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巨人》算是一部心理层面刻画丰富的英雄电影。
人总是被自己的命运操纵,人也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束缚,,“绿巨人”即是如此,李安总是在这些神话、漫画人物的身上加上普通人的性格和处境,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理念藉此传达给观众。
如同那些最古老的传说,一个天命之子身上带着神的血缘,深深埋藏着神的力量,直到有一天他猛然间接受了自己半人半神的身份,一个英雄就此诞生。
无论如何,这些英雄的传说始终带着命运的痕迹,而英雄历来也不能诸事如愿,他还是要受到命运的束缚。
“绿巨人”几乎是世界上任何力量无法抵抗的,但他最终还是无法得到自己的爱人,这就是成为英雄的代价,也是英雄孤独的命运。
“别让我生气,你是不愿意看到我生气后的样子的”,影片结尾之前的这句对白是“绿巨人”系列漫画的经典台词,也在影片结尾正式昭告了超级英雄“绿巨人”的诞生。
布鲁斯终于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接受了“绿巨人”的身份,但这个英雄的诞生却是因为屈从了自己的命运,做了自己命运的俘虏,李安就在这种矛盾当中完成了英雄的制造过程。
这是种典型的东方式的辩证哲学,也难怪不少西方观众和影评人大叫难懂呢。
愤怒,是“绿巨人”的力量来源,是他本我力量的体现。
也使他丧失理智和智慧,成为怒气驱使的超级破坏者。
李安在影片中抓住了这个带有寓意的情节元素,再一次把普通人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带给影片中的超级英雄。
谁能不愤怒,无论谁愤怒的时候都会被怒火蒙蔽了头脑,“绿巨人”是一个普通人幻想中的形象,他能在怒火中成为英雄和破坏者,而这个宣泄了所有观众情绪的家伙,其实只是大众想象下的一个可怜虫。
就像是在片中布鲁斯所说的:“知道我最担心什么么?
每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当他向我袭来时,我会完全失去控制,…… 我喜欢那样。
”这就是“本我”的最直接体现。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是欲望。
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它的唯一要求是活的快乐、避免痛苦。
本我的目标是求的个体的舒适、生存。
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
按李安的话说,“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绿色巨人,如何去控制它、战胜它,这正是我想在片子里思考的。
”在影片中,在平静下来之后的布鲁斯,他能够很平静的思考自己所预见的问题。
他能够与贝蒂讨论自己发生变异的原因。
他找到了作为布鲁斯的自己,他的自我得到回归。
“自我”原意指“自己”,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找“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为本我服务,但是与本我的不合逻辑和非理性额的初级过程是 对立的。
本我和自我的强大冲突,使得布鲁斯痛苦,备受折磨,倍感难过。
在影片中,当“他的父亲”打电话,布鲁斯质问他“你对我做了什么”之后。
当他得知自己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后。
他曾经说过“不,你不该那样做。
我要把那种基因分离出来,我要把他们消除掉,我要在他们造成危害之前消灭他们。
”。
然而他的豪情壮志轻易的被“他父亲”的一句话所击败,似乎也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你和你的朋友贝蒂一定很想那样做,可是你真能消灭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吗?
我看不能。
”以及电影最后,“他的父亲”去看望他,要求他的回报,给予他力量时。
他无力的回答:“随你怎么想好了,我不会跟你走”、“别干了,别干了,别干”、“我宁愿死”以及那声大吼的“你走……”都体现了他的痛苦,以及“超我”的约束、规范力量。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在影片中,布鲁斯的痛苦有人就是因为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相互作用相互牵扯。
超我的目的是抵消本我潜在的危险攻击性,原则冲突时显而易见的。
作为中介或缓冲因素,自我在超我、本我和现实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自我一方面要同时满足超我、本我和现实这三者的要求,又要抵制他们的过分要求。
维护自身的自主性和安宁。
当本我和超我威胁到自我的控制的时候,一个人就会感到焦虑。
自我被削弱,自我力量被耗竭。
或者说,当自我的调节不成功,本我或超我一方变的过于强大时,它们之间的冲突就可能击垮我们。
这也就是布鲁斯感到痛苦的原因。
他自己无法合理的调节成为心里那个强大的“魔鬼”的冲击和经过自己意志控制、约束的“自我”的生活面目。
也就是“他父亲”所说的“可怜的人类”。
“超我”抵抗着“本我”的强大的力量。
让人感到焦虑痛苦。
在影片最后他颓然的坐在两个电极中间,等着他父亲的无力状就反应出了,它的无力,痛苦。
李安没有赋予绿巨人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形式”,让他去“救人”“救美”,而是让他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打破一切常规,运用暴力去破坏、去释放。
就是的绿巨人成为了一个“悲剧英雄”。
不过在影片的最后,他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法,他承认了自己“绿巨人”的身份,他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脾气,他隐居在了一篇绿色的密林深处,继续他的研究。
他做到了自己救赎。
“他做了自己命运的俘虏”,这也就是他的悲剧之处。
和很多好莱坞影片一样,爱情,成了拯救一切的天使,拯救了愤怒的“绿巨人”,也拯救了“绿巨人”破坏力量之下的受害者。
可是布鲁斯对于贝蒂的爱,在我看来更像是对于从小缺失母爱的布鲁斯的母爱的补偿。
贝蒂张开双臂拥抱布鲁斯就像是等待闯祸的孩子归来的母亲的形象。
而“绿巨人”也总是在无比的愤怒破坏中突然温顺地伏倒在贝蒂脚下。
而且做为女友,贝蒂并没有想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对于男友是百分百的支持信任。
她多次打电话给父亲,因为跟他在一起“我感到害怕”。
她把拯救了她的布鲁斯送到了他父亲 那里 长期的镇定。
她作为女友没有信心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她爱的人找到过去,战胜恐惧。
她所依靠的是强大的武力保护,而她所要对抗的却是她深爱的人…… 当她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要即将要对布鲁斯所作的事时,她只能漠然。
虽然李安如此设置这个任务的态度,不同于以往的好莱坞女友那样,永远的相信,毫不质疑的相信,但是无疑是这个任务显得更为真实。
话说,我们都是正常人,都会害怕不是么?虽然李安的这部《绿巨人》作为一部1.6亿美元制作成本,同样价位的宣传费用,一部用天文数字打造的电影,票房和评论都不甚理想。
但是做为人文气质颇浓的李安所要反应的,“如何去控制、战胜每个人心里的绿巨人”的具有深层心里刻画和研究的心理分析电影还是很有味道的。
真的觉得这是一部完全被低估的电影。
电影里有一些恐怖的场景,半夜里昏暗的实验室走廊。
而心理的那个浩克如果隐藏在某处,它就确实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
我的心里有一个浩克,他(能量)是那么巨大,当他出现、我就是个无意识的傻瓜。
我似乎无法改变他,却可以找到他的开关,了解他,而这,需要比浩克更强的心理力量,也许还要找到很多历史的线索。
(回忆过去)我也很努力了。
第一次遇到这样一个具象化的愤怒形象。
也只有他具象了,我才可以对他做点什么。
不然就像荣格说的,潜意识如果没有变成意识,他就是你(我)的命运。
评论里很多人说漫威无脑不能被拍成这样,其实换个角度,被拍成这样的漫威是想表达什么呢?
就成立了。
毕竟有什么漫威一定要怎样的规定吗?
就算有,这规定也太无聊了。
它只是个工具才对。
要工具统治人可太逗了。
但是人也确实没有自以为的那么想要自由,看看浩克,他付出了多少,承受了多少,如果自由如此沉重,确实被控制是更轻松的一件事。
看看被嫌弃的松子。
她的心里是否也有个愤怒的浩克。
她没有认出来他。
于是这股愤怒裹挟着她过泥沙俱下的生活。
那是她想要的生活吗?
也许她过生活的时候,只是如浩克一样,没有感觉,没有记忆。
大家都忙着看少年Pi,我不紧不慢地看起了李安03年的绿巨人。
不得不说,李安的确不错。
本来很科幻的人物,拍出来也有了悲壮的效果。
一位神经质的科学家,这个恐怖神经的爸爸演得挺好的。
当他变成易怒爱摧毁的绿巨人时,原本善良温和的品性也开始喜欢起暴力变强的滋味了。
然而因为一直被迫害,他的心里强烈的精神压力,让电影里的这个绿巨人显得如此令人惋惜。
比起什么《神奇四侠》之类的科幻人电影,这部更有深度些。
李安还是比较适合去拍文艺片,像小清新不像大场面。
拍这种吸钱商业大片细节处理尚存问题,比如说火焰和爆炸效果做的就不好,除了一条公路外绿巨人跳跃落地地面龟裂处理的也不好,还有绿巨人的裤边太平整了,像是剪的,完全不像是撕裂的。
快速愈合比较假,又不是金刚狼。
飞的也太高了,又不是卧虎藏龙。
拍摄大批军队时也采用了西游记后传的拍摄手法,左一遍,右一遍,左一遍,右一遍……
李安的习惯是非原创的就自己大改,一定要抛弃原著设定,做李安自己的绿巨人。
这个没有问题,诺兰的蝙蝠侠系列也是偏文艺向,口碑票房丰收,但李安的故事平衡没做好,没有或太晚才给到观众想看到的漫画绿巨人变身的破坏力,文艺段太久。
对比蝙蝠侠,李记绿巨人重心太偏心理描述,动作戏太晚太弱不够刺激,观众只能接受看爽破坏王的基础上加一点人性心理描述丰富角色,还不能接受李记的大颠覆。
李安自传中都没提这片有些太小心眼,不能只讲自己斩华雄还得讲失败历史才对。
看来他还是做非主流的半原创比较有利,观众没有对原著的预期定位习惯影响,能听进新的故事。
看的时候我不知道是李安拍的,很奇怪怎么比其他美漫电影细腻、完整、艺术得多。
在比较之中,它各种长处中最突出的一个,就是李安对人情感的表现。
电影里浩克的父亲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他的心理表现让整个电影有了深度和立体感。
而他的四次出场是这样的:一,开头,他得知自己的孩子已经是个怪物时,他毅然决然地要杀了他。
二,他被关了三十年后来找浩克,向他暗示自己的伟大成果。
三,他第一次目睹儿子的怪物发作的当场,他温情地触摸儿子的脸庞,但怪物儿子不愿意接受他这个父亲,他摊在地上伤心地痛哭喊着“我的儿子”。
四,他与儿子那场莎士比亚般的舞台对白气贯长虹,此时的他已走上极端。
李安表现的不光是这位父亲的野心和沙文主义,也很重地表现了父爱的真挚。
当然这位父亲的激进也是肯定的。
但正是他对儿子的爱,他对儿子一波三折的爱的表现,让整个电影的剧情有了厚重的、感人至深的力量。
在这样一位父亲的身边,浩克的善良就显得更加天真、更加让人喜爱了。
而且这个浩克的面部是天真可爱的,是有心理活动的,不是后来的浩克那样就是个人形的畜生,野蛮而乏味。
画面流畅美好的喜欢死了,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喜欢看漫画,电影里出现的分镜头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人物塑造完美,这不是一部科幻片不是一部动作片也不是一部文艺片,这是一个好电影故事,他结合的很好。
他为什么是绿巨人,而不是别的颜色,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生生不息。
这里的战斗场面不是战争,因为充满人性的反思。
包括那有些发疯的父亲质问,畸形产生了,总有产生的原因,失去伦理的科学和利益至上的政治军事。
将错就错,习惯了就这样了,幸好这错误不同意,他有自己的想法。
上世纪90年代左右,漫威由于濒临破产将旗下英雄的影视版权贩卖出去,因此进入新世纪以后,好莱坞各大影业都开始拍摄这些英雄的真人电影,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蜘蛛侠》《X战警》系列等。
不过,并不是所有漫威英雄的银幕征途都那么顺利的,比如今天要说到的《绿巨人》。
浩克的版权绿巨人浩克的版权,最初漫威是卖给了好莱坞巨头环球影业,而当初漫威将英雄卖出去时,条约都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倘若电影厂商没有推出这名英雄的电影作品,则版权将自动回归到漫威手上,比如蜘蛛侠的期限是5年。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进入世纪初后环球影业很快就将浩克的个人电影立项,不但投入了足足1.37亿美元的成本(当时福克斯的《X战警》成本才7500万美元)还请了著名导演李安执导。
李安的实力自不必说,2001年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自己后来还两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然而,《绿巨人》在2003年上映后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网里影评人的评分勉强及格,而代表观众口碑的爆米花指数却仅仅29%。
票房成绩更是只有2.45亿美元出头,对比其1.37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加上宣发费用以及分成,显然亏损不少。
而《绿巨人》的成绩也导致环球影业不敢再碰浩克这名英雄,间接导致后来版权回归漫威的故事(不过环球影业依然拥有浩克电影的发行权)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不明白了,1.37亿的成本在03年已经算是非常高了,且还是著名导演执导,为何最后成绩如此不堪呢?
定位李安是一名优秀的导演,但纵观他的作品列表,可以发现他比较擅长拍文艺片,当然,他也能拍商业片,但并不如以故事为重心的剧情片稳定。
说远的,1999年李安执导的《与魔鬼共骑》就在票房上遭遇惨败,说近的,2019年李安也拍了一部商业大作《双子杀手》,而这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同样相当一般。
绿巨人浩克这种以破坏力、战斗力着称的美漫超级英雄,最适合拍的影片类型自然是以场面、视觉特效为卖点的爆米花电影,这类影片的特点是故事、剧情一般都比较简单,但会有很多刺激观众肾上腺素的特效场面。
通俗点说,就是打得过瘾。
但《绿巨人》这部电影,李安并不甘心单纯拍成一部商业影片,因此将其重心摆在了文戏方面。
这其实是风险很高的一步棋,超级英雄不是不能走注重剧情的方向,诺兰后来的《黑暗骑士》就是商业、故事两面俱到的电影。
但也要知道,整个漫改电影史上,也只有一部《黑暗骑士》而已。
由于李安不愿意将《绿巨人》定位成纯商业片,因此导致后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挖掘英雄的深度《绿巨人》这部电影的故事,对比漫画改动幅度非常大。
比如吸收人在原作只是一名普通的反派,但在影片里被改成是主角布鲁斯·班纳的父亲。
当然,李安这么做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他在90年代打出名堂的《推手》、《喜宴》与《饮食男女》都是讲述家庭的影片,别称“家庭/父亲三部曲”。
他特地将吸收人改成班纳的爸爸,显然是想从自己最拿手的地方去挖掘浩克的深度。
但很可惜,这个方向其实完全不适合绿巨人这名英雄。
浩克这个角色有没有深度?
当然有,他是漫威人气很高的角色,且早早就推出了自己的个人漫画,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但他的深度,从来都跟所谓的“父子关系”无关,而是跟班纳---浩克这两个意识(甚至是多个)彼此对立却又不得不共存有关。
但即使要挖掘一名英雄的深度,也理应从最适合他的方向入手,而这些漫画角色都诞生了几十年了,原作漫画的画师、编剧等其实早就这个方向摆在眼前了。
好比倘若要细说蝙蝠侠的深度,那也不可能从伟光正的方向去挖掘,因为这个英雄的设定就跟伟光正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李安本身是打算从自己擅长的方向去阐述浩克这名角色的内涵,严格来说也不是不可以,但还是那句话:风险很高。
而结果很明显,观众也并没有卖帐。
商业元素极少所谓的商业元素,从戏内角度来说指的就是一部电影里观众们想看到的东西。
而由于《绿巨人》的重心在文戏,因此整部影片的商业元素可以说少之又少。
电影总时长138分钟,班纳在第40分钟才正式开始变成浩克,而第一场正式的战斗竟然是在60多分钟以后,且打的是还是几只狗,场景又在黑夜,基本没有任何看头。
最终决战同样相当敷衍,没有任何设计,单纯就是双方变个身,然后你抱我我抱你,我把你吸收,吸收完太饱了直接撑死,结束。
事实上,电影侧重文戏并不是武戏就能敷衍对待的理由,尤其是浩克这种英雄,观众不见得会想看到他在整部电影都一直砸砸砸,但更加不会想等一个小时才看到他打几只狗。
除此以外,李安在影片里采用了所谓的“漫画分镜”的表现方式,在单一画面中经常会看到类似漫画框的镜头插入,因此大银幕屡屡会被多组镜头所割裂。
但这个表现方式,只能说是相当的失败,因为电影与漫画是两个载体,在电影的镜头语言里,空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漫画式的分镜插入会破坏这个空间感,导致镜头的表现力大为减弱。
以李安的水平肯定也是很明白这点的,不过这部电影是漫改影片,李安显然是认为采用漫画分镜会让粉丝们更有亲切感。
但当漫画改编成电影后,其实受众早就不局限于那点漫画粉丝了,而大众对这种表现方式,显然也没有多少好评。
仅以一部电影本身的标准来衡量,其实《绿巨人》并不算很差。
但若果是以一部以浩克为主角的漫改电影的标准来看待,《绿巨人》就不能令人满意了。
BRUCE的一生都是那么可怜可叹复可悲。
童年时自不必说,被父亲改变了体内的东西,那么压抑、弱小,在恐怖的记忆中父母双亡;少年时代被他人收养;成年后他没有选择的变成绿巨人,处处遭人追杀、围捕,他只能愤怒地反抗,他想成为绿巨人吗?
他能选择吗?
影片到中后期,不断有镜头回到童年时父亲对BRUCE的抚爱,这内容最让我心动。
我宁可相信那个疯狂的父亲是爱自己的儿子的,不管是童年还是三十年后尽管这父爱是那么稀薄。
我发现我真的不懂观众了,这电影虽然除了前面节奏太差的问题以外基本上都还挺可圈可点的,后半部分节奏正常一些了真挺好看的,而且有风格不流俗,为什么评价这么差,为什么,这不比多数超级英雄电影都好看多了吗,那一堆不堪入目的垃圾评价反而更好,我是真搞不明白了。
也从这电影体会到了节奏真的很重要,节奏一坏几乎是致命性的,那飞快的剪辑速度配合上过分顺滑的运镜和漫画式画面分割,显得很粗糙,体验就像玩儿剧情类游戏的时候一直在点skip,模糊掉了它非但不粗糙反而十分考究的事实,很可惜。
但即使这样,分明也在超英电影里属于好的了…把节奏问题改掉甚至有希望挑战蜘蛛侠三部在我心里的地位。
很多地方能看出少年派的雏形。
家庭与国家双重结构挤压之下的个体生命,故事讲得很悲痛,这种挤压是无解的,于是唯有对主角实施西部片式的放逐才能给予观众心理上的抚慰。
但这种抚慰太无奈太想像性了,浩克被打死在水底才是未妥协的结尾,因为他根本没有活路,他也不是英雄,他只是个从始至终处于被动的悲剧。
這部電影鏡頭運用真不錯
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拖沓成2个多小时,看的我都累
跳跃得有点虚幻哟
一头忧伤怪物的故事。其实结尾我没看懂,bruce没死,字幕放完还有一句“这是个陷阱”什么意思?
文艺的超级英雄片,李安的父亲情结仍旧体现在通篇,漫画式的分屏也挺好玩啊,嘿,浩克是多么孤独的一个史上最惨“超级英雄”啊!太忧伤了好吗。。。而且面部捕捉据说是李安亲自上阵的哦,看看发怒的浩克,那是发怒的李安啊~~哈哈
李導...您不適合科幻路線...良心話
补上唯一没看的一部李安作品,静等[少年Pi的奇幻漂流]。着实无趣的一部,可以跟[制造伍德斯托克]PK。
二 就来了。。。主要是喜欢李安
D+ / 虽然小学生科教碟片一般的分屏很好笑,虽然自愈的虫合很好笑,虽然绿巨人的美术设计很好笑,虽然一毛钱的特效很好笑,虽然有些文绉绉的台词很好笑,但李安水平还是在线的。以及最后才发觉我看的莫非是《湮灭》前传?
导演真烂
不是怕看《复仇者联盟》会脱节的话,才不得看这个。
能把一科幻片也拍得这么闷的估计也就是李大湿了吧
文艺味太重了。
完全是为了补剧情而看的!尼玛顶了级了,能拍的再无聊点么?
恶评如潮,可居然把我看涌动了,丑陋的绿大个多么忧伤啊!
李安每次都体裁不同,主题相同
导演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绿巨人
是我太商业还是导演假文艺?
复仇者联盟里面的Hulk比较好看
重看高清修复,除了偶尔会被那些极富年代感和陈旧的剪辑手法/风格给蠢萌一脸,其他时间里全程被这部大多数人口中“极其沉闷枯燥”的老版绿巨人所惊艳。安叔的作品里,对于父爱和自我认知/觉醒的讨论几乎是个永恒的命题,里面多少是包含里他个人的人生阅历与情感的。与超级英雄融合成一部电影,何其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