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
Atlantique,Fire, Next Time,Atlantics
导演:玛缇·迪欧普
主演:阿卜杜·巴尔德,艾敏纳特·卡纳,伊布拉西马·姆巴耶,艾玛杜·孟波,玛姆·比内塔·索恩,Diankou Sembene,Nicole Sougou,Babacar Sylla,Traor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塞内加尔,比利时语言:沃洛夫语,法语,英语年份:2019
简介:一群无薪的建筑工人们出海去异国寻找更好的生活,却一夜之间在海上消失了,被他们留在达喀尔的女人们则饱受莫名高烧之苦。17 岁的艾达私下为爱人苏雷曼(去世的工人之一)而哀悼,但是她已经被许配给另一个男人。她的新婚之夜发生了一场大火,随后一名年轻的警察被派去调查案情。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些愤愤不平的工人们回来了,而且已经..详细 >
#獄中看#
沙漠中正在建造的未来主义建筑,与周围原始,未开发的生存状态并置,非洲的High And Low。水与光都可以捕捉到某种流动性的幽灵(Moreover, Divine),如同阿彼察邦作品中的“风”以及塔可夫斯基的火,酒吧中的灯球投下绿色的光芒,有如无数灵魂。但《大西洋》并非空间主导或影像的不确定性,正如影片结尾一幕,确认了自己身份的Ada,迪欧普永远放不下某种坚硬的“主体”意识,从而并没有让摄影机以静观或主观的方式参与其中,而是仅仅是一个掩盖存在的,功能性的机器,比起影像装置,它更像是吵闹而嘈杂的第三世界情节剧,如同马克思的“单一经济决定论”,直接颠覆了影片的若干美学可能。
不能理解的点
可以理解为非洲版《人鬼情未了》,故事仍然是关于人鬼殊途,但是没有刻意的跌宕起伏,没有设立极端的反派形象。更多的是关注到塞内加尔的社会民生,节奏平静而忧伤。
Yet another appropriation of third world imageries, lacking in substance and overwrought with flimsy symbolism, by a "root-seeking", blue blood "Senegalese" filmmaker from the former metropole...
笨拙..但看出了趣味。视线全是指哪儿看哪儿,情节基本由口述,无环境,而背景声又全是原真的,这也挺好玩的不是吗。肖恩贝克的调度形式完全是受情节框架左右,迪欧普则是把整个剧场放在纪录素材中去调度。当然,散漫遮盖了零星瞬间。
不想说了,那年戛纳评审团是不是脑袋被驴踢了。文本贫瘠,调度平庸。好久没看过这么烂的片了。糟心。
深海扁舟意外失事,新房床垫莫名自燃。住在豪宅歆享荣华的富商,远洋渡海拖欠薪资的青年。没有关联的事物,都随着心愿未了的亡魂归来而产生联结。你从肚脐钻入他们的身体,我用哭泣把你拖向岸边。你会在吞噬的海浪里看见我的模样,我永远会在汗水里尝到你的味道。回忆是预兆,每个爱情故事都是鬼故事。
乡土魔幻
专门为了写一篇影评看的片子,感觉一般般
就是個《人XXX了》的故事。敘事太迷人。影片像是創造了一個屬於他們的「桃花源」,與世無爭,但又慢慢透過那抒情的影像和音樂滲透你的心。最後的鏡頭的表述也很明確。但的確那個關鍵的信服點會讓部分人無法信服這個「桃花源」。
导演是真艺术家,现实主义题材拍出了魔幻超现实主义的神秘美感。
我设想了一下所有的人物都换成中国面孔,故事也成立,但画面更显一种土气不知道为什么
如坐针毡,就这能拿评审团大奖?
怎么又是个爱情故事。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现在只能靠幽灵了?太defeatism了
自然与社会景观之间形成一种撕裂,而神话与历史秩序在海浪之中又完成内部的交汇与延续,阿拉伯之春后的历史文本坠为一种后殖民的语言。海浪在画框内时,它是集体的、政治的、宗教的;海浪在画框外时,它是所有无名个体的呼吸,而声音闯入,架起liminal的桥梁。但当所有超自然的神秘性试图去解码文本时,一切精致的亦或粗粝的离散全都失去了其本真性,在结尾,灵光消逝了。终是影史地位(戛纳)大于电影本身的一部电影。
人鬼情未了+灵魂附体讨薪之路,镜头还行745
可能现在开始关注摄影了,对这样杂乱无章的背景和环境爱不起来,对人物也难以感同身受。超现实?魔幻?结尾……
爱得诡异
杂糅了多种元素,却并不觉得突兀。自己并没有懂得导演的表达,也许是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太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