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以震撼的电影。
1、没文化真可怕;有些事情我们现在是知道了,所以觉得过去的一些误解或者说谬论是多么的不可理喻,但是如果放在那个时代自我的怀疑总会被整个文化氛围而磨灭;2、任何领域的开创都需要能付出巨大代价先驱者;而没有巨大的财政支持就没法开展研究;3、性不仅是一个生物学课题,还是社会科学课题;不仅仅是人作为动物的一种生理行为,也是反应社会文化氛围的一个方面,是欲望、本能、道德等多重因素的集合表达。
结局很深情。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性知识,也提出了质疑权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无心看这部片子,由其是在吕氏叫嚣同性有罪之时。
本意是将所有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按年代顺序,过一遍,结果就遇到了这部金球奖提名作。
我们知道,在人类蒙昧以前,是没有道德概念的,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后,道德随之出现。
几乎所有人,都奉行道德标准,至少表面上奉行,但只有很少人有过质疑。
这不能不称之为一种盲目。
道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道德会否有一天伤及人类?
科学是否和道德对立?
道德会有消亡的一天吗?
Pro. Kinsey是个唯物论者。
他认为妻子与婚外男性ML,是自然需要。
这一点我做不到,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我的论点不基于道德范畴,我只是认为Kinsey忽略了心理学,人的占有欲也是一种自然欲望,他也肯定会和性欲相冲突。
而且这种冲突的代价非常大。
曾经看过Discovery,讲述过一头壮年雄狮杀死另一头雄狮,霸占母狮并杀死幼狮的全过程。
而且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人类如果不考虑各种因素,只是单纯讲究欲望自由,也会造成这种血腥后果。
这就成了文明非所需。
为避免无控自由带来的极端恶果,是道德产生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还是不能证明道德一成不变的合理性。
就如片中所述,为避免盲目乱交带来的疾病传播,而产生的禁止婚前性行为的道德条款。
在以前的时代条件下是有必要的。
但是一直惯性地延续到今天却是多余的。
在发达地区,性安全,性教育,已经把这种危险规避到了最小。
没有理由在实行下去,顽固派只是教条主义地愚忠奉行罢了。
他们自诩道德高尚,却从不问起缘由。
最终的结果是,教条主义者以尊长之称鞭斥后代,却无法向受害者说明正确原因,张冠李戴以罪恶之名加之,造成后者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
道德渊源的埋没,让道德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从用之于人转向害之于人。
我相信很多人被这样教导过,性的产生是感情的结果,这条伪定理已经遗害了不知道多少人。
少女为未来丈夫保持贞操,在古代被定义为美德,这实际只是男权社会的一种变态占有欲。
这又是一种道德产生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男性当以身作则,却闻所未闻有这样的男性美德。
科学已经证明,性冲动,是生理成长阶段的必然结果,荷尔蒙的分泌,不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而常受外部环境刺激。
我们看见辣妹,或者一张裸体,自然而有的生理反应,证明我们有性冲动,却不能证明我们就这样爱上了一个人。
如果性冲动是自然发生的,而且性压抑是有害生理健康的,人们又有完全安全的条件进行性行为,那么性在婚后就是伪道德。
他与科学对立,并且他祸害人类。
而我们所熟知的克隆人,为什么为道德所不容,却是因为科学的进展,已经危及人伦。
看过《逃出克隆岛》的人会明白,虽然这样的科学,可以用于器官移植,可以挽救很多至今无药可救的生命。
但是他牵涉到意识形态问题,克隆人有没有人权,如果这种科学实验失控,会不会人类自己造就一个敌人,从而克隆体杀死宿主,一直想下去,不止是社会关系会乱套,生存环境会因之毁灭,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繁殖系统会被摧毁,而终有一天会走向灭绝。
这种情况,表面上是科学与道德对立,而道德胜出。
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这种道德的基础真是科学因果关系的推导,这又是一种道德产生的原因。
所以,基础上,只是两种科学的对立,一方因为于人有利,而胜出。
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是没有伦常的,近亲血亲,乱交结合是不禁的,在古埃及王室中就盛形姐弟通婚,以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正,实际只是为了保持权力的巩固。
后来因为在生活经验总结中发现,血亲结合后代,会出现疾病遗传和畸形。
后来就禁止了血亲结合,但是一直到近代,近亲通婚依然盛行,中国自不必讲,在英国王室中,维多利亚女王就与他的表兄结婚,其结果是,他的子孙中有好几个是血友病患者,其他则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
更要命的是她的子孙通婚全欧洲,把血友病散布到欧洲各个王室。
现代社会,开化的国家基本上立法名令禁止这种通婚。
社会道德也会非议这种结合方式,这就出现了,道德和科学相合的情况。
所以,科学和道德对立与否,是需要看两者的属性,更重要的是看两者对人的作用,是有利,还是不利。
而并不就是,科学就是正确的,道德就是神圣的,这么简单。
我们知道,基督教会至今命令禁止同性恋,基督教会,认为同性恋是反人类的,直接结果是绝育。
这是毫无论证根据的。
首先,同性恋的初衷根本不是以灭绝异性恋为宗旨的。
同性恋不把异性恋当作敌人,他们自然也明白自己是异性结合的产物。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的客观存在,异性恋也是。
两者先天并非敌对。
所以异性恋不会因为同性恋的存在而消亡,所以就不要提什么人类灭绝。
其次,同性恋是在给社会创造一种爱的方式。
两个都是同性取向的人,在一起,只是在创造幸福,而不是在创造危险。
他们之间组建家庭,同样会给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三,任何在同性恋中传播的性疾病,在异性恋中一样传播,只是概率不一。
所以,这样一种感情模式,对社会,对文明,作用远大于危害,没有理由不让他存在啊?
美国,很多洲已经立法,允许同性结婚。
我认为是进步,不是意识形态上的,也不是人权上的,而是基于,一种事物对社会文明的利弊上。
你也可以想像,法律的确定,已经让原有腐旧的道德在这几个洲消亡了。
也因此,道德的存在与否,并不在于它被标榜成什么。
事实上,道德并不一定都是高尚的,高尚与否,应该看一项事物,他给人类带来的益弊。
教条式的遵循,只会适得其反,万劫不复。
总结,可能我们无法对所有事物的产生,结果,都去问一个为什么,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对所有事物都不去问为什么。
一些我们自以为重要的,关键的东西,我们必须去刨根问底。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何以证明他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去分析事物,也去分析自己,找到原因的同时,也纠正自己的陈见。
社会文明的进步,就靠这个方法。
自从在学校被学生叫做Prok(Professor Kinsey)之后,Kinsey博士就有了这个一生的昵称。
他最初研究五倍子蜂,后来专门研究性学,出版《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两部专著。
他的理论如电影中涉及到的:男性实现性欲的6种方式,同性恋研究等等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被激烈地争论,或许接受这些理论可以让人类更自然地面对自己,或许会引起全社会恐慌,但确定的是,必定会对当时以及现在的道德体系造成冲击甚至颠覆。
他把人类作为五倍子蜂一样的研究对象,当作动物的一种进行研究,他的结论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所以科学,但这种科学却很难像勾股定理那样被有效运用,因为科学之外,还有人类情感和道德约束。
科学与情感的矛盾,集中在金塞与父亲、妻子麦克、同事马丁上。
作为传道士的父亲对金塞造成了童年的压抑,最终爆发反抗的金塞走上了理想中的生物研究道路。
妻子是他的学生,也是他事业上的助手,同样是学生以及助手的马丁使金塞发现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并由此拓展了研究的领域。
以科学的名义,他同意麦克和马丁发生关系,但爱与性的难题却令他困惑。
父亲在接受金塞的性调查时解开了自小由性压抑而产生的心结,马丁因为妻子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可控制而置疑性研究,金塞认为那是他们没有保持科学研究的态度,而在失去研究资金、罹患疾病的打击下,影片结尾中宁静的森林中,他面对麦克,领悟到在感情面前,性算不了什么。
描写这样的科学家,一切问题都用科学研究的名义来解决是无疑最稳妥,编导在用这面大旗遮盖一些更加敏感的问题。
对于重要人物的马丁,与金塞的关系从开始就设定为同性间的吸引,从课堂讲授、花园劳作、共同科研的场景中建立的二人关系,已经为激情的爆发做了足够的感情铺垫,金塞无疑具有同性恋倾向,他童年在湖边用《圣经》进行自我压抑的那个漫长的段落已经过于明显地暗示过了,而对于马丁,金塞是具有同性感情的。
但这个段落结束,金塞同性恋的倾向交待完之后,二人的关系完全退回到了工作关系上,而一再重申的科学研究立场,以及感人的结尾更使金塞回归传统道德规范当中。
在爱情胜过性爱的结局令人感动唏嘘的同时,金塞本人是同性恋/双性恋以及他重要的多样性理论已经完全被忘却了。
尽管充足立论,金塞的研究至今依然饱受争议,尽管电影里陈述了若干金塞的性学理论,但终究归结于好莱坞的温情大戏。
金塞想通过他的性学报告让人们认识的自我和世界还在书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赛性学报告》的名气要远大于金赛本人,甚至大于这本书本身。
例如我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是在看《Kinsey》这部电影之前,我对斯人斯书毫无了解。
所以这部电影对我有传授知识的作用。
《Kinsey》是那种很传统的传记电影,没有太多的技巧,没有太多的发挥,就是讲述金赛这个人的经历。
然而金赛这个人本身就有巨大的意义,所以只要把他的经历讲出来,电影就已经很好看了。
金赛生活的时代,美国在性的问题上依然非常的保守。
例如金赛的妻子虽然自称是(事实上也是)自由主义者,然而在和金赛结婚前,两人始终没有性关系,这在当时非常普遍。
而金赛的问题要更复杂一些。
他的父亲是偏执的清教徒,视性为邪恶,厌恶一切革新,认为这些变化都在把人们带人邪恶。
金赛很早就叛逆了自己的家庭,离家求学,成了生物学家。
生物学向来是与教会最不融洽的学科。
与父亲在精神上的决裂使金赛走向了另一端,他思想开放激进,毫无教授的架子。
可是他的妻子第一次拒绝他求婚的理由却是,金赛受他父亲影响太深。
金赛的生物学主攻方向是研究一种不能飞的蜂。
他收集了百万只蜂标本,比较异同,进而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
电影花了很多的笔墨来描述金赛的早期生活,因为清教徒的家庭和生物学家的工作正是使金赛走上后来道路的主要原因。
金赛新婚时,和夫人在性问题方面遇到了麻烦,请教专家以后才得以解决。
然后他发现,在当时保守的环境中,很多人都有这些方面的问题。
于是他在大学内开设课程帮助学生。
然而金赛很快就意识到,大多数问题都没有答案,因为根本没有人研究这些问题,甚至都没有人谈起这些问题。
关于科学主义者,有种定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其它领域,例如社会学、哲学等等。
按照这个定义,金赛无疑是个科学主义者。
当他发现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时,他就开始试图自己找出答案。
他的方法完全来自他早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要简化问题。
过于复杂的问题根本无法研究,传统与道德就是这样,你根本无法在这些方面得到任何准确的答案,所以他绕开道德问题,只研究最基本的事实。
另一方面,象研究蜂类标本一样,他收集大量的标本,采集数据,归纳出结论。
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严格制定实验规则,尽可能地减少对观察对象的干扰,尽可能地获取准确的数据。
然后他归纳出无可置疑的结论,人类的性行为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没有一种标准的自然的形态。
而社会的力量使人们把这个问题变成隐秘,并竭力寻求和他人的一致。
例如,金赛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人都处于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完全的同性恋和异性恋是很少的。
我以前阅读方舟子的生物学方面的科普读物时就感到,尽管生物学试图避开道德的范畴,然而生物学的结论却常常对道德观造成强烈的冲击。
金赛的研究是生物学的方式,他也有意避开道德,只谈事实。
然而道德问题却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他的面前。
一方面社会对他的研究形成巨大的压力,他的学说被种种地误读。
另一方面他自己内心的传统道德也在质问性行为的底线在哪里。
很明显,金赛在内外都陷入了学术与道德的双重危机之中。
他试图象个生物学家一样避开社会道德问题,然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让他不能对现实中的盲目保守视而不见,可是他的结论又在挑战他自己心中的道德底线。
最后金赛在事业与内心两方面都精疲力竭。
可喜的是,人们终于开始谈论性,性学研究正式开始,人们也开始思考性与道德的问题。
谈到金赛,无疑让我想起现在的李银河老师。
当然,他们之间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金赛试图把研究放在生物学的领域内,只是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社会问题。
而李银河却完全是个社会学者。
金赛试图说明的是性有很多方式,并没有一种标准模式。
李银河试图说明的是采用何种方式的性是个人的自由,是人权的一部分。
这两个人最相像的地方是,他们都被广泛的误读,然后遭到道德层面的谩骂侮辱。
时到今日,金赛依然在被某些人仇视,甚至是造谣中伤。
我猜想对李银河的误读也会延续很长时间。
前些时间我读Asimov的科幻小说《曙光中的机器人》,同是起源于地球的三个世界在漫长的独立发展后,对性的观念完全不同,而三个世界上的人,无伦是更保守地还是更开放,无一例外地把其它两种性模式当作异端,并加以道德上地批评。
我当时想,这似乎证明,不同观念间的互相歧视在性方面尤为根深蒂固。
后来再一想,这一定是Asimov观察到了这种现象,所以在自己的小说中写了这样的三个世界,倒不能作为证据。
IMDB得分7.4(10286人投票),我打7分。
“麦克,我给你说过马比尔区的事吗?
,在非洲东部,有个古老的部落,他们认为树木就是不完美的男人,永远哀叹着他们的牢狱生活,树根把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
但我从来没见过一棵死气沉沉的树。
看看这一棵,他的根紧紧地抓在大地上,我想他真的很爱他的大地。
最后结尾看到一向克制的,警惕浪漫情感在爱情对人产生难以衡量的影响作为理念的教授对自己的妻子表白的时候,感到十分动容(流泪)。
他在自然中感受到这个世界和自己这一生的事业之间的关系,他所热爱的追求的,在大地之外的自然生态人伦社会,都是他爱的一部分,但是他牢牢扎根于土地,也因了土地而生机勃勃,如果这就是爱的话。
爱不因两个人经历什么,而发生改变,他是自然深厚的情感,一直存在哪里,是记忆和品格指引下的珍惜和珍重。
他体验关于性的知识,他尝试理解人类行为的各种方式,他打破禁忌、偏见和固有文化的藩篱,他包容妻子。
他拥有坚强理性的人格,且这种理性建立在以知识作为道德检验的前提中。
他的学生的眼神多情,看着他的那一眼我就知道要发生什么,就像我曾遇到的无数的神情和眼眸,一个人的神思和情欲都能放在眼睛里。
他说“如果大家都是罪犯,那这世界上就没有罪人。
”这句话其实让我觉得很伟大,他想做的涉及到的性相关的各个领域,男性女性性行为的发展史、同性恋与性犯罪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他想证明每个人都是罪犯,而罪责其实是人类最普通最自然的行为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罪”的意义被消解掉后,就会减少无名职责和控制、干涉与强制伤害。
被认为是“罪”的,都是他人有目的的设计和要求,在这种要求下,以一部分人终身的痛苦作为维护他人的侥幸,而那部分的罪,只是无辜的生成。
其实我看到这句话就想到福科的研究,在对于犯罪和暴力、变态和性压抑对人行为产生的影响中,这些研究具有强烈的“平等”意义,因为其目的在于解放任何人,在于废除犯罪。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罪人,没有监狱,没有精神病院,那么这世界上就会少了很多人的痛苦。
平等让人热泪盈眶。
他说其实父亲很想让他做牧师。
也许教授这个职业作为另一种形式的牧师,也完成了一个人向他人传授教养的方式,给予指导和影响。
金赛教授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出发,从一种统计的范式去对性领域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诸多现象、影响、状态进行观察和描述,总结、分类。
其实这作为社会调查的基本研究,从时代和文化来说产生了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意义,他用自然科学建立了一种“可信”的权威,让人们相信自然行为的常态化,这其实一直都是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在做的事情,但是他的影响力在于他以科学的视角让人们开始正式的意识到这件事,并产生了巨大的传播和影响力。
而他做件事的我认为的基本理念其实是来自于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他想帮助那些少数群体,或者说在当时看起来被人们认为的少数群体的边缘文化给予人们内心带来的伤害。
他的行为和研究我认为指导意义上的逻辑是来自人道主义的良知和自我觉醒。
以权威的学术作为观察和描述文化具有的特征,并给予这个社会更多的理解方式,让人们对人类行为的认识产生多视野多理解度的意义,其实目的在于这一过程能够使人们在与他人产生互动与交往时减少暴力和伤害,即减少每个个体可能在社会中遭遇的歧视和痛苦。
个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是复杂的,对于所产生的多样性,在基于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面对这份多样性。
想到这些觉得作为一个学者,给我带来的启发意义十分浓烈,也因此产生了信念和使命感。
将性以科学作为衡量方式去认知的过程中,变成一件基于人类自然行为的简单的事情。
但是他同样也说,一旦开始考虑爱情,这件事就变得复杂了。
性与爱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区别在于是否产生心灵的依赖和交互性开放,当一念之间选择了以情感的非理性的方式去接近一个人时,这件事就开始变得难以衡量。
但人们常常难以在性之外保持这样的理性,所以,人们在作为自然行为的性与作为非理性的爱与情之间总是会造成混乱和痛苦的失控。
自由也是应有控制中产生的,有了克制才能感受到什么是自由,否则反过来自由本身也会变成一种枷锁。
因为每个概念之间都是因为环境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才得以成立的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纯粹的自由,自由的概念是一个知识性的,流动性的综述。
金赛教授在做研究时的严谨和专注,那种倾注勇气和全部力量的痴迷让人敬佩,所以也因此产生了很多成就,但也许他想得到的只是他人的尊敬和尊重而已,这大概是每一个有尊严的人活着最乐于去追逐的。
但是也看到了他的很多局限性,在意他人的评价。
他建立的社区也在面临混乱和崩溃,他对两性关系的研究其实从很多表现来看也能看到他的不确定和实验性盲目性,也许有些问题,作为学者依然是很难拥有答案的。
从秩序到压抑到混乱再到秩序,反复。
他在寻找研究资金的时候,不愿意与人多客套的直接,让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他们厌烦那一套修饰,他的目的他整个身心都在想做好这件事,他不接受也不进入他人的规则中,他的尊严正是他作为一个研究者的品格。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憎恨、为什么歧视,他们多半会停顿个2秒,然后坚定地回答你说“难道这需要理由吗?
”。
”就像爱一样,这些情绪也都是无名的,但是我们依然要去思考去慎重和认真的对待每一个观点,就像对知识的态度那样。
因为无知并不是一件能让人们从直觉上感到开心的事情。
“金赛博士告诉我们,请不要用“正常”或“不正常”来形容别人,因为我们跟他们的区别只有“多数”与“少数”之分,包容是理解的前提。
”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方式有一定道理。
在《性医学》课本的绪论中第一次了解到金赛,进而找了电影来看。
书上说他在1948年和1953年分别出版了《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两本书被誉为现代性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当时的美国还是一个十分保守的国家通奸被当做犯罪,同性恋会受到惩罚,不仅如此,还禁止传播避孕信息,禁止开设夜总会等等,金赛的研究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且影响深远。
看电影时有两条弹幕让我印象深刻。
一条是不知是为了“研究数据”还是其他,金赛的一个助手和另一位助手的妻子发生了关系,弹幕说“只关注人类的生物特性,忽略了社会属性”,另一条是结尾金赛在树林中向妻子表白,弹幕说“婚姻和社会道德准则就像树的根,束缚了性的自由,但也因此让人和社会更加生机蓬勃”。
在长达大半生的研究中,金赛一直在强调理性不参杂情感,所以他在和助手尝试过之后也能毫无波澜的告诉妻子,在发生了助手的事情后也有不解和无奈。
我发现很多做出空前贡献的科学家都有点不疯魔不成活的意思,可能正是因为是前无古人的,成就影响深远的同时也因为没有“前车之鉴”更容易犯“激进”错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和金赛一样理性,真正的性又岂能和爱完全分离,就像助手所说,sex,no,fucking。
金赛的研究成果无疑是贡献巨大的,学术贡献之外(美国金赛性学研究所扔保存着他和同事们最早的调查研究资料)他解放了很多人的思想,让一些人知道原来自己并不是特殊并不是有病并不是罪不可赦,但思想解放的同时,道德准则更应被牢记,因为除了性或者说fucking之外,还有爱,婚姻,责任。
这些都要复杂的多。
思考良久,最终还是没有打满分,因为怕道德家们从又一部严肃纠偏的剧中看到一个大大的淫字而对该片充满不好的幻想,但是既然我这么说了,想必适得其反罢。
和大部分传记差不多的调调和色彩,时而黑白与暖色调的蒙太奇转接区分研究过程与回忆,采访记录的说话人头与行进路线的那段让人不免想到某种来自于广告的创意,语言难得平实,唯一令人矫舌难下大概是那些被指名道姓而光明正大的提起的器官名称和通常情况下难以启齿的家丑跟里短。
喜欢维特更斯坦的一句话,是说,最大的神秘,并非是未知,而是它是这样。
忽然就想用这句泛滥的不行的话来诠释一下学术、道义跟本能的辩证关系。
金赛的存在,似乎为了证明,他独一无二,他是性的英雄,他如此皓首穷经,赔了夫人也折兵(或许他欣然以此为荣而不是为耻)的献身了崇高的性学事业,最终获得了世人的首肯与追寻。
但是仔细去推敲和审视被剪辑到一起的片段,似乎导演更倾向于在他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生活之外寻求一种关于道德和动物本能的冲突之间存在的答案,而答案本身则通过金赛的言行来传达给观众。
第一句话是金赛还在研究瘿蜂时在课上讲的,他所研究的一万只瘿蜂中没有一只是相同的,这种多样性如此的存在,简单到只要你睁开眼睛去看就能知道。
多样性,我觉得这是金赛在观察森林中的动物中时所奠定下来对于自然界特质以及世界构成的一种最深层次的认知,更甚于对假道义的父亲所传达的教义的抗议,他本就是自然的孩子,希望能拥有和小动物一样自由存在的可能,而非受到道德世俗所框囿。
第二句话,是在和三个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淡定的讨论儿女性史最终遭了儿子嫌恶的那段,金赛骂了他儿子一句:假道士!
联系起麦可在接受金赛和男人出轨的痛苦申诉,不难发现某种矛盾,若说宗教史用道德来包装虚假的纯洁,那么学术何不是在用(社会和生物)科学道貌岸然的掩饰虚弱的道德内质,两者的内部分离使得其远不像外表看起来的那么光鲜和高尚。
像讨论吃喝拉撒那样的把自己最私密的情感曝露在众人面前,是为了逃避虚伪和不开放的罪名?
为了获得世人的认可成为社会的一份子究竟是需要舍弃快乐和隐私来获得?
也许这样,或许才使得更多的人宁可成为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非事事招收他人非议的先锋人士。
而学术的这种自我分离,无关于让世人更幸福的主旨,反而成了一棵没有根源的心,在这里你将认为父亲母亲都不如他们看起来那么高尚,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天然等级制度变成了无差别的动物群体,并可以推断出一人有罪则所有的人皆有罪,这种种不舒服,很自然地使金赛获得了从大卖到大败的戏剧化历经。
第三句,是在金赛采访那个穿着米色衬衫同性恋老太太的时候,老太太所说的:多谢你写的那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现在已经和她幸福的生活了三年。
如果我是金赛,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上述文章所建立起的学者逻辑在瞬间崩塌,按金赛的意愿,他写书是为了改变世人的对于性行为的认同度,他是要帮助那些遭受过沮丧经历的人们获得更快乐的肉体享受的,或从那些冰冷冷的海量数据中,挑战道德极限,伴随着无法避免的伤害。
但问题是,这个社会终究由人来构成,由颇具多样化和离散特质的人来构成,只是有些问题是相似的,他想要挑战群体的道德底线,却最终遭到世人的反目和无情中伤,人们并不在乎他讲的话,而只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拒他于千里之外,稳妥的扮演文明开化的现代人的角色。
金赛甚至自残来感受他们的痛苦,但只是感受到了pain,没有其他。
这个老太太的出现于此时非常奇异的,她读了他的书,受到启发,向恋人告白,然后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故事很简单,但是仿佛春回大地的那抹绿,瞬间点亮了金赛,无关于肉体,无关于技巧,金赛在卫道夫面前苦苦探寻祈求而被冷眼相待的时候,却意外简单的走到一个同性恋老太的心里去,赋予她的不是其他,而是勇气。
你说这是一种拯救?
我并不认为,甚至很讨厌看到这个单词,事实上金赛所做的只是冷眼旁观和数据统计加上一点想要研究人类性行为怪嗜,他没有拯救,那本书也没有拯救,而是老婆婆自己救了自己。
天救自助者。
老婆婆从悲惨的婚姻历经中挣脱出来,面对自己的情感,获得幸福虽说是一种小概率的相乘事件,但足以证明自救者的可畏。
只是对着冷冰冰的统计数值,而不寻求深意,只是引以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什么也不能改变。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金赛存在的否定,金赛的存在在于他述说了真实,一种基于古老的对于数值和研究资料的信仰的真实,根据笛卡尔,如果你付出了全部,那么上帝必不会欺骗你,让你做出错误的结论。
金赛点破了问题,述说了真实,但道德这种东西就像一种神秘,被最大化的述说,最后却成了一块内心时刻爆发的隐疾,这种游戏规则,不能改变,但我们能改变自己,当很多个我们充满勇气的面对自己的时候,规则将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
无法计数的东西不是科学,关乎人性的时候也没有科学可言,所能表达的只有神秘和事件本身罢了。
麦克,我跟你说过肯尼亚的马比尔区的事吗?
他们是一个古老的东非部落。
他们相信树是不完美的男人,永远在哀叹他们的牢狱生活,树根永远把他们锁在同一个地方,可是我从没看到过一棵不满足的树。
看这棵树,它的根紧紧地抓着大地,我相信它真的很爱大地。
最后金赛在探讨爱的话题后,对自己一生的爱人如是说。
任何先锋级的人物都是命运多舛的,金赛怕是其中相当幸运的一位了。
金赛对梦想追求的决心,热情,有原始的性格驱动,还有那种可以建立先驱意识的领袖般成就感吧。
当然不可忽略的还有少年时期的家庭矛盾,和主动走进他的世界并固步相随的情感伴侣。
“在肯尼亚的马比尔区,有一个古老的东非部落,那里的人们相信树是一个不满足的男人,树根把他们囚禁在大地上。
可你看看这些大树,我没有见过一棵不满足的大树,他们紧紧地抓住大地,他们很爱大地!
”这是电影《性学教授金赛》的最后一段台词,是由金赛教授自己说给妻子听的。
这段话到底有怎样的涵义呢?
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说出来的呢?
我没有看过金赛教授的传记,也没有读过他的著作,无法确认电影讲述的是否就与实际情况一致,但就电影而言,这段话无疑是在结尾处照亮半部电影的一束光。
(托尔斯泰说过:小说的开头要像一束光,照亮半本书;结尾也要……)金赛教授(金赛,是学生给他起的昵称)一开始是个生物学家,更严格地说是位昆虫生态学家。
他研究的是美洲黄蜂,年复一年地收集黄蜂标本。
他的妻子,曾是他的学生,和他一样志同道合,热爱昆虫、徒步旅行。
他曾收集了100万只黄蜂标准,发现它们当中没有一只与另一只相同。
而他因此出版的书籍在图书馆已经有六年无人问津,售出也不到半打。
随着对昆虫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加之当时社会性教育的缺乏,他开始在大学开设性教育课程,而教授对象则是在校教职人员和已婚学生。
当他发现当时盛行的错误性常识严重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时,他决定对人类的性行为展开研究。
而这研究和他研究黄蜂的方法如出一辙——统计学。
他与大量的普通人面谈,做调查问卷,收集人们的性史。
结果发现人们都是口是心非的假道学家,而越是身份地位高的人,则越是虚伪。
他成立研究团队,获得洛克菲洛基金资助,出版著名的《人类男性性行为》。
这本书出版之后,就像炸了化粪池,人们对此表现出一种心照不宣却意料之中的震惊。
在男权父权社会,这本书中的观点无疑是对男性的解放,让他们对自己的各种背叛、劣行找到了科学的解释和合理的依据。
因此他的研究大受欢迎,所到之处无不被簇拥追捧。
在《人类男性性行为》研究中,他给人类的性取向做出等级划分,从0——6七个等级,0表示完全的异性恋,6表示完全的同性恋。
而他认为自己是3.,他和自己的男助理发生关系,并向自己的妻子坦白,解释自己的行为只是出于对自然生理需要的尊重。
妻子含泪原谅了他们。
最后,戏剧性的是他的妻子也和那位男助理发生了关系,在这里惩罚大于所谓的生理需要。
金赛教授自此开始思考性与爱的关系。
研究结果不断挑战人类的常识,同样带给人们很多困惑:难道人和动物就没有区别吗?
爱到底有什么意义?
难道性就只是性,只是身体的取乐,毫无其他意义?
研究团队内部也曾因为这些问题发生争斗,而有越多的了解,就会有越多的敬畏,此时的金赛教授却已经成为一个清教徒,就像以性解释人类一切心理动机的佛洛依德一样,他们自身的生活反而非常检点清白。
然而,就在金赛教授春风得意地展开对女性性行为研究时,社会舆论却开始转向,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祖母、妻子、女儿的真正性行为时,他们才真正感到惊世骇俗和受到侮辱。
研究资助被撤销了,报纸杂志开始对他笔诛纸伐,但是普通人的来信却越来越多,他们愿意对他敞开心扉,是因为知道这些内容会绝对保密,也希望找人倾听,希望能够得到理解,而他是真正毫无偏见地关心他们。
或许只有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与高潮才能理解所谓爱,所谓家庭的真正意义。
所以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段话。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人们以为越多的性自由就意味着有越多的满足,而其实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爱,来自于对生命对爱的敬畏。
虽然有向主旋律靠拢的嫌疑,但却不乏更引人深思——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参次多态真是幸福的本源吗?
或许应该只是幸福的基础吧?
理解别人的选择,却不悔自己的选择,才是幸福的出发点。
PS:那束照亮前半部电影的光是:“我们会怎么样呢?
我们在回避肉体上的问题…我们转向关注精神上的东西。
欲望,有无数种表现形式:舞厅、冰淇淋店、出租屋里的小酒吧、土耳其浴。
就像九头蛇一样,它会在任何地方长成新的脑袋。
”这是电影的开头。
在图书馆,每次看到《金赛性学报告》都会拿起来看上两眼,冥冥之中感觉自己应该看这本书,这应该就是兴趣。
看完《金赛性学教授》这部记录电影后,我为自己至今还未看过《性学报告》而感到羞愧,《性学报告》耗费了金赛教授二十多年的时间,案例如此丰富,涉及的性行为种类十分宽泛……当初这套调查研究的发表越是困难越是遭到普通大众的反对,就说明这套著作的发表越是重要。
《金赛性学报告》不应该是人们当做猎奇的书目,而是人类自我启蒙的一部分,性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部分,了解性了解我们人类自己理所当然是启蒙最重要的部分!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觉悟了不是么?
最起码要对得起自己这日益发达的生存背景,也要对得起为这些研究付出过巨大艰辛、坚持和牺牲的科学前辈。
大学同学曾在我面前为自己初中时手淫而羞愧,她甚至要求自己的母亲带她去医院检查身体,我的天,她真幸运,幸亏她没有生活在十九世纪,不然她就要被十九世纪的医生用残忍而愚蠢的所谓医疗方法强制治疗了!
我想她的幸运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科学前辈的努力,哪怕这些努力是为了人类却没有得到人们的拥护甚至是理解。
当然,我也没有为能够帮助我的大学同学而羞愧,如果我早些仔细阅读了《金赛性学报告》,我想,我会给她更有益的帮助和疏导。
@2014-08-14 01:55:38
纪录片。这是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小孩,大家都知道,只是大家都不说
大叔总演变态
有点老土的一部传记片。现实时空中Kinsey培训学生的部分用了黑白,主要在利用学生所提的问题唤起Kinsey的彩色回忆,重新走过他这一段职业生涯。性行为对女性来说可能造成痛苦,性交需要学习。人应该直面自己的性欲,但现阶段的教育对性知识却避而不谈,用道德掩盖真相,用禁欲去维护伦理道德与社会体制的稳定。Kinsey始终走得太前,性行为并不是全部,它所承载的爱情才更为重要。有点意思的是其中男性比女性更羞于谈论性,第一次性行为过后的Kinsey被问及尺寸时,是Mac帮忙回答,家中谈论性话题,也是儿子Bruce第一个感到不耐烦。
怎么可能没有不带感情再做这些
「性权利」即为「政治权利」和「自由意识」,是对官方「权威」和单一性的反抗,「谈性色变」其实也是一种暴政。
“am i nomal?”that's the question you shouldn't ask.xoxo,dr kinsey.(imitate gossip girl)
金赛教授以赤子之心看待性,可是性并不只是单纯的生理行为,性牵扯着关系,而关系是个很复杂的事情。
忍气吞声的妻子换来了大爱
没有特别的冲击力,太温吞,可能也不能要求别人的人生太戏剧化。
一个伟大的人。一段伟大的故事。演绎的也很好。
他把科学研究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并执着于此,性不是洪水猛兽,围绕性的行为也是正常而自然的
2023-006 特意歧视了一下亚州侍者们,有必要吗?
金赛教授的著作提及并不多,但他本人(连同周围一群人)的生活经历真是太精彩了以致我数度怀疑这真的是传记片吗?!其实电影可以更好地描绘一下科学研究和生活感情的冲突,不过看到亵渎叔的PS叔如此令人瞠目的大胆出演!我还能有啥要求呢!
大屏幕胶片看就是爽!!!!!!!!!!!
脑子疼,我想我饿了
道德問題緩慢的帶入 演員都很優秀
工整的传记片,但缺一点质感,以及冲突的爆发。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吧
如果当下的天朝对性有这般的认知,那就三生有幸了!基情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