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已去,我承载你七头鲸鱼搁浅在海滩,没有人能解释这些海洋里最聪明的哺乳动物为何自杀;无名的反抗者在街上游行,人人都能明白他们为何殉道。
数百志愿者为拯救鲸鱼不懈努力,无名的殉道者像流浪狗一样乱葬在山里。
在暴政者们疯狂抛尸之后,是一个被遗忘在殡仪馆里的女子;一条鲸鱼在城市的上空游弋、悲鸣。
老人为无名女子修改了失踪儿子的证件,撰写出生经历、死亡档案,献出自己拥有的昂贵墓地。
一共249周来停尸房辨认失踪女儿尸体的女人拿出女儿的出生证明。
他们同为反抗者的失踪子女与那无名的女子合而为一,不再是没有名字没有故事,不再像那些无数被暴政者扭曲故事夺取姓名的被遗忘者。
埋葬在国家墓地的第 1001 个故事,是一个有名有姓有故事的伟大又渺小的反抗者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反抗者的故事。
他们被遗忘,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七头鲸鱼里,六头死在海岸,只有一头在人们的帮助下借着潮汐从天空中重返大海,得以安息。
它从海中跃起,哀鸣。
枯干的老人不会遗忘。
行将就木之后我们是否会遗忘被承载着的他们。
在老人的目光中电影唯一的配音The Four Seasons Summer 的小提琴声响起,雷暴、骤雨、灼日、蝉鸣,无一不让人沉沦在夏日。
即便如此,不遗忘,不妥协。
夏日沉沦,暮冬重生。
剧中有的人因为年纪大了开始被迫遗忘,有的人因为不愿面对选择遗忘,有的人因为害怕遗忘,怀着执念而一直做着同一件事,有的人为了让大家遗忘强制抹去痕迹,,主角除了自己的名字,什么都记得,就像一个孤独的坚持者(那只巨大的蓝鲸)最后结尾两具蓝鲸的尸体,应该是对应那两具尸体,海中跃起的蓝鲸是他埋葬的女孩吧,执着的想让她留下一个身份,不要被完全遗忘,也许以后还有没忘记她的人来找她,就像那个老太太一样,整体很压抑,但最后告诉我们一切还是有希望的
《遗忘诗行》的主线是生者如何铭刻无名尸被掩埋的荣光,然而仪式化无法回避一个事实:严肃的葬礼不过是精美的档案袋,记忆还是要封存。
这条主线和马尔克斯的短篇《世界上最美的溺水者》所讲述的故事非常相似:无名尸的沉默与旁观成为村民寄托希望和肆意想象的最佳容器,并由此以起飞的速度改变着整个村子,在生者为死者送终这条线索之外划出一道平行线,讽刺的外壳下包裹着星辰大海的浪漫内核。
比之小说,《遗忘诗行》所展现的这条线更加微妙。
电影中尸体并未频繁出现,死亡仿佛化身为几条狗:悠闲自得地躺在藏尸馆外的小广场上;于阒然无声的深夜瘸拐着躲避守尸人;在老人张贴葬礼通知时若无其事地经过;漫不经心地追赶运尸车。
死之惨烈与生之悲痛在些狗不紧不慢的晃荡中得以稀释,透露出百无聊赖的滞缓感,使记忆所裹挟的生命细屑常态化。
有时逝去的噩耗以闯入者的姿态到来并不会让生者的情感厚度在瞬间坍塌,而是抽空失落的密度,让生活陷入一种不断徘徊的松弛状态。
对存留事物的感知力如同影片中橙子的滚落,生者难以立刻察觉它的钝化。
老奶奶寻尸无果后留下怅然若失的背影,关门拒绝老爷爷无用的安慰,摄像机所框定的细节既是生者情绪发酵的面包,也是其不动声色的咀嚼。
但根植于悲伤冻土层的记忆不断攀爬,终会在合适的时候为阴影衔接上生命的稀薄亮光。
停尸间里,老奶奶动容地轻抚无名女尸的头发,尸体因为重心缘故向老奶奶那边侧身。
即便我们无从得知老奶奶女儿的长相,但这一动作仿佛使女儿熟睡的模样投射在死者脸庞。
在老奶奶那里,填补是追寻者接受不属于她的被追寻者。
如果说老奶奶是亲人死亡噩耗的直接承受者,守尸人和掘墓人则是生死边界的巡游者。
但频繁接触死亡并未使他们变得淡漠、麻木,对待消散的生命,他们始终保持着严谨又从容的姿态,对死者的尊重暗藏着反抗意识。
在守尸人那里,有条不紊地安排无名女尸的归宿是“谋事在人”对晦暗宿命的默默僭越。
影片把存放死者信息的档案室设置在地下,营造出迷宫般的窒息感。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死亡收割后无人问津,虽有档案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但终究不过沦为轻视生命或回避真相之人保存世俗权势的献祭品,即便是试图借助文字达到永恒的档案,最终也只是在黑暗中堆叠残酷的政治斗争、迫害及死亡。
权势者无视生命价值,一味对弱者叫嚣,然而一旦站在档案室入口,遭遇死亡的拷问,恐惧与怯懦暴露无遗,位高者畏缩地退至安全范围,服从者不情愿地代替上级冒险,最终葬身于记忆的废墟之下。
而被困绝境的守尸人却能借助微光找到通往外界的密道,这不能归于命运的眷顾。
守尸人眉头紧锁、步态吃力,但在黑暗与未知面前,他毫不颤栗,仿佛对一切都了然于心。
因其内心足够清澈纯净,它已然是一种安居混沌的生活状态。
这种状态渗透于影片有意捕捉到的日常细节:日复一日地在坡顶等车,遭遇恐吓之后回家沐浴静坐于浴缸,从蓝色水桶底部向上仰拍洗脸过程。
安居混沌在这些细节中呈现为试图把生活过得富于秩序感和仪式感。
影片中掘墓人看似与守尸人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实际上更偏于自言自语。
他收集死者的故事,但不单作为记录者,更是死亡的诠释者,诗化的讲述与箴言式的评论贯穿始终,成为电影注脚。
“有的人轮到了死,有些人却连死是什么都不知道”,遗忘(完全的遗忘或遗忘里的遗忘)的面纱下是生之世界与死之世界的断裂,死的人没有故事,确切来说是没有人知道他的“曾经”。
离死亡越近,对生之何为的体验也就越多。
掘墓人传述死者的故事,力图缝合生死两界。
当他把守尸人的经历纳入囊中,哀叹一千零一个故事后再也没有故事了,因为一千零一夜的结束是杀戮真正停止的时刻,化解的开始,但守尸人的所作所为并不能改变死者已死的结果。
当他重新开始记录生者的故事,守尸人也在旁边,他们所共同展现的是此刻如何延续至未来。
影片中还有一个次要人物,即守尸人的盲人朋友。
他直言葬礼上神父的失职,讽刺了大多数人对死者不过只抱以形式化尊重,无疑守尸人也看重形式与名义,但这种看重是内在与外在的一致,电影以喜剧化的方式将两者相对比。
祷告前的静默等待被盲人打破,他自觉地取代神父,带领众人一起祷告。
缺席者一直都有,但替补者会以各种方式现身,生之世界的填补与生者的呈现归根结底是生者对死者以及死亡的想象,电影中让人惊艳的鲸鱼画面看似是一种异象,如同亡灵世界传来的召唤,其实也是生者想象的结果。
电影中策兰的诗句“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不能只解读为行动对结果的挽救,更是生与死之间的来回呼应:死亡攫取了死者的温度,也偷走了生者的半个世界,死者便靠余下四分之一的心神去容纳四分之三的空白,呼吸逝者残留的气息。
“我承载你”的同时你也在填补我,呈现我,最终离去的世界会循着消逝的痕迹和余音,以温顺的姿态围绕在生者前行的脚边。
影片中的生者群像和开头掘墓人口中的死者一样,他们的前行放弃了目的地,改变与恒常都以死亡为身后的风景。
本片是伊朗导演阿利雷扎·哈塔米的处女作长片。
导演1980年生于伊朗,先在马来西亚求学,又在法国和美国学习电影制作。
这部电影取材拉美,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拉美故事。
“遗忘”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电影的背景是1970年代的智利,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后,开启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对异见者进行残酷镇压。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处老旧的墓地。
一个白发苍苍的守墓人记忆里埋藏着很多事情,他能认出曾经同在狱中的罪犯并记得他在第2679天后出狱,他记得每月最后一个周日来殡仪馆寻找女儿的老妇人已经来了249回,他记得自己已在这里工作了7686天。
他唯一记不得的是自己的名字。
电影里所有人都没有名字,他们只有身份,运尸人,掘墓人,老妇人,年轻死者,“暴徒”,官僚。
运尸人谈论着城里的示威活动,他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又无可奈何。
一群“暴徒”突然闯入殡仪馆,绑住守墓人,在此处理“抗议者”的尸体。
老人被带到荒野,一声枪响。
老人没有死。
枪声似是幻觉,也像是当权者的玩弄。
一具无名女尸被遗忘在停尸房,年轻的尸体还能感受到曾经的活力。
守墓人决定好生安葬她。
他为她清理了身体,制作了一份档案,制造了各类证明,让出了属于自己的珍贵的墓地,以老妇人女儿的名义,举办了正式的葬礼。
以上就是整部电影的情节,简洁,克制,哀而不伤。
既有伊朗式的沉静,也有拉美式的魔幻。
“枪毙”守墓人后,荒漠里出现巨大的手部雕像。
黑暗的塞满文件的地下资料室,像历史的迷宫,大胆闯入的“暴徒”会被困在其中。
开具死亡证明的老年管理者办公桌上摆着一堆闹钟,每隔一会响一个,每关一次老人都要思忖片刻,甚至反问守墓人:“设这个闹钟是要干什么?
”售卖墓地的女人告诉守墓人:“永恒已经变得很短了,十年,十五年,取决于金钱。
”“暴徒”把墓地封住,守墓人逃出,他决定必须取出尸体安葬,他来到殡仪馆,正在踌躇时,一个年轻人出现,和他一起撬锁,搬运,浇灌花草,毫无畏惧。
还有从头至尾一直在出现的鲸鱼。
开头新闻片报道海边搁浅的七条鲸鱼;女尸佩戴的鲸鱼耳钉;女尸出现后守墓人在墓地里看到天上翱翔的鲸鱼,一声哀鸣,一阵落雨;葬礼完成后,守墓人来到海边,看到鲸鱼的尸体,也看到在海中跳跃的鲸鱼。
新闻报道还在关注搁浅鲸鱼,六条死亡,一条被救,被救的鲸鱼一直在附近徘徊。
电视里说鲸鱼是社会性动物,互相之间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它们会感受到同类死亡的悲伤,如果死亡的是亲属或后代,它们便会紧紧跟随着,不愿离去,这种浓厚的感情与人类极为相似。
鲸鱼已经成为电影隐喻系统最重要的一环。
它是受伤后的善良,庞大,脆弱,沉默,无助。
电影里的主要角色都是迟暮的老年人,他们注视着世界变幻,目睹着青年的四散。
他们有的已经不知所踪(老妇人消失的女儿),有的奋起又沉没(无名女尸),有的安详地接过上一代的衣钵(帮助守墓人的年轻男子)。
“昨天”的老人们已经远离舞台,对于正在上演的正邪爱恨,无能为力,他们只能联手安放破碎的今天,等待也许还有希望的明天。
无名女孩的葬礼的告知书被迫印在总统竞选广告背面,正面写着竞选口号:“选择一个对的人,过去的终究会成为过去。
”遗忘是黑暗森林的强者游戏。
电影里还有一场雨,守墓人在家中想在笔记本上书写,笔却无论如何写不出文字,当他去邮局寄送笔记本时,邮局的笔也写不出文字,滂沱大雨,倏然落下。
记不住的名字,写不出的文字,口口相传的死亡故事,层峦叠嶂的秘密档案。
遗忘是抵抗恶的障眼法,保护善的护身符。
这个故事可以很大,国家,历史,政治,强权,动乱,暴力。
但电影几乎没有正面触达,观众跟随着人物,逶迤在城市边缘的角落,聆听着“远方的哭声”。
世界上没有被恶遗忘的地方,正如时间里没有被善遗忘的人。
这是一部刚刚上映没俩月的西班牙语电影,伊朗导演阿里雷扎·哈达米的处女作。
故事的背景设在智利,或者世上任何一个你愿意的角落。
电影时长93分钟,很讨喜。
昨天下午一刷,觉得对白零零碎碎,虚虚实实,有点懵。
今天上午再静心刷一次,越看越有味道,不禁拍着大腿说,妙啊,本月的三甲有了。
西班牙语的电影,色彩鲜明,热情奔放,人物饱满,情节缜密是它的特点。
而南美洲电影独有的风情,常常将暴力美学和死亡结合在一起。
东方人将死视为庄重的仪式,讳莫如深。
南美人则肆无忌惮的议论死亡,尽情的调侃死亡,与死亡同眠,显得不拘一格。
如果再融入了这片热土上纷乱的政治和战争,独裁军阀和腐败等情节,会让电影有一种奇异的魔幻感,像一出荒诞绝伦的黑色童话。
例如《潘神的迷宫》,《杰出公民》等。
电影的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都上了年纪。
作为老年人来说,死亡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天边,是几乎可以预见的眼前。
更可况,这些人物的身份很特殊,他们是一个墓园的管理员,阴森的停尸房,驻满十字架的墓地就是他们日常的工作场所。
电影以太平间看守员和掘墓人的工作场景对话为开篇,一个瞎子掘墓人,眼瞎路子广。
在为每一个死者挖坑前都喜欢讲一个道听途说半真半假,关于他们生前的故事。
算这个枯燥行业的自娱自乐,算对死者的盖棺定论,也算人世间对死者最后的送别。
编号997,一个76岁的老头,一张不辞而别的纸条,一趟没有回程的公交车,一具永眠于此的尸体。
家属认领,文件审核,签字盖章,挖坑下葬。
一个生命就此告别,看守员一天工作的结束,年终无休,日复一日。
看守员很老了,须发皆白,他的记性很差,行为反应迟缓,他甚至记不得自己的名字。
看守员的记性又出奇的好:他记得所有相关数字,他的所有时间以天数作为计算;他记得那个每个周日都在墓地里徘徊的母亲,查看墓碑上有没有她失踪女儿的名字,这已经是第249周了;他能一眼认出犯人的脸,记得十几年前为他代笔的一封家书,他唤起那些从良的恶人们内心最害怕的秘密。
停尸房里都是死人,死人不会说话,身上的伤痕却提醒着活着的人他们生前经历了些什么。
看守员收集的剪报,“被秘逮捕的人消失于世”,“像流浪狗一样被杀害”,“罢工中止”等触目惊心的标题,暗示着凋敝落兮的墓园外的种种不太平。
运尸车司机是他的朋友,被砸烂的车窗是城里暴乱留下的记忆。
这场风暴愈演愈烈,黑暗的势力已经渗进了墓园。
看守员年事已高,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却被卷进了一场无妄之灾里。
几个在运动中枉死的人,他们的伤痕累累的尸体成了“那些人”的眼中钉,需要尽快毁尸灭迹,顺便还想将无辜的看守员变成殉葬人。
也许是凶手漫不经心,也许是看守员的命不该绝,他趁着夜色逃脱,惊魂未定中匆忙返家。
朋友都劝他赶紧走吧,执拗的老头摇摇头,说还有一具尸体那些人忘了带走,是个年轻的女孩,我想帮她下葬。
乱世,生得艰难,死也不易。
若要入土为安,资料证明,繁文缛节数不胜数。
看守员不惜将给自己的墓地都拿来给她安葬之用,还动员了那个苦苦寻觅的母亲,将她视为自己失踪的女儿,用她的名字申报,方得如愿。
电影头尾都穿插着一条新闻,七只鲸鱼在岸边搁浅,奄奄一息,上百名志愿者前往拯救。
鲸鱼被视为海洋中最聪明的哺乳动物,为何要出现这种集体自杀的状况尚不得解。
电影出现了几处匪夷所思的镜头,例如天空忽然浮现了一条巨大的,仿似在翱翔的鲸鱼,房间里下起了不知是雨还是泪的水滴。
空中传来了鲸鱼的长啸,像是悲鸣,又像是对看守员的示意感恩。
鲸鱼搁浅,同类不顾自身风险上前营救,虽不是人类,却具有和人一样的灵性,即使前赴后继的死去也在所不惜。
最后时刻,唯一一条存活的鲸鱼离去,在远方的海洋里鱼跃翻腾,是重生,是告别,看守员久久凝视热泪盈眶,观众的心也随之起伏不定。
此时此刻,鲸鱼和人化为一体。
许多细节在二刷时得以发现,甚为巧妙。
首先是数字上的安排,最终的编号是1001,这个披着奇幻色彩的故事和《一千零一夜》不谋而合。
葬礼过后随即而来的是婚礼,死亡迎来了新生。
倾斜的街道,破洞的胶袋,散落的橘子,电线杆上贴着的竞选者留着神似独裁者希特勒的小胡子;竞选者海报的背面,竟然拿来当葬礼的印刷单,一正一反极具讽刺感。
看守员张贴海报,狂风骤起,卷走了所有的印刷单,即使被印在背面的竞选者,也注定在历史里不能留下痕迹。
最初滚来的轮胎,镜头浮现的是孩子们的戏耍,再后来滚来的轮胎,跟着的竟然是年轻的“自己”帮忙,倒后镜和人物褪色的身影都暗示着这些是不合理的存在。
还有那黑暗狭窄,宛如九曲十八弯的资料室,和迷宫一样的墓地,这些死亡气息越浓的地方,看守员却越游刃有余。
“那些人”想置他于死地,他却能每次都在死亡的区域里化险为夷。
逃脱时发生了强烈的大地震,到了边缘的几乎要跌落的玻璃杯,还有地板上捡起的鲸鱼耳环,丰富的电影语言里留下了大量遐想的空间。
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堪称惊艳。
四星半。
剧中有的人因为年纪大了开始被迫遗忘,有的人因为不愿面对选择遗忘,有的人因为害怕遗忘,怀着执念而一直做着同一件事,有的人为了让大家遗忘强制抹去痕迹,,主角除了自己的名字,什么都记得,就像一个孤独的坚持者(那只巨大的蓝鲸)最后结尾两具蓝鲸的尸体,应该是对应那两具尸体,海中跃起的蓝鲸是他埋葬的女孩吧,执着的想让她留下一个身份,不要被完全遗忘,也许以后还有没忘记她的人来找她,就像那个老太太一样,整体很压抑,但最后告诉我们一切还是有希望的
台词很少,绝大部分的时刻是靠演员的演技表现,场景转换,摄影的构图聚焦等来传递内涵。
鲸🐳这个意象第一次通过收音机播放我就知道它一定有重要的作用,后面又出现了3次好像,最后一幕也是以它结尾。
有意思的是:鲸和老人像是捆绑在一起,同时出现,也许想要对比他们?
他生性孤独,不善言辞,有着过人的记忆除了不知道自己的名字。
作为入殓师,他十分执着认真,即使是周末,即使推行也仍旧工作着。
我没有看懂这个电影,我甚至觉得自己有点烦躁不安,因为剧情平淡,没有语言的抓力,不知道是哪个原因让我推推搡搡看完电影。
我来推断一下: 重点应该在这里:有一句:遗忘已经遗忘的才是真正的遗忘。
还有,🐳和老人。
再者,死亡。
但不明白还是。
刚才看别人解说: 纪念和遗忘是主题。
人们在遗忘一些事情,也许是无意的,因为年龄变老,或者是故意的,试图摆脱过去的记忆,摆脱过去的自己……或者被集权操控威胁着 被迫试着忘记某些事情,让一些事情在脑海中抹掉,一般在战争时期或者敏感特殊时期,政权迫使人们“集体遗忘”。
无论如何,遗忘普遍发生,留存于世的人渐渐失去了自己存在的痕迹,而守墓人和掘墓人却仍在不停地记录着逝去的生命。
鲸鱼腾空飞起无疑是违背现实的。
记忆被刻意抹去也是同样的困难。
人们靠记忆成为自己,也靠记忆与世界相连。
鲸鱼是群居动物,其中一只遭遇危险,那么其它鲸鱼便会不畏生死的前去救援,虽不是人类,却有着和人一样的灵性。
鲸鱼的悲鸣,是守墓人的哭泣;鲸鱼守护同伴,守墓人则守着墓园。
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什么会不惜代价的认领“女儿”。
遗忘是常态,记忆是无声的反抗。
“死亡不是终点,被人遗忘才是”,特别让人悲伤的一句话。
多少人离开世界之后,能被多少人记得?
😭/一位忘记自己名字的守墓老人、一位失去光明的挖墓人以及女儿即将结婚的卡车司机,他们一起共同守护着墓地,为1001个故事默哀,他们离死亡那么近,又那么远。
/即将关闭的墓地里有一位被遗忘的逝去的年轻女子。
守墓的老人给时代悲剧者的年轻女性一场温柔又体面的葬礼。
她虽然被遗忘,但是依然获得温暖。
❤️—“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看这部电影之前,建议了解下电影当下的背景。
整部电影有很多的隐喻,结合一起看,会发现这部电影有多让人震撼,像深海一般丰富的电影。
❤️第一次觉得墓地是让人觉得温暖的,唯美治愈又富有浪漫的诗意。
🧡👍近期相当让人深思的好电影,值得分享给更多的人!
巧的是,看电影的前一天在b站看戴锦华老师的历史与人民记忆的课程。
谈到历史是如何为当下的政权提供合法性,又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记忆。
突然就理解了那句,文学远比历史真实。
尽管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的集体记忆会越来越贴近历史书的记录。
但是文学传递的那些共通的情绪,却不是能够轻易被抹除的。
幸好我们还有电影,幸好我们还有诗歌和文学。
深沉而内敛的一部电影,人物很少,成本不算奢华,台词也不多。
因为有人说此片后劲很大,很久没有感受“后劲”和“上头”的小心脏。
想试试喝一杯烈酒后的感觉。
但是说实话道行不够,可能我领会的只是画面和台词表面的那些意思,但没有悟出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样的故事,观众如果是太年轻和太浮躁的人是无法触及电影的灵魂的。
画面很干净配色养眼,大海的蓝、泥土的黄,灰色的殓房、昏暗的灯光…… 这些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适配度很高。
一个守墓人,执着的将一个陌生女孩安葬完成。
他说他从来不记得人的名字,是的,根本不需要记得,因为他的时间里和世界里很简单很寂静。
尊重每一个生命,让他们有始有终。
片中那一幕哀嚎的鲸鱼从天空一跃而过,画面让人灵魂震撼,视觉感得到极度享受。
片尾广播里播放着关于鲸鱼的新闻。
我认真的做了笔记,道行不够深的我,对这一段叙述非常着迷:”其中一只搁浅的鲸鱼得到救治,另外六只没有存活,救援者们不辞疲惫地工作了几天,利用潮汐将这只雌性鲸鱼送回了大海,但它不停地在其他六只同类死去的岸边徘徊。
作为群居的动物鲸鱼与同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会遭受同类死亡带来的悲痛,如果死去的同类是它们的后代、配偶或其他亲属,它们会紧紧相随不愿离开。
这和人类的行为十分相似”。
有些人固守着一个地方孤独终老,也许不是为了等待什么,而是为了纪念和寄托些什么。
在观影期间,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老人把每一个逝者安顿妥当一共是1001个,那么他的以后要交给谁去安排?
不禁有些心疼和心酸。
(完)
或许不能忘记是最痛苦的,死亡慢慢会被遗忘,而他可以记住这一切,孤独的承受,看着世界的变化,如同海浪一般,而我即是一只鲸鱼。
政权扼杀个体,掩埋、篡改历史,是实;白鲸自空中飞过,它们的际遇与厄运是通联的,是“命运共同体”,属幻;南美大陆的实与幻是暧昧的,总有未失忆的个体乘余生的白鲸去了。
夐绝的诗意!越是非常的时期,越容易看到应景的电影。通片犹如在溺水后海马体缺氧神思混沌,但迷走神经的回路依然本能地向自己暗示着求生的情感信号。前赴后继牺牲身躯护卫巢穴的蜂群、长歌当哭依旧从容搁浅的鲸群……将记忆湮没在无垠宇宙中、蓄意屈服于磅礴暴力的人类,远不如那些向死而生的动物!
伊朗导演的处女作,探究的却是智利历史的黑暗时期。影片的基调很不错,观看时有着一种奇妙的感觉,伊朗与智利的历史与文化交错着,杂揉出一种瑰丽的风格。但为了强调其南美属性,而强行加入了一些魔幻的色彩,反觉得有些多余。其实,更加平实的叙事,可能更好一些。
很缓慢的电影,竟然看的还是删减版!!
1.几处魔幻的场景太精彩,伫立沙漠的巨型沙掌和游弋在天空的哀嚎鲸鱼,惊呆我了;2.对于拉美历史的缺失丝毫不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3.地下的资料室犹如一个黑洞,想要探知,人就会被吞没消失;4.无论生前如何,死亦永恒;5.结尾搁浅的鲸鱼群,它们寻死。
3.5/5 滿屏的符號,精妙的安排,把言說的慾望同政治性、回溯性一起嵌入到一個簡單的故事里。個人的歷史可以被手動改造,那麼國家的歷史呢。鯨魚製造的詩意略過刻意。
主题表达可以,符号堆砌还是蛮刻意的,渣画质影响观感,而且确实有些沉闷啊。
《遗忘诗行》一位被退休的停尸房管理员,一位愿听原讲逝者故事的挖坟人,一位谨小慎微运尸车司机,一位总在每一个月最后一星期的周末寻找自己因游行而失踪的女儿的母亲,一具无名逝者的尸体,一场体面的葬礼…
遗忘尸行【中字度 /s/1c2fFJQ4 码 sipt 小娟】
很美的一部片子
伊朗导演拍智利,南特获奖片。这种小魔幻的程度大约可以认为是拉美那种魔幻之地的日常。守墓老人所观所见,有了日日端详死亡这个临界界碑在,因为生与死如此密密相近,一切活着的杂陈都有了比对反讽的意义,倍增了原本人生标配的苦咸。譬如印刷店里,左边的人印婚礼册,右边的人印讣告,因为纸用完,就给讣告用了已过时的选举宣传单的反面。挖墓穴的人改行去做婚礼乐师等等,结尾一幕老人去海边看到了那条鲸鱼,它守着搁浅死亡的同伴不肯去远,老人微笑,可能自己也是它的一部分,孤僻和孤独的所有者的相对,暂时可以不必理解现在以外。标准的文艺片,看个人耐受力的杂乱沉闷对话少意象双关,和色彩优美抒情的镜头语言,可容你无数次走神恍惚再回返。
碎片化的叙述,很多需要脑补。生与死之间,葬礼与婚礼交接,都是人间的小事。我们总是留给生者太少的时间,却希望死者永恒。有点讽刺,想着也有点苦涩。还是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吧,这样也许真的是对得起生命的唯一方式!@2018上影节
道行不夠,看的糊里糊塗,只見一老人獨守殮房,時不時拖著璊珊腳步踽踽而行。
里面的角色有点脱离现实,就算加成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感觉到强烈的不真实,仿佛都是导演剧本下的一个个棋子。捡起了掉落在路上的水果的男主,跟着女性回到家里,女性一声招呼也不打直接进了家门,男主则很知趣地回头就走了,这段也太假了,都是机器人吗这。还是那句话,需要去了解历史背景或者剧本外的各种设定什么的才能发现电影拍的好的电影,那本身就不是好电影。真正的好电影就是要你白纸一张去看的状态下也觉得好看。中间鲸鱼的几个超现实的镜头也是莫名其妙,如果这能叫艺术那艺术仅仅就是拉高自己逼格的工具罢了,让人看不懂不叫难,把难的东西给让傻子看懂那才叫真的难。节奏一塌糊涂毫无看点的片子。
鲸鱼一段见仁见智吧,初看很惊艳,细想也挺腻烦。
2.5 围绕遗忘都讲了些啥
又一部烂片!不知导演想表达什么!!
非常抱歉,个人实在是讨厌魔幻现实。从未辣么讨厌鲸鱼声,看到飞天鲸鱼,我内心的白眼都照亮了我全部内脏。
他什么都记得,就是遗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