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生活第一季

Fleabag Season 1,邋遢女郎(港/台),脱线人生,睡袋

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比尔·帕特森,茜安·克利福德,本·奥德里基,奥利维娅·科尔曼,布伦特·吉尔曼,休·斯金纳,休·丹尼斯,凯文·麦克纳利,乔丹·朗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伦敦生活第一季》剧照

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2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3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4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5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6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3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4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5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6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7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8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9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20

《伦敦生活第一季》剧情介绍

伦敦生活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主人公是一个绰号为“Fleabag”的单身女子(菲比·沃勒-布里奇 Phoebe Waller-Bridge 饰),故事围绕着Fleabag的伦敦生活展开。 她原本和最好的朋友Boo合伙在伦敦经营着一家咖啡厅,然而她的生活因好朋友的意外去世而发生变化。Fleabag的伦敦生活非常不如人意:和姐姐Claire(茜安·克利福德 Sian Clifford 饰)的关系疏远;爸爸选择和继母生活而忽视女儿;男朋友又一次提出分手;最让她难受的是,现在的生活看似早已恢复正常,但是昔日好朋友的身影时常闪现。往日和如今的场景相互交叠,暗涌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口,Fleabag伦敦生活的走向会是如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捍卫者联盟公牛历险记希望沟壑蝙蝠午夜狂欢动物特工局行动代号:孙中山纠缠靠废柴技能【状态异常】成为最强的我将蹂躏一切大侠卢小鱼之夕阳红战队美狄亚斯雪鹰小怪兽成长日记蹒跚学步第二季野性钻石陪你逐风飞翔恋爱小恶魔生死牛玉儒帕尔默美好的普通人原来是美男啊此刻无声切小金家的旅馆大校的女儿巴加的工作室机器人之城无笼杀手第一季九回时间旅行爱的曝光一屋两火相棒第20季

《伦敦生活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伦敦生活第一季

把生活活的一团糟…虽然有美貌,有自己开的cafe,但是生活并不如意,而且十分糟糕…ps受不了这种人与人之间都假惺惺的感觉了啊啊啊啊啊第二集开头地铁站的镜头绝了,配上bgm,孤独separated的女主啊第五集姐妹俩终于拥抱了,真的挺感人的。

妹妹跑到姐姐的床,姐姐主动拉住妹妹的手呜呜呜两个人从父亲房子出来,姐姐把那个statue又偷了出来好棒哈哈哈哈女主真的好美好美,闺蜜和她的友情也很好很好,不过因为女主犯的错误导致的闺蜜的死,女主就不断地自毁。

直到最后一集,她已经崩溃了…女主的表情演绎得非常的传神!!!

特别幽默在身上的但是我不喜欢她内心不喜欢男的的行为,却还是会选择迎合男的…那个公交车认识的男的,她怎么下的去嘴的啊?

还有sexhibition上她不想当staff她早就可以走人了呀,为什么还当了一天的servant …后妈还说You are a natural滚啊 就应该摔烂杯子不收拾!

收拾被子那里一开始我觉得不对,原来这样是代表了女主开始意识到她应该收拾her own life that has been messed up另外姐夫就是个垃圾,没有半点边界感,亲女主还反过来冤枉女主是她主动的???

还有去人家cafe要吃的,把手穿过人家背带裙的背带素在???

姐姐也不清醒,嫁给这个礼物都不认真准备,想着揩油妹妹的拖着个孩子的秃头男???

为此放弃自己去芬兰的工作???

她们父亲也滚,垃圾。

摩托帅哥也滚,其实就是个基佬。

Harry还和她后妈搞一起,怪不得她后妈天天说I like Henry呢控制狂mean后妈也滚第四集去静修那一集简直封神,男女的对比简直太讽刺了…btw男的都滚,看见就烦。

只会骂女人,满嘴离不开三厘米。

滚。

但是讽刺的是,如果没有男的的对比,看她们去做这些事我误以为是正常,比如就是静心坐着,一句话也不说。

毕竟我也没有经历过这些项目。

直到她们要去除草???

要擦洗地板…No taking but do the housework???

果然如她们所说的,花钱来当清洁工。

想起了周处除三害的,一切让你觉得诡异的不舒服的东西都必须要警惕。

不能因为他们规定这样的,就被白白割韭菜了!!!

女主一遇到刺激心慌啥的就打闺蜜生前的电话听她的转语音提示音,和《我从来没有过》的Devi一遇到刺激就疯狂听她爸爸生前给她发的voice email一样剧里对女主最好的就是死去的闺蜜和姐姐了吧。

虽然和姐姐经常不和,其实她内心也渴望姐妹亲情的。

姐姐给她留了一些钱,这比其他的只会动嘴皮子的任何人都好多了

 2 ) 安利个喜剧,你可别哭

故事以一个毒舌女主的生活展开。

女主自称是个对性爱痴迷的人。

当男神发短信说能不能来过夜时会说自己刚刚到家哪怕是凌晨2点,然后下床喝酒洗香香,翻箱倒柜穿上高级丝袜和性感内裤站在门口等门铃响,却要在开门一瞬间装作很不以为然的样子表现自己的骄傲。

和懦弱的男友分分合合,利用他,无视他,吐槽他,虽然他也会心碎生气,但知道他就像小狗一样永远不会离开自己。

和姐姐关系生疏淡离。

姐姐曾想试着去拥抱她,她却被惊吓的一手反抗。

母亲去世后教母抢走她的爸爸,两人过着充实又幸福的生活,当自己半夜3点跑到父亲家打开内心说自己是个贪婪,堕落,孤独,自私,无用,道德沦丧的loser的时候,她的爸爸也只是说,you get all that from your mother。

她为和闺蜜Boo经营的一家咖啡馆去申请小额贷款却也已失败告终。

Boo是她安全感的全部来源,是她所有能想到安宁与幸福的存在。

可Boo却因为男友出轨而自杀。

她的生活处处是丧,她能清楚的看到,但她对镜头辛辣又刻薄,但现实中却假装接受还保持微笑。

后来,姐姐答应她,要离开那个在生日会上试图亲妹妹,有外遇的渣男姐夫,还为她从继母家偷出一件艺术品并拥抱她;男神似乎动了真情,开始对她温柔以待;爸爸和她打翻了沙拉,蹲下来捡地上的食物一起吃吃地笑。

天平好像终于向她倾斜,但生活不会平白无故给你解药。

上帝好像还是爱开玩笑。

她在继母开的艺术展上被继母当作服侍生使唤,以为爱上自己的男神其实是喜欢别的女人,遇到前男友以为还可以再续前缘但是这次他再没回心转意。

" Don't make me hate you, loving you is painful enough." 他被新欢挽着脸上写满了幸福。

迟迟未来的姐姐终于出现,却和渣男姐夫一起在她面前。

她质问姐姐为何不去离开姐夫追求自己的幸福,姐姐却说是妹妹主动勾引姐夫。

她觉得荒谬姐姐为何不信任自己亲妹妹,却没想被姐姐揭开自己一直无法面对,深深内疚的伤疤。

“How can i believe you?

After what you did to Boo?

”因为是她上了好朋友的男朋友,是她让Boo痛不欲生,是她毁掉了她们的友情,是她把朋友交给了死神。

是她一手造就了自己的fucking life。

是这样的slut,让姐姐如何相信她。

她终于卸下所有用毒舌和戏谑伪装的壳,在伦敦深夜的街上哭泣,她边走边哭,就这样走到天亮。

她走到Boo自杀前的街口,想要像她一样来个终结,一辆车却缓缓停下来摇下车窗。

那个曾拒绝她贷款申请的男人,载着她到咖啡店。

她坐在自己和闺蜜经营的咖啡店,墙壁上贴满了她们养的豚鼠的照片。

她捂着脸,声嘶力竭。

脑海不断闪现的,是她再也无法原谅自己的回忆,是她一想起来就会在内心哭泣的和Boo的回忆。

面对“What do you want?”这样的问题,她曾抽着烟,嘴角带着微笑地说:"I just want to cry, all the time. " 这次她再也没有故作坚强,对着陌生男人,说她也想忘记他妈的一切,她已经不再被珍爱了,无论姐姐,爸爸,前任,男神。

她的对性爱痴迷不过是因为只有在这件事上她能够吸引人,可她唯一引以为傲的身体也在日渐衰老。

她有的不过是个崩坏的世界。

我们不愿面对,于是我们称之为丧。

我很丧,我最近有点丧。

但没有人是born-sad,我们丧就是因为我们无法直视我们恐惧的东西,于是任由沉沦。

即便深知这样做不对,仍旧陷入自我合理化的深渊。

女主用做爱逃避,用讽刺逃避,用伪装逃避,她陷入深深自责,在性爱情欲中寻求解脱。

可是人们都会犯错,所以铅笔上有橡皮擦。

于是剧末那个最初拒绝贷款骂她slut的男人,为她伸出援助之手。

这个同样被生活压垮的人,救赎了她,也救赎了自己。

充满了槽点,不堪与琐碎,这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

我们颓废,我们冷漠,我们麻木,其实所有的症结都是我们自己。

我们搞砸了很多事,我们毁了自己的前半生。

但我们无法逃避。

总得说,站起来吧,路途尚未结束。

即便生活已经满目疮痍。

但我们仍旧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本文发表于公众号(惟愿无事常相见)

 3 ) 没有人可以理解另一个人,也没必要。

这剧居然能够接近9分,可能真的太多人活得不容易了。

虽然我活得也不易,但给六分已经很高估了。

本质就是渣女的自白书。

影片里的有一串台词印象挺深的, 大概应该是I fucked it into liquidation. I also fucked up my family. I fucked my best friend by fucking her boyfriend. 出轨闺蜜的男朋友,导致闺蜜死亡;咖啡馆看着其实还可以的,但女主从未好好经营,即使它算是闺蜜的遗愿了;家庭关系也是一团糟。

单看第一条的话,渣女就妥妥的了。

希望用做爱来证明自己一直有吸引力不算错,世间单身男人那么多,只要自己想约哪个就去撩好了。

自己活得很丧也没事,甚至极端点的像日本的部分高度宅群体也可以,但请不要去干扰别人。

前段有一个新闻,南宁地铁的一个18岁男孩持刀挟持一个姑娘,被特警干净利落的击毙了,大家一片叫好。

也许男孩有万千难以言说的故事让人同情,但在那一个时刻他就是最危险的犯罪分子。

也许有某个抢劫犯真的是为了妻儿而犯事,但他仍然是罪犯。

更何况剧中我也没看到女主也未有任何苦衷,于是乎,她的姐姐最后不信任她,是个正常人基本就不可能对这样的人有任何信任感。

最后,生活不易,我们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去深入了解和解构一个人的内心,很多的是其所言所行去对其作出判断。

假使我是女主的朋友,同学,我大概率会远离她这样的人吧。

 4 ) Cool.

I fucked my firend's boyfriend, then she died of sadness.I hate my stepmother.she is a bitch.I love my dad and sister, but they hate me and love me.I screwed up everthing, but I have to move on.

 5 ) 这真的是伦敦?

💗 冲着标题伦敦去看的,伦敦是一个我很向往的城市,英国是我除了中国之外最喜欢的一个国家,因为我的刻板印象里那里是一个虽然有着西方露骨的性话题但却更有着英国传统的严谨与内敛优雅复古。

但……没想到这部剧一开头就是做爱,每一集不长,二三十分钟,看了三集都没看懂而且也看不下去了,便去豆瓣看了别人的评论,透露了最后一集女主这样做的缘由,于是又回去看完了剩下的第四集和第五集。

虽然女主的原生家庭给她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最好的朋友去世也给她带来了精神上的摧残,有同情,但是为什么要去乱约炮呢?

你就不为自己健康想想吗?

不怕得艾滋病之类的吗?

怎么就没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呢?

你完全可以活成自己生活中的女王啊!

专心工作,努力挣钱,去全世界旅游,看看世界不好吗?

真的是!

这一分是给你的遭遇的同情分吧!

而且剧里面的“第四堵墙”是个什么鬼?

完全没搞懂。

 6 ) 记录一些细节

周六的晚上,百无聊赖的时候,偶然点开此剧。

没想到,几分钟便被吸引,而且很快就看完了。

此剧虽然很短,但是有很多安排非常巧妙的情景。

女主话很多,但是也留下了很多未说开的话,留给观众自己体会。

而且,剧中的对话几乎无废话,都是与剧中的人物关系串起来的。

女主是一位很聪明,也很漂亮的年轻女性。

但是,一开始,我就觉得有些奇怪,她的如此聪明和她的处境显得有些不符。

这也是这种拍摄手法的一个bug,暂时不深究。

此剧,一个贯穿始终的剧情表现方法是,女主会在剧情还未展开前,对他人的行为有一个预测。

当然,这可视为她的一个心理活动,虽然她会讲出来,讲给观众听。

此剧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场景。

女主预测与实际发生的只字不差。

很有意思。

观众也很有代入感。

会认为自己是女主一个非常亲密的朋友,因朋友之间常常做的便是吐槽。。

哈哈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直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女主的每次预测或者理解并不是准确的,也会有自以为是的时候,顽固的时候,而这种理解的偏颇最后对她自己、她周围的人,都造成了伤害。

此剧很妙的一个地方是,一直都是在客观的记录发生的事,而怎么认识或者评判这些事,就要看观众自己了。

如,姐姐的老公,马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渣男吗?

第一次,女主见马丁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她对马丁的偏见。

这种偏见可以理解为妹妹对姐姐的爱的占有吗?

暂不讨论。

女主很自信地说马丁此时肯定在电脑上浏览黄色网页,而事实上,他是在为姐姐准备生日礼物。

包括后来他约妹妹出来为姐姐挑选礼物,他们的谈话内容,都是围绕姐姐,都看不出姐夫对她有什么意思。

直到最后,马丁亲了她,但立刻离开,并“先发制人”地骂女主,都让人对马丁的态度有些困惑。

女主确实很无辜,她没有刻意做什么。

但是她也确实很性感,很吸引人。

会让很多男人产生性冲动。

我觉得这是此剧的真正主题,结合女主在最后讲的那段话。

一个很有性吸引力的女子,在现实社会如何自处,如何看待因为自身吸引力而引发的其他男人的行为。

女主对性的态度是非常开放的。

一方面,是因为她的性经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她直爽的性格。

因此,此剧有很多尴尬的场面便是女主大方的谈性,而其他人的讳莫如深。

(马丁也是个喜欢开性玩笑的人。

)她的很多爱是通过性来获取的。

但又太玩世不恭,加以挥霍。

因此,马丁亲吻她的这件事,是否不值得原谅,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但是,最后,姐姐用以“攻击”妹妹的那件事,我怀疑,一开始,他们都是不知道的。

很可能是马丁去调查的,因为他们去买鞋的时候,有遇见那个人。

这让我觉得马丁又有些卑鄙。

所以,此剧是很灵活的。

很多细节都值得回味。

女主与她父亲的关系也很妙。

后母为何那么讨厌女主。

有一次,不经意的提到,因为女主很像她的母亲。

她父亲的情感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有对亡妻的思念,另一方面,又想摆脱思念的痛苦,开始新的生活。

因此,他对女主是又爱又恨。

但是女主似乎不能理解他父亲的这种矛盾。

但她确实也没有错。

其中有一个非常妙的片段是,后母打了女主一巴掌。

然后,女主脸绯红,仍礼貌地与后母与父亲告别,离开。

不需要太多表演,光是脸那火辣辣的疼,就能感受到女主当时的委屈。

好的小品,就是客观的描述,不偏向任意一方,一切留给观众自己体会。

而对细节的把握越准确,效果越好。

有些场景,会让观众感到很熟悉,似乎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过,这就足够了。

女主的家庭,与很多家庭一样,问题总是出在缺乏沟通。

 7 ) “每个人都会犯错”

女主有错,但罪不至于众叛亲离毁掉生活。

假如她有爱他的父母,或者多一个朋友这样,就不会那么绝望孤独吧。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大多错误的后果无关紧要。

无关紧要的一个小错,最后完全毁了你的生活,放谁身上都会绝望。

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总会有阳光的。

 8 ) Fleabag | 失败者的“纪录片”

部分信息用拼音或英文是怕审核通不过,也怕被举报hhhhhhhhh怂含部分剧透。

《伦敦生活》,2016年7月21日首播,英文名为“Fleabag”,由菲比·沃勒-布里奇编剧并参与出演,在Imdb上被归类为comedy,评分8.2。

英文片名,也是女主角的名字——Fleabag——本身就有“邋遢的人”之意,而在6集故事里展示出来的一件件生活琐事,准确地印证着这个词。

她经营着一家咖啡馆,但几乎没人光顾,偶尔登门的顾客还仅仅是来蹭电的;她有男友,有sexual life,却感受不到爱情;她有姐姐,但连拥抱都觉得像恐怖袭击;有父亲,还不如没有;她有朋友,恰恰是她快乐和痛苦的根源。

女主角和朋友boo开了一家咖啡厅,但boo发现男友劈腿,本打算到自行车道上受个轻伤,结果被撞到了马路上不幸去世。

而女主角的男友,因为多次看到她ziwei,分合几次后终于分手。

女主角和在公交车上遇到了的丑陋男人约会,一言不合,又结束了约会。

在面试场上,她因为奔放的行为举止失去了机会,跟boo合开的那间咖啡馆也面临倒闭。

然而一母同胞的姐姐不但有钱而且生活“完美”,两人为数不多的交集还是拜父亲所赐,去听一场她们根本没有兴趣的女权讲座。

女主角不停地搞砸事情,约炮也好,跟男友复合也好,最后都因她的“满不在乎”“无礼举止”而碎了一地。

她带着遇到的yp对象去情趣用品店挑振动棒,在跟男友复合之夜自己动手满足自己,从父亲家里偷走继母的收藏品想换钱花……最后在经历了亲人的抛弃、事业的失败、感情的离去之后,这个一向满不在乎的女人,终于坐在那间没什么人关顾的咖啡厅里声嘶力竭地喊出了一直以来的事实:只有我**是个异类。

《伦敦生活》的剧情看上去很乱,人物交替出现,打开你世界观的各种“生僻”单词,加上角色和观众交流的拍摄手法,稍有掌控不好,就会从黑色幽默变成弄巧成拙。

幸运的是,女主角的扮演者也就是编剧,用自己对语言及表演节奏的准确把控,巧妙地串联起所有看似毫无关联的琐事,最终在最后一集的高潮部分,把主角的生活推向“丧”的巅峰。

在这部片子里,从始至终都没有高频出现的词汇,却一直暗暗笼罩着贯穿6集的画面。

失败。

毫无疑问也找不到借口的,单纯的失败。

粗口、无节操、充满了sex暗示的台词,在画面底端一行一行地出现又消失。

你被它们和女主角的表情包、各种夸张的表演桥段逗得拍桌大笑的时候,在笑容里总像是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往下拽你的嘴角,它舒平你眼角因为笑得太投入而发皱的纹路,它隐隐约约地蒙上你的眼睛,好让你听到耳边那个声音:你在笑的只是你自己。

如果真的去做一个调查,这世界上失败的人或许远比成功的人多。

关于失败的界定标准,可以用自我评价,也可以用社会评价。

而本片中女主角最丧的部分,正是无论从哪个标准来断定,她都是失败的。

她并不符合社会对成功或幸福的普遍标准,没有温馨和美的家庭,甚至连稳定的恋爱关系都难以维持。

更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仅仅是没有名片的那种,她甚至连一个职称、头衔都没有。

然而她也不符合自我评价里的幸福,她清醒地知道自己搞砸了所有事情,却依旧没有停手的意思。

失去了朋友,也不被亲人所信任,加上只有性没有爱的感情生活。

在那些一闪而过的画面里,她脸上夸张的笑容、瞪大的眼睛,终于换了另一种风格。

目光暗淡,面无表情。

在B站围观完这部剧之后,对弹幕上的部分观点印象深刻。

有人不理解“这样一个邋遢糟糕的女主有什么好值得同情的”,也有人表示“怪不得任何人因为事情全都是她自己弄糟的”。

可失败者需要被同情吗?

可能甚至都不需要被理解。

短小精悍的剧本和精湛到位的表演,使《伦敦生活》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一部宣传片或教育片。

在我的理解,它并不想说明失败的可怕或成功的可贵,也没有要靠对比来呼唤人们积极乐观生活下去的意思。

《伦敦生活》更偏重于呈现,呈现一种极端但真实的生活状态,一种与主流宣传几乎完全相反的人生态度。

自负和自卑并存,毒舌和温柔同在,冷漠跟真情交织在同一个角色里,所有的所谓“反转”恰是我们从生活中习惯了的“意料之中”。

长久以来,我们看到的所有影视剧必然会有一个主题,便于归纳总结或分析成文。

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剧的结局都是正向的,合家欢类型的剧里,最后大多会有类似一家人其乐融融、情侣相拥而笑的镜头。

而在有反派或反派为主的剧里,最后哪怕反派没被绳之以法,也一定会出现一个与之力量匹敌的正面形象,代表人民群众向往真善美的心声。

追求真善美,排斥假大空,这并没有什么争论的点,因为这样的价值观才更有利于社会大和谐,有利于一个文明法制自由平等社会的形成。

但如果仅仅是个人世界,在不违背法理道德,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真善美真的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真的就是绝对指导一样的地位吗?

在那本著名的编剧教材里,有一段关于反派角色的说明,大概意思是哪怕是坏人,他也是在做他价值观里正确的事情。

而事实也证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彻底的真善美或彻底的假大空。

人就像世界上好坏正反事物的集合,当好的正面的部分远多过恶的部分,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善良积极的人,但并不意味着阴暗不再存在,它只是窝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角落里。

而《伦敦生活》之所以让人觉得丧,又觉得有共鸣,正是因为它把正反两方都同时装在画面里。

丧的部分是女主角夸张的表情动作、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社交礼仪的行为举止,以及荒诞、自私、自暴自弃的处事逻辑。

有共鸣的部分则是她在姐姐迷茫犹豫时给予的支持、在被不信任或者说背叛之后真实的反应,是她站在再婚父亲的门口说出自己是个失败者的事实、眼神里却还有对父亲会说出一些安慰话语的期待。

这才是《伦敦生活》让人觉得“无法同情”却也“无法贬低”的原因。

很开心我们终于到了这样一个时代,不把成功者神化,也不把失败妖魔化。

我们可以给成功拍摄一部赞美诗,同样也能为失败摄制一套“纪录片”。

在这部片子里,你不需要像小学时的满分作文一样大喊“失败是成功之母”,更不必强迫自己从失败中寻找一丝一毫的有用经验,只用坐在屏幕前,打开可能喝了就胖吃了就胖的可乐薯片,安静地看完一个“失败”的全过程。

和女主角一样,可能你放声大笑,可能你眼眶微红,但最终当黑屏出现“THE END”,你坐起来,生活还会继续。

这部失败者的“纪录片”其实并没有给我们完整的扎心体验,在最后一幕中,那位面试官坐在女主角对面,笑着给了她一次重新面试的机会。

故事选择在这里停止,我也拒绝去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无论那些未来是好是坏,我都不愿去猜测。

只知道,那毕竟是一部剧,如果是生活中,那位面试官真的还会给出第二次机会吗?

Ps一个超级不成熟的视听分析不会写视听分析,所以避开了画面调度、色彩和音乐、镜头和角度,单纯地谈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是的我自己清楚的知道以上那些都是乱七八糟的废话23333)想法,但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远不止那些。

首先就是被称为打破“第四堵墙”的拍摄手法,指的是角色人物直接对着摄像机——也就是观众——直接对话。

这种手法在戏剧舞台上比较多见,影视剧方面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手法被重点使用是在《纸牌屋》,里面的安德伍德经常转过身来冲着镜头解释剧情、交代内心活动或者直接跟观众对话、交流。

哪怕是在床上运动正激烈进行的时候,女主角也会转过头来跟观众做简单的交流。

虽然看上去相当酷炫,但其实很需要演员的功力。

转过头来的一瞬间,要达到绝对的自然流畅,稍微有点偏差,不仅观众容易跳戏,还会让人发现这个拍摄手法上的故意之处,原意的效果自然就达不到了。

其次是剧里的镜头转换,被成为镜头转换教科书的电影《毕业生》里,一组床戏的镜头被剪接的相当酷炫,我只能用酷炫来形容,因为看了几遍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同样,在《伦敦生活》里,自然的镜头转换,帮助观众更快地进入剧情。

而在不断打破“第四墙”的过程中,以及叙述与回忆穿插的过程中,镜头的恰当转换,主要帮助剧情达到了喜剧效果,也有助于把控整体节奏。

最后是怪诞和讽刺场景的设计,在墓地慢跑时生死的对比、成人用品店里自如的女主角和局促不安的男人的对比,都饶有趣味。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组画面,应该是在地铁上,女主角臆想人们通过纠结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来呐喊出内心痛苦挣扎的这一组。

配合上AWOLNATION的歌曲《Sail》,节奏卡得恰到好处,每一次无声的呐喊完美地对应了歌曲中的“痛苦呻吟”(虽然觉得这么形容有点不对,但我真的不了解那个叫重音还是和声还是什么其他专业词汇)。

好多人在弹幕里表示终于找到了鬼畜视频的出处,这也是全剧的用心之处。

只选了这三点最有表达欲望的来说了,其实全剧有很多人物的镜头,多人或单人的,无论是画面安排还是虚实的把握,虽然基础但是都挺值得学习的。

画面色调风格整体一致,偏昏暗,哪怕是明快的场景下也有一层昏黄的感觉,符合人们对伦敦的普遍认知。

而且色调完整真的会让观众看起来很舒服。

全剧穿插的音乐并不是特别多,在网易云上找到了几张歌单,只听出了Sail和一个片尾曲。

对音乐我就更不懂了,只能说出Sail真的好听。

最后希望大家有一次满意的观剧体验。

(是的这个结尾相当的不专业)

 9 ) 糙女郎:都市女性的身体与权力

“你们有谁愿意用五年的生命来换完美的身材?

”《伦敦生活》(Fleabag)在第一集就借女性主义者之口抛出了它的中心议题——女性身体的价值。

换不换这个问题对普通人来说并不简单,因为完美身材能给一个女性带来的效益太大了。

同时担当编剧和女主的Phoebe Waller-Bridge在评论自己20多岁的生活时如是说:“我当时对自己的性吸引力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也很明白那对我的个人价值意味着什么......20多岁的姑娘们只要够瘦够辣,怎么胡来都能被纵容,太不公平了!

”张扬的青春和鲜活的肉体,这本身就是稀缺的资本。

女性的身体从古至今都是一种个人甚至是社会资源,于是对于它的利用,规训,占有和剥夺总隐含着权力关系。

在我们这个时代忙碌躁郁的都市生活中,这种权力关系又具有了新的形式和结果。

正是对于这种新式性别权力的挖掘,对于当下人际关系状态的质问,让这部顶着喜剧外衣的6集短剧除了无底线的笑料和超流畅的节奏之外还同时拥有了沉重的基调和社会批评的空间。

女主以独白方式直接将观众带入剧情,并且频繁和观众直接对话。

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除了加快了叙事节奏,确立了女性视角之外,还为全剧增加了一种私密性,甚至是挑衅意味。

本剧的观众不能做轻松的看客,安然地视淫剧中那近乎泛滥的肉体。

女主把身体暴露给你,用自己的挫败和狼狈引你发笑,却又透过镜头直直得看着你,让你尴尬局促。

于是,她的迷惘痛苦,她的压抑绝望你都有份。

她用目光锁定了观众,让观众成为她的同党,一起去做一个在伦敦生活的年轻女人。

剧集的原名Fleabag,特指那些蓬头垢面,邋遢混乱的人,一字解之曰“糙”。

我们的时代不断地在女性身上制造着矛盾,让她们成为漂亮的“糙”女郎:一方面浮华的消费社会、周密的都市生活不断要求女人活得更美丽精致,她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有万种技术和产品去修饰。

如果说在物质贫乏的过去姑娘们还有借口活得糙一点的话,那么在小学生都开美妆频道的今天,你简直不得不拼尽全力的去打造完美的自己;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也设立了一个无法达到的成功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人人痛苦着挣扎着,却又拼命佯装正常,他们疲惫而绝望地奔走在城市霓虹之中,掩饰自己的空虚脆弱。

第二集MV式的片头中,地铁里的人们在女主的臆想中演示了他们的狰狞和痛苦,这种诗意的渲染简直神来之笔。

与此同时,社会角色对个人的异化和压抑在私人空间里得到了夸张甚至病态的释放。

姐姐Clair说:“我有两个学位,有老公,还有一件Burberry 大衣”。

女主说:“你在洗脸盆里拉过屎”。

剧中捧着花对着不同墓碑哭泣的老男人,女主姐姐在灵修课程上的大笑与大哭,银行职员对充气娃娃的谩骂等都是情绪爆炸的表征。

正是这种公共空间里的光鲜标致和私人空间的狼狈粗糙构成了都市人,尤其是都市女性最基本的精神分裂症。

女主最大的魅力和笑点正来自于她的糙,她的放浪形骸,狂野不羁,她的一团糟。

在别人小心翼翼地去扮演正常人时,她无所忌惮甚至是不知羞耻的释放着自己的荒唐怪异,不管是在男友身边对着奥巴马的视频自撸还是顺手牵羊小偷小摸,她的糙既是对于别人的不满和嘲弄,更是出于自己的厌弃和惩罚。

身体,性爱,甚至是作为艺术品的性器官在剧集中不断出现,却充满了戏谑,讽刺和指责。

显然,编剧不是为了性而性。

在最终集的性展览上继母点明了全剧的主题,她说:“现在,请你们把欲望都留在门外,用你们的思想来理解这作品,我认为你们看到裸露的身体的时候不该只能联想到性,我相信你们会想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权力,这才是这场show(show既可以指展览又可以指剧集)真正的主题——权力!

”全剧中最根本的权力斗争是什么呢?

在访谈中编剧把这部剧的源起归结于一个女性主义者的愤怒和挫败感:“年轻的女性在她们有能力决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前就被设了限。

”的确,这个看脸的世界给了妙龄女郎们许多特权,让她们以为年轻美貌就是一切,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欲望之上。

她们可以大作特作而不必付出代价。

这种特权极易把她们变得贪婪,堕落,自私,冷漠,厌世和低俗(女主对父亲坦白时对自己的评价),因为青春性感这一资源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世道里太好用了,有了它你暂时不需要其它美德或特长。

在以前的无数世代里,女性身体是作为财产被特定男性占有的,它可以拿来交换稳定的身份和生活,而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尤其是在大城市和男人们一起拼杀的女人们来说,自己的身体是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处置的,于是她们同时拥有了任性的能力和机会。

本剧对于这种特权和这种任性的鞭笞是刻骨而残酷的:女主滥交的代价恰是自己最好朋友的生命。

这些都市中的女人到底是怎么糊涂地看待和利用自己身体的啊?!

女主闺蜜Boo想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换来男友的忏悔;来咖啡馆小坐的一对闺蜜的谈话透露出其中一个为了保持身材要离开深爱自己而渴望生育后代的伴侣;女主在对银行职员哭诉时说如果自己的身体变老变得没人要,那她宁可去死。

这便是身体特权的反噬,身体成了这些女性价值的唯一寄托,也就成了锁链和囚牢。

反观女主姐姐Clair,她在事业和家庭上建立了她的价值,不必依赖身体,这份成功是建立在她强烈的控制狂属性和顽强的自律基础上的,但是她的成功却伴随着她的性挫败,她难与他人肢体亲近,连丈夫都怕她。

全剧中唯一在身体和情感中游刃有余的反而是女主可恶的继母,可是她得意的前提是她既很优秀,又很虚伪。

可以说,本剧刻画的女性角色都不幸福,都破碎而压抑,而男性角色都又很愚蠢,有些力不从心。

大家被孤独地隔绝在自己的小岛上,渴望相互温暖却又无能为力。

只能对着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吐露心事。

“其实我每时每刻都想哭。

”这是女主的真心话,却也是无数生活在大都市里,独自承受着生活重压的女性的心声。

女性的身体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都市中拥有了最大的自由,它因此可以拿来兑换最多的价值,也可能因此不值一文。

都市女性们懂得美貌易逝青春短暂,又努力地让身体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随时准备与这个世界交易谈判。

她们的身体被修整得愈加光鲜,而心境又磨砺得越来越糙。

糙女郎不同于女汉子的性别倒置或干物女的自我放逐,它更是一种在被各种压力和约束挤压的都会生活中无伤大雅的离经叛道和维持底线的混乱放纵。

心糙身不糙,说到底,是女性在高压迷乱的都会生活中摸索出来的生存之道。

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玲珑茄,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授权请给后台留言或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10 ) 生活这坨疯子

这是一部喜剧,一部看到流泪的喜剧。

为什么人人这么孤独,却不能相互依偎?

渴望被他人了解,在意,却又害怕这种过于亲密的关系。

所有の拥有都是失去的开始,只有孤独如影随形,永不离去。

我不会告诉你我爱你,如果我说了,代表我可能真的不爱你。

或者有人说,不要矫情了,爱就大声说出来啊,有什么?

可是说了就要等对方的回应,多么辛苦的事情,还要在生活各个方面来试探我们的爱有没有像你说的那样浓。

于是,我们都变成了疯子。

没有哪种生活是好的,我的欲望,我所想要的东西,超过了对其他的关注,甚至于计算每天的得失,分析教训の原因,默念再也不犯。

其实,我拥有的永远不会跟上我的欲望,所以一切又何必挣扎。

生活这个疯子,一边渴望关注渴望讨好,一边愿意自得其乐厌恶虚伪。

得出一个答案,亲爱的自己,享受孤独吧!

《伦敦生活第一季》短评

长不大的熊孩子?

6分钟前
  • 躺平鸭
  • 较差

观感上像英国版的Girls,不知道为什么有写作才华的女演员都热衷于展示自己的笨拙和不合时宜,并且觉得这就是现代生活的真相和某种不同寻常的魅力。总体而言里面没有一个角色讨人喜欢,女主角尤其,可能是我个人的偏好,从Frances Ha里的Greta,到Girls里的Lena,再到Fleabag里的这位,都给人一种自作孽的感觉,作为一个成年人毫无责任感,像巨婴一样活着,把自己的生活搞到一团糟,并且对别人不体谅自己而分外委屈,还觉得这是一种普世的现象。真的好讨厌这种软弱又任性的文青啊。虽然剧里有一些桥段公平地说写的是不错的。

9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太过刻意

13分钟前
  • hellon’t
  • 较差

360度演示生活带来的“迷之微笑”……伦敦生活这译名真是呵呵,翻成“公共汽车”都比这个强。

17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或许在家庭观念重的天朝大多数人看起来都要比女主的生活更幸运,更整洁一点,然而也更悲惨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自我,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作为个体的自我,如何与世界发生联系,就算是以孤独的姿态。

21分钟前
  • 原麦丧丘
  • 力荐

一个性瘾者如何作死的故事,不知道主角的痛点是什么?一星给女主们的演技 继母是奥斯卡影后

26分钟前
  • 亲亲紫荆
  • 很差

两季连看的,在上海,阳了第一天在一个居家的工作日下午晚上刷完的。大概是自己的生活也挺沉重,看这剧的时候只是觉得剧情还算紧凑看完轻松无压力,要说留下多深的印象倒也没有。

28分钟前
  • 戴老板
  • 还行

当做喜剧看的话其实并不搞笑

32分钟前
  • 侯玉榆
  • 还行

冲着第二季的高分来的,但是第一季实在是没法让我有很多共鸣,几乎要弃剧,我实在做不到有像那些短评那样的认知和思考……

36分钟前
  • PBB
  • 还行

讨厌这个女主角

37分钟前
  • 很差

还是更喜欢剧场版。

38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把生活的搞得乌七八糟,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愤世嫉俗,原来我只是一个人。聒噪又用力的都市情感故事,很不喜欢女主角的表演。

41分钟前
  • 这里
  • 还行

喜欢不起来女主。谁都孤独谁的原生家庭谁的生活都有问题,但是女主一副“我是受害者我知道自己很垃圾但是我比你们真诚啊”的感觉实在讨厌。

42分钟前
  • 还行

全是下半身连笑话都算不上的笑话,剩下就是屎尿屁,不知道好看在哪里?

47分钟前
  • sorryME
  • 很差

我要强调这是一个喜剧,却看得我我心如刀绞

50分钟前
  • 贺兰迈克
  • 力荐

好棒,一口气看完,笑得直不起腰又哭得不停擦鼻涕。当世界上唯一一个知道你有病,把它说出来还跟你一起玩的人走了,人就变得孤独得要死,恨世界恨得要死,恨自己恨得要死。

55分钟前
  • 容安
  • 力荐

PhoebeWaller-Bridge老让我想起FreshMeat/Siblings里的Charlotte Ritchie,这剧不能算难看但也没有觉得特别好看。因为一会儿丧一会儿笑的剧今年看了太多了,Bojack,Horace and Pete,Basket,Flaked,Girls...很难再在情绪上做到共鸣了。BrettGelman跨洋串了四集很惊喜,结尾也值得多加一颗星。

56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菲比拿观众不当外人,隔着屏幕窃窃私语,邀请大家一起来当编剧。只不过我能想到的她都替你想到了,就像女主反复说出别人会说的下一句话一样。这让《伦敦生活》过于像生活的复制而令人无话可说

59分钟前
  • 罐罐
  • 还行

撬了闺蜜男友的渣女,理应受到这些折磨

1小时前
  • 阅片无数
  • 还行

"Loving you is painful enough." guess what, not loving you is even more painful. i miss you so bad I think I might die. sorry I fucked it up.

1小时前
  • 铎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