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静缓却很震撼的抗战电影。
黄县长由田小洁饰,他的表演不在声旨在神,不张扬,走路缓缓的,走路时发出似撵雪样的声音,轻而干净,透着那份文人的清高。
说话文绉绉的,声音不高,语速总是慢半拍,但多余的字一个没有,掷地有声,毋容置疑。
在军人眼里他是个不被看得起的酸腐人。
他办事只以百姓为核心,不让军队抢粮是为了百姓,打日本鬼子时出面请百姓捐粮也是为了百姓,他拱手作揖谢百姓,这场景让我动容;第一次经历炮火他会害怕、手抖,但他是县长,他坚定的举起那把“主心骨黄伞”。
他自己要去前线,为了百姓把夫人和孩子留在城中;为了百姓安心缓缓的叮嘱夫人买粮不要超过三斤,买菜不要去城门口;为了百姓能随时找到主心骨,他把“黄伞”权力下放;在这个文人黄县长眼里:县令的职守,是与城共存亡;读书人的操守义不受辱。
“薄酒轻慢意,轻舟过江州,从容高揖去,易水当倒流。
” 电影里没有大多数作品里会出现的汉奸,没有面目狰狞的日本鬼子,更多的是表现中国人在全民抗战,老百姓在贫困最后的抗战,文人县令的抗战,军人铮铮铁骨的抗战。
由文人的骨气与军人的骨气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脊梁,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本片前期固定镜头运用得很多,对称,舒服的构图,让我眼前一亮。
开头寺庙的对称构图,远处的山景,很美。
黄县长家里祠堂前的镜头,人从两边进入画面,彰显着很严肃的气氛。
下图是很精妙的一段,固定镜头在人群后方,发现不是县长的船后,利用人群回头的动作替代了镜头的运动,很妙。
司令部内固定镜头,墙上的“协力驱逐”体现着本片的主旨。
县长上前线,一家人位于门框中,摄影中典型的框图式取景,很赞。
整部电影在前期利用大量的固定镜头,赋予整部片子一个安定的基调,既体现了县长处事不惊的行事风格,也从侧面烘托了上高会战的肃杀气氛。
导演在小制作的情况下,利用自己镜头的语言和小众的剧情安排,给这部片子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气质。
五星好评。
抗日神剧层出不穷,且都惯用各种夸张手法,但是,无论是戳中泪点的,还是戳中笑点的,都很快成为了过眼烟云。
而这部抗日电影《我的上高》,看过之后,却令人久久难忘。
在如流水般缓缓展开的剧情中,我感受到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
主人公黄清谷,江西上饶人,时任上饶提学,不以官位自居,却常以“读书人”自命。
南昌沦陷,毗邻的上高县城危在旦夕。
黄清谷被连升三级,擢为上高令 ,不顾一众士绅、贤达的劝阻,慨然赴任。
碧水清波,清谷携妻儿,乘舟离去……履职后不久,清谷回乡祭祖。
时局更加动荡,大战一触即发,一位年长的乡绅问他,若临大事,作何处置?
他淡淡地说:“职守!
操守!
”乡绅又问,若如此作何托付?
他立刻目光炯炯:“我即为上高令,上高乃是我的上高,上高子民乃是我的子弟。
”乡绅与众人皆承诺:“先生子弟亦我等子弟!
”绿水清波,清谷登舟离岸,高揖而去……乡绅肃然含悲:“清谷,怕是回不来了!
”面对众人的疑惑,他缓缓道来:“县令的职守,是与城池共存亡!
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
”……当时之势,国军屡战屡败,日军虎狼环伺,再回上高,无异于慷慨赴死。
黄清谷没有退缩,他再次坚定地向上高走来!
虽临末日之期,仍尽职守之责。
驻军士兵为害百姓,致人死命,他为了严惩凶犯,咆哮军营,讨要公道。
将军认为他只是一介酸儒,毫不理会。
他组织民众罢市,据理力争,终于惩除奸恶。
从此军纪严明,百姓归心。
将军也开始注意到这个文弱书生身上的血性!
城破在即,清谷带领民夫出城助军,把自己的家眷留在城中。
无论是回乡祭祖还是出城助军,临行前他总是细细地叮嘱妻子:买粮不要超过三斤,外出买菜一定远离城门,以免百姓误解,民心生乱;你是读书人的家眷,遇事不要慌,不要失态。
路遇出征的士兵,带兵的师长请黄县长为大家讲讲三民主义,黄清谷只说:“告诉士兵们,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
要粮上高给!
要人上高出!
”战地援助,他首当其冲,无惧生死。
炮弹就在身边炸响,老表们四散而逃,回头看看,黄县长还在埋头挥镐,于是老表们又都默默地回来了。
将军也开始对清谷以礼相待了。
将军甚至已经对清谷充满敬意了。
决战在即,将军派人给黄夫人送去一些钱,黄夫人拒绝了,她表示——城破投河,追随丈夫而去。
她日日受丈夫的教诲,早已无惧生死,心地坦然!
如此县令,如此夫人,将军,感其至心,传令各师,誓与上高共存亡!
上高会战大捷!
据资料记载,上高会战的胜利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在历时二十六天的上高会战中,上高出动了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的民夫,县城百姓每天为部队捐粮六七千斤,上高战役最后的胜利,离不开上高百姓的勠力同心!
这其中上高县长黄贤度(黄清谷的原型)更是功不可没!
清谷其人——临危受命慷慨赴任为民请命为国守土无惧生死这样的读书人,理应称作“士”!
他有士的弘毅!
有士的道义担当!
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谷时时把“读书人的体面”挂在嘴上,把“士子的精神与风骨”看得高于一切,为此他愿意付出身家性命。
不是对死亡没有恐惧,当目光投向妻子和一双小儿女时,眼中有不舍,更有愧疚,但是,他的一生所学,他的毕生追寻,让他别无选择。
正是因为有了内心的坚定,清谷临大事而方寸不乱,自有一股静气,自有一份定力,这是精神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力量!
影片中两次出现碧绿如玉的,静静的河流。
这是一个意象,也是一个隐喻,喻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河,静静地流淌着,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里。
它可以使人温润如玉,可以使人宁静致远,但同样是这条河流,也可以使人性烈如火,纵横驱驰!
纵观上下五千年,我中华民族,何以经千年颠沛竟依然魂魄不散?
何以历万种灾厄却总能涅槃重生?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这样一条静静的河流!
当山河无恙,它是绿水清波。
当神州罹难,它是碧血干戚!
没看之前,还以为是以讲“上高会战”为主的战争电影,但看完电影,才知道是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上高县长黄清谷如何在“上高会战”前后时期治理县城,帮助军队守城的故事。
感觉电影简介有点误导,导致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点期待落空。
建议片方还是改一下故事简介吧。
当然,虽然这部电影描写战争的场面非常少,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
故事从黄清谷上任开始,把县政府办公大院腾出来给学生当教室、为受国军士兵侮辱的妇女申冤、为受国军士兵滋扰的百姓请命、大战前夕和故人道别、大战时带领民工修筑工事、与“上高会战”罗总司令惺惺相惜……,娓娓道来,没有一处不体现细节,没有一处是闲笔(如果忽略转场空镜头的话)。
更难得的是,作为一部主旋律的电影,内敛而不煽情(看多了主旋律煽情电影的我,真是洗了眼睛)。
也不是没有争议的,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仁政、贞节牌坊这些当然是封建传统的思想,但抛开时代背景谈三观就是耍流氓,满清灭亡也就短短几十年,上高地处偏僻、民风淳朴,又正临大战前夕,我以为,黄清谷那样的治理方式是最好的。
难道不顾民情国情,到上高搞“新文化运动”、讲封建残余毒瘤思想吗,那才是害民乱民啊。
故事虽然短,但意味深长。
最后,如果政治不那么正确就更好了。
整部电影的制作可谓是极为粗糙,从化妆到服装,从场景到群演无一不是如此,我想,这可能和没人投资也有关系吧,毕竟又不是每个导演都是冯小刚……除了以上这些不足之外,我认为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按照十分制来评的话,我至少会给到七分,毕竟这么穷的一个剧组,在结尾时居然会用航拍来拍烈士林园,这真是感动到我了。
然而,我的感动也仅限于最后的那一小刹那而已,因为在之前的九十多分钟里,我就算想感动也感动不起来,每次到关键时刻,电影里的粗糙细节总会把我笑的乐不可支。
比如在1:14:00的时候,男主角准备回去抱一抱自己的妻子,这时候我应该极为感动才对,毕竟这可是民国时代的爱情啊,可比今天的爱情要纯粹多了。
然而我并没有,因为我居然看到了男主妻子腿上的丝袜!!
那可是县长夫人啊,还是爱民如子饱读诗书的吴县长的夫人啊,居然会在自己的腿上套丝袜,读书人也喜欢这样子玩吗?
真是禽兽啊!!!
还有在1:17:50的时候,注意看正在和主角对话的军官后面,一位士兵居然将自己的枪口对准了自己的长官!
啊,苍天啊,你一定要这么做吗?
你就不怕走火了吗?
别的士兵都趴在战壕上作战,你这么分神不怕被小鬼子爆头啊?
我简直无语了……如果上面那个还可以说是老夫老妻小两口玩玩情趣的话,那这个就真的是有毛病了,居然把枪对准自己的长官。。。
太可怕了。
我这辈子都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人,我想,那时候要真有这样的士兵,战场上肯定第一个被枪毙吧,居然把枪对准自己的长官!!
错误的价值观体现,自以为是的自圆其话,只为了现代社会上一杯鸡汤,不配为此片上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隔绝了包含抗日提材的影视,因为相信豆瓣高分看了这部电影,看到黄县在船上秘会,果断关!
思考一二写上两句,再看电影前部分,县长为处罚军痞,我等小民感慨不已,传递正确价值观,不只在历史中,也在如今的社会上,我也附合,看到船上秘会,我就不感苟同了,就是告诉我们,人,不管你在哪身处何位,不管是公司的员工,还是机关职员,你只要认真工作,不需要忠诚,你只要有自己的忠诚判断就可以了,换位思考,这种人在现在社会,能容忍吗拿着国民党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干着挖别人墙角的勾当,这跟电影上的军痞,有什么出入,以为你做的为别人,就应该得到自己想要的,你考虑过别人吗,不知道拍这个片的人,出于什么心态,出于什么样的价值观,
看这个片子我居然被感动到了。
本来开头沉闷的让我放弃,离战争片太远了,一股浓浓的落魄的酸楚,有一种必败的苍凉,让人不舒服。
而后面一层层的拨开这个人物的内核是那么热血,那么励志,似乎世界都在围着他在转,战争的胜利似乎有神助。
让我不由的想起好莱坞大片《血战钢锯岭》,何等的相似!
同样是一个人的执着掀起一场人心的革命,从场面上好莱坞是没得说,而人的执着的精神来源更强调个人的英雄,所有人也只是军队的胜利;而黄县长本人没有那么英雄,外表更多是懦弱的书生,但思想内核则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基本的伦理道德,只是简单但有力道的感召着每一个人。
美军的一场战役是他们强大的国家在支撑,对每一个战士来讲有困难也有可能牺牲,但民族没有危亡,胜利只是早晚的事情;再看1940年的中国,已经沉浸在落后挨打的屈辱中100多年,国家民族面临何等的煎熬,每个人都是惶惶不可终日,谁都不知道明天将会怎样。
黄县长的力量更具有穿透力,不说那种上纲上线的话,他只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做到了几千年前的孟子提倡的德与行,只是几句话就击溃了那个时代的“常理”。
不能不说中国文化的深远,力道远大于美国的简单直接的英雄主义。
另外,很多人都在吐槽地下工作者的桥段,我不得不说两句。
首先,这是史实,没有必要故意不说;其次,没有因为有这个史实就有意贬低某军,只是比较客观的说了当年的混乱的现实;再者,从情理上说,黄植根于群众,懂得爱民和发动群众,即使当时不是共产。
党,在那个不堪的年代,他的仕途会如何呢?
他早晚也会被逼上这条路的。
总的来说这个情节是合理的。
电影《我的上高》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手法很精致地用小成本电影的各种手段,从各个角度再现了国难临头背景下读书人,中国人的风骨。
没有煽情,却会流泪。
特别喜欢片子中仿佛已快在中国大陆失传了的“酸儒”表达方式,含蓄,温和却坚定有礼。
电影画面简朴沧桑中带有很浓的文艺美感。
最喜欢县长夫妇俩那种近似卡通片的呆萌互拜。
好像丰子恺的漫画。
重点细节是主人公是我党员。
原本以那种惯常的非主流思维,一下就觉得这个细节有点围合甚至搞笑。
但历史上这个人物的确是中共党员。
这就让这个主流剧的弘扬手法显得更高级了一些。
从一开始的兵民矛盾到后来的雨水情深,同仇敌忾,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弱小的父母小县长,凝聚并且点燃了小民心中的正能量,让它成为一种强大坚定的决心。
上高战役是抗日期间比较少的几次漂亮的胜仗,最后的战役胜利从电影里感受,就是弱小的正能量汇聚成的洪流战胜了强敌。
真实可信。
电影里大爱和小爱都表达的很朴素真实,不带“喧哗”。
要打仗了,黄县长要离家带民夫去助战前跟老婆说:“你是读书人的家眷……” “……别去城门口买菜,别人会以为你想跑……” 临走前吃夜饭,给老婆夹个菜,用手按住,不让老婆再递给孩子,这种无声的爱,细腻感人。
主演田小洁演得好,电影台词和处理手法像中国文人画那样,含蓄淡泊却很精致一丝不苟。
手法比常见的弘扬剧要“高级”一些。
这个电影的题材一般来说不怎么会吸引我,刚开始是画面的美感和演员的演技让我没有立刻换台。
后来才渐渐被剧情吸引一直看到感动。
很像电影情节本身的推进模式。
是真正的读书人和真正的中国精神内在的“深厚”自带的气场在特定环境下释放出来的能量,没有天天做秀须必备的浮夸。
(也很喜欢罗将军这个角色的演技。
他冷漠高傲的个性和正规军形象与黄县长酸儒形成的反差很带戏剧性。
给片尾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必胜的决心和力量做了很有张力的铺陈。
小县的秘书,拎个包,跑来跑去也是个精致的细节。
)
这是一部让中国人感动的电影,也应该让每一个中国人看到的电影!
扎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平淡的台词,简单的道具,挺着中国人的脊梁!
同时告诫想看这部电影的人们请安静用心看完,因为这讲述了我们曾经的历史和苦难。
向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而牺牲和奉献的先辈致敬!
向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而牺牲和奉献的先辈致敬!
向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而牺牲和奉献的先辈致敬!
按下电影的播放键,我顿时心生崇高而又庄重的敬意。
跟随着大荧幕一步一步走过抗战的峥嵘岁月,唤回那久远的回忆,这份光荣沉重的回忆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电影《我的上高》以上高会战为背景,再现了上高会战时期,上高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痛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
闻名中外的“上高会战”又称“上高战役”或“锦江会战”,被称为是上世纪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1941年3月,驻南昌的34师团大岛茂因友邻第33师团预定要调到华北,要求33师团走前配合自己扫荡周围的中国军主力,却因两个师团严重不配合导致34师团扎进4个中国军的合围圈,是为“上高战役”。
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日军自报伤亡千余人。
《我的上高》是一部出乎我预料的电影。
首先,上高会战将星灿烂,它在众多名将之外,却选择了一个斯文儒雅的读书人作为主角,在这个读书人身上赋予了中国人的仁爱忠义和勇气担当。
其次,它一改荧屏上战争叙事的套路,用干净、舒缓、沉实的电影语言使一部讲述战争故事的电影多了一层怀旧的文艺气质。
在南昌沦陷的沉重气氛中,主人翁黄清谷“官升三级”,来到随时可能成为前线的上高担任县长。
他很清楚自己的选择,一县之长的职守是与城共存亡,而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他履新的脚步格外悲壮。
到任以后,民不聊生的上高让他无暇拜见驻军司令罗卓英将军,但是,驻军屡犯百姓,为了保护子民,他上门与罗将军理论。
开战了。
黄清谷冲进罗卓英的指挥部:“上高,守得住守不住?
”罗卓英以一个“军事机密”相告:“开战后,我的司令部移驻城内。
”靠前指挥,这是拼死抗争的决心。
黄清谷转身,淡淡地说:“开战后,我随大军出征,家小留在城里。
”回以破釜沉舟、舍命相陪的决绝。
将军对着那个并不伟岸的背影抱拳致意。
“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要粮上高给,要人上高出!
”黄清谷代表上高老表对誓死抗敌的军队许下了最朴素却最庄严的诺言。
他也带领着百姓,不折不扣地践行着这个诺言。
抗战是民族复兴的枢纽。
生存危机使全民族觉醒,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虽然其间有过挫折,但“坚决抗战,誓死不当亡国奴”成为了民族主流。
中国民族显示出了其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战斗力。
落后就要挨打,自强和团结才是民族立根之本。
战争已去,我们仍然需要这些影片,一方面不时地刺痛自己,记住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有力的反击那些美化侵略的丑行,另一方面感受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记住那些曾经为国家而战的英雄先烈们。
缅怀、纪念、苦难、反抗,这是中国人应当永远关注的字眼。
回首历史,缅怀先烈,我们看到在革命先烈用鲜血打下的江山里,一代代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开拓奋进,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施改革开放,一点一滴地把先烈的理想变为现实。
无论时代如何前进、社会如何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必须始终铭刻在每个党员的心头。
通过缅怀我们的先烈,我们能从中感悟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于先烈的缅怀,对历史的重温,既是一次对共产党人初心的重温与感悟,更是一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信仰叩问、使命叩问。
事实也证明,如今的共产党人没有忘记我们的革命精神,没有忘记我们共产党的初心。
前几年,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牺牲的31名救火英雄一直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消防员,和平年代最危险的工作之一,他们矢志坚守,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御火而行,勇往直前,不曾有英雄的姓名,却拥有英雄的生命,穿过匆忙人群,你逆火而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每一位救火英雄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为了国家和人民财产,共产党员的努力,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站在浸透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神州沃土,面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思进取,没有任何理由消极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无愧于革命先烈,无愧于共产党人的初心。
我们的未来离不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相信我们在缅怀先烈中不断激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强盛。
峥嵘岁月里,中华民族从艰辛中走过,走在那一片布满荆棘却通向成功的玫瑰林中,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这就是令我无比敬重的国家,这就是令我无比骄傲的国魂。
“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
”我辈青年唯有接过爱国爱党的火炬,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奋斗的青春中不断拼搏,方见星辰大海。
上有国法,下有民情,中间有良心。这个把礼义廉耻刻在心里的读书人,在国难中体现了他的风骨和气节。后世的人们,会记得你们。
我就是上高人。这个故事我听过。应该可以拍的更好
好片!
还不如说故事,感觉在朗读课文。
不太写实~
6.5
难得一见的清新主旋律
主题思想是挺好,官为民办事,但过于理想化,演技略显僵硬,台词略尴尬
主题不错,故事性太弱,节奏缓慢
台词写得真不错。
从头看下来觉得挺假的,本来一个国民党委任的县官非得给个某党身份实在有点不合常理,我甚至可以理解为他一开始对于驻城守军就有各种不配合其工作的理由,哪怕他真是青天大老爷~国难当头一个敢死队员请求死在战场上只是想实现剩余价值而已,多去杀几个日本人不好吗?县长做法实在显得得理不饶人~最开始上任的时候没跟任何人交流的确有违礼数,既然是读书人应该懂~去跟个带兵打仗的人说仁政,我怕你是脑袋烧坏了你怎么不去跟日本人说仁政~身上泛着孔乙己的味道一股酸腐味实在不明白有啥好歌颂的~你要知道跟日本人打仗是要流血掉脑袋的,你个穷酸书生各种中二病放到现代就是键盘侠光会嘴炮瞎bb~现实一点,枪林弹雨的你几个之乎者也能解决问题吗?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白了其实又是某党洗脑系列作品,国军阵亡将士连个全名都没有吧~
克制,老派
很好看哦,可惜看晚了,强烈推荐
非常难得的本土题材+传统主旋律+战争电影,导演用100分钟告诉大家什么叫克制, 几乎能与市面上所有的商业电影形成鲜明对比,但也没有落入文艺片矫情造作的俗套,我非常喜欢!
本以为是宣传国军抗日的,结果是对国军啪啪打脸。国军要是有这一半的军纪,早夺了天下了。
这是历史片,也是现实片。古朴古风,无关党派,这就是理想中有风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当然也是心系百姓为民做主的好官清官,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个中国人都容易产生共鸣,现在稀缺的也是这样的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今后的人还记得这些战死的兵吗?不由人眼圈红红,希望国人永远记得他们。
重温,棒!
历史上的黄县长是中共秘密党员,利用县长合法身份,为党做出了特殊贡献,但是这个片子里黄县长丧失理想信念,党性荡然无存,热衷于立贞洁牌坊,被封建宗族势力张目,动不动就要殉城,酸腐气冲天
这分是怎么打出来的??——看片子的时候我本来是这样想的,直到我看了后面的另外两部献礼片。但有一说一,碎片叙事,纸片人物,基本是电视剧水准。
看哭了,真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