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但这句口号大过实用性的话语,迄今为止,依然是句空谈。
君不见在国内诸多贫穷山区,孩子上不起学、上不好学、无法上学等现象多如牛毛,让有心人们想拯救都拯救不了。
最近,壹姐就看了一部关于儿童教育问题的电影,名字叫做《一个人的课堂》,豆瓣评分7.1。
令人悲伤的是,这部制作成本虽低却有着现实意义的电影,排片量竟然少的可怜。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西甲村的村庄里,因为村子里的年轻人们几乎都外出务工了,所以西甲村已经逐渐沦为了一个只有老人、孩子和家庭妇女的荒凉之村。
村子荒凉,无疑,教育问题更是令人堪忧。
影片开头,就用村长与学校老师宋文化(孙海英 饰)的谈话交代了村子内办学困难的窘境。
但值得高兴的是,因为教学质量问题,因为教学资源问题,村里人家越来越多的开始选择将自家娃娃送去城里念书。
这是长辈们重视教育的一种体现,在壹姐看来,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好现象。
但是,有人欢喜,也就有人忧愁。
就在这种大量人员外流的境况下,西甲村小学新学期开学时只迎来了四名学生,还是三个年级的。
学校里的唯一老师宋文化只得将孩子们聚在一间教室里,轮流给各个年级的孩子讲课。
只是,时光辗转,越到后来,学生也越来越少,直至最后,西甲村小学里只留下了一个名叫唐明明的孩子,他因与家里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外出上学的必备条件,所以不得不待在西甲村里继续留守。
西甲村是个落败的小村,西甲村小学更是个落魄的学校。
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从软件条件上来说,这所被称为学校的学校,都简陋的令人心酸。
破旧的桌椅,四处漏风漏雨的瓦房,就连旗杆都是用村长砍来的竹竿搭建的,看到这种境况,壹姐心里甚是低落。
因为壹姐知道,影片中西甲村小学破败的场景描绘,分明就是国内诸多贫穷山区小学的真实写照。
山区里的孩子条件艰苦,上学困难,但出行不便的现实状况又让他们唯有读书才能拥有走出大山的必备条件。
所以,在这种地方,宋文化这种坚守到底的老师,就变得尤为可贵。
但作为代课老师的宋文化,还是在一次教师资格考试中落败了。
原因是,他因贫穷、因落后、因不会使用电脑最终被教师这个职业所摒弃。
影片中,一场考试严肃而有理有据的将西甲村最后一位老师宋文化开除了,但新调来的有文化、有学识的年轻大学生只在西甲村呆了两个星期就辞职的事情,却像是一个笑话一样嘲讽着我国的教育制度。
西甲村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西甲村小学却没剩下一个老师。
这种悲惨的教育现状不禁令人唏嘘。
好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宋文化老师在出门打工和留校教书的选择题中选择了后者。
张艺谋曾经拍摄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孙海英如今演绎《一个人的课堂》,但无论是哪部电影,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令人不得不深思的社会问题——我国的教育现状,远没有我们见到的或想象的那么乐观。
在许多像西甲村一样的小山村里,孩子们上不起学,上不了学,无法上学的生活现状比比皆是,而亟待我们解决的教育困境也依然严峻。
看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我们总会期待那位名叫唐明明的孩子因为遇到宋文化老师能够幸运的为自己的将来谋取更多的选择权利,但壹姐更期待的是,看完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善良的人们都能够为了可以燎原的那星星之火,献出自己的一份善与爱!
进电影院之前,我本来有些担心,生怕这种独立电影,又会落入选了一个好题材,最后只剩硬卖情怀的怪圈。
没想到,我会被这个故事打动,不枉费我专门从杨浦跑到中山公园去看(上海只有这家电影院有排片,这国独立电影生存现状),值回票价了。
真要严格评分,4星。
但冲着导演把理想主义这个主题讲得真实动人,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情怀,却真实可信的乡村代课老师,私心加一星。
故事的切入点很棒,以一个小人物无奈却善良的经历,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城乡二元对立这些命题很顺畅地串联起来。
影片一直很克制,没有刻意煽情,却是“于无声处有惊雷”,看到最后忍不住热泪盈眶。
ps:同样讲理想主义,相比某假大空的校庆宣传片,花了一大笔钱碰瓷历史兜售情怀,孙海英一个人扛着黑板去学生家的身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不是“一个人的课堂”鲁子渝文
2018年1月7日下午在北京魔影影城金源店观看了由李军林导演孙海英主演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反映留守儿童和代课老师的故事,我数次感动落泪。
电影讲述乡村代课老师宋文化在山区小学代课36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他安贫乐道,热爱他的教学岗位,他教过的学生已有三千多名。
即便只有三个学生他仍然坚守岗位,工资每月500元他已知足,不为每月四千元的工资所动(他教过的学生开了公司请他去作会计)。
最后因为没有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而被清退,主要是因为宋老师没有通过电脑上机操作考试。
宋老师的家景根本买不起电脑,他主要是在纸上画一个电脑进行学习。
这样一个穷老师怎么能通过电脑操作考试呢?
失业的宋老师已五十多岁,没有任何政府给予的失业安置,只有冠冕堂皇的教导主任说的感谢你多年来对教育的贡献。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宋老师还要继续工作,他选择投奔在广东打工的女儿,在大城市谋职。
然而新接替宋老师的大学毕业生年轻的老师无法忍受穷山村的偏僻辞职,最后剩下了一个学生明明。
明明的父亲在外务工不慎摔死,他被亲生母亲抛弃,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明明无法转到其他学校学习。
宋老师为了完成明明的学业,没有外出务工最后留下来坚持代课,最后明明顺利小学毕业。
观影结束后,李军林导演与观众进行了座谈,人大教授张鸣、知名编辑谢元、女诗人沙光等也作为观影人参加了座谈。
在大家谈论观影感受中,我听到了“感动”“良心”“良知”“责任”“情怀”“折腾”“羞辱”等关键词。
这也反映出李导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有情怀的导演,中国的教育不能再折腾了,底层的教育工作者要给予他们有尊严的待遇。
观影后,我想到了人大教授张鸣写过的一本书《小狗也要叫》(书名源于契诃夫的一句话: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
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小狗也要叫》让读者看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敢讲真话的倔强个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该有反思历史、正视现实的态度。
那么,通过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我也看到了李军林导演敢讲真话的倔强个性,表现出来的反思现实、正视现实的态度。
虽然《一个人的课堂》只是一滴水,但它反映了一个世界。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提供了一组数字:中国的留守儿童数量现已超过6000万,其中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超过2000万,单独生活的留守儿童高达205万,他们时常面临贫困、饥饿、孤独、车祸、溺水以及各种人为的伤害。
《一个人的课堂》去年底首映以来受到了许多热心观众的支持和好评。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出席了电影首映礼,并且亲自包下十场电影,用来免费给广大观众观看。
对他来说,真心希望人们多关注弱势群体,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才获悉,中国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早在2016年在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夺得最佳外语片奖,当时来自全世界91个国家的4000多部影片参与了角逐。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虽然只是一个人的课堂,但它又不只是一个人的课堂:它为教育的官员上了一堂课,我们的教育不要华丽的外表,不要一刀切,要务实,不要折腾。
它为老师上了一堂课,作为老师应该有责任,不仅仅有理想。
它为家长上了一堂课,孩子不仅需要的是金钱,也需要陪伴。
它为学生上了一堂课,珍惜学习机会,要懂得感恩。
它为我们的麻木的神经上了一堂课,我们的感官不是只为刺激、热闹、惊悚、搞笑存在,也为感动、真情、良知、良心存在。
它为……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将于1月16日进行公映,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不是一个人的课堂,等你来上课。
李军林导演与大家合影
2016年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夺得最佳外语片奖
前段时间,我从自读课本《倾听鸟语》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人生一课》,它给了我很大启示,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回忆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学校组织活动,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我”也不例外,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但一着急,忘了拿球鞋,只好又回到教室。
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者,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以为我是来上课的,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一个人,这课我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
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声音洪亮,每一言、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虔诚。
讲完课,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我”被他的诚恳,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呀!就算是一个人在上课,他的课讲得仍然那么认真。
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
是呀,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真诚地对待生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就拿我来说吧,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老师经常让我去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一开始,我很不乐意,觉得那样做误了我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我心不在焉,他们有不会的题,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讲。
后来,我看了这个>故事,才明白要真诚地对待一切,这不但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呀。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
直到今天,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时时刻刻提醒我: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诚恳地对待一切,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这个电影真的很好!
演员孙海英和演明明的小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老演员孙海英的演技很棒!
希望这个电影的映期长一些,排的场次多一些,有关单位多进行宣传,给造造势。
中国留守儿童6000万,希望他们都能遇到宋文化这样的老师。
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就是关心民族的未来。
这个电影真的很感人!
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电影乍怎么没人宣传?
百思不得其解。
为教育献身的大多数——一部勾起人内心最深处的柔软的电影幸福家长大学 张格格一、电影中的人与事 整体上来讲,这一部电影是被一位代课教师宋(送)文化老师的丰满的形象所撑起的。
表面上,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代课教师坚持自己的信念想要真正成为一位人民教师的艰辛过程,却因为各种现实的原因受阻,最终隐没在城市的繁华之中。
事实上,电影的背景以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的求学生涯展开。
从我对电影的梳理过程中,我找出了一个抓住人思绪的转折点。
在转折点之前,我以为只是在描述宋老师努力从代课老师成为真正的人民教师的生涯。
但是在影片中的真正的转折点——在宋老师被学区退学后,与此同时全校只剩下一个学生的时候,宋老师依旧选择了放弃赴广东打工生活的机会,留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继续教书,此时此刻这个男人可以说是真正触动了我。
他在学校石板地上的不言语,默默收拾出黑板和课本后,挂在身上的动作,喘着粗气步行原本自行车都难以到的距离,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明!
”“宋老师!
” 二、我有关教育的小经历 影片的伊始,我牵扯出了记忆中去年暑假在尼泊尔的义工旅行的点点滴滴——低矮的房屋、杂草丛生的路非路、拥挤的教室……巧合的是,在尼泊尔我似乎有见过相同的画面。
尼泊尔是曾经的亚洲第二大经济体,现在的他早已不复往常的辉煌。
回想尼泊尔的支教生涯,我走在通往私立学校的路上,由石头拼凑出的路被苔藓、垃圾所覆盖着,又因雨季常常光顾,只是徒增了这种情况的恶化。
正如电影导演所描绘的情节画面一样,他折射出了最真实的偏远地区的教育情况。
和国内不同的是,尼泊尔是以佛教为国教,他们是虔诚的佛教徒。
聚集在二层小破楼里的孩子们,他们乖巧地坐在长板凳上,面前摆着的小课桌上放着对应年级的课本。
孩子们的眼神中充满着那种向往善良、纯真的光芒。
一个社会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未来命运的走向。
相信尼泊尔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幸运的是,这样的闪光我在明明和他的同学眼里也寻到了。
很久之前,面对外国学者提出对中国社会现状的质疑,“没有宗教约束的人心是复杂的”,我是没有信心的反驳他的。
但是这一次,我从这部影片中,以及导演所叙述的那些亲身经历中找到了可以支撑辩驳的一个点——仅在中国偏远的文化角落当中,有这样一位五十岁高龄的宋老师,和眼神纯真的一个中国留守儿童,他们在兢兢业业地负责工作,亦或是保持着心中学习的渴望进步向上的坚守和追求。
他们心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
因而我觉得我非常有底气了,下一次,在面对外国学者的质疑的时候,我会用“去看《一个人的课堂》吧”这句话来代替我原来的沉默。
三、优秀的、传播教育正能量的影视制作人们 本次交流活动进行时,导演提出这部处女座是他定义为用最真挚的、最能驾驭的、有真情实感的、具有极简主义的电影……我希望您能够在未来,或许不用成为电影界的莫言老师,只继续做好您自己,导演未来的电影中一定继续坚守这份淳朴的心。
坚守自己的初衷,已经是最好的了。
感觉电影拍得一般……4星是给山区留守儿童的,因为我去过那里,确实很苦。
这个电影算是拍得比较现实了吧。
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分来了几个大专毕业的年轻男老师。
在我们村呆了一年吧,还没等我上3年级,人都全部找找门路,调城里去了。
我小学毕业后没两年,我们村连小学都没有了。
都得上中心小学。
于是,我妹,从5岁上幼儿园起,到8岁上一年级,都是在学校住宿生活的。
据我妈说,学校里的孩子每周回家一次。
回家最重要的事也不是写作业,是先抓虱子。
每个小朋友的毛巾都是硬邦邦的。
学校没有热水,也不能给小朋友用热水,怕把孩子烫着。
(现在我妹在初中了,学校仍然没有热水。
)一个星期之后,孩子回来了,亲妈可能得费一番劲才能认出自己的孩子。
13年我去过云南昭通大关县。
就是冰花男孩所在的昭通。
但是我去的不是大关县城,是大关县下面的几个坝。
我去的是时候,那里才通了电没多久。
孩子们很早就结婚,然后生孩子。
家里的条件都很差,有的家庭甚至没有一件家具。
有一个村子的教室甚至和羊圈在一起。
过多的也不想回忆了。
很多东西不是不存在,是我们看不见。
或者,我们已经失去了看见的能力了。
感觉自己最近泪点真是有些低,明明只是刚开始,「也就交代下背景,是一个贫瘠的农村,然后有个很穷的小孩子的父亲因为一场意外而离开人世,小孩子很难受地哭了下」我都要有些忍不住,所以恰恰也就是这种片子,最让我受不了。
这个小孩子名为明明。
和他一起拍小学毕业照的是宋文化宋老师,没错,这一届,只有明明一个毕业生。
可以看得出来,明明很乖,很孝顺,而且,他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当全村最后一个老师都要离开时,他都多么渴望那个老师能不走,他多么渴望他能继续教他。
对啊,出生在这样一个农村的他,受到教育,是多难。
就在这贫瘠的农村里,有一个很可爱的老师,我是说可爱,不是可爱,不过,他也挺可爱的。
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的老师,教书三十六年,可以说,他的整个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但这样的一个底层老师,他也很无助,但他负责很负责非常负责太负责了,为他的学生负责,为他的事业负责,为国家教育负责,他真的尽了责。
所以,他才能完成一个人的课堂,才能完成一个不在教室里的课堂。
他值得被称为那个“最可爱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一个尽责的老师教了一个珍惜学习的学生。
其它的不多说了吧,就记在小本子上好了。
结束时,她问“这部电影的主旨是什么”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原因,给我的感觉就是,高潮来了,也就结束了。
「然后眼角那滚带着浓烈情绪的、闪闪发亮的液体止也止不住地溢出,脸上稀里哗啦满脸糊的、情绪没稳定神也没回」地一句“……不知道”现在好了。
我想,大概要把握好、珍惜好学习机会吧,至少从中我获得了。
所以我也值得庆幸,让还在读书的我能看到这部片子。
善待他们,善待留守儿童,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真好。
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是质朴真实,温暖感人。
乡村自然宁静的美好景色衬托了片中主人公执着坚守的意志品格,真善美的人性光辉如清泉一般流淌在影片当中,也滋润了我的心田。
以前并不喜欢孙海英先生的表演风格,觉得角色中他的个人痕迹太重。
但这部影片中,他诠释的偏远乡村小学的代课老师,肢体、表情和眼神中都有戏,生动细腻,让我一度忘记了他是孙海英。
为他点赞👍!
此外,片中唐明明的眼神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影片中的几段配乐对情节的烘托渲染效果很好,起码我觉得挺贴合的,喜欢!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心中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份平静。
作为普通人,安贫乐道以及博爱情怀,能让我们活得更加有生有色、有滋有味。
文/安琪今晚资溪妇联组织大人带孩子免费看电影,在去影院的路上,妹妹问我:“阿姐,今晚看的电影有《唐人街探案2》好看吗?
”“你猜猜呗,影片叫《一个人的课堂》,讲的是留守儿童和代课老师的故事。
”“一听就是说教,感觉会很无聊,要不我们自己去看点别的吧。
”其实我内心和妹妹的想法是差不多的,我自认为有看过不少关于农村教育的好作品:《童年在瑞金》、《放牛班的春天》、《黑板》、《一个都不能少》等等,这个题材的电影个人觉得很难出彩,我对此片不抱太多期望。
但既已应邀前来,不如看看再说。
果不其然,开场就很尴尬,宋老师和村长的对话就像在背台词,其他配角的表演也十分的僵硬,特别是穷苦山村的女学生白净的脸一直傲娇的昂着、刚分配的年轻男老师说话翘兰花指、宋老师爱人作为江西农民却操着一口地道北京话等细节我表示看不透,各种声音和表演分分钟让人出戏。
我甚至担心唱国歌跑调又滑稽,教学生乒乓球和跑步训练不懂装懂,甚至笑起来有点像汉奸的宋文化老师真的能诠释好这个角色吗?
叙事节奏慢、太过写实、戏剧冲突少,没有明星阵容搞得已有几个小孩闹着要走,还有一些人呢在找角度自拍,估计待会朋友圈的配文大概是:好无聊的电影哦,等下去吃宵夜的举手云云。
不过说来奇怪,这种状况竟然只持续了一会儿,渐渐大家都静下来我的心也静了下来——影片中,西甲村即将成为一个死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家庭主妇维持着这个村子日渐凋敝的生活。
村里的小学只剩下4个学生,到最后只剩下1个。
他们陆陆续续的离开让村小学所剩的唯一的代课老师宋文化的处境显得有些尴尬,让宋文化的坚守显得十分荒谬。
他做了36年的代课老师,工资少得可怜,却以孔夫子自比。
原谅我在宋老师身上看到的是模模糊糊孔乙己和范进的影子。
他的愿望是尽快转正,但转正考试均在电脑上作答,他连打字都不会,基本是交了白卷,作为代课教师的宋老师,没有编制,教育局以一场电脑考试的方式周到而羞辱地终结了宋老师36年的教学生涯。
于是他被一位大学生取代,做了农民。
没过多久大学生老师就跑了,上级领导又来求他继续代课,他和妻子已下决心去广州投奔女儿。
但在车站他让老婆一个人先去,他一个人把最后一个学生教到小学毕业,送入初中后才去广州做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维修工。
真的,起初真的觉得蛮无聊,全片没有刻意煽情,却是“于无声处有惊雷”,看到最后我竟忍不住流泪、叹息。
同样讲理想主义,相比某假大空的校庆宣传片,宋老师在长长的崎岖的山路里扛着黑板去学生家的身影真的让我几度落泪。
宋老师不完美,不高大,知识水平有限,教学水平陈旧可笑。
他每天拿着旧穿铤敲响一截吊挂的铁轨宣称上课的时候,他拿出录音机庄严的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时,当他微笑着说“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学……”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充满工作热情的老师,我们看到了宋文化对仪式感的坚守。
宋文化的坚守,是中国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是对中国教育最后方的坚持。
这种坚守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大的幸运,宋文化是以饱满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份神圣的工作,让人心生敬意,为之动容。
席间我看到多位老师抹泪,因为他们知道影片中所展现的教育窘境在农村真实存在;我还看到领导默言哽咽,他们或许在想精准扶贫的落实,我无从得知,能确定的是他们对农村教育的再一次重视;去年某教师体罚学生曝光,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受万人唾弃,一例体罚,虽德失在先,却终以抵命结束,岂不寒心?!
据不完全统计,像唐明明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我们中国有6103万,我期待每一个像唐明明一样的留守儿童都能遇到他的宋文化老师,而每一位坚守本职爱生如子的宋老师都能被尊重。
十分感谢妇联组织的这次观影活动,同时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对现实的社会有所思。
但有些悲伤,我听闻很多城市的影院并没有给《一个人的课堂》排片,我知道影院确实是要看市场需求的,得估摸有多少人喜不喜欢这东西?
我无法向你保证这部电影有多精彩,但我可以确定它是一部值得观看的良心片。
最后,向朴实善良的宋文化老师致敬,向兢兢业业坚守本职的所有工作者致敬!
真正关心一个人的灵魂,就是这个样子
看了预告,准备找个时间买票去看看,难得的题材,身在外的我们应该多关注关注家乡,乡村,孩子
带着敬畏之情观完全片。故事源于家乡,一位乡村代课教师的坚守与执着,却折射出种种社会问题,教育质量的分配不均、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教师理想和现实社会的冲突问题等。观影结束座谈会上,有人说,我们都是为爱而来。反思,自己到底能尽多少力,那就做一位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老师,把爱传递。
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人均GDP
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在宋老师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宋老师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导演唯独缺了才华。可惜了一个好的素材。
写实的有点悲
底层的失语。
质朴中流露着真情,很感人。真实情感、平淡的叙事,源自社会底层人物,为了生存,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为了未来
立意不错,但是拍的是真的不好。别说什么太多人需要看这部电影,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太冗长了让人没有心思看下去。类似题材,《放牛班的春天》要好太多了。
有着三十六年教龄的代课老师,没有成功转正,一张毕业留念照片上只有一位老师一位学生,真的很让人受触动。开始时宋老师的心情是复杂的,后来又是悲壮的,他又是固执的,又是执着的,还是让人敬佩的。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117分钟的,真的想看。
立意高,拍得似乎有点儿随意,是我的艺术细胞不够?
感人的片子
挺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这教师和留守儿童的立意还是值得推荐来看,孙海英王乃训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天笑,你说你一个搞摇滚的,跑来演电影,合适吗?
也许人物没有吸引力,但是教会的朋友们很好!
这种国产片上座率低,院线排片少,但还是代表着电影工作者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就像片中的宋老师一样,一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的。
一个人去影院看一人场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事后想起,当时的行为颇有些悲伤。
中途打盹了 因为没有过多动人的剧情和过高对人的美化 这是诚实的 但是对留守儿童的处境 表达得太不够过度了。。 又想起杨改兰 人类的语言的确是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