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满囤儿 中国影迷和电影人在犯罪题材领域特别推崇韩国的《杀人回忆》,以至于拍犯罪题材的时候经常会以之为标杆和参考。
于是每年我们都会遇到很多打着“中国版《杀人回忆》”旗号的国产犯罪片。
可惜这些片子好一点的能模仿个形,差一点的则压根儿拿不上台面。
那些模仿个形的,也好多流于了对黑色、血腥、暴力的视觉化追逐。
难道《杀人回忆》在你们眼里就只是大尺度影像风格吗?
近日囤儿看了一部并未硬贴“中国版《杀人回忆》”旗号的国产犯罪片《血十三》。
这个片子虽然不像《杀人回忆》,但无论是外在尺度还是内在硬核,都能让人在观影时受到很大冲击。
之前那些玩大尺度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男人主创,一副直男癌审美的死磕劲儿。
《血十三》则是女导演女编剧,而且还以女性角色为叙事主线,基本上可谓是女性主导的创作班底。
可偏偏是这样的女性班底,却在片中比男人拍出的电影更敢于直面犯罪中的寒与黑。
血,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元素,更与片中涉及的连环杀人案案件紧紧相关。
血已经被主创上升到了一个电影符号,刻着她们想要诉说的主题。
囤儿当初看《白夜追凶》的前两集,发短评谈到剧如果能火的话,大尺度的案件现场应该记首功。
因为无论是荧屏还是银幕,华语环境里很少能直面犯罪现场。
犯罪现场本来就该是血腥残忍的。
人为弱化它的生理伤害,反而是不负责任的创作态度。
《血十三》在犯罪现场的还原上,比《白夜追凶》有过之而无不及。
观众看到第一个犯罪现场的时候,尚未得知关于罪犯的足够信息,那犯罪现场就必然是对其画像的第一笔。
《血十三》的这一笔,让囤儿感到一股寒气。
相似的案件还在继续发生,观众跟随女刑警邢敏(黄璐 饰)和老侦查员老周(谢钢 饰)不停地从老信息和新信息中抽丝剥茧,一步步去捕捉罪犯的动机、手法、行踪。
罪犯的智商很高,片段化的信息无法将其直接锁定,但片段化的信息却带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比如“雇凶杀情妇”、“虐杀卖淫女”等。
这些案件不是非黑即白的,善与恶也不是泾渭分明的。
社会的复杂,导致很多事情的判断角度和杀人的动机都越发复杂。
也许本片的罪犯会得到观众统一的唾骂,但片中诸多细节带出的话题讨论,相信会在很长时间里难以得出一个结论。
大尺度也好,敏感话题也好,《血十三》都不会让它变成刺激眼球的噱头,观众会觉得它们是案件天然带出的东西。
这就源于本片的案子选取得非常精准。
因为编剧胡涂本人便是警务系统内的工作人员。
她接触过大量的真实案件,并从中选取编写了本片的剧本。
导演李聆聪也不开任何脑洞,用现实风格来还原真实案件的本色。
于是,虽然血很寒很黑,但《血十三》却敢于直面,勇敢地直击人性痛点。
槽点多的像星星。
看的我尴尬癌都要犯了。
以为是一部学生练习作业……我完整看到40’30”,也就是女主推断出15年的连环杀手已经来到本市时,实在忍无可忍,开始跳看。
(警察原来推理能力和逻辑能力可以这么差。
15年后出现相似的犯罪方式、15年前犯罪凶手在逃,这两个条件是怎么推出的“我们可断定这个作案长达十五年的连环杀手已经来到本市”的?
Are you kidding me?
)总的来说就是:剧本本身就不好,导演也没能化腐朽为神奇(剧本不好,导演的驾驭能力也不太行,创作团队找的也很奇怪)。
1、人物:人物设置:因家庭被妓女破坏而“不想正视”案件的女警官“队长”(是的,女警官是“不想正视”,而不是“难以正视”);没啥作用还晕血的痴情男警员;因“过失”自责而固执办案顺道“教育”女警官的老警察;官腔又不作为的局领导;因爱人堕落而癫狂的杀人凶手…… 存在问题:每一个都是有故事但无趣无法吸引人的人物。
但如果非要说这些人物,大可合情合理些。
尝试更改:女警官 → 保留导演想突出女警官的人物成长,但将女警官“主观的不想正视案件”塑造为“客观的难以正视案件”(估计导演也是想塑造后者,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主观的不想”),让女警官在破案前有一个巨大的障碍需要克服,而在破案的过程中逐渐克服,最终破案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释怀过去、平等对待案件)。
人物亮相:目前的人物亮相都太平了。
尝试更改:杀人凶手(柯正华) → 提前亮相,通过其犯罪过程亮相,但只给特写镜头且不出现/只透露一点模糊的相貌特征 → 抓人眼球,制造悬念,制造紧张的气氛;老警察(老周) → 延迟亮相,通过跟女警官在会议上的冲突亮相 → 老警察的经验、对案件的执着;男警员(梅硕)、女警官(邢敏)→ 改第6场戏(片名后的第一场)2、台词和表演:总的来说,台词差。
无意义的台词太多,对人物的塑造作用也没啥帮助,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也没啥作用。
主要就是“陈述”,陈述人物的前史,陈述人物的行为动机(杀人凶手的杀人动机,老警察的办案动机,女警官不想办案的原因)。
这种陈述完全剥夺了观众持续观看这部电影的欲望。
女主的台词怎么听怎么难受,像是无时不飘在空中。
女主的表演,不穿警服我是真不知道她是警察,而且是探长。
演员的状态是不对的。
我好奇“演员体验生活了么”。
李聆聪导演的《血十三》是一部特别的犯罪悬疑电影,让人在观影过后感受到一种冰冷而直击人心的凛冽之感。
残酷的杀戮也可以蕴含致命的美感,在一起看似寻常的连环杀人案件中,其实隐藏着不可言说的血腥与黑暗,电影《血十三》以一袭飞扬红裙,表现出隐秘真相之下的无限苍凉。
80后女导演李聆聪,女性编剧胡涂,主演过《推拿》、《盲山》等众多文艺电影的实力女演员黄璐,以及整部电影始终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让原本冷血残酷的犯罪案件也带上了女性视角所特有的敏感与温情。
人性的温度究竟能否与现实的寒意相抗衡?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看过《血十三》后的最直观感受,那么一定就是“红”。
香艳红唇,招摇的红色裙摆,鲜血触目惊心的红……肉身其实要比想象中脆弱得多,不过像个承载血液的容器,失去了鲜活涌动的血液,人也像寂灭的油灯一样迅速干枯暗淡下来。
与生命产生直接关联的血,成为了《血十三》中别有深意的重要意象。
被残忍杀戮、放干鲜血、虐杀而死的受害者失去了身而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被血泊中的红所献祭。
除了这种近乎猎奇的残酷杀戮手段,《血十三》中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群体就是失足妇女。
似乎在各式犯罪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她们扮演的都是尘埃一般无足轻重的角色,居无定所,无权无势,整日接触的不是亡命之徒就是空心之人,面对暴力没有反抗招架之力,如同脚下草芥一般微不足道,即使死去也是悄无声息无人关注,因为她们本身就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种存在。
在《血十三》中,由黄璐饰演的刑警队探长刑敏面对这类边缘群体的心态其实与大多数常人相似,带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想深入了解更不想去触碰,因此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受害者的连环杀人案件时,刑敏的内心实际上是抗拒的,直到案情探索逐步推进,刑敏方才察觉到凶手的杀人动机绝对不单纯,而她自己浑然不觉已经置身于致命危险之中,第十三个身穿红裙悲惨死去的受害者或许就是刑敏……
整部电影中埋下的一处精妙伏笔,当属老侦查老周(谢钢饰)随身携带的那只神秘小木匣。
当木匣中的秘密示人的那一刻,一股惊悚寒意瞬间从心底升腾而起:木匣里放的正是个明晃晃的人类头颅。
老周始终随身带着这样一个“邪物”,实在是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骷髅头,老周这十五年来近乎偏执的破案欲望才有了合理的解释,也让令人难以喘息的烧脑案情平添了几分令人唏嘘的人性关怀。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悬疑片《血十三》巧妙地兼顾了犯罪与文艺两个题材,让残酷的杀人案件也带上了凛冽的美感。
高潮迭起、悬念丛生的紧凑情节让观众仿佛置身其境,体会生命朝不保夕的脆弱与绝望。
小小的城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切记,永远,永远都不要对不可探知的人性心存侥幸。
女导演李聆聪、女编剧胡涂、女主演黄璐的剧情片《血十三》,是一部极其特别而有力的电影,女性叙事作为整部电影的核心,向观众讲述着女性在特殊的视界中的痛点。
毕竟过往的中外犯罪电影,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视角,以《七宗罪》《杀人回忆》《踏血寻梅》《追凶者也》等为例,导演和主人公都是男性,天然带有男权的底色,社会性剖析往往超越电影里女性本身所遭受的痛楚。
《血十三》这样一个惨痛、震惊又高度真实的故事,在女性编导的镜头呈现中令观众不寒而栗。
无论是正方代表即将退休的老警察,还是对受害人略有些不忿的女警,前者提着一个头颅满世界寻找线索,后者为了破案不惜将自己化妆成潜在的受害者,这无疑是有一种献祭的潜意识,当然粗疏一点说,是要以最后PK的方式会一会那个深藏不露的反派连环杀手。
刑警老周的执念和通达(特别是对受害者的宽容和尊重)让观众感到一些温暖和宽慰,而凶手则是自己制造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并戕害他人,邢敏作为“中间人”则起到平衡作用。
黄璐饰演的女警察邢敏,既是优秀的侦查员,更是完美受害者,正是她具有的这双重身份,才让戕害他人的凶手彻底暴露出残忍的本质,而编导在故事的最后,更是揭穿了他一贯谎言的伪装。
相信《血十三》主创参考了著名的白银案,当然也有更多不为观众熟悉的案件,雨夜屠夫的都市传说再来一部电影,主动的加害者总是有太多的“理由”来实现对他人的伤害。
奸杀作为最严重的案件,在自然法和社会法的二元框架内具有无可饶恕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这个世界上拥有更多的轻微的甚至是模棱两可的“侵犯”。
从著名的哈维·韦恩斯坦开始的“ME TOO”运动,就充分证明了从好莱坞山庄到纽约纽约、香港、东京、巴黎,再到看客并不熟知的十八线城市,跨越所有的职业、国家和宗教,每时每刻都有类似的侵犯发生。
从影后到文员,从富二代到无名女,都有可能受到各种大人物、小角色的滋扰,这是一种密布在人类社会的具有集体属性的无区别的性别侵犯,毫无意外,韦恩斯坦、摩根·弗里曼、高云翔,等等等等,都在辩解和否认。
说到底,这也是《血十三》的社会基础。
《血十三》更为残酷,是因为凶手惨无人道到极点,因为青年时期的一次遭到反对的爱情而仇视整个社会,特别是将无关系的女性加以囚禁、改造、杀戮以满足变态复仇。
这与名流百态的带有“双赢”(当然也有很多只是一时兴起)特点的“高端”性侵犯有着诸多的不同点,即使当年的受害者打出“ME TOO”的标签,大多数也因为时过境迁和并无直接证据而无法定罪(更真实的原因则是权力、金钱和“法律”制度的不可能完美所导致),但是从歌德所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来说,即便某些人能够逃脱法律上的追责,其被社会舆论的抨击也是一种迟到的矫正。
《血十三》则必须做到“杀死”那个残忍的凶手,至于是法庭上的审判还是追捕中的意外,那是必然中的偶然。
人民对于实质正义的求索,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动力。
文 / 赤叶青枫6月15日上映的多部新片之中,有两部影片非常值得一看。
一部是《侏罗纪世界2》,另一部便是《血十三》。
前者是好莱坞著名科幻大IP的最新续作,无数影迷翘首以盼的“星爵大战霸王龙”;后者是根据多起现实社会案件改编的华语犯罪悬疑电影的异色之作,二者看似关联不大,实则有一共通之处:都是嗜血惊魂!
只不过,前者“出动”的是恐龙怪兽,而后者则是变态杀手的另类犯罪直击人性痛点。
《血十三》讲述了一个香艳血腥、诡异惊心、极度烧脑的犯罪故事。
市内凶杀案频发,多名死者皆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卖淫女,遇害前都恰好身穿红裙,都是被放干鲜血遭虐杀而死,而且除此之外现场再无其他半点对破案有利的蛛丝马迹。
为了破案,市刑警队探长邢敏(黄璐饰)在省厅老侦查员老周(谢钢饰)的协助下,不惜将自己作为诱饵,深夜打扮成红裙性感女子诱敌上钩。
后来凶手终于浮出水面,而邢敏却命悬一线,分分钟都有可能成为第十三个被害者!
就题材和剧情而言,《血十三》是典型的大女主戏,而且极为大胆地将焦点放在了卖淫女这一特殊边缘群体身上;就画面而言,片中不仅有多位无辜女子被连环杀人案凶手残害的镜头,更有裸体艳尸出镜,尺度之大,在近年来的华语片中甚为罕见;就影片台前幕后主创而言,此片是80后新锐女导演李聆聪的处女作,编剧胡涂也是位女士,再加上女主角是凭借在《演员的诞生》第一季中人气飙升的演技派“文艺片女王” 黄璐,鲜明的女性视角昭然若揭……要知道每年华语犯罪悬疑电影虽然层出不穷,但里里外外如此这般明显极具“女性”这一性别意味的此类电影近年来并未在内地的大银幕上出现过,故而《血十三》问世,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意义非凡,而譬如红裙、鲜血、红唇等红色元素的大量反复运用以及不时摇晃的写实镜头亦进一步凸显了此片的先锋性与探索性。
更为难得的是,《血十三》噱头十足不假,但并非徒有其表。
它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剧情的扑朔迷离与悬念的环环相扣令人惊心动魄之余又烧脑不断:影片伊始,第一个被害者生前最后接触的多名男子一个个皆有重大犯罪嫌疑,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却又陆续分别洗脱了嫌疑;也许某些“老司机”观众观影看到一半时已能猜中谁是真凶,但是变态凶手的犯案动机,老周随身携带木匣里所装的骷髅头的真实身份,郊外小院内女植物人的瘫痪隐情等依旧惊悚成谜;等到邢敏以自身为饵诱敌上钩后更是一度神秘失踪,那段时间她到底身在何处?
最后她又能否成功逃离魔爪并成功抓获凶手?
……一切的一切,唯有看完全片才能陆续解开谜团。
否则,就算你猜中了开头,也很可能无法猜中结局。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没有单纯只是为了破案而破案,它借讲述诡异离奇的连环凶杀案的侦破过程客观呈现了在当今看似“笑贫不笑娼”的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对特殊边缘群体实质上的漠视与歧视——就连同样身为女性的执法人员邢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亦不例外,变态杀手的另类犯罪则是将这一人性暧昧痛点极致放大,不禁发人深省。
而老周十五年锲而不舍的人海追凶,邢敏从例行公事地查案到为抓获凶手不惜以身犯险,再到终于学会真正尊重生命的心态转变,亦不仅仅是为了尽忠职守的伸张正义及铲奸除恶,更是一场血与罪的人性救赎。
生命可贵,善恶一念,且行且珍惜。
越是落后的地方,少生点男孩为妙真的,荷尔蒙高的雄性本身就没有什么好的发泄渠道,内地又男多女少,教育资源严重不均匀男女身体本身就有差异,尤其亚洲这里,一个男的心理变态能杀掉十几个女的,而一个女的想杀人才能杀几个男的?
这样下去是间接给这个国家消灭人口呢把这些男孩生出来,又不好好教育,然后把他们变成消灭自己的凶手,有必要吗?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电影《血十三》由新锐导演李聆聪执导,由黄璐、谢钢、钱波等主演的犯罪嫌影片。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影片中,一场刚发生的卖淫女被杀的血案,年轻女性经邢敏(黄璐饰)与执着追踪连环凶杀案却临近退休的刑警老周(谢钢饰)走到一起组成专案组。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放干鲜血的残忍手段、五万元失窃款、老周随身带着的神秘木箱子,连同十五年悬而未解的凶杀案,剧情环环相扣,悬念丛生紧张刺激。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在灰败的背景中,四溅的鲜血、飞扬的红色裙子、烈焰红唇……触目惊心的“红”贯串影片始终,是刺激、痛快、美艳与迸发,在情绪的宣泄中升华成一种惊艳的致命美感。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邢敏因为童年阴影对卖街女有着很深的偏见,与办案手段老辣的老警察,从五万元失窃到金融高管领导的审讯,从男朋友刘洋、邻居、黑衣人、柯正华一系列剥茧抽丝,其间不乏黑色幽默。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影片明写连环杀人案,暗写了失足女性这个居无定所、无权无势的人群,他们为生计面对的不仅仅是没有思想的空心人,还有残暴的凶徒。
因为违背社会公德,这个人群卑微如草芥,藏在黑暗中见不得人,就连死也被盖上咎由自取的印章,不值得被同情。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杀人魔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心怀报复的怨念,用放干鲜血的残忍手段虐杀卖街女,试图以血祭妄图求得超脱,实则是将人性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人性面前,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因为下一刻发生什么,都不可测!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不过值得看的还是本篇在悬念的设置,以及故事情节中抛出来的包袱,木匣骷髅身份、女植物人瘫痪隐情、邢敏失踪是生是死?
这些谜团交织,钩织出来的紧凑剧情,让人如身临其境。
在血腥与现实真相交融,营造出的一种直击人性的凛冽之感,也是人世间的一种无限的苍凉感。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在这场人性自私与卑劣的多重交叠中,最后女警察与自己达成和解,并不惜以身犯险来揪出神秘的连环杀手,女警察被绑架,在争分夺秒的极度紧张的高潮后,仓促的收尾却成为本篇一个最大的败笔。
因为女警是第十三个穿红裙的女人,因为这个数字不吉利,被变态杀人魔给放过、全身而退,然后凶手自杀了……《血十三》若是由此落笔,总是心中有种意犹未尽的缺失感。
G�7v��d�
血十三。
是一部我稍有期待的作品,看完之后感觉依然失望。
不错的演员班底,遇上了平庸的编剧和平庸的导演。
感觉国内的电影人对于惊悚和悬念的题材把握还不是十分到位。
同时黄璐的表演也差强人意,塑造角色的个性和立体感都比较一般化。
如果没有谢刚和钱波出演的话,基本上这是一部瘫软在地上提不起来的作品。
6月15日上映的《血十三》是一个由女导演拍摄的女警察破获女性被杀害的故事。
非常典型的女性导演作品,不仅合理的融入了很多细腻的情感表达,也因为来自真实事件的依托,使得聚焦女性案件变得凌厉许多。
不再是以怜悯者的姿态博得观众的同情,而是借邢敏这个女警,唤起女性对于保护自我的意识,这是一个女性导演在自己作品中的本能表达。
毕竟是一部犯罪悬疑片,在这里不必对电影的剧情做过多剧透,只需要知道故事里有个变态杀人狂,十五年来一直没有被抓获,同时一直在不断的对这个城市的女性下着毒手。
虽然没有通过推理去断定这个变态杀人狂是男性,但导演的表达处处在暗示或者观众也会觉得是男性更为理所应当。
就像预告片里提到的四个嫌疑人,一个是女性死者的男友,一个是送她回家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是与她有肉体交易的局长,还有一个是突然出现的黑衣人。
当所有的镜头勾勒出线索后,相信没有观众会质疑凶手会出离于这四人。
可见观众在绝大程度上认可残忍杀害女性的是男人。
回到电影以外的现实生活,先后有好莱坞性侵事件“风靡全球”,出租车司机强暴空姐,以及时而出现的家暴问题,这些大大小小的恶性事件都在指向男性对女性时刻有造成伤害的隐患。
保护女性不是一个男人的事,但一个男人应该保护女性。
当一个女性遭受着肉体抑或精神的摧残时,谁可以拯救他们,《血十三》中几乎质疑了所有社会属性的男人,最终得出答案必须靠女性自己。
就像第一个案件中的四个嫌疑人,关系最亲近的男友一出现就是浑身是血,完全的癫狂状态,出租车司机冷静到可怕的只是交代了目击的经过,代表政府权威的局长却是一个狐假虎威虚伪霸道的空壳,还有那个不明身份的危险分子黑衣人则是指向了所有陌生人。
而核心人物女警官邢敏则是一个对男人始终信赖不起来的代表,很多时候他比周围的男人看起来更可靠,男同事梅硕的娘娘腔就反衬了这一点。
请注意片名叫《血十三》,对于血这个意象在电影里有很多方面的解读。
血是整部电影的风格基调,也是凶手残忍手段中的一个标志——死者尸体几乎流干了所有血,更是女性每个月经期的排泄物,都是很明显的对女性弱势的强调。
从影像的角度来说,这个让很多人看了会很不舒服的东西在片中却多次触碰着尺度边缘。
案件中几次重要的现场展现很直观的交代了被放干血的尸体的青灰色,凶手杀人的场面也是让血直接喷出几米高,还有那件血红色的裙子作为重要的线索反复出现,甚至有个关键情节可以看到女性裆部明显的血斑,很难想象一个女导演会用这么极端的手法表达,但转念一想,这也只能是女导演才可以毫不避讳的直面这类血腥。
案件最终一定会破获,这是我们欣赏一部悬疑片最终期待的畅快,但在这九十多分钟的体验中,能够感受到导演强烈的呼吁还是难得。
导演李聆聪有过美国留学的经历,这也让她具备了很强的类型片叙事素质,所以在把控整体的节奏和结构上,几乎没有露怯,反而透露着一种娴熟。
如果你有幸跟她交谈,首先会觉得她足够的阳光善良,可就是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你觉得她小小的个头里有着一股隐忍的力量,而如何把控这股力量,她选择用电影释放,我想这是《血十三》具备作者性的根源所在。
女性犯罪电影正在以特有的温度中和着犯罪题材的冷酷,一部《血十三》代表不了全部,可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6月15日,可以去影院感受这种残酷美学。
就在6月6日,中国唯一主演作品满贯入围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80后“文艺天后”黄璐与老公范玮在北京举行婚礼。
婚礼地点选址很个性,就在被影迷奉为文艺圣地的当代MOMA,这里有著名的百老汇电影中心,一袭白纱的黄璐,在阳光明媚的蓝天白云绿草地上,闪耀着夺目的神采。
这是一场独特的,以电影为主题的六月婚礼,婚礼仪式也就选在了百老汇电影中心的放映厅,由此可见,在黄璐的心中,电影,占据着怎样的份量。
当然,更让观者惊喜的是,仪式之后,是一场电影的首映礼,那便是由黄璐主演的电影《血十三》,刚刚被婚礼的喜悦环绕的来宾们,又被电影“拽”入了一个长达十五年的连环命案之中,反差巨大。
片中的黄璐,身为一名刑警,为了吸引罪犯上钩,不惜穿上红裙,浓妆艳抹,游弋于阴暗逼仄的街头。
这情景,与刚刚举行的婚礼,俨然是天堂与地狱般的氛围差别。
《血十三》的阵容可谓强大,除黄璐之外,老戏骨谢钢、钱波的出演,同样“演值”爆表,因而也令这场充满悬疑的正邪之战,显得更加惊心动魄。
同时,影片的故事,也相当大胆,所关注的是社会边缘人的游离之态,毕竟在片中,十多宗命案的受害者,都是性工作者,是她们的红裙,激起了罪犯的嗜血欲望,而她们被残酷杀害后,又被残忍放血,由此可见,罪案手法相当残忍,这是一场血色之战。
话说影片《血十三》的故事来自于真实事件,但通过大银幕来感受那种绝望与凄冷,依然让人不寒而栗。
罪与罚,追与逃,不仅仅使影片的剧情悬疑丛生,而且也给观众带来许多有关道德的思辨,从这个层面看,影片《血十三》是一个烧脑又虐心的命案迷宫。
其中,黄璐饰演的年轻女刑警邢敏,与谢钢饰演的老警察老周,用他们各自的思维与行动,为我们呈现出在破案过程中的“各显神通”,一边是与狡猾犯罪分子的斗智斗勇,一边也是两位警察间关系的破冰之旅,案内案外,一个情字,一个义字 ,串起了整部电影。
《血十三》中,黄璐饰演的邢敏,是她从影以来扮演的首个女刑警形象,一般而言,刑警这类的角色,都不太够“文艺”,但邢敏却很与众不同。
一方面,她有身为刑警的睿智与勇敢,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新”人,她也有着过度的自信与任性的冲动,俨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节奏,因此在片中,她的快言快语,她的不近人情,甚至很多时候的自以为是,成了一柄双刃剑,时刻影响着她的生活。
这个人物虽然不够完美,但却相当真实,而当她冒着生命危险,穿上被害者的红裙,在街头诱惑罪犯出现的场景,又让观者无不捏了一把汗,毕竟,对手是杀人狂魔,她一旦失手,便入死亡陷阱,邢敏,俨然被观众赋予了生命的代言。
《血十三》并没有刻意炫技,将谜底埋藏到最后,因此,有关那个幕后黑手,在开片不久,就会被观众看到端倪,便是由反派老戏骨钱波饰演的出租车司机。
但是,即便猜到了谜底,也却令过程更加惊险,毕竟,谁都想知道,这一切的发生,究竟是因为什么,而罪犯该如何落网,被抓前又会制造怎样的命案,都悬而未决。
钱波的演技相当精湛,把人物心路历程和心理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样的反派人物设计,确实很高级,也从另一方面,呈现出本片与众不同的气质。
总的来说,影片《血十三》在人物设置方面突出新老、男女搭配,丰富人物性格,使所有人物有血有肉,真实丰满,也令这一宗让人匪夷所思的罪案,显得更加惊心动魄,触及心灵。
观影结束,从噩梦中醒来,回想着影片中的一幕幕残暴,回想起红裙在险境中漂荡,依然会惊魂未定。
而再次看到身着一袭白色婚纱的黄璐,俨然已经从电影中完全走出,这种感觉,宛若隔世,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表演,竟然有着天壤之别,也可见一个演员,之于一部电影的全情投入。
4.0分 手持或许是一种美学 但美学应该为表达目的服务 一昧的手持只会增加眩晕感 不得适中 动作部分看得出有些皮毛了 小成本格局下 最大的亮点没有凸显出来 最终亦不能以小博大
情节我就不说了,不过我比较关注这些警务人员说话做事的风采,和现实有很大出入,但很过瘾。
为导演敢于用时事讲故事点个赞,比那些只注重形式的国产犯罪悬疑电影片好太多,国产犯罪悬疑片的良心!
片子更想表达的是生而平等的权利吧,刑警与妓女,多么对立的职业划分,但是生命没有贵贱。想表达的意思很明显啊,五毛党键盘侠太多,我认为值得一看,国产悬疑新导难道不应该关注点赞吗!
编剧在后半段写的剧情有点无聊,便衣女警居然活下来了。
讲道理也没那么烂吧……多给半星
黄璐你不能因为《演员》的不公平而这般自暴自弃!
有些畫面蠻恐怖的,劇情稍弱。
混乱
这90多分钟摄影保持了连贯的晃动水准,嗯,结尾有点尬,可以更好,没啥太大意思…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我想说必须要为这部电影点赞👍难得啊,好久看不到这么认真去讲故事的好影片了,导演、编剧、演员都很不错,虽然个别地方还有瑕疵,但看的我很紧张,很激动。所以我给出五分好评。
看前给的两星 看完以后觉得 这演技 一星都给多了
其实没看,剧照警服瞎穿,就冲这
女主角打伞在雨中等待罪恶侵蚀自己的一幕极度浪漫,非常喜欢这一段配乐,让我不得不回想起莉莉周。整个故事与其说是悬疑片寻找谁是凶手,到了后半段已经变成了讲述各路人马为自己内心赎罪而作的努力。虽有不足之处但也让人看到了满满的诚意。导演处女作可以想象在经费周期的限制下实属不易。
电影完成度还可以。难受的是人物性格表达在一些时刻莫名其妙地跳脱,没能一以贯之,显现出导演思路不清晰坚定。演员都还可以,尤其黄璐谢钢给电影加分很多
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捋捋台词和剧情逻辑,好好的故事糟蹋成这样,镜头晃得那么厉害简直就是在拒绝观众
崩坏。
又是女强男弱,又是硬不起来,又是肮脏与偏见的,隐喻还挺多,虽很一般,但比廖凡那部心理罪强多了。
我觉得还不错,一个案件引发的连环杀人案,小成本也有细情节。总体来说没硬伤。
我觉得拍的不错呀,开头四分,后面拉低了分数,平均三分。另,用手机打网约车,女性被出租司机奸杀的可能性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