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股青春电影的热潮,青春题材的电影甚至到了泛滥的程度,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致敬青春”,致敬的只是“概念上的青春”,我们已经把青春脸谱化、公式化了,那些渴望与观众发生共鸣的作品,乍一看好像我们的青春都是这样过来的,暗恋、追求、轰轰烈烈,反抗、个性、欲望与背叛,粗略那么一想,这些元素确实有出现,但没有人会像这些电影里面那些人物那样不说人话,那样的做作与玛丽苏,我在电影中能产生共鸣的童年,是侯孝贤《童年往事》与东东的假期,能产生共鸣的青春,是《横道世之介》,是《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那种不真实的真实,不自然的自然,不做作却有点匪夷所思的青春。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没有什么深邃的道理和隐喻,全片和标题一样,讲了我和厄尔以及将死女孩的故事,没有什么剧烈化学反应,我和厄尔拍摄一些匪夷所思的小电影,以我们的方式致敬经典外语片,我遇到了将死的女孩瑞切尔,她鼓励我考一所大学,而我鼓励她坚强的活下去,在这互相慰籍中逐渐耗光女孩剩余的生命,我们互相进入对方的世界,最后用我和厄尔花一个冬天拍摄的电影与对方告别,那些黑白的画面,跃动的光影,让女孩迅速陷入昏迷随后死去,瑞切尔问格雷格什么时候拍完那部电影,她马上就要停止治疗了,或许瑞切尔一直忍痛坚持就是为了等格雷格的这部电影,格雷格之所以花了一整个冬天才制作完成,是想让瑞切尔能再多等一会,让这场告别来的更晚一些。
这部电影唯一的哲理,就是历史老师所说:你仍能从逝去的人身上看到ta的方方面面。
格雷格从窗户进入瑞切尔的房间,看到了在她生前不曾看到过的景象,瑞切尔想成为一只松鼠,房间里一本本镂空的书,里面装着瑞切尔的世界,墙纸上跳动的小松鼠,挂在墙上的两排剪刀,她走了,留下一个个小小的世界,即使她不在人世了,她的一生依旧会不断在你面前展开。
我们的青春,就是会被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所打动,而对于你一生太短,对于我一生太长了。
i have no idea what i’m doing
1喜欢片中神神叨叨的开场,一段神神叨叨的定格动画既是男主内心反应也给本片定了个喜剧的调性。
2片名是将死的女孩, 男主也几次提到他的无聊的电影杀掉了一个女孩,但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反而让我一直抱有喜剧结尾的期待,似乎假装不在乎,不避讳,反而是调剂内心中更沉重的悲伤,女主真的离去的时候那份触动并不因为玩笑而削弱。
3 片中刻意的致敬经典让人印象深刻,也是笑点容易集中的地方,相信这类手法比较容易让电影爱好者感受到共鸣。
和其他电影里面自作聪明的致敬亦或模仿抄袭相比, 这种蠢萌的感觉让人愈加印象深刻。
4 女孩死前看的视频,搁平时可能我们看不下去,意识流的东西需要意识共鸣的时刻。
医生护士母亲冲进来抢救的时候, 投影仪绚烂的光映照在女孩的头上,墙上,男孩的脸上,女孩睁大的双眼未曾转移视线(有看了母亲一眼),也未曾闭上过。
那份渴望和贪婪让人动容,弥留之际最后汲取的是什么,电影?
生命?
活力?
男主站在对面措手无措,影像投在脸上,似乎也成了女孩最后捕捉的画面,但女孩对这一切是不舍还是释然,我也分不太清楚,但复杂的情绪和绚丽的画面让我在那一刻会忘了去思考具体的感受,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猛地扑了过来,那繁杂难以名状的影像画面,虽讲不清实际意义,但在这一刻,配合这弥漫的音乐, 淡淡的哀伤和对美好事物的贪恋都印在我的脑中。
镜头多次在女孩面部和女孩主观之间对切, 最初女孩相对近景,顺带交代医务人员的救助,母亲的抚摸, 女孩的视角, 施正面的墙,影像和无措并且悲伤的男主。
再之后是多次的女孩面部特写,睁大的双眼和影像的递进, 音乐节奏也变得急促, 配合滴滴作响的脉搏的声音,给我一种女孩的快不行了,这最后一刻对美好的渴望和吸纳极其强烈。
再之后男主被推出门外, 旁白交代女孩最终还是死了。
切回房间内, 镜头离得更近了, 护士母亲的存在都被消弱了,医疗工具的声音也消弱了,但音乐和影像更强烈了,已经看不出是投影在墙上了,看到的只是强烈的色彩,和颤动的元素,一切都推进的更加极致简单。
女孩此刻可能不再是对生的期待,可能只是电影和感情给人带来的单纯的美好。
我很喜欢这一段,虽然平时极其反感莫名的艺术作品也并无耐心一直看着无法感动深受的影像作品。
但在这个电影里,这一段很有感染力。
5 影片情感的最高潮。
之前男孩的历史老师那里埋过伏笔,老师在自己的爸爸死去之后才了解自己的爸爸,这里也是男孩在女孩死去之后才更加的进入女孩的世界,让我回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找寻逝去的人的过去和生活细节是挺打动人的。
女孩房间的墙纸, 书籍,书角,这些细节藏得很好之前从来没提到过,但这里面涵盖的内容,剪纸,松鼠却全都是女孩生前有提及的, 在女孩死去后,一点一点被挖掘出来, 让男孩置身其中,这些构成了女孩的精神世界,也代表着女孩虽然死去,但她并未离开。
那份无法再造的美丽并不逊于男孩为女孩拍的电影。
女孩在男孩的电影里死去,男孩在女孩创造的世界里落泪。
他们之间未必是爱情,但他们为对方创作了最美丽的东西。
仅作记录,个人观点 12月8号看的
12年的时候,我突然喜欢上了足球。
然后隔三差五地定闹钟,半夜睡眼朦胧地爬起来看直播,早上再顶着昏昏沉沉的脑袋去上课。
这样的疯狂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终于有一天,我受不了了,因为实在是太孤独了。
身边连一个对足球感兴趣的都没有,看到精彩的比赛,有趣的八卦都无从分享,那种满腹经纶无处倾泻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于是我死乞白赖地把一个朋友拉进了足球圈。
一开始他只是每天看看比赛集锦,然后作为一个男生,他又开始玩起了实况足球。
再然后,他对我说波霸真TM牛啊,我才意识到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已经这么远了。
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波霸是谁。
他:“莱万好屌!
”我:“喔,我只看西甲。
”他:“我罗又跳水。
”我:“喔,我只看巴萨。
”······这三年里他已经对各个联赛的球队都如数家珍,而我好像也就明白了越位的标准。
我那些自以为是的知识终于又一次失去了用武之地。
这是我经常会经历的一种感觉。
看似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当真刀实枪地摆出来时,高低立下可见。
就好像我看这类片子时的感觉,自以为看了很多电影,可是却无法立刻说出里面恶搞的片名。
甚至有些看了解释也一知半解。
看到Greg和earl无视他人嘲笑的目光,创作了42部恶搞经典电影的小cult短片,简直是对我这样的伪影迷的嘲笑。
一直想着说要自己拍小短片,可是却迟迟没有动静。
其实有很多事想做,却一直以各种各样的借口避开了,这也是我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的悲哀吧。
“我刚刚咨询了医生”“他说你需要一种叫Greg的特效药”Greg和Rachel的缘分从前这句话开始。
电影最后 伴随着Rachel温柔的声音,透过窗户上手绘的银色阶梯,微风中的Greg拿着书和枕头渐行渐远。
阳光明媚,绿色葱茏。
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thilda拿着花盆和面包的经典画面。
身上一阵酥麻,不沉重,不心痛,不压抑,不纠结,反而一片释然。
轻松无比。
Greg那时的感受也应如此吧。
电影似乎一开始就注定要将小清新进行到底。
如片名般简洁: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这是两个迷影少年和一位癌症少女的故事,青少年绝症题材。
其实于我而言,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对这种青春类型电影有些许抵触,大约是相似的情节看得太多太多,想要不落俗套都难 ,何谈惊喜。
对,就是惊喜 。
可一定要声明的是:这应该算是一部极小众的电影 ,谈不上有什么剧情,迷影元素和剧情也融合得不太好,实在称不上是奥斯卡标准化的好电影。
比如若是让我父亲大人去看,他肯定是要无聊地睡着的。
没有诺兰大神的Inception和Interstellar那么多的情节起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不像阿甘正传和霸王别姬讲述着一生的情怀与故事。
我好怕你们带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它 ,然后抱着满满的失望离开。
可是 这青春片太对我胃口!
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快乐与悲伤,故事温和的基调并不会让你大喜,也不会让你大悲,就是一股淡淡的记忆深刻,让你回味,让你怀念。
这些小小的感觉 ,让我无法抽离,再次勾起《one day》曾经给过的感觉,于是终于还是决定坐下写下一些感受。
我想写给小众的你们。
写给向往文艺的你们。
写给小清新的你们。
爱死了这种粉黄绿蓝调出来的色彩,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粘土定格画面乱入文艺到极致,恶搞电影海报可爱的不要不要的,男主低沉温柔的旁白好烧耳,女主大男子主义中夹杂着妩媚。
这些无关剧情的画面细节着实打动了我。
说说迷影部分吧,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不过同时也被认为脱离了主题。
可其实,任性一点说,三个主人公对电影共同的热爱又何尝不是导演隐藏内心的主题呢?
像我这样业余的电影爱好者,看到里面的自制小电影都会会心一笑,无法想象那些资深影迷那么那么激动的心情。
电影里面的致敬经典太多太多 ,便不一一列举了。
详见: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27807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325923/questions/58570/?from=subject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
很真实,很亲民。
欣赏导演,是对电影多么的热爱才会以一部电影作品来致敬经典。
羡慕导演,完美地诠释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感叹Rachel,在生命的最后两小时看着拍给自己的红色绽放电影, 安静离开。
很多人觉得,“前半段太讨巧了,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其实若是单纯把后半段拿来给我看,仍是会感动。
电影90%的部分以Greg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当Greg再次回到她房间时,看到书里精美的书雕,墙纸上手绘的松鼠,玻璃上的银色阶梯,那么那么多的小细节时,他哭了。
电影终于还是以Rachel的视角做了Ending。
只是当Greg发现Rachel的可爱时,她已离开。
最后借用闺蜜的一句话:男女主角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一点深得我心。
没有过分的煽情 没有过分的友情 也没有俗气的爱情。
最近美国电影用了很多这种旁白模式 像怦然心动 纸镇 。
感觉就像加了声音的弹幕 让我们听到了人物内心的os 。
打动我的不是剧情而是里面的一些镜头一些细节。
误嗑药后看到的奇怪景象,还有那只三色的冰棍,把辣妹(都没瑞秋漂亮)比作麋鹿自己却是一只仓鼠。
男主人公格雷戈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有个唠叨的过分的妈妈,有个天天在家看各种电影做各种奇怪食物的社会学家父亲。
还有一个有着很凶狗狗的哥哥的合作伙伴厄尔。
第一次被逼着去找瑞秋玩的时候就爱上了她的房间,充实的太阳,森林花纹的墙纸。
有三分之一的影片是在瑞秋的房间拍摄的 这个画面的切换和色调都十分柔和。
好吧我并不懂这些,只知道在一个门外汉眼里真是爱死她的房间和画面的色调了,瑞秋的服装和房间也超配,整个颜色调配的很好。
格雷戈和厄尔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拍电影,模仿各种名片拍摄,有43部,虽然他们称之为烂片但是拍摄手法之奇特还是让人不禁莞尔。
格雷戈还脑补了休杰克曼金刚狼的对白也是让人哈哈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就是各种著名电影和各种电影的配乐。
最好的一部大概就是他们为瑞秋拍摄的吧,内容不是各种烂大街的你加油,you can do it ,god bless you。
不是各种煽情,而仅仅就是各种色调的画面各种细微的表情仿佛只是向瑞秋展示着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一件事情而已。
当看到格雷戈还是穿上燕尾服要去参加每部美国青春影片都会出现的舞会时,我真的叹了口气,连那辆车看起来都像是屌丝男主人公成功吊上美少女之后坐的。
幸好不是舞会现场也没有狗血的舞蹈,看到的只是一家医院以及一件从头到尾格雷戈都在欺骗我们的事情或者说我们愿意被格雷戈欺骗的事情。
然后眼泪就止不住的出来。
Mr.麦卡锡说我们也能从人死了后去了解那个人的人生。
格雷戈说挺古怪的但让他感到安心。
虽然影片最后还是回归了美国青春电影一贯的套路,主人公得偿所愿有好的大学好的朋友好的妹子当然这部电影的妹子dead了。
虽然不是鸡汤电影但是吃了点鸡肉,偶尔我还是很乐意吃点的。
其实这只是又一部向大师致敬的小清新独立电影。
对于迷影人来说会有很多共鸣。
影片要讲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但是它没有像有些失败的电影一样想法太多导致每一部分都没讲好,它采取了一种新颖的、轻松的、不狗血的方式,非常的讨巧,抓住了很多人的心。
这就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么爱电影,迷恋它的魅力。
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电影给我的理解,让我对电影仍抱有希望和热情
We see people come. We see people go.This particular timing is extra special.现在越发觉得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无法解释的,暧昧得就像timing这个词语,找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原因。
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结束了就结束了,有就是不听劝拼死拼活疯了一样也要去做的,有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无法忍受一直nagging的老妈而不得不做的,有找不出什么原因就恰好发生了的,也有犹豫纠结得不行然后选择放弃不放弃或被放弃的。
人生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导致不同的结局,也会让我们遇到不同的人。
有的人,你以为ta是这样的,其实ta是这样的,有的人比较容易读得懂,有的人好像不太能读得懂。
从一开始就挺喜欢Rachel的,说话不拖沓,就冷冷地看着Greg扯一堆淡,然后一个“哦”或者“no",挺性冷淡的。
这样的女孩大概就是属于不太读得懂的吧,因为她不会刻意地把话题的重心移到自己身上,就你问了我就说,不问我也没必要硬聊这种。
这样的女孩子搭配一个能扯淡的善良可爱的男孩子其实挺好,可是要在一起了就无聊了,所以“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个设定还挺神来之笔的。
这么一想,其实谈恋爱挺无聊的。
因为一旦那样,你在哪里,做什么,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个场的干扰,就没办法全身心投入。
就比如,三个人在the corner前面的大台阶上坐着吃冰棍,其中两个还磕了药,爱死了这场戏。
还有,在家里的床上躺着看电影,一个人伸出手,另一个放一个爆米花在她手上,舒服的恰到好处。
Greg其实是有尴尬症的,他之所以在学校里那么累,就是一直在避免尴尬,保持和所有人之间的balance,所以他才那么能扯淡,因为他觉得沉默尴尬。
他知道什么样的话会伤人,知道听见这种话怎么抖包袱会break the ice。
可是Rachel说她觉得沉默还OK,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待着,不说话也不尴尬,这样就特别好。
这一阵子其实长大了蛮多的,长大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吧,就一下子实现了自我定位的感觉,知道什么事情我可能这一辈子都做不来,什么事情我居然也可以做,被自己的底线吓了一大跳。
也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我和ta待着舒服,就多和这样的人待着。
什么样的自己是可爱的,什么样的是不可爱的,有的时候让自己太累的事情就不勉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热烈地活着,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温暖。
但是一旦选择了要去陪伴一个人,所有的付出都变成了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会计较得失这些无聊的东西。
Greg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屌丝,但是其实他真的做了蛮多蛮屌的事情,拍了42部在他看来sucks的电影,然后特别走心地拍了想看起来不那么sucks的一部,送给了Rachel,在她临死之前的10小时看完的,热泪盈眶。
就像那一个需要托付的名叫Francesca的有着长绒绒的粉色的pillow,挂满一面墙的剪刀和挖出等高线三个小人坐在上面吃冰棍的空心书,画在房间壁纸上的跳个不停的一只只小松鼠,五颜六色的帽子和粉色假发,这样熟悉又陌生。
或许一个人,你以为你足够了解她的喜悲,你以为她很无趣很抑郁,可是当她离开你,你会发现其实你从未真正了解过她,过去都是假的,还是真的,说不明白。
片子很好看,属于我最喜欢的瞎扯淡又有耐看的细节的类型,只是可惜,我的senior year也已经一去不返了。
看完电影时我只打了三星,因为当时觉得故事拍得实在是和男主性格一样的平淡寡味。
可是当我想到毕业前几年的自己时,我又滚回来打了高分。
第一次在影评里写自己。
在大学毕业那段时间,我和男主一样,处于一种对周遭的生活怎么都热情不起来、甚至是冷漠的状态。
毕业后我复习考研一次、回来找工作、换工作,不痛不痒地活着,蝇营而狗苟、迷茫又麻木。
完全没有其他同学走出校园,立刻就业,迫不及待为未来打拼的激情。
我对这种人人都觉得自然而然的新开始,充满着说不清的疑虑。
疑虑是这样的:我要找工作,那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赚钱。
那我为什么要赚钱?
活着。
好,那我为什么活着?
问题来了,原来,我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我这样对自己的生命、身边的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热爱和期待,又哪来为自己的未来去拼搏的热情。
大学专业我不喜欢也不擅长,找到类似的工作,自然由内而外的不顺利。
但彼时我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或者除此之外我能做什么。
家人不停地给压力,也有亲戚开始指责我自私,但我只是越来越纠结、越来越抑郁,有时候甚至深感绝望。
我去读埃克哈特·托利,去跟基督传教士聊天,我甚至怕自己走向自杀去读心理学,偶尔进行一下自我心理干预。
两年下来,对生活的意义,仿佛略有所悟,又仿佛仍然不知。
后来我开始大量地看电影。
直到前年看到真实事件改编的《素媛》时,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9岁的素媛低着头说,现在终于知道奶奶那时候为什么总是喊“哎呦,要死了…要死了…”,因为那是人活在世的意义。
我抱着那部电影把二十几年的眼泪都哭干了。
这句话,那么轻飘飘地从那个受害小女孩嘴里说出来,却远远胜过我那几年在各种哲学著作、各大宗教教义里找到的答案。
感谢编剧。
到了今年,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乐在其中的做着。
开始自信,开始逐渐对生活有了热情,不再纠结,仍然有所迷茫,但不再麻木。
我开始学吉他、开始试着画画、开始欣赏摄影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开始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期待。
像这部电影里,男主自始至终对周遭都麻木不仁,直到经历女主的死,他哭了。
我知道,他终于活过来了。
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有什么能比经历一场或于生死的痛苦,更有效呢?
需要找寻自己活着的意义,才能正常活下去的人是不幸的。
我希望所有不幸的人,早日……哭出来。
美好的东西真的不存在吗?
其实是有的吧,只不过它躲在了生活的角落里,需要你去留心发现。
在我们的少年时期,伴随着我们的更多是青涩粗糙的友情,而非那哭哭啼啼死去活来的爱情。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以下简称MEDG)是一部很不一样的青春片,很多人觉得担不起圣丹斯的双料奖的荣誉,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的。
虽然一开始我是冲着Rachel的演员Olivia Cooke去的,但在看了原著以后,我喜欢上了这个独特的小故事。
不过电影比原著更正能量,而原著更现实,但还是不得不说,Jess真的是很不错的编剧。
电影的原名和中译都非常长,而又简单粗暴,告诉我们这是关于我,Earl和女孩的故事。
但我还是更喜欢台译的《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感觉翻译出了电影的精髓,虽然大大地剧透了一番。
至于港译《初恋有病》也真是有病的翻译,这是一个友情故事啊!
说回正题,这是一个青涩粗糙而又美好的青春故事。
而故事中的三个人更像是一种青少年的缩影,我们或多或少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与我们的相似之处,很容易产生共鸣:来自父母的「紧箍咒」般唠叨,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小心翼翼,对于异性的手足无措等等,都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
而在三个人中,我最喜欢的是Rachel,不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虽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是我奥饰演的角色233。
Rachel是电影里最美好的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Greg最美好的存在。
她是Greg第一个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的人。
Rachel看起来已经看透生死,但其实她其实只是更细腻,更敏感罢了。
她会做很多小手工,会记住你曾做过的各种小事,她不愿将自己的种种与人分享,她不愿意给别人造成负担。
她比任何人都更珍惜当下,这也是当Greg告诉Rachel蓝皮书像是人生未来的菜单时,她沉下脸,继续看小电影,未来对于她来说,太过微弱,太过渺小。
电影中Greg曾经去过Rachel的病房两次,第一次的Rachel只是睡着了,而第二次Rachel看着Greg为她拍的电影,五彩斑斓的画面,就像是她的小小世界。
这就像是一种小小的呼应,Greg也算是陪着Rachel走到了最后,Rachel也算是在Greg的臂弯里去世(其实这一段的感觉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总觉得有点联系,不过也有可能是我脑洞太大)而Greg在这短短的200多天里有了很多的成长,从那个自卑,愤世嫉俗的男孩,渐渐开始转变,当然也没有像那种狗血青春片一样360度大转变,Greg开始有了目标,就像Rachel在窗户上画的那个小楼梯一样,Greg开始向上了。
Earl的三白眼真素太酷炫了2333好酷的性格,也正是这样的人才会和Greg成为很好的co-worker吧~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在三个平平无奇的高中生缩影里加入了许多成年人的个例。
「电影宅」和猫奴的父亲,喜欢调戏小男生的爱喝酒的Rachel妈妈,还有充满激情爱吃越南河粉的McCarthy老师(虽然Greg觉得他无比正常,但我觉得还是不算在这个画风里吧),他们也是承担了许多片中的笑点,以及那只暹罗猫233当然,片中最好玩的就是那些小影片,在上映之前我就把这些小电影的完整版全都看了一遍,可怕的脑洞们2333同时官方还与时俱进拍了一个《侏罗纪世界》的宣传片,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官方ins上有po电影里有蛮多很好玩的花絮的说,比如Olivia真的为电影剃了光头,RJ(Earl)是纯新人演员,Olivia和Thomas(Greg)在一起对戏试镜前吃了顿饭后就觉得这个角色是他们的(害怕极了),并且现在Olivia和Thomas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整个剧组的人都玩得很好,开拍没两天就一起去看了球赛。
Olivia去面试时已经三天没洗头了(因为这个逗比觉得这样有癌症患者的感觉233)PS, 电影里有休叔的独特客串方式233
那年夏天当我从你的世界路过自从我们上学之后,想要交到一个朋友,也许不是难事,但是想认真交一个朋友,也许并不简单。
如果每个十几岁的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那么与人分享自己的世界,或者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件需要缘分的事情,用大俗话讲,需要一个投缘的契机。
而这部电影,就是为我们讲述了在一个不算契机的契机下,三个年轻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儿》,小说作者就是电影的改编编剧,首先这样长的电影名字延用,在青春片里面并不多见。
然而作为一部关于年轻人的电影,这样的名字又并不突兀。
直白的给到观众第一印象,就是主人公“我”和厄尔的一段友谊,以及“我”和一个将死的女孩儿之间的故事。
这里导演和编剧都没有将故事升华到人生哲理,或者给这段经历归结一个存在的意义,只是给了我们一条线索,一条关于几个年轻人之间的关系链。
而整部电影就围绕着主人公Greg,为我们打开了三个年轻人的世界。
也许17岁的年轻人对于大人们来说,时常是个难懂又奇葩的世界。
与其说我们难以想象和理解他们的世界,不如说常常是我们“打开的方式不对”。
而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
首先从男主角开始,这个进入高中最后一年的17岁大男孩。
他眼中的校园如同动物园+菜市场的混合体,他在不同的社团与大家保持着最基本的社交,在自己无处可躲时,只得和唯一的“朋友”厄尔一起,在“纹身帝”历史老师的办公室午休。
而对他来说,女生突如其来的搭肩“Say Hi”,简直就是被雄壮的母鹿踩踏一般恐怖。
而他的世界,每天除了被无聊的高中生活消磨,就是被自己的母亲和父亲教诲,直到他倒地不起,在地上滚来滚去,匍匐前进。
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并不新鲜,而这部电影的独特,大部分体现在导演对年轻人生活和内心的解读,以及将个人的解读,通过趣味的表现手法,让观众感受到共鸣。
无论是学校里鸡飞狗跳的餐厅,还是对性感女神的形象比喻,以及对母亲如机关枪扫射一样,可置人于死地的唠叨进行具象化表现,这样的桥段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而电影无比奇趣的开打了男主角Greg的世界,只是这个故事引入的开始。
接下来影片讲述的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才是重点。
影片中很实际的交代了Greg起初并不想与人交朋友的性格。
就像他和唯一的“朋友”厄尔,也不是真正意义上通过主动结识,而成为的“朋友”,他们只是从邻居,变成合作拍档。
相信这一点对于年轻人和从那个时期走过的人来说,是个并不奇怪的事情。
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想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同时更是对其他人的世界不感兴趣。
而影片中的男主角Greg却没有那么幸运,生生被母亲的唠叨逼到绝境,只能去请求邻居家得了绝症的女孩拯救自己。
这样的开端简直是埋好了无数个笑料的雷,等着观众去一个一个踩爆。
而影片中,借由Greg和Earl的爱好,通篇的对经典电影的翻拍致敬,简直是为该片赚足了好感和额外加分。
让每个观众和影迷都在无形中,与电影中的年轻人们拉近了距离。
Greg和Earl自制电影的爱好,成为了他们标签,也成为了和将死的女孩Rachel拉近距离的关键。
这一爱好的暴露来自于一次意外,意外的嗑药让Greg和Earl只能离开学校,逃到Rachel家避难。
期间三个人坐在台阶上吃冰棍聊天,这一刻,三个人成为了没有秘密的朋友。
这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年纪,与最好的朋友一起轻描淡写的探讨某些事情,令人无限追忆。
而一个Greg本人并不愿意与人提起的事情,反而被大家知道,还被其他人要求制作一部关于Rachel的电影。
这样的人际关系和任务制定,对于一个沉浸在自我创作世界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当Greg开始慢慢进入Rachel的世界,由于起初他是被动的进入Rachel的世界,他看事物的角度,不带有任何目的性,没有盲目的情感需求,没有刻意的讨好,反而可以没有负担的和Rachel相处。
他眼中的Rachel,第一印象是个屋子里满地有着数不清数量的枕头的同年级同学而已。
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聊天,一起排解压力。
直到他们谈到未来,Greg的母亲给了他一本相当于大学黄页的书。
认为他的未来就在其中,他应该好好甄选,决定自己的方向。
而对于Greg来说,自己的未来又怎么可能在这本书里。
而在Rachel看来,自己已经得了绝症,在即将消失的未来中,她的未来又在哪里。
电影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再次抛出了一个当下年轻人面对的棘手问题。
而这个问题对两个角色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考。
而电影最后的解扣,也是极为的巧妙,相信也是这部电影在2014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同时捧得评审团大奖和观众选择奖的原因。
这就意味无论什么层级的观影者,都为这部电影买了单。
故事的最后Rachel化身为一只奋力向上的小松鼠,隐藏在她房间墙纸的每一个小角落里。
只有了解她的人,才可以看到她既微弱又独特的脚步。
而在她每一本看过的书中,她也留下了自己的世界。
也许书本对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是未来的选择,而对于即将消失的Rachel来说,这里也是一个当下的世界,有关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她所拥有的美好的友谊。
而Greg则从Rachel的房间,带走了那个性感的紫色绒毛抱枕,这是他们友谊开始的见证。
就像Greg开头的自述说的,最终Rachel并没有从这个世界消失。
虽然Rachel在看过他拍摄的电影之后的十个小时里,去世了。
这样的两个年轻人的世界,从陌生到产生交集,到彼此争吵,再到心灵的共鸣。
最后,一个人的一部分,进驻到另一个人的内心,甚至影响他的未来,打开了他的未来,这样的关系甚至大于友谊。
而Greg将永远带着Rachel的一部分继续生活下去,Earl也是一样。
其实,进入一个人的世界,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难。
最后谈谈那部,看了之后的人会死去的天马行空的短片。
Greg从抗拒给Rachel拍摄短片,到开始着手拍摄,到觉得自己拍的根本都是垃圾,再到最后在毕业舞会那天,穿着西装革履,坐着加长版林肯没有开去毕业舞会,而是开去了医院看望Rachel。
他对Rachel的友谊,已经不再是被迫的相识,别扭的调侃,无端的争吵,而是到达了真正的彼此理解和情感互通。
他的短片里,前半段的人物特写慢镜头,是Rachel身边的人,包括单亲母亲,Earl和自己,从一个Rachel没有见到过的角度,黑白慢镜头,特写展示了每个人的状态,那样标志性的人物动态和神情,令人着迷。
而后半段的色彩拼接动画,像是把年轻人脑子里的臆想, 变成糖果色的抽象世界。
这里被有些人认为模仿了韦斯.安德森的手法,但是却不尽然。
瑰丽的动画手法,并不是韦斯.安德森的首创,也不是所有的定格动画都是韦氏的风格。
影片结尾,随着Rachel瞪大的双眼,目不转睛的看着彩色的投影画面,渐渐走向另一个世界,Greg是悲痛的, 他走出了病房,所有的观众都在这个泪点沦陷。
影片前四分之三都用来讲述青春的趣事,似乎在那个还不知悲伤的年纪里,记住的满是尴尬和搞笑的回忆。
而Greg最后也对Rachel的离开释然,表现在经过Rachel的再次推荐后,他得到机会提交自己的短片作品时,他将自己为Rachel拍摄的短片封好,并附上说明写道:“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死。
”,而影片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这部电影也许会成为本年度最受欢迎的青春题材电影,一个鲜活的展现了年轻人的世界,并且讲述年轻人世界之间的交叉关系。
真实又不失趣味,温情又不显做作。
的确是继《朱诺》《我和夏莫的500天》之后,该工作室的又一力作。
2015年7月5日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配乐不错,看不明白额
比较有触动心灵的那种感觉,有流星划过星空的绚烂和最终落下帷幕的思念
2.5病床上那段还算有趣,然而那部吊了整场胃口的片子仍然只是皮毛
不行了,实在看不下去了!
或许是剧情单薄,节奏过慢,与片子没什么关联的镜头占据太多,中间一度想弃片,最后十分钟却将简单的故事变得有深意。
it is nonsense to let the a group of people who had nothing in common to stick together for years, truly. But we never know at the time, only look back then, that is way the high school sucks.
从西科塞斯那种“迷影中寻找个性表达”出师,但完全没学到老马好的地方,尽学表面功夫了,估计老马看到也得默默叹气吧哈哈...我喜欢那些恶搞classic的小短片和最后的实验短片,也喜欢Greg说话的调调,但是所有可能做好的地方都被浮躁地一笔带过,没有动人的东西留下来。台词弱,朴赞郁的摄影师不适合。
今年的壁花少年,男演员叫托马斯曼……这无处安放的槽点。
只要我们还在意一个人,我们就能一直了解她,就算是死亡也阻止不了。最后她为他献上了人生菜单,那本书变成了一个迷你世界,以后我们三个会永远存在这里!不能因为害怕被伤害就怯弱,恐惧会让我们失去很多。
很文艺,很个人表达的爱情故事,个人视角非常强烈。
导演 麻烦把片子里男主拍的42部烂片寄给我 谢谢
喜欢这种没有狗血剧情的青春片,没有什么命运的邂逅,爱情的火花,做作的友谊,有的只有少年的心事和孤僻,就好像看到了自己一样。小幽默有维斯安德森的感觉,摄影是朴赞郁御用,干净舒服。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拍给电影迷的片子!那些恶搞改编的经典电影片段又诙谐又巧妙,孤独不要紧,还好,有电影。
讨厌鬼
电影从主线跑偏了 但是其他线也没有出彩 角色塑造不够到位 问题大概在于女主角和男主的其他世界没有建立起联系。剧本有些问题,但是片子整体上还是把握住了美国独立青春片的调调
致敬老电影有趣
电影中的电影很棒
@2016-07-14 11:53:58
趣味横生的抗癌青春片,就算乐观如《肿瘤君》最后也不能免俗地煽情,但本片很有骨气地坚持不煽情不恋爱,从始至终将点打在壁花少年的平凡却另类的青春。迷影桥段让人会心一笑,在电影包围中长眠也让人唏嘘长叹。
立意很棒,青春片没有落俗,特别各种致敬经典巧妙并讨欢心。后半段连贯性出现问题,但最后一刻钟的泪点、导演安排的小聪明连番轰炸,让人伤心又惊喜,最后落幕很棒,几段配乐也很贴切。
可能太累了,也许电影无聊,本片完全没看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