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没什么惊喜感,但质量也还说的过去。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有徐峰和渣男一起靠在泳池壁上以及王栋最后在剧场哭。
啊,还有徐峰蹦迪!
整体看下来,只想说王栋真坏 徐峰有点可惜了。
王栋很偏执,他可以为了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去杀人,向他人展现他所想象的所谓“罪人”的阴暗。
他将自己拉进深渊的同时也将他人拉了进来。
在这场谋杀中,是王栋主导了一切。
他提出计划,拉拢徐峰加入他的邪恶行动。
他为了得到他所想要的,他不惜付出杀人的代价。
并且为了脱罪,去杀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人。
他是一个医学研究生,接受了较高的教育。
在他的世界里,他不会不理解徐峰继父打人是错但不该死这个道理。
只是为了自己,他扩大了继父的罪行,让徐峰进入愤怒的烈火当中,好达成自己除掉艺术渣男的目的。
当十年后徐峰回到了原先的城市还没劝他自首时,他就对徐峰产生了杀机。
他很自私很偏执,他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所想拥有的美好生活,只是一点点威胁也不可以。
而徐峰呢?
杀人的行为肯定是错误的,但我却觉得他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在犯错的时候他是一个20岁的工人。
较小的年纪和不高的学历使得他冲动,易被他人左右想法。
但在他成长后,十年后,当他更为成熟的时候,他可以察觉出他当初的错误并愿意付出代价。
他也明白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些人有错,但不该死,事情没有那么绝对。
如果没有当初王栋的引诱,我觉得他不会走到杀人这一步,但他仍会成长,会明白他继父对他这个家庭的复杂感情。
他的继父是坏,酗酒,赌博,殴打他的母亲,但他也有温情的一面,他会一个人在厨房忙碌,为全家准备午餐。
也许更成熟的他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所以我为他可惜,因为他的骨子里并不坏,但做错事就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曾想过,如果我是徐峰杀了人,十年后我知道我错了,我会怎么做?
我也会去自首,虽然这可能会付出死刑的代价。
我希望有人可以记录下我对杀人这个问题的态度的转变,再告诉别人我的教训。
我用生命的代价终于懂了有错不等于该死,我们也不应该随意的践踏他人的生命。
在我20岁的时候,我不懂这个道理,获得这个道理的代价又过于昂贵,所以我想告诉所有人徐峰的故事,让他们都免费获得这个道理,减少犯错的可能。
我不知道我写这么多是为了什么?
也许是因为我话痨?
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 充满了紧张和悬疑的氛围 ,这样的剧情,总是能够反映人性。
罗晋在《灰烬重生》里的 表演十分的细腻 ,演技很棒,第一次看他出演这样的角色,成功的诠释出了人物角色。
整部 影片以王栋、徐峰两个主角,灰烬般消逝的命运为主线,整体悬疑的着力点在于氛围的营造,而不是案情的揭秘 ,更好的烘托出了,整部剧的紧张感。
很好的一部剧,力荐观看。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好剧,非常好看,罗晋演的非常好,给个绝对的好评,好评,好评,力荐,力荐,力荐。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好剧,非常好看,罗晋演的非常好,给个绝对的好评,好评,好评,力荐,力荐,力荐,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好剧,非常好看,罗晋演的非常好,给个绝对的好评,好评,好评,力荐,力荐,力荐,
比起导演自身叙述功力的心余力绌,罗晋的表演显得很脱颖而出,渴望、压抑、徘徊深渊的恨与怕,希冀救赎和佯装无事的复杂情绪,诠释得都很准确,像他这样戏有品质的演员,早应获得更好的大银幕机会,不该继续被看过就算的流水剧耽误;这是一部2017年的电影,经历不停改档到2020年,终于在网络平台播出了。
电影的形式很强烈,叙事和画面讲究很好。
虽然作为“悬疑”元素为主打,但“悬疑”并不强烈,反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探讨。
罗晋和辛鹏表演都很克制自然,角色塑造的都非常立体,摄影灯光和美术在小成本电影里做得算精致了,片子如果能更写实一点,节奏更到位一点会更好。
作为李霄峰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追·踪》虽然与一部“好电影”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也足显一个年轻导演的报复与野心。
从风格化的视觉效果,到贯穿全剧的《复活》概念,李霄峰满怀诚意,如同中国商业电影里的“一股清流”。
也许早已看惯西方电影,甚至更近一些的亚洲电影的观众,对于这种概念的结合早就司空见惯。
但是作为生存于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中国商业电影市场,被各种“网红IP”和“流量偶像”充斥的年代,能有勇气在大荧幕制作这样的影片,于国内的观众都是一件好事。
说完赞美之词,此片当然还很多“槽点”。
没有悬疑的悬疑,零散突兀的叙事,粗糙的台词,面无表情的配角,这些都足以观众写篇千字文来吐槽。
但我还是想从这部影片里寻找导演想要传达的意图——从托尔斯泰的《复活》的开始。
导演李霄峰在一次专访中曾说“电影会把人变糙。
说到底,电影就是一个体力活”。
而看书,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
文学,就应该像俄国一样,“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方”。
而这部影片,李霄峰的那部在很高地方的俄国文学便是托尔斯泰的《复活》,电影从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问题“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
”。
这是罗晋饰演的王栋写在书页上的文字,被钢铁厂工人,辛鹏饰演的徐峰读到,联系起了本来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在《复活》这本小说里,年起的聂赫留朵夫一时风流而又抛弃了玛斯洛娃,让这个16岁的少女人生直坠深渊,沦落为妓女。
在电影里面,王栋虽然优秀但是也只是个穷书生,不会跳舞,不会画画,不懂浪漫。
在这个“文学青年”的眼里,杜国金就是有钱好色的聂赫留朵夫,抢走了他的玛丝洛娃。
而在徐峰的世界里,那个残暴的继父天天折磨着他与母亲的生活,对她来说自己的母亲为何会选择和这样的“恶人”继续生活在一起,也是个未解的难题。
一个是医学院的学生,另一个是早早踏入社会揾食的工人,年龄相仿的两人青年在自己的困境里徘徊不前。
“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
”他们互相发问。
于是这两个少年,游戏般地交叉性杀人,这也是《复活》真正的开始,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原罪”,然后才会有“赎”与“牺牲”。
回到《复活》原本,多年后在法庭上作为贵族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再次与玛斯洛娃相遇,但这一次她坐在了被告席上,因为无辜卷入的命案而被指控杀人罪。
聂赫留朵夫因此陷入内疚的深渊,是他年少时的鲁莽毁掉了一个曾经爱过他的女孩的一生。
电影中,徐峰的悔意也许要来的更早一些。
当他翻开倒在海滩边的杜国金的钱夹,看到了“玛丝洛娃”的照片,他便隐约触摸到了“罪”。
而王栋,和他的“玛斯洛娃”结婚生子,踏上了中产的“幸福生活”。
没错,他成功”消解“了他的“罪”——直到他与徐峰在多年后相遇。
徐峰的主动出现,是他终于明白,只有共同“自首”才能真正面对他们当年犯下的错。
这一次,徐峰变成了聂赫留朵夫,他要去他的“西伯利亚”流放。
这场“赎罪”如同小说一样,注定充满坎坷而看不到尽头,但这就是聂赫留朵夫坚定要踏上的旅程。
这里又让我想起小说里的情节:在流亡西伯利亚途中,西蒙松对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虽然她不能接受你的爱,但是她觉得你是否同意这件事(玛丝洛娃和西蒙松在一起),对她来说很重要。
”原本躺在座椅上的聂赫留朵夫被震撼得端直了身体。
聂赫留朵夫寻找的是精神的救赎,徐峰也是如此。
这里不是简单的“绳之以法”,而是直面自己的原罪。
玛丝洛娃无辜的刑罚纵然无法减轻,但是她仍然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
她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被“贵公子”糟蹋的“罪人”,她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
聂赫留朵夫也因此找到了“复活”的出口。
而电影里徐峰的赎罪,更像是圣经里所写的,王栋的心灵并没有被“感召”,随之而来的是更纯粹的牺牲。
留在墓场地上的血迹,如同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留下的伤痕,那是“爱的印迹”。
PS: 这里导演”非常给力“地放入了一段王栋妻子为孩子念故事的场景,向观众提示了电影的结局。
为了心爱的玛斯洛娃,你愿意成为聂赫留朵夫吗?
不是少女“爱”上的那个有钱又浪漫的杜国金;而是为了心灵的赎罪,放弃一切,永远流放于“西伯利亚”的徐峰。
太喜欢聂远,感觉电影很适合聂远, 值得一看,很有意思 很喜欢这个电影 尤其是聂远,演的太到位了 电影特别吸引人 看了一遍又一遍,太好看了,很有吸引力 直接就博得了眼球 因此当影片的拳台终极战拉开序幕时,艾迪生的身体里到底是马小还是他本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面对渣男反派,“元神归位”、左臂已残的艾迪生用“卷莲门”那位不靠谱的副掌门张茱萸传授的“一阳指+狮吼功”的不靠谱的“绝学”挑衅反派时,一次次地挥拳,一声声地怒吼,令人热血沸腾
影片整体有种沉郁细腻的风格,故事背景有明显的年代感。
聂远饰演的警察把交错的时间脉络串联了起来,写实与写意结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气质,让人在已知与未知之间辗转前行。
徐峰和王栋在各自的生活中沮丧失意,却因一本小说结缘,对彼此的经历产生共情,并相互帮对方除掉障碍。
对于徐峰来说,这本小说带给他与一个陌生人命运的连接,但他们终究来自不同背景,有着各自重视的东西,即便他可以出于同病相怜而作案,但他未能看清自此之后给对方带来的改变。
于是王栋起初通过书信与徐峰往来的目的就显得模糊,到底是真的出于同情,还是为了铲除情敌而对徐峰的利用,或者两者皆有?
这些也构成了影片值得回想的地方。
其中一个亮点是徐峰参观王栋的书房时说,你现在也不看书了。
渗透出了两人在达成短暂的共识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转变。
王栋作为既得利益者,暴露出了真实的本性。
也许这部影片并非意在突出犯罪和悬疑,更多的是对那样一个文学时代的回溯与缅怀。
而如今,文学的处境和沟通手段都已发生了巨大改变,精神层面上所能达成的一致也越来越稀有。
我们与那个依靠阅读和信件守望彼此的时代渐行渐远,直至无路可追,无踪可寻。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
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
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
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
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
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
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追·踪》的故事以两对情侣作为核心人物设定,但两个女性角色只负责「美和善」,她们同以被追求的目标出现,亦都和重要利害冲突擦肩而过。
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刻意地安排亦或善意,女性角色在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中,呈现了永不凋零的美好,与之对应,所有登场的男性角色,则都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竞争、相互猜疑,独自成长、困斗并衰老,唯有文学让反倒让两个陌生男子之间建立了奇异的亲密。
在登场的男性角色中,两位被害者要么是社会体系的权贵阶层、要么是家庭关系的话事人,他们同以「施暴者」的姿态高高在上,但影片又刻意呈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黄觉饰演的杜国金吟诗作画游泳,无不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魅力;而徐峰的继父虽然出场不多,但炒菜吃饭自得其乐,神采飞扬了父权的张狂。
作为标靶,他们的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至少都是毫不自知,展示了霸权者的娇蛮,亦反射出反抗者的孱弱,可能这也比较接近一切谋杀的本质。
罗晋饰演的王栋和辛鹏饰演的徐峰,是故事里互为镜像的主角,胆怯给了两人惺惺相惜携手同行的理由。
他们的命运承担了导演的价值选择,《追·踪》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体察人的自省意识:欲望催人向上亦拽人下坠,我们若对自己诚恳,就能关照出曾被欲望扭曲的恶意,倘若愿意视而不见,欲望本身就是最好的辩护理由。
如果说比起《少女哪咤》有什么飞跃的话,在《追·踪》里,导演李霄峰保有少年心性却不沉迷其中,既愿以赤子之心去体恤少年愤懑,亦能以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辨罪与罚。
而命案之外处理得最飘忽的角色,是聂远饰演的警察,他不是什么高明的警官,并不担当一般刑侦片里破案解惑的功能,他更像是导演假观众视角完成的一次审视。
正因如此,警察貌似和整个剧情毫无关联的日常生活闲笔,与主线形成了对照,游走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诘问的似乎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时代的真相:当美好都已逝去,正义已然迟到,又有哪些不应缺席。
这五个人物伙同失忆的王栋岳父、方励客串的入狱的杜明义,从少年写到颓老,建造了李霄峰世界观里完整的男性图谱,呈现了一个男性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命案不过是将他们穿起来的绳索。
在一个貌似非常类型化的故事里,《追·踪》实则做了非常个人化的处理,文本之外,影片的美术、摄影以至音乐都藏满了符号化的设计:俯视镜头带来的绝望感,红蓝对比色凸显人物性格,坦白说来汁水满溢得都有些淤了,剪辑上片段化交错的呈现,与其说是酝酿悬疑气氛,不如说更像诚恳还原人记忆的偏差:时而浓烈,时而绵密,时而轻率。
有趣的是,恰是这种略显「笨拙」的努力,让《追·踪》在越来越确定的案件真相之外,有更多不确定和莫可名状的表意:飞速消逝的诗意时代,土崩瓦解的集体主义,以及财富急剧累积,社会快速发展之外是阶层的固化。
在万众欢呼经济昌明的时代,李霄峰保持了一个创作者该有的警惕:个体故事层面,《追·踪》是清晰的成年式的自我审判,在社会批判层面,又保留了强烈的无来由而难言尽的怒,宛如重击在棉花上的拳头。
这层循环向上的坚定和茫然,有如影片中王栋独自舞蹈时轻盈的一跃,从凉棚跃上屋顶,愿在更高处觅得广阔和自由。
《追·踪》是一部诚恳的充满性情和趣味的电影,有着当下大银幕上稀缺的诗意和文学性,映照了创作者的自觉和自省。
想起来多说一句,如果影片探讨的是自省,片中最需要解释的强行为倒是「缺乏」必要的解释和铺垫,可能在导演的心中,「自省」是一种本能,「诚实」就是诚实者最牢固的镣铐,只要给人选择的机会,道德会且只会惩戒有道德感的人。
我们常说「身不由己、情非得已」,亦常感叹「人怎么就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人」。
其实人从来都是有选择的,如果愿意诚实一点儿,你变成了你不喜欢的人,可能你本来,就不值得被自己喜欢。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陈哇唔(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687324电影中导演费墨描写的女人有三位——萱慧(姜珮瑶饰)、余莹莹(李嘉琪饰)、徐峰母亲(刘陆饰)。
三个女人每个人都有她们的感情,萱慧美丽而单纯,爱情至上,周旋在王栋和杜国金(黄觉饰)之间,余莹莹本来是一位美丽的舞者,却在徐峰失手将她致残后依旧不离不弃,而徐峰母亲,里面最悲惨的女人,带着孩子嫁给了马旭东(杨一威饰),说不清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感情,为了生活,垂死维系着关系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马旭东,两起命案里的死者之一,脾气暴躁、家暴、素质低下,却也会给流浪狗喂食,为家人做好一桌菜;杜国金身处于上流社会,只顾追求自由与浪漫,却是个没有担当的男 人,女人在他看来只是个享乐的工具。
在画画这场戏里,他的眼中只有柿子,对半裸的女人毫不侧目(这里让我想起了《燃烧》里的富二代Ben,满身魅力却乐于玩弄各种女人,与李沧东一样,本片也探讨了社会贫富差距给人、人性所带来的变化),但是他也会把萱慧的照片放在钱包里。
导演在细节上表达了死者二人虽有可恨之处但也罪不至死。
所以里面到底谁是玛丝洛娃?
是美丽单纯的萱慧?
还是温柔体贴的莹莹?
亦或是受尽委屈的徐峰母亲?
我想,她们都是。
导演似乎比较偏爱影片里的女性,除了萱慧在接受王栋之后还爱着前男友,里面的女性大都隐忍而不计付出, 权利、金钱向来不是她们所追求的,反而这些都是“肮脏”的男性们所追求的,这些男性们也许都是聂赫留朵夫,所以为什么“马斯洛娃们”会爱上“聂赫留朵夫们”呢?
我觉得,影片里关于爱情的部分都可以单拎出来写一些东西,上流人士的、普通底层的、男人的、女人的……因为篇幅原因这里就不细聊。
个人感觉不错值得推荐
《追踪》-阶级夹缝中的试探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一个感觉,无论是王栋,徐峰,还是陈维坤,每个人都被卖过,陈伟坤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徐峰和王栋成为了悲剧。
人类从开始农作那天起,就产生了阶级,从此往后,阶级伴随着每一代人,成为了社会的一个背景。
富人压迫穷人,穷人反抗,其实富人与穷人并没有标准和定义,他们的存在只是证明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不一样的,书中的天堂与地狱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形成,也许开车只需要二十分钟。
我理解的阶级是一个下定义的动态范围,同类被区分,有了贫穷与富有,低俗与高尚,片中王栋在院长面前说过一段关于小时候考试的一段话,中国式教育便是如此,家长可以定论好与坏,该怎么做是最好,怎么做才是优秀,让我想起我家中爸妈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于我而言这和指定婚姻雷同,牺牲了本该拥有的亲情。
王栋、徐峰、陈伟坤、杜国金,是有爱情的,王栋无法理解杜国金与萱慧,他不明白即使是“富二代”杜国金其实也并不会表达爱,杜国金成为了他心中的坏人,对待坏人,他会不惜一切手段。
徐峰曾经有着单纯令人羡慕的爱情,但在那件事发生后,一切都变了,心仪的对象让他痛苦,曾经犯下的错事让他倍受煎熬,在无尽的折磨中,他选择将这一切画上句号。
王栋的爱情最初建立在误读中,他以为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他以为这样一切会变好,但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挣脱控制,影片结尾处萱慧一句:“杀人是不对的”仿佛否定了他的一切,让他欲言又止,失去了抵抗能力,在最后成伴随着一声哀鸣被警察带走。
没有人是侥幸的的,一报还一报,当时的迷惘和落差让他冲动做下的事最终还是回应在他身上。
如果我出生后未见过山洞以外的世界,那么我只能本分的活在山洞里。
如果我什么都见过,然后活在山洞里,那么我无法本分,我一定会反抗。
王栋和徐峰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发起者,悲剧就在这一来一回中发生。
人的希望无处寄托,只得寄托于恶魔,终于恶魔有了回应,指出一条不归路,没有选择的开始,没有选择的结束。
这部影片我个人很喜欢,算是烧脑悬疑爱情,有很多看注意细节才恍然大悟,影调很独特,第一眼看以为是在红灯区😂另外很喜欢这部影片的文学性特征,Ash 灰烬。
很幸运的看过2次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细节值得深究。《复活》里提到过我们活在世界上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以为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这显然是荒谬的。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界上来,那是出于某人的意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罗晋演的很不错,情感很到位
过度的灯光和着力的用色不如一个有料的故事来得实在。
导演技艺更成熟,却还走不出中级文学青年的自恋。
一开始我就看出萱慧不是被强奸的,只是王栋气不过所以杀了杜总,这样的爱真令人窒息。
不如《少女哪咤》和《风平浪静》。对Ash表现得不错,但又不够,没有把灰烬表达好。
为了艺术故作深沉,说白了就是矫情
在全片攝影都是以紅色為基調的情況下,突如其來的藍綠色顯得非常突兀,對電影的美學統一性是破壞性的。每一個演員的幾乎每一場戲,都透著一股濃烈的“快看我多會演”的造作感,用力過度使得角色都失去了真實的鮮活感,反而退化成了紙片人,紙還是油紙。劇本不應該在前半段給徐峰安排那麼多戲份,造成過早暴露了懸念,讓人早早猜到交換殺人手法的那一刻,整部影片的高潮就已經早洩了。和《少女哪吒》相比是退步的,我現在非常擔心《風平浪靜》。
杜国金对生活很真诚
7.9=8.0-0.1我们都以为在此之后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过命运早就将我们重叠在一起
观影中与朋友的对话“《少女哪吒》好看吗?”“不好看。”“那你为什么把《追·踪》放在平遥的必看片单上?”“因为我想看看李霄峰有没有进步。”
可能想学雷芬,但电影在一直在一种优柔寡断的气质中进行着。
补
精雕细琢,演员控制得肥肠好,老导演仍然前路可期
当年很喜欢《失败者之歌》。。电影也是很失败。。做作又生硬。罗晋演男主简直就是灾难!
一件迷雾重生的案件,两个忐忑十年的男人,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作者型电影导演李宵峰的力作,其实,暗合着回望一个时代,十年,感觉那么遥远。有一段辛鹏和黄觉在泳池的戏挺男男的,罗晋的表演超过想象,和黄觉的对手戏张弛有度,特别是最后那场大戏,情绪点很到位。然后不得不吐槽几句电影台词,“你人民JC,你清高,女人在外面挣钱养家,她不喝酒你就得喝西北风。”太不舒服了,这句。
被徐峰这个角色实力圈粉。
删减版。两个男主演的演技细腻,剧情不意外,重在营造某种氛围
可能是我期望值较低,四星全给主创对文艺片的热情吧,虽然也没特别文艺,导演水平真有待提高
居然还……觉得有点好看,可能我口味比较小众别致吧。
整个故事不复杂,横跨十年,一对共犯,两个家庭,家庭背后的苦难是两条不该死的命,这两条命一直压抑着两人,压了十年。追和踪的,是尘封的罪恶感,是自欺欺人,是十年前的歇斯底里,电影好看!色彩用到极致,绿是绿,红就是红,特写也推到最近。警官线太弱了,线索很少发现、搜寻的过程,更像是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