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Poor Folk

主演:王福安,吴可熙,赵德富,郑梦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缅甸语言:年份:2013

《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剧照

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1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2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3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4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5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6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13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14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15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16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17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18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19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剧照 NO.20

《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剧情介绍

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兴洪与妹妹从缅甸偷渡至泰国边境,妹妹却被人口贩子拐走。来到曼谷後当导游助理的兴洪,却遇上洪水成灾而生意惨淡,他决定重返边境贩卖毒品原料盼能赚钱赎回妹妹。缅甸女子三妹为了得到台湾身份证替人蛇集团工作,一心梦想着新生活的她,带走兴洪的妹妹完成了贩运人口的任务,但身份证却仍遥遥无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诡井万灵亚特兰大第二季萦萦夙语亦难求梦境扑通扑通我的人生夺魂戏子们:传闻操纵团乌鸦的拇指刺杀玫瑰最佳出价寻龙传说大汉风之胯下之辱女高中生给你做饭了蝙蝠侠大战忍者神龟说的就是你冰上青春日记蛇皮美人老大不小之都会好的罗斯威尔第一季娘要嫁人爱到杀死你古剑飘渺录尸水:我能看见鬼全都是我的错绿茵之外破墓孤独摇滚(上)挚爱枭雄茶乡花正开

《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长篇影评

 1 ) 站在自己的角度,底线的位置是个问题

Evil prevails when good men fail to act.曾有段时间迷恋凯奇,下了很多他的电影。

《战争之王》便是其一。

看之前没有听过相关介绍,本以为会是一个场面宏伟的“大片”,可惜和预想的不大相同。

过了几年,又把它翻了出来,发现场面大画面宏伟的电影虽然受欢迎,但若使得人们看第二遍,便有些乏力了。

影片以主人公尤里为第一视角,采取自述形式展开。

凯奇的台词很多,却感受不到冗繁,句句都很经典。

影片的海报也很有创意,用子弹组成。

只是乍看起来,容易起鸡皮疙瘩...至于尤里(Yuri)这个人,个人所持的是否定态度。

在第一次生意后,他说,“我的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最初人类遗骸的肋骨腔中就有一个矛箭头。

”我想,那个矛箭头的存在是因为生存受到了威胁,而非无故地杀戮,所以人类的天性是生存而非暴力。

况且,即使如他所说,暴力是天性,那本质暴力和鼓励暴力也是两个概念。

后者存在着社会秩序、道德的问题。

更何况尤里选择军火生意的原因和这并无关系,在鼓励弟弟入伙时说地明白,“this is shit”。

这句是他们对目前生活的形容。

只是一旦陷入其中,人们的理由就会变化。

比如,我不卖枪也有人卖,枪店多如麦当劳;我希望大家都开枪但不要死人等等。

第一句的话外音便是承认卖枪并不怎么道德,第二句则是在承认卖枪导致了死亡。

尤里说,武器只是工具,错误在使用武器的人。

的确,站在军火商的角度是这样,就像上上个世纪的中国,洋人站在港口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说,“我只是卖鸦片,没让人们吸鸦片。

”我认为,一旦某个事物可以让人性罪恶的一面轻易地造成对社会和生命的威胁,那就需要管制,军火、毒品大抵如此。

身临其中的又何止他一个。

他父亲因政治问题而冒充犹太人,时间一长竟也当真,不仅在穿着、食物上,还有去教堂的次数上,整个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用妈妈的话说,“他比犹太人还犹太人。

”一旦深陷某个方面,思考的角度也会随之转变,人很难自拔,甚至想不明白。

想起中国的两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像我们看尤里、看麦克,思维被导演牵引,站在了主人公的角度思考。

所以《战争之王》、《教父》这些影片让我们为那些把道德踩在脚下、把卖淫凶杀戏弄警察当成乐趣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反派”毫不吝啬地送出了敬仰之情。

没有哪个正常人天生暴力,更不会无缘无故地触及道德底线,每个人的犯罪行为都有一个前因,就像强奸犯多有不幸的童年。

但若是由此而去量刑定罪,那大可取消监狱,只留精神病院就好了。

若以希特勒为主角,从他悲惨的同年、不幸的生活、艰辛的付出开始,我们也能为他的罪行找到各种理由。

电影的主角是很容易被大众原谅的。

影片中,尤里给了自己无数的理由。

但局外的老婆比他更明白:“there is nothing illegal, but it is wrong.”并非合法的都是道德的。

从小做到大,生意的兴隆使他有了奢侈的习惯和对金钱的崇拜。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妻子艾娃·方田(Ava Fontaine)开心地走过来告诉他,“儿子会走路了”。

他却只顾亲吻电视,亲吻冷冷的屏幕后即将产生的巨大市场。

影片中,尤里捎带而过的回应让妻子脸上浮现了一丝悲伤。

生活中的小事不足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但这也许就是转折。

在后期,狄米奇将军(Dmitri)、军火商席米恩·怀斯(Simeon Weisz)的死亡,都要归咎到他的头上,他甚至已开始为了生意的红火而厌烦世界的和平。

道德的底线在诱惑地压迫下不断向下移动。

我认为,在电影中,他弟弟维塔利(Vitaly)这个角色,更像是在反映他心中的良知部分。

当然只是指军火方面。

他说,不知道弟弟在逃避什么。

其实,那只是因为站在了自己的角度。

虽然弟弟的长相很叛逆,却很善良。

电影中有个特写,当看到一排排儿童被军火商卖出的武器枪决,弟弟于心不忍,哥哥却忙着捡钱。

弟弟吸毒是为了麻痹自己,麻痹心灵忍受的折磨。

恍惚时他想到了什么?

他的家乡乌克兰。

良知为此付出了生命。

当看到山下的一片帐篷,有妇女,有儿童,而自己卖出的武器将马上用于将这些踏平时,于心不忍的弟弟试图阻止交易,被枪杀。

哥哥则继续完成交易,拿走了钻石。

片中的另一个角色杰克·瓦伦丁(Jack Valentine),更像是代表着法律。

讲证据而且死板的法律,被当权者操纵着的法律。

在结尾,我们看见了法律向政府妥协。

也许可以猜测,不论是法律中的漏洞,还是执行地力度,都有政府在背后的暗地操作。

而政府,为了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采取不愿摆到台面上的动作以便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军火商便被利用,成了爪牙。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满地的子弹,上面打着字幕:This film is based on actual events.While private gunruners continue to thrive. The world's biggest arms suppliers are the U.S., U.K., Russia, France and China. They are also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尽管军火走私变得越来越严重,但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依然是美、英、俄、法、中,他们便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尤里在面对诱惑时尚且如此,那政府在更加巨大的诱惑前会做出什么不屑于道德底线的事呢?

博:http://xiaogs.org/2008/12/11/299.html

 2 ) 废墟堆上的残局——[战争之王]

cage的脸总是带着他那种标志性的无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直接导致了我周围无数他的拥趸。

选他作为[lord of war]的主角显然再合适不过——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火商,如果你将所有战争的爆发原因归咎于他一个人、或者这个生意圈,是片面的,不理智的。

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组成,内因决定外因而外因作用于内因,两者相辅相成,”战争—军火“同样如此。

即使如cage在片里所扮演的yuri一般,被家人不齿并抛弃,被警察三番五次地跟踪、找茬,甚至眼睁睁看着血亲在面前迎来无比残忍的死亡,却仍然让人恨不起来。

至少我恨不起来。

这倒和cage的脸没多大关系,关键之处,他自己说了,军火交易能够始终存在,归功于他背后有形或者无形的无数张黑手,他成全着他们的利益,当然,在某一天里同样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一切都毫不奇怪。

所以你可以在片里看到非洲部落血淋淋的、明目张胆的屠杀,而背后的始作俑者却根本不用担心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会遭遇同等的待遇。

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隐喻。

我们以为非洲穷,又足够落后,所以那里谈不上法制及民主,所以那里是最理所当然被拿来说事儿的地域,但反过来想一想,这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能百分百做到法制?

或者民主?

或者公正?

再退一步说,如同yuri的兄弟vitaly的亲眼所见,即使没有大规模的军火供应,那些被侮辱及损害的人,难道就一定能够逃脱压迫的魔爪?

不,不能够的。

没有枪,他们还有刀;没有子弹,他们还有棍棒,而中国明朝的十大酷刑,更是不需要什么现代化设备的活生生的天才型的发明。

这些,都不是理由。

当然,当然,这么说不代表我是在为以yuri为首的一群军火贩子找推脱的借口。

一方面他们自己是牺牲品,而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充当了高级利益者们的走狗。

yuri的悲剧,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命运的最终走势却又毫无摆脱的能力。

众叛亲离的下场是个必然,但他有没有挽回的可能?

回答是:no。

在vitaly要求他终止买卖的时候,yuri面临的是性命之忧,他当然犯不着去和一群真正的恐怖分子较真,所以vitaly光荣地、但又毫无意义地倒在枪林弹雨中;在非洲达官找上他的时候,他同样可以拒绝也确实拒绝了,但鬼神使差还是走上了军火之路,难道他会不知道一去不回头的后果?

难道他会不知道这会导致家庭的解体?

他当然很清楚,却身不由己。

有很多人将之归为yuri的本性软弱或者禁不起诱惑,我看过于简单和类型化了。

他是一个“除了贩卖军火没有任何特长”的男人,他是一个始终力图自保的男人,他和我们每天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千千万万张脸孔一样,希望能够带给自己心爱的女人想要的东西,他是个生意人。

仅此而已。

所以最后他个人的结局,已经是对他所做的一切最大的惩罚。

你能说他的出狱是种幸运么?

你根本笑不出来,也高兴不出来。

真正可恨及可恶的还是他背后那些掩起了面容、也许仍然大权在握、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却道貌岸然的一群政客。

这就像片尾打出的字幕一般发人深省:世界上最大的军火输出国,是美俄英法中;而这五国,同时又是为了和平而组建起来的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也许你可以说,没有武器又怎样去维和?

问题是,难道武器以及军事力量的强大真的已经成为维和的唯一方式了?

是否应当在面对着被炮火轰炸成一片废墟的土地一边收拾着残局一边去谈“维和”呢?

这本身不就充满了讽刺么。

 3 ) 谁是战争之王

连毒品都是世界上利润第二高的商品,只有军火贸易排在它看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铤而走险了.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军火商人的成长经历,个人的机智和能力毋庸置疑,体现了军火商的心酸和生意的艰难,个人创业的典型哦.影片从从一片子弹中的独白和一颗子弹的制造,出厂,到最后射入人的身体开始,最后以一片子弹结束,我喜欢这样的开场别出心裁,我喜欢这样的结尾触目惊心.对了还有这样的天衣无缝的情节设计和精彩绝伦的对白,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一片平地铺满了黄灿灿的弹壳,一个男人身穿西装、手提皮箱的人背对观众。

"全世界一共有五亿五千万支军火,那就是说每十二个人就有一只枪。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十一个人也有枪。

"这就是本片的主人公尤瑞•奥洛夫,而这段独白也将尤瑞的理想(或者应该说是野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黑帮林立、火并冲突不休的纽约小敖德萨长大的尤里,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亲眼目睹了一场血腥的黑帮火拼,突发奇想要做军火生意.之后他又说服了自己的亲弟弟维塔利,共同开始了他们追逐财富的梦想.  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干旱贫瘠的阿富汗高原,冲突不断的南美洲,一望无际的非洲,战乱不断的阿富汗,世界各地都可以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是聪明的,可以从一名不闻做成大的军火商,可以靠改变船名逃避检查.他得到了金钱,可是他的弟弟却染上了毒瘾,被送进了戒毒所。

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开始,随着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

他大肆倒卖、走私军火,一夜暴富.后来在非洲利比里亚总统的帮助下,尽管他很不情愿的除掉了自己生意上的竞争对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供应商。

一个人再成功也有孤单的时候,于是通过精心的设计,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能与艾娃"偶然"邂逅的机会。

凭借个人魅力和吹嘘出来的财富,他赢得了艾娃的心,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他很爱自己的家人和妻子,他把儿子的玩具枪扔进垃圾桶,他自己出钱去收藏妻子的画,他为了让妻子不伤心,他金盆洗手,开始做正当的生意了。

后来那个利比里亚总统和他的儿子利用到联合国开会的机会找到他,他又一次被他自己击败了,拉上刚刚戒毒成功的弟弟,再次踏上了非洲大陆.结果却是带着弟弟的尸体和钻石返回美国.可在通过机场安检时,留在维塔利体内的一颗子弹将他送进了警察局。

不仅是这颗子弹,警方已经掌握了他全部的犯罪证据。

原来,就在那天他出发去非洲时,被警方跟踪的艾娃带着他们的儿子跟踪了他,并用儿子的生日成功地打开了他的秘密集装箱的密码,发现了里面所有的秘密。

最后,艾娃带着儿子离他而去,母亲也已经不认他,还要郎当入狱.如果你以为这是最后的结局你错了.他被放了出来,原来,长期以来,他一直在和一个神秘人物--撒登中校合作。

此人是美国陆军中校,他代表的是美国政府。

为了美国国家利益,他们需要尤里这样的军火商,去做一些他们不能公开进行的交易、阴谋。

最后,尤瑞又一次回到非洲,干他最在行的,运送"雨伞"到撒哈拉沙漠。

这些靠着战争发家致富、独霸一方、称孤道寡的"战争之王"和他们的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对抗。

他们的理想、奋斗,在无数的阴谋诡计、血腥杀戮中成功、辉煌,他们似乎无愧于"战争之王"的尊号。

然而,他们却输掉了最宝贵的亲情、爱情、友情……,所有这些人世间最值得留恋的美好事物。

除了金钱和那些杀戮的工具外,他们还有什么?可是军火商毕竟是军火商,他们只能买卖,却没有能力去制造军火,有能力制造军火的除了国家还有谁?于是想起了尤瑞和他的对手在警察局里的一段对话"让我来告诉你将会发生什么,这样可以让你有所准备。

很快,会有人来敲门,你会被叫到外面去。

在过道里,会有一个官阶比你高的人站在那里。

首先,他会祝贺你所做的一切,你使世界成为一个和平的地方,你会得到嘉奖或升职,然后他会告诉你,我需要被释放。

你会反对,你也许会以辞职来要挟他,但是在最后,我会被释放。

我被释放的原因,和你认为我会被判刑的原因是一样的,我和一些世界上称自己为领导人的人打交道,这些人当中有一些人是你的敌人的敌人。

世界上最大的军火交易商是你的老板,美国的总统,他一天卖的,比我一年卖的还多。

有时,在枪支上找到他的指纹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有时,他需要像我这样的自由工作者,来支持那些他不方便支持的军队。

所以,你称我为恶魔,但不幸的是,对你,我是一个必须要存在的恶魔。

"

 4 ) 又一个交叉的命运

如果我拍电影,就应该有一部是这种风格,符合我的思维习惯:1.无论哪一个细节都可以颠倒;2.你可以有无数种观后感,却没有标准答案;3.可以思考的幽默感。

总的来讲,按照中国的分类,就像是中国第6.5代电影人的可公映作品。

“全世界一共有5.5亿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1支枪。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 ( 小声嘀咕一句:军火商同志必定是没有见过柳州成本20元一支的高精准“土制步枪”才会有这么保守的数据。

)一地金色子弹的开头独白。

然后是片头:一颗子弹从脱身于一块铜片的制造到运输到非洲,最后到没入街头混战中一个少年的前额 。

摄像机的角度总是在子弹后面紧紧尾随,就像是绑在子弹屁股上的针孔摄像机的视角,与《阿甘正传》中的那片羽毛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片中几乎每一个场景中的人物都会让我不断揣测他们的心态。

太多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物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交汇在世界的同一个点上就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比如有一个镜头:不杀人的军火商,杀人的暴君,被杀害的暴君的支持者,渴望武器改变命运的被统治者,连接点就在那把手枪上,交叉的命运,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小说,非常有意思。

不想再从道德意义上探讨这部片子,没有意义,因为没有标准。

人的残忍,并不是由于武器而提升的。

就像接近影片的结尾,没有现代化的枪械,他们可以十几个人用砍刀砍死一对母子,没有刀,只能徒增母子痛苦的时间,因为他们必定会死,只是死的方式不同,想象一下被牙齿和指甲撕碎的感觉。

现代化的武器,提高了死亡的效率,也缩短了死亡的痛苦时间。

是以死亡的数量的残忍来代替死亡痛苦的残忍。

上帝已经不在了。

May something can bless us.http://buggy.blogbus.com/logs/2006/01/1849685.html

 5 ) 世界本就邋遢

如果没有那个说教的结尾,《战争之王》会给我更好的印象。

世界既然已经如此残酷,为何还要劝人向善呢?

不如像羽·泉唱的一样:“我宁愿你冷酷到底,让我死心塌地忘记。

我宁愿你绝情到底,让我彻底的放弃。

”尼古拉斯·凯奇身体里流淌着躁动的血液,表面上却冰冷异常,如同岩浆。

这样的电影对于尼古拉斯·凯奇来说才是正道,《风语者》那样的垃圾还是留给“岩石”约翰逊他们吧。

令人遗憾的是伊桑·霍克,演了这么多年,一提起他,人们还是只提他是乌玛·瑟曼的前夫,或许是太帅了的缘故吧。

电影里面有很多小细节值得仔细玩味。

由于布什的新保守主义的实行,一贯左倾、身处民主党大本营的美国电影人了一系列“政治不正确”的作品,远的如《华氏911》,近的有《晚安,好运》、《辛瑞那》,还有这部《战争之王》。

对于美国,这都是片面的真实。

真实的美国,在辽阔的大平原腹地,他们朴实、守旧甚至封闭。

应了那句话:世界本就邋遢,天堂地狱一家。

ps:下面转自台湾网友的资料收集。

1.本片沒有任何美國公司在幕後操作,資金來源都刻意排除美國.2.本片基本上都是根據實際事件.男主角是結合五位軍火商人的化身.3.本片獲得軍火走私商人相當多的協助.4.導演,編劇,製片都是同一人(紐西蘭籍),---> 奧斯卡提名編劇 (楚門的世界)他花了一段時間和真正軍火走私商人接觸, 而將所見所聞結合成電影劇本.5.片中使用超過3000把AK47真槍,原因一是因為道具槍比真槍貴, (這是真的......已獲各軍武網站比較證實 XD)另原因是有走私商的幫忙,他們的效率比製片公司還要好.6.經典場景-整排待售的坦克.第一,這些坦克全是真的,而且是屬於一個捷克籍的軍火商人所有.第二,該場景拍攝前,還事先知會了NATO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避免造成不要的緊張和誤會.-->軍隊集結第三,這些坦克只肯借劇組拍攝到去年底,因拍完後, 全被擁有者的軍火商賣給利比亞 .....

 6 ) 意淫的,虚伪的,被高估的,普世价值

蹩脚的反战片,稍微沾点政治边还是不达战争和军火的本质,更是充满了对非洲国家所谓独裁暴君的意淫,看下来浑身难受,跟所有差劲的反战片一样,就是为反战而反战。

帝国主义是最可怕的隐形独裁!影片若隐若现地碰一碰冰山一角自我陶醉地好像已经完整了对帝国主义的批判。

影片的人设和时代背景实际上很有意思,完全可以大作文章,从苏联跑到美国来自乌克兰的一家人,像极了苏联解体迷失的加盟共和国,弟弟在把鸦片画成乌克兰地图的画面很感人。

这个画面和开头那个子弹主观视角的镜头是我最喜欢的两个镜头。

其他的别无所长,哪怕人们津津乐道的好像碰到美总统了就高潮了,这也完全是无所谓的。

美国政府只是资产阶级政府,众所周知你可以黑任何一个总统但你在老板公司上班就不能公开骂老板,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全片主线充斥着让人厌恶的美国视角,他看待非洲人简单粗暴就是恶魔,百姓就是待宰的羔羊,美政府就是幕后黑手,仿佛只有他是真正的好人,其实不过是帝国上流公民的假惺惺和意淫!要知道战争不一定都是坏的,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武器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在使用他的集团是哪个阶级代表谁的利益。

西方自由主义典型的错误就是把武器科技看得无比神圣,仿佛他的横空出世就是要毁灭世界,这是天然对世界和人的不信任,当然统治者掌握的世界确实不让人信任然而他们把这个当做从来如此,无可改变,然后把某些集团阶级犯的罪归罪于一切人类一切武器,荒谬至极!同时非洲的集权主义者不是以杀为乐,肯定有买办也有民族主义的捍卫者。

而美帝把军火往全世界运输是为了什么,影片模棱两可,仿佛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共济会似的组织。

其实就是为了国家利益,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在非洲的利益,你哪怕在片中加上独裁暴君用美国军火杀非洲人民,而美国资本家正和政府要员在饮酒作乐,矿在挖油在采,接着奏乐接着舞,那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片子了。

然而你塑造得如此单薄,哪怕是封建社会的君王也不带这样的精神病逻辑吧!

军火商的弟弟贩卖了这么多趟军火,难道他不知军火是用来杀人的吗!

还是他不信教!看了一眼要被处死的百姓,突然圣灵附体要牺牲自己拯救他们。

这时候大概率是选择不看,人必然是感性的,他顶多是转过头去,赶紧走人,不要听到枪声以免让自己良心不安。

一个倒卖几次军火的贩子居然会为了素不相识的非洲百姓而牺牲自己,真是普世价值高啊!

影片所反的恰是自己所犯的衍生物!真是以己之道还施己身!

 7 ) 《战争之王》:沉入地狱,继续存活

(写于2017年1月)黑烟飘散的街口,鸟儿在安静地鸣叫。

男子西装整洁,站在一地金色地毯一样的弹壳上,与周围的景象格格不入。

他转过身,脚下的弹壳发出清脆的磕碰声。

他露出一个转瞬即逝的微笑,然后平淡地说:“5亿5千万支枪在全世界流通。

也就是说在这个星球上,每12个人就有一个人有枪。

那么唯一的问题是……”他快速抽了一口雪茄,又解脱似的缓缓吐出烟雾,“怎么让剩下的11个人也有枪?

”他又微微一笑。

然后视角转换给一枚子弹,它在流水线上被生产装箱,运输到非洲的战场,装进弹夹,打出去,最终击穿一个孩子的头颅。

当子弹向他飞去的时候,那个孩子正持枪扫射,眼神默然。

这是影片《战争之王》的开头,一个问题,一场杀戮。

它一开始就不想让你太兴奋,它要把你狠狠敲晕,要你安静下来听它讲。

欺骗与隐藏Yuri是住在纽约的乌克兰移民,他不甘于社会底层清贫的生活,想要发财致富。

于是他选择了倒卖军火。

从把第一支UZI冲锋枪卖给纽约的黑帮开始做起。

他是一个天生的军火贩子,他能敏锐地找到合适的货源,准确地钻过法律的漏洞,狡猾地躲过警方的审查,最后从危险的军阀、独裁者、毒枭、恐怖分子那里拿到钱,全身而退。

他把以色列产的枪卖给阿拉伯军队,把中国造的军火卖给阿富汗正在与苏联人作战的塔利班……没有他,“很多地方根本打不起一场像样的战争”。

苏联的解体给了他莫大的机遇,他通过在乌克兰担任军官的叔叔,倒卖苏军的枪炮、坦克、直升机,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终于他成为军火大亨,手眼通天,业务精熟,腰缠万贯,家庭美满。

唯一的问题在于,他所做的事情本身,非同寻常。

在倒卖军火的过程中,Yuri必须亲身经历,甚至助长世界的残酷。

他售卖的不是饮料和洗衣机,而是杀人的武器。

在黎巴嫩,当地武装用新买的枪处决一群孩子;在阿富汗,他数着成摞的钞票,不远处就是战死者腐烂的尸体;在利比里亚,独裁者富丽的宫殿之外是破败的街道,被暴政砍断肢体的普通人,和街道中央尸体上猖狂的兀鹫……他没有参与战争,没有发动战争,没有贩毒、奴役或屠杀,他告诉自己,自己没有罪。

然而事实上,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钱浸透了鲜血。

他说即便自己不去干也会有其他人去,罪恶不会因为他收手了就减少。

他也清楚这套说辞的苍白无力,他只是试图欺骗自己。

他不惜财力地安排了一场“巧遇”,成功俘获了梦中情人Ava,与她结婚。

Ava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只知道他很有钱。

其实她早就感觉到了他的不正常,她也猜出了Yuri的钱并不干净。

但她选择了不去问,而是安心地过着优渥的生活。

她对他说的话很煽情:“我不想听你说谎。

”煽情之后的要求是:“Don’t risk us.”在美满的家庭、市中心的豪华公寓、18克拉的钻石面前,Ava放下了那些“多余”的道德考量。

但最终Ava帮助警方找到了Yuri犯罪的证据。

警方能够说服Ava配合他们,不是因为战争的残酷、她丈夫罪行的深重,而是Ava的父母也恰恰死于军火贩子卖出的枪支。

当Yuri的罪行与Ava的切身无关的时候,Ava可以装糊涂,相夫教子,只要Yuri没有“risk us”。

当Ava终于意识到Yuri的罪行与自己有关,虽然只有一点点关联的时候,她才肯承认自己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全都沾满了鲜血。

Yuri的父母也是一样的。

父亲多次告诫Yuri“举头三尺有神明”,然而也就仅此而已。

他们也和Yuri一起生活,不去过问儿子的真实事业。

直到最后Vitaly的死,才使他们与Yuri彻底决裂。

正义,或者道德,往往就是这么无力。

它们不能使人放弃自己的丈夫或者儿子。

最终使Yuri家庭崩塌的不是他的事业带来的罪恶感,而是这事业损害到了家人的切身利益和感情。

在这之前,全家人都选择了忽视,假装远方那些因为军火交易而死去的生命从来就不存在。

大家都在欺骗,互相欺骗,自我欺骗,直到被刻意忽略的不断蔓延事实将假面具彻底撕碎。

Yuri在家庭生活中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真实事业,一如他在工作中刻意隐藏起自己的温情,让自己足够冷血,足够寡廉鲜耻。

但他对自己温情的隐藏,也正如对事业的隐藏一样,最终宣告失败了。

他隐藏在集装箱里的办公室的锁,密码是儿子的生日;办公室里除了枪支的样品、交易的资料和假的证件,还有一幅自己匿名购买的Ava的画。

而这一点隐藏不住的温情,最终会因为妻儿对自己的背叛、父母对自己的永不饶恕,彻底消磨殆尽。

走出审讯室的Yuri已经彻底蜕变,他已经是孤家寡人,没有任何牵绊,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他所擅长的、已经成瘾的军火生意中。

“Brothers in arms”当Yuri做军火生意,需要一个合伙人的时候,他说服了弟弟Vitaly。

不是用利润,而是用感情。

“Brothers in arms”,他这样对弟弟说。

影片里这句台词应该用的是乌克兰语,我并不懂这句话在乌克兰语里是由什么词组成的。

但是画面下方的英文字母是:“Brothers in arms.”而“Arms”,恰恰有“武器”的意思。

于是这个厨艺差到会使人连霸王餐都不想吃的小厨子,成了军火贩子最忠实的合伙人。

这对“Brothers in arms”的合作非常顺利。

弟弟总能及时领会哥哥的心意,也能让哥哥把身后放心地交给他。

只是Yuri也发现了,Vitaly在逃避着什么。

Yuri一直在告诉自己,他只是把武器卖给别人,别人拿着武器做什么,与他无关。

他也是这样告诉Vitaly的。

但是,Vitaly没能像Yuri那样骗过自己。

在Yuri的心里,有对出人头地的渴望,有金钱和地位,这些东西帮着他欺骗自己,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无辜的。

然而Vitaly的心里没有那些,而有温情。

温情让他甘愿为哥哥赴汤蹈火,也使他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当你明知买家要用武器来杀人,却仍然卖给他武器的时候,你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了共犯?

Vitaly撕扯着自己,他内心的撕扯一直被小心的掩盖,也许他选择吸毒,正是要逃避这种撕扯。

当他长期不接触这种生意之后,他的毒瘾差不多痊愈了。

然后就是Yuri在短暂的悔改之后重操旧业,再次恳求弟弟做自己的搭档。

这一次Vitaly彻底在撕扯中被毁灭了。

在塞拉利昂,兄弟二人在一处高地上与武装力量头目谈生意,不远处就是一片白色的帐篷,里面是将要被处死的妇女儿童。

张牙舞爪的士兵开着皮卡,像包围着羊群打转的狼,砍死试图逃跑的一对母子。

一旦这笔交易达成,卡车里的枪马上就会被用来屠杀眼前的这些人。

如果原先兄弟二人面临的问题类似于:按下一个按钮,你会得到一百万美元,但是在别处,会死掉一个和你没有关系的人,你会怎么选?

这样他们可以欺骗自己,认为看不到的就不存在,最终按下那个按钮。

但现在呢?

把那个将要死的人放在你面前呢?

你还能按下按钮吗?

当这一切活生生摆在你面前,你还能骗自己说这事实不存在吗?

于是Vitaly死了,但他最终也没能阻止这场屠杀,就像他没能阻止以前的、将来的那些屠杀一样。

我不知道Yuri在弟弟死的时候心里都有什么,可能有震惊,有悲痛,有对被杀死的恐惧,他还是完成了这笔被打断的交易。

子弹呼啸着扫过帐篷,白色的布上溅起血迹,然后,按上一枚绝望的血手印。

看着弟弟的尸体,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他们还没有涉足火药的那一天。

在餐馆的后厨,Yuri看见后厨的门上贴着“小心恶犬”,他问Vitaly是不是想吓人。

Vitaly说不,这是在警告自己,小心自己心中那只随时想攻击生命、欺凌弱小的恶犬,提醒自己要“be more human”。

Yuri反问道:“Isn’t be a dog part of being human?”人的心里有那么一只恶犬,它狂躁贪婪,它寻觅血腥,它吞咽着你对罪恶的感觉,你杀不死它。

你警惕着它,尝试着、努力着去忽略它饥饿的嚎叫,让它骨瘦如柴,让它虚弱,然后“be more human”。

你也许在不知不觉间把它喂得越来越壮,胃口也越来越大,你发现它在啃食着你心里一些你不想让它吃掉的东西,你感到它的趾爪和牙齿刺得你疼痛,于是你去与它搏斗,想要套上它的嘴,剪掉它的指甲。

或许你赢了,但不久之后它又挣脱了嘴套,长出了新的尖利的指甲,然后又是一番新的搏斗;或许你输了,它为所欲为,你对血腥不再有任何抗拒,你对罪恶彻底麻木,你一次又一次去填饱它容量越来越大、消化越来越快的胃……输了也没关系,你还活着,你会渐渐习惯这样的生活,就这样一直继续下去。

Vitaly赢了,他死了;Yuri输了,他活着。

影片的最后Yuri说:“世界上最后活下来的人一定是军火商,因为其他人都在忙着互相残杀——生存的秘诀就在于不要参与战争,尤其是和自己的。

”Yuri放弃了和自己的战争,他最终彻底服从于内心的欲望,于是他得以生存。

活在地狱里Yuri对军火交易的依赖已经深入骨髓。

他的确很擅长这一行,总能急中生智,隐藏和销毁证据,逃过警方的拘捕,在枪声和血腥气之间冷静地与危险的卖家讨价还价。

当Ava劝他收手的时候,他说自己收不了手了,因为“I’m good at it”。

他尝试着去改做合法的生意,但他根本无法习惯这样的生活:陌生的领域,低利润,没有刺激……所以他最后还是干回了老本行。

Valentine警官是Yuri的宿敌,他是正义的化身,坚守法律,维护秩序。

他完全可以把Yuri杀死在非洲的荒郊野外,但最终坚持要让Yuri受到来自法律的审判。

最终他成功抓住了犯人,却又要眼睁睁地看着他被释放:因为Yuri的军火生意是大国主导世界秩序的一环,Yuri受到了强权人物的保护。

他对Yuri说:“我会跟你说你下地狱去吧,但我想你早已经身处地狱。

”然后审讯室响起敲门声,一个人来宣布释放Yuri。

Valentine就这样被自己守护的秩序摆了一道,他为之服务的美国政府才是比Yuri庞大无数倍的军火贩子,他费尽心血抓来的犯人,是他上司的合作伙伴。

Yuri只是一张巨大的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这张网络由世界各大国共同编织,网罗了全世界,建立了一种混乱中的秩序。

为了维持国际秩序,为了自己的国家、势力的利益,军火在他们的默许下流通。

那些发生在其他国家的杀戮与血腥,也就被默许,甚至鼓励了。

杀死人最多的武器不是核弹,而是最普通的枪支。

Yuri不是什么战争之王,他只是真正的战争之王的工具,出现在那些政客们不方便出现的角落,支撑起那些政客们不方便支撑的战争。

政客们需要Yuri,于是Yuri被释放了。

被释放后的Yuri的确活在了地狱中。

他的妻子和儿子离他而去,弟弟永远地长眠,父母也不认他了。

内心的恶犬肆无忌惮地吞吃了他仅剩的温情,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售卖战争的机器。

但活在地狱里又怎么样呢?

他会习惯这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找到归属感,就这样活下去。

地狱就是他的人间。

从纽约小奥德萨街头的普通青年,到大而不倒的“Lord of war”,Yuri的蜕变是无数人生活的缩影。

社会价值观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去追逐金钱,现实的条条框框又束缚住我们的手脚。

在欲望与现实的撕扯中,有的人选择去从条条框框上入手,从钻规则的漏洞,到对规则化而用之,甚至破而用之。

不知不觉间,在改变外部规则的同时,内心一些基本的原则也悄然转变。

在庞大利益的诱惑下我们丧失了对远方无数人的关怀,失去顾忌和廉耻,对灰色的刺激产生毒瘾。

最终愿望达成,风光无限,可人早已成为两只脚的野兽,当初真实的自己早就不知道死在了何时何地。

人性就这样被泯灭,人就这样被异化。

但异化了又怎么样呢?

在地狱里,人照样能活着。

在最后,影片没有说“本故事纯属虚构”,恰恰相反,它强调:“The film is based on actual events.”现实,远比最沉重的银幕更沉重。

 8 ) Jeff Buckley - hallelujah

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一阵熟悉的旋律响起,不过一时有些想不起来,使劲的想英伦三岛上的英伦小伙子们,最终终于想起来,是Jeff Buckley,他的hallelujah,我相信发家致富比所看到还是要艰难很多的.唯一不明白就是弟弟为什么宁愿一死,只为了捣毁那一车弹药,似乎思想境界转变的太快了点,没有军火的帮助,冷兵器同样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些惨剧,不是少卖点军火可以改变的.

 9 ) 好的电影可以操控人心!!!

最近刷抖音看到好久不见的王小伍又在做电影赏析,这次是在做影史定格百搭镜头系列,讲的是《战争之王》,听他细讲了一下开头发现确实很惊艳,晚上睡不着就找来了看。

电影上来第一个镜头就是满地子弹壳,向上摇出一个人物背影,背影中的男人身穿西装手提公文包,俨然一个商务人士的打扮,远处背景中浓烟滚滚,一片战败后的景象。

这个镜头很有意思,子弹、场景和人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下就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主角是谁?

站在这里干嘛?

感慨战争的残酷吗?

不知道,往后看。

镜头推进,人物转身开始面向观众讲话:“在这个世界上一共有5亿5千万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一支枪。

”人物煞有其事的像纪录片主持人一样,介绍了一组关于枪支的吓人数据,让你误以为他接下来要说一下自己对这个数据的担忧。

但主角说台词的节奏稍一停顿,配合拿出雪茄小吸一口的动作,又说出了出乎意料的一句台词:“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短短的两句台词加上一个动作,道貌岸然的军火商形象立马竖了起来。

不光台词精彩,接下来的镜头也很精彩。

导演用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子弹的一生,让我们意识到子弹的生意完全是合法化、正规化、流程化的,它是全自动机器流水线作业,有质检、有封装、有物流运输,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和普通商品并无区别,直到子弹被枪打出的那一刻,观众才意识过来这不是普通的生意,而是一个关于杀人的生意。

我觉着这部电影就像是这个开头一样,具有操控人心的力量。

在普通人的是非观里,发战争财是不对的,做杀人生意也是不道德的。

但电影里的军火商就算是在国际警察的时时盯梢下,却一次也没被抓进监狱。

他很懂法,甚至比警察懂得还多,他钻研各国法律漏洞,在灰色地带游走,让你在法律层面无法对他做出任何指控。

而且因为他生意的特殊性,让他接触到的人都是特权阶级,这些人要不统治着一个国家、要不是某个地方的军阀、要不还是军部的政要,就算是他触犯了法律,他一个电话打出去,很快就有人来给他做担保、交罚金,不出24小时,他就能安全地离开监守所。

你会想法律层面没有指控,道德层面总该有吧。

不好意思,也没有。

他觉着自己就是在做一门生意,把一个带有安全阀的工具卖给各方有需求的人士,至于这些人怎么用这个工具和他无关。

他没有拿枪逼着这些人开抢战斗,他也没有想要害人的意愿,至于拿到枪之后发起的战争和屠杀都是客户自己的选择,与他无关。

所以就算他亲眼看到某个第三世界组织上一秒刚买完他的枪,下一秒就屠杀了整整一个村子,他也没有丝毫负罪感。

这种人,在小说书里我们都会说他丧尽天良、泯灭人性,但在现实生活里不少人都愿意过上他的生活,居住豪宅、出行豪车、与政要做生意、追到梦中情人、拥有美满家庭。

看电影时,你甚至会不由自主的站在他那边,你不愿意妻离子散、众叛亲离,你甚至都不想让警察抓住他,因为整个氛围营造的他就是主角,不能出事、不能死去,这个故事离开了他就无法讲下去。

等到亲朋好友都弃他而去时,你甚至还在庆幸,这下他再也没有软肋,可以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最最最可怕的是,电影最后的一行大字:本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

等到看完查资料才发现,本片里的整排待售坦克、3000把AK47以及很多其他武器,都来自于真正的军火走私商人赞助,本片的拍摄资金也是来自于军火商,于是就明白了这不就是一部军火商洗白宣传片嘛。

然后对于片尾道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就是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也产生了莫大的怀疑,因为一个立场都不对的人给出的结论又有多大的可信度。

不过这个片子也会引发诸多反思,比如:良心是会引导人向善还是向恶?

规则到底保护的是哪方利益?

武器该不该承载道德意义?

战争到底又是如何打起来的?

 10 ) 邪恶必然存在

又看了一次《战争之王》,试图写点东西。

片子像是军火商尤里·奥洛夫的传记,从发家开始,到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战争之王”。

世界上大部分的军阀和领导者都跟他做过生意,世界上绝大多数战乱地区都在用他卖的武器。

也许,他带来了这个混乱的秩序,带来了无数家庭的灾难,带来死亡的阴影,然而这个邪恶的化身却是必然的必须的存在。

这是一个反讽还是一个悲剧?

或许,两者都是。

片子从尤里的视角出发,讲一次次的生意,讲他眼中的世界。

于是作为观众,不可避免的先把感情投注在了他这一边——更何况,扮演者是如此富有成熟魅力的尼古拉斯·凯奇。

有需要才有生产,有人打仗自然需要有人供应军火,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贩卖军火,赚钱,也就显得无可厚非。

我们随着尤里看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军队高层将军火私自贩出,和平主义者和宗教徒们购买枪支,非洲一些战乱国家的小孩子用简易的武器武装到牙齿,宣称“自由xx”“民主xx”的团体们血洗敌手……一开始觉得新鲜有趣,慢慢的,觉出世界的许多荒谬,还是笑,只是味道变了许多。

这个世界似乎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有很多规则和定律,只是人们大都不愿琢磨。

看不透的人觉得它玄妙不可估计,看得透的人知道怎样趋利避害怎样更好的生存。

尤里属于前者,他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仿佛就是为了这么一项使命,才出生、长大、学语言。

邪恶是邪恶了一些,但他必须存在,否则正义就没了理由。

就像没有战争就觉不出和平的意义,就没有办法消耗过多的生产来保证社会稳定。

片子中很精彩的是尤里几次与国际警察杰克的纠缠。

尤里利用法律的漏洞躲避罪责,杰克虽明知尤里罪不可赦却毫无证据,只好眼看着尤里一次次逃脱。

尤其在非洲尤里飞机迫降的一段,情节设计实在妙不可言。

后来杰克终于抓住了他的猎物,对方却只是冷静的讲了一番话,告诉他自己的存在是一个必须,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很正义的人也需要他的工作。

因为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

杰克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他一直在追求正义和公平,不肯用非法的手段来维护法律。

最后他输了,看到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

因为世界并不是这么理想,它是很现实的。

矛盾必须存在,斗争亦然,否则一切都不能长存。

他的工作可能还会继续下去,只是因为社会需要这么一个工作,一个象征意义,但未必需要一定的结果。

想到最近一直在看的政治学,政治就是人们为了公共权力而进行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分配资源的过程。

因为人总有欲望需求,而这些需求要一些通常是稀缺的资源来满足,获得资源的同时又会产生代价,争夺公共权力就是为了获得分配资源和代价的能力,为了决定“谁得到什么”。

统治者会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其内部成员的政治意识,使其认同相同的主流的政治文化,得到了认同就得到了服从,统治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所以政治大概就是一种秩序,一种博弈,一部分人拿到了权力并想方设法维护权利,通过战争、大众传媒和民主选举等渠道驯服公众,希望自己的地位长长久久维持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一切都是工具,可能它没有太实在的意义,或者可能它今天的意义与昨天的截然相反,因为一切只是为了方便统治罢了。

就像战争,或许是因为要转移人民对于国内矛盾的注意力,又或者是用战争消耗来解决供过于求的经济危机,总之是手段罢了,从不存在为和平、正义的战争道理。

或许有一天,真的如《一九八四》里所描写的也说不定:人们需要的只是战争而不是敌人,战争的热情和战争的消耗有利于统治,而敌人有无尚在其次。

唯一能与利益做一下纠缠的大概就是道德吧。

很奇怪,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人心的向善也是天性,说到底,还是人在与自己作战。

对于人类基本道德的追求延误着我们唯利是图的脚步,例如正义、公平、民主、平等……最低限的道德,亦是最难达到的。

尤里的弟弟在最后一次买卖中突然觉醒,他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什么买卖,他不干了。

可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正义的维护让他丧失了生命,这就是现实对理想的嘲弄吗?

尤里已经彻底麻木了,他的弟弟用生命的代价企图唤醒他,但他流下一滴泪后,仍旧跌跌撞撞坐在了杀死弟弟的人对面,继续谈军火价钱。

他说,无论接不接受那些钱,他都失去了一些东西,所以他还是接受了。

尤里一直的理由就是:我没有拿枪逼着别人要他们开枪战斗,我没有想要害人,所以,我没有责任。

拿到枪之后他们要战争要屠杀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那不是我的战争。

每次看到他的辩解,我总会想到那段话:“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这是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的一首短诗,作者是一位叫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的德国新教牧师。

“不作为”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罪恶吧。

片中演员的表现都很出色。

尼古拉斯·凯奇自然不必说,伊桑·霍克的国际刑警也很出彩,而饰演尤里的弟弟的杰瑞德·莱托(Jared Leto)我最喜欢,是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大孩子。

导演安德鲁·尼科(Andrew Niccol)有很多较为有名的作品,但我看过的只有《楚门的世界》,《战争之王》沿袭了那时开始的反讽特色。

最后想说的是,很喜欢这部片子的摄影,流畅、震撼,光影运用得当,镜头长短交替,结构也很紧凑。

例如刚开始在子弹上推移的长镜头就很出色。

第二遍看完,还是认为这是一部可打五星的片子。

^_^

《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短评

很赤裸裸的表达一些很赤裸裸的事情,其实大家都知道

8分钟前
  • 李陌生
  • 还行

怎麼會有這麼傻逼的電影啊,一些白男想像白男guilt和白人救世主,cliche到我猜到每一個劇情,而且Interpol為什麼哪都能去指哪打哪?很難不覺得給它打高分的人都有點問題。

13分钟前
  • 義人青立
  • 很差

我忘了演的啥了

15分钟前
  • 自在人
  • 较差

这不是个人买卖,这是国家的生意,这是人类的巨型贸易。。。交易的是暴力与死亡。

19分钟前
  • 一片云
  • 推荐

爆点只有一个。买卖jh的引人好奇的店早已在观影过程中抹灭。

23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对军火商来说,签订停战的和平协议就是最大的不幸,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战争。

24分钟前
  • 凌生
  • 较差

卖军火拍得跟卖白菜一样了都

25分钟前
  • asfishinwater
  • 还行

I never sold to Osama Bin LadenNot on any moral groundsBack then, he was always bouncing checks

26分钟前
  • 饭特稀
  • 推荐

很久以前就听说了这部电影,小时候还觉得这电影的封面有点惊束。听说这部片子,男人喜欢的比较多,我想我骨子里有些这成分吧。我喜欢直接表露,喜欢直白。love weapone这是本性。

30分钟前
  • 格子间狒狒
  • 力荐

平铺直叙的故事里有多少惊心动魄啊~ 这个世界的真像,果然还是知道的越少越好。。还有少爷好帅~

32分钟前
  • 果子
  • 还行

婊TG婊五常就好好婊好了,用不着给凯奇洗白

34分钟前
  • Windia
  • 还行

和政府比起来军火商确实不算什么

38分钟前
  • 肖以默
  • 推荐

对主人公的把握很矛盾, 不清晰。

43分钟前
  • eastcosta
  • 还行

这类电影号称真实的电影,就像某麦的咨询报告—— 不能说它说的不对不真,但没一句说到点子上。

44分钟前
  • 秦幻零
  • 较差

这个电影竟然有两小时之长。。。还有各种狗血情节,话说我觉得他最后单身蛮好,那个老婆不得我心啊!~~

49分钟前
  • 夏荞
  • 较差

看以前就知道一定是审判失败者的后冷战式表述,但是电影的恶毒和拙劣还是让我作呕,我佩服自己居然看完了。比起凯奇角色夸夸其谈那些权力话语和资本逻辑以及虚伪的人性觉醒(不新鲜),伊桑霍克的那个正义者角色更苍白矫情且极度不真实。弟弟角色就更不值一提,看到枪毙儿童就此发疯的应该是美国中产阶级中年妇女,而不是移民小子。耽于物质的名模太太心照不宣式的装无辜也比她的绘画更拙劣。所有认为“世界原本如此且将继续如此”的论调都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话语,我们要做的不是跪下去认命,而是窥破它并用行动去颠覆它。其实这个题材(冷战末期到后冷战的国际军火贸易走私及不同时代的国际政经格局变化,大的结构中的个人奋斗神话与幻灭)原本可以拍得更深更广甚至更娱乐,但是到了好莱坞手上就注定会成为这种下九流蹩脚货。

54分钟前
  • Freddie Lee
  • 很差

豆瓣上的分数吓到我了

59分钟前
  • CC
  • 较差

目的太明显了,拍得挺无聊的

1小时前
  • Fimomo
  • 较差

没有什么良心发现,也没有什么洗心革面,更没有什么金盆洗手、痛改前非,我喜欢这个结局。这个结局看似违背了所谓的伦理道德,其实揭示了残酷世界的运行法则——它的残酷运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并不为所谓的良知、道义所转移。很多时候,所谓的道德,不过只是统治阶级为了约束普罗大众建立的洗脑法则。另外我感叹于男主的强大逻辑和始终如一,他有种豁达,就是不跟自己较劲。“我干这个是因为我只擅长于干这个”。

1小时前
  • 敛光
  • 力荐

我之所以只给2星是因为以nicolas来说这片子有点水。

1小时前
  • 七喜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