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什么好怕的?
”即将30岁的主人公内心默念着,随后重重倒地。
拥有漂亮的脸蛋、完美的工作、稳定的男友,和已然步入正轨的大都市生活。
表面上,别人觉得你真的很不错,内心里的焦虑恐慌却在无时不刻的蠢蠢欲动,似乎就等在某一天,开始爆发;长相普通、事业平平、未曾尝过恋爱之果,还意外患上了乳腺癌。
看上去有悲惨色彩的女孩,依旧乐观通达,准备在自己人生分岔口之时,赶去实现儿时梦想。
改编自彭秀慧执导同名舞台剧的电影《29+1》,就将镜头对准了两位状态相异的“奔三”女性,在千篇一律的快节奏环境当中,展现她们定格在29与30这两个数字之间的暂停人生。
漂亮女孩林若君的焦虑,来自于她“幸运的流逝”。
原本拥有一切的完美女孩,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现自己与父母产生交流沟壑,与身边朋友逐渐疏远,与男友貌合神离;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现每件事情都尽十分努力,也未必能够通通做好;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有条不紊的工作与生活中,感受到了压力与疲惫。
“何时”。
她的无力感、失落和反差,促使其跌落的节点,恰恰在于时间的推移。
年久失修才晓得是坏了。
顺风顺水时候不会在意,等到不再那么游刃有余,那些细碎的磕绊便会突然垒成一座大山,全面化的扑倒而来。
说起来,30岁也不算大,但只有在这个略带“刺眼”的数字之上,人们才会停下脚步,整理那些堆积已久了的疑问与迷茫。
影片设问一个接一个如绵针突刺,“这么开心做什么?
”“回忆过去做什么?
”似乎青春已过,激情不再。
觉得爱情也没有什么大意思,觉得成功也难得成就感,金钱则不能换来健康。
这么累,为了什么呢?
都这样累了,为何还要面对年华渐逝的自己呢?
林若君的空虚和疲惫,正在于此。
所幸,毫不客气之余,影片还是在长段恐慌和无力当中,留出回路。
比如,29岁的胖姑娘黄天乐觉得,开心快乐没烦恼最值钱。
比如,人过中年的女上司认为,人要年纪到了才能明白,经历是很宝贵的。
经历让她少做后悔事,不后悔所以能得轻松快乐。
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数的黄天乐,决定在三十岁的当口,及时调转桥头,去温习过去的美好时光,去追逐未曾实现的儿时梦想。
当林若君偶然触碰到黄天乐的生活时,这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孩,开始了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
身材偏胖,父母早逝,一事无成,甚至在三十岁来临之前,得到了身患癌症的噩耗。
阴影大于光明,与“拥有一切”的林若君相比,属于黄天乐的东西太少了。
因此,她格外珍惜能够得到的一切,格外感激能够遇到的美好。
如此看来,与丢掉快乐的林若君相比,黄天乐的快乐,恰来自于她那不怎么幸运的人生。
一纸癌症诊断书,给黄天乐下达了生命通知。
时间不等人这句话,似乎仅于期限在望时才会显得那么刻薄与冷漠。
似乎只有在紧张起来的时候,时间的推进才会真正令人恐惧。
于是,抓紧每分每秒享受快乐、能多走一步就绝不停歇的黄天乐用她的乐观态度感染了负能量爆棚的林若君。
于是,正苦于习惯独处的林若君,开始停下忙碌的脚步,尝试回顾与展望之味。
亲人离去,朋友消失,健康危机。
生活没有电影里那么多的拆解和分析,却拥有比电影更复杂的残酷现实。
初老症状,养生大法,佛系日常,丧。
影片对准都市青年的时代性焦虑,用快速推进的画面和层层堆积的生活步骤,与银幕前的观众达成共鸣。
怕冷不能熬夜,贪食却不敢多吃。
害怕社交,懒得认识新朋友,疲于了解新事物。
想表达但无处出声,不情愿的事情,还总得去做。
不想被禁锢,但是不知不觉形成的条条框框已然成为束缚人的无形锁,年少时期反感的事情,也已然成为习惯。
电影《29+1》就像跳转之后发出“啪嗒”声响的闹钟,打了我们一个冷战。
其实,未必一定要是29+1,不一定要是30岁。
也许是25岁,35岁,40岁,等到磕磕绊绊不如意多起来时才开始体会的,就是刚刚走出的稚嫩时期,在体验这个事情上面,只有阶段快慢,没有早晚之说。
影片所展示的焦虑与不安,不仅仅是由年龄加法造成,更多来自于在时间带来生活变化后,人们面临的生存之难。
这时候遭遇的困苦,必然是与从前的小打小闹大不相同。
那么,在这个特殊时期生活的态度,就要发生转变。
三十岁的黄天乐第一次走出香港,追逐偶像走过的“日落巴黎”,沉浸在《从零开始》的音符里。
三十岁的林若君度过了与自己相处的孤单时刻,推开那扇铁塔形状的照片墙,发现自己与真正铁塔那头的女孩,仅有一墙之隔。
三十岁了,她同样可以“从零开始”。
影片有所侧重,故而黄天乐就像是林若君内心的另一面。
林若君在她“过分”乐观的指引下,找到曾经的快乐,寻回失去了的对未来的憧憬,在数字29与30之中得到可以释缓的情绪空间。
作为观众,近100分钟的压抑、痛苦、无助和泪水,我们被电影牢牢抓住的软肋,在最后一刻得到豁然开朗般的释放。
生命的长度与速率皆不可控,唯有好好把握现在。
或许只要轻轻一碰,便可以打开枷锁,便可以推开堵在心口的那面墙,便能够体会释然。
如此,幸福永远遥不可及,却又好像随手可触——全凭你自己的眼光。
既然选择在你,你还有什么好怕的?
大概所有女性都会面临一个问题。
事业和家庭哪一个更重要。
有人说女人不要太强势,也有人说女人要学会让自己强大。
这种矛盾取舍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激化,及时我还没有到那个土星周期,身边也充斥着这些善意的提醒。
但是工作可能遇到不顺,感情可能遇见波折,没有那一件事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不会丢失的。
如果真有那样一天,怎么样说服自己从零开始,怎么样去经营一个最好的自己。
这部电影的场次实在是太少,导致我为了看这部剧跑到一个小电影院,整个影厅就三个观众,中途煽情的地方奏起印度歌,真是分分钟想骂街。
关于演员本身,周秀娜的演技受到的评价不错 至于郑欣宜的部分,话剧感太强,尤其是和男配?
搭戏的部分,总感觉是在尬聊,让我忍不住打哈欠。
30歲對女性來說是一個心理關口,但電影《29+1》描述的女性心態卻不限於剛剛步入三十代的女性,應該說是整個AR30吧?
不單純是年齡上的轉變,而是面對與周遭年齡有異、親疏有別的人各種關係變化,或者焦慮?
《29+1》是同名舞台劇改編的電影,雖然未看過舞台劇版,但感覺到電影保留了不少舞台劇味道,例如不時讓主角向觀眾說心聲、描述上班壓力時的眾人一起敷面膜、與老父超越時空及空間的對話…等等,但舞台融入電影的技巧蠻流暢,令人看得舒服之餘,更能投入與女主角林若君同喜同悲。
據說舞台劇版的林若君及黃天樂皆由同一人飾演(彭秀慧,同時亦是電影版的導演/編劇),而電影分別由周秀娜及鄭欣宜飾演,雖然失去了兩生花的意味,但視覺上兩位外型的差異卻能夠令故事更令人玩味。
事業型女性林若君擁有人人稱羨的工作,但背後卻是跟男友感情失調、與父母疏離、與同事產生年齡及階級的距離…「性感女神」周秀娜收起身材演繹「外強中乾」的林若君,看著她如何一步步被現實壓迫至面臨崩潰,又如何被樂觀率性的黃天樂觸動到豁然開朗,有點意外周秀娜頗有大將之風,能夠駕馭這個角色及整部電影。
相比之下,中段出場的黃天樂天真傻氣、樂觀積極,但內藏令人哀傷的秘密,剛好跟鄭欣宜本人經歷有重疊的地方(連戲中密友babyjohn也令人想到她的真實好友許廷鏗…),而且化了淡妝、戴粗框眼鏡的她亦見討好,除了聲線略作狀外,整體上仍然是討人歡喜的角色。
到最後兩人「超越現實地」在巴黎鐵塔前相遇,觀眾亦會不禁心有悸動。
故事發生在2005年,雖然沒有近年港產片熱愛的政治衝突元素,但無論是張國榮的《日落巴黎》、林若君男友(楊尚斌)扮黎明唱歌哄她歡喜、懷舊唱片店的《花樣年華》簽名海報等等,亦能呈現出曾經令人心醉的香港,心頭意外一暖。
很久没有有感而发到要打开电脑认认真真地记录此刻的思绪和感觉。
也许早就不流行再像当年一样在blog和空间里洋洋洒洒,总认为这样是矫情。
现在的票圈主流都是寥寥数语再配个图,不泄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保持神秘感才是成熟。
可人都总有不吐不快的时候,都总有渴望表达和宣泄的时候。
这一篇,与其说是影评,也许更像是自己的心情日记。
2017年6月6日,看的是彭秀惠编剧、执导的《29+1》。
彭秀惠也许在导演界还是稚嫩新人,但早已是舞台剧界的老手。
全片舞台剧气息浓厚,很多细节草线蛇灰、伏线千里,运用的长镜头意味深长,加上恰到好处的配乐,倒不太像电影了,反而有点像音乐特辑,即使情节薄弱,但感染力惊人。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2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生,准备经历三十岁的故事。
女主角林若君,貌似什么都有,有身材与美貌、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处于上升期的事业、有相恋多年的男友、有聒噪可爱的中女闺蜜。
可仔细想想,父母啰嗦絮叨、工作营营役役、男友貌合神离、闺蜜日益疏远。
用她的话来说,她就像刹那间一脚踩空了楼梯,父亲过世、辞去工作、与男友分手,忽然就什么都没有了。
相比之下另一个女主角黄天乐就逊色多了,也许是心太广、所以体很胖、父母过世多年、事业十年无成、身边只有七岁就认识的一个好朋友张汉明、两只龟和一堆黑胶唱片。
可她总是这么快乐,哪怕有癌症三期,也比林若君快乐太多太多。
2个女生之间的氛围对比实在太过强烈:林若君散发的都是负能量,痛苦的得让人不忍直视,而黄天乐的片段则太过阳光幼稚。
直接运用这种过分的割裂,也许是因为导演想述说的并不是两个不同的女生,而每一个女生身上的光影明暗,是一种“一体两面”。
看电影的这一天,离30岁很近很近很近,近得都不敢去数到底还有多少天。
只知道每一秒都在倒数,那种无能为力,简直发呆一秒都是在犯罪。
小时候觉得30岁就是中年人了,马上就要轮到自己了就会隐隐有点大限将至的急迫感。
就像是考场上,交卷时间马上就到了,别人都从容交卷了,只有自己手心还握着汗津津的笔,竭力思考着剩下3道不会解的数学大题。
真的好想问问每一位已经经历过三十岁的女性,当年此刻的她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是无所谓、是期待、还是害怕?
是从容面对还是惊慌失措?
电影中林若君说的那种难受的流泪法,就曾经有过:泪水不停流过脸颊、经过下巴、落在心口、滴在地上。
原来有人理解真好,光是这样就足够令人感动了。
有时候有共鸣,也许并不是故事相同,而是因为伤口相似。
三十岁是一个阶段的终结,成人世界无所不用其极地向你演示这个社会的运作方式是多么残酷。
看着身边人的角色不停变换,为人夫妻、为人父母、几乎都站稳脚跟。
与之相比的自己,明明也努力做好每一分钟,但结果偏偏不能如意,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幸福,心灵更是苍白迷惘,内心空虚得好像从来没有盛载过任何实质的东西。
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了什么而活。
甚至发现无法和人好好相处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连和怎样和自己好好相处,都做不到。
土星围绕地球一周需要三十年,这个周期被称之为Saturn Circle。
每一个人踏入三十岁的前2年,都会受土星影响而作出改变,也许是受到挑战需要面对、也许是遇到阻滞令人恐惧。
从来都不相信星座,总觉得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早已被玩烂成肤浅无知的迷信教条。
可对应Saturn Circle,回想到这2年的境遇,又真的可以说得通。
不想再回忆和复述自己经历过什么、有多惨、有多难受,毕竟生死之外无大事。
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priority,有选择就有代价,也许只是恰好连续选错了而已。
而这些经历是宝贵的,它会让人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令人知道自己从前有多么不堪、会让人学习宽容和忍让,还会让人体会到什么是“他朝君体也相同”。
如果我们都是需要通关打大Boss的超级玛丽,那么作为一个撞过煤气阀而侥幸全身而退的人,我大概已经额外奖多一条命了吧。
希望用这一项难得的bonus,把之前发生的一切都折叠打包好,放进抽屉里,然后好好渡过人生第一个Saturn Circle。
其实人生每个阶段都是由零开始。
别害怕,从新出发。
在30岁零6个月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去了不少所谓的大厂,也活得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精英的是我,充满笑容的也是我,自己买了房子,当下父母身体也是健康即使年迈70+,然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分手(对方没有很喜欢我,我也没有很喜欢对方,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会伤钱),以及选择了离职,选择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离职大厂,然后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我其实还是觉得挺满意的,然后黄天乐的生活,其实你回看之前的生活她其实很波澜不惊,就是在一个地方,然后重复的重复的去工作,到生命可能快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需要去燃烧自己的生命,然后需要去记录事情,而我是一直都有在记录生活,又好好生活,我总是有跟很多人说假如,假如生命在这一瞬间戛然而止,我应该也不会充满什么遗憾,虽然我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但我想这一生还是蛮有趣的,还是蛮有价值的,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开心的时候(在自己26 27岁的时候,也因为一些手术,然后也上了手术台,然后还好化验结果是良性,那时候的话也是催着要早点结婚的,但而最后还是没有很轻易的选择和一个人,然后进入一段婚姻,而是选择工作,但也不是说工作就一定说啊,百分百就是正确),当我想开心的时候会更多(很喜欢拍照片,然后嗯就是想着有一天老的时候回想起的时候会有一些载体,而不是凭借模糊的一些记忆)。
人们总说三十而立在我30岁生日那天,我给自己也是买了蛋糕,然后上面写了4个字叫30而已,就像另外影片来说30而已。
所以说就像电影片尾曲一样,每个年龄段都会有重新开始,从零开始的时候,我想30可能会选择爱情,也可能会选择工作,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答案都可能不同,但要找到自己的使命,个人觉得人生来了就是一场体验,毕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好好的走完这一遭,真的很不容易。
愿天堂没有疾病。
2017年,30岁的这一年。
年初彻底删除了关于前男友的一切联系方式,从此,一别两宽,再也不见。
3月份因为工作需要,临时调去人力部门,开始了更为累心的工作。
因人员大调整,一开始便是裁员,作为公司最老的员工,接手这样的工作,心里着实压力很大,很多熟悉的面孔,却再也不能作为同事。
7月份去南方的城市,进行分公司撤城的工作,所有善后的事宜中,最难处理的无疑还是辞退员工。
“夏日的燥热总是惹人心烦再见说了一次又一次和你 和她 和他 还有那些城市成长的路让人有多痛鲜血淋漓”现在在看这条微博,已经想不起当时自己的内心到底难过成什么样子了。
8月,人力部的工作告一段落,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部门。
因为各分公司运营的不是很好,所以和本部门的同事说,一定要努力完成我们能做的所有事,帮公司渡过这个难关。
9月,快放十一假之前,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那时候就隐隐觉得,我可能要和这个从零一起陪它成长的公司说再见了。
两个在一起工作了四年多的同事,也在9月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公司,还记得我们抱头痛哭的场景,以及自己一个人落寞的走在街头,眼泪肆意的流,却再也没有人递过来纸巾。
10月,公司宣布调整,实则倒闭。
接下来我们十几个人,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处理善后事宜。
这期间,更为繁杂的工作,也见过警察,收到过威胁的短信,还有数不清的冷言冷语。
委屈的大哭过,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后来可以笑着和朋友说,没关系,就当是人生经历罢了。
以上,是在我30岁的这一年发生的事情。
影片中,林若君说: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
辞了职,才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
原来平时一直依赖工作,下班之后依赖和朋友吃饭,再没事做,依赖睡觉。
当你发现一个人真的无事可做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做什么好。
还是我不懂得和自己独处呢?
你一个人在这个屋子的时候会做什么呢?
写写日记,吃个苹果,拍拍照,自己和自己说话?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因为每一分钟我都很努力的做自己。
我觉得所有的事都在我掌控之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走到这一步。
我好像在走一条楼梯,突然间踩空了一脚,不知道跌到了哪里,好害怕。
你有没有试过,眼泪是一直这样流下来,流过脸庞,流到下巴,滴到心口,再掉到地上。
我以为自己一个人不会害怕,但是原来我好怕。
反反复复的看这段,泪水也始终在眼眶里打转。
因为这些话,感同身受。
只有和她一样经历过这样的事,才可以感同身受吧。
30岁,失败的感情,失败的工作,失败的生活。
但是,我的30岁,已经过去了。
希望在29+2岁,遇见另外一个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
一部描述人生重要转折阶段影片,特别是关注点在于女性的角度。
影片描述了两位不同生存状态之下女性在恰逢即将迈入30岁之际恰好遇到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时(林若君的父亲去世,黄天乐得了癌症),对于人生方向的感知。
30岁,在古语中时而立之年。
无论何时,其实都是会充满着迷茫和焦虑,因为人生的下半场即将开始。
古时如此,现在这个社会的压力导致其更甚。
作为一个经历过30岁的人,会更加深刻感受到,这样一个整数岁的意义。
似乎一旦迈过这个年纪,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剧变。
从生理上而言,男性女性都是如此,身体的状态由内而外,都是即将开始往下走,诸如皮肤变差、熬不了夜、运动技能下降等等。
更多从心理上而言,似乎已经离开了年轻这个台阶,很多属于年轻之时,能做敢干之事,都越发谨慎小心、患得患失了。
从生活工作层面而言,面临着诸如婚姻问题 (无论结婚与否),结了婚就需要面对恋爱与婚姻的转变,没有结婚则各种催婚的言论也铺天盖地;工作上,大部分人的工作方向已经不容易改变,剩下的就是在这个方向上不断上台阶,此时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后续的天花板在哪儿了;家庭上,或许此时已经有了小孩,父母也上了年纪,各种家庭的琐碎充斥着整个生活,属于个人的时间基本上是慢慢减少。
因为生活上经历的沉淀,对于生活的感悟也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正如影片中的两位,其实并不一定是大多数的代表,还有机会去追求人生的“理想”,大部分的约束与牵绊已然让其无法前行,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在身。
或许需要感知这份新生活,需要到“四十不惑”吧。
30岁对女人来说之所以是一个可怕的年纪,其实是因为女人自小就知道,在工作打拼的日子永远有一条退路,那就是——结婚。
当30岁即将来临,如果此时都还没有结婚或者有一个靠谱的结婚对象,那不免陷入恐慌。
这种恐慌,对于女性而言似乎十分可怕。
其实,所有的男孩子自出生起就开始面对没有退路的人生,他们也正是在这种恐慌里面获得了普信。
所以,港女们也没啥好纠结的,看看电影里的金燕玲。
年轻时追逐爱情,老了自己打拼事业,不是几好?
最后送上波伏娃的句子。
女孩子们30岁不可怕,大胆说出来,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亲爱的,为什么人生这么难呢。
充满不甘与无奈,回望的遗憾与前方的怯慌。
二十岁的时候,很依赖外界的形式化的东西,学习工作消费娱乐快乐,连追求知识与进步,其实都是一种信息焦虑而已,都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但以前只会觉得自己享受生活,殊不知所谓的精彩和浑噩竟是同一个事情罢了。
三十岁,所有选择和决定都要很大成本,并且带来更长久的影响和代价。
每个选择都是前期积累的结果,从毕业之后,除了工作,其实没有新的多元化的积累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年龄之后很难再改变工作和生活,心有余而力不足。
能和谁分享呢?
那只想着尽快结婚安稳生活不理解你为何忧伤的前男友?
那心底挥之不去纠缠拉扯却无缘再拥抱的逝去爱人?
身边已足够忙碌已经带给你许多欢乐的朋友?
爱和关心为名却处处让你愧疚又不敢冒险的家庭?
于是人生孤独寂寥,可是如果只能靠看见比自己还惨的人,才有了“反正就要死了”的不管不顾,这是一种何其残忍及懦弱的侥幸生存?
其实影片的答案从小学六年级我已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知晓,但普通人能否摆脱这样的“比下有余”、像我总带着的“幸存者的愧疚”?
但维系普通生活又谈何破局?
又如何在失去爱情、工作、家人之后,在所谓“诗与远方”的旅行之后,构建真实有力的生活?
这才是29+1的女性最想看到的状态。
由大热舞台剧改编的电影《29+1》于6月2日正式在内地上映,影片通过讲述两个30岁的女子不同的际遇与心境,表达大都市强压环境下,我们只要保持初心,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所需,重新出发,一样可以乐观拥抱明天。
我自己最喜欢的应该是电影的音乐,因为用了我很喜欢的歌曲,哥哥的《由零开始》及Beyone《早班火车》 。
记得上一次在电影中听到《早班火车》是《点对点》,这次又听到了,与电影画面也配合得很好。
当时黄天乐,在东铁偶遇初次暗恋对象,“愿永不分散,祈求路轨当中永没有终站……”电影中,这位暗恋对象用了一位外形稍逊的演员,而黄天乐并未因为对方外形老去而不开心。
这里的表达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搞笑,另一方面表达了黄的乐观性格。
即使对方视她如无物,但能重逢这事对于她,已经是十分开心。
多挖掘生活里的小幸确,开心的能源就会增加。
另一曲为《由零开始》,影片最后的字幕说:出发,每个阶段都可以重新开始。
我们往往在紧张生活中迷失,家庭爱情事业的种种压力,令我们喘不过气,甚至乎如片中主角一样,无助得让眼泪直流,泪水从脸颊滴落下巴,再滴落那颗伤透的心……我们都曾傍惶无助、爱人背叛、亲人离开,那一刻,恍若天塌下来,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当林若君身于这处境时,是黄天乐的日记唤醒了她。
黄天乐令林若君明白,重拾初心了解自己的需要,向真正向往的生活迈步,即使已经30,仍然可以是起点,仍然可以重新出发,找那心中所想。
电影的表达语言很细腻,从一开始的起床序曲,已经可见一斑,这就是导演的编剧能力。
那样早晨中女子,大家都一样。
每天我们为了维持职场里的形像,为了保持爱人心中的完美形像,我们起床后,就如上战场打仗一样紧张,每个动作、步骤,天天重复的繁琐,不但做着累,看一遍你也觉得累。
那是为了什么呢?
还不是我们的不安感。
我们害怕失去,失去爱人、失去地位,所以必须每天努力拼命维持。
从这一序幕,已经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我们都不安……之后电影更逐步推开林若君面临的困境:事业的压力、业主的逼迁、爱人的背叛、亲人的离开……接踵而至的难题,令林若君一再失望。
可即使失望,不能绝望啊。
林的心境从黄天乐的日记中,阴霾逐步散去,是黄天乐的乐天,影响了她。
电影最感动的是林与父亲那段对话,“你记唔记得……”。
年纪越大,我们越回忆以往,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不可以回头,但趁着我们还能回味,让我们细说过往那种种,那些愉快的玩乐、那些消失了的美食、那些粗心的遗憾,让我们多说说,才能在分别后减少遗憾。
一场电影下来,平常压抑的情感宣泄了,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这是一部讲述30岁女子的故事,也是一部不只适合30岁女子看的故事。
你可以带上你的朋友,一起进影院感受。
每个阶段,你都可以放下,寻觅旧日动人故事,迈向美好明天PS: 蔡瀚亿与郑欣宜演绎了一段清纯真挚的感情,给观众清新的初恋味道娜姐抛弃了以往的花瓶形象,表现出演技实力的一面,值得赞赏。
双线叙事结构,周秀娜的部分处理得相当成熟,让人惊喜,原来是经过多年打磨的舞台剧改编而成。对比之下,重新创作的郑欣宜那条线则太浅白,让人出戏,大幅删减弱化处理应该更好一些。
你已经很好了,不用为渣男友做改变。
中国包括香港女性电影就没好的,不是撕逼,就是放弃事业,要不就没人要,总是卖惨!30岁没被摸过胸还非要单独说,真不知道想干什么!就不能学学人美国隐藏人物啊!虽然电影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但不代表就不能理想化啊!看电影就知道性别平等在中国任重道远!
每次被剧情简介吸引 然而看完就后悔了
有大把的大龄女青年的焦虑来消费…就可以不用心做电影了?人物脸谱化剧情无逻辑画风强行小清新…所有所谓抓人的点都是情绪陷阱…挺好的题材拍成这个样子…真是太可惜了…
小女生的勵志片
每一个阶段都是从零开始场内都是下班了一个人来看的女性
确实很惊喜,细腻描写了女性面对下一阶段人生的彷徨,最惊喜是周秀娜演技其实还不错哦
挺无聊的
过多的香港式心灵鸡汤,煽情也过多,看完觉得太吵了
对于一部较为理想化的白日梦来说,还是可以的。
同为29,同在等待那个+1。希望自己能更加坦然接受那一天的到来。
看了还挺感慨的,只是结尾不够好
好的女性电影是拍给所有性别的人看的。
周秀娜很好,郑欣宜看着烦。
这个六月都是这种女性向的电影…周秀娜现在演技更成熟了,喜欢…要选择必然付出代价…流泪的过程也是必经的…女人的敏感表现的历历在目…舞台剧的风格也不算突兀…
很遗憾没赶上稀少的排片。刚经历过29+1,特别知晓所谓年岁压境的惶恐,但林若君,更多要面对提炼过的家庭工作爱情友情的变迁。但幸运之处,又是遇到世上的另一个自己,仿佛一无所有,却又朗然自若。少的那根筋,允许人从零开始。虽诸多巧合,但动人。周秀娜刮目相看,郑欣宜很暖。软硬天师老了。三星半
不太喜欢这种主题,并不touchme!
三十岁不是烂俗梗
谢谢你闯入我的生活告诉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算是一部比较走心的小清新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