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的母亲在人的世界受尽凌辱,她抓住一次机会得以逃脱(去孤岛变身吸血鬼),想从此变得强大,回来后因为救女儿开罪吸血鬼的法规,却发现在吸血鬼世界女人的地位依然低下,她为了保护自己和女儿不被吸血鬼伤害而四处逃匿。
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抗争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法则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母亲的暴戾和欺瞒,而另一种是女儿的善良和诚实。
影片在为女性解放呐喊的同时也宣扬爱的力量,这包括母亲对孩子有爱,但是一种霸占自私的爱,而女儿的成长是在修道院中完成,使得她更趋向完美主义,她更有同情和无私的爱。
这又在宣扬宗教的伟大!
片中经典台词两句“我不会屈服于暴行”暗指男权;“唯有准备去死的人才能获得永生”这暗喻人不付出不抗争就不会有新生活的来临!
闷片,剧情实在太沉闷,要不是西尔莎罗南我肯定是看一半放弃的,画面音乐还好,那个长发少年,20来岁的年龄长着40来岁的苍老面孔,还总是一副要死不活的表情,我去年买了个登山包,女主角为什么会看上这货,我要是吸血鬼,看到长这样的投怀送抱的主,根本不和他废话一口咬死就闪,连血都不愿意喝他的。
《拜占庭》的细节令人难以置信,时间纵然无法摧毁吸血鬼的容颜,总该能打磨他们的心智,使其稚嫩的与外表绝不相称,几乎所有吸血鬼的文艺作品——包括那些贴满了“脑残、弱智”标签的偶像影视——都是这么诠释的,但《拜占庭》中这对母女,心理和生理年龄保持着高度一致,行为举止与80后、90后并无区别,除了漫长绵延的回忆,并未表现出两百多岁的老者应有的社会阅历。
某种程度上,这确实阻碍了观众深入体验,但若就此指责编排不当,难免错过了表达重心。
这是一部可以完全无关吸血鬼的吸血鬼电影,叙述的是在一个男权主导的世界中,一对身份特殊的母女如何艰难存身。
这特殊身份不必是吸血鬼,换成杀手、同性恋、精神病、少数民族等,故事的讲述策略依然奏效,情感核心依然坚实。
母亲是生存主义者,在冷酷的现实中磨练成一个斗士,毫不犹豫割断同族的头颅,她坚韧勇敢,心狠手辣,懂得用谎言和伪装隐匿自己,早已对低调而血淋淋的生活方式麻木,她交织着冷酷、孤高、性感的面容和身躯,令人迷醉,更令人不寒而栗;女儿是孤独的青春期女孩,从不滥杀无辜,她能奏出抚摸灵魂的钢琴乐,写得一手知音体的鸡汤散文,宛如天使下凡,同时,与所有“同龄人”一样,她也有不循教诲、恣意妄为的叛逆一面。
因犯下吸血族群“繁衍同族”的罪行,这对母女四海为家躲避追杀者,逃亡过程清晰的呈现了吸血鬼的习性和技能。
文艺作品描写吸血鬼,弹性远远超过漫画英雄,互相之间有天差地别。
有的可以变身飞翔,有的能引发瘟疫肆虐,有的身怀魔法师般的神奇力量,也有的具备颠倒众生的诡异魅力。
本片的吸血一族并无种种神技,唯一符合大众认知的,只有“靠吸血永生”这一基础设定,连獠牙都无,用锋利指爪割破喉头,伴着受害者的痉挛大饱口福,既不高贵,更不性感,倒是与连环杀人狂颇具共性。
这样的吸血鬼,“鬼性”很淡,人性浓郁,自然流淌。
饰演母亲的杰玛·阿特登装束多变,容貌妖媚,御姐气场十足,但片中女儿的扮演者西尔莎·罗南比她更抢眼。
西尔莎延续了《可爱的骨头》,《汉娜》等片的内向早熟女形象,言谈举止间环绕着淡淡的忧伤。
有人总结她的戏路时归纳,她快要成为迷惘少女专业户了,细想倒并非坏事,惊悚、科幻、动作种种类型,都能有她一席之地,若有爆米花导演想给作品添上一缕文艺气息,又实力不济,很简单,只要将西尔莎加入卡司即可。
二十年前,导演尼尔·乔丹执导过堪称同题材经典的《夜访吸血鬼》,也许是见到时下各种吸血鬼影视群魔乱舞,折腾不休,一怒之下,又以《拜占庭》出来主持大局。
重新踏足不死生灵场域的尼尔·乔丹再续辉煌,舍弃猎奇的描写、哗众取宠的高深意念和惺惺作态的情爱展示,以平实又蕴含超现实意味的笔触,揭开一幅幅吸血族群的残酷画卷,谱写出吸血鬼史诗的新开局,正如瀑布洞穴中那个神乎其神的死亡仪式,野心勃勃的代表着与过去的决裂,象征着重生。
(文/方聿南)
罗南在把自己写的信递给心爱的人时 给出的是全部的热枕和爱意 还有期待。
这里面有延续了两百年的天真和纯真。
不常见。
很惋惜。
我以为爱情的线会随着对方把信给了别的人看而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
但类似只是闹脾气的氛围出现在两人中间。
结局是两个女主都得到了男人的爱情和陪伴。
各自找到了归属。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结尾。
在妈妈的初恋把刀伸向相反的脖颈时。
隐约预测但有淡淡的失望。
又是男人拯救女人的故事。
吸血鬼的故事加上魔幻的色彩 优雅 慢节奏 精致 角色复杂程度不是很深。
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女儿的天真。
与以往吸血鬼角色矛盾。
但不做作。
血色瀑布很美。
黑色飞鸟群加深了神秘与恐怖。
结局不必是如此皆大欢喜结尾。
没有遗憾。
反而有了遗憾的感觉。
晚上遛狗5公里回来,因为失血停掉力训而留给一部本以为是动作片的吸血鬼电影——《拜占庭》,出乎意料,它竟然是女性电影。
卑贱的妓女为了自己和女儿的生存机会(如果她肺结核死了也就没钱再抚养被送进孤儿院的女儿)窃取只有男性精英或男性贵族才能被入选‘兄弟会’的‘入门券’。
在成为兄弟会编外一员的面试中,她大胆承认自己低贱的身份:“我是女人,我还是妓女。
”得来的却并非已超脱世俗观念的宽容,而是古老陈旧的唾弃:“我们不要女人,你这个天生的贱种,如果你违背了规矩,我们自然会来惩罚你。
”——用一把十字军东征时期、从拜占庭得来的东方弯刀,砍掉你的脑袋。
细想十字军也算是兄弟会的一种,由天赋神权的男人所组成,被更为神圣的上帝之光所庇护,而且上帝也是男人。
母亲一直靠从床上挣来的钱养活她的女儿,她不希望女儿有和自己一样的命运,于是把她送去孤儿院被修女们照料,因为她们的美德正是贞洁与谦卑。
但她没想到自己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珍珠一般纯洁的女儿被自己的仇人强奸,那男人往白衣上沾着鲜血的瑟瑟发抖的姑娘身上扔了几个硬币说:“你也是妓女了。
” 这是一种强加于女人的无法言喻的羞耻与痛苦。
作为第二性的客体天生的卑贱,和象征第一性高贵的‘兄弟会’——他们不需要创造生命,他们本身就代表永恒。
而创造生命、且是第二性的母亲和她的女儿只能被兄弟会放逐、随时受到死亡威胁的恐吓,起初她们也默默地接受了这种命运,一起度过最初的两百年。
两百年后,当兄弟会派来第一个使者惩罚母亲时,使者继续贬低她说:“过了这么久,你什么都没学会,只会卖淫。
”——因为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注定低贱,永生只替换了她原本那副将因结核病而咳死的肺,却没让她真正地自省和掌握命运。
她依然操皮肉生意,此时‘活着的希望’只有一个,就是作为守护者和女儿漂泊世间相依为命。
若说她有什么变化或进步,那就是更聪明狡猾、懂得利用比自己更弱势的男性,开了家妓院自己做鸨母。
相比母亲,女儿的故事线更具有宗教意义,毕竟是‘上帝之光’教化了她,所以她一直遵从教会孤儿院的戒律。
身为吸血鬼却更像是天使:只带走那些已准备好成为死者的人的生命,为他们祷告、温柔地赋予他们死亡。
同时她也厌倦了母亲的‘荒唐’和不准泄露身份的痛苦,她渴望被人理解、沟通交流。
跟白血病男孩的相遇虽有些牵强,但随着剧情发展可以展露她自身的希望、爱和矛盾,比如说不是有意的却出现在男孩路过的地方,像任何一个心怀善意的姑娘那样守在他病床前,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给他看,甚至把永生的机会送给他。
最重要的是与母亲不同,她选择与第一性和解,她选择和爱人一起‘新生’。
“珍珠藏于腐肉中。
”结局出人意料,母亲的初恋、另一名兄弟会的成员冲破之前遵守了两百年的信条解救了她,他也厌倦了古老而沉闷的兄弟会,渴望第二性的陪伴。
于是,结局里母亲有个弥补两百年前所犯的‘最初错误’的机会,她不再是腐肉,而是剥离腐肉的珍珠,一同被‘剥离’的还有她对女儿像抓救命稻草似的束缚——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她让女儿也去找寻自己的路,即使分离充满撕心裂肺般的痛苦与伤感,但她还是放手了。
男人和女人之间最大的误解到底是什么?
如果女性拥有自我意识和独立,会不会让男人感到恐惧?
如果遵从动物性与渴望自由的男性摆脱了女人的束缚,这样是否也算是一种幸福?
持利剑的阿瑞斯们与持镜子的阿芙洛狄忒们,在生命中所期待和寻找的是否最终一致?
我也不知道。
结局太狗血太草率,前面剧情又是闪回又是插叙故弄玄虚“文艺”了一大堆,无非是表现了一个面容16岁内心沧桑沉重的苦逼女主角,结果最后的冲突竟然就是因为主角想要倾诉所以泄密让母女两陷入死地,显得很幼稚而且让人想骂主角。。
都活了200年的人难道还分不清轻重?
上了几堂课就随随便便把自己经历公布于众?
好吧,按照剧中牵强的说法,主角本来只写给病男看的不料病男却公布出去了。。。
试问,一个本来戒心重重的女主,就这么相信人类?
从主角跟女老师办公室中的谈话可以看出主角似乎根本不在乎旁人知道她们母女俩的吸血鬼身份。。。
这简直就是剧情逻辑上的硬伤。
最后砍刀落下的突然逆转来得很弱智,早就被人猜到。。。
总体来说较差,属于没什么内涵的伪文艺片
永生二字本身就带苍凉之感、世人皆认为永生即是大幸、殊不知永生之时、生存才是最大的问题、克拉拉为了自己与女儿得生存、如此强大、两百年间将埃莉诺保护的如此好、不惜以自己做皮肉生意去护两百年埃莉诺依旧善良单纯、可惜埃莉诺不懂、若不是最后亲眼看到克拉拉差点死于兄弟会屠刀之下、埃莉诺永远不会懂、可是啊可是、这便是克拉拉最大的成功啊、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埃莉诺远离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让埃莉诺永远单纯、无暇、即便在埃莉诺经历的那样不堪的事情之后依然美好、克拉拉做到了、做的不能再好、埃莉诺最后终于理解了母亲、了解了生存的不易、埃莉诺终于成长了、与此同时克拉拉也成长了、她明白了自己不能保护埃莉诺一辈子、埃莉诺最终要独自闯荡学会生存、母女俩终于和解了、最后那句“向前看、别回头!
”克拉拉与埃莉诺都用尽了全身气力、他们俩从此天各一方、影片里的男人都如此懦弱狭隘、不堪到让人嗤笑、诺尔或许是个好人、或许是母女俩两百年间遇到的第一个好人、可是他是如此软弱、在他遇见克拉拉时、便是他母亲刚刚过世之时、在那样的时候她做的居然是拿着在母亲书里找到的50美元去找妓女、抱着妓女哭诉自己的无能;在克拉拉将宾馆改造成舞院时、虽然不喜欢、却不敢亲自和克拉拉说、软弱至此、可悲至此、注定是配不上克拉拉的、弗兰克、也是个好人、可是他如此狭隘、他让埃莉诺讲出自己的秘密、可是当埃莉诺真的告诉他时、他却不信、若是不信便也罢了、可他偏偏觉得埃莉诺有问题、他告诉了教授、告诉了别人、因他的狭隘他出卖了埃莉诺、或许不是真心、可是出卖是事实、即便是影片最后埃莉诺讲他带到了永生之地、他说的依然是、他害怕、这样的他真的配得上埃莉诺么、鲁斯文、最卑劣不堪的男人、出现时便诱奸了单纯的克拉拉、在自己的好朋友病入膏肓时、去希望好朋友死去、好继承他的遗产、在永生的奢望破灭后、不敢去找克拉拉、却去强奸了无辜的埃莉诺、或许他真的适合那个同样卑劣不堪的兄弟会、达尔维、最后的反转、却是我认为的败笔、克拉拉和埃莉诺相互扶持度过了两百年的时光、何尝靠过男人呢?
可是最后导演还是安排了一个男人、去拯救了这母女俩、可是克拉拉与埃莉诺从来不需要男人去拯救、迫害他们的、不就是男人么?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当你要讲述一对美艳无双的母女或者姐妹的故事,总能吸引无数的人,他们可能怀揣着正义理想,也可能动机不纯,但都会搬来小马扎儿仔细听,然后在故事精彩时鼓掌,在故事无聊时唏嘘。
不久前上映的《血染拜占庭》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主角是一对吸血鬼母女,她们以姐妹相称,辗转人类世界的各个角落,低调地生活了两百多年。
我给这部电影的评价是“不会有《惊情四百年》和《夜访吸血鬼》的地位,但也给同类题材立了块碑。
”有一个客观事实可以粗坯地支撑这一评价——这部电影的导演正是当年《夜访吸血鬼》的导演尼尔·乔丹。
吸血鬼题材电影被西方导演们孜孜不倦地翻来覆去拍了很多年,电影中出现过无数个美艳的姑娘,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这些例子——瑞切尔·薇姿、薇诺娜·赖徳、克尔斯滕·邓斯特、凯特·贝金赛尔等等就够观众们崇拜憧憬大半辈子了。
《血染拜占庭》中的吸血鬼母女由杰玛·阿特登和西尔莎·罗南饰演。
喜欢跑电影院的同学肯定记得阿特登在《007:大破量子危机》、《诸神之战》、《波斯王子:时之刃》里的样子,而好静的观众们肯定对《赎罪》里那个比凯拉·奈特利更出彩的小女孩儿——西尔莎·罗南印象特别深。
这对火红热辣的母亲和湛蓝清澈的女儿,与前辈们相比,可能在美艳程度上无法超越,但也绝对为“女吸血鬼”这一群体锦上添花。
有人说《血染拜占庭》的故事太过老套且平淡,而且电影对吸血鬼的设定完全颠覆了其经典形象——吸血鬼们没有了各种超人的神力,没有了獠牙,有的只是右手拇指可伸缩的长指甲,吸血鬼也不再能随意把猎物变成同族,而是一旦用指甲刺破你的动脉,就只会吸光你的血,在眨几次眼的时间里把你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
简单地说,《血染拜占庭》里的吸血鬼,除了将吃饭变成饮血并且被赋予永生以外,和普通人类毫无区别,不只外表,就连内心世界也毫无区别。
但是我想说,这些颠覆的设定和平淡的故事对这部电影来说是必须的,这两点看似是缺点的地方,实际上是摒弃了很多吸血鬼题材电影犯下的巨大错误——过于注重“吸血鬼”这个身份的外在象征性。
抛开你对“吸血鬼”既定概念的理解,仔细思考,你会发现其实大部分吸血鬼,尤其是那些真正“上了年纪”的吸血鬼,他们由于永生且无需烦恼大部分的生活琐事(比如疾病等),在其身上往往会体现出更多,更纯粹的人性光辉,反倒是真正身为人类的普通人,由于时空上的种种限制而自愿或被迫掩盖了自己的本性。
以《惊情四百年》为例,看完全片以后,你难道没有觉得德古拉伯爵才是这部电影里最有人味儿的角色吗?
有人说《血染拜占庭》是一部商业文艺片,我举双手赞成。
尼尔·乔丹用“吸血鬼”给电影套上了神秘学、哥特风、宗教、情色等等在商业层面百试不爽的标签,又在选角、镜头语言、台词风格和故事构架上交足了文艺功课,这样的良苦用心实在难得。
用《让子弹飞》里的一句台词来形容导演的意图——“站着把钱给赚了。
” 中国赚钱最多的导演之一冯小刚在新书《不省心》里写了一段姜文对自己说的话,“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
你拍得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
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
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
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
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窃以为这一段话放到所有的电影人的身上都是受用的,尼尔·乔丹这一部《血染拜占庭》没有完全酿成酒,但明眼人都能看到他在努力地酿。
菲姐的《将爱》里有一句“伟大是残酷的衍生”,要做一件伟大的事,必须要先走一些残酷的路,一味地以《暮色》之流为榜样是永远拍不出好东西的,要残酷地抛弃那些虚有其表的辉煌,如此才能从中衍生出真正的伟大。
时隔将近二十年,镜头感依然那般细腻而亲切。
就是这种迷人的契合度,能让你听到心跳的声音。
当Frank问道Eleanor:“你的獠牙呢?
为何你在日光下不惧死亡?
又如何杀戮?
”这些问题也同时盘旋在我的心头。
Eleanor没有给出答案。
影片推至终了,我意识到这些已不再重要。
故事颠覆故事,谎言在温热鲜血冲刷下的醒悟中艰难褪色。
每一次飞鸟鸣唳,一飞冲天之时都昭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新的故事。
静寂宽和的日光海滩,奔腾喧闹的夜下霓虹,倾泻如虹的猩红瀑布,慵懒而烂漫的元素吟咏交叠,合而为这一部残酷而忧郁的北欧史话,《Byzantium》。
Eleanor说:“我一遍遍地写着我的故事,让后将它抛进风里,或许只有鸟儿才能读懂它们。
”她从未奢望过有人能留意那零落在字里行间的只言片语,每次诉诸于风之后都是更加不堪肩负的重压。
对她来说,除了鲜血,她或许更需要片刻的自由与瞬间的释怀。
然而代价却无比高昂。
秘密与谎言生出荆棘一般的屏障,延缓了诅咒的追讨,却也让前路寸步难行。
“愿您安息,愿圣光笼罩于您。
”Eleanor如轻和晚风,抚灭残烛的最后一抹微光,自己的故事亦随着青烟随风飘散。
我不禁想起《The Vampire Lestat》中提到的“幽冥法则”,其中之一:不能向凡人透露自己的故事与姓名。
但凡禁忌的触犯都意味着代价的付出。
而生活岂非就是在一次次推翻毫无意义的禁忌之后变得果敢而深刻。
没有尖牙,不惧阳光,利如鹰喙的拇指指甲,唯一相同的是对于鲜血的渴望与依赖。
姑且不理艺术处理上的差异,《Byzantium》不宜拿去与任何一部同类的作品相比较,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高度。
一场跨越了二百年的逃亡,更是一段与往昔的漫长告别。
历史到底是应该铭刻还是该忘记,只有一个界限,那就是它是否已成为了一种负担。
很是偏爱二百年前Clara与Darvell的那段对白:"Do we steal time?""We buy it.With blood."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时间永远都是一个迷人的命题。
而对于那些超脱了时间的存在来说,永恒不过是残酷的代言。
所以Eleanor说:"Everything outside of time is cold.""It is still a fact that the day you are born is the day you are most likely to be murdered ."这是每个人在踏入人生的那一刻起唯一知道的一件事。
"Eternal life will only come to those prepared to die."而这句话又意味着多么神圣而玄妙的无奈。
而导演Neil Jordan这次依旧是那么温和浪漫,即使在描绘残酷与黑暗也不忘留下暖意,或许他就是用这生命的温度告诉世人:放下才是永恒。
正如片尾Eleanor与Clara的对白:"Look forward,not back.""Always."
很特别的故事视角,从一个不是那么传统的女吸血鬼开始剧情发展,可是不停闪回的手法用得过多,并没有让影片显得更加吸引观众,反而多了些无趣和凌乱。
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水平也是高低不等,杰玛·阿特登的表演让人觉得惊艳,西尔莎·罗南却依旧是一股故意装成熟或者说装深沉的表演方式,这几年好莱坞很流行年轻女演员用类似文艺的手法来表演,有些根本没有达到那个能力,却硬要如此,看上去并不会让人觉得有趣。
萨姆·赖利说是本片第一男主角,戏份却很少,其实就他饰演的那个角色而言,完全可以多给一些戏份的。。。
虽然不是特别出色的吸血鬼电影,但是还比较特别,有些些文艺,当然,同时也有点沉闷,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没有准备好接受死亡的人,获得永生的代价是永无止境的孤独与嗜血,也许真正内心准备平静拥抱死亡的人,灵魂才获得真正的永生;-Do we steal time? -We trade it with blood..唉Neil Jordan的片总是透着股冷艳孤独的气质
比较喜欢罗南
吸血鬼年年有,每个故事都不同。
TFF2013 frank那小伙太喜感了 让人越看越迷惑 他到底是演弱智还是真弱智... sam帅 jonny炮灰 ronan招人烦 稍有几处wtf 片名不知所谓 娱乐上乘!
B-
跟永生相比,孤独算什么呢?
还行,就是重点和节奏略逊色一点,如果导演亲编应该会好一些。感觉那无名岛、血瀑布,可能不停的刷出续集。。。。。。
罗南已然成烂片女王了 两星给杰玛的口音和美胸
注定对拖沓冗长的吸血鬼片不感兴趣
这个乱啊。
略显沉闷。 女儿的戏份差强人意.
原来吸血鬼电影也可以这么文艺,节奏这么慢……
2个女吸血鬼的生存故事
克拉拉身为女性这个身份才是被振出局的根本。而在人类社会,除了永生带来的无尽的孤独与寂寞,生存带来的艰辛令人心酸。埃莉诺目睹了母亲差点被砍杀才顿悟理解了母亲,相比孤独寂寞与不被理解,生存才是最难的,影片最后两人各自跟追求相同的伴侣在一起,结局相当的完美。
电影跟这个片名有毛关系?不过故事前面还可以看看,就是后面结尾比较烂。。2个男主都是文艺范啊
女孩不仅肉体停留在16岁,连智商也停留在16岁!女孩她妈两百多年里也没能学到什么知识技能,一直靠卖肉生活,也是服了!高富帅不死冷男,竟然想跟一个两百多岁的妓女相伴,完全不合理。女孩的男朋友丑到我想吐。
其实不值五星,想匀一下分。吸血鬼的故事总是对人类社会的影射,这部批判性就特别明显,女性身份几乎决定了所有情节发展,换成别的种族好像也不违和。结局真圆满,真能这么圆满吗
冲着《夜访吸血鬼》的导演看的,但比《夜》差太多了。又见罗南,说起前些日刚看过的她的电影,男朋友问了句“她饰演的角色都是苦瓜脸吗?”想了想……还真是……= =
要讲爱情就好好讲,要讲亲情就好好讲,再套上吸血鬼的幌子也掩盖不了狗血剧情的本质,关于这一族类的寂寞和坚忍,电影表现得远远不够。
如果这个导演真的能把吸血鬼电影拍成极致文艺片,我就给他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