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栗旬怎么知道苏打漫画和案子的关系栗子是个漫迷设定,第一次讯问苏打,问他是哪个漫画家的助手时,苏打一说,他就反应过来了。
如果是漫迷设定,那苏打的作品这么叫好又叫座,是一定会读的,而第一话就是第一个案子为蓝本制作,想必一定更在意,追着追着,就警转粉了(不是)2. 苏打的原生家庭苏打和老婆回家的时候,有先问候故去的亲人,刚开始以为是爷爷奶奶,看完以后,我觉得有可能是苏打的妈妈,镜头没有给遗像的特写,这里一个小小伏笔
从苏打不愿意回家,也能看出来和自己家关系一般。
苏打的继母关心他的时候,他也是不看他继母的,出于礼貌有抬头,但是眼神虚虚的看别处,就是不看对方的眼睛,然后迅速又低下头
继母很想和苏打关系搞好,她关心苏打的身体健康,让他们小夫妻有什么困难尽管和她说,但是她自己却不敢和苏打说觉得他的漫画有点吓人。
被自己女儿戳穿之后,吓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不过能说明她一直有在追更,哪怕觉得害怕,应该不是恶毒继母。
家人准备帮助自己引小变态的时候,他终于接纳自己的继母,叫了一声妈妈。
心满意足ing3. 苏打的恐惧从一开始苏打就很害怕,住的地方有三重确认身份的门锁,电梯只能到达住户自己的楼层。
自己明明最喜欢用手绘,但是为了不让外人来自己家全面改成电子绘画。
对自己老婆也是,让她辞职最好留在家里。
4.小变态咋知道苏打老婆怀了双胞胎小变态把苏打夫妻堵在医院停车场的时候,说了一句关于婴儿床的事。
苏打老婆订了两个,所以是通过婴儿床的数量推理出来的。
镜头有给桌子上明细表的收据,婴儿床是快递过来的,运费17886日元(好贵,还是tao好),小变态又在快递公司工作过。。。。
5. 苏打引小变态现身,而自己老婆却独自在家?
苏打家安保很好,而且周围有警察保护,但是小变态技高一筹,用老变态当饵,把周围警力全吸引走了。
(虽然有这个设定但是警察咋全走了啊!
好歹留一两个吧,至少再放一个在家里陪老婆呀!!!
)
但是有紧急人员!
所以后来才会有警察过来!
苏打去的居酒屋的街苏打知道自己老婆有危险就不管不顾跑了,留下爸爸继母妹妹和一群警察群脸懵逼,警察安顿好家人才赶过去造成时间差。
苏打进门前有反复多次观察周围有没有小变态,但是小变态出现的太快了,这里没法解释,只能说小变态是超级赛亚人。
狮童进门也发现了血迹
6. 小变态要捅苏打但是刀却掉了?
苏打一家要引小变态的时候,有给妹妹穿防护服的镜头,应该不会只给妹妹一个人穿吧,全体人民应该都有。
苏打故意画的要捅心脏的图,应该是为了保证不被割喉之类的防护服无法防护的地方。
小变态要捅结果通不进去,这里物理课代表可以来解释一下关于力的作用,在牛顿老师的保佑下,刀掉了。。。
苏打反杀!
捅不进去7. 苏打的性格狮童有一句台词,人的行为会体现出由本人的性格。
吊儿郎当的栗子在苏打目睹凶杀案之前,苏打是个老好人的形象,作品被毙了也只有沮丧没有生气,漫画家要助手去写生,谁都不爱去,所以苏打才主动要去的。
甚至他走进屋子里都是因为邻居的话。
小说也好漫画也好,这些创作其实都在反映作者的内心,也像漫画家说的,苏打人太好了所以创作不出真实的坏人形象。
但是反推一下,为什么苏打特别执着于画恐怖悬疑题材?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好人吗?
有没有可能是苏打从小在重组家庭生活,习惯了做一个好宝宝,不给家人添麻烦,没有任性的权利。
自己的阴暗面却通过漫画作品传达出来,可是因为伪装的惯性,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阴暗面在哪里要怎么体现了。
而当他看见小变态这个极致的恶的时候,自己的阴暗面觉醒了。
这一下可了不得,又会对警察撒谎了,还知道不好好吃饭了。
还开始了这种在漫画中肆意杀戮的创作。
但是,他并不是那种极致的恶,苏打说在漫画里正义就是正义,邪恶就是邪恶。
同样他释放了普通人的阴暗,但是他也有普通人的正义。
8. 小变态的脑回路小变态是一个没有来处也没有归处的人。
他没有生日,没有名字,为了生存给自己买了别人的户籍。
他只知道打招呼就要先报上名来,所以在完全没必要告诉苏打名字的情况下,他很自然的就说,我叫二角,因为他以后还要和苏打接触,如果没有名字,就没法继续谈话了。
但是那种身份认同感,应该是一直缺失的。
苏打在书店里告诉他,他把所有一切都告诉了警察,包括了他的名字的时候,小变态也只是冷漠的来了一句“名字?
”, 可见,他其实不觉得那是自己的名字,那只是他为了生存买的商品而已,一个盗用的身份。
直到苏打赋予了他另一个名字,独属于他的名字,即使这只是漫画里的名字,他才获得了身份认同感。
尤其是第一话是他真实的做下案子,再次佐证了他的认知,就这样,一个没有来处没有归处甚至没有容身之处的小变态在漫画的指引下一路狂奔,就是为了把自己的狼人身份坐实。
苏打创造的漫画世界对他来说,才是真实存在的,他在漫画里,才有唯一的属于他的身份,才是他的来处和归处,才是他存在的地方,所以他才会把漫画里的人也当成真实的人,在苏打指责他杀人的时候,反问苏打难道不是在杀人吗?
他变成了一个想活在二维世界的三维世界的生物。
但是三维世界的人类是没有办法活在二维世界的漫画里的,他为了让一切更真实,硬生生把二维世界复制粘贴到了三维世界。
看到了苏打的漫画里的自己才会这么开心。
为了要实现苏打漫画里的KPI,努力杀人(不是)还跟苏打撒娇(不是)说你都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我好辛苦的!
(不是)
苏打:你在说什么鬼东西
如果苏打画的是,小变态洗心革面做个好人,估计他也会照做然后去娱乐圈发展搞搞音乐(不是)不过,关于漫画杀人的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作为三维生物对二维的漫画人物或者小说人物肆意杀戮可以没有负罪感的话,那,将来出现四维生物是不是对我们这种三维生物肆意杀戮也可以没有负罪感?
所以啊,虐文作者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9. 双生苏打最后反推小变态成功,扑倒他的时候(不是!
)和他的画是相反的,是不是也有苏打变成了另一个变态的隐喻呢?
不知道,但是按照之前苏打塑造的性格,最多也只会在漫画里杀杀人,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虐文作者(不是)电影整体节奏很好很带感,也没什么拉胯的地方,很多细节找补了不少不太合理的地方,但是还是有不能解释的,比如为什么栗子,一个从热血高校毕业的前暴走族(不是),现刑警,居然干不过一个枯瘦如柴的老变态(栗子你死的好惨。。。
)比如,为啥老变态后面做诱饵还能不被找到,到电影结束都没被找到?
这老变态开挂了吧?
这是导演亲戚吧?
比如,小变态回回1vs4,回回四杀,他甚至连个回血包都没吃,只能理解成小变态从漫画里接收特异功能了,能和漫画联动,再或者是导演安排的。
比如,小变态刺中妹子的大腿,妹子还能活,那可是大腿啊,好多大动脉啊,你以为扎的是屁股啊,这失血也够死了吧。
比如,狮童来救援的时候明明带了好几个警察,咋上楼的时候就他一个人?
其他警察呢?
下面喝茶呢?
比如,妹子娃都生了,苏打咋还在床上躺着,生娃的不是你老婆吗,你咋坐起月子来了,而且受伤的位置不都在上半身,手啊,大腿也刺了一刀,这没失血过多也和你老婆一样,可是为啥苏打躺床上跟瘫了一样,还有老婆给垫枕头,这砍手也能瘫啊。
等等。
为这些不合理扣一星,我给四星!
本片的两位主人公极具代表性,两个人都可以说两条路上的屌丝代言人。
漫画助手山城圭吾,机缘巧合,实现人生逆袭,成为知名漫画家;完全的宅男两角,因原生家庭的失败而精神偏激,成为报复社会的“家族杀手”。
两条本来平行的生活轨迹,因为一场谋杀案而交合纠缠一起。
越看越恐怖,因为屌丝避不开这样的人生。
先说男主山城圭吾,一脸的小受样,作为知名漫画家的助手,有才艺但是没有才情,呕心沥血的漫画作品得不到编辑的赏识,原本要放弃助手的职位以及曾经的梦想,找份“正经”的工作。
多么像被社会毒打的青年,看清了自己。
但是,电影往往最爱捉弄屌丝。
在最后一次给漫画家画建筑外景时,圭吾因为好奇目睹了一场灭门案,看到了凶手的样子和凶杀现场,于是乎,技能点被点满,开了窍了,圭吾开启了知名漫画家逆袭之旅。
画作终于有了“灵魂”,成为销量冠军,成为人生赢家。
再说凶手两角,屌丝另一条路的践行者。
失败的原生家庭,受到社会毒打,沦为被鄙视的宅男。
他没有选择静静老死,开始走上报复社会的道路,从此江湖上有了“四口之家杀手”的招牌。
两角不是坏,而是放弃了自己。
第一次出手的他,技巧可能还很生疏。
但是,“幸运”的是,遇到了以他为原型的漫画,阴鸷的表情、冷酷的手段、癫狂的性格,让他沉醉于二次元的“口碑”。
圭吾与两角,就在这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中愉快的奔跑着。
圭吾用画笔在二次元世界“杀人”发泄,两角在现实世界实现漫画中的场景,两个人如同镜子内外,互为阴阳。
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圭吾,因为他只有在“杀人”时才能感受快乐,而将他的快感展现出来的圭吾就是他的“灵魂伴侣”,他迫切希望圭吾能和他成为知己;于是,他开始在现实中接触圭吾,表达崇敬与合作,希望圭吾能把他当成共同“进步”的同伴。
而作为正常人的圭吾,唯一做错的就是没有在第一场凶杀现场告发两角,他对杀戮的痴迷只存在于二次元。
这种冲突之下,圭吾为了家人放弃了漫画,而两角已经离不开杀人的快感,拿圭吾老婆和未来孩子的姓名还有圭吾父母和妹妹的性命逼着圭吾继续画下去。
其后的情节就是双雄对决,黑白较量。
这段泛善可陈,就是小孩子对对碰,野兽般厮打。
本片关于人性的探索让人不寒而栗。
两角只是一个二次元照进现实的牺牲品,圭吾同样被二次元裹挟的“弄潮儿”。
他们都有同样的病,虚拟和现实相混淆,区别是轻重。
作为日本主流文化代名词,二次元影响了世界,也给其国民戴上难以想象的桎梏,思考、情绪、行为都打上了二次元的标签。
这种非黑即白、亚文化的产出,一代又一代的浸泡,最终的结果必将是精英与宅人的二次对立,虚拟空间、虚拟人物占据实体感受,人与人更加疏离与猜疑,最后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沉迷或者猖狂。
看到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看完这部电影后,其实我也有疑问,就是这电影就只值6.6分吗?
你们是看了假电影吧?
发现很多观众喜欢在悬疑电影里找“bug”了,剧情不认真看,意见先飞上了天,说电影在强行进行,殊不知是他们在强行挑刺,那么喜欢找“bug”,要么去当程序质检员,要么去玩大家来找茬,不认真看电影,就别刷存在感。
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画功高超的漫画作者,奈何不会刻画人物,整天郁郁不得志。
然而突然某一天,他遭遇了恐怖杀人现场,并意外看到了凶手的脸,于是把所见画成了新作品,开始步上成功之路。
但把凶手画成角色,却引发了不小的麻烦,最后更是波及身边熟识的警察。
为了结束这一切,善良的漫画家决定以自己和家人做诱饵。
但人算不如天算,凶手选了漫画家怀孕的妻子为目标,漫画家不得不返回家里直面穷凶极恶的杀手……如果故事仅仅只是这样,那只能说设定有趣,但故事普通了,我想很多观众都是因为这个给中评或差评的吧,那假如真正的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一切只是障眼法又如何呢?
线索电影里几乎都给出来了,就看你能否利用起来了。
这是“预热漫画”,而不是“原作漫画”在还原故事之前,先说明几个问题:1. 这不是漫改电影,它没有原作漫画!
2. 漫画和电影是不同的故事,漫画从边见偷袭清田开始,就和电影不一样了!
3. 漫画除了画风外,没啥好夸的,过程敷衍,故事敷衍,更像是原始剧本,建议不看为好。
下面开始还原故事——1.山城和两角真的就是合作关系山城在第一次见到两角时,并不只是偷偷看到了他的脸,而应该是有过对话的。
漫画表现得更清楚,不像电影只给出了隔着玻璃的画面当他们相遇的时候,那种“宿命感”便击中了俩人。
因为这种契机,两角说出了自己为什么杀这些人,估计又是念叨四人家庭很幸福啥的;而山城见他没有灭口的意思,就顺着谈了下去,得知了九条村那个奇怪团体的事,还得知眼前这个人并没有合法身份。
于是,山城也说出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事,希望以两角为模板,创造一个角色和故事,这样两角可以收获一个“身份”,而自己则可以创造一个高质量的“角色和故事”(这回谁还敢说他没有亲身经历?
)。
这个想法无疑让两角特别感兴趣,于是“合作”就此缔结。
之所以认为他们有过交流,还可以从故事中推断出来——
当真壁问山城“有过那种经历,你竟然还能画出这样的画”的时候,虽然编辑很快就以“漫画家不应该放过特殊经历”解释了,但实际想想是根本讲不通的,因为山城看到过真凶长什么样!
当然,这时候还没人知道这事(这里要提一下,看电影时我们应该明白当时谁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而不要把拥有上帝视角的自己代进去,这样会混乱的)。
但加上“看到真凶长相”这个前提后,正常人都不会选择把真凶面貌画出来了,毕竟画成什么形象漫画都可以进行下去。
而当真凶看到漫画上的自己后,就会知道当时现场有人目击了他的“真面目”,为了不被警方知道,就很有可能想办法找出这个幕后的作者杀人灭口。
当清田他们发现杀人案和漫画一样而上门拜访时,山城也依然坚称漫画的角色是原创的,如果说山城这样画,是带着侥幸心理觉得真凶不会看漫画,那现在无疑说明真凶很可能看了漫画,还开始模仿漫画了,他却依然不和警方合作,为了什么?
漫画销量难道还能比命更重要?
那么山城明知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还要这样画还要继续隐瞒的原因,就只有一个,他知道凶手不会杀他!
这样做是他们约好的。
2.九条村之谜第二个案件的舞台,是一条普通山村小路,但因为清田的细心,发现命案现场竟和漫画几乎一模一样,模仿真的能做到这个地步吗?
查到这一步,九条村就呼之欲出了,山城也不得不交代为什么选这里做舞台,虽然在他说来貌似机缘巧合,但仔细想想也是讲不通的。
在电影里,清田很自然地判断,两角很可能本身就熟悉九条村。
山城随机选的地方正好就是真凶熟悉的地方,这可就不能单纯用“巧合”来说明了。
在这里可以分为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电影里说的,山城发现了九条村的故事,从而选了这个地方做“舞台”;第二种可能就是他知道两角的来历,从而对九条村很感兴趣,然后去查阅了相关资料,最后选择了这个地方做“舞台”!
但从表面上看,就真的很像是“巧合”而已,清田一时也没想出个中联系,但能否想到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山城画的漫画,凶手的杀人目标可以设定成各种可能,第一个案子因为是亲眼所见,死一家四口没问题,但第二个案子,依然还是四人幸福家庭,就不得不说真的巧过头了,他肯定知道些什么才会这样画。
然后清田在路上就被边见捅了,死之前还听到两角说“关键之处”,这“关键之处”自然就是指九条村的秘密,但这最多只能说明两角的出身来历,他连身份都没有,也没有多“关键”吧?
之所以说“关键”,恐怕也就是会让人联想到山城和两角之间的联系了。
看到有人吐槽清田作为曾经的暴走族却这么容易就死了,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有本事就被人捅一下试试,暴走族又怎样,又没有人说他真名叫克拉克·肯特(白眼)……3.小吃店的奇怪对话
两角意外在山城经常去的小吃店出现,还说了类似粉丝的话。
但仔细看山城的反应,他并不觉得这个变态终于找上门来杀自己了,倒更像是为什么他会突然亲自来找自己吧!
电影里大致介绍过《34》的设定,但并没有说Dagger有专杀一家四口的设定,然而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漫画里是有这个设定的(还貌似暗示了两角知道山城的原生家庭是关系不好的一家四口)。
如果说第二个案件的案发地点和漫画完全一致是巧合,那Dagger的设定和两角完全一致,还能说是巧合吗?
当时因为他们都坐在吧台边,估计老板想听还是能听到对话的。
两角的打扮虽然和漫画里很像,但日本这样的国家,估计也只会以为是cosplay罢了,说的话也显示他只是个粉丝。
然而山城在两角走后,却问老板这个人是不是常来这里,因为刚刚有两个人和山城说过话,老板一时也不知道他问的是谁,然后山城就特地把两角的脸画了出来,老板表示自己不知道他画的是谁,也证明他没看过《34》。
他问老板两角是不是常来,有什么意义吗?
常不常来也无法说明什么问题不是吗?
清田可以跟踪他,难道两角不可以?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就会想到——他是不想让别人觉得他和两角认识。
当时清田出去接电话还没走,如果他看到两角,一定会发现他和漫画里一模一样,就会问起这个人是谁,这时候就显出山城的问话的重要性了。
他刻意引起老板对两角的注意,那当清田问起的时候,老板就会说出自己“深刻”的印象——我记得他们的对话,那应该是一个狂热的粉丝,连样子都“模仿”漫画里的呢(前提是他看过漫画)。
这时候估计山城的脑子是有点懵的,事情也并没有按他的预期走——老板没看过漫画,清田并没有注意到两角,事情就这样暂时结束了。
这件事之后,山城仍然没有跟警方说出实情,真凶可是杀到自己面前了,他难道不怕死?
倒不如说他知道不会死……4. 以自身做诱饵并不是为朋友报仇山城有很多次都表现出想结束漫画,他也有机会结束漫画,但他始终没有这样做,还按照两角的要求去画。
当得知有人按照漫画杀人的时候,他就应该警惕了,更应该选择说出自己曾目睹凶手真面目,但他就是不说,当警察走后却又说自己想结束漫画,结不结束有何意义?
凶手很可能都已经知道当时有目击证人了(两角出现后更是石锤了)。
他这样做纯粹是想让人觉得他在乎社会影响更甚于漫画带来的名利。
当他开始休刊的时候,两角立马就找上门警告他,说明漫画只要一有变动,两角就会有反应,而两角这样频繁找他,也让他越来越困扰。
在山城眼里,Dagger是他笔下的角色,故事也应该按他的意思来发展,可如今,两角已经开始主动操控身为作者的他,慢慢的他将变成一个傀儡漫画家。
为了结束这一切,他就只能“除掉”两角,但除掉之后,山城就会失去一个真正拥有灵魂的角色,他可能无法画出更好的了;当没有人继续模仿漫画杀人的时候,话题度就很可能会下降,漫画的销量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犹豫着不停刊的原因。
另一方面,清田这个警察还逐渐接近真相,更是让他感到腹背受敌,当清田被除掉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终极办法。
为了引两角出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两角“不满意”就行,山城只要在漫画里做些奇怪的设定,绝对可以把他引出来。
然而山城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让父母和妹妹配合自己演戏,这一看就知道是陷阱的方式,他是傻吗?
并不是,相反聪明着呢!
随意改动漫画设定,势必影响漫画销量,总不可能以后再更正内容吧,吃力不讨好呐。
当两角出现在停车场的时候,说出了他老婆买婴儿床的事情,他就知道两角不是一个无脑杀人狂了,相反还特别善于调查。
这之后,估计山城也问了他老婆在家具卖场工作的朋友最近是不是有奇怪的人在调查什么,然后朋友说漏嘴,他终于得知夏美怀的是双胞胎。
最后山城问夏美他们是不是四口之家时,夏美也是立马想到这个朋友,同时也侧面显示出,即使她几乎都在家里,却并不是都知道对方在干什么的。
于是,山城想出了最后的计划,一个可以让销量大增的计划。
他选择让父母和妹妹陪他一起引两角出来(以平常人的眼光看这个计划是真的蠢到家),因为有警察在,所以家人答应了。
但计划成功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家人是否愿意配合,而是这么明显的陷阱两角会不会为了还原漫画而特地上钩!
很显然,是绝对不会!
因为他善于调查,所以他会知道山城家是重组家庭,也会知道山城和夏美是四口之家,没错!
山城知道他一定会选择去夏美那边!
因为之前“错抓”了边见,所以警方对于抓凶手变得异常谨慎,并没有分配给真壁他们多少人,加上两角巧妙地用边见引开了夏美这边的警察,真壁这边也因为要确保安全,所以慢了山城一步。
很多网友说警察很笨,办事效率很低,但别忘了之前边见的事造成了多大影响!
而之所以不通缉两角,是因为山城前后口供不一致,可信度很低,所以两角以那么明显打扮到处乱跑,除了清田大部分人都只会认为是粉丝在cosplay!
(所以前面才说不要把拥有上帝视角的自己代进去!
)还有网友问过,为什么山城那么笨,要特地回家找夏美,他不回去不就组不成“四人之家”了吗?
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好蠢啊,难道两角不会用夏美威胁他出现吗?
但仔细想想,又觉得有点道理,只是问错了问题,正确的问题应该是他为什么要回去带两角上楼!
山城住的地方,连住户都只能去自己的楼层,而在回家的路上,他和夏美始终保持着通话,说明两角根本没上去,就算再紧急,他也应该明白两角上不去(或暂时没上去),应该等到警察再一起回家。
可是呢,他就蠢到自己跑回去,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两角能够跟自己一起上去,从而组成“四口之家”给他动手!
5. 山城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人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山城不可能让怀孕的妻子成为目标,但如果他其实并不把夏美当回事呢?
有网友提到,他们感觉不像一对夫妻,夏美就是一个工具人的存在,然后其它网友就说很多片子都这样,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也许这是导演特地呈现的呢?
停车场那里有一段对话,显示山城自漫画连载开始,就对夏美不冷不热,而以前的他每次画完都会第一个给夏美看。
原因正是因为以前的他无法创造出好角色,得不到他人赏识,但即使是这样,夏美还是会夸他画得很好;而当《34》出来后,他得到了铺天盖地的好评,夏美的评价已不再重要。
《死神》里蓝染曾说过——崇拜是距离理解最远的感情,这句话是真的绝!
夏美因为崇拜而爱他,一直陪在他身边,但她却永远无法理解山城的内心。
在停车场,山城明知道妻子怀孕,也并没有搀扶她,在外人和观众看来,他们哪里像有爱的夫妻?
夏美曾说过他无数次不要把那个白色的杯子当烟灰缸,但他就是要把烟头扔里面,关于这个杯子出现了两次,难道是无意义的?
这不更说明了他根本不把妻子放在心上吗?
当两角杀到他家里后,他当着两角的面叫夏美找到机会就走,然后两角就说自己听到了,从而扎了夏美一刀。
按照原计划,他得到了防刺衣;按照漫画,他是凶手第一个下手的对象,夏美不会先他而死,他终于完成了一切准备。
这时候,即使山城发疯反杀两角,外人都会觉得他是因为两角太残忍对待夏美而失控,拿到刀的他的确也是这么表现的,他终于可以感受一次杀人的快感了,以后即使没有两角,他也懂得了一个杀人犯的感受,这是一个一石好几鸟的计划呐!
最后给了漫画特写,但现实却和漫画反了,但真的如此吗?
并不!
这宣布的是,山城才是这个故事里真正的杀手,他重新夺回了主导权!
而这一切,不仅是呈现给观众看的,更像是呈现给死掉的清田看的——告诉他谁才是主角!
躺在病床上的山城,拿起笔来画了清田的画像,也并不是想说他怀念这个朋友,而是想试试看自己的手还能不能画出像样的画来,然后很讽刺地画了清田。
以后,他一个人就可以画出悬疑漫画了……山城就是一个这么恶心的人,为了出人头地,什么都做得出来。
电影的最后,还讲了两角上庭的事——
偶像变成了粉丝的崇拜者,这是一个角色被取代的过程,说明变态杀手之间,弱者会自然服从强者。
而最后对两角的质问,他说的话,证明他的存在再一次被山城剥夺了,山城比他更邪恶,他自然也不会说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看到有网友说这是不是暗示两人的灵魂被调换了,就这样还看悬疑片真的大丈夫?
这真的不是贬低别人的意思,我是真的不知道这样的观众到底在看些什么?
)
这个偷窥视角,很可能是来自边见的,这个变态依然没被抓住,看来夏美危了……你们就说山城干了什么“好事”吧,从他想出以家人为诱饵的计划,就说明这人脑回路不正常了,现在更是显示出计划的后遗症了,果真是“无敌好男人”,为了名利,连家人的安危都不顾!
最后讲点漫画的结局,边见为了当主角,杀了两角。
最后站上法庭的也变成了边见,他的想法其实就是电影里山城的心声,只是电影没有漫画直白,而且结局不一样罢了。
但我是真的不喜欢漫画的结局,明明是山城和两角的故事,咋最后又让没啥戏份的边见顶上了,真是莫名其妙,而且山城最终还真的就是一个“小可爱”,毫无惊喜,所以说漫画不看为妙……最后再说几句——看电影认真一点,不要老是走神,多关注下电影本身讲什么,研究下镜头语言和表达方式多好,不要老是想着找什么Bug,Bug多证明你看的片子烂,而不是代表你“牛B”,这样看电影有意思吗?
到最后讲什么都不知道…… 说完了,可能有点乱,见谅!
我是谁电影止于凶手对庭审法官的反问:“我,究竟是谁?
”——同时,这也像一个留给观众的问题。
但是,这和观众的预期稍有偏离。
在悬疑片模式中,观众还在疑心:如今的主角(菅田将晖饰演的漫画家)是否依然“我本善良”?
因为,按照一般的套路,他的凶残本性似乎已被激发。
如果电影结尾真要留下一个“我是谁”的诘问,那么这个问题的发出者似乎也该是主角才对。
不过,让我们暂且放下这股落差,先来简单回应一下凶手的问题。
凶手对于“我是谁”这样抽象困难的哲学命题,当然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
凶手自诩畅销漫画《34》的共同创作者,我们就从电影里这本漫画的角度来看看他所起的作用。
凶手初登场时屠戮了一个四口之家,主角在亲眼目击凶手真容后,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事后,他以凶手形象与凶杀事件为原型,创作了畅销漫画《34》。
而凶手在追读连载中的漫画后,成了主角的粉丝并开始根据漫画中的内容继续行凶。
主角在漫画最终话里以身试险,引诱凶手自投罗网并最终反制——在最后这场未遂的行凶中,凶手其实并没有主动落入主角在漫画里设下的“陷阱”。
他以主角漫画里的构思重新选择了行凶场地,还把主角和主角妻儿拖入其中。
不过,在最后搏斗中,他被主角反制,两人身体相叠的一幕,奇妙地与漫画最终话的一格,颠倒般地重合了。
从上述简单的情节梳理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凶手的“身份”变迁:起先,他是一个现实案件中的凶手;随后,他成了主角漫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漫画中角色的原型;之后,他自诩为主角的“助手”,开始在现实中复制、再现漫画里的凶案;最终,在与主角的对决中完成了漫画最终话内容的还原——只是这一次,他重新选择了故事地点、人物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原漫画故事的“逆转”。
“我是谁”凶手篇:凶手——灵感/漫画原型——“助手”——“创作者”漫画家从凶手到灵感/原型是容易理解的现实逻辑,而从原型再到“助手”/“创作者”则是片中凶手的执念与偏激。
然而,它之所以在这部电影里如此顺理成章地被我们接受,主要源于电影开篇时,我们和主角一起,在他的漫画事业起步受挫时所接收到的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漫画的成功源于真实感的营造。
主角所任职的漫画工作室的老师强调漫画氛围的真实感,连画中出现的一幢无生命的建筑都要尽可能赋予它生命;主角自己的作品屡屡被拒,受到的评价往往都是画功了得但人物塑造不行,缺乏真实感。
这份对于真实感的追求与强调,正是让后来凶手在现实中再现漫画凶案的行为得以在这部电影中“成立”的原因,也是凶手自诩漫画《34》共同创作者的原因所在:因为在凶手看来,他的所作所为提升了《34》这部漫画的真实感——毕竟,没有什么比漫画里的事情如实发生更真实的了。
对于主角来说,电影开始时他就因屡遭失败而对漫画圈萌生退意,后来凭借漫画《34》一炮而红,但看上去也没有多少志得意满的喜悦。
相反,他只是背负着某种巨大压力,于恐惧焦虑中持续创作。
当他向清田(小栗旬饰演的警察)坦白时,他仍然觉得自己缺乏创作的才能,漫画《34》的成功在他看来只是一种“剽窃”。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主角在目击凶手真容后选择不向警察供述。
因为他想把凶手的形象“窃”为己用,当作自己的原创。
真凶形象一旦曝光,尽管他仍可进行加工创作,但也无法以此证明自己的原创性——最后,当清田死后,主角再添一层罪孽感,认为自己对他的死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出于赎罪的心理,他选择在漫画中将自己画死,以此设下诱捕凶手的圈套。
“我是谁”主角篇:失败的创作者——成功的剽窃者——牺牲的赎罪者警察与少年犯其实,在这部电影里,存在类似“我是谁”之身份迷惑的对象并不止主角和凶手两人。
清田出场前就在同僚上司的闲谈中扯出他曾经暴走族的出身。
但是与传闻不符的是,电影里的清田从未展现过任何暴力手段。
他平易近人,常常身背双肩包,爱好阅读漫画,像是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倒是整个警察组织,成群行动、四面堵截的作风时常看上去有点黑社会的做派——遇刺时,他也缺乏某种濒死的爆发力,每一个观影者或许都在那时难以接受,身高马大的清田会如此轻易被一个委琐瘦弱的中年男子刺死。
这让我们不禁怀疑,清田的往事是否只是一种捕风捉影?
毕竟他从未亲口承认过自己暴走族的出身,一切来自他人的流言,即便葬礼上他的搭档也向主角复述了这段往事,但在他的口述中,也只是提到他当年管辖那片地区时听闻过清田的名声。
换言之,清田的暴走族出身只存在于传闻中。
同样的,边见曾是一个犯过重罪的少年犯。
在一开始的四口之家屠杀案中,他率先被警察判定为嫌疑人并实施逮捕。
虽然清田对此抱有怀疑,但警界、社会都表示欣然接受。
但一年后连环杀人案的再度浮现让之前的抓捕成了“乌龙事件”,社会质疑警方屈打成招,并对边见少年犯时的罪行也报以怀疑。
边见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提问时的反应和电影最后凶手的反问几乎如出一辙。
边见的迷惑(无论是否属于装傻充愣)都像是一次提问的邀约:我,究竟有没有犯罪?
“我是谁”警察篇:秩序的破坏(暴走族)——秩序的守护(警察)——秩序的僭越(私刑人)凶手与少年犯有关边见与凶手之间的关系,电影最后通过从凶手家中搜出的一沓书信浅尝辄止地点了一下。
犯下过屠戮一家重案的少年犯边见曾是凶手仰慕的对象,随后这种仰慕的关系发生了逆转,边见成了凶手的帮凶,帮助他转移警察的注意力——这解释了边见在初遭警察围捕时就即刻认罪的奇怪举动。
这可能是两人一开始就设计好的,无论是否出现了创作漫画的主角,都不影响警察误捉边见,以及凶手二度行凶时通过滞留现场的凶器来揭发警察的失误。
也就是说,在主角出现前,凶手和边见就已形成共谋关系,而主角的出现,让凶手发现了新的仰慕对象。
由于故事侧重点的不同,我们不确定少年犯边见是否真的曾经是一个暴力侦讯的牺牲者,他与凶手的联手是否出于对警察的报复抑或仅仅只是观念上的唆使。
我们发现,对于电影人物的过去,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我们一律知之甚少——我们不太了解主角的原生家庭和他的成长经历,我们不太了解警察清田暴走族的往事是否真实,我们不了解少年犯边见的过往和他当年行凶的动机,我们也不了解凶手的背景——他似乎来自某个信奉四口之家代表幸福的宗教组织,有关这段尘封事件的线索伴随清田的死亡就此中断。
除了每个人的既定身份外,电影拒绝向我们作出更多的解释。
“我是谁”少年犯篇:“偶像”——“粉丝”——共谋者Character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电影埋布了多条线索。
随着情节的展开,与其说它想讨论的是所谓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影响——例如漫画作品是否会引发模仿犯罪?
漫画创作者是否压抑着内心黑暗?
诸如此类——毋宁说,它想讨论的只是何为真实的问题。
当杂志编辑向青年漫画家表示“你的作品、人物缺乏真实感”的时候,这里的真实感是一种客观陈述吗?
还是仅仅只是拒绝的托词?
如果创作者因缺乏现实经验而导致笔下人物缺乏真实感,那读者又是借由什么,来做出对于所读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感的判断呢?
这种真实感也必须来自亲身的经历吗?
当主角在达成作品真实感的同时,为什么要刻意隐瞒它的原型而将之作为自己的原创?
当我们试图回答上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其结论都指向一种虚构的真实:读者自然无需同样亲历凶案,但他们要追求某种恐怖的真实感;创作者必须满足这种对于真实感的追求,但他的创作又必须源于个体虚构的能力。
换言之,这是一种被塑造的真实。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电影里人物的过去都如此晦暗不明的原因,当我们接近真相的时候,无形中就会破坏这种虚构的真实感。
所以清田必须死。
“好可惜啊!
”凶手对着已然接近真相的清田表达他的哀叹。
象征幸福的一家四口、暴力的执法者、作为社会不安与危险存在的少年犯……现代社会同样无时无刻不在建构着一些“真实”并将之灌输到我们对于社会的反应之中。
电影伊始,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主角勤于练笔,时常速写日常遇见的陌生人。
比照他最后躺在病床上用受伤的手所画的清田的头像,你很难说这两者之间孰优孰劣。
床边清田的搭档或许会为这张肖像的逼真而感到欣慰,主角的画功一如既往的出色,而外人的评价却会因标准的不同而截然不同。
清田曾在电影里说过“迷路的人总要绕些远路。
”主角在经历了人生这段波折后,不知道是否重新找回了自信?
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他或许因为被凶手激发出的恶性(这是某类悬疑片一贯喜欢采用的片尾“咧嘴一笑”式拙劣反转)而终于找到了刻画恶之真实的方法——在电影开头,他的同行都认为主角性格太好以致于无法画出真正的邪恶与恐怖。
或许没有。
电影没有停留在主角的病房,而是回到了现实凶案的审判法庭。
在凶手留下的邪魅反问中,我觉得电影好像也在问我们:故事总有尽头,故事里的角色也都各有他的特征与性格(character既可译作角色,也可以译作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
当我们沉溺于这种虚构的真实感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与现实的真实渐行渐远而迷失了自我呢?
小栗旬被捅的那半分钟,真的演的太逼真了,把我吓到心里发毛那种。
菅田将晖开始真的太难理解他的演技了,正好最近看了他两部日剧,还想着怎么还把电视剧那套呆呆的随意的演技搬过来。
不过看到后面发展,他的那些反应也比较符合他扭曲的心理吧。
逻辑差就差在警察太没用了,凶手太bug了。
凶手作了案都不换衣服的,手上还沾满的血,没有路人,没有监控看到他?
回家的房子也是一地的血,凶杀现场没过多久,苍蝇满天飞,怎么凶手的家里一只苍蝇都没有。
对比最近的<开端>,那警察的小弟,出戏般的满腔热血,嫌疑人跑再远,也能几乎bug般的马上追到面前。
影片中,两角的犯罪过程没有详细的拍摄出来,但是却可以从山城圭吾的漫画里看到某些断断续续的过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观看时的不适感。
受害者的惨状可以用“艺术品”来形容,虽然场面有些血腥,却意外的有种暴力美。
125分钟的电影,最后的结局以两角询问法官的“我是谁?”戛然而止,好像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更深层次一点的东西,法官提问两角是谁,叫什么,户籍是什么?
他一概回答不出来,他又反问法官“我是谁?
”在电影里,关于两角的身世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出来,在快要揭开他的真面目时,查到线索清田警官却被杀死,一直到最后,两角的身份还是没有明确的体现,或许也正应了他提问的“我是谁?
”身为一个社会人,却没有得到身份地位的确定,这是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
不知道为什么两角会用绳子把受害者捆住,电影中没有对两角的犯罪动机的具体分析,最后的问责中也以反问结局,有点可惜,也有可能电影想表达的重点不在这一块吧。
还有一点,从最后两角与山城的搏斗中可以看出,两角的战斗力应该不是特别强的,他杀的都是一家四口,无论在怎样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家四口总会有反抗的机会吧,感觉这里的设计有点不太合理。
首先画面、演技等都没问题,还是剧情的问题这剧情,按我的构想是,一开始强调男主是个好人,然后看到杀人现场之后激发了他内心的第二个自己,之后用漫画的形式指示凶手去犯案,最后陷害凶手致使被抓,自己逍遥法外。
或者,第一个案子就是老头子犯的,男主看到杀人现场后激发了内心第二个自己,然后自己做案自己画漫画,但是自己有一个死忠粉竟然每次都能找到男主在哪里作案,他和男主接触之后也表示不会报警,是男主的脑缠粉,最后男主嫌他太危险,会露馅,直接把他陷害入狱,自己逍遥法外。
但是这电影的剧情,男主完全是一个好人这点就让我无法接受。
特别是其中有几段专门描述了凶手去作案的场景,最后一章漫画的分镜是凶手趴在男主身上,然后事实是男主趴在凶手身上,这编剧想表达什么呢到底,如果前面没那些凶手亲自犯案,我感觉真能理解我前面想的那样,但事实不是。
更别说最后的反智片段,开头特地强调,这豪宅三层门锁,进不去,男主亲自去开门,牛!
不过警官的那个反转我确实没想到,我都以为他下一个场景要去调查了,转身人没了,那一瞬间还挺满意的。
总体来说就是,当爽剧看吧,别深究了,就是讲了一个白开水故事。
是那种挖了一勺蜂蜜放水里还没化开,第一口很好喝,后面全是白开水很淡的感觉。
还有就是现实中男主这样的漫画家还真有,我指的是那种画功画技一流,自己却没有角色或者剧情塑造能力的漫画家,就是画死亡笔记的小畑健 。
菅田将晖主演的《角色》这一电影提醒我今年看过的最傻逼的电影之一。
角色塑造宛如一滩稀泥,主角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了什么而画漫画,又是为了什么隐瞒当初看见犯人的脸。
犯人也是,有点像弱智但是犯案现场没留下任何痕迹,不知道是警察更弱智还是什么其他原因,说是羡慕幸福的四口之家但是也没说清楚究竟有什么样的渊源。
警察更好笑,一堆人围着那个小破案子查来查去,发现了凶器之后知道了犯人长相但是“线索断了”,不和见过犯人的主角联手办案每次问话都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逼话还一直鼓励主角继续画下去。
还有配角,莫名其妙出来顶罪,出狱后又跑出来杀了警察,杀完警察还逃跑了,而且逃跑了好几天都没抓回来。
这是我看过最烂最弱智的电影,浪费了我两个小时,很恶心。
真是血腥的需要分级的程度啊。。。
其实之前的杀人现场我倒没什么感觉,一个是知道是演的,二是可能因为本身就很血腥了所以导演没有把过程和细节放出来,冲击力就小了很多。
不过看到清田被捅死我真的。。。
死得好惨啊而且好突然!!!
然后后面圭吾的手被dagger扎了一刀开始后面那一段都好痛!
说实话这电影这一点很好,下刀干净利落。
就是真的看着就很痛!!!
剧情上说实话有点,emmm,水。
虽然画面很刺激,但是悬疑的部分展开非常不够,几乎是一个一眼望到结局的故事。
唯二的两个问题,山城圭吾与“四口之家”的关联,dagger与渡边的关系,最后都草率解决了一下。
其实dagger这么崇拜山城老师,应该是察觉到了他内心深处杀人的欲望,但是山城这么从头到尾除了最后失控了一下,完全没看出来他杀人放火的潜质啊?
仅仅是因为重组家庭就要杀人?
完全看不出来男主有这么夸张的心理问题,应该也就是在漫画里释放一下内心的阴暗吧。
然后那个双胞胎,四口之家这么重要的信息妻子一点感觉都没有吗???
凶手离那么远不会跑吗?
结局也是,我以为山城的手被毁了,结果还能画一个那么好的清田的速写,意思是忠实的读者感化了有杀心的作者向善?
然后最后那个镜头到底是啥意思?
他们还是互相影响了?
总而言之剧情不太行,本来设定很好的,可惜了。
演技没什么好说的,有菅田将晖和小栗旬在就可以给满分的程度。
凶手君演得也不错。
所以还是好可惜啊!!!
电影的音乐很不错,在电影开头船越一家的犯罪现场,那个歌剧的音乐,营造了一种诡异的氛围,随后两角登场,鬼魅的脸庞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很神秘,接着想起主题歌“character”的前奏....这一段画面调色像一个很刺激的第一人称单机枪战游戏,前部分可以说起了个很高的调了,唯一让我不舒服的地方就是犯罪现场太过真实...在吃饭的时候看有点反胃。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上映的《花束般的恋爱》里,为了和生活对线,菅田将晖饰演的山音麦最终放弃了喜爱的画画,而在这部电影里他饰演的山城圭吾却依靠《34》漫画连载赚的盆满钵满,其实我觉得可以联动一下,本片就改为花束般的恋爱2,主角还是山城圭吾和八谷娟,这样也圆了《花束》的遗憾,哈哈我乱说的....再说剧情,之前漫画社的同事说山城的一心想画悬疑题材,却画不出有真实感的恶人角色,因为他是好人,好人是画不出恶人的,因为无法共鸣。
在见到船越一家的杀人现场后,他完美的塑造出了Dagger的恶人角色,是不是因为他共鸣了呢?
《34》的暂时休刊后,两角找到他质问他,“你自己还不是在杀人,你在漫画里享受着杀人的乐趣,和我有什么不同?
”,可能连山城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发生了微妙变化,但我觉得他还是和两角不一样的,至少他不讨厌四口之家,至少他觉得正义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剧情上也有我认为的些许bug,比如原一家,既然是先画的漫画,然后杀的人,两角要找到这样的四口之家不容易吧?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车,山城笔下的场景就好像亲身到过现场。
另外衫村一家,山城是怎么能知道这个河滩上会有一个四口之家来露营的呢?
这些在我观影的过程中,都是扰乱我对后续剧情猜想的,而对于没有受这个因素影响的一些剧情就比较好猜了,比如结局的山城是一家四口会受到来自两角的危险。
还有话说原一家爸爸长得像梁家仁,妈妈长得像刘敏涛有木有哈哈哈/....题外话
原一家爸爸(像不像武状元???
)
原一家妈妈(像不像静妃哈哈!!
)另外,小栗旬饰演的警察清田的作用是什么???
我以为他会力挽狂澜的,没想到电影过半,领了盒饭...难道他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明白,看人不要只看经历?
虽然他以前是暴走族,但他现在是个负责任的好警察??
我...大大的无语..好吧,这部剧推荐给喜欢看悬疑、犯罪以及恐怖题材的观众。
嗯... Fukase饰演的两角...太残暴了,脑袋咔嗒咔嗒的转,配合主题曲,像恐怖片似的...女孩子不太推荐!!
不大行,后面的结局已经是直接垮掉,感觉就像画家一样画不下去了,没人指导就开始乱编,男主角一家莫名其妙听从指挥配合演戏,男主角发现女主角有危险竟然没有同警察一起前往,警察也是失了智,清田不是不可以死,就是死得很莫名其妙,在男主角告知女主角有危险的同时,警察居然不陪同前往,让男主一个人去面对凶手,凶手教唆边见杀死清田的同时还拿走了他的手机,警察这边居然都没意识到手机不见了,最后搞了个故弄玄虚的结尾,就结束了?????
霓虹警察集体降智,成就了这部漏洞百出的角色扮演
6.5/10.走火入魔的漫画家男主有意无意间成了连环杀人犯的帮凶,当杀人犯找上门的时候,他才知道后悔,但悔之晚矣。情绪到位,血浆足够,但BUG不少。
设定和杀人场景带感,但整体逻辑拉胯。演员方面,深濑慧毕竟不是演员出身,演技拉胯也算情有可原。剧情里更拉胯的是日本警察,除了栗子演的清田,无能程度都快赶上韩国警察了。
虎头蛇尾的典型,漫画家从目击凶案现场获取灵感,连环杀手又模仿连载漫画犯案,这组相互依存的关系很有趣,但最后设置陷阱那段拉胯了,警察不出所料地毫无用处,可怜栗子了。四人之家那个点其实可以再深挖一下,也会让社会讽刺更具力度,反派有点香取慎吾的感觉。
三个主要角色人物刻画的非常鲜明,警察是正义,凶手是邪恶,漫画家是正义与邪恶的混沌边界,故事节奏紧凑不拖泥带水,结尾反转的同时留下很大想象空间,非常好看。
比想象中要好一点
過時
模仿犯罪?另有原因?
还挺爽的一部电影,节奏推进得也挺快的,杀人犯的那个演员在最后庭审时的演技绝了,还以为小栗旬能撑到破案,中途还是被杀了,结尾也说边见没被抓到,而且还是杀人犯的助手,真不知道会不会再去杀了主角一家
阵容真的多厨欢喜..苏打的沉浸式表演很入戏,建国对于这样的刑警角色信手拈来,好久没见希妹,最惊喜的实属初登大荧幕的世终-Fukase...我就说他的声音怎么这么耳熟...结尾细思恐极。
漫画和现实结合
啊不是,小栗旬下线的也太突然了🙃
HKAFF2021@Premiere Elements 虽然故事缺乏新意漏洞较多且剧情走向很好猜,但是电影拍摄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带感凶杀案现场了。
又一例预告诈骗,挺有噱头的题材平铺直叙相当无聊。连咱国产片都不拍这么老派的女性角色了!
5
太套路了。片头和各种杀人现场还是不错的。
故事还不错,拍得不太行。应该换导演拍成日剧。
史上最差劲警察。
啪,手里的漫画它突然就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