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滑板女孩

Skater Girl,Desert Dolphin

主演:阿姆里特·马赫拉,瓦希达·拉赫曼,Rachel Saanchita Gupta,阿努拉格·阿罗拉,Jonathan Readwin,凯姆利什·吉尔,Vinayak Gupta,斯沃蒂·达斯,Janthavy Norton,Sahidur Rahaman,Anis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印度语言:英语,印地语年份:2021

《滑板女孩》剧照

滑板女孩 剧照 NO.1滑板女孩 剧照 NO.2滑板女孩 剧照 NO.3滑板女孩 剧照 NO.4滑板女孩 剧照 NO.5滑板女孩 剧照 NO.6滑板女孩 剧照 NO.13滑板女孩 剧照 NO.14滑板女孩 剧照 NO.15滑板女孩 剧照 NO.16滑板女孩 剧照 NO.17滑板女孩 剧照 NO.18滑板女孩 剧照 NO.19滑板女孩 剧照 NO.20

《滑板女孩》长篇影评

 1 ) 冷静点去Fuck

我喜欢这个电影,更喜欢里面的配乐。

你放心去听,如果你现在跟我一样,面对生活不知所措,有点懵逼,还有一点好像活明白了的意思,那就来Fuck吧。

我不太懂电影艺术,编剧结构,我能看懂主角脸上的光线阴暗,剧情颠荡起伏。

我看电影标准很简单:它演的是我现在过去残缺不全的状态,不管是歪果仁还是中国人演,好像看到了自己。

好比我装逼看了好多遍地东邪西毒,也不知道它讲什么,后来我看到的是我自己的寂寞,站在大漠上一遍遍的数日子,盼着这个人,想着那个人。

在我遇到人生无穷尽的变化和哀伤时,我特么没装逼的也会数日历上的一切数字。

现在的我也不是怎么好过,一把年纪终于要准备出国,挣扎在破碎的感情边缘,是毁灭还是带着它继续生活。

我漫无目的的节奏和男主一样,不一样的是我变冷静了,我会静静地跟着家里唯一活动的扫地机器人,跟着它在屋子兜兜转转的走走停停。

我越来越喜欢一尘不染的屋子,我喜欢待在处处反光的屋子里,就好像钻进了谁空空的大脑里,张开双臂,旋转跳舞。

我没有了男女感情的哀伤与快乐,没有朋友嬉笑打闹的神情,也没有和妈妈吵架拌嘴的斗志。

我愿意接受一切,安静的接受,没有感情的接受。

看着男主在机场思考他们的箱子里是什么,不忍笑场,寂寞到冷静是种不分国界,不分年龄,肤色的Fuck。

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最近,我常常会开几个小时的车到海边,什么也不做,就坐在海滩上听海浪声,我想听清楚它们翻涌而来到底想说什么。

夏天的海边总是阴天,晚上没有星星,月亮,乌黑的海平线和没有光的天就像把你裹在了厚重的棉被下,海浪声听到麻木感觉自己就在这千军万马般的呼啸声中。

三四点钟开车回家,第二天若无其事的听同事讲黄段子,好在自己一个人住,老太太丝毫没有察觉我经常半夜离开她的城市去找浪的声音。

有的时候实在累了不想开车就躺到小区的长椅上,看着每一户飘出来的光,有红色的,橘色的,白色的;颜色有沉到透不过来气,有轻快到好像要冲破窗户飞出来。

我常想它们在照着谁,是不是厌倦了屋里的主人,每天追逐它们的虫子。

我没有倾诉的对象,没有人愿意听我说我看到灯的颜色,海浪的声音,我不愿意说话,只愿想一个叫静静地姑娘,就这样静静想静静。

当静静想完的时候,就会突然间想做些什么,比如跳舞,比如大声朗诵诗歌,比如会拼命的狂奔在跑步机上然后忽然间大喊:哈。

然后呢?

然后开始想静静。

这应该算是一个无穷极限?

我不知道,不知道哪里才是开始,哪里算结束。

I wouldn't knowWhere to startIf you ever asked meIf I ever kind to saySo it's thanYour proposal to meThe front seat too youngIt's seams pointless to explain

 2 ) 笨蛋该怎么哭啊

Phil说,你不正常。

哪里不正常呢?

有些人就是这样,好像经常不在状态。

游离在世界之外。

这种游离感带来了什么呢?

对爱的感知有多慢,悲伤感来的就有多慢。

迟来的伤痛有多剧烈,爱就有多剧烈。

啊,是个笨蛋罢了。

有些什么隐藏在波澜不惊的日常下。

像冬天冰封的湖面下流动的水。

某天意外来了,湖面有了个裂痕。

你说,不该是这样。

于是一锤又一锤把它敲碎。

当你发觉了湖的真实面貌时,春天也随之而来了。

谢谢Chris。

当「我」和你一起时,我从我的世界里完全抽离。

当我沉浸在新的世界时,我意识到,什么是真实。

PS. 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一起在真实与悲切的大道上并驾齐驱。

不推荐一起观看,可能会崩溃。

PSS. 剧本里,心理医生给Davis讲诊断结果时Davis臆想Gypsy moths把自己的心脏吃掉了一块,那里简直是神来之笔!

体现了Davis的游离感与不正常,还照应了Davis前面提到的Metaphor。

 3 ) 《在永在的矛盾中自我修复和自我重构》

《破碎人生》讲一个男人遭遇妻子意外后应激障碍“无意中”被治愈的故事。

很有深意,豆瓣不应该打7.7低分呀。

一场车祸,夺走戴维斯妻子的性命,面对变故,戴维斯用“冻结一切情绪”来应激自己的应激,他没有任何表情参加完葬礼,第二天继续上班。

作为直属领导的岳父同样失去挚爱,但他慢慢接受事实,并用创立助学基金会的方式来纪念女儿。

女婿强行抑制的冷静和回避沟通的态度令岳父不安。

终于,戴维斯精神扛不住了,公司例会,他思维破裂的违和让大家震惊,行为也失控,列车上,当被问到那妻子去世什么感受,则毫无征兆跳起来扳下车上紧急报警,他被抓了起来。

妻子离开的哀伤,对生命无情的愤怒,对自己毫发无损的愧疚,叠加的合力把戴维斯打扒了,他出现幻觉。

车祸前,妻子正和他讨论冰箱漏液但他久不修,念着他那句“椅子又不是我的,关我屁事”的口头禅,转身对他笑,才导致被撞。

生命“嘎然而止”的剧痛,只有像拉报警那样强行中断,才能隔离直面情感被再次粉碎的恐惧,听命潜意识的指令,他人格解离了。

《破碎人生》镜头语言丰富,象征也多,检查身体那一次,戴维斯臆想自己的心脏被舞毒蛾吃掉一半,并幻想这是医生告诉他的,在CT片上的窟窿有被舞毒蛾啃过的痕迹。

“舞毒蛾”这个意象来自出事后,父亲过来陪他,无意中说到舞毒蛾的卵不死,长大会蚕食树木。

“蚕食-伤害”的概念被戴维斯纳入混乱的无意识,“心被吃掉一半有窟窿”则象征悲痛吞噬他的心,窟窿是无尽的黑洞。

人格解离容易受外界影响和暗示,“如果你想把东西修好,得先拆掉所有零部件,找到重要的点,找到让你更坚强的东西,修复人心,就像修车,检视所有部分,然后就能重新组装好”。

岳父开解他的这番话,成了他付诸行动的“启示”,他开始拆东西,家里的冰箱,咖啡机,到公司的电脑,厕所门,卫生间隔断板,并盯上岳父办公室的古董钟,最后升级拆房子,用铲车把漂亮的别墅砸了。

他用“退行”这一机制来卸力和泄愤。

电影以最大篇幅做伏笔,以同样“人生问题百出”的客服凯伦去处理戴维斯关于“医院714号自动贩卖机故障吞了他1.25元”的投诉,贯穿全剧不断写信投诉的事件,是戴维斯在医院听闻妻子抢救无效时的“创伤联结”,戴维斯以文字的形式一边投诉一边完成对自我的梳理,在信里,他写道,“自己是一棵被连根拔起的树”,在和凯伦接触中,在凯伦和他儿子的生活里,戴维斯找到被涵容的空间和情感,在砸开妻子修妆台发现秘密后,他看到自己既不了解枕边人的精神世界,对婚姻也没有真正身在其中造成的恶果,戴维斯从男生“进化”成男人,“心不死则道不生”,那一刻,戴维斯也完成自我救赎,把自己这棵树扶正,重新正视和妻子的感情。

“你看不见我,如果天晴,你会想起我”,妻子留在车里的纸条像针扎破戴维斯的防线,他终于大哭。

只截取一部分人生来呈现的留白,是影视语言的艺术,也是电影吸引人的地方。

戴维斯修复了妻子喜欢的旋转木马,放在妻子喜欢的海边。

让-马克.瓦雷导演拍过不少好电影,在《破碎人生》里,他用“有的人离开,但用另一种方式留下”来阐述,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的死亡。

也用“他人的故事”来表达自我在“分裂-整合”,“破坏-重生”永在的矛盾中如何走向修复和重构。

2024.06.08

 4 ) 《破碎人生》-- 一部躁狂型治愈电影

说起躁狂治愈电影,首先想到的就是《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The only way you can beat my crazy was by doing something crazy yourself. 然而同样是一个疯子治愈疯子的故事,《破碎人生》的格局,要大得多。

杰克吉伦哈特扮演的男主Davis,是个体面的金融精英, 在岳父创办的投资公司工作。

他和妻子Julia遭遇一场车祸,妻子去世,他自己却毫发无损。

男主没有悲痛欲绝,也拒绝别人的关心,但是行为却变得疯癫诡异。

他写信投诉自动售货机时,开始向对方客服倾诉自己的生活。

这个客服就是纳奥米沃茨扮演的女主Karen,她是一个约会老板的单亲妈妈,有一个叛逆的12岁儿子Chris,还有嗑药的习惯。

于是,一直对自己父母和岳父母封闭自己的男主,却对这对素昧平生的母子敞开了心扉。

反之,Karen和儿子也在和男主或温馨或暴躁或荒诞的互动中重新找回了自己。

我发现写这个电影的简介根本不用担心剧透,因为就算剧透了也不会影响观影体验。

破坏电影的英文名是《Demolition》,特指拆毁建筑物那种段数的破坏行为,翻译成“破碎”其实是小家子气了些。

于是,影片后半段充满了砸砸砸拆拆拆的镜头,包括一台冰箱,一台电脑,一个厕所,两栋房子,还有好多男主YY着想破坏的东西。

看的时候真是给剧组的道具美工捏了把汗...破坏,对于困在牢笼里的人来说,是唯一的解脱。

而男主(Davis)的妻子(Julia)的死,像是惊天一锤,开启了这栋死气沉沉的房子的拆毁工程。

谎言破坏的对象是什么呢?

捆锁人的,是虚伪和谎言。

男主的家华而不实,他岳父家更是如此。

他对火车上的大爷隐瞒自己的职业,只是下意识地说谎。

他嘴上说自己没有看不起售货员之类的职业,实际上却认为女主(Karen)当客服根本算不上正经工作。

一个百里挑一的奖学金生,在背地里用low到爆的语言调戏女主。

男主妻子有外遇还打掉了孩子,居然瞒了自己丈夫一年。

电影在刻画谎言带来的痛苦时特别细腻真实,没有用具体的因果报应教育大家不要说谎,但实在能看出每个人在面具下枯萎衰残。

释放崩坏的张力从Julia的死开始急速聚集,又在女主的儿子(Chris)被殴打生命垂危之时开始释放。

Chris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荷尔蒙爆炸的躁动少年变成了体贴细腻的小暖男,这其间男主教他正确使用F词,带他玩儿枪、砸房子(这段太高潮了),赞赏他的艺术细胞,支持他面对真实的自己。

女主学会了把内衣和袜子分开放。

休旅车神秘人终于敢于走出来,说出自己的身份。

男主在当了一个多小时拆迁大侠之后,修好了海边的旋转木马,主动约岳父谈心,也意识到妻子对自己的爱。

他刮掉胡子,闹钟从5点半调到7点半,并且舍弃跑步机开始到户外跑步。

不论过程如何躁狂疯癫,救赎的本质,无异于坦诚,饶恕,和爱。

关系这部片子的亮点在于,男主和女主居然没有上床。

他们是两个病人,一个在艰辛中生活靠嗑药维持,一个在虚华的外表下麻木不仁。

他们像冰天雪地里泡着温泉互相抓虱子的雪猴,惺惺相惜。

这种关系,肯定有两性间的吸引,但是似乎被一些更大的东西掩盖了。

于是在舍弃爱情线这种霸道主角的条件下,影片可以探讨更多的关系:夫妻,亲子,朋友,陌生人,每一种关系的刻画都很到位,像一道川菜,酸甜咸麻辣融合贯通,味道十分饱满。

男主真是个冷漠到没救的人,他不关心身边的人事物,也把自己封锁起来。

妻子去世后,岳父找他谈心,他岔开话题。

父母来陪伴他,他完全无所谓。

居然有人在自动售货机卡住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踹两脚,而是写信给公司,然后一写就是洋洋洒洒停不下来。

独自在国外的人,特别能体会这种平时憋坏了,逮着机会就成话唠的情况。

我和伞同学有个争论,就是男主和妻子的关系。

毫无疑问妻子是爱丈夫的,但丈夫对妻子呢?

伞同学觉得男主最后向岳父表白了自己和Julia曾经有爱,仍然不是很走心。

但是我觉得,他毕竟修好了海边的旋转木马,还邀请岳父去玩,因为妻子喜欢大海,喜欢旋转木马。

Davis应该的确是爱Julia的。

隐喻正如男主自己所说,他注意到很多以前没发现的东西,也许是生活的隐喻。

这部电影里的确充满隐喻,比如打打砸砸,比如雪猴泡温泉,比如一个只有数字进进出出的公司。

声音影片的音效和剪辑简直绝了,我觉得如果只有声音,不用对白,戏也能出来。

配乐很好地烘托着情节,Julia车上的钢琴曲,砸东西时的重金属,海边的圆舞曲。

而背景音效:刹车的声音,砸东西的声音,火车的声音,则被精确地剪辑成了另一组极富节奏感的乐曲。

车祸之后,男主回到家,就再也没说过一句话,直到他给自动售货机公司写信。

这期间,他吃饭,洗澡,接待爸妈,参加葬礼,都在一种无声的状态下进行,确是此时无声似有声。

 5 ) 感觉片名的翻译会造成误导,毕竟妻子未离世前,他的人生就已经破碎了。

看完以后发现和了解到的信息很不一样。

之前以为影片中表达的感情是一些人所谓的“悲伤到极致是哭不出来的。

”又或者是关于离世的什么别的,真正看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感受到。

个人看来他完全就是一个麻木又自我的人,无论是这个人本性就对情感很迟钝,又或者是被经历塑造成这样一个性格。

毕竟他有钱又优秀,肯定经历了不少。

但他没有心,就像他自述感到麻木,拍片后看到心脏被吃,但我觉得这不是因为妻子离世,而是因为他本来就麻木。

会有一些关于他爱不爱妻子的情节讨论,他说“我不爱我的妻子。

”但他立刻无法自控地冲向紧急停止按钮拉停了列车。

但这能反映出他是爱他的妻子的吗?

家里的冰箱漏水了两个礼拜,妻子希望他去维修,但他毫不在意,并觉得自己的毫不在意理所应当,妻子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都透露出对他的爱慕,但他永远是被动而且平淡,和她结婚也是因为这很easy。

他在婚姻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他依然是社会精英。

比起爱不爱,我倾向于他压根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感受爱的能力,理智会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身体反应不会骗人。

人格的转变倒是很有趣,第一个刺激点是妻子离世,他感到迷茫,理智告诉他应该哭但他挤不出眼泪,情感想要宣泄又找不到正常的渠道,因此他砸了冰箱,拆了电脑和咖啡机,付款去工地砸房子,去公司出言不逊,又偶然被钉子扎了脚以后迷上了疼痛,教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感到迷茫的小男孩儿枪击自己。

最后发现了妻子外遇,背着他怀孕又打掉了孩子,这又是第二个刺激,因此他感到愤怒,这是更简单直白的情绪反应。

第三次是在坟墓前遇上了一个送花的男人,这个男人从车祸后就一直开一辆特殊的车跟踪他,在得知妻子出轨后,他以为这个男的就是第三者,结果是那个撞了他们的司机,司机非常愧疚地道歉和哭泣,这也使他心里产生了波动。

于是这三次加起来,他好像重新拥有了感情,重新回忆了过往的点点滴滴,想起了妻子以前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小举动,感受到了妻子对他的感情。

于是他在车里痛哭,又流着泪和岳父交谈,岳父在女儿去世以后一直对他的冷漠和粗鲁感到非常愤怒,从这时起也原谅了他。

不过想起来一句不太合时宜的话:“迟来的深情比草贱。

”活着的时候不学怎么珍惜,死了倒是开始挣扎了。

在看到他的种种表现时偶尔会想到这是否和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有关,经常会觉得女性就是更擅长共情并且敏感,基本工作以来,又或者是在社会中,不管是同事还是上司,都能轻易从同性得到慰藉,而男性大多都是高高在上的教导。

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我对着组长哭诉,而她也双眼含泪地注视我,这个反应真的有震惊到我。

又或者是女性同事在受了欺负以后一直哭,但哭完以后就能很快地调节好情绪。

但男性同事在受到不公正对待以后,虽然装作若无其事,但实际还是会感受到他压着愤怒的情绪,而且这负面情绪很漫长。

在被教导的时候,感到他们似乎认为这种情绪波动是一种弱小或者不成熟的表现,但实际上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正确处理这种情绪,会有比痛哭一场更好更简单的发泄方式吗?

不选择哭泣会显得强大吗?

情绪不会平白消失,去选择愤怒或者是攻击身边的一切会显得强大吗?

社会不允许男性哭,男性也不允许女性哭,这好吗?

关于影片的情节设置我不太喜欢,从头到尾一切的事件发展都是为他提供服务,对这样一个麻木的人,妻子的离世是一件有沉重打击到他的坏事吗?

这其实帮助他成为了一个更加生动而正常的人格。

他无差别攻击身边所有人甚至攻击自己,不是因为爱人离世,而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麻木和不正常,因此产生的挣扎。

或许他在心里对自己的妻子产生了爱情,但妻子不去世,他永远感受不到。

就像一些人描述的自己十分贯彻大男子主义,乐于使唤家里所有女性的父亲,妻子离世后看起来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但这能说明他心里其实爱她,他很值得同情吗?

影片结尾他在阳光下慢跑,和小男孩追逐打闹,完全走出了阴霾,也不再是个麻木的社会精英,他妻子离世的功能达到了,但忍不住对他的妻子感到不值。

 6 ) 那样的悲伤

哪里是不够悲伤?

只悲伤到不敢去回想想起我失去我她时候的坚强想起我失去我她时候的境况一个人的孤单一个人的独唱sorrow solo就是那样的悲伤见到的所有事情 变成了metaphor过去的所有过去 变成了notmyfault我就那样逃避着一切的现实躲避着所有的苦难有杰克一个人带着墨镜,带着耳机的片段他的耳边只有音乐,他的脑中一片空白,在没有人认识的马路上走着,跳着,马路上的人来人往,一切却皆与他无关,一切都不再重要,一切都被需要对 就是那样的感觉对 就是那样的悲伤人世间的悲剧 result of this sorrow人世间的美好 rebuild in this sorrowthis kind of sorrow

 7 ) 自我观感

看不懂,真心看不懂,感觉跟我有着浓浓的割裂感。

我是有朋友分享了一个抖音的影片剪辑,看着非常的感动,点赞挺多,而且评论也有一个个真情实感,为了不被剧透而错过欣赏的好剧(我凯他超的教训),感紧找来原片来看,结果看完后,什么跟什么嘛,剧情有点离谱啊,老婆死了,自己也跟死了一样,没有感情,截止这里还是感觉到悲伤的,碰巧投诉售货机开始写信,一写起来就开始叙述自己与老婆的点点滴滴,每天过的如行尸走肉一般,这里我还是很同情这位widower的,直到深夜两点一个女人的来电,带着同情心的女客服开始想带着男人从悲痛中走出来,直到后来,男主不知是坠入爱河了还是想现实面基倾诉对象,开始找女主,结果得知人家有家庭有孩子,我去,这个时候就该放弃了吧,结果还不,开始死缠烂打了。

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到剧情开始走向变异,先介绍下背景,剧里后面才提,女主目前同居的是男友,不是丈夫,而她的儿子也不叫这位“男友”father,所以肯定两人目前是交往状态。

然后呢,女主karen把他男友carl坐飞机送走了,走了!

在这之前男友carl知道这个事,男主Davis在找在找自己的女友Karen,明显女友Karen有外遇倾向,还心安理得地坐飞机去外地,还不提防。

不过也是,Carl跟Karen现在住的房子是Karen的,Karen有理由支配自己的房屋使用权。

Carl飞走后,Davis直接过来跟Karen和他儿子一起住了,我去,这他妈的,算什么回事啊,按欧美风格,这个时候也该发生点啥了吧,没有,就是没有,就算有剧中一点暗示都没,我去,都跟人家住一起了,还搁这忠诚自己亡妻呢。

(这段的叙述需要加上人名了,不然我自己的分不清)在一起住期间(原谅我不用“同居”这个词,因为没有发生性关系),Davis发现并且将自己的新爱好“拆东西”愈演愈烈,算是一种发泄吧。

Davis的岳父Phil在Davis亡妻Julia也死后,一直让Davis签字处理Julia死后保险作为基金会的项目,Davis也一直在逃避,是舍不得妻子不愿意面对?

那你他妈的还去跟另一个女人住在一起?

直到Davis有一天看见了有人在拆房子,自己花了点钱去体验一下,结果越来越爽(这不就是发泄吗,该发泄就发泄,需要就干,搁哪儿干其他干啥),直到有一天脚踩到钉子,开始收手,签了Julia死亡保险,让Julia的死亡奖学金基金会开始运转。

在运转奖学金时,他调侃了一个学生,被岳父Phil解除职位,就走了,也没说啥,我去,哥们,没钱了啊,该干啥了。

Davis在跟Karen住在一起的这段时期,跟Karen的基佬儿子相处的挺好,开始一起玩,直到有一天开始疯了似的,拿锤子砸自己家,砸着砸着,就砸出了亡妻的一份婴儿检查报告,但他却从不知道!

!玛德,Julia出轨,还怀孕了,还打了,老公竟然不知情,我去,老弟,对老婆这么放心啊,你拼岳父上班挣钱,该讨好老婆,但老婆玩这么花啊。

然后Davis好像故意的?

(这里不太清楚),在亡妻的奖学金人选颁布会上,带着Karen去了(我去,老弟,你丫煞笔吧)。

最后吵架一番,拿出孕检报告,确信妻子出轨,扬长而去,这个时候突然感觉Davis轻松了,难不成是对自己在妻子刚死这段时期跟别的女人约会的一个解脱?

都有出轨,那就扯平了。

最后是跟Karen的感情,就是玩玩?

人家女的为了你,把男友支走跟你独处,你他妈的跟正人君子似的,就正常相处,跟人儿子过那种父子般的生活。

最后Karen跟他表白了(Karen说她并不喜欢现在的男友),结果嘞,装煞笔过去了,也难怪人家最后不理你了。

最后被人家男友打一顿才消停。

最后是个啥,释怀了?

找到岳父Phil,跟岳父建了一个旋转木马,让一群孩子去玩,之前因为曾经自己跟老婆Julia玩的开心,然后呢,穿上衣服,潇洒而去。

就是这个小甘电影,真的是,一通乱剪辑,剪的特别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观众哪知道,人家导演就是按人家的价值观来拍的。

诱惑我看原片的恶心剪辑也不能说影片一无是处,有一些镜头还是很好看的,包括上面这个解说的这个镜头,就是很孩子享受父子之乐的场景。

包括有跟《当幸福来敲门》一模一样的人群中步行的镜头,一个是麻木的行走,一个是被孩子的音乐带着疯狂的行走。

在人群中狂欢1

狂欢2总结一下,导演镜头不错,技术没的说,很可以。

编剧垃圾,前期塑造的那么好的一个形象,后面变得面目全非,但也许真正的现实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的难以割舍,全是自我感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编剧还更高一层,给你们揭示的赤裸裸的现实,让你们再不要对现实报以童话色彩,因为现实更加的光怪陆离。

 8 ) 我不接受,不接受你的离开

妻子死了之后,这个男人觉得自己不悲伤。

为什么悲伤呢?

短暂的婚姻,喋喋不休的妻子,以及不能释怀的“背叛”。

为什么无法感受周围人的悲伤、关怀呢?

那个女人死了之后,自己可以痛快的吃蛋糕、喝全糖咖啡,可以忽略随处可见的便签提醒。

但,作为观众的我为什么很难过,那个肆意砸坏冰箱、墙壁、房子的男人的悲伤似乎溢出屏幕,包围了我这个无关紧要的人,我这个故事之外的人。

他没有一滴泪。

泪水已成为摇摇欲坠的堤坝遮挡的洪流,待到某一个瞬间,决堤而下,摧毁一切。

有个人说,他以为的不爱,只是心痛来的慢而已。

他以为他不爱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絮叨、妻子的家人强势、妻子周围的人在欺骗自己,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自己爱?

他以为她的离开对自己没有影响,不会改变自己的心情,工作,生活。

……他以为的不爱。

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只欺骗自己,只表达自己不接受这个事实。

爱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是微风,是细雨。

爱是你离开带走了一切,而我未曾察觉。

爱是恍然大悟后痛彻心扉,是流不出眼泪,说不出话语。

爱是,我爱你我却不知。

爱,不仅仅是夫妻、还有至亲,还有朋友,还有我为之珍重的一切。

 9 ) Dear Julia,

Dear Julia,妳過得好嗎?

我不知道為何開始喜歡寫信,這好像是在妳離開後開始的,我發現寫了好多,卻沒有一封是寫給妳的,所以我決定寫封信給妳,告訴妳在妳離開後的日子我做了些什麼。

還記得當時一睜開眼,他們就告訴我你走了,我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突發的事情,上一秒你還在嘮叨我呢。

在妳的告別式上很多人都很傷心,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哭不出來,我真的嘗試過了但還是哭不出來。

當時我想起那晚醫院自動販賣機投了硬幣卻沒有掉出食物,我氣得寫了一封投訴信去該公司投訴,當時真的很餓啊而且你才剛剛離開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哪來的沖動,還記得投訴信寫了很多還提起了妳呢。

從信中我回憶起了我們怎麼認識,還記得當初你爸爸蠻討厭我的,畢竟我們不是門當戶對,家境也不富裕,可能他覺得他那善良可愛的女兒被個窮小子給騙了吧。

妳離開後我還是一樣每天 5:30 起床,跑步,看財經新聞,洗澡,準時到公司上班。

我發覺大家都很驚訝我那麼快回到公司上班,你爸爸還主動找我去喝一杯,都忘了那時他說些什麼了,你知道的我一直是個容易放空的人,當時只記得他說要以妳的名義做一個慈善基金幫助別人。

回到家我收到了你之前訂的咖啡機,之後我坐地鐵出去時又遇到了那個我幾乎每天都遇到的男人,突然我有種想和他說話的沖動,就和他聊了天,我不知道為何想告訴他我不愛妳,因為妳離開後我好像沒有什麼難過的感覺,他好像很驚訝的看著我問那我有什麼感覺?

當時我突然拉了緊急把手所以最後被帶到了警局,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何當時會有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可能是我終于坦露了我的心聲吧?

我爸媽來這住了幾天,可能想要照顧我吧,之後送他們回去後我在機場待了兩個小時,就那樣看著人來人往,我突然好想知道那些人的行李廂裝了些什麼,也好想把那警衛隊的槍拿過來射壞人保衛國家。

我覺得這樣靜靜的觀察一個個陌生人好有趣,好像之前我都沒有注意到這些東西。

不知道為什麼,我發現從那天開始,每經過一個地方,看見某樣東西,都好像變成了一種隱喻,我開始放慢腳步注意到一些平常沒發現的事物,你明白我在說什麼嗎?

有天我突然記起了妳說過我有個工具箱,我把它找了出來開始修理那個妳一直嚷嚷的冰箱,記得你爸爸說過如果想處理什麼問題,必須一步步來找出問題出在哪裡,這樣就能讓自己變強,他說修理人心就好像修理汽車,只需要檢查所有零件找出壞掉的然後重新組裝就行。

當晚我就把整個冰箱拆了但還是找不到問題,你知道我是這方面的白癡。

就當我在煩惱滿地散亂的冰箱時,電話響了,她是那間投訴公司的客服人員,我們聊了一會她說因為好奇我投訴信裡的內容才會打電話來,可是當時是凌晨啊所以我也好奇查了她的資料,隔天到了她的公司找她可是找不到。

我們還持續談了幾次電話,她告訴我說她有個長得像十二歲,行為像二十一歲而真實卻只有十五歲的兒子,當時我還在拆你的咖啡機呢。

隔天我在火車上發現一個女人一直盯著我看,我就過去和她說話,不知為什麼我感覺她很熟悉好像認識了很久,我向她傾述了好多,包括妳的事情,她突然問我為何要娶妳,我當時只想到,可能容易吧,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回答,可這是當時我腦中最快聯想到的答案。

之後她下了站,可是我從她留下的雜志發現她原來她就是那個客服人員 Karen,妳說巧不巧,之後我們就經常聯絡做了好朋友。

你爸爸叫我暫時停職就因為我拆了廁所的門還有房裡的電腦,不是他自己說找出問題就要一樣樣拆開來嗎,那電腦和門有問題很久了啊,算了吧停職就停職,那我就有更多時間帶著我的工具箱修理更多東西。

有天我還給了錢叫裝修工人請我去拆房子,很瘋狂吧?

不知道為什麼在拆東西的過程裡我得到了一種釋放,身體好像得到了放鬆。

最近時常和 Karen 在一起,我們很談得來也很輕鬆自然,她還帶我去買大麻,那個賣大麻地方是在一個馬戲團的棚子裡,神奇的是在裡頭我還發現了妳以前很愛的旋轉木馬呢,之後我們還去了妳最愛的海邊,我終于明白妳為何那麼喜歡海了。

最近我的心臟有點痛,不知道是什麼問題,搞不好是我的心缺了某一塊,所以才導致我對那麼多事都很麻木吧。

對了忘了告訴你 Karen 的兒子,我和他相處得很好,他真的比同齡小孩成熟很多,你知道嗎他用非常生動的方式演繹了戰爭給我看,我還教他開槍,我們一起玩搖滾聽搖滾,在我們逐漸變熟後他開始向我表達心聲,他問我他是不是個同性戀,我還教他在高中時期先假裝喜歡女生,之後長大了才搬到城市去做自己吧。

在他的身上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不太會表達,不被周遭的人理解,難以傾述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好多人都一直誤會我們,這也許是為何我和他那麼談得來的原因吧。

告訴妳件事可是你不要生氣,我把我們的家拆了,用錘子打得爛爛的,可是也因為那樣我才發現了你藏著的那封信,那封你不想我知道的信,所以我們扯平了誰都不能生氣。

我帶了 Karen 到妳的基金晚會,你爸爸似乎很生氣的說了些很重的話,之後你媽媽告訴了我,信裡的真相。

一夜之間我好像突然知道了好多,卻又好像失去了好多,我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能做些什麼。

我拆開了好多看似完美的東西,發現了我的童年,工作,婚姻,一切看似完美卻不完美的東西,我把回憶像零件那樣拆開,我發現回憶是由一個個細小的零件組成,無論好的壞的,才能組成那獨一無二屬于自己的回憶。

我想修復重建自己,關于未來,關于面對,我沒有頭緒,我不知道如何組裝自己,我已經找不回自己,拆開自己後的我,只能學習與面對自己的缺陷和遺憾而已。

妳知道嗎,我一直告訴自己是麻木的,沒感情的,但這並不是我。。

我好想妳。

我好想好想你,每天,每夜,每刻。

我一直想說服自己沒那麼愛你,但我發現自己每天都在欺騙自己,身邊的每個人都好像誤解我覺得我是個沒感情的冷血動物。

妳知道什麼是想念嗎,想念是那個人不在你身邊,你只能通過照片影像來想念對方。

但妳,妳不曾離開過我的記憶,我每天,每天經過每個地方,做著每件事,我都看見妳,哪怕只是起身刷牙,穿衣,妳也在我身邊,我無時無刻都看到妳,和 Karen 所做的一切仿佛就是一個自我彌補的行為,我好想好好的聽妳說的每句話,好好的和妳聊天,和妳一起在海邊嬉鬧玩樂,安靜的牽手看著大海,我每天做的每件事都好想有妳的參與,沒有妳的日子裡,我快崩潰了。

有些人在真正傷透心時是哭不出來,無法宣泄不是代表不愛,而是我的心根本無法接受失去妳的事實。

我討厭那些人教我如何生活,若還能哭還能說出口的痛,都不是最深的痛,看著妳那些小紙條,我再也忍不住回憶的侵襲,我崩潰了。。

我一直寧愿死的是我,我好想妳,好想擁抱著妳,感受妳的體溫,妳知道嗎?

那段時間我常聽一首歌-〈Warmest Regards〉,是首唱出我心裡千言萬語的歌,我真的用了好長好長的時間來釋懷這一切,找回零碎的自己。

如今的我是帶著妳的一切的我,我知道妳也想我好好的,我會好好的答應妳不會讓妳擔心。

妳知道嗎,我和妳爸爸一起合作買了那個旋轉木馬放在你最愛的海邊,讓一些小孩免費玩樂,妳那熱愛幫助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夢想,我一直都記得,我會幫你完成每樣妳想做的事。

我看著旋轉木馬上的孩子們,腦海中想到的是我們第一次一起坐旋轉木馬時的畫面,我永遠都忘不了你當時的天真笑容,妳身上的氣味,妳那嬌柔的聲音。

告訴妳哦我不再五點半起身了,最近都睡得比較遲而且我開始到戶外跑步了,支離破碎的人生隨著與妳的回憶慢慢拼湊起來,我答應妳,我知道妳喜歡看到怎樣的我,我會過得很好,像妳一直在我身邊那樣好,我相信我們的緣分不會到此而已。

謝謝妳,教會了我好多,教會了我什麼是人生,什麼是愛。

妳要知道無論妳在哪裡,妳永遠都留在我心中,我永遠都那麼愛你,像當初那樣愛妳。

如果一切能重來,我還是不會把冰箱修好的,因我喜歡回到家看到妳的小紙條,因我喜歡妳那嘮叨的模樣。

Yours always,Davis.

 10 ) Jake Gyllenhaal的精神脱轨,是怎样一种体验?——文学和思想史上的“麻木的有钱人”

本片讲述的是一个高薪投行男在丧妻之后,从无边的麻木空洞中被拯救出来的故事。

但是这种的所谓的“有钱人的”麻木与空虚指的到底是什么?

主人公突然全面脱轨,开启拆迁模式又是为了什么?

对妻子在眼前死掉这件事对无动于衷仅仅是出于“不再爱了”这种原因吗?

04年的一部《偷心》曾经描述过一个不爱了的人会做出哪些事。

分手时的Jude Law, 面对泣不成声的恋人虽然淡漠却并没有丧失同情。

他像此前一样很快投入一段新的感情。

比较常见的离婚现场也总是有眼泪和沉默的愤怒,绝非会出现本片主人公这种现象,不仅对妻子在眼前死掉这件事无动于衷,也从没被血腥的回忆所困扰,然而毫无来由地对生活本身失去了兴趣,开始注意到种种奇怪的细节。

好好的人生赢家说不当就不当了,豪华别墅随随便便地砸掉了,社会准则失去了意义,岳父面前人情道德都全然无视,公众场合作死也不觉得丢脸。

随便被客服电话夜里两点打电话慰问一下,索性搬去素不相识的人家里住了。

被火车上话唠的陌生人问,你既然不爱了那她死掉你现在是什么感觉,对此他的回应是猛地站起来拉下火车急刹车的扳机然后泰然被送往公安局。

他也并不是因为无人倾诉内心而给自动贩卖机的客服写那些信——他事无巨细写出来的生活报告,算是无法言说的感情吗?

“我家车库前摆了一个咖啡机。

不是我定的。

我爹一大早7点自说自话地跑来给门口的树施肥,明明我雇了个园丁做这件事……去机场,看到来往形形色色的旅客,突然想把他们的行李全部倒掉,堆成一座山。

到水牛城这种地方,非得带些什么玩意儿啊?

”他幻想着自己的心被飞蛾吃掉了一半。

另外一个细节,妻子死前最后说的话,是在指责他对家里冰箱漏水了整整两个礼拜漠不关心。

然而在妻子死后他连这件事也完全没有印象。

也没有任何自责。

好几天后突然注意到冰箱漏水,一气之下连同公司的厕所门,办公室里的电脑和家里接触不良的电灯一起拆了。

把生活开成一场小差,大概就是这种程度。

按部就班地活到了众望所归的模式,却发现忘了为什么。

生活好像是那个华尔街标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奖学金少年一场排练已久的表演。

车祸后他精神秩序的走偏,是因为车祸以前的生活早已对他失去了意义。

他只是重复地贯彻那些曾经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也许最初投入其中的感情早已在维持光鲜表面的过程中被压抑或者遗忘。

车祸的发生,让他突然想起了这种机械化的生活实际上没有任何主观的理由去支撑。

此时对他来说,在常人看来荒谬的种种,已经跟“应该做的”的事情没有什么区别了——至少,他还能随性。

现代文明的压抑,让他不再能够在自己主观选择中投入感情,也不再能够因为主观感情而做出选择。

麻木这种现代人独有的精神病态,在西方文坛中早有多处先例。

最典型的例子是加缪的局外人。

局外人的主角与本片主人公一样,面对母亲的葬礼无动于衷,因而被认为害死了自己母亲。

对生活中其他人和事一概没有任何感情。

乃至他对强行布教的神父一顿劈头盖脸的发泄,也是因为被烦得忍无可忍,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感情内容。

唯一一次感情的表述是行刑前的黎明——只有人世纷繁被消音,闻到泥土和海盐的气味,任由宁静的夏夜像潮水一般浸透全身。

在这个时候将死之人拥抱了世界本身的洪荒之力,体验到一种对无序与冷漠本身的博爱:“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漫天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相比本片, 局外人并没有得到救赎。

或者说他所得到的救赎只能源于个体屈服于自然的原初之力,一种类似于宗教启示般的救赎。

而在法国作家Michel Houellebecq去年的作品Submission中,同样描绘了一个对除学术以外一切人事麻木不仁的文学教授。

他潦倒而孤独,每日吃速冻食品,沉迷于电视和a片,睡了一届又一届的女学生却总是在暑假过去后不了了之。

他没法与任何人投入长期感情。

只有在读小说时,才能感受到“人与人真挚的情感交流”。

在大选中的一场政治闹剧后,他选择了皈依伊斯兰教,以不无自我欺骗的形式,重拾信仰以治疗自己病入膏肓的精神世界。

早在1903年,德国社会学家Georg Simmel一篇颇负盛名的文章“大都市与精神生活(Die Großestadt und Das Geistesleben)”就分析了这种文学中很常见的“麻木空虚的有钱人”的来源。

在尼采与精神分析法盛行的年代,Simmel把这个问题解读成现代都市对个体心智(psyche)的重塑。

开篇(英文版)就写道:“The deepest problems of modern life derive from the claim of the individual to preserve the autonomy and individuality of his existence in the face of overwhelming social forces, of historical heritage, of external culture, and of the technique of life. (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来源于个人试图面对社会强势力量,面对历史传统的重负、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技术,保持独立和个性。

)”“thus the metropolitan type of man—which, of course, exists in a thousand individual variants—develops an organ protecting him against the threatening currents and discrepancies of his external environment which would uproot him. He reacts with his head instead of his heart. (都市人的典型——当然它呈现出成千上百种个人变体——创造出一种保护机制,来抵御对之构成威胁的,外部环境的波动和断裂所带来的极度混乱。

他用理智而非内心与之对抗)”(1)对于Simmel来说,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这个瞬息万象的世界相伴而生的。

现代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客观理智主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主观感情被视为其次,甚至退缩到意识的角落,只有伪装成其他形式才能被疏导出来,例如文学和艺术。

这种对客观理性标准的崇拜,实际上也是潜意识中为顺应环境的变迁所培养的防御机制。

人会不近人情,是为了在公共生活中减免个人情感的耗损,抵御外界社会对主观自我的冲击。

崇拜“客观理智”,源于不信任自我意志的孤注一掷,也源于个人感情与飞速运转的社会机器越来越难以协调。

然而这种想当然的,客观理性意义上的“好”——例如经济利益最大化,例如成功人生的标准化路线,例如科学真理必须由数学表达——包含了一种一厢情愿的希望。

仿佛只要达到某个客观理性的量化标准,就能踏上通往个人幸福或真理的康庄大道。

但是这些让我们甘愿牺牲主观意志和主观选择的,归根结底还是非理性的俗成约定,取决于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偶然的落脚点。

Simmel也把现代都市人的麻木归咎于货币经济。

在货币经济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简化到能够被量化的,最“客观理性”的那一层,也就是交易关系。

一个24小时投入于此,长期以这种量化模式衡量人际关系的人,注意力只能被量化的信息所吸引。

无法被量化的,人与事的自然属性被直截了当地摒弃。

但在原始经济中,因为交易关系建立于人际关系之上,所以主观的全方面感知体验凌驾于量化关系以上。

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也谈及类似的观点:在原始经济中个人在劳动中实现意义,是因为和劳动的成果之间的关系很直接:一个心灵手巧的工匠,千锤百炼做出一件艺术品,他自然引以为豪。

但在流水线生产和专业化的过程中,个人就很难找到自己劳作的意义。

回到本片的主题上来:金融界似乎高产主角这类“麻木空虚的有钱人”,也许是因为将人际与交易关系推向量化的极致。

这也体现在主角一时无法从脑内滚动循环的,类似于“某某公司想要5%的金融储备”这样的量化思考,切换成“家里冰箱漏水”和“已经很久没在意自己老婆在干嘛了”这些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事情来了吧。

老婆跟他说这些事情他心不在焉,几秒后才意识到是什么问题。

再者,当他被问起为什么要结婚,他说是因为简单。

利用丈人的关系能自然而然成为公司的高管,未婚妻又符合大众审美的标准,何乐而不为呢?

结婚后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既然已经众望所归,还需要去操什么心呢?

即便不是最直接的量化金钱关系,主角所理解的婚姻的目的,也就是达成一些可量化的客观标准。

Simmel写道现代都市最常见的典型,是一种“blasé attitude”。

意思是玩世不恭,对享乐欲罢不能的态度。

症状通常出现在精明算计的现代人(尤其是职业人),例如王尔德笔下养尊处优的剧毒Lord Henry,例如费兹杰拉德的《美丽与毁灭》里的Maury (2), 也例如现在各种套路来骗睡的高颜值多金投行男。

"The blasé attitude results first from the rapidly changing and closely compressed contrasting stimulations of the nerves. From thi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intellectuality, also, seems originally to stem... A life in boundless pursuit of pleasure makes one blasé because it agitates the nerves to their strongest reactivity for such a long time that they finally cease to react at all.”换句话说,Simmel认为这种厌于享乐的麻木状态是感官刺激过度,心智的防御体制被破坏而造成的精神麻木。

显然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精神下,在被市场经济强加于己的机械化生活模式的过度压抑中,过量的感官刺激导致了健康心智的崩坏。

这种病态在《华尔街之狼》之中尤为显著。

比本片更进一步的是,华尔街之狼里的人物已经在穷奢极欲里走得太远,自然人的感知属性也遭遇了永久性破坏。

物质填补空虚的过程中,昼夜不息的感官刺激进一步让生活纯粹沦为一种条件反射。

Simmel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Walter Benjamin,在《波德莱尔》中同样把现代人的精神病态和审美丧失理解成心智对外界剧变的抵御机制的失效。

弗洛伊德曾用细胞的化学动态平衡来比喻心智的防御机制:“for a living organism, protection against stimuli is almost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ception of stimuli. The protective shield is equipped with its own store of energy and must above all strive to preserve the special forms of conversion of energy operating in it against the effects of excessive energies at work in the external world—effects that tend toward an equalization of potential and hence toward destruction. (对有机生物来说,保护自己以应对刺激,比接受刺激更为重要。

防御机制发展出自己的能量储备,必须首当其冲地保存和提升这种能量,与外界变幻的能量所抗衡。

)” (3)对于Benjamin来说,弗洛伊德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大众审美越来越低俗露骨,沦为一种赤裸裸的感官刺激。

感官刺激破坏防御机制,造成精神麻木,从而让群众寻求更高强度的感官刺激,以此循环。

久而久之,对生活最直接完整的体验不复存在,对自然感情长期疏离,丧失了识别复杂情感的能力,审美能力也越来越差。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卖草的老头儿,面对废弃的旋转木马,会说这么一句话:“Isn’t that a beauty? But nobody wants carousels anymore. They want roller-coasters that go upside down and make you puke.”与一代又一代迷失的现代人相似,本片主人公所丧失的实际上并不是所谓的“真实自我”。

他所丧失的是在此时此刻,能够自主感知、自主抉择,而不被社会强行赋予的欲望、价值观、和对“幸福”的标准定义所支配的能力。

他丧失的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对生命的直接体验。

退一步说,鸡汤里所说的“真实自我”或者从心,归根结底也就是这种每时每刻需要意志力去抉择,去勇敢迈向未知的能力吧。

什么叫“真实自我”?

能被“找到”吗?

它并不是什么事先存在的东西,人对自我的定义,是在自己所做过的选择上累积而成的。

在遇到活得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小男孩和他妈妈之后,主角恢复了自然人的感知能力,也逐渐回想起妻子的真实面貌。

最后觉醒的对妻子的感情,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温情和认同。

是类似于“人来到这世界上,就是为了彼此扶持以度过人生”这样的领悟。

在此之前,他对生活的体验是异化的(estranged)也是外化的(Externalized)。

他并没有思考过什么是幸福,也没用自主意志去追随和验错,连欲望都是流水线批量生产的合成品。

=======(1) Simmel, Georg.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35-7. (2) Maury说过这样一句话:"After all, Anthony, it's you who are very romantic and young. It's you who are infinitely more susceptible and afraid of your calm being broken. It's me who tries again and again to be moved--let myself go a thousand times and I'm always me. Nothing--quite--stir me." 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3) Benjamin, Walter. The Writer of Modern Life: Essays on Charles Baudelaire, 176.

《滑板女孩》短评

他一直麻木地虚伪地过着容易的人生,当失去妻子时想重新真实地活,当接近最真实的那一刻,才发现以为自己不爱的妻子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3分钟前
  • 阳光清清
  • 推荐

哭笑不得的

7分钟前
  • 程小挑
  • 还行

在《破碎人生》里真正破碎的不是人心,而是资本主义原则所贩卖的自助产品。一场车祸所摧毁的也不是男主角的感性人生,而是现代人的职业人生。理性中心主义——这棵被连根拔起的树也正是他人生的起点。写字楼里失灵的操作系统再也无法被修复,维持机器运转的逻辑如同那些密密麻麻散落在《第七大陆》上的零件,既无辜又显得很可恶。显而易见,瓦雷为投诉劳动分工制度找到了有力的证据,而且他还试图将中年危机、以及男权主导的社会结构通过《言语的秘密生活》编织在一起。遗憾的是,想要一口吃个胖子的作者貌似有些消化不良。男主角的自救模式被他宣布无效,为此他只能依赖客服。可惜本该聆听古典的男主却偏偏跟金融金属成了死党,导致影片对于现代工业主义的猛烈抨击最终也没砸在点上。愤懑、委屈和迷茫——对于体制《不忠》的现代人像个亟需长大的孩子。

10分钟前
  • Muto
  • 还行

因为人生的不同,每个人对待亲人逝去的态度都会不同,只不过这部电影除了讲述了混乱的家庭关系,漫无目的的生活,收集了满满负能量外,也没做什么更多的了。

1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我想说,美国人真他么变态。

14分钟前
  • 大风
  • 较差

要重建,必先毁灭

18分钟前
  • tonight
  • 还行

1.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有“总想把什么东西砸得稀巴烂”的潜意识。2.杰克吉伦哈尔天生有种对生活的疲惫感。那个小男孩应该是爱上他了。(说来说去只想赞叹杰克身材真踏马好)

22分钟前
  • 野象小姐
  • 还行

杰克这丧丧的气质,在我的世界里越来越美丽了,好爱他!杰克身体力行的向大家展示了丧的一百种形式。这片神经质的感觉,让我对编剧未来的作品好期待啊。砸东西的感觉好爽!杰克和小男孩的互动好精彩!

24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推荐

一个美国中产因为妻子车祸罹难,似乎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或者说意识到了生活的无意义。于是,在一封封投诉信的契机之下,他与一个底层单亲母亲找到了生活的共通点。中产光鲜的表面,难掩其脆弱的内核。美式鸡汤,最终回归美国梦。

27分钟前
  • Eco
  • 较差

温泉猴和旋转木马,售货机投诉诗人,现实解构破坏狂。开场特别好,后面难免回归治愈系俗套了

28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有病得治

30分钟前
  • 年油沾
  • 较差

三星半。

32分钟前
  • 爱七同香玉之木
  • 还行

中年已婚白领丧偶后的颓废生活中突然发掘出装修工狂砸家具的新技能,与老丈人死磕,与自己过不去,让异性朋友的儿子开枪射穿着防弹衣的自己,自己动手用锤子把自己家砸了...只为选择一次真正活过的人生

34分钟前
  • Keith Lee
  • 推荐

3.5,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欢畅。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凉。怪哉,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两人

37分钟前
  • 小程同学
  • 推荐

吉伦哈尔 俨然成了近几年为数不多的票房保证!/可是每当看到他心里总会想起另一个男人,哎……一阵剧痛。。。

41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那个黏土蜥蜴,笑死我了。千万不能让男主听到tear (down),他会1秒脱离稳态。感谢导演组纠正了Jake同学的持枪姿态,《囚徒》里那枪端的,看的那叫一个难受。这编剧作品为什么这么少?🆘 ins点开发现是Jean徒弟,哎,本来可能合作更多作品对不对?好多超好笑的段落。🎠

45分钟前
  • 丸山三好
  • 推荐

Julia是否出轨以及对象是谁是一个很典型的麦格芬,它并不重要。Davis的痛苦是蔓延的而非是迎头痛击,失去Julia让他爱上了拆解,拆解是了解事物运作的唯一方法,Davis希望也能将自己拆解,可惜这难以实现。Gyllenhaal的表演是一切的关键,他忧郁的气质、游离的状态都赋予这个非理性的角色以及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一丝合理性。

50分钟前
  • 出火吐暴威
  • 推荐

前半段剪辑超棒

51分钟前
  • 推荐

纯粹为了Naomi去看的 这个片子立意有问题 20160820 MIA-SCL

56分钟前
  • Catete
  • 还行

为了婚姻打掉别人的孩子反倒是爱了,还不如死了便一了百了说得过去。剧本解决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太简单化了,立不住。

57分钟前
  • 怀孕的蚂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