欢起落的故事,不想卖弄情绪与议题,只想讲述好现实中常有的事。
昏黄冷淡的色调中,拍摄Angie的镜头常常是越过门框、窗框、玻璃进行拍摄,产生独特的效果,像极了Angie与家人们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
一位失去爱侣的暮年同志会面对怎样的处境,不是天崩地裂撕心裂肺,而只是淡淡跟随着现实应有的走向,偶有温情,但总是残忍。
电影在叙事上似乎褪去了一切技法,甚至只用切黑来进行转场,但更好地表达出生活与情感的细腻流淌,力有千钧。
《从今以后》中的家庭场景,不论是欢聚融洽中的暗流涌动,还是为了现实种种考量不得不暂时放下尊严让利益说了算,都拍得浑然天成,让人感觉自己只是在这90分钟的时间里偶尔踏入了别人的生活一隅,设身处地体验了一次别人的欢喜与困苦。
这不仅归功于导演极其出色的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生活细节捕捉,也源自于每一位演员恰到好处的发挥(区嘉雯、李琳琳、太保、许素莹、廖子妤…你们都太棒了!
)很少看家庭戏看得如此心潮澎湃,可能是出于个人真实的经历与见闻,所以觉得电影里的处理实在太自然、太生动。
亲情或许在彼时彼刻曾真实存在过,但它太缥缈太易碎,以至于当利益被摆上台面后即刻烟消云散,不见来时踪影。
不管经历怎样的人间真实,从今以后All Shall Be Well,看着你一字一句拟定却来不及签署的遗嘱,回忆着在山中徒步时的那个悠长的吻,慢慢将黄色的花瓣撒入平静的水面,爱永远是答案。
第一次接触这种题材,虽然评论区指出一些不足,我仍然觉得是一部很意义的电影。
不知道真实的les之间是怎么相处的,但是在这对老年伴侣身上还是可以看到类似夫妻的相处模式,Pat是更加偏向丈夫的角色,Angie则是妻子的角色。
Pat有几个行为是带有比较浓重的传统男性色彩的,比如说立好遗嘱迟迟不签字,比如说在伴侣不知情的情况下借钱给朋友,比如说对自己的侄子尤为疼爱(具体表现为给侄子买车)以及房产保险箱等等财产没有加上相伴数十年伴侣的名字,从结果上来说给足了Angie情绪价值,物质上无卵用,非典型的“渣男”行为,虽然这么说可能不那么恰当。
相比寡言无能的哥哥,她在同姓家族里扮演大家长的角色。
这些源于Pat的人生经历,出生在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祖籍潮州,为人和善,性格上敢闯敢干,她靠着自己拥有一套在香港称得上豪宅的物业,从小小制衣厂女工到生活精致舒适的小老太太,不吝于照拂哥侄,帮助朋友,对伴侣也给足情绪价值。
某种意义上,她摆脱了原生家庭,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女性的身份,死后哥嫂变成了话事人,包办了丧礼继承了遗产,她的社会身份从胡小姐变成了胡先生的妹妹,而不是Angie的伴侣,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吗,好像又没有。
Pat的身上带着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同时又成为男权社会的一份子,出场时长不多,却是整部电影里最鲜明最复杂的人物。
然后说说哥哥一家人,他们代表一部分的香港普通中下阶层,抱怨贫穷,但是认命。
影片里的两个男性是我最讨厌的角色。
哥哥无能又带着无用的骨气的老实人。
六十多岁年纪,愿意做夜班保安也没有求助于妹妹。
在儿子抱怨骨灰位很贵的时候,他答我已经付订金了,我虽然穷,给妹妹办丧礼这点钱还是出得起。
但是得知有权继承遗产时,说辞却变成了我们胡家这么多年也待你不薄,你这么多年吃穿不愁,言下之意是房子也该还给我们胡家了。
这个房子,哥哥一家没有出一分力,人走之后,又变成他们应得的,因为他们冠以相同的姓氏。
亲缘关系大于任何,其实是不劳而获的遮羞布而已。
侄子其实是另一个哥哥,最开始说Angie姨你和Pat姑姑对我那么好,如果我爸要赶你出去,我肯定是站在你这一边的。
但是看到即将得手的窗明几净的大房子,想起跟女友的住所厕所甚至没有窗,通过父亲跟Angie姨谈,如果没有孩子可能还能让你在这个房子里住下去,但是现在有了孩子没办法。
你会不结婚不生小孩吗?
你总会结婚生小孩,所以这个房子怎么样都要拿回去。
侄子这个角色跟哥哥如出一辙,甚至更加懦弱伪善。
人性经不起考验。
这不是一部很大众的电影,至今豆瓣上短评只有641条,长评9篇。
但还是想写写这部电影。
它在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全景单元观众奖的提名。
今年五一时候去香港,刚好这部电影也是在5.1在香港上映的好巧!
抱着去港澳一定要看场难看到的电影的角度,大晚上步行去两站地铁站外的电影院,看上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老年女同性恋者Pat和Angie,一方Pat突然离世(且未正式立下遗嘱)后,另一方Angie与Pat家人关于Pat的遗产继承上的冲突,最终Angie也无可奈何搬离房子,没有骨灰但通过向大海洒下黄色花瓣的方式,实现了Pat生前希望海葬的愿望。
这部电影本身题材会自带光环,在多元性别的社会环境下,很多缺位的多元人群没有被关注或很少被关注到,更别说再用年龄多划分一道的中老年女同人群了。
但必须要说,对于习惯看大众化电影中叙事冲突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确冲突感弱很多,属于【很平淡讲述冲突】的那一类,但是当中将伴侣突然离世后茫然的Angie遭遇刻画得非常到位,属于全程无尿点的那种,走入人物视角看这部电影风味更佳的那种。
电影的导演是杨曜恺,下来写这篇之前做了点功课,这位香港编剧曾经还有一部电影《叔·叔》,讲述的是老年男同的电影。
马上要把这部电影看起来!
这部电影时隔快一个月,再来写下影评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几个点吧:首先,很喜欢豆瓣上一些网友的总结:对抗世界不止需要爱,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武器。
这部电影点出了多元群体面临的现实社会中法律等实际边界框架下的窘境,法律没有很好地保护多元群体的利益。
电影中即使家人从情感上接受了她们的在一起,但在我看来有一定原因是因为Pat一方兄妹地位上不平等而造成的,且主要是经济地位,妹妹Pat与Angie住在大house里,但哥哥一家只能挤在逼仄的香港公屋当中,连侄子要和女友买房,都买不到一个【浴室带窗户的房子】。
试换个角度,如果这部电影中Pat与哥哥的地位是颠倒过来的,哥强妹弱,是不是有可能出现强行要求妹妹喜欢男人的戏码。
说回来,即使家人从情感上接受了她们的在一起,但当开头团聚场景总还是有一丝丝变扭,比如哥哥对Angie聊天时候的神情和说话上的礼貌与距离感。
当无遗嘱需要争夺遗产时,双边的变扭被放大了。
在本来就不是完全和谐的家庭关系下,从如何安葬Pat产生的冲突(海葬还是入土为安)、谁是Pat的亲属站在最前面祭拜,到后面要求Angie搬出house让给哥哥一家,坦白说因为Pat最终没有签署下遗嘱,她们的关系与继承关系一直处于法律不受保护的地位。
生前有多么恩爱,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的遭遇就有多么令人唏嘘。
但如果Pat生前签署了,这场纠纷是不是就不存在了,不知道……但我知道导演不会让这一切发生哈哈哈。
其次,对于【家】概念的探讨,与【同性爱】之间的张力,在Pat这个人物上得以呈现。
虽然电影对Pat的描述镜头不多,但其实要画人物关系图,Pat一定是在最中间的。
她既有对Angie的爱,也有对家庭团圆的执念,乃至到最后一刻也没有签署下那份拟定下来的遗嘱,才有了后面的冲突故事。
什么是【家】?
随着现代社会人类关系的发展,【家】有了很多不同的外延延展,同性伴侣之间也是小家庭,多元成家也是家。
在我看来,亲密关系理应是【家】概念的核心部分,【大家庭】淡出部分亲密关系主导的【家】的概念,但只是很部分,冲突时这种淡出应是大势所趋。
另一有趣的点是,在传统异性恋价值观下,【家】概念水到渠成,但其实只是配偶更换了性别,【爱】与【家】的适配就成了没那么容易兼容的问题,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丝别扭。
当然电影中没有从Pat视角下体现别扭,但是Angie与其他家人的相处,尤其是与老一辈哥嫂的相处,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些吧。
而Pat在恋人和传统家人亲属之间,也没有做下决绝的决定(当然有推进故事发展的原因,但现实这种情况就显得很真实了),这个未下决定很耐人寻味。
最后,很感谢导演没有为了让电影和谐,而强行硬掰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结局。
最后一幕两个人在凉亭,电影戛然而止。
当时的我是震惊的:怎么就停在了这儿?
不习惯这样结尾,似乎有很多未尽之意,但不妨碍这部电影还不错的口碑。
首先想说观影氛围特别好,我是奔着这部电影来的,看到开场前lgbtq+的短片才意识到这是 Festival du Film Chéries-Chéris的单元电影之一。
最后在谢幕纯音乐的映衬下,大家的抽泣声此起彼伏,随后鼓起了掌。
真的很希望国内观影也可以加上鼓掌的习惯。
我也发现法国人的笑点跟我真的不太一样,前面对话放着法语字幕大家在笑时我还以为是我没看懂呢。
不过法语字幕配上粤语对话,让我至少遗失了30%的信息点,尤其一开始我的耳朵在听着一种有点熟悉但几乎不会的粤语,我的眼睛在看着有些陌生的法语单词,我的大脑却完全不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后面我只能完全摒弃掉听粤语,转而看法语字幕,才能跟上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先说一些缺点。
可能因为前面有这个小插曲,我没能跟上电影的节奏,导致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前一秒大家还在合睦融融家庭聚会,后一秒女主之一Pat就死掉了,转折太快,还没怎么交代这个人,就开始讨论她死后她的另一半Angie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社会困境。
我不太喜欢导演的镜头语言,尤其是镜头转场,总是黑幕或者完全没有衔接就跳到下一个镜头。
其次有很多在我看来是无效表达的空镜占据过多时间,譬如有很多有关树的镜头,在第一次看骨灰龛位时,在Angie坐车回父母家时,电影并没有关于树的意象的铺垫(或者我遗漏了什么台词信息?
),因而这些镜头也显得模糊。
同种空镜在我看来表达很好的是《夏日细雨》这部电影,电影也有很多从车窗往外拍快速移动的树影的镜头,但这些镜头语言很好地反映了小女主的心理变化。
以下是对剧情的探讨。
中秋节明明来的都是Pat的家人,但是下厨却是Angie,Pat在客厅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最后散场时也是Angie在厨房打扫卫生,她对Pat说话但一直没收到回应,再次转场就是Pat去世了。
在花店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来Pat赚的钱应该比Angie多,所以感觉这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异性恋相处模式…?
赚钱少的那一方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责任。
并且Pat和Angie一起出钱买下了公寓,房产证上却只有一个人的名字。
电影没有交代Angie有没有写过财产委托书,但Pat确实写了,却没有签字,我自己的解读是某种意义上Pat其实会知道自己死后自己的哥哥一家人会对这个房子下手,但她希望这不会发生,期待all shall be well,这部片子的英译名,不过我还是更喜欢中文名从今以后啦。
(不过最后一段我不是很确定,害怕是自己没看懂法语字幕而导致的误解,很希望有人能和我讨论一下qwq)再然后是对香港的展现让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脏乱的街道,狭小的楼梯,破旧的房门,生锈的通风扇以及拥挤的房子。
好像电影唯一让我觉得有现代化气息的就是她们的公寓和Victor的车了。
由于本人只在香港待过不到完整的一天,所以对香港不是很了解,至少我看到过的香港不完全只有这些。
但确实香港的住房问题已经是个大社会问题了。
再然后就是我也不太喜欢结尾,我感觉结尾有些苍白无力,仿佛导演除了展现“遇到你以后我才有家的概念”,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了,而物理意义上的“家”在伴侣死后只能被剥夺。
不过很喜欢她们一起相拥亲亲的画面,还有一起逛菜市场的场景,为数不多的落脚在两个女主本身的温情画面。
所以我其实不知道该怎么给这部电影评分,我很喜欢这个议题表达,导演在叙述上是成功的,收缩有力的,四平八稳的,但同时也是隐去自己观点的,我没有看到更有力的更鲜明的东西,一切都是暧昧模糊的,就像没有签字的那份财产委托书。
原来是HKIFF开幕来着 忘了这茬了 那赚了就是短暂地喘口气 想看部电影就去看了有关一对中老年拉拉显而易见的,共鸣很多。
无论是遗产分配还是LGBT无权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非常强烈的无力感。
每次看相关Case都觉得很无力,又重新富有动力。
说实话会想做点什么,但又担心不被认同。
会不会有一些bi,因为这些政策上、客观上的东西,选择异性呢。
Pat的角色也真的很难,传统的家庭环境、人员关系,贫富差距等等。
很佩服Angie,可以坚定地作出那么多举动,提出反对、让步(但不完全是妥协)等等。
我很难想象在这个年龄,忽然失去那么多,会有多难接受。
但是Angie扮演者的演技好好,状态变化很大。
后来和拉拉朋友们在海中撒花真的很触动,Angie的笑容也是真的放松了,有归属感的。
看的很泪目,好喜欢这种安全感遗产分配的part过于真实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但是又是合理的、无法反驳的。
(虽然看的我想骂又是重视遗嘱/遗产代理人的一天不过yysy,感觉导演没有那么了解拉拉群体?
有点片面化,不是很深入。
至少从形象上就,那么多对难道必须是典t+典p吗(甚至有的角色让我觉得油…
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舒缓的节奏深深打动了我。
影片开场便是震撼人心的海啸场景,这一幕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也将观众迅速拉入到角色们的命运之中。
法国女记者玛丽在海啸中经历了生死一线,从此她的生活被那段濒死体验深深影响,她开始执着于探寻死亡之后的奥秘。
玛丽的追寻不仅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更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她的故事线展现了生者对于逝者的无尽怀念与探索。
通灵师乔治的故事则更加贴近我们对于死亡和超自然现象的普遍认知。
他拥有与逝者沟通的能力,却因此在生活中倍感孤独,甚至被家人利用来牟利。
乔治的孤独源于他的特殊能力无人理解,也源于他无法像常人一样生活。
然而,在影片最后,他通过帮助他人与逝者告别,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乔治的故事让我意识到,面对死亡和失去,沟通与理解是多么重要。
最让我感动的是伦敦男孩马克斯与双胞胎哥哥杰森的故事。
马克斯在杰森去世后,一直无法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他坚信自己能够看到哥哥的幽灵,并与之对话。
这种超越科学解释的情感联系,展现了生者对逝者的深深眷恋。
马克斯清澈的眼睛中充满了对哥哥的思念与不舍,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影片中,马克斯在路灯下苦苦等候的场景,仿佛是对逝去亲人的无声呼唤,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从今以后》通过这三个故事线,将生死之间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角色内心的挣扎,让观众在平静中感受到深刻的感动。
导演伊斯特伍德以其沉稳的叙事风格,将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最终汇聚于一点,传达出对生命、死亡和爱的深刻思考。
影片带给我的启示在于,面对死亡和失去,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受和遗忘,更需要理解与沟通。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与其沉溺于痛苦与恐惧,不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珍惜当下。
影片中的角色们在经历死亡和失去后,都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这也让我意识到,生命中的一切痛苦与挫折,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今以后》不仅是一部探讨生死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与怀念的作品。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影片结束后,那份关于生死、爱与忧伤的情感久久萦绕在心头,让人回味无穷。
或许,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从今以后,我们应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珍惜当下,拥抱未来。
开头是一对老年拉拉背着双肩包沉默的并肩行走,前方是丘陵。
镜头一转到中秋节的早上,烧水泡茶吃早餐,早餐很丰富,期间各玩各的手机,偶尔抬头交谈。
之后坐在镜子前梳妆,Angie自然的给阿Pat涂了点面霜,收拾完两人站在阳台那里低声讨论中秋的家庭布置,携手贴窗花。
背上鹅黄色的小猫布袋出门买菜,熟稔的挽着手臂走进熟识的花店,Angie看上了有点贵但好看的花,阿Pat会给她买6朵。
转身去海鲜市场买中秋食材,阿Pat会不经意搂过Angie的肩。
只是几十年一起默契生活的日常碎片。
阿Pat甚至还在想着要做Senior beauty为老年生活多点保障,从她眼里似乎还能看到永不停息的未来。
中秋家宴温暖迷人,似乎早就融为一体的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团团圆圆。
也最终崩毁在温馨的假象里。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人类是最不可信的复杂动物。
他们才是她的家人,而你不是。
你连表达悲伤都要排在他们后面,你连最后的安身之所都不配拥有。
朝夕相伴的同性伴侣,以为顽固不可磨灭的陪伴,什么也不剩下,连爱过的证据都被自己质疑。
最后坐在老家门前,往事并不如烟。
从主创到宣传,包括导演本人从前作《叔·叔》延续至今的创作理念,《从今以后》都是一部以“香港中老年女同”如此一种具体身份为叙事核心的电影。
而在这样一种具体的表征面前,即便不直接沿用political identity的理论,光剖析叙事核心本身——香港地域上的文化交融与冲突、年龄所带来的代际差异,以及最显而易见的性少数群体的遭遇——仅仅是这些也足以说明这种身份特质理应得到强调的必要性。
然而《从今以后》却在这种捕捉上产生了严重偏移,在片方试图代表或者“揭露”所谓香港女同性恋群体之uniqueness的论调面前,对身份的聚焦之偏移比起《叔·叔》甚至是种退步。
当我们仔细剖析每一幕叙事中的困境便会发现,片中的所有身份都具备可替代性:长兄如父权力结构家庭中的女性或者晚辈、因不敢向长辈出柜而以“兄弟姐妹”称呼伴侣的性少数群体、亲人离世后因分家产而分崩离析的家族、拥有别人羡慕的亲密关系但自知华美袍下虱子的(不分性取向)情侣……把区嘉雯饰演的女主角换成以上任何一种身份,片中的矛盾都任然成立。
当然可以说女同是所有这些不平等权力结构中下位者的集合,但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失焦。
(或者说,这其中掩藏着一种杂糅带来的不可靠,比如一个东亚中老年女性真的可能会因其女同性恋身份而突然变得纯爱更“进步”而在相同价值观下的同辈人都笃信的风水的同时对抗这保守的一切吗?
我对这种反差是存疑的。
)导演杨曜恺在映后交流中提及,自己在创作前期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涉及了几个很具体的样本,但也正是这种样本量的单一,让叙述不再具备普适性,也就是上文所述“身份失焦”的源头。
于是一切就离创作本意的所谓女同性恋生存境遇越来越远,而更像一种对于特殊个体如何在一个多重权力结构交杂的境遇中找到自己位置和处境的对于具体个人的自我探索。
更因如此,主题中最想被讨论或者说整部剧作本应被摆在最核心最根源位置的“对于同性婚姻的法律保障”便显得想支离破碎的闲笔,在片中某些段落生硬地穿插。
相比之下,我个人会觉得杨曜恺做得最好的反而是开篇对于香港市井生活的呈现以及中间穿插的对于郊野公园风景的描绘。
配合上摄影和声音,那些街市里砍价的、城门水塘边散布的画面足够真实也足够美。
这种生活的质感在多年以来的港产片里几乎是稀缺的,在老一辈的尽皆过火面前是它被鬼马癫狂的光芒和野心所忽略的,而在新一代四字帮鲜浪潮那里则是被柔光滤镜或者为了成本而搭建的小巧精美室内镜所美化的。
因此,若未来不再强求要以同性题材作为自己的创作脉络,或是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议题上确实难以捕捉到那些普适的境遇,我倒觉得导演可以考虑拍摄关于的风光片或者纪录片。
毕竟这片土地上流失中的、不曾被记录的风景还有太多。
四月初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决定要看,点映和正式上映之间还跑空了一次,今天终于心平气和地看完了《从今以后》。
自己会不由自主地设想老年生活和离开世界的方式,自然会被相关的影视讨论吸引。
愿望能健康、自理、独立的生活,又能体面、有尊严、有计划地离开。
电影比我预想做得更好的是 Pat 的家人不是脸谱化的“坏人”,他们困乏、努力、隐忍,是活生生的普通人。
他们不是贪婪的,他们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甚至真实世界的 Angie 如果遇到这样的家庭都是值得谢天谢地的。
还是想高亮两条建议,一是生前遗嘱和各种文书格外重要,并且要行动起来;二是 Angie 的朋友们非常重要,这种相互的社会支持可以稳定价值观和调节身心状态。
没有多少困境是性少数群体特有的,把 Pat 换成我爸,Angie 所经历的,就是十几年前我妈和我经历的事情。
支持性少数就是支持性多数,保护多元化就是保护每个人。
#Berlinale2024# 沒有法律的保障,房子保不住,保險箱取不出,中秋之宴的其樂融融面對現實的考驗便不堪一擊,電影把人性微妙的分寸感拿捏得很好,雖然對女主角來說終究是與錢無關的事,但從更現實的視角關注同志議題相比《叔·叔》絕對是更進一步。
好温情好残忍,拍得很贴地很香港,是会让我和《天水围的日与夜》放在一起的电影。chosen family才是真正可以回去的家。
比导演前作要好,进入到了更本地议题的通俗化讨论,但也因此带来了大量重复的本地通俗情节剧演绎,温和地顾及了对立的双方,以至极大削弱了议题本身的尖锐,结尾走向也非常温吞。但好在电影实际指向本地结构体系的更大的问题,不止是合法伴侣的保障,也是更普世市民的保障,从金鱼兜售的塑胶袋、居民楼的密集窗口,到骨灰柜格,一种匹配的格子单位的困缚。
前作《叔·叔》通过一段关系的从无到有,讲老年男同的道德难题,“向亲友出柜&与同性建立LTR”;本片则通过一段关系的从有到无,讲老年女同的法律困境,“同性伴侣的遗产继承权”。最好看的地方是哥嫂一家四口逐一与“阿姨”私下交谈,人人有难处人人有心病,虽然都不是纯粹的恶人,但为了争夺房产,还是齐心协力将相处了四十年且有恩于己的“阿姨”赶出了家门。整个过程不动声色也(几乎)没有恶语相向,就完成了一次弱势人群对更弱势人群的集体戕害。印象较深的是一处设计是,《叔·叔》和《从今以后》都拍了一场同性伴侣一起在家中炒菜和吃饭的戏(是真的炒菜不是那种炒菜)。每到这种时候我就又要想起梁朝伟在《天下无双》里的那句名台词,“原来一个人吃饭,真的没有两个人开心”。
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的,人物也稍微有点,唔 ,扁平。为什么默认同性couple就可以相濡以沫、团体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呢。比较喜欢回父母老家的那场戏,说过再多遍的事,还是会被别人悄悄地抹去。
第4603-爱人的家属不一定是爱你的人。从今以后,同性伴侣要先留好遗嘱。区嘉雯演得不错。
我觉得这属于所谓的冲奖片 蹭一下目前西方流行的思潮 完全不顾及观众的感受 高高在上的俯视观众 这你觉得难看 不是电影的问题 是你的问题 导演的名利心 把这部电影熏的一文不值
@ GoldenScene|看时对亲密关系和家庭的反感厌恶大爆发,即使戏剧上把矛盾冲突最温和化,故事的很多核心概念还是令人作呕(或者说不分性别性向传统家庭价值观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东西),取向重合行为相似也不能说明其他人cherish和追求的东西在我这里就值得。所以观感还挺分裂和难受的。话虽如此,就算我用不着,我还是祝你们争取平等权成功。另外这女同议题演得拍得都不够格反而一股子剥削味
#迷惑电影大赏#这个电影有一点点女同要素吗?换成没有领证的丁克不也毫无痕迹。电影里出现的所有女同couple都是一个丈夫发型一个妻子发型,一个做丈夫的事,一个做妻子的事,连对话都是“男”“女”有别 ???导演没事吧。再看一看,男导演男编剧……令人无语😓 男的什么时候停止霍霍女性题材,是不能拍男同志吗?本来以为是女性班底想借电影通过同阍,没想到现实更令人作呕🤮
HKIFF48 20240328@KG / 看的时候就想到了Henry和Edgar这个case / 除了刻画这对女同主角外,也有不少篇幅(用Angie和ta们一一沟通为引子)刻画了属于这个家庭里其他四个成员各自的生活,很现实,也很为难 / 但我想说fish演的角色所说的解决方案(平分)难道不是(在必须重新分配的情况下)最合理的吗?Angie也可以得到补偿,结果最后还是如她所说只分给了victor一个,该死的父权制和该死的传宗接代思想 / 最后的深吻很真情流露
看完觉得女同最应该做的就是断亲另外对女同的刻板印象减一分
#HKIFF48#他爹的,看完只想赶快立遗嘱,把我的财产留给我爱的人。诶,不对,我好像没有什么财产,倒是有负债.......
看得我鬼火冒 #Berlinale74 @Cubix 9
终于有一部「看见」中老年拉拉的华语片已经能让人感慨了,更不要说通过遗产纠纷引出的对婚姻制度的反思。正如杨导所言,「我们会发现最终我们在谈的不只是平权、房产或财富,而是人际关系,当社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与不公义,影响到的其实是每一个人。」如果只有一种关系是被允许获得保障的,对于其他各式各样的事实家庭而言,就是一种不公。真正多元、自由的社会应该做到让人实实在在 be well,希望本片能成为走向那个 shall 的一小步。
[SFMOMA] 现实给不出释放情绪的结局,只能由大家团结起来推动立法了吧。个人立遗嘱才能维护伴侣权益的话,终究是被转嫁了体制缺陷的压力;强夺才住得起公寓也是一样的道理。反派有个人生活和工作是巨大的优点,但不像安吉有家庭外的朋友,还是有点单薄。画面的冷暖很刻意,但死亡面前这也足够自然了吧
人情冷暖,看得我唏嘘,所以要修法,所以要平权,不然连话事的资格都没有。如果多几场对谈戏,把各方的心境想法都拍出来,一定更好。无论多自私,无论多大度。
5.5好好的题材拍得稀烂。整个故事就是一家虚伪的人欺负一个孤独的老人。
建议列入“同性恋婚姻非合法地区的LGBTQIA+必看片单”和“所有性少数群体50+必须看的普法片”。对抗这个世界不仅需要爱,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武器。
#HKIFF2024 三星给的都是技法分。故事本身太过干瘪,对所有社会问题描绘浮皮潦草,固步自封于家庭生态的塑造,因而极易滑入虚浮的窠臼。
破地狱里面一个桥段好像就是从这里面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