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

七月与安生,SoulMate,Soul Mate

主演:周冬雨,马思纯,李程彬,李萍,蔡纲,蒙亭宜,沙全泽,姚欣言,李昊芳,蒋亭轩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6

《七月与安生》剧照

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1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2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3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4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5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6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13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14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15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16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17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18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19七月与安生 剧照 NO.20

《七月与安生》剧情介绍

七月与安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七月(马思纯 饰)和安生(周冬雨 饰)的第一次相识在十三岁,她们一个是特立独行飞扬跋扈的“野孩子”,一个是单纯温婉循规蹈矩的“乖乖女”,从那一年开始,七月和安生几乎形影不离,她是她的光,她是她的影子,直到某一天,一位名为苏家明(李程彬 饰)的少年出现在了七月的身边,七月恋爱了。 安生决定前往北京讨生活,临别之前,七月意外的发现苏家明贴身带着的玉佩,竟然出现在了安生的衣领里。安生走了,七月和苏家明的恋情持续着,他们考入了同一所大学,约定一毕业就结婚。可是,事情并没有像七月所想象的那样发展,而她和苏家明之间的关系,亦因为安生的归来而产生了新的变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丧尸不要停粉碎罪恶外出废弃公园女黑手党剪辑人生紧急呼救:孤星第二季11号监狱吃饱睡足等幸福克里斯汀·麦康内尔的怪奇造物第一季OnCall36小时2最后一根稻草粗麦面疙瘩灰色女士犬之岛白室X悲情三角同在屋檐下转场追忆:艾伦·卡尔的80年代第一季阳光普照大地恋爱进化论高地迷踪早安公主迪迦奥特曼:最终圣战舞动全城南城警事第五季爱尔兰黑帮极上生徒会家庭护理

《七月与安生》长篇影评

 1 ) 关于love,关于爱

#love是爱,而不仅仅是爱情#因为你是我想要成为的我;因为我是我无法成为的你;因为你是你;因为你不是刻意成为我想成为的我;《七月与安生》是目前电影对于“爱”解读比较好的,中国比较西方文学作品,对于“爱”的描述一直都是刻板的,要么就是友情要么就是爱情,对于因“精神图腾”“人格或缺”“成长向往”而聚集的亲密关系(两人或多人)描叙的相当吃力,用力不足典型代表是《雪花秘扇》,用力过猛代表是《道士下山》,《道》最后一个故事根本没有和“爱情”相关,我所理解的是“不能实现的人生”在另一个人身上的映射,而恰巧又是双向的,所以周西宇和査老板的相遇到分别是他们的成长过程,这个故事给何安下这个人格(或心智)不全的主要角色在弥补了亲情友情爱情之后,重重填上最难理解的“爱”的空缺,所以《道》我认为是很西化和前卫的电影(除了有点儿用力过猛),类似文学作品可参考《自由》中的理查德和沃尔特两个角色,以及《校园秘史》中所有主要人物角色描写。

《七月与安生》在影视展现上用不同背景的两个角色以友情和私密感情穿插演绎,确实对这种“爱”有更好的解读(比较遗憾我没读过原著)。

(ps马思纯短发几个侧颜镜头有点儿像高圆圆)

 2 ) 我活成了你,我也只有你

工作日下午的影厅,稀稀拉拉地坐着十来个人,放眼一看,居然都是年轻的姑娘。

情侣都不见。

散场的时候,耳旁响起种种声音,有人觉得索然无味,其实对我来说,已是超出预期。

至少相对国产电影,特别是国产青春片的一般水准,《七月与安生》已经是交上了一张非常不错的答卷。

刻意百合化的迷思尽管有一些用心用意我不是特别赞同。

最突出的就是对于女生之间由小到大关于性的探索和调侃,我想未必是本人敏感作祟,百合的意味的确一度被镜头语言营造得甚嚣尘上。

都是各自与亲密的好友一同成长上来的,和女伴同出同入、一起上厕所、一起睡觉、一起换衣服、互相调侃几句身材发育,很日常的情形,却被刻意处理得蕴藏起暧昧。

特别是当安生张开臂弯让七月躺过来的时候,她是觉得七月的世界不应该容许有第二人了吧,当她听到家明的名字时,那种嫉妒、不安的感觉如此真切强烈,我并不认为这仅仅归结于简单关于友情的占有欲。

于是在安生的女性魅力散发出对家明的诱惑时,我开始看不清故事的走向。

我很难分辨,安生到底在什么时候起,从对七月全情的占有突然跳脱到动起家明的心思。

包括后面数次姐妹间的拉锯、僵持、伪装、抢夺,观众都看不清、理不明。

加入了同性暧昧的情愫之后,于我而言反而不如简单的双姝夺爱的脉络。

用心的增添处理当然,在大多数的具体叙事环节,电影之于小说的丰富和添加处理得相当不错。

家明喜欢七月的沉静文秀,又会被野生安生的气息晕染而恍惚,正如小说里的形象,这个男人除了英俊,并无其他任何优秀特质。

电影让他每次在双生花之间的摇摆更加具象化,也更显自然。

很喜欢全片轻重缓急的着笔,有娓娓叙来,有酒吧放歌的摇滚激昂。

加入了网络小说作者一重,是编剧和导演极其独到的匠心。

令全剧在倒叙、插叙,直至结局三重反转中步步推进,几分酣畅、几分回望。

你活成了我,我活成了你。

双姝的内心这一层也很妙。

是安守着小城平静无澜的简单生活,还是走向广阔的天地自由浪荡,女生啊,不管怎么样,都是辛苦的啊。

你可以循规蹈矩,走一条大家都认为你该走的路;你也可以放纵内心的自在灵魂,且行且歌,迎接天南地北的历练。

相对狭小的三角情感、单亲家庭孩子的孤单乖戾、闺蜜的嫌隙与和解,这个关于因循还是自由的命题,是青春片中通常比较鲜见的。

片中处理得挺好,纷纷杂杂的“问候家明”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舒缓的情感又细腻动人。

演员投入了适合的人物最后聊聊关于演员。

其实我很能理解为何谍战剧中的周冬雨被评论为演成车祸现场,而本部电影里她的表现备受赞誉。

因为这个戏很适合她。

最难不过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太妹而已,嚣张肆意、古灵精怪、心事重重、硬装、哭着笑笑着哭,这些都是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完全能想象的、能触摸到的情景。

适合的人物加上导演的指点,沉浸式的表现,让她成为了安生。

马思纯也是。

我并没有看过她被称为马大壮的芈月传或者别的网播剧,除了本部电影,我只看过《左耳》。

两部戏她表演都很不错。

七月是个乖乖女,怀揣一个躁动的心。

她的情绪传递都毫无问题。

总之,如果说我对原书的评价是一星到两星的话,我愿意因为相对真诚的努力改编和拍摄,为本片打上三星。

 3 ) 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

七月与安生是在13岁那年相识的。

我第一次读到安妮宝贝的这本小说,是在13岁。

17年后,《七月与安生》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很“岩井俊二”,很唯美,但却像是在讲另外一个故事。

七月与安生剧照小说里的七月与安生,最值得她们回忆的是一起爬上操场里那颗大树,眺望空荡荡的草地和远方;是一起冒雨走到铁轨上,想看一看铁轨通向哪里。

最让七月幸福的回忆,是和家明还有安生一起爬山去看一座古庙,他们三人合了影——她最爱的男人和最好的朋友都在身边。

最让安生难忘的,是家明送给她和七月一人一个玉镯子,安生好奇戴在一起,两个镯子刚碰到一起,她的就碎了,只有他手上属于七月的绿镯子还在——她似乎预见了自己的结局。

而最让家明苦恼的,是这两个女孩都爱他,而他无法割舍,无从选择——她们都是这样好的女孩,她们好似同一个人。

书中夹着17年前的樱花瓣安妮宝贝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就算我们好到一起洗澡一起睡觉,可是,我们可以分享同一个男人吗?

这不是小说,而是真真切切,随时随地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

有多少好闺蜜是因为男人而分道扬镳的?

但是,小说里,七月和安生做到了,她们的感情最终战胜了“对家明的爱的占有欲”——安生怀了家明的孩子,七月和家明一直照顾安生,直到她生下孩子死于难产。

小说的结尾,是安生留下《七月与安生》的小说手稿,而家明和七月,带着“转世的安生”,他们三人一起生活。

电影里的七月和安生,她们像是白玫瑰与红玫瑰,你觉得安生是那个桀骜不逊的流浪女孩?

其实七月才是那个装成乖乖女其实更有心机的“心机婊”(这里是中性词)。

从一开始,七月就发现安生和家明的私情,看见了安生胸前带着家明送的坠子,这是她没有让安生留下的原因——她要独占家明。

18岁之后的相会,她们直接从年少的友情转为“撕逼大战”,在上海酒吧的那场撕逼战感觉很突兀。

之后她们每一次开撕,都是因为家明。

家明则被塑造成一个“想逃跑”的男人,他离开安生却又选择和七月结婚当日“逃婚”。

七月,成了“安生”。

怀着家明的孩子独自找到安生,安生陪着她直到孩子落地,而七月死于产后大出血。

安生独自带着七月的孩子,以“七月”为网名写下《七月与安生》这部小说,并且重新遇见家明,让家明知道这是他与七月的孩子。

七月与安生剧照电影讲述的,是另一个故事:两个女孩爱着同一个男人,可是她们最终选择了彼此,为了自由,对爱放手。

安生不要家明,七月,也不要。

电影的结尾感谢了安妮宝贝和岩井俊二,据说“在陳可辛導演接手《七月與安生》這個項目之前,有出品方曾經找過岩井俊二導演做監製”。

的确,这部电影里有太多熟悉的场景,比如结局中七月抬头看天的样子,让我瞬间想到了《情书》:

七月与安生剧照

情书剧照还有七月与安生抱着盆和被子一起去安生租住的小屋时走过的小巷,电影的布光和色调,让我想起《燕尾蝶》里的诡异场景。

而电影里安生的古灵精怪,又有些像固力果。

七月与安生剧照

燕尾蝶海报电影用小说里讲述的“安生与七月”、安生告诉家明的“安生与七月”和安生真实记忆中的“安生与七月”,构造了现实与虚构交错叠加的故事,这是非常典型的“岩井俊二”叙事风格,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就可以看见,这部剧中两个女孩的友情里似乎也有《花与爱丽丝》的影子。

所以,这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打着安妮宝贝的幌子,向岩井俊二致敬的电影。

尽管电影和原著几乎在讲述完全不同的故事。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毕竟过去了这么多年,无论是七月、是安生,还是安妮宝贝,或是我,我们,都变了。

17年后的今天,安妮宝贝已经改名庆山,笔下的主人翁们也早不是七月和安生这样的“小姑娘”了。

而17年后的我,也为人妻母,能悟到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中所要传达的真谛。

电影里,妈妈对七月说:过得折腾一点,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

但其实,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

那一瞬间,我落下祭奠青春的眼泪。

 4 ) 始于七月,终于安生。

(一)失去——终于,女性的成长可以不必依附男性、不必单纯靠一场失恋去完成。

安生明白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七月给的,所以当七月告诉她有了喜欢的人,安生才会有点慌有点恼,因为她知道自己要失去七月了。

所以她甩开家明的手,却可以接受他的项链。

因为只有这个是她可以给自己的,她已经一无所有,一点小小的私心并不过分。

七月的爱情并没有因安生的离开而变得完美,这是一场失败的交换。

安生的每一次问候都在拷问她脆弱的爱情,让她怨妒,但安生在外漂泊的事实又逼她承认自己的自私,让她歉疚。

所以外面那个有安生的偌大的世界让七月恐惧,而象牙塔中成长的代价,不过是在和家明父母吃饭时默默咬下连皮带馅的包子。

她已经失去了安生。

长大的七月与安生终于不能再和年少时一样挤在破旧的房间里打着地铺开心夜聊,而是争吵过后在上海干净宽敞的酒店客房里无声分别。

(二)彼此——要经过多少流浪,才能向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投降。

你的东西都是我给你的。

除了我,根本没有人爱你。

面对安生,七月挥霍的优越感并不能给她安全感,所以她才哭的歇斯底里,说这些话给安生但更是给自己听。

安生只有七月,七月又何尝不是只有安生?

那个用石头砸响消防警报的人是七月啊,是安生原本就活在七月心里。

那个自由的无所畏惧的安生的样子,先是让七月活成了任性,所以她无法留下安生;但终于活成了决绝,所以她不能接受家明不够爱。

七月明白自己的人生不能靠别人去成全,只能自己成全自己。

七月是安生在颠簸流离的青春远行中呵护的小小温暖。

七月的样子被安生活成了隐忍和知足。

七月对安生的友情和亲情馈赠让安生在面对家明时底气不足,离开是于心不忍,重逢是情不自禁。

她们都清楚对方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所以安生不敢回去,七月不敢离开。

安生的可爱之处在于,当七月不要住条件恶劣的小旅店时,安生并没有玻璃心地质问你是不是看不起我,而是用骗酒请客来维持自己面对七月时仅有的骄傲。

当她明白自己想要的那个家并不在路上,当她终于可以用自己真正的家来招待七月,七月已经不在了。

七月的母亲说,安生就是命不好。

可是死在27岁的那个人却是七月。

母亲对七月对,女孩子无论怎样都会辛苦。

可是守着逝者的回忆活下去的那个人却是安生。

七月对安生说,跟我走吧。

安生对七月说,你留下来。

到底是谁活成了谁的模样。

(三)牵挂——若你在安稳中向往自由,愿你不再沮丧;若你在自由中贪恋安稳,愿你不再彷徨。

的确,每个人身上都有七月与安生的影子,但这部电影打动我的地方并不是因为它让我思考自己更像谁,而是去想,她们像谁。

我也曾经坐在朋友的自行车后座上穿过一片光影错落的小树林,那个时候我们年纪还很小,她只有站着骑车才能勾到脚蹬。

年少时,我也有来家中吃饭过夜洗澡看胸的朋友,我去朋友家时也总是得到长辈的宠爱和照顾。

有恋家的七月对我说好希望让我未来去她自己温馨的小窝里玩耍,也有不守纪律的安生拐我去网吧刷卡丁车。

那时的莫名其妙的笑点,朦胧羞怯的心事,不管不顾的占有欲,脑洞大开的未来,永远不必是自己一个人。

而这些朋友,真的不是非要和她们爱上同一个男孩才会与她们告别。

我想我会永远怀念,那个成长的世界里我们只有彼此,和为彼此的喝彩声。

 5 ) 包子皮、床垫与难忍的男人。

李安生一点也不安生。

所以她离开镇江的理由,我更相信她说的,“是我自己想走的。

”苏家明当然是其中一个原因。

安生发现家明喜欢自己,但七月那么喜欢家明,所以她几乎是毫不犹豫的离开镇江。

就像小时候吃包子一样。

七月说我就爱吃包子馅儿,安生也想吃包子馅儿,但是她夹起了七月脱下的包子皮说,其实包子皮也挺好吃,以后你吃馅儿,我吃皮儿。

皮儿真的好吃吗?

肯定是不如肉馅,但也绝对比没有强。

离开镇江心甘情愿吗?

肯定是舍不下家明,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还能成全七月,何乐不为。

为什么要这么执着地成全七月呢?

后来两人重逢的时候,安生不止一次地说,我一直都让着你。

七月也说,那时候我就知道家明喜欢的是你,可我还是让你走了。

安生说这话秉持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她不求七月回报,但她对自己的付出也心里有数。

七月喜欢家明,所以安生退出。

七月看到安生多年来混迹江湖讨生活,一件红衬衫连穿四年,唯一的评论是“靠着男人混吃混喝,你不觉得这样很贱吗。

” 安生闻言气愤出走,但等两年后再见面,她第一反应是抱住七月道歉,抱歉自己当时骂了她。

她骂她什么了?

如果不是后期剪掉了,那么她只是说七月在象牙塔里不懂人间疾苦。

谁骂谁一目了然,但安生就像失忆了一样,对七月刻薄的评价只字不提,只抱着她哭,害怕”再也见不到你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安生对七月的深情厚谊已经无法掩盖。

她父亲早逝,母女关系恶劣。

是七月把她带回了家,给了她一个去处,和她一起分享食物、床铺、洗澡水、家庭温暖。

浴室争吵的时候七月把这一切都坦白出来,”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除了我,没有人爱你,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

”七月把话说这么难听,是因为她发现安生到底还是睡了苏家明。

七年来,那个玉佩挂在安生的脖子上,沉在七月的心里。

但从始至终介意这件事的好像只有她林七月——安生写了五年明信片,每一封都明目张胆地问候家明;安生拿到玉佩后宁可立刻戴上,毁了她和七月的车站告别,也不肯稍加掩盖;两个好朋友五年未见,短暂的重逢里安生还是不肯摘下玉佩,哪怕骗一骗七月。

这些七月都忍了,还愿意请她住喜来登,请她吃龙虾喝红酒,谈笑风生粉饰太平。

可是安生最终睡了苏家明,林七月彻底爆发了。

她的隐忍毫无作用,安生对这件事从始至终都毫无愧意。

这件事成了很多人判断安生人品,奠定影片基调的分水岭——李安生婊、苏家明渣、该片三观不正,这三个论点的最有力证据,就是李安生与苏家明被林七月捉奸。

李安生对此的“辩解”只有一句——“如果非要我选,你和家明,那我肯定选你啊。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非常难受。

李安生的视角始终围绕着七月,哪怕七月的水已经淋到她头上,她还是要选七月。

在她看来,男人都是很难忍的。

这些难忍的男人,包括苏家明,就像小时候餐桌上的包子,长大了两个人一起睡过的床垫,都是可以分享、用过即弃的。

影片在表现安生的情感戏份时,用的都是很嫌弃的视角。

号称27岁去死的摇滚乐手实际上是个爱好偷吃的懦夫,扬言带七月四海为家的摄影师眼高手低百无一用……唯一一个“好男人”老赵,还是安生在文章中虚构出来的。

安生对这些男人不抱希望,她心中永恒的只有她和七月之间的情感联结。

她天然地以为,七月也是有这种想法,所以只要她还“选”七月,这种情感联结没有破裂,那么七月就会原谅她。

但她没想到的是,早在她十八岁离开镇江那一天,七月就已经哭着明白,“没办法像爱自己一样爱安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分享。

”她林七月,从始至终没有想过和李安生分享这个男人,也拒绝像爱自己、爱家明一样去爱安生。

所以浴室争吵爆发了,安生明白了。

所有她自以为是的成全、退让,给七月带来的都是伤害。

浴室这场戏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转折,安生和七月之间势力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次争吵之后,安生应该是对七月在某种程度上“死心”,她不再强求七月把她看的太过重要。

而七月心中也有一些东西死去了,一部分就是对家明的爱。

安生问她,“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七月彻底崩溃大哭,哭到伤心处,她还是会抱着安生的腿。

紧接着就是七月劝家明逃婚,给两个人自由。

之后七月怀孕,去找安生求助。

无论是流浪中的“想念父母,想念家明,但最想念的是安生”,还是怀孕后”第一个想告诉的就是你”,七月发现安生在自己心里的位置比她设想的要重要。

特别是怀孕之后,“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看得越来越清楚。

”林七月一直很笃定安生对自己的感情,所以她敢于去追求更多的东西。

她的世界,父母安康,家庭和睦,没有过多的人情冷暖。

而安生的世界看似很大,但是情感中只有一个七月。

二人经过十三年的爱恨纠葛,再度躺在同一张床上的时候,七月说,“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

”这个瞬间是意味着两人之间的感情升华到一个巅峰。

十三岁,十八岁,二十三岁,二十五岁。

过去的这几个节点,安生自以为是,不懂得包容和放手。

七月自私懦弱,不懂得体谅和接纳。

但是在二十七岁这一年,她们开始明白怎样去维护这种深层的情感羁绊。

但是七月死了。

这里有一个很悲凉的前后对应。

在安生的生活里,宣称自己27岁去死、一直为她唱歌的人,既不敢去死,也不敢爱她。

反倒是那个从来不提生死,说没人愿意和安生做朋友的七月,27岁死了,而且,“除了我,没有人爱你”,那也就是,“我爱你。

”我并不认同李安生婊、该片三观不正的观点。

人的情感认知是需要经验积累。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开始学会爱别人,学会在感情中光明磊落。

在年少的时候,很多人往往会“渣”而不自知。

就像黎小军买两条手链,一条给小婷,一条给李翘。

当然有人在“渣”的路上永不回头,但也有更多的人吃一堑长一智。

悲哀的是感情经验往往是以伤害为代价,大家都在栽树,也都在乘凉。

感情在我看来是最最人性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问题上还时刻拎着道德大棒,太无聊了。

 6 ) 这部向《情书》致敬的大型配乐朗诵作品讲了什么

在岩井俊二的神力下,这部大型PPT加诗朗诵电影,总算挽回几分陈可辛监制的面子。

后半段还算可以,因为后半段比较像岩井俊二的《情书》,毕竟,连女主发型都“致敬”了,雪山也挺美,那一闪而过的马思纯的侧脸,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直接从《情书》里剪了几格贴过来的。

《七月与安生》我没看过小说,就电影而言,改编自小说,没能化掉安妮宝贝小说里的弱项,挺遗憾的。

我说过,人生有很多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读安妮宝贝,安妮宝贝是那种我读一段就会吐学身亡的作家,但当时因为女友说她曾经很喜欢安妮宝贝(大抵和我曾经很喜欢王小波相若),我是个充满好奇心且永远愿意挑战自己的人,于是鼓起勇气读了当年的《莲花》,并且,勇敢的写了书评。

安妮宝贝到那为止,我再不会看了。

比起抄袭狂人郭敬明,她起码是有作家基本操守的。

个人风格姑且不论。

郭敬明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让一个刚大学毕业的上海小姑娘,说一口王朔小说里的北京痞子腔调,着实把我恶心的够呛。

我人生的另一个不可思议就是捏着鼻子吐了很多次,读了半本郭敬明。

安妮宝贝显然是对自己进行过自我写作训练的女作家,不是靠一时冲动或者无病呻吟,或者像郭敬明那样靠抄袭。

但她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就是她小说里人物关系完全是莫名奇妙,没有因果,性格发展也是离谱到让人心里不停的“我操,这也行”。

我觉得一是因为她编故事的能力相对较弱二是她小说卖的是矫情,矫情起来也就不必那么合理。

这类小说我看过最厉害的是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也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故事,情节拧巴到了极点,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完全是莫名其妙的。

但你稀里糊涂的读完了,竟然也觉得挺好看,这就是魔法般的催眠能力,不是人人能制造的。

用李海鹏的话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就是完全不顾一切的瞎几把写啊,写啊,最后竟然也挺好看。

但安妮宝贝显然还没有练出这种催眠能力。

我看她小说,除了矫情之外,最大的感觉就是:胡扯。

《七月与安生》也不例外,这种女生之间的暧昧关系本身是很美好的素材,但是问题在于安妮宝贝并不知道如何熟练的处理这种暧昧,最后就弄成了四不像,不像是女同,也不像是闺蜜。

变成一种模糊不清(而不是水乳交融)莫名其妙的关系。

感染力非常低,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另外,就是安妮宝贝小说里万年不变的男性形象模糊,毫无性格可言,人物扁平到就是个男性符号,这一点电影倒是挺忠实原著的。

曾国祥毕竟是个新手,能去学《情书》已是很不错的起点,但这种PPT和画外音电影最糟糕的就是拍成了个大型MV配乐朗诵。

幸亏最后半段儿,情况急转直下,俩人开始撕掉矫情的语言,用生活中的语言吵架,对话。

总算为这部电影挽回几分。

最近我越来越喜欢看老手的电影,新手可以欣赏他的激情,可能会有突破(当然这部不是),但老手永远不会失手,总是交出驾轻就熟的专业作品,像伍迪艾伦最近的几部,《午夜巴黎》,《蓝色茉莉》,《魔力月光》等,手法圆熟,行云流水,不蔓不枝,短小精悍的止于所止。

就连张艺谋,拍《归来》也能让人感到专业的魅力,他发展人物性格,回望过去的镜头寥寥几个足以打动人心:陈道明背对着巩俐弹一首当年的曲子,巩俐拿着一张黑白照片发呆。

这几个短短的镜头,可谓克制,节约,沉郁顿挫,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这部《七月与安生》里,为了强调安生的流浪生活,可真没少费功夫,但效果非常一般,因为缺少打动人心的对话与镜头语言。

戏的后半段才渐渐令人入戏,可惜很快就结束了。

不得不说,鸣谢岩井俊二是非常合理。

这部电影的美学风格完全是《情书》式的--不要小看这一点,很多电影处理不好,你以为小树林,雪山,延伸向远方的铁轨,大海,夕阳,这种常见的美景,是人人都能拍好的吗?

并不是。

这部电影处理的不错。

金蓓达的音乐也加分不少。

陈可辛这算是回报曾志伟的知遇之恩。

另外,我觉得最好玩的一点就是,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电视剧电影里,为何每个男的倒霉蛋儿都叫家明?

最后,电影对白里没有出现“男子”,“女子”这样的词,我对编剧感激涕零!

 7 ) 无路可去的友情

《少年的你》即将上映,趁这个机会,又重看了曾国祥的前作《七月与安生》。

当初得知周冬雨和马思纯同时获得金马奖影后时,心里还暗暗为周冬雨抱屈。

在我心里,她比马思纯演得好。

这个好,首先在于放松,在于敢于忽略镜头的存在,把角色最真实但未必美的一面袒露在镜头面前。

其次,是准确。

这么年轻的演员,可以演得这么准,不容易。

准,都在细节里。

可以重点看周冬雨和马思纯在酒吧里吵架的那场戏,随着情绪、对白的不断激化,周冬雨通过表情、台词完成的每一次回应,都相当准确。

以致于镜头必须不断回到她,哪怕说话的人不是她,也要及时去捕捉她的反应。

这是一种良性的“抢戏”。

如果一个演员能在一场戏中时刻保持准确,没有导演会舍得把镜头移开。

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安生”这个角色太适合周冬雨演了。

演员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自我型演员,演什么都像自己。

一类是角色型演员,善于把自己隐藏在角色后面。

周冬雨无疑是前者,她的性格标签太明显了。

这还不只是表演技巧的问题,更本质上说,是一个演员的天性和天分。

对于“自我型演员”来说,“挑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选的角色刚好适合自己个性的发挥,就会事半功倍,如果相反的话,也就难免一场灾难。

安生,无疑成就了周冬雨。

七月与安生,两个女孩。

她们的性格截然相反,而且是由外而内全方位的反。

七月是个外表乖顺的女孩,但骨子里很倔,甚至有狠绝的一面;安生看上去叛逆、放荡不羁,但实际很怂,她的叛逆更多源自于寻求安稳而不得之后的自我放逐。

这样两个女孩,最容易彼此吸引。

她们就像是完美咬合的两块拼图,能够无缝地拼成一副完整的灵魂。

13岁那年,七月第一次遇上安生。

从此,故事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这个故事,按说离我很远。

它讲的是少女心事,与我一个大男人无关。

它描绘的是那样一个青春的年纪,更与我隔着一段无法追回的时光。

但这种种的障碍,仍然没有阻挡住我对它升起一丝别样的好感。

只是那好感太过纤细,不易发觉,以至于我第一遍观看时完全将它忽略,直到第二次看,才猛然察觉。

它是什么呢?

有一点毫无疑问,《七月与安生》极易被错认为是一部“狗血的百合片”。

少女、三角恋、未婚先孕、撕、痛、歇斯底里……熬一锅狗血的原材料,可谓一应俱全。

至于百合题材,导演处理起来又显得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让窥淫者看得牙根发痒。

影片最终无中生有的接连反转,更是把狗血泼上了墙,让人根本无从洗白。

但抛开这些表面的情节和可能的幻想,我还是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一些不同一般且真正打动人的情感。

那不是两个女孩与一个男人的纠缠,也不是两个女孩间暧昧的情愫,而仅仅是两个女孩对彼此的爱。

这个爱,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极致的友情。

而这部电影试图告诉我们:这世间的“爱”,无论是哪种爱,只要它足够浓烈,都势必会提出“排他性”的要求。

七月与安生,这对身心相契的姐妹。

她们好得像是一个人,好到什么都能拿来分享。

她们一起恶作剧,一起说谎,一起洗澡,彼此交换最隐秘的心事。

就连家庭、父母、七月也舍得拿出来与安生共享。

甚至当母亲疼爱安生胜过自己时,七月也不曾嫉妒……可是,她们毕竟又是两个人,她们的关系也终究要画出一条边界。

这时,苏家明出现了。

他不是爱情的化身,而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当他介入到两姐妹的感情中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他爱谁,以及七月与安生谁能最终收获爱情,而在于两姐妹之间谁更爱对方,谁能最大限度地成全对方,给对方自由。

这是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

它从头到尾讲的都不是“三角恋”,而是紧守在两姐妹的感情线之内,将男孩视为一个闯入者,甚至是破坏性的力量;说得更彻底一点,它讲的根本与爱情无关,而是在讲一种极致的友情,这种友情极致到连爱情在它面前都成了反派。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去梳理影片的剧情,将会格外清晰。

特别是最重要的三场冲突戏。

第一场,站台送别。

那是两姐妹间出现裂痕的时刻。

安生要走,七月未留。

两个人都在默默问自己同一个问题:“我到底是更爱对方,还是更爱家明?

”最终,安生选择了七月,而七月选择了家明。

这是一切的症结,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第二场戏,酒吧争吵。

这场争吵爆发得有些突然,两姐妹一直在顾左右而言他,从对于生活方式的争论,到“谁该买单”的话题……吵着吵着,背后的真意慢慢浮现。

那是深藏彼此心中的芥蒂,总结为一句话:“你为什么要和我算得那么清?

”曾经我们不分彼此,好事坏事都在一起,但此刻,我们却已经这样生分,连一顿饭钱也要争来争去。

而这,正是每一份炙热的情感都暗含的脆弱性。

它看似完美无瑕、无懈可击,但与其同时,它又弱不禁风,一触即溃。

它只需要一道裂痕,就能迅速蔓延周身,直至破裂。

那道裂痕,就是家明。

从这道裂痕开始,她们已注定两岸永隔。

第三场戏,浴室决裂。

这也是全片最激烈的一场戏。

在这场戏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七月把家明推出了门外,然后关上门,只留自己和安生独处。

这个用意太明显了,它就是在说:整件事从头到尾只是两个女孩之间的事,与男孩无关。

再看她们争吵的内容,看似在争男孩的爱,最后却落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是的,我们到底是怎么了?

对此,七月用短短的四个字回答了安生:“你逼我的。

”而没有说完的话是:“是你逼着我必须要在你和家明之间做一个选择。

”原本,七月幻想着同时拥有爱情和友情,但未曾想到的是,这两种“情”竟然也可能成为同一道单选题的两个选项。

这就是我在前文所说的,当一种“情”到达极致时,人必然会对“排他性”升起一种执念,但这种执念又必定会落空。

特别是友情。

特别是那些超越了一般情义的友情,它们看似挣脱了“友情”的束缚,正准备振翅高飞,但又发现自己终究无处可去,只得铩羽而归。

七月与安生,就代表了这样一段极致的友情。

挺过瘾的,也挺悲惨的。

当这段“友情”遭遇了“爱情”后,无论是选择“抢”还是“让”,都注定无法再继续维持这段友情的温度。

因为无论是“抢”还是“让”,都势必会在“我们”之间插进一个“他”来。

而无法再继续“排他”,也就意味着这段“极致的友情”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是我在看完了《七月与安生》后,坐在雨天的图书馆里想到的。

我的面前正放着博尔赫斯的短篇集《沙之书》,其中《代表大会》一篇里写着这样的句子:“年轻时,我感怀的是傍晚、郊区和不幸;如今是市中心的早晨和宁静。

”现在的我,已经慢慢开始喜欢市中心的早晨和宁静了。

但我觉得,唯有碰上有趣的电影,仍然可以让长大后的我们,重回那些暧昧的傍晚,以及重历那些年轻的又哀伤的不幸。

且不是以无病呻吟的方式,而是以重温旧梦的心情。

正如梅尔维尔在《影子部队》的片头,打上的那句话:“不快的记忆我也欣然接受,因为那是我遥远的青春。

 8 ) 问候家明,其实是一句暗语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安生真贱,这么伤害对她好的七月。

但是最后剧情反转的时候,七月说:聪明人从来不显示自己的聪明。

知道家明喜欢上了安生,七月选择了耐心等待。

她知道安生会把家明让给她。

果真,安生选择了离开。

安生啊安生,正如名字暗示,她喜欢安定的生活。

但是她为了七月,去流浪。

流浪的日子,是辛苦的,是非常辛苦的。

于是每一张明信片尾,都有一句问候家明。

电影进行的时候,我想的是,这女人能不能不要这么烦。

看完电影才明白,这是一句暗语。

安生其实想问的是,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家?

但是七月怎么能让安生回来呢?

安生回来,她怎么维持她表面美好的生活?

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家明刚刚踏上去北京的火车,安生就回来了。

她知道这个时候她不会对七月产生威胁了。

那句暗语,其实终于等到了主人想要的回复。

后来安生再次去流浪,与七月在上海离别,是为什么呢?

因为安生被伤了心。

安生是为了七月才出去流浪的,才出去受苦的。

而七月看不上她流浪里谋生的手段,七月甚至不想听她在外面受过的苦,而假装流浪里面只有潇洒和天涯。

而且,她还是七月和家明的潜在炸弹。

罢罢罢,不如再次离开。

故人的那一点温存,实在不够温暖。

后来啊后来,七月所谓的美好再也无力支撑,就像小时候利用安生一样,这次,她利用家明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转移。

唯一的计划缺漏大概就是那个宝宝。

我猜想,她本来是打算去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的,不过被绊住了脚。

那还是去求助最爱我的安生。

问候家明。

其实我想问问你,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因为我一无所有,我只有你。

我不想失去你。

而七月,你拥有的那么多,你只是需要我的时候和我在一起。

但是,我还是很爱你。

因为我除了你再无其他。

 9 ) 世间最美的艳遇,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我所认为的,最深沉的友谊,莫过于友情演变成了亲情,两个人互补着度过了所有开心、艰难的日子。

会有误解,甚至恨过,但始终敌不过多年来的了解。

分开抑或有人离开了之后,彼此将自己活成了对方的样子。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七月,一个安生。

有时,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她们彼此吸引,彼此好奇,彼此羡慕,彼此嫉妒,最终在各自的人生中,彼此成就着对方……我感动于影片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在这个结局里,七月,她可以死去,也可以重生。

这才是她最终意义上渴望的自由,而因为她得到自由,留下来的安生也才得以自由。

我们不因选择而自由,我们因有选择的权利而自由。

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

 10 ) 七月?安生?

意外喜欢的一部片子,每年都会选择几部青春片去看,那年喜欢左耳的生涩,当时马思纯在左耳里能压的住戏,但在再这一部里周冬雨的安生气场太强,戏上控制的也确实要更好一些,有时候也会想如果两个人的扮演选择的角色互换一下也许挺好玩的,但随即又好像瞬间明白了导演分配角色的意图,有些骨子里流露出的东西不单单是外露表达那个在的那个样子吧,看的时候有那么一阵子总想到《花与爱丽丝》。

《七月与安生》短评

5。总体还是比较狗血的

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较差

精致得让我意外的片子。布景道具让我回到自己成长的年代。其实已经不太记得原著的样子,但是这一部让我在电影院几度落泪。每个人都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缺失的或渴望的东西,七月与安生互为镜像,这样人才完整。

7分钟前
  • 叶子窝
  • 力荐

三星半。其实还可以。不算矫情,但有点作,两个女主角之间没爱情???我不信。周冬雨前半段演痞子妞有惊喜。男主角神似彭于晏。

11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还行

实在看不了这片子。疼痛,肿胀,无趣到难受。

12分钟前
  • 海中月
  • 很差

本来看预告片完全不想去的,被闺蜜拖去了,意外的好看?一群青春片里难得有逻辑有脑子的诚意之作,最后居然还变剧情流悬疑片了?忍掉安妮宝贝招牌式的做作之外(被编剧改好很多了)真的挺好看的。中心思想是男人是祸水百合大法好(超过五次我觉得按头就能解决一切😂

16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娘P转爷T的故事。

18分钟前
  • 水记生煎量贩
  • 较差

这个故事真的有点矫情,演的不错

20分钟前
  • X
  • 还行

⒈那个坚强得各种挤不出眼泪的自己渐渐离去,那个看电影能笑能哭的自己慢慢回来,幸福;⒉虽然友情和爱情因为蹩脚三角恋的存在处理得过于戏剧化而略显狗血,但电影整体仍算得上国产难得还不错的青春电影;⒊《花房姑娘》《方向》《浮躁》,惊喜;⒋周冬雨终于有部主演作品让我不太嫌弃还称得上喜欢;…

2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矮子里拔高个,算是青春片里质量过得去的。然而我并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更不喜欢好朋友间为了同一个男人撕逼、通过这种方式来验证友情的戏码,因此无法给高分。

27分钟前
  • 可以的小水果
  • 还行

安生用的是中国邮政吗,为什么无论在哪里每张明信片七月都能收到。细节和剪辑很不错。马思纯就是微胖版的高圆圆。

32分钟前
  • 落魚
  • 还行

总觉得安妮宝贝笔下的人物不应该是北京腔。

36分钟前
  • Tia
  • 较差

周冬雨演技大爆发 男主蒙丹脸挥之不去 胖胖的马思纯也很可爱呀 感谢乔

37分钟前
  • ssxy
  • 推荐

41分钟前
  • 小迷糊@_@
  • 很差

四星是夫人给的。我无法评价这部电影,我只能说,女人实在是比男人进化得更好的生物。

46分钟前
  • 肉腾腾
  • 推荐

三星半。旁白太多以及反转太多,后来有点分不清七月和安生谁是谁了(但是也歪打正着地暗示了人物关系),周冬雨终于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了也是不易。

48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三星是三星但是真的是好评啊。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多烂但是电影真的是各要素全上线啊(听说原著没有双生花主题???)。前半段的几首配乐都好评啊尤其是《浮躁》。虽然中间的几次重逢和最后的几个反转让人一时黑人问号……但基本的流畅度完整度都具备了啊~以及周马有演技这件事情我是震惊的……

5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真被晃范儿了。身边很多人推荐,但看了之后发现自己还是不太能适应这种过分戏剧化的人生故事。这部电影只是将一个极其狗血的剧本拍得不那么讨人厌,仅此而已。当然,周冬雨的台词功力见长,是确定的事实。

55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三星半。前面一半铺垫得无比熨贴,中间两人念信和浴室撕X的华彩篇章后就一路崩塌,没交代清楚的那个坠子尤其嗝应。还好安妮宝贝的酸臭味儿已经被减到最低。周冬雨演技惊到我了。家明就是面瘫版陈坤嘛。男人的存在感这么弱,干脆搞拉拉好了。

57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虽然讲的也是闺蜜青春,因情撕逼那些破事儿的套路,但拍得很现实,很接地气。周冬雨爆发了惊人的演技,是最大的亮点,让人更期待她的发展。此外电影结尾与小说不同,将作者身份加入,并以此来进行反转再反转,这样改编更好。生于安稳,追求自由的精神,给人心灵的触动。虽俗套狗血,但值得一看,三星半

60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放十年前也许会很感动,但我今年已经27了呀。

1小时前
  • 熊阿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