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忠实的哈利波特粉丝,我能将1-7集小说倒背如流,里面几乎每一个的细节我都记得。
将一次元的小说变成三次元的电影,在电影界十分常见。
但能够将如《魔戒》《哈利波特》这类与现实世界差别很大的小说还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魔戒》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电影我却已看了无数次,我曾经试过通宵看《魔戒1-3》的电影加长版,从一个电影粉的角度来说,《魔戒》无论是选角、配乐、摄影还是背景都是一流的,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总让我忍不住就心情澎湃想流泪。
也许是因为我未曾看过小说,所以可以怀着赞叹的心情看《魔戒》。
从《魔戒》电影可以看出导演对《魔戒》的爱,他将中土世界里的风土人情都描画得极其美丽,人物形象丰富立体,人物间的情感碰撞十分自然。
总想着要找个时间将《魔戒》的小说看一次,也许在我N刷电影时会有新的体验。
而《哈利波特》不同。
我是先接触《哈利波特》的小说的,而且太熟悉里面的细节,总会忍不住用批判的眼光来看电影:他们有没有将美丽的魔法世界还原?
他们有没有糟蹋J•K•Rowling的一片苦心,有没有对《哈利波特》的爱?
我带着无数的疑问,在8集哈利波特里穿梭而行。
不过我也知道将《哈利波特》与《魔戒》电影做对比,是不公平的。
我对《哈利波特》电影的感情是复杂的,因此也隔了这么些年才写这个。
我喜欢电影里人物、场景等的高还原度,但人物之间的对手戏略显生硬,无法将书中字里行间那些细腻的感情一一表现。
这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哈利波特》里的演员都是小朋友为主,即使容貌能有几分书中的神韵,但却是“一开口就暴露了”的级别,成人演员们的表演相对而言更为自然。
而且《哈利波特》电影的导演换过好几个,每集电影之间不像《魔戒》那样风格统一。
到第四集之后,当故事内容越来越复杂,画面色调越来越阴暗,导演大刀霍斧乱改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那种“赶快拍完赶快上映赶紧收钱”的商业片感觉让我十分痛心。
如果没有读过小说,可能电影还是不错的。
但看着导演乱改剧情,我总怀疑没有读过小说的人有几个能看懂这部电影。
2010年7月15日,我在台湾时刚好赶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上映,我坐在电影院里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是我最喜欢的《哈利波特》的电影的结局。
从我2000年读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到之后经历每一次的期待,到看见第一集电影时的惊喜,到现在2014年,14年,这是陪着我长大的童话,哈利、罗恩、赫敏都长大了。
电影里的每一个选角都是那么地契合原著,是他们将那些单调的文字里没有形象的人物具象化,是他们使小说里的人物及场景可以跃然纸上,但他们都长大了,他们终将离开魔法世界,但我还不舍得毕业。
《哈利波特》之后,再无《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场景还原度:5颗星 人物还原度:5颗星 情节还原度:5颗星这一集还原度爆灯。
我最爱的一集!
我依然无法忘记当年看这部电影时的欢呼雀跃,真的是还原得太完美了!
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哈利波特》,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使我脑海里模模糊糊的形象全部具体了,而且我并没有幻灭。
作为一个小说改编的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完美的。
尽管情节细节上有所删减,但基本上故事都完整地呈现了。
先说人物选角,从一出场的邓布利多、麦格教授、海格、德思礼一家,还有哈利波特三人组,到之后出场的霍格沃茨所有人,韦斯莱一家……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选得太!
好!
了!
而我第一次看见可爱的小丹尼尔就一直在感慨“他就是我想象中的哈利波特!
”他一脸呆萌地将哈利波特初次接触魔法的手足无措新鲜好奇完美地呈现,加上眼镜、生日等等元素,我认为他就是为哈利波特这个角色而生的,He’s born to be Harry Potter!
以至于之后看他演绎其他作品会有不安。
他为哈利波特而生,为哈利波特走入了娱乐圈,他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但哈利波特的完结不能让他的演艺生涯也完结,看得出他为摆脱哈利波特而转型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离开了哈利波特他还能走多远,we’ll wait and see.比起罗恩和赫敏,哈利比另外两人更难演,因为他是小说的第一人称,有太多太多的内心戏,丹尼尔在这一集的亮点是还原度高+呆萌,比起另外两人的演技还是略输一筹。
罗恩与赫敏的扮演者戏路都蛮广的,这两人的颜艺在第一集里就可见一斑,虽然略显造作,这是小演员无法避免的。
尤其是当年的Emma Watson,那么小就把赫敏初见罗恩和哈利的那种小高傲演绎得活灵活现,Emma Watson不愧是我的女神!
而最让我惊喜的也从一而终地喜欢的是韦斯莱双胞胎,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恶作剧口吻,那样的“不羁放纵爱自由”,抱歉我言语贫乏已经不知道怎么形容我对他们的爱了!
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而言,书的内容相对少,而电影的篇幅有限,作为系列的第一部,《魔法石》更急于向世人展示制作团队对《哈利波特》这部小说的还原度是多么负责任。
小哈利住在楼梯下的碗柜房间、对角巷里的琳琅满目、古灵阁“可恨的小推车”、霍格沃茨学校礼堂的天花板,还有霍格沃茨的桌上的美食(例如在万圣节上,满桌可爱的苹果、南瓜),这一部给所有的忠实粉丝是一个惊喜,那些所有只在书里的魔法场景都如此真实的反映在屏幕上。
而且我还终于见识到魁地奇时怎么玩的,开心导演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一些有爱的小细节,我相信这一部导演对哈利波特是有爱的!
例如一开始哈利波特选魔杖时那些小细节导演改得很好,在书里小哈利只是乱挥一下奥利凡德就会神经质地换,而电影就更加直接用错魔杖就会打坏东西抗议,虽然删除了奥利凡德碎碎念每支魔杖的规格的台词(我认为是可惜的!
)但也算是不错了。
例如哈利波特初次与伍德练习魁地奇时当放开金色飞贼时波特能清晰看到金色飞贼在飞,而伍德却周围看看不到,说明小哈利果然是有天分做seeker的。
例如斯内普教授,除了每次教授出场导演都有镜头特写小哈利的双眼,还加入了教授在小哈利第一次比赛前鼓励他!
神啊!
罗琳绝对告诉了导演所以才加入这么一个情节!
而比赛时赫敏看到教授全神贯注念咒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看到奇洛教授当时也很专心地注视着哈利。
对于哈利的同学,本来这一部除了三人组以外就只有纳威有一些描写,不知道为什么导演突然为西莫加入了爱爆炸这个属性,结果这个梗从第一集用到第八集乐此不疲。
海格养龙的那一段基本还原了小龙出生的描写与海格满眼的爱意还有马尔福的偷看,虽然删减了很多“送小龙走”之类的情节,但比起小说,反而觉得电影的进度到之后的禁林冒险进度都更合情合理。
而寻找魔法石的旅程的还原度也很高,包括三个头的路威,只可惜面对着魔鬼网时罗恩的经典吐槽“你还是不是一个女巫啊”没有了;好奇怪为什么钥匙要攻击人。
还有赫敏的经典推理也没有了,残念。
但巨型棋盘的还原度超高啊,罗恩的演技在棋盘对弈时非常好,那种果敢、决断的牺牲精神还有“人家虽然很勇敢但人家还是怕痛的”全部都表现在脸上了,罗恩同学做得好啊!
最后再说说一些小遗憾的,例如分院帽没有唱歌,皮皮鬼没有出现,小赫敏对校规不那么在意了变出来的果酱罐里的火啊,圣诞晚会啊,还有哈利波特在镜子里应该能看到一大家子人嘛,但是一直只有他爸爸妈妈出镜了,估计是找一堆人也不容易(其实找丹尼尔的亲戚来演不就好了?
)。
有一个不太合理的就是海德薇明明住的是猫头鹰棚屋,怎么老出现在哈利波特的宿舍?
最遗憾的是邓布利多的演绎跟我的理解有所出入的。
邓布利多在书里感觉上是个老顽童,但在电影里他太严肃了。
“笨蛋、哭鼻子、残渣、拧”这句台词居然也没有了。
这在最后哈利与邓布利多的对话中非常明显。
在书里,邓布利多是非常轻松愉快的,甚至在最后的对话里都一直在打趣,但在电影里他却非常严肃,甚至一点笑容都没有。
还有哈利波特问的“第一个就无法回答的问题”,哈利波特在电影里根本就没问!
魔法石,贤者之石,贤者之石能够让人生命延续,名字与作用都跟钢之炼金术师里的贤者之石一模一样,而且魔法石也是炼金术师制作的。
想到这里,我对尼可•勒梅的六百年生命有点不寒而栗。
第二部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奇思妙想的对白,构建成了一个看似虚拟,实则美好与震撼并存的魔法世界。
影片从现实角度出发,从理想角度去诠释新的世界,因此在这个世界里,哈利可以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成长,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哈利与罗恩和赫敏意外结缘,因为魔法石的出现,让三个人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坚固。
因此当他们发现两位教授的奇怪之处,便开启了寻找魔法石的计划,而此时的哈利也是获得了万般宠爱,这正是罗琳笔下创造魔法世界的起源。
斯内普教授主修魔药课,每次见到哈利都不怀好意,而奇洛教授是霍格沃茨黑魔法防御术教师,在原形毕露之前,一直都是和善的人,于是当魔法被还原,那些在魔法之外的真相,友谊,爱与勇气,似乎都在成长的旅途中迎刃而解。
正所谓世界原本没有善恶,只有得到权利却不利用它的人,因此挺身而出对抗敌人需要足够的勇气,而坚定立场更需要勇气,因此罗恩与赫敏依然一如既往的帮助哈利指点迷津,而此时哈利一直痛恨斯内普,并制定所谓的谋杀计划,因此在真相大白之时,哈利终于领悟了斯内普对他的重要性,这也是他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哈利与罗恩和赫敏的共同努力,最终为格兰芬多学院赢得了荣誉,同时也为自己的魔法学校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个人评分:10
刚刚重温了一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喜欢魔镜那一段。
哈利在无意中发现了厄里斯魔镜,并在镜中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于是每天都独坐在魔镜前等候,希望能再次与父母相遇。
这时,阿不思邓不利多教授却告诉他: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镜子反映出的,正是我们心中最渴望的事。
但镜子不能提供我们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相,人类总是在镜子中虚度光阴,甚至因此而发疯。
人不能活在梦里,不要依赖梦想而放弃生活。
有时候会想,如果厄里斯魔镜真的存在,我们会不会忍不住去寻找它呢?
我想我会的,因为我好想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最最渴望的东西,甚至是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那种渴望。。。
第一部在大荧幕重温后,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惊为天人的童年滤镜碎了。
不过只是碎了一颗星,从五星跌到了四星。
大荧幕观影会把感官开启到最大,让我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看完整个系列后再看第一部,会发现很多铺垫,世界观事无巨细的完整,所有状况背后都能找到合理解释。
比如动物园里和蛇说话;韦斯雷夫人在第一次在火车站热心帮助独自前去坐车的哈利就知道她对于麻瓜或孤儿的立场;哈利独自坐在一个车厢没有熟识的朋友,见到罗恩跟他说话后一定非常开心,所以当罗恩尴尬的拿出饭团时就慷慨的拿出金币买了所有的好吃的两个人一起吃;赫敏乐意示好,在车上就认识纳威并帮忙找青蛙了。
但是放大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
从儿童视角看,不同寻常的巫师校服,精美的城堡校园,能上天入地的魁地奇,都足够惊奇。
但是如果我当年三十岁,可能跟现在看到《爱丽丝梦游仙境》、《JOJO的奇妙冒险》差不多。
服化道的惊艳不足以抵消剧情的不合理和内容的稍稍低龄。
例如:姨夫一家不堪通知书的扰乱竟然举家搬到与世隔绝的海岛;海格出现在电闪雷鸣的深夜渲染的无比恐怖;教授惩罚学生离开城堡的手段竟然是派海格带领三个一年级生去黑森林找独角兽……很多情节为了展现魔法世界的奇幻做了抓马的设置,包括配乐、演员夸张的表演。
当我开始审慎的琢磨这部电影到底拍的如何时,我知道我已经长大了。
最戳我这个成年老影粉的是厄里斯魔镜前老校长劝哈利不要沉迷的这段。
人都有软弱无力的时候,所以镜子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当初镜子被造出来的原因。
但是人的缺陷会让自己活在过去而无法勇敢迈出新的一步。
这也是镜子要被撤走的原因。
白发苍苍的老校长说出这些话,是令人信服的。
另一段令我陷入沉思的,是伏地魔的脸在奇洛教授的后脑勺上狰狞地说,世界上没有善恶只有有权利和没有权利。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错的。
迟到了半小时,进去的时候哈利已经在挑选魔杖。
对角巷依旧如此熟悉,然后是九又四分三站台。
弗雷德和乔治对着妈妈开认错人的玩笑,金妮那时还是在角落里不起眼的小女孩。
列车上罗恩和哈利一起吃的比比多味豆和巧克力蛙卡片依旧美味,只是不知道背面会不会也有另一位黑魔王。
赫敏还是那么学霸,德拉科还是那么油头滑面令人讨厌,莫西依旧热衷爆炸,纳威还看不出日后大帅哥的模样。
养了三脑袋狗和龙的海格本来就不可能是普通人,拥有极大权利决定学院分数的麦格教授和斯内普教授根本一直都是好人。
伍德学长一出场就知道初恋回来了。
邓布利多每次讲完话出现的食物永远这么吸引人。
斯莱特林坏得明显,教授们和高年级学长学姐们仿佛全程游离,找魔法石如同打怪。
没有关系,大家都还在。
Love is the strongest curse.厄里斯特镜里孤儿父母团聚,不知道你是否也看到了爱而不得的朋友。
十九年前在电影院没有落下的那张电影票,十九年后依旧在场。
也许该写十九个短幕以示对你的矢志不渝。
但那就不是我了。
我依旧爱你,永远爱你。
只是长大了,我变了,一切都变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已经十五周年了。
对于我们这一批跟哈利一起长大的哈迷来讲,这些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就成为了我们的历法。
华纳兄弟在伦敦郊区的The making of Harry Potter的studio tour从早到晚,来自世界各地的哈迷在这里聚集朝圣,我也是提前了十天才堪堪订到票。
<图片1>这毫无疑问是一场充值信仰的旅途。
如同第一次到伦敦就急着到国王十字车站,在寒冬里排队一个多小时就是为了看一眼国王十字车站;明知道官方店里跟淘宝店的Made in China并没有差多少,还是以数十倍的高价什么都想买。
这种不顾一切的冲动会让人有久违的快感,如果用钱可以买到的快乐,这大概就是钱的最终意义了。
<图片2>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有些人注定无疾而终。
在跟着哈利一起长大的这些年里,我从一个自以为什么都懂的小学生,变成了一个面对着生活有着许多无奈的大人。
在这期间的十五年的岁月里,我们遇见了很多人,错过了很多人,会爱会恨。
所以再看哈利这样一个不会变也不会离开的伙伴来说,变成了承载着我们记忆的一部分。
<图片3>伦敦市内从Victoria站集合,到达华纳兄弟的这个哈利波特专属的摄影棚车程一个小时左右,往返车费跟参观套票单人45磅。
因为场地容纳人数的原因,一天是有限流的分批次,我是周六的下午四点十分发车,正式的参观时间从下午六点半到末班车时间九点半,虽然看起来不大的场地,但是参观起来的流连,让时间显得分外匆忙。
<图片4><图片5><图片6>门票当日有效,所以并不会限制停留时间,如果能订到早票,可以早点到达,泡上一整天。
出发之前本以为会小孩子占领的地盘,到了studio才意外地发现男女老幼一应俱全,是的,我们离开了麻瓜的日常世界,来到了魔法世界。
很多人带着哈利同款的圆框眼镜,多少个小巫师大巫师披着魔法袍走来走去,满头白发的阿姨也在飞天扫帚上玩儿得不亦乐乎。
<图片7>
相对于美国佛罗里达的哈利波特主题公园,这两座摄影棚外貌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实际上承载了哈利波特系列制作的大部分拍摄任务。
小哈利,小赫敏,小罗恩就是在这里初遇并且成长,完成了从魔法石到死亡圣器的魔法之旅,死亡圣器(下)上映一年后的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由此成为哈迷的重要圣地。
对于太过于熟悉的事物反而变得难以叙述,小学三年级起,每到了暑假都要把哈利波特的原著从头到尾读一遍,直到看到罗琳写道“看起来是一个好得多的夏天”,回过神来看到阳光刺目蝉鸣震耳才觉得自己的假期也才开始。
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高三那年,那些故事自己读了多少遍都已经不再记得,只是记得自己用树枝用油漆做自己魔杖的日子,笑着怀念。
<图片15>想象变为真实的时候,好像触目所见的东西都是高潮。
一路上手机不停地拍,不管构图,不管有没有手抖,只想把所有看到的记录下来。
从女贞路四号哈利曾经住过的楼梯间开始,到霍格沃茨礼堂,再从霍格沃茨的大门,到格莱芬多公共休息室,男生宿舍,那些在霍格沃茨墙壁上游走的油画,不断移动的楼梯,邓布利多坠下的钟楼,校长办公室,海格小屋,魔药课教室,魔法部,再到对角巷……一切的一切,一次次地出现在想象中在电影里看到的,这一次真的到了眼前。
<图片16><图片17>摄影棚总共有两个大的室内棚区以及室外棚区。
第一个棚区主要是主要展现了霍格沃茨,霍格沃茨主要的场景以及道具,还涉及陋居,马尔福家,魔法部,凤凰部;有比较多的互动方式,最值得体验的就是飞天扫帚的视频合成,可以现场录一段电影场景中的片段,提供魔法袍使用,几十磅也很贵。
<图片19>
过了魔法部之后是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提供了霍格沃茨特快的火车模型,大家可以上车参观一圈,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过后是个用餐的地方,连接着户外区域,提供黄油啤酒。
户外展示了骑士公共汽车,女贞路4号,浪屋,霍格沃茨的吊桥,以及魔法石里的棋子道具等。
<图片21><图片22><图片23>第二个室内棚展示了大量的制作道具的过程,《妖怪们的妖怪书》,鹰头马身有翼兽等背后大量的电子线路,还有巨蛇纳尼斯模型,美人鱼,八爪蜘蛛的模型等等,还有让你窒息的各种设计图,虽然没有建造这座城堡,但是设计师们已经在画稿上实现。
最大的亮点是快结束的对角巷仿真还原以及霍格沃茨一定比例的模型,短短地距离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参观。
<图片24><图片25><图片26>摄影棚所能还原的究竟只是片段,并不会真实地建造一座霍格沃茨,道具们都是孤独的,散落在这个studio的各处,而就是在这些支离破碎的线索中,我们能把整个魔法世界还原。
邓布利多跟麦格教授把哈利放到女贞路,海格第一次带着哈利走进了对角巷,分院帽里拔出了格莱芬多之剑,第一次魁地奇比赛,魔方世界里跟我们一样的成长烦恼,朋友之间的鸡毛蒜皮与同生共死,情窦初开与心碎。
<图片27><图片28>从11岁到15岁的生日,每年我都期待有一只猫头鹰能从远方飞来,想象着自己也能成为霍格沃茨的幸运儿,也能成为格莱芬多的狮子,成为不是普通人的魔法师。
挥一挥魔杖时候的帅气,能有一把自己飞天扫帚,可以变形,可以隐身,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无所不能。
直到少年期结束才意识到这个梦想不会实现了,你看,总是这样,有的故事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图片29><图片30><图片31>回程的路上正好听着一期关于约翰列侬的电台,月光揉进了夜色,stand by me传入耳中的热烈,让人觉得温暖而慰藉。
像是出口的时候罗琳写的一句话,在脑海里不肯淡去:The stories we love best do live in us forever, so whether you come back by page or by the screen, Hogwarts will always be there to welcome you home。
魔法不死。
<图片32>
关于 厄里斯魔镜 ,邓布利多对哈利说的话:But remember this, Harry.但记住,哈利。
This mirror gives us neither knowledge or truth.这面镜子给予我们的并非知识或真理。
Men have wasted away in front of it,even gone mad.太多的人在镜前虚度光阴,甚至因此发疯。
That is why tomorrow, it will be moved to a new home.这就是为什么,明天它会被搬去别的地方。
And I must ask you not to go looking for it again.而且我必须说,请你别再寻找这面镜子了。
It does not do to dwell on dreams and forget to live.人不能虚度时光于梦中而忘记生活。
成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觉得这段话说的很有哲理啊
常常放假会回顾哈利波特,这个冠状肺炎肆掠的特殊春节也不例外随着年龄,随着次数,当然也随着弹幕的变化,每次看感受都不一样作为开盘之作,克里斯哥伦布的这部电影可谓是为后续之作做足了榜样,也为哈利波特系列打下了口碑最起码,选角做的相当好嘛这次看感觉有两个细节比较深刻第一就是名场面,大量的霍格沃茨信封如潮般轰炸维农舅舅家,当初只是觉得有趣,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这般态势,可能哈利永远不会前往霍格沃茨,可能会接受寄人篱下的命运,这种强烈的,可以扭转命运的外力,可以将生活引向幸福的信,在我们的麻瓜世界又有几封,我们又有几次机会呢?
第二个便是最后哈利通过厄里斯魔镜获得魔法石。
邓布利多得意地说:只有心想着魔法石却又不想占为己有的人可以获得。
有时能够引导人走向成功的不是野心和欲望,而是自然而然的无心插柳,急功近利和盲目都只会让我们在镜前迷惘,却永远到达不了另外一边。
哈一点个人的小感受,总会有些细节也引起你的强烈共鸣,希望自己可以像哈利一样善良,像邓布利多一样的机智。
曾经在初中的时候读了小说,当时和同宿舍一个女生一起把几部都读完了,然后就疯狂的迷上了这个魔法世界。
可是长大也许也是一件忧伤的事,因为很多东西会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你的世界里开始逐渐有其他的东西来填充。
直到这个周末,电影还是第一次看。
先是被正太萝莉迷的七荤八素,同时也随着中间人物恐惧开心,时隔将近十年,彼时书中的具体内容也已经被我遗忘的所剩无几,但是看到现今已成为大牌明星的当初幼稚天真的面孔,还是大大感慨了一番岁月无情。
似乎也看到了当初那个还在上初中的自己,记得当时最喜欢的角色就是赫敏,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和赫敏是何曾相似!
而当时最大的渴望也是可以像赫敏一样聪明,一样骄傲。
不知道人逐渐长大是否就会越怀念从前,这似乎根植于我的本性,总是不断的回想起从前儿时的时光,也不知道是那时真的那么美好还是人总习惯美化记忆,所以回想起来的日子总是无比幸福快乐的。
曾经看到过网上流传哈利波特里的一句话,“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当时还不知道影片哪里有这句话,于是觉得好似“心有戚戚焉”,但却不曾真正理解。
知道今天看到了这句话的出处,邓布利多对哈利说道,当伏地魔给他留下闪电型伤疤的同时也把一部分能力赐予了哈利,当然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却无意中成全了哈利。
于是,哈利会蛇语,会听到其他人听不到的声音,于是分院帽觉得他在斯莱特林学院必定会大有作为!
但是哈利自己不想去斯莱特林,不想成为伏地魔那样的黑巫师,分院帽也因此而尊重了他的选择,把他分到了葛莱芬多。
而且只有真正的葛莱芬多的传人才可以从帽子中拿出宝剑,尽管从天赋上来看,哈利也许更适合斯莱特林,但是,他自己选择的路是成为一个葛莱芬多!
而他也的确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葛莱芬多。
所以,无论你的能力如何,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永远是童年最好的回忆,我永远相信我也收到过霍格沃茨入学通知书,只是猫头鹰迷路了没找着我家- -最最最喜欢的还是赫敏,依旧是我女神啊,在里面简直不能更萌一开始高举着手非得回答问题,后来拿了一本特别厚的书说是借来消遣,魔法会的也是很不少,简直学霸之魂熊熊燃烧还有说一些罗恩不懂的问题时那明显的来自学霸的蔑视,萌化了好么!
要爱死这个小姐姐了
真心觉得一般,可能看过书再看感觉会好点
重温童年回忆,惊觉就连最小的细节自己也记得。多么奇妙美好又温暖的霍格沃兹啊,承载了我太多的幻想与期待。天知道一年又一年,我趴在窗口等了多久猫头鹰。
我觉得接下来几部我不用看了
开启了我的魔法世界 让我从此迷上哈利波特 成为一名哈迷 美好的回忆 美好的电影 关于友情 成长 勇敢 最美好的寒暑假记忆!!!
时隔这么多年再看完全是不同的心境。梦开始的地方,片头主题曲一响起直接起了全身的鸡皮疙瘩。能在电影院看哈利波特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个系列对魔法世界的塑造是十分超前和沉浸的,以至于在23年后的今天在电影院里还是能感受到那份震撼。仔细想想,这部电影里已经有这么多人逝去,但电影让他们重新复活在这个魔法世界里。这就是电影所承载的那份无比厚重的纪念和意义。
2024.10.15 大银幕二刷,时隔22年重温,多次热泪盈眶。尽管如今看来本片有些瑕疵(不仅是特效,还有后半段的节奏把控不佳、高潮乏力等),但毕竟是这部宏大又漫长的奇幻史诗影像化的开端,拍得已然相当稳重。前半部比较充分地展露了魔法世界和霍格沃茨的种种瑰丽奇妙的细节。此后受制于主线剧情推进与有限篇幅的矛盾便几乎再也没有这般缓缓铺陈耐心描写的机会了。不少伏笔已在第一部给出,比如奥利凡德说的“是魔杖挑选巫师”、哈利的蛇佬腔、西莫·斐尼甘的“爆炸属性”,还有罗恩和赫敏的情感关系也初露苗头~ 片头由(婴儿时的)哈利额头伤疤进入、再由(11岁时的)伤疤出来的匹配转场不仅大幅压缩了银幕时间,更成为整部电影主线的一个象喻。德思礼家涌入漫天录取通知信的场景如梦似幻。最后也是以冒险实践/道德品行的试炼代替期末考试。(8.5/10)
24-10-11二刷:小丑鹅长成白天鹅的故事,马尔福就是年幼版高司令,最凶恶的保安居然养了一只猫?一部看完了想去上学的电影,不过配乐真的好吵啊!如果霍格沃茨只是哈利在楼梯下漫长的大梦一场,该怎么办?
尼玛,既然不是真心想保护的人得不到,那哈利波特的行为纯粹是多余而且有拱手相送的可能
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的魔法世界,而且感觉是那么的真实,奇妙。
一向不感冒。但是竟然去影院看了。。。
萝莉正太们的起点……其实看这个的时候我也是个萝莉……
这部电影除了好看以外,更让我体验到电影与小说的不同,所有惊奇透过大屏幕来表现,更让我有种设身处地的感觉!
真搞不懂大家怎么会这么喜欢这种受众群体不会超过十岁的儿童片
没创意没剧情没惊喜光有个名气在那,“魔法世界”一个这么大这么尽情发挥想象力的题材框架就装了这么点东西?全六部剧本的用脑量还不及辛普森一季里的一集。喜欢这个系列的孩子是要多缺乏想象力啊!好了我看过了,知道这东西是怎么回事了,完成任务!
小哈利太可爱了
我是在看什么爽文,又是父母留下的大笔财产、又是声名显赫的小名人、又是技能树点满的天才少年。甚至在哈利波特的压制下,赫敏都显得没有那么学霸了。前面感觉很流水账的叙事,可能是为了搭建某种宏大的世界观架构,但是又觉得很多场景都并没有必要(如果后面有伏笔和呼应的话当我没说)。那个金色飞贼和球赛的戏码感觉好多余,可能是为了专门凸显男主的天赋异禀同时给他们的院系加分吧,情节处理倒不如罗恩的魔法师象棋自然。斯内普的角色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可能想塑造那种严师但是好心的角色,但是我想请问谁看到这样的老师不会怕啊。最后魔法石突然出现在哈利波特的口袋也有点好笑,跟伏地魔的决战更是好笑中的好笑。没看出来爽点在哪里,可能胜在年代早,所以设定新奇吸引人罢了。唯一令观众买账的可能是主角三人之间的cp感吧。
小时候的哈利太萌啦!小小的一只~很喜欢他们在火车上的那段,小时候一直能想象有一只会送信的猫头鹰
第一次看是有点失望的,限于篇幅书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没有展现出来,非常遗憾
哈利波特似乎是每个人的梦想 魔法的世界 奇幻而又遥远 我们无法达到 因此更加向往 无法拥有 因此更加珍惜 哈利波特那一直无所畏惧 敢于尝试的勇气 让我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是奇迹的创造者 我们 都可以成功
记得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好像才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