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本片的剧本点个赞,故事非常好。
其实电影的剧情并不算新鲜,叙事结构就是典型“罗生门式叙事”,用回忆的方式多条线索平行叙事。
而故事内容可以参考当年丹泽尔·华盛顿和梅格·瑞恩主演的《生死豪情》,我国的《集结号》其实有点这个意思,但偏差的比较大。
故事讲述抗战时期,一个连护送一名受伤的首长突围遭遇埋伏,失败,首长被杀,全连几乎全军覆没。
多年之后,首长遗体被发现,头颅上的子弹头显示是在很近的距离内被射杀,与当年证词“被流弹击中”不符,从而展开调查,当年现场健在的还剩四个人,每个人说的故事都不一样......当年黑泽明改编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绝对是神作,的戏剧冲突是由它独特的叙事形式与结构来产生的。
冲突存在于四个不同叙事层次之间,即通过四个不同的叙事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来实现影片的戏剧冲突。
电影不同叙事层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个叙事层次不是对叙事的补充,而是为影片叙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这种模式被后世用了无数遍,连张艺谋的《英雄》也是如此,这类故事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真相到底是什么?
”,几个叙述者可能有一个说的是真话,也可能全部说的是假话,这个梗将牢牢吸引住观众。
但这种剧本不好写,首先要保持每个人口中故事的独立性,而且要严丝合缝,不要让观众提前知道真相,或者能猜出来某个人物在说谎。
其次就是需要大量的推理,因为没有额外的目击者,调查者需要从叙述者的故事片段中拼出当时的情景,并寻找蛛丝马迹来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
最后,叙述者虽然各自的故事都不一样,但出发点都必须相同,就像《罗生门》中,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编造谎言,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然也可以全部指向另一个地方。
这就是这类故事不好写的地方,《近距离击杀》中四个叙述者,他们的角色设定是这样的:A:连长,战斗英雄,气场强大,不苟言笑,典型的军人,全部弟兄为保护首长几乎全部死亡,跟首长有矛盾,发生过争执,说出“你只是个任务”的台词。
B:枪手,铁汉,话语不多,整天阴着脸,性格火爆,不合群,因此发现了不少秘密,说出“打仗反正都是死,不是我死就是他死”的台词。
C:担架兵,前伪军,离首长最近的人,胆子很小,奉行保命要紧,说出了“一盘棋要保一个将,但小兵也想活”的台词。
D:列兵,整天笑呵呵,时刻在连长身边,察觉了连长与首长之间的矛盾,说出“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的台词。
还有调查者,军校毕业生,没上战场,纸上谈兵高手,但很多打仗常识还是会弄错。
这就是本片的主要人物,围绕着“到底是谁杀了他”的故事。
故事结局我不剧透,因为这种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真相,一旦提前知道真相,再看兴趣就会大大减少,因为你会发现电影的推理过程还是非常精彩的,误导性很强,编剧一定是70年代本格推理电影的粉丝,虽然没有当年很多悬疑故事好看,推理层面也比较弱,但对真相的挖掘、对细节的把握,包括信号弹、手枪、子弹、枪声等细节的挖掘,起码在国产电影里还是非常精彩。
《近距离击杀》不算一部单纯的战争片,虽然有战争场面但仅限于回忆和叙述者,而是一出悬疑片,电影对人物刻画的笔墨很重,从台词、回忆中深刻挖掘了每个的角色的个性,这一点在悬疑片中是必须掌握的,起初担心国内拍这种电影有的主旋律,各个角色的高大全形象都占满了,但实际上本片跟主旋律没有任何关系,战争时期的故事让本片几乎不带意识形态,而是刻画了战争的残酷,泥泞的画面,脏乱的战场,破烂、疲惫的军人,以及在人物之中,上级任务与生存欲望、战友之情之间的博弈,描写的非常真实,不像当年样板戏那样将八路军刻画成不怕死的铁汉。
本片中,每个人都是小人物,都有各自的心思,有血有肉的形象,结合本片这种在国产电影中少见的故事类型,这就是本片的长处。
别被那些脑残抗日神剧遮盖了双眼,本片真的不是你们想象的那种类型。
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剪辑,有几处让人很出戏,衔接不算太好,其余还好。
演员方面,董勇、巫刚两位实力派没的说,演技真心赞,其余几位主演虽然不出名,但无论从形象还是表演上都非常出彩,反倒饰演调查者的那位比起几位主要人物相形见绌,意外的是在里面发现了当年央视《水浒传》中李逵的扮演者赵小锐,客串了一个角色,很久没有见到他了。
看片前,只知道《近距离击杀》曾获第14届电影频道百合奖优秀故事片二等奖,却没想到《秋雨》(《西雅图》导演薛晓璐编剧)的导演孙铁拍摄战争悬疑题材,却通过残酷战争极端背景,拍出不寒而栗的恐怖色彩。
各种雷霆轰鸣音效与蒙太奇剪辑,都效仿着好莱坞商业化高超手法。
当抗美援朝英雄俘虏被逼自杀,当曾是伪军的士兵撒起谎言,当昔日战友说法不一、各有疑点,历史的伤疤逐渐揭开,人性最脆弱的一面集中爆发。
尽管观影达人很早就能猜到真相,但本片还是面对一些尖锐问题,倘若内地导演都有孙铁那种死而无憾硬骨,何愁拍不出《火线的勇气》《共同戒备区》? 《近距离击杀》从1944年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讲起,八路军高级将领马德瑞的警卫连几乎全连覆没,而马首长离奇死亡、尸骨未寻,更成为一起悬而未决凶案。
孙铁导演选择以调查员视角,大量地进行插叙、回忆,从多个侧面来拼接出昔日回忆,让真凶逐步浮出水面。
例如疤面士兵、曾是胆小伪军、王连长等人的拷问,一点一滴呈现真相。
再如战场环境恶化得无以复加之时,大家望着日军脸有蚂蝗都不能动,王树连长被逼勒死伤兵手下,“常胜将军”马首长躲避远处见死不救,颇有点瞠目结舌。
而曾是伪军的士兵,神秘兮兮讲出“有一种人战场上死不了...能迎着子弹跑”,闪回到马德瑞腿伤后,居然凭借不俗检验,指挥背他的手下如何躲避狙击,让你惊心动魄。
刘继勋扮演调查员孙田,不相信士兵供词,认为首长被“近距离击杀”肯定不是死于“日军流弹”,提早为影片铺垫一个悬念——他究竟是怎样的死的?
接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套用了“罗生门”的洋葱式关联回忆当年,强大的信息量,让你看出马首长和王连长的矛盾。
而精忠报国、视死如归、搭救手下、舍生取义.....这些标签或许是每个有英雄梦的军人追求,但谁又能做到呢?
片中,王树连长是一名战争英雄,曾打过日军和美军,但身为抗美援朝交换回来的俘虏,必须面对严厉的拷问与奚落,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他心灵的折磨。
而马首长有了孩子后,轮流接受每个士兵弹脑波儿,轮到17岁士兵弹疼了,他吓得哭得要死,这些生活细节都很真切动人。
除了各种惨绝人寰的战争伤痛回忆,还有各位演员对峙飙戏,《近距离击杀》随着剧情发展,不可避免揭开了真相。
当17岁士兵笑呵呵说自己比枪高了,却瞬间死于非命后,让剧情陡然逆转。
但我猜到了马首长如何死,却没猜到战场上的兄弟情仇,却在枪林弹雨中从自我控制逐渐丧失。
四个幸存的战友,带着满腹伤痕的灵魂,而年轻气盛的调查员,则险些意外逼死人命。
本片投资1000万,制作环节却精益求精,频繁造出悬疑色彩。
例如审问战友时,对方脸瞬间贴近大特写,随着轰鸣音效,营造出一种疑神疑鬼的神秘惊悚感。
当开篇战场上,炮火落下,死伤无数,尸体横飞,本片尽可能拍出类似《拯救大兵瑞恩》残酷写实风格.....如今,抗日意淫影视剧泛滥,社会上投机分子增多,让观众不相信那年代有英雄人物诞生。
神马徒手撕鬼子、神马假冒“厨子戏子痞子”把日军当猴耍、神马被轮奸后穿起裤子杀日军、神马800里外狙击鬼子、神马带着化银水瞬间融化日军金库,侮辱了曾经欺负我们八年的敌人,也侮辱了编导和观众的智商。
害得有战争英模存在时,反而让觉得不可思议。
庆幸的是孙铁导演还有最后的良知,让《近距离击杀》以生命为重,激发着人性本真,还略带对调查员逼供的批判色彩。
我们拍不了《火线的勇气》那种胆小士兵向长官开枪逃逸的故事,再说“美国甜心”梅格·瑞恩即便演那么经典霸气,奥斯卡还不是从没给她提名,因此《近距离击杀》商业宿命注定是凄惨的。
最后,让本片的首日0.9%排片见鬼去吧, 董勇、巫刚、张煊赫、李思博、刘奕、刘继勋加起来,都不如赵薇一人粉丝多,却演得尽心竭力,不止这点票房。
如今《画皮2》《富春山》首日都能靠35%以上排片狂赚数亿,这根本是市场潜规则造成的恶果。
大片肆虐、爱情/喜剧横行,如果不是最近关注这部几近默默无闻的《近距离击杀》,几乎都不会去想自己有多久没看过抗战片了,更不用说在大银幕上。
不可否认,灾难性的“手撕鬼子”抗日脑残剧彻底倒了观众的胃口,已经淡忘了小时候看《地道战》、《地雷战》时的手舞足蹈、欣喜若狂。
这是我选择上午翘班(附近影院一天只排这么一场),顶着大雨去影院“包场”看《近距离击杀》的原因,太久没看过抗战题材的作品,同时也想重温一下年少时看抗日片的感觉。
但意外的是,《近距离击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抗日题材,给我带来了十足的意外和惊喜。
最小格局抗日片几乎所有的抗日题材都毫无意外的贴上主旋律的标签。
中日对抗,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在诸如此类的命题大纲下,加入千篇一律的战争场面,千人一面的红军形象,以及千夫所指的小日本鬼子,索然无味,这些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为什么抗日战争就一定要走主旋律的路线、一定要往“大”了拍呢?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一部自己的“拯救大兵瑞恩”,仅单纯的从人性出发吗?
不得不说,《近距离击杀》就是我一直想要的作品。
电影以1944年的抗日战争为背景,虚构了一个“斩马行动”,讲述日军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马德瑞的故事。
但影片并没有过多的着墨于战争本身,而是在渡河战役后,笔锋一转将时间推后11年,来解密马德瑞的死亡疑点。
到了这一步,相当于是借着抗日电影的皮囊,来讲述一个充满惊悚、悬疑色彩的故事。
《近距离击杀》是我看过最小格局的抗日电影,它不探讨战争的是非,没去在乎对抗的胜负,仅围绕着非正常死亡,用90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从疑点铺开到最终给出答案的过程,小格局,却给人大惊喜。
悬疑元素的成功植入看过影片和几个朋友交流,发现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罗生门》。
尽管不同背景,却在悬疑元素的植入和叙事结构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马德瑞死的不明不白,警卫连提交的报告均称是被流弹击中身亡,但11年后找到遗体,却证实是被手枪近距离击杀。
这让一切疑点重重起来,时过境迁,当初的警卫连仅剩四人,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死亡恐惧的折磨,剩下的四个人每一个都表现的不正常,他们防备、狂躁、歇斯底里,初出茅庐的新兵蛋子明显hold不住,四人互相指认,又都有嫌疑。
影片在四个人的供词和当年突围的场景中不断切换,给出的线索碎片很烧脑,随着剧情的推进,又给人一种逐步接近真相的快感。
其实这类影片,除了剧情设置的足够吸引人外,镜头和节奏的把握也非常重要,能感觉到导演孙铁在极力的把片长压缩,开篇渡河大战甚至没有一点铺垫,干净利落,这也是在以往的抗日片中极少见到的。
每一个演员都是实力派董勇和巫刚是我很喜欢的两位演员,也许是期待过高,他们在片中的表现仅感觉是中规中矩,不过二人在既合作又对抗的戏份中还是显得张力十足,给我惊喜的是其他完全叫不上名字的演员,他们在战场上和解放后,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气质,一方面对悬疑的氛围起到了恰到好处的烘托,同时也让人过目难忘。
这一切的不安、突兀、扑朔迷离,都会让你变得急不可耐,乐意去跟着剧情一起等待最终的答案。
文/陈令孤战争片曾经长期是中国电影的主力军,从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到新时期助推第五代诞生的《一个和八个》,再到九十年代以“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为代表的史诗战争片,基本上每个时期都能奉献出一大批作品来,同时也培养了很多观众的战争片情结。
当炮声雷动,硝烟弥漫,英雄们持枪向前奔跑的镜头升格出现,往往能荡漾起我们心中那一份炽热的激情。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电影走上产业化道路,再加上《英雄》这样的大片的刺激,一大批娱乐片类型占据了市场的绝大份额,而像战争片这种主旋律意味比较明显的作品渐渐走向式微。
除了作为政府文化工程生产了大批献礼片外,真正作为商业片来制作的作品少之又少,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南京!
南京!
》《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少数大片。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普通观众不太了解的情况,那就是电影频道为战争片的创作和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
电视电影的拍摄投资小、灵活性高,有着很好的规划性,各种类型都会照顾到,在每年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战争片也占了一定的分量,收视率也不错。
有的电视电影还会走进影院上映,比如2007年安澜执导的《夜袭》。
而《近距离击杀》就是电影频道和北京十月天传媒联合制作的一部战争片,由曾经凭借《突发事件》获得华表奖的孙铁执导,硬汉董勇和巫刚主演。
影片的商业规模并不大,但相比起之前的战争片,无论是在叙事的方式上还是思想的立意上,都有了很大创新,甚至是质的突破。
故事由两条时空交错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组成纵横坐标,交叉点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八路军将领的死亡疑案上。
警卫连的报告说首长是被鬼子的流弹打死的,但从头盖骨的弹孔来看,却是被近距离击杀而死的。
一位军校毕业的保卫处干事,奉命对幸存的四名警卫连人员进行调查。
但他们每个人的说辞都有所出入,难辨真伪,谜团也越滚越大。
因此,这便陷入一个“罗生门”式的叙事怪圈,镜头在当下的人物反应和历史的现场画面之间穿插,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用这种方式来叙述战争故事,此前还真不多见。
《近距离击杀》可谓完成了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将艺术电影的叙事形式和战争的题材内容相结合,赋予战争片以新的表现风格;二是将战争片的动作性和悬疑片的要素相结合,增强了故事本身的观赏性。
这与传统战争片中的英雄成长叙事、战役过程展现和战争爱情模式,是有很大差异的,更接近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
除了这种表层的新意之外,影片还极大地开拓了这一类型的思想立意。
以前的战争片在表现八路军、解放军等正面人物时,总是以讴歌为主,一派光明,而这个故事却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
在生死危机的困境中,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军人的使命感之间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一盘棋的输赢与一个将的存活发生了规则的偏移。
因此,作为被保护对象的首长和执行保护任务的警卫员之间也就有着微妙的心理互动,任何一方都在承受着艰难的抉择。
但是受限于当下的意识形态环境,影片的结尾还是回到了主旋律思想的宣扬,也让之前的努力有点落空,未能有所升华,算是一次无可奈何的遗憾。
时代发展到今日,电影创作最忌讳的就是虚假和造作,无法和观众达成心理认同,也就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
而这种缺陷在主旋律电影中表现比较严重,常常是通过直白地口号呼喊来进行思想宣传。
而《近距离击杀》在这方面无疑是下了很大功夫,片中人物的每句台词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像锤子一样不断敲击着人的灵魂。
尤其是战士宋伟在面对查问时,一连串关于战争的反思话语,让人仿佛是在看《一代宗师》一样,金句迭出,直透人心。
再加上很多话语都与悬疑之谜的解开有关,更能引起注意力。
事实上,自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之后,战争片基本在市场上消失了,很多人不敢再碰触这个题材,一方面因为要展现动作场面,投资大风险也就大,另一方面是在主题处理上难以达到和谐。
所以,很多战争片其实换了一个面目,通过一种类型杂糅的方式出现,比如管虎的《厨戏痞》。
《近距离击杀》尽管在叙事上有不少可称道之处,但因为商业卖相比较薄弱,所经受的市场考验也就很严峻。
但是通过这种创作的存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战争片的前景将大有可为。
2014/5/9
抱歉标题不太文雅,但是我相信人民群众能理解我的愤怒,直接泄了吧。
因为小彩旗的《怖偶》被艾丽卡大大先看掉又透光了,而且我家方圆二十里以内都没排片了,我看了半天,就这片子好像还跟悬疑沾边,看了看内容介绍,嘿你别说,和《风声》还挺像的,就它吧。
于是为了赶一天一场的排片,我早上8点多就爬起来了急勿勿的妆都没化就滚到了电影院。
里面除了我就仨人,一对大爷大妈和一个不知来干嘛的,看着大爷大妈,我心中涌出了一股不祥的预感……好的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片子在豆瓣的内容简介就是坑爹用的。
电影一上来就是一段经典抗日片战争场面,大概为了表现高科技,还出现了好几个人被炸弹炸的腾空720旋转的场面这又不是拍复仇者联盟咱朴实刚健点不行吗……总之说一个连队为了送一个高级首长突破日军包围,好多人都牺牲了,最后就剩下十个人左右的小队了。
然后镜头一转,十几年后,解放了,说是在什么地方挂出了这个首长的尸骨,一调查,说死因是近距离击杀(点题了诶嘿)。
但是不对啊,同志们表示这个首长按照历史资料记载应该是被敌人的流弹炸死的,不是近距离击杀,咋回事呢?
一来二去,这案子就交给了一个刚毕业的年轻军官,就叫他男主吧。
男主开始找当年的知情人,也就是当时护送首长的几个人开始家访。
第一个人:表示自己就晚上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声枪响,另一个同志就跑出来说:首长死了!
完了。
男主问他,你听到的枪响是哪个方向传来的!
是不是自己人的方向!
第一个人露出了细思恐极的表情就不说话了。
看到这里感觉水很深啊,难道是是有内奸?!
于是男主又去找第二个人,第二个人水更深,上来说了一堆很玄的东西,什么要保将,小兵怎么办一类的。
一直误导男主以为是他杀的首长,结果最后嘿嘿一笑说,我这儿的子弹都是什么XXX子弹,一枪开出去头就炸了你怎么可能调查出啥近距离击杀呢。
男主一想,有道理啊!
再一查道弹道(嗯,我国50年代的特技就发达到能查道弹了,解放初期版CSI),发现这是一把手枪发射的子弹。
但是当时有子弹的只有首长和王连长两个人,首长的枪在一次行动中丢了,所以排除法一下,就剩下王连长了诶嘿!
不过男主还是挺小心的,又去问第三个人,第三个人沉思了一下,就说自己晚上出来的时候,首先已经死了,就看见王连长在他身边做了个收枪的动作。
反正最后有人对男主说了一句:首长其实不是首长,首长……他只是个任务!
我大惊失色,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开始搏斗啊有没有!
一个小人说:这是要走美队路线了,你是我的朋友,你是我的任务!
另一个小人说:屁!
这是要走身份误认路线好嘛!
王连长和首长肯定是换过身份了。
那个近距离被击杀的尸骨是王连长的,现在的王连长才是首长!
……好的我们书归正传吧还是。
当然了,在这中间还穿插了一些描述,大概就是说因为首长腿被打中了,走不了,但是要突破敌人的包围必须走一个山崖,但是首长的情况不能走山崖,所以只要带着首长这伙人都出不去的。
好,到现在所有的现索已经给齐了,聪明的观众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
没错……鉴于王连长是董勇演的,我闭着眼睛都知道前面这些都是误导嘛。
反正王连长也从头到尾咬死说首长就是流弹打死的。
还以头抢墙试图自我了断(后边又救回来了),男主探望王边长的时候突然发现!
诶妈王连长右手关节断了其实不能开枪的啊!!
(这么重要的线索为什么最后十分钟才出现啊编剧你告诉我!
)好的于是大家都懂了,首长是为了让大家都逃出去,抢了王连长的抢自杀的,自杀前命令大家要对这事保密,就说他是给流弹炸死的。
…………………………我就不说啥了。
主旋律片么,大家都懂的。
可你非要披个家访推理的外皮,简直让人崩溃。
唯一算是个梗的那个手不能开枪(被蛇咬了中毒,就自己把手指头切了)的事,前面就一个镜头,有人说“王连长,你受伤了?!
”再就没提示了啊,除非你告诉我说电影一开头在日本鬼子脸上有条蛇爬来爬去的镜头叫伏笔呵呵。
其实我一开始还高估这片子了,以为起码是个东方快车梗,结果走的是畅销君路线累觉不爱啊。
再说你要误导观众,让大家觉得王连长是个坏蛋,那起码别找董勇这种万年英雄战士的演员啊是不@@居然花了40块钱去看这破片子,真想给自己两耳光。
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
一向骁勇善战的连队几近全连覆没,马德瑞离奇死亡、尸骨未寻。
11年后,老马遗体被发现,头颅弹痕鉴定,为三米内“近距离击杀”,而非报告中所写“流弹致死”。
难道是警卫连战士杀害首长?
案件由此在警卫连仅幸存的4人中展开调查。
昔日战友,互相指认、说法不一,每人皆有疑点、又皆有不可能证明。
战争极端情境下,凶手究竟是谁?
历史的伤疤逐渐揭开,软弱、背叛、怀疑、不公正,人性最脆弱的 一面集中爆发。
太期待!
十一年后,所有人竭力寻找的真相正是当年“斩马行动”幸存的四个人拼命守护的谎言。
我们总是喜欢孜孜不倦的刨根问底,似乎只有真相才能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岂知很多时候被蒙在鼓里才是最幸福的,当真相揭开,阳光就算明媚但也会刺眼。
日军既然出动两个联队发起“斩马行动”,那说明常胜将军马德瑞必有过人之处,他说过,所有在战场上被鬼子打死的都是烈士,于是,我们应该笃定的相信一件事:马德瑞首长死于敌人的流弹。
《近距离击杀》打破观众对国产抗战剧的固有印象,其叙事结构和故事格局完全是商业片的套路,这在如今充斥着“手撕鬼子”和“八百里开外一枪打掉鬼子机枪手”的国产抗战神剧中简直堪称业界良心。
摒弃了跟鬼子正面战场上的硬碰硬,而将“战争”跟“悬疑”有效融合,整个故事如画轴般缓缓铺开,而悬疑又较战争更加浓墨重彩。
随着孙田深入调查,事情的真相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十一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背后,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八十多个人为了保护一个人而死伤惨重只有四个幸存者,棋盘上兵卒不顾一切的前进只为护帅将军,可是如果这个兵卒想活呢?
王树、骆霄、宋伟和杨双喜回忆马德瑞当年的死因,四人各执一词,事情演变成真相不明的“罗生门”。
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四个人看上去都在竭力捍卫自己的利益,真相却是拼尽全力守住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孙田询访每个人都不止一次,每个人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的复杂心情,从个人矛盾上升到集体矛盾,从坚决抗拒到最后慢慢吐漏心声,幸存的四个人都经历了极大的心理波动,而这种波动表现在每个人的脸上,演员的个人表演经受极大的考验,所幸,孙田并未从每个人的脸上看出端倪,而观众也一直被蒙在鼓里。
马德瑞说军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可是抛开任务和职责不说,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是贪生怕死的,毕竟古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况且警卫连就连好死都够不上。
于是,关于宋伟跟王树杀死马德瑞的说法就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宋伟是叛逃伪军,与生俱来带着胆小怕死的特质,而王树跟马德瑞有矛盾,为了一个人牺牲了整个连的同志,眼睁睁看着这些一起扛过枪的生死兄弟在自己眼前倒下,说王树愤恨难当情绪失控杀了马德瑞亦非无此可能,可故事又怎能如此简单?
非线性叙事方式让影片一直穿梭于十一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战场和十一年后剑拔弩张的审查。
很多时候观众强烈的想要一探事情的真相却又不忍心回望警卫连战士的惨状,血气方刚的“烈士兄弟”孙田又怎么能真正理解“烈士”的内心世界,最终的结果与其要面对一个残忍的真相不如让我们一起守住这个比真相更温暖的谎言。
非常好,我以为是抗日屎剧,其实该片思考了很多人性之问题,在天朝电影中难得一见,虽然本人一开始就猜中了老马是怎么死的,但是该片还是亦步亦趋的向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为一个军官牺牲众多士兵值吗?
在面对生死时谁能真正放下活的希望?
没有希望活下去的伤员有没有让战友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
被敌人俘虏的战士死后算不算烈士?
由孙铁导演,董勇、巫刚、张煊赫、李思博、刘奕等主演的悬疑电影《近距离击杀》,讲述了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追杀我军“常胜将军”巫刚饰演的马德瑞所引发的一场关于人性的故事。
谎言与真相的层层剥离与多角度对人物的解读,真可谓步步惊心,步步惊情。
对于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可谓一枝独秀。
然而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战争题材所呈现出来的故事形态,视觉效果,以及影响力也逐渐地下滑。
从《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到《地雷战》、《地道战》,再到《万水千山》、《四渡赤水》,等等,革命题材所爆发的影响力及其惊人。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商业元素的融入,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纷纷遭遇瓶颈。
《南京!
南京!
》到《集结号》再到《金陵十三钗》,中国的导演都在试图寻找一条“商业与艺术”平衡的道路。
而导演孙铁则将悬疑的色彩融入电影中,再特定的环境下探讨人性,并试图跳出国产片“样板戏”式的模式,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近距离击杀》没有了中国战争雷剧的一系列虚假情节,而是以史诗风格来结构篇章。
1944年,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马德瑞,然而在一场场战争的考验中,上演了一出人性救赎之戏。
时隔11年后的重新发现,重新调查,则使得影片具有了双重的叙事线索,更使得影片具有了戏剧性。
“近距离击杀”与“流弹致死”,成了首长马德瑞之死最具扑朔迷离的事情。
于是,一场关于寻找真相的故事便开始展开。
面对刘继勋饰演的年轻气盛的调查员孙田的调查,幸存的四人各说其词,仿若一出现代版的“罗生门”。
“战争”跟“悬疑”有效融合,整个故事一张一弛缓缓进行,真相与谎言在叙事时间里来回变换。
虽说这样的表现不是首创,但是导演孙铁将故事“从个体孤独到集体信仰,每一点疑虑都推动观众去思索人与人间的关系”,如此一来,特定环境下的人性便赤裸裸的呈现。
追查,回忆,现实,便如蜘蛛网一般不断交织,又不断变化。
士兵被炸飞,血流成河的尸体等镜头,都彰显出大动作,大场面的视觉奇观,而又通过一系列的残酷事件回忆来诠释人的善与恶,丑与美,高尚与卑微,等等。
董勇饰演的连长王树勒死战友的情节,马德瑞被战士们弹脑门的场景,以及刘奕饰演的骆霄给王连长下跪的情形,都在述说着战争背景下人性的问题。
或许正如导演孙铁所说:“战争只不过是把人性暴露的状态营造得更典型,而战场上的兄弟情仇,实则是在枪林弹雨中从自我控制逐渐丧失,到又想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
”随着一步步的调查,悬疑一步步揭开,人性问题的探讨渐渐浮现水面。
一面是,试图摆脱“英雄兄弟”的影子,一面是战争沧桑背后的满身伤痕与灵魂“扭曲”,二者就这样为了各自的“利益”暗暗较真,这是背叛与较量,更是一次全新的生命之旅,因为它透过寻找马德瑞被“击杀”的事件,寻找到了战争年代人性的本真。
悬疑,终究解开,而这样的结局虽说是意料之中,但却没有了矫揉造作。
当真相与谎言从少尉孙田这一叙事者一一呈现时,人性问题的暴露则如放大镜下寻找米粒一样,冷峻而富有内涵。
荧屏上的抗战剧一直被观众所诟病,手撕鬼子、远距离精准狙杀头目、手枪打飞机等令人瞠目结舌的画面一次次的让观众陷入了莫名的愤怒。
当看到《近距离击杀》的简介时,真的是为它捏把汗,带着些许的疑虑参加了首映礼,它毫无疑问是抗战戏的另类,没有雷人的画面,没有狗血的设置,只有种种悬疑带着你重回那个年代,重新审视人心拷问人性。
它,成功了。
传奇的抗战英雄常胜将军,因一场突围行动的失“阵亡”,全部队仅剩四人生还;十多年后重新调查,发现仅存的四名战斗英雄有重大嫌疑。
一场马拉松式的轮番调查随即开始,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在调查中一一呈现,回首那时那刻,“一盘棋就是为了保一个将,如果兵想活呢?
”这可能是最能概括这部战争悬疑片的一句对白。
所谓人心隔肚皮,纵使很近的距离也很难辨别人心。
看完《近距离击杀》笔者在想,这部片子虽然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实际上它的现实意义或许更大。
片中的人物关系似乎适用于当代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电影中折射的人性挣扎在悬疑情境中充满力量。
从个体孤独到集体信仰,每一点疑虑都紧促推动观众去思索人与人间的关系,是否超出可以自我掌控的范围。
家庭,社会,职场,人际圈的本质都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电影试图把人性的本质有意的放在了战争年代,力求把人性暴露的状态营造得更加典型。
战场上的兄弟情、官兵请从想活的挣扎中迷失,又在真相大白之后的自我找回,让观众看的跌宕起伏欲罢不能。
战争悬疑,一步步的调查,一层层的接近真相,令人无比珍视的战友情在调查中一次次的震撼人的心灵,那时的人性、人心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各不相同,人心如此,人性亦如此。
巫刚董永等几位主演的演出都很走心,时而营造悬疑气氛,时而加强紧张气氛,时而延展温暖气氛。
该片可谓给战争题材的影片开辟了一条新路,悬疑推理给影片增加了某种神秘彩色,观影过程中随着情节的深入让观众锻炼脑力,相信在国内有大批喜欢悬疑类影片的观众中影片有着超强的吸引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叙事结构采用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时间中无序自由的跳跃,事件在真实和不真实之间游移,甚至情节前后相互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单一、呆板的叙事模式,运用倒数、插叙的叙事技巧,多角度地对事件进行描述,使得叙事立体全面,更加灵活多变,这种非线性的模式也让影片更具新意。
关于该片的档期,“五一”档期票房产出不如去年,随着《超凡蜘蛛侠2》和《归来》的上映带热电影市场,而主打悬疑推理的《近距离击杀》完全可以凭借自身过硬的质量来同大片竞争,加之观影人群的选择不同,排片量和票房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人性
真够二的
初三暑假CCTV6播的,小成本很不错的战争悬疑片
刚看完,这部片子好棒!可以称为<集结号>第二部!强烈推荐![威武]
千万别被置顶的公知评论欺骗了,只要是中国影片,他们一概只有抹黑
用心。
一开始看战争场面也木有什么大咖,有点去年俄罗斯《斯大林格勒》的感觉。可越往后看,越是发现大不大咖的都是浮云,整个故事和人物线索还是很独到的,看到真相的时候我真的有量变引起质变的情感爆发,最后哭啦,挡不住^-^ 还是很喜欢这种小角度的叙事结构,几个人中来回怀疑调查凶手,有意思!
结尾很好猜,剧本很难拍。
几位配角,你们是在演舞台剧吗?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能不能在高智商些?
一流剧情,二流演员,三流配角,场面方面也就呵呵了,可以更好,想起《拯救大兵瑞恩》,谁的命更值钱……
战场上的情义,存活的信念,人性,牺牲…
人性让谎言如此凄美。军事推理片,伤挺多。弱弱地顶一下。
男主角是一个军校毕业的智障,还不懂礼貌,调查没清楚先把老前辈们骂了一遍,应该最先考虑的问题到最后才明白,这编剧没事吧。。。。
电影5月9日才上映,5月8日那些影评怎么来的?
题材独特,为尝试加一星
强行推理...
说不定有点意思呢
为同胞,为先烈,为中国,铭记,奋进!珍爱和平,吾辈自强!
意淫式的爱国主义高潮
比想象的好看很多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