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抽象五角恋修罗场。
“坂道上的阿波罗”这个标题藏着双重隐喻:既是音乐之神对小镇的垂青,也是所有失恋者自我救赎的寓言。
薰与千太郎的相遇像伯牙子期绝弦的爵士版——一个是被迫转学的优等生,一个是用暴力掩饰孤独的鼓手,他们用教堂地下室的钢琴与架子鼓对话,爵士乐的音符如同以往一样砸碎了阶级与种族的栅栏。
当薰用一段布鲁斯独奏砸碎礼堂玻璃时,你会听见自由最本真的声音——它不是完美的和谐,而是错拍的鼓点、跑调的高音、以及即兴中那些不讲道理的绚烂错误。
重看薰与千太郎的屋顶合奏戏,突然明白坂道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曲折的苦难,而是爵士乐谱上的升降记号。
那些被种族偏见、阶级差异、单向暗恋绊倒的年轻人,最终都在即兴演奏中找到了平衡点。
就像深堀百合香调色盘上混作一团的颜料,最初是混沌的灰,却在某个和弦炸裂的瞬间,突然折射出普鲁士蓝与落日金的光谱。
只可惜本作是漫画改编,我起初以为是渡边信一郎原创作品来看的。
有一些词汇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某些不可言说的事物并不因为不可言说而不存在,比如音乐,或更恰当的例子,musical。
音乐究竟是个名词还是个形容词?
《一一》里,NJ对言语不通的日本人形容自己对初恋情人的感情——就是在爱上她以后,回家听老爸的那些古典音乐,一刹那听懂了。
日本人立刻明白他在说什么,“she is your music"。
我从来没有对音乐有过这样的顿悟。
我这一生一定是因为从未学过音乐而缺憾,然而我甚至不能描摹、穿凿、召唤那具体的缺憾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这一生也必定歆羡懂得音乐的人,甚至只是会弹奏乐器的人也让我觉得低人一等。
《坂道上的阿波罗》的故事梗概乍看只是简单的青春片,用音乐点缀爱情、友情的发展,或反之亦然。
但其叙事的踏实与以复古为名的想要包容更广大社会现实的尝试,实在是轻讽不屑“青春歌舞片”。
我们只有一位叙事者,就是熏,几乎所有和千太郎、律子有关的事情我们都从熏的眼睛中看到。
唯有同淳一、百合香相关的那些片段,作者切换到了上帝视角。
年轻男人作为叙事者往往是很不可靠的事,因为他们自大又脆弱,会把笔墨花在和自己最相关的事情上来证明自己最重要。
但熏是一个可靠的叙事者,他袒露自己的嫉妒、敏感、矛盾,又接受同伴的安慰、付出和逃离。
也正因如此,看似五角恋的人物关系才没有往狗血的方向发展下去,在淳一和百合香的关系明确后,律子的摇摆也并没有给熏和千太郎带来太多痛苦。
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便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如何去认知律子同熏以及千太郎同熏的关系。
尽管在镜头中,多有他们三人同时出现的镜头,但作者是有偏爱的,这偏爱就是用声音去强化千太郎和熏的羁绊——体育馆中的救场吸引全校同学陆陆续续地来观摩,结尾教堂的管风琴架子鼓乱炖引得孤儿们欢跳鼓舞。
也有律子为二人文化祭的表演作人声伴奏的片段,但那是大量的转场和切镜,算不得过于认真地正面描写。
作者并不希望我们将律子和熏,以及千太郎和熏的关系理解为排他的,是某种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关系。
这是他最善待人物的地方。
坂道是学校,是现实,是长而无奈但终会结束的年少时光。
阿波罗是神话,是梦想,是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对着太阳射出的金色箭簇。
阿波罗也司掌音乐,但在古希腊神话中,他所负的要职实在太多——音乐、诗歌、预言、射箭……最为矛盾且迷人的是他既拥有治愈的力量,同时又给人降下瘟疫。
这和千太郎的形象具有某种同源性——他暴戾而骄傲,迟钝却善感——反而让千太郎和本篇着力的宗教线索格格不入。
这种混乱是简单的基督教线索无法消化的。
片子的最后千太郎归顺于主,以某种“自救”的方式避居海岛,但千太郎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耶稣之子。
他的身份确乎是某种原罪——日本人的母亲爱上驻军冲绳的美国大兵,却被对方抛弃;他之所以能成功用暴力掩饰内心不安、大喇喇地成长起来,靠的却是“罪人”父亲赋予他的体格和气魄。
出生在圣诞节并不足以说明千太郎是神选的,无论是熏,还是其他人,都没有让千太郎觉得自己是被选中的(不像我们路西法大人就会发主动技能:I am the chosen one)。
他的失踪和他与熏的重逢,或更归纳地说,作者所刻画的千太郎的救赎,是想要达到“爵士般自由的圣歌”的感觉,但这种对基督教精神的把握的偏离,却让千太郎的选择显得莫名其妙,从而大大弱化了他的痛苦。
或许这是一种偏见,但爵士往往是痛苦的人弹奏的最好,这种痛苦首先来源于他们明晓自己无法归顺人群。
千太郎在民族身份上就是个“外人”,也不用说他在母亲改嫁后的家庭中,不知道怎么扮演一个儿子。
和千这样一个父亲缺席的家庭对应,熏和律子的家庭都没有母亲,熏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这种生活所带来的对爱的极度渴望和不知道如何去爱的极度萧索溃烂在他富裕、优雅、聪慧的外表下。
(事实上,我觉得此片用熏作为叙事者是也有天然的缺陷,因为作者的风格势必让熏成为一个不偏不倚的好人,他的性格本来可以没有这么平和、让人喜爱甚或心疼的。
)律子的父亲一个人带大女儿,开一家小小的唱片店,在其他人眼中是不苟言笑、人生了无乐趣。
淳一的异见身份表现得最明白。
对于痛苦的人来说,演奏音乐若是取悦他人,则法乎最下,若是消弭悲哀,则法乎其中,若是取悦自我乃至忘乎所以,则法乎其上。
片里好几次浓墨重彩的音乐戏,都是以”斗技“开篇,但在演奏者忘记外界、专注自我中升华沸腾。
中规中矩的桥段,仍然完成得真实且磊落。
另外颇值得一说的地方是此片与《混沌武士》的互文性,一女二男的组合,gay里gay气的两个男主,混沌的结尾是分别,阿波罗的结尾则是相逢。
但看混沌的时间太长,已经记不清了。
就留待以后再写吧。
中文翻译很是装逼的坂上阿波罗予以可能源于剧终狗血的类似五角恋的桥段最初吸引我的是菅野洋子姐姐作为音乐总监,毕竟这个名字是那么显眼通过动漫的方式表现一种音乐形式尤其是爵士这种在当年甚是流行,可如今年轻人鲜有问津的音乐不得不说日漫这种广泛的主题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一个特色:一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使用了历史上著名爵士曲目将这12首找来听听是可以算是爵士乐很好的入门吧就像曾经有两样东西成为了我了解世界的两扇窗户日漫的旅程就这样不断给我带来着惊喜这一站,就是jazz!!
(第一话)如柠檬清新的场景太梦幻了好么!
才开场五分钟啊!
千太郎好棒!
一开始就有为爱而生的打斗好让人兴奋!
话说一听到薰的名字就已经兴奋了啦!
还有一同在情深深雨蒙蒙的阳台上的嬉戏,还好没有错过这部啊!
到处是萌点啊!
……但是班长大人你对着薰红什么脸啊!
表妹不要撒娇啊!
……表妹你撒娇就算了,你还陷害!
(第二话)反派一上来就要脱薰裤子么!
好害羞啊!
英雄救美时刻到临!
下一步就是见长辈!
……话说阿淳哥为什么要戴墨镜啊,会不由自主想到madao的啊!
咦咦,暑假!
冰棒!
划船!
游泳!
泳装!?
班长大人(叫什么来着),你cos蜘蛛侠吗!
话说熏你脑内剧场能不能不要那么丰富啊!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那位小姐!
请你放开小千的视线!
呜……柠檬好酸……(三话)……老母鸡……剧情貌似往更酸的方向发展了……纳尼!!
薰你做梦么!!!
可是……没有光晕没有泛黄色泽依旧……不会吧……%>_<%……小千是有节操的!!!!
(第四话)所噶……是模特啊模特就好就好……薰,不只是你松了一口气哦……话说,什么时候小千会全裸出镜呢?
追逐打闹啊喝白开水也是甜的啊………………嗯……那个……没有温暖的家又被甩了的话……就捧起一块好丽友吧……啊……小千也有一段辛酸史啊……那个百合香……呃……看上淳哥了?
(第五话)*……被妹子甩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啊……基友还在啊!
……咦……一张床……扑倒了!!!
欧也\(^o^)/……其实,胖矮搓也挺可爱?
……啊,终于到见少爷妈妈的时刻了!
喝醉的少爷好可爱,真坦率啊!
(第六话-?
)恋情新危机!
果然只有私奔了!!
(第九话)是真私奔啊。
(第十话)补习。!
没想到率先全裸出镜的是少爷!
(第十一话)失踪有点太突然了吧!
(第十二话)结局虽然是太预想之中了一点!
还是喜欢啊!
终于决定在一起了!
孩子都一大堆了!
好幸福!
还有在教堂里正式的缔结关系!
真是的一点都不害羞 当然,那啥妈妈的摇篮曲我早忘了
如果我爱你,我会在黑白键上用音符编织一串闪亮的项链给你,上面记录着我们从相遇到相知的所有剧情,然后,将唯一的视线投向你的双眼,温柔的,为你带上这串全世界都无法模仿的心意。
青春,总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词汇,昏睡与思考,热血与伤悲都无法用来描述青春的全貌。
站在屋顶大声呼喊可以被认为是青春,躲在角落中暗自掉泪也会是青春不可获取的内容。
有友情的开始,或许还有苦涩但却熟悉的背叛。
有梦想的开始当然也有现实的残酷。
当黔驴技的鄙人穷千言万语汇成叹词来总结青春的时候。
还有一群人,正在用音乐的方式诠释着自认为青春的意义。
《坂道上的阿波罗》无疑是这样的片子。
菅野洋子加上渡边信一郎,这对制造出《Cowboy Bepop》(译作《星际牛仔》)的默契搭档带来的以爵士乐为主题的少女漫改编作品《坂道上的阿波罗》自一开始就获得了众多动画迷的期待。
虽然动画播出后有为女性服务的倾向,将两男主之间的对角戏尺度稍微拉大了那么一点。
但在鄙人看来,这部作品虽然有“基”的嫌疑。
但归根究底,还是一部讲述青春这复杂命题的单纯故事。
众位不为“腐”而折腰的观众大可不必多去脑补场景,坐下来和着片中的音乐仔细欣赏,也许又能唤起藏在心中那份年轻的柔软。
他是熏,一个有着清秀外表的大户人家子弟。
或许大家都无法理解富二代的烦恼,本片中也是一样,衣食无忧的熏面临着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过多的变迁让他性格孤僻,更有着类似强迫症的怪癖。
栖身的亲戚家表面和谐但其实并不怎么能融入,甚至百无聊赖弹弹钢琴还要被腹黑的表妹算计一番。
他是千太郎,操着当地口音的俗称小混混。
矫健的身手和强壮的身体之下。
也有着家庭变故带来的负罪感。
和熏看似不同但却有相同,他们都渴望能试试刚长出的翅膀性能,用某著名农业金属乐队的一首歌名来解释就是《自由飞翔》的感觉。
理所当然的,当顽皮的黑键音色和上爵士鼓。
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对于两个人来说,他们用节奏和旋律赋予单一的音符以生命,而获得的是一个能安静片刻的理想乡。
夹在两人当中的律子是个好姑娘,温柔贤惠入得厨房上的厅堂,少爷虽见过大世面,但缺乏母爱的他见到这么温柔可人的女性。
被胸中那名叫恋爱的小鹿击倒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那些青春的激流之中,最痛快的感觉莫属“看,那个人跟我想的一样”,而这最痛苦的感觉也就是“我想牵手的那个人喜欢的是我的兄弟”这种吧。
少爷选择走开,换了个平静的心态对待律子,但谁知道老天喜欢看少年少女拍言情剧,暧昧的风不知不觉吹变了方向。
当喜欢的感觉杂糅在三人之间,在感慨之余就想用深池之中酿造的中国白酒那复合的口感来定义这些十六七岁的年轻生命,入口刺激,回味无穷。
百合香学姐和淳一之间的羁绊,那就只能用“爱”这个词来形容了吧。
即便你的人生就如你的歌声一般沧桑,但这并不是拒绝我的理由,因为爱着我,是不能被回避的事实。
这或许是百合香心中一直坚持她追寻淳一生命轨迹的源动力。
千太郎对学姐的喜爱如果是一时兴起的岸边浪花,那百合香对淳一的爱意比作日夜不停的潮汐就更恰如其分。
被你用小号略微浑厚的声音击倒之时,这场恋爱战争的结局也就没了什么悬念。
对于在东京染上一身不羁外表的淳一来说,战后那混乱吞噬一切的思想大潮却没能让他忘掉在九州小镇中养成的那份善良。
他不想让这混乱的大潮进入百合香的生活,默不作声的离开足够男子汉范儿,但百合香那及时的出现让淳一更为勇敢的选择了面对一切。
面对恐惧,面对混乱,面对自己的无法舍弃的爱。
你方唱罢我登场,浓情蜜意的独奏过后又是稍显寂寥的冰冷和弦。
当一切顺利前进的时候总要有现实跳出来给藏在理想乡里的居民狠狠捅一刀。
车祸击溃了千太郎的全部自信,离开音乐的庇护,勇敢的面对现实吧,像个男子汉一样的活着,活在另一片天地之中。
给青春的故事写个休止符。
故事有开始就总要结束。
青春也是一回事情,最后一个和弦的声音散去。
故人已辞,不远相送。
何时再见就当随缘吧。
翻下钢琴的盖板,拧下爵士鼓的镲片,贝斯换几根弦,小号也得再擦亮一点。
但喜欢没有结局,音符也没奏完,即兴演奏还没过瘾,还不想说再见。
休止符结束,愿再次见面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曾经合奏过的曲子。
毕竟,当音乐和上的瞬间,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重看一遍的时候听着配乐经常莫名感动到流泪……这部动画就像爵士一样,所有纤细的,敏感的,被误解的,委屈的,深厚的感情,像酒一样在时间里慢慢发酵着陈酿。
就连剧情也像爵士一样,在宣告完主题之后开始即兴发挥随心所欲,这也是被观众诟病的所谓“跑题”。
尽情在即兴里探索,犯错,反复重来,也尽情允许同伴这样探索,犯错,反复重来。
在即兴的阶段里没有所谓的主旨,没有所谓的目标,也没有所谓的方向。
任何都可以成为主旨,任何都可以是目标,任何方向都是方向。
但是最后的最后,故事的剧情也像爵士一样,在快接近曲终的时候,主角们不约而同地,心有灵犀地,找到彼此一起回来重申了主题。
注定相遇的人早晚都会相遇。
在时间里走散的家人也早晚会重聚。
这就是《坂道上的阿波罗》:D
05年,乘着混沌武士片尾曲【san franciso】那一声声唱到秋日长空,秋日豁达的“lalalala——lalalala”,老渡挥手告别。
没人想到再见老渡出山已是2012年。
八年间老渡苦于没有煤老板投资,仿佛只干了两件事,一为《道子与哈金》担任音乐监督;二为新海诚打下手,小清新灵魂附体拍了短片《babyblue》。
八年间,nujabes离世,《cowboy bebop》tv版依旧未出版蓝光,神经兮兮的自己常常臆想老渡孤酒一杯,与nujabes的灵魂碰杯。
年初看了《坂道上的阿波罗 》的pv及各种简介,已做好老渡继续新海诚,继续小清新的十二分准备。
昨晚看片前心中单单一道起跑线,没有计时,没有终点。
老朋友,就剩这几个人了,回来就好,活着就好。
短短23分钟内还是有各种恍惚,比如千太郎在阳台上打群架,衬以jazz groove,这种cowboy bebop的老招数,无法不让人怀念spike,对老渡的故伎重演也无半点抱怨。
千太郎在地下室的打鼓段落,也算精准流畅,作画品质大体让人放心。
但若抱着二逼青年的苛求心态,以《cowboy bebop》或《混沌武士》第一话的水准去比较,看在老渡回归的份上,阿波罗第一话也就刚及格吧。
一切刚起步,一切也刚刚落地,老渡这次是准备拍成小清新+爵士入门还是一派geek风在片中散满爵士乐彩蛋?
无人知晓。
但唱片店中老迈《kind of blue》的虚焦画面,估计老渡多半选择前者。
假如第一话在同样的场景中秀出《on the conrner》或者《get up with it》,阿波罗就更有看头了。
这年头若论所谓的成败,若还有所谓的成败,若还有人在乎所谓的成败,本片的成败就看到底是老渡的音乐品味牵着洋子大仙走,还是洋子大仙不偏不倚的音乐创作牵着老渡走。
不得不吐槽洋子大仙此次一头一尾的两首j-pop,老渡被新海诚灵魂附体也罢了,你也被滨崎步灵魂附体了吗?
幸亏老子如今是普通青年,很淡定的没有按快进。
想想2004年的初夏,17寸的电脑显示器,一段段hip hop说唱伴着浮世绘风画面浮现在眼前,之惊艳之无与伦比,让二逼青年甘心沦落为死逼青年,那真的是for once in my life。
更不要提更遥远的在太空中回荡的祭曲space lion,在夕阳下响起的call me,call me,伴着爱德双手晃荡的身影。
如果,如果仅仅只是12集的话,那我还真是给推荐这个评价了。
不是我对这部作品有什么不满意之处,只是感觉这部轻动漫本身就不是冲着大作去的。
平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情流露,不轰烈波折,但却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想用言语评价,只想用心去体味。
与其像大作一样去记住谁是谁,不如去看后深思,因为他们没必要是谁,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
这部作品很有意思,不同于一般的爱来爱去,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这部作品只有“爱去”,却没有“爱来”。
他爱她,她爱他,而他爱她,她,却爱他。
五个人,到底谁会出局?
很多人都在意这个问题吧,谁也不愿看到尴尬的结局,也总有人会对落单的那个人感同身受,但或许知道为什么后,人的心情会好过一点,下面就让我试着来分析一下他们吧。
西见vs太郎:从第一集的第一句话开始,似乎就能感觉到西见是一个心事很沉重的人。
同学都告诉西见不要惹那个叫太郎的坏学生,可当西见在顶楼打扰休息中的太郎后,却没有出现暴力镜头,相反太郎还向他伸出了半截橄榄枝。
我们都看见了,太郎不是一个暴力狂,那时也许是因为西见没有一张欠揍的脸,更也许是因为太郎感觉到西见也和自己一样,是一个心情沉重的人,不然为什么要来这人迹罕至的顶楼呢?
西见与太郎的家经都很难念,然而却出来两种不同的结果,源于不同的家庭背景这并不奇怪。
他爱她:这能不能算是一种错误的暗示呢?
从小东迁西移的西见没有什么朋友,以至于心地善良的律子仅以一个班长的角度给予新生比较到位的关心就让西见顿生情愫,这是因为西见一直都没什么朋友,他对律子的喜欢,其实是在内心里对律子的善良产生了一种依赖感与安全感。
西见是一个传统的人,然而当太郎的爵士意识灌输到西见的大脑里后,西见突然发现摆脱传统意识后突然让自己轻松很多,而太郎那比较粗糙的处事作风对他来说却感受到一种“自己人”的感觉,所以西见对太郎应该是有感谢成分的,不过本性在这里,使得西见与太郎这类性格相反的人的友谊也只是周旋在“感谢”,“共同兴趣”等这些相对“物质”的基础上,对律子则是心灵上的认可与爱慕。
当夹在朋友与暗念对象中间时,西见选择了放手,你可以说这是内向传统性格人的处世态度,所以也许体现不出所谓的“魄力”,但至少体现了西见爱情观的一种成熟。
她爱他:人人都畏惧太郎,唯独律子不是。
这不是因为律子和他是所谓的青梅竹马和对他的喜欢,而是因为律子比其他人都了解真正的太郎是什么样的人。
性格粗鲁,却不欺凌弱小,不爱读书,却不是没有理想。
身上透着的是一种江湖儿女气,而不是匪气。
记得易中天书中说过:女人们为什么喜欢英雄?
因为英雄爱犯错误,所以英雄是可爱的,这能激起女人的母性。
也许这就是律子喜欢太郎的真正原动力,这也同样是导致西见对律子有爱慕的原因。
从理论角度上看,太郎这种表象与里象存在反差的情况让其极具审美性,这种不被外人了解的背后故事让律子这个唯一知情人产生了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她想在太郎身边,不是寻求安全感,而是给予安全感,律子完全可以做到太郎人性上的补完。
虽然同是有着不被人知的背景故事,虽然同是没什么朋友,虽然都是好人,但西见的情形要比太郎明朗稳定得多,说得好听点就是手上的资源多,说得消极点就是西见不具备审美性。
而这一切也不是假设西见和太郎一样高大魁梧就能改变的。
“少爷”走的是“少爷”的路线,他的那种优秀不是作为寻常百姓家的律子体会得到心里去的。
在律子眼里,西见的精神空虚并不难解决,他需要的只是一些信心。
而太郎的问题却是实打实的硬伤,比起西见,太郎明显更需要律子这样的人。
而他爱她:在太郎眼里,律子可能就是一个邻家妹子。
若律子的选择是对的话,那太郎这个“灯下黑”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性格上缺陷了。
太郎的思维方式似乎是只想着自己要什么而不去衡量自身的情况。
他喜欢百合香和西见喜欢律子的思维模式其实一样,他们都想要对方身上的那种感觉来填补自己。
只不过西见理智一些,平心而论,也是律子放不下罢,如果律子和西见走在一起,没有人说不合适的。
而太郎却没想过百合香要的是什么,其实太郎喜欢百合香纯粹是在内心中那份善良的驱使下而形成,他忽视了自己外在那不招人待见的形象。
他的这种单纯和无助更加深了律子对他的同情。
不过也不完全就因此,即便他善良得过律子,本份得过西见,也不会赢得百合香的芳心,这不能说是太郎的错,而是要看百合香要的是什么。
她,却爱他:百合香要什么?
要问百合香为什么喜欢淳一,就问律子为什么喜欢太郎。
百合香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个家教好的大小姐,若论价值观,人生观,她是复杂过太郎这类市井平民的。
家教好,换个角度看就是自由少压抑多,虽然似乎百合香的门禁不是很变态。
百合香手中不缺资源,她缺的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从马斯洛的《层次论》来看,她要的是自我实现。
太郎确实可以拿来自我实现,但百合香的世界观人生观注定是和太郎走不到一起去的。
百合香要的是一个心灵自由的出口,但这个出口得在她的理解与接受范围内,俗套点说就是“够点档次”,而太郎的这种价值观讲得难听点是“不被接受的”,至少是没有什么意识上的共鸣。
这点其实和西见一样。
淳一就刚刚好,同是受过教育,却有着百合香、西见这类人没有有的外向性。
这是帮助、带动“少爷小姐”们冲破心灵束缚的关键。
所以西见和百合香都愿意和太郎做朋友,尤其是西见这种内向得严重的人,更是需要太郎这种重口味。
但当选择爱慕时,“少爷小姐”都选择了和自己有共鸣的对象。
淳一和太郎共同之处是什么?
淳一和百合香的关系是在淳一失落以后得到升华的。
百合香喜欢淳一的是他的“大胆”,而不是他的不理智。
当淳一落魄以后,百合香感到要帮助淳一站起来,是的,此时她落入了律子一样的使命感中。
纵然是英雄,淳一也没有太郎那么血性,而百合香,说穿了吧,她根本就不是什么纯朴善良之辈,或者说她那种门禁出身的人能做到这样也是很意思了,所以她看重的也不是什么血性。
只不过淳一和太郎一样,他们都引爆了各自人性上的缺陷。
这就是淳一和太郎的共同点,也是他们都被人在意着的关键。
女人为什么喜欢英雄?
因为英雄可爱。
英雄为什么可爱?
因为英雄爱犯错误。
而所谓的“母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想用自己的理念去安抚,去纠正这些“错误”的野心,是看到这些“错误”因为自己被纠正后的成就感,是对方被改变之后产生心灵依赖的存在感。
“英雄”,只不过是“错误”的一种存在形式,所以“母性”的激发不在于“英雄”,而在于“错误”。
这是西见的完美所不具备的。
他爱她,她爱他,而他爱她,她,却爱他。
西见作为这列感情火车的车头,只有给予却没有回报,注定是累的。
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当他决定放手的那一刻,当他决定帮助自己心爱的人去追求她的幸福的那一刻,这样的义举我们不能用“好人”这两个字带过。
英雄爱犯错误,但却不等于错误,西见就是如此,他成就了自己,大义让他成了一个更为成熟,更值得依靠的人。
律子文化祭后放下了对太郎的爱慕而转向西见,并不是“人说好我就觉得好”的这种贪婪从众心理作祟,而是西见在文化祭上体现的识大体让律子感受到了他的这种人格魅力,这个是太郎没有的。
如果真要说律子最后到底选谁的话,我觉得西见的可能性更大。
律子和太郎在一起的感觉,更像是习惯、熟悉。
确实,有人说习惯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可是到底是爱了之后的习惯呢?
还是习惯了所以去爱?
或许两者都对,但前者更像是选择后的结果。
毕竟,人都会成长。
说到人格魅力,其实西见在决心放手那时就在体现了。
西见让她看到在被拒绝后的一种坚强,一边要面对友谊的尴尬,另一边在忍受看得到吃不到的同时还要亲手努力把饭菜往别人嘴里送的痛心,这些当律子在把目光投向西见之后看得尤为明晰。
西见的行为让律子懂得了什么叫做爱,让律子看到什么叫做共鸣,让律子体会到什么叫做责任。
西见是一锅越熬越浓的鸡汤,或许味道已经够浓了,需要的只是谁来掀开锅盖。
现在锅盖掀开了,香飘四溢,律子被已被香味吸引。
只是已决心说服自己放弃,一心致力于成全律子和太郎,并就快解脱的西见如何面对律子态度的改变?
律子改变了,那百合香呢?
她是否会改变呢?
不会,即使会,那也不会和律子一样地“和平演变”。
她的内心是要经历一场革命的。
回过头来看百合香的故事,说实话,我看不出百合香到底喜欢淳一什么,似乎就是因为淳一给她的那一个半梦半醒的吻,让她不再犹豫,关于为什么?
我一直怀疑人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情结:不动,是因为不值得去动起来,但真动起来就开足马力一定要有个结果。
就算百合香之前是闭关锁国,那淳一的那一个吻就是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逼得百合香动起来,既然动起来就要分个胜负。
如果说当初那是个内心游移的吻,而之后百合香牢牢抓住了这个游移的内心,侵略者让被侵略者给制服了,那会是多大的一种成功。
所以与其说百合香喜欢淳一什么什么,不如说百合香容不得这种失败或不了了之。
因为一切都是百合香在一厢情愿地付出,淳一给了什么?
失踪?
颓废?
除了一个让大小姐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外什么也没给。
投了那么多进去怎能说放手就放手?
说百合香是一个赌徒的话,我想也不为过。
不过毕竟是读过书的人,淳一玩起来确实比太郎要纯熟。
好了,人性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感觉写得有些乱,凑合着看吧。
只是感觉人就是喜欢找那种像自己但又多一点的对象。
该作对爱情观的体现算是比较直接的了,至于最后谁会出局。。。
推荐看一下,也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帮助,我也真诚希望和大家探讨。
车载电台一路都在播放爵士专辑,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巧合,还是二次元的风终于穿越着刮到了三次元,因为《坂道上的阿波罗》刚刚结束,耳边还残留着钢琴和鼓点的余单,靠在窗边看着外面闪过的风景,倒映出一张疲态的脸,在绵长轻柔的音乐里为妄想中的青春故事故作忧伤。
其实自己根本不懂爵士和摇滚有什么不同,就像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披头士和猫王可以风靡世界。
记得的,只是,那首用最简单的英语单词组成的最少女情怀的曲名“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和轻声唱起跳动的音符,露珠就在绿草丛中闪现,头对头的少男少女好像三叶草的叶子,说起my favorite things时闪着清脆和透彻的光。
记住渡边信一郎,是因为那个有名的鸟窝头牛仔和和王菲叫着同一个名字的女子。
但其实当年哭得最稀沥哗啦的时候是为了一个叫爱德的小女孩和一只叫爱因的狗,挥一挥手转身大步走了。
那种好像明暗之间流转的暧昧,把玩在唇边似真似假的玩笑,于那个时候的自己只是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的酸疼感觉。
等到渡边和我们的成长路线逆行,明明已经有了可以含蓄和沉默不语的内容时,却非要回过头拉平了脸上了褶皱用老胳膊老腿轻跳一下,《坂道上的阿波罗》就有了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无论他们梳起多么土气的发型穿着多么过时的服装,在多么事过境迁的舞台上上演多么俗套的剧情,都引不起怀旧的共鸣。
毕竟都已经是连枕头上都染着大叔味道的人了,可以怀念可以凭吊,却再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里两次,更何况那还是条叫做青春和初恋的河。
沈从文先生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次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于是在种种的八卦里,渡边总是让人略微倾斜感到同情的悲剧角色,菅野有着那位民国才女隐隐绰绰的影子。
没有什么比臆测和妄想更让人喋喋不休乐此不疲的了,他们的故事演绎出的版本可以比《坂道上的阿波罗》更精彩。
想起那年渡边在《Baby blue》里燃起的烟火,映在玻璃窗上漫天的流光。
白衬衣的故事在告白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化成烙在视网膜上的印记收藏在叫做过往的匣子里。
如果可以,想看看,无幻、仁和风绕地球一圈后能否在三岔路口重逢,玩音乐的话,江户时代一样可以说Rap。
战后盟军接管的日本,处于东西方集团的最前线,一边是爵士乐,棒球,自由民主,一边是暴乱,闹革命,造反有理,和挪威的森林相似,淳一得出的结论是一帮卑劣的人,做着卑劣的事,毕业后还将构建一个卑劣的社会。
另外,我以为表白会选择Waltz for Debby,没想竟然是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觉得选曲和西见的个性并不是很契合,当然菅野洋子的配乐还是一贯高水平
只有12集但剧情并没有赶工的痕迹,每一集的展开都不错,没有明显优点但也挑不出毛病的好作品
文艺小资装逼范必备,作画音乐很精致,但是没内容,即便是渡边信一郎也只给三星
不良學生長大都會變佛嗎/我恨自己迷信渡邊 這也太無語了 為什麼是一個他愛他他愛他他愛他的故事
虽然第一集我就开始狼嚎,但是音乐真的很不错啊,而且画风大爱!!
楚天歌和叶枫。
后半太狗血了节奏也快了不少。。前半还是蛮喜欢的
跪~~~~~
少爷你最后都没揍千一拳我表示不能接受!三个高中生每天搞得跟小学生似的今天我不跟你玩儿了明天你不跟我玩儿了!律子的两坨高原红八年了都木有啥改变啊!
MD老娘改评了!真他妈恶心,才认识几天就上床了,贱!
老渡,回来真好。
看见俩男的就能腐的世界太接受不能,这番我果断不适合上B站看了,也...看不下去了
虽然画面真的很合我胃口,真的很漂亮,但是我听不懂爵士乐啊,弃!
啥玩意儿。
故事很囧 渡边还是做原创的好
后期部分有些不足 但总体是肯定的 JAZZ部分加分 当然要归功于原著
音乐值五星,但故事我想给-4星
对音乐的执着 被Jazz所束缚的灵魂 对友谊的忠贞不渝
渡边信一郎这次太让人失望了……
求那女的换张脸行不
一开始就基情四射的,还各种男主角的妩媚特写!结果两集下来俩男的都是喜欢女的!你骗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