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改变了你?
巴尔扎克有时候能够改变一辈子的是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本书两个知青和一个山里姑娘的老套爱情故事却道出了命运也许是可以被掌握的没有见过闹钟,不知道法兰西并无所谓凤凰山都能够长眠在三峡之下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就很精彩最近看的东西里有很多关于那个年代那个耽误人的年代中下贫农最光荣的年代那个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的年代它为很多导演所喜爱拍出来让世界目睹落后的中国和愚昧的国人难受真的难受
没想到结局会这样拍,如果一个中国导演来拍,电影会在罗明回城留下小裁缝处结局,或者马建玲回来看到一个小裁缝的不堪结局。
但 电影没有,一个女孩真的被改变了,或者说觉醒了。
这不是一部烂片,她值得更高的分。
是哪个改变了你?
巴尔扎克真的改变了你。
戴思杰终究是留过法的人,那种被拉丁民族的血与沙侵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的淡漠,镇静,热情,清高,在影片最后的留法小提琴演奏家的形象里得到演绎。
那种情感是复杂的,带着自我悲悯的惆怅和放不下架子的左右为难。
2002年的影片,今夜再看,不过如此,没想它竟获得那么多的奖。
中法合拍的电影总是有一种混血儿的情调,例如在越南取景的《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例如这部《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还有中英?
中加?
合拍的《面纱》,中国温婉清丽山水之下演绎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时代的爱情,似乎别有一种哀愁之美。
影片尽管是以那个特殊时代作为背景,但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有那个深山里的女孩。
大概我是迟钝,并看不出任何锐利的批判意味,即使有,在流水一般的莫扎特里也变得很淡很淡了。
年轻的山里女孩,是有花一般的容颜与笑靥,她对她的离开,给出了全世界最牵强又最无法挽留的理由,是因为大文豪巴尔扎克。
大概在思想如此开明的今日,也没有多少女孩能说出这样戏剧化的话,也大概是因为今日的开明与迅疾,我们已经失去了读巴尔扎克的时间。
我只是忽然想起17岁半的我,穿着高中的校服去法领馆面签,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的交换生,为了确保面签结果,我本应该假惺惺地谈起绿色化学与核能使用的未来,可惜当年的我也是如此任性倔强,我说,我想去法国,学法语,是因为我太喜欢杜拉斯。
即使是今日,若不是与我的法文教授谈起,法国的年轻人中知道这位获得两次龚古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不多了,我开始读杜拉斯的《情人》的时候还是中学一年级,在老家祖父的书房里看到箱子里落尘的法国小说,翻开那本小说之前,西贡在我记忆里不过是幼年盛热之地,阳光毒辣,夏天之时都是青木瓜与各种热带水果的味道,直到那日,我翻开杜拉斯的文字,我便开始想象,若我也算是一个成长在热带国度的少女,那么我总该也是遇到这样一段奇情。
文字的毒害作用甚大,于是,当与我同龄的女孩子还在韩国少女作家的小说中做着傲娇蛮横,与王子共舞的梦时,我已经在开始等待那个能与我在湄公河边邂逅的男子。
邂逅之后,便要像张爱玲说的那句:“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
影片的最后,年轻的男孩子眼角带着泪光,他说,我那么爱你,你却一声不说就走了。
一个女人,一旦决绝便是一路到底的。
都说女人是优柔寡断的动物,神经纤细如同植物细蕊,但一旦做出决定,花瓣包起花心,便很难再打开。
法国影评人说,这是一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电影,印证着大文豪巴尔扎克的那句“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但要把美展现出来,孔雀开屏,是需要勇气的。
我为何没有看得那么深刻,我只是觉得,他离开,她去堕胎,他在她疼痛万分的时刻拉《天鹅湖》,他为她卖掉他心爱的提琴,第一个他,和第二个他,或者,正如主人公自我的辩白,“只是我们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爱得太久,忽然有一天,便发现自己不再爱了,所以,我一直都相信,女孩的离开,只是因为她不再爱了,巴尔扎克教会她,爱情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他最终从法国里昂和图卢兹的国家剧院回到中国。
他带回来一瓶香水。
给一个他曾经相处的山里的女孩,或许,他已经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给她了。
两个中年男人,各自功成名就,深夜伴着金黄威士忌畅谈,说起旧事,仍不禁有泪。
辜负了谁都好,很幸运,他们都没有辜负那段苦难的青春。
那瓶来自法国的香水最终淹没在总归要来的三峡水中,在悠扬的提琴声中,贫瘠的青春才有一点点的馥郁,他带着香水回到了三峡,但她最终却带着巴尔扎克消失。
一个女子的一生,传奇常常是因为爱情,不传奇也常常是因为爱情,女人的倔强和任性一旦发作便是一发不可收拾。
当我在法国的夜幕里看完这部电影,心怅然之。
我从前时常担心害怕你会离开我,但想不到今日,竟是我选择离开了你。
从来没看过这么文艺的四川话版的电影。
虽然用的全是中国演员,但导演是法籍华人,片子也主要在法国发行的,据说最后还被伟大的总局禁掉了(未证实)。
法国片总是这个样子,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所有的故事都娓娓道来,影片中的配角来了又走,就像生活一样,又更像梦。
故事发生在那个被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铭记的十年,地点在一个远离所有暴风中心的重庆偏僻小山村。
这个山村太遥远了,远到在那个十年中也可以那么宁静,就像梦一样,就像三个主角的青春一样,浪漫而纯粹。
从一开始刘烨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出场时拉的那首“莫扎特热爱毛主席”就表明了他对生活和爱情的态度。
他对小裁缝的爱几乎是纯粹的精神式的,所以他并没有和陈坤竞争对小裁缝的爱情,而是静静的在一旁看着,看着小裁缝怀孕帮她流产,每天去小裁缝家对她念书。
与像无处不在的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小提琴背景曲一样流动着的浪漫主义情节相对比,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那些欧洲的小说。
那些欧洲的小说许多次都充当着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这些小说不仅仅有巴尔扎克的,还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但是巴尔扎克被写进了影片的标题中。
巴尔扎克,和大仲马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在那个充斥着魔幻的斑斓色彩的年代,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那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它就像是一个让迷醉的人清醒的药剂。
知青去了又走,爱情来了又去,山里的人们生活依旧宁静得像飘散在群山中的青烟。
但对于三个主人公,青春和爱情,还有梦,都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在藏书洞看书的时候,在窗外拉小提琴的时候,也许这个影片对人生的第一个思考,浪漫主义的情节永远是短暂的,最后随着涨水而消逝,留下苍穹无尽的遗憾。
而本片的第二处思考,则是梦要不要醒来。
陈坤说要通过给小裁缝读书,让她醒过来,让她认识到这个世界。
但是当小裁缝真正的醒过来的时候,再浪漫的音乐也无法让她回头。
巴尔扎克对她说,女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也许比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庄还美。
所以她要走出去,巴尔扎克超越时间和空间,对这深陷浪漫主义的灵魂实现了现实主义的救赎。
至于这救赎幸欤?
不幸欤?
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当我们走入两个男人的视角之后,小裁缝就变得不可到达了。
我们只能借由两个男人投去的匆匆一撇,看到些许小裁缝自己的样子。
罗明自负地想要用一箱子外国小说把小裁缝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是,真正选择巴尔扎克的却是小裁缝自己。
小裁缝在两个男人出现之前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巴尔扎克则丰富了她对外界的充满瑰丽的想象。
但罗明没意识到这一点,观众也几乎忘记了,以为小裁缝已经完全陷入对罗明的爱中。
真正深陷其中的罗明,而不是小裁缝。
倘若他清醒地看到她的冲动和向往,或许就不用面对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
小裁缝在最后的出走如此突然,几乎没有给观众一点点准备。
原因在于,从罗明的视角去看,小裁缝的出走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而观众共享的差不多就是他的视角。
最后马剑铃说自己和罗明爱小裁缝的方式不一样。
确实如此,罗明可能从没察觉过小裁缝的心思,而马剑铃却直接参与了小裁缝的出走。
一直以来,马剑铃都是这场感情的旁观者,是这场爱情里背景音乐一般的存在。
非要说,他像是一个文艺帅气版的卡西莫多。
但他似乎对小裁缝有更清醒的认知。
他爱小裁缝,但却不完全执着于改变她、挽留她。
尊重、祝愿、帮助,并保持好恰当的距离感,让两个人都能更全面的看清彼此,这就是马剑铃爱小裁缝的方式。
很可惜,我们与马剑铃共享视觉的机会太少了。
我浅浅怀疑,编剧和导演自己也无法想象马剑铃眼里的小裁缝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一个具体、真实的小裁缝的模样。
呼唤一种面对面的爱情。
在水底,一个他为她读着巴尔扎克,另一个他为她拉着小提琴。
宁静,和谐,安详。
一切都在水底静静地进行,从未改变。
村庄被淹没,记忆被埋葬,美丽被摧毁。
但巴尔扎克仍在,梵阿铃的旋律依旧动人。
在这里,曾上演了一段传说,关于爱情。
没事就会一部接着一部重复以前的老片子。
还记得第一次看《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我还是个“愤青”的时候,因为那时在看余杰,在看北村,在看王小波。
所以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没有过多地去注意里面的爱情。
从头至尾,我都在骂那个年代,那个队长,那个让人激愤的再教育。
而这次不同,我更多地是带着爱去看它,于是我感受到了马剑铃、罗明和小裁缝之间的感情。
属于那个年代的爱情。
是这么地让人感动,让人悲伤。
也许那个年代并不让人作恶,在今天早上以前,我都是那么的痛恨那个年代。
其实,一些事情在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美好。
比这个时代好。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一幅画面:大夫在屋里为小裁缝进行引产,马剑铃就在屋外给她拉小提琴。
他想用美妙的音乐减少小裁缝的痛楚,他想用小提琴的声音掩盖小裁缝的叫声。
这么纯洁的举动,这么动人心房的男孩,他只是想小裁缝好,但如他所说,他能预见事情会发展成那样。
小裁缝爱上了他。
虽然她没说出口,但作为观众,我感受到了,不然她怎会离开她美丽的三峡,离开她年迈的爷爷,离开那个曾让她魂牵梦萦的罗明。
直到最后一面,他都是在远处看着她,在半山坡上,远远地望着他心中的小裁缝慢慢离去。
我可以想象他的心情。
低回,浅泣。
罗明。
如果说马剑铃是一汪静静的清水,那罗明就是汹涌澎湃的河流。
他爱得直接,爱得毫无遮掩,爱得惊天动地,爱得让人沸腾。
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
作为朋友,他够义气;作为情人,他够温柔。
总是直来直去,没有丝毫隐瞒。
有时的俏皮也让人忍俊不禁:让小裁缝重复说着“我爱你”,替队长拔牙时耍的小计谋,还有再三地为马剑铃解围,都让人明白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彻底的好人,是属于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太阳。
是的,他是太阳,为沉闷的凤凰村带去了阳光与欢乐。
当他要回县城的时候,他没有任何顾忌地摆脱马剑铃照顾好小裁缝。
可是,他却不知,他的这一走让事情变得复杂了。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小裁缝,只知道她叫小裁缝。
就像罗明说的那样,我们也不好奇她的真名,她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小裁缝。
作为一对兄弟都爱着的人,她的选择也许就只能是离开。
熏陶在巴尔扎克里,她真的变了,即便她还是个大山里的姑娘,但她的内心已不再属于大山,早已飞了出去。
她知道马剑铃爱着她,尽管他总是那么无声,那么隐晦,但她能深深感受到。
作为女人,也许这就是直觉。
有多少情感被埋葬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被淹没在水底…… 清晨的雨滴配合着酒精在胃里的翻滚,《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来得是那么地悲伤,像黑暗中不忍归去的乌鸦,低低盘旋,鸣叫着,嘶吼着,让我的心生疼生疼,无法呼吸。
直到最后,我们谁也不知道小裁缝去了哪里。
说不定她就在三峡,早就回来了,就等着和她的家乡、她的青春、她的爱情以及她美好的回忆一起埋葬在水里。
三峡早已竣工。
这段不知道是否属实的爱情也早已找不到一点痕迹。
但张家界的山,湘西画卷上那秀美的青山与绿水,让天上的神仙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烟雾缭绕的蓬莱殿。
平凡的人也就在这幽深的景致中,似梦非梦地熟睡过去。
梦中,那里也上演了一个美好的传说。
是关于包法利夫人。
(与 张朝找昭荣 联合创作)导演野心很大,他想把巴尔扎克,莫扎特,知青,文革,音乐,现代化,爱情,友情等意蕴全部融进去。
如果电影衔接好了,加上神仙选角(周迅、陈坤、刘烨),拍出来的效果绝对震撼,只是受制于时长,电影略显生硬,不过仍为佳作,其丰富的内涵仍然让人产生讨论的冲动。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剧透警告!
1 结局对结局情有独钟,绝佳的立意,可惜给人的震撼力度不足。
小裁缝的出走临近结局,电影节奏略显仓促,小裁缝的出走稍显得生硬,缺少有效的铺垫。
女主的确在一直接受新的思想,但是好像还没有到那种可以抛弃年迈的爷爷与故乡自己到城市去闯荡一番的程度。
结局处理欠佳对整部电影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女主堕胎后的这一段时间是丰满人物形象的绝佳时机,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会,比如增加对女主心理刻画,更加注重文学带给她的思想传递,以及将巴尔扎克对她的影响具体化,电影评分完全可以往上涨。
电影不落俗套,给人惊喜。
我以为罗明最后娶妻生子,功成名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在凤凰山的小裁缝,结果……我以为马剑铃回到小山村,去到他们曾经住的那个屋子,屋子里面住的是罗明和小裁缝,我当时心里还窃喜,结果……我以为女主角会死,结果……我觉得女主至少是要在那里守候吧,结果……2 三角恋电影的最后也提及罗明与马剑铃爱的方式不一样。
电影中的最后一幕也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是拉着莫扎特在旁边默默的守护,一个是给女主读巴尔扎克直接的追求。
令人慨叹的是马剑铃对于女主的守候。
他是电影的叙述者,却始终在三人的故事中保持沉默。
只字未提对女主的爱,观众却已为他的深情折服。
尽管他的爱意关切并未得到小裁缝的承认——罗明走后,马剑铃给她读其他作家的小说,小裁缝则表示自己只喜欢巴尔扎克,其实也就是说只偏爱罗明。
二十七年后,马剑铃从法国回到凤凰山, 小裁缝以前总是追问巴黎在哪里, 马剑铃在法国圆了音乐梦是否也有小裁缝的影响在呢?
如果他是在替小裁缝看世界,这可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曾动摇的守护吧。
这样内敛的,不求回报的爱,尤为动人。
谜底3 关于小裁缝的结局电影并未具体谈到小裁缝的结局,这也正为观众留下了丰富想象空间,我们不妨充分派遣自己的想象力。
也许小裁缝最后从香港到了法国,与马剑铃故人相遇——深情男二抱得美人归。
(男二人设,but双男主)不是说她去了深圳吗,说不定她就发家致富了——重生八零之小裁缝致富历险记。
(纯属玩笑,but有何不可)也会有担忧,出走的小裁缝会像包法利夫人那样被花花世界迷住眼,怕女主角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变成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
(PS:没有冒犯爱玲小姐的意思)但,毋庸置疑,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广阔的结局——它不局限于情爱。
小裁缝不会因为爱人的呼唤留下,而是选择拥抱自由,带着决绝,踏入自己选择的充满危险与诱惑的人生,走向远方的世界。
罗明也并未怨恨女主的出走,没有苦苦挽留,没有颓废绝望,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是让女主学习知识,尽管他带来的知识促使了女主的离开。
尽管痛苦,但他接受了这一切,他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无果,就继续过好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分手不是因为现实的压力,而是源于个人的觉醒。
主角会为了爱情激烈燃烧,但又不止驻足于此。
(尽管我为罗明与小裁缝的分离感到意难平)观影途中,看到两位男主角给女主角小裁缝念书,教她写字,隐隐约约也冒出“这样带来的必然结局会是什么”的疑问。
但电影整体力度还不够,女主的改变仍是仓促。
4 爷爷这似乎是一个传统的爷爷形象。
担心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孙女被外来的知青小伙带坏,气冲冲跑来警告,反倒被两个年轻人口中的故事吸引,收到启发,给村里人做新式衣服。
这位年迈的老裁缝曾经想要将自己全部的本领交给罗明,不难猜测他对于小裁缝终身大事的关切,正如他将最好看新颖的衣服给了孙女。
爷爷的爱,无言质朴。
这也正是我为小裁缝最后一句话将爷爷托付给罗明的行为感到不解的原因。
5 碰撞,消逝“小裁缝”和“巴尔扎克”本身就是一种碰撞。
新式衣服,队长,闹钟,拔牙,莫扎特,violin,看电影……这些新鲜事物逐渐进入村民的生活。
起初,知青们诧异爷爷“一个裁缝怎么这么神气”,山村的闭塞是爷爷地位高的原因,经济的不发达,使得人们的衣服的来源单一,只得依靠这个老裁缝。
马剑铃记录的那首山歌(谜底电影已经给出了暗示),则代表着一种传统。
不识字的村民争论书上的外国人究竟是谁,他们说马克思是个大胡子,斯大林“都没几根毛了”,大多无知,但是我仍被他们的纯朴打动。
生产队长固执地将莫扎特的乐曲命名为《老莫永远怀念毛主席》。
女主角堕胎时发出的呻吟被解释成“我尖锐的琴声象征着黑天鹅的到来”,生产队长点了点头,当了真,评价一句没有“老莫”好听,浓厚的时代色彩让人啼笑皆非,另一方面又可见村民们的朴实,正是这份天生的朴实让他们对知青的胡说报以信任。
直到三峡被淹。
每当我想到知青与小裁缝那段美好纯洁的往事将会随着三峡的建设,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时,难免心痛。
马剑铃重返凤凰山,拍摄的录像带里清晰可见那条山路——那是出现在电影开头的路,也是女主告别男主去城里打拼的路。
那瓶未曾送出的香水名叫“巴黎情窦”,情窦!
初恋!
美好!
电影的最后,来不及回忆,镜头被洪水蔓延,曾经就消逝在水里了。
6 变与不变如同那首谜语被两位男主角两人唱起,有些东西是会被传承下来的,音乐,记忆,经历,只有过去消失了,定格了,才会永远留在记忆中,并且永远不会褪色。
现代化对传统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青时代的旧物留存已不多,一些故人不见踪迹,现代化消无声息地改变这村民的生活。
河上漂浮的长明灯,满载对故人的纪念,仿佛也预示着什么,带走些什么……凤凰山这个地方本身是有历史的,可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融入浩浩荡荡的现代化潮流。
7 自由初见时的小裁缝懵懂无知,“巴尔扎克”使她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于是她选择出走,获得了身体上的自由。
巴尔扎克的影响是双面的,对插乡的知青而言,无异于精神养料;对长在山中的小裁缝而言,则是打开外面世界的钥匙。
他们同样没有自由,前者的自由被禁锢,后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自由。
8 其他印象深刻的片段罗明教小裁缝认字、朗读,当小裁缝读到“我爱你”时,罗明叫了停,接下来,他让小裁缝一直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罗明脸上的笑容,小裁缝的天真,还有马在旁边半蹲着,三人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
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小裁缝要去捉鳖,被蛇咬了,马给她吸毒血,小裁缝问:不是我被咬了吗?
你抖什么抖?
此处真的是完美的体现了两个人的性格,一个纯洁率真,一个内敛深沉。
马也许是因为担心小裁缝,他喜欢她于无言中尽显,小细节拍得让人忍俊不禁。
村民用土方法(鞭打)治疗得了疟疾的罗明,当小裁缝忍着心疼抽打心上人,肉体刺激使少年少女的感情再也无法抑制, 亲吻纠缠,亲密无间。
镜头透过马的视角看这一番打情骂俏, 观众感受着马的呼吸,羞耻心酸,纷纷涌上心头。
马始终不知道小裁缝的真名,当马去河里找纸船上的名字的时候,无论如何,他都找不到小裁缝,恸!
寻找纸船上的小裁缝写在最后这是一部值得长久讨论的影片,这样的立意,这样的演员,这样的取景,怎么能不给人惊喜。
所以我得再三表示遗憾,导演想要表达的太多了,却没有把它驾驭的很好。
并非我吹毛求疵,而是,它本可以更好。
出走的小裁缝
三个人的故事
欢迎来到“沈曦与禾”秘密花园,说出你之所想!
悠远的小提琴声,把人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质朴,却很诗意的气息。
满目的翠绿,湿漉漉的泥水,通向大山的羊肠小道,似乎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情感是互通的: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希望。
书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最后,那属于三个人的青涩回忆被层层的水帘所淹没,门轻轻地关上了,唯有那瓶装满了思念的法国香水和那台给队长补牙、救了铃一命的缝纫机,还驻留在那里,静静地述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不管是那时的哭,那时的笑,那时的爱,那时的恨,现在看来都象一壶清茶,久久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那个时代,那时故事,那些人物,都变得如此可爱:虚伪的四眼,瘦骨嶙峋的老裁缝,一本正经的队长,唱山歌的老人,一切的一切,是记忆,也是符号,惟独那个倔强、可爱、善良,喜欢巴尔扎克的小裁缝,象谜一般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却永远留在罗明和铃的心里,当然,也活在我们的心里。
爱,有两种方式,占有和付出。
他俩都做了,他俩都得到了,肉体与精神,他们也都失去。
之所以是谜,就是永远都解不开,解不开,才会去怀念,去怀念那些现在看来似乎很遥远、很遥远的青翠时光。
其实,具有文革情节的电影还有很多,如明亮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抑郁《蓝风筝》、《美人草》、《天浴》等等,有写实,也有写意。
也许,我们是被那段钳制的岁月吓怕了,所以,大多电影都炮制了一个在文革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我并不想只把它们看成是一场矫情的廉价走秀,却宁愿去相信那些可能被虚构或夸张了的故事,因为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头去承载一次无知的旅程、再经历一次人性的扭曲。
开头某处有这样一个介绍:曾有一个不爱美人爱少年的皇帝把凤凰山赐给了他心爱的太监,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同性恋的记载。
不得不说这段话极具误导性,让人以为本片讲的是罗明和马剑铃的同性爱情,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描写知青生活的作品总避免不了爱情这个话题,通常是男知青和乡下姑娘注定没有结果的短暂情缘。
罗明和马剑铃给小裁缝读外国小说的场景让我不禁想起《北风那个吹》里的月亮湾大队,趁着夜色帅子给知青们讲《红与黑》。
春心萌动的年轻人们难以阻挡爱情的侵袭。
在山野之间偷看女孩子洗澡真是世间的一大美事。
罗明看到了湖水中美丽的小裁缝,并且因此不小心跌进了深坑,美好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
马剑铃用小提琴给乡亲们拉莫扎特的曲子,生产队长说曲子名应该叫“莫扎特(老莫)经常想念毛主席”。
再加上影片中出现多次的《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的曲子,文革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人对于精神和知识的渴求是无法被遏制的。
马剑铃把心爱的小说段落誊写在坎肩的内衬,让人震惊之余感受到了文革时的压抑与反抗。
不过影片并没有沉浸在消沉的气氛里,相反有时候是喜悦的。
罗明和马剑铃给老裁缝讲小说,结果老爷子迷上了远隔万水千山的欧洲大陆的故事,从此他的裁衣风格大变,山村刮起了一股地中海风,俨然成为了中国时尚的最前沿。
这一段让人看得开心又担忧,这可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哟,被人捅出去可不得了,可山村里的人有谁会知道地中海是什么玩意儿呢。
小裁缝走出了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新生活。
罗明说她是被巴尔扎克的那句话所启迪——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可我疑惑,仅仅一句话或者一本书真的能让一个山里姑娘对年迈的爷爷不管不顾而远走他乡吗?
我倒觉得,这是小裁缝面对爱情的艰难抉择之际做出的逃避。
她一开始爱的是罗明,并且和他有了鱼水之欢。
可在罗明回家看重病父亲的几个月里,和她朝夕相伴,给她读小说,为她找医生做流产手术的都是马剑铃。
小裁缝就是再傻也能看出马对她的情意。
要是在他们俩之间选择一个,兄弟情恐怕就会破裂,而这肯定是小裁缝不忍目睹的。
这种情况下两个都不选似乎就成了最容易的决定。
正如影片最后马剑铃说的那样,他和罗明爱小裁缝的方式不一样。
罗明和小裁缝的爱情就像炽热的火焰,迅速包裹了双方,很快有了肌肤之亲和强烈的占有欲望。
而对于马剑铃来说,小裁缝就是让他倾慕的圣洁女孩,他愿意为之默默陪伴,无声守护。
在为被毒蛇咬伤的小裁缝吸出毒血时,小裁缝很奇怪地问马:被咬的又不是你,你抖什么?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和心爱的女孩有了肢体接触,能不紧张得发抖吗。
仔细回想,小裁缝和马剑铃之间似乎有一次接近摊牌式的交谈。
那是罗明不在的日子,马剑铃兴致勃勃要给小裁缝读鲁迅的书,可她却说自己还是喜欢巴尔扎克。
那可是罗明给她读了那么久的书啊,也许这就是小裁缝在暗示马剑铃,她心里只有罗明。
小裁缝离别之际,她在罗明脸颊亲了一口,而马剑铃在远处默默看着她离去。
从中体现出了马剑铃在这场爱情里从没有奢求得到什么,他只单纯希望小裁缝能够幸福,见识外面美好的新世界。
小裁缝。
周迅饰演。
一直很喜欢她。
马剑铃(刘烨)和罗明(陈坤)是老天专程派来启蒙小裁缝的。
刘烨给周迅拉小提琴,在周迅流掉陈坤的孩子的时候也是..给她读巴尔扎克的小说,让她了解了山外的世界。
她脸也不红地按照罗明的要求一遍遍地重复读写着“我爱你”,她自己给自己做了胸罩,那是那时的女人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我被刘烨的爱给感动了。
在罗明不在的时候,他天天按时给小裁缝读《包法利夫人》,用巴尔扎克的小说换来妇产科大夫冒死帮小裁缝拿掉肚子里罗明的孩子,并用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帮助手术中的她站岗放哨,随后又用卖掉小提琴换来的二十块钱给小裁缝补身体…… 还一直忘不了周迅被蛇咬的时候,他给周迅吸掉手上的毒在颤抖。
当时,我一直在疑惑,罗明不是也在爱小裁缝么?
为什么要马剑铃吸。
马剑铃很是爱小裁缝的,所以他清晰地记住这一切的故事,不远万里重访旧地,跳进天池试图寻找小裁缝的那艘纸船。。
可是最后她抛弃了他们。
连罗明最后那句,“我好爱你哦,可是你说都不和我说就走了”都没有留住她。
总之,随后,他们都没能再找到她。
三星半。故事还行,方言太歪。
太多外国小说的对白,在中国的大山里的冲撞有点奇怪。。。很简单的故事,不知道说啥。
虽然刘烨和周迅的四川话实在让人焦躁,但我喜欢这个故事啊,小裁缝走了,抛下罗明去见识美丽新世界了,终于没有落得知青返城自己在爱情里打落牙活血吞掉眼泪疙瘩的结局,她比谁都先走。
无字幕啊哎哟硬伤了 简直外语片。。。
陈坤帅,可是刘烨真苏啊,那双欲说还休的大眼睛,迅哥儿不要给我啊!那时候的国产小鲜肉们质量高得让人心酸。
没看过巴尔扎克的我没怎么看明白,始终觉得刘烨对陈坤很暧昧 >.<
除了坤哥,刘烨和周迅的四川话听着太难受了…主题倒是不错,书籍改变命运。btw我是站坤烨的。
读书,改变人的一生。除了陈坤,另外俩人的四川话说的还没我好= =
这个故事,我相信是有戴思杰自己亲身的经历在内,从他的年龄还有出生籍贯来推论,你很难否认这个猜想。 马剑铃还是罗明,我猜不出来哪个是他的化身,也许两个都是,一个代表了他对爱情的憧憬和克制,一个代表了他对爱情的冲动和理想。又也许,两个都不是,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在山涧明月,碧海松涛之下,有位好姑娘,蓦然回首对他粲然一笑,那一回眸,让他想起了巴尔扎克笔下,同样惶恐动荡不安的年代,有他唯一 的慰藉。★★★☆
知识青年被改造,结果改造了一个山里姑娘,充分验证了那句“书读多了反动”的名言哇。周迅当时还真的很水灵,还有莫扎特想不想毛主席哇~~~~其实这部电影我觉得还可以呢,绿油油,饱经风霜又神秘无比的大山还挺带感~~不过发现这位导演还拍过《植物学家的女儿》,瞬间木有好感了~~~~~你们懂的。
文革时期的乡村爱情故事,电影的文字文学气息非常浓重,一看就知道是改编自小说,典型的中国式伤痕文学小说。影片整体的文艺范感觉非常好,全片都弥漫着浪漫的诗意气息,但是导演过于重表达,轻技法,虽然影片是写实风格不需要炫技,但明显对影片把控的不行,太过于散文了。对演员多调教也不行,虽然当时的周迅陈坤还很青涩,但那时候的刘烨出道即巅峰,可惜并没有太出彩。而且,知道导演你个人特别爱法国,但能不能别在影片里表现得那么过分,好家伙,法国小说的价值都赶上传世珍宝了。能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也就不意外了,而且听说原著小说在法国特别火,我也不意外,老外对过去的中国有一种同情的偏爱。6.5分。
文革造成的心理创伤需要得不是巫术而是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卫生健康。可惜中国人并不在乎凸^-^凸 中医的药材里面却有“藏红花”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异装癖是病得治,莫须有得混到同志队伍中去?同志早已不是神经症。
不伦不类....片名把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放在一起,可是又没有用更深入的细节去展示小裁缝的观念改变,所以两个男人给一个裁缝家的孙女念了一本《高老头》就改变了她的一生了吗?在其中融入了一段文革苦情史,一段三角恋,又融入一段三峡地区人民的迁徙史......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却没有侧重点。巴尔扎克:“出场费给我结一下呢。”
介绍在湖南确说的四川话。还有那几个演员说的“四川话”听着太烂了。导演,不都是后期配音么?找些地道的四川人来配音啊!还随意篡改史实。你这么不专业的东西就拿去国外混奖啦?加深老外对中国的误会?
当时看的时候觉得那种弱智论调很熟悉,后面发现导演是戴思杰,soga啊。
挺可爱的小品式电影,带着点落寞和不甘心,不过似乎三人都有了最好的结局,周迅简直灵气的要死。刘烨那时候头真小,顺便再吐槽一下他真爱的是坤哥把
结尾虽然很突兀,但是是整个片子最喜欢的部分,出走的小裁缝,他们把她当成把包法利夫人,她听到了巴尔扎克说女人就是无价之宝。这个转折非常生硬,前期的铺垫也不够,小裁缝前期的形象塑造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山里精灵,所以她安安静静地听着他们在读书,突然地怀了孕,在小提琴地掩盖声中流掉了孩子,突然说要出走,有点看不懂这个表达。书是伤痕记忆里能够明道的痛楚,但是用得太满反而不会被打动,也没有感受到书对小裁缝的启蒙,这段互动的落点都在情感上,反而是一些细节让人感觉心痛,妇科大夫在袄子上认出了傅雷的译作,有些东西就是这样的难以忘记…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刘烨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像《那人 那山 那狗》那么有灵气
太文艺了!我还是喜欢轰轰烈烈的,这也太含蓄了,倒是很符合当时那个年代。
结尾的女性独立意识稍显突兀了,再加点铺垫会更好。陈坤本来也挺小受的,可是和刘烨摆在一起就一秒变小攻啦!刘烨童鞋真是万年受啊~周迅在这里真好看~啊,四川话,陈坤表示毫无压力,另两位童鞋就有囧了,特别是刘烨。。
文化上很坏,不过外国人就喜欢这种。你不是要贫下中农教育你的知青么,结果贫下中农反到被他们的巴尔扎克和梵婀林给教育了。情感上很好,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