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教育

La mala educación,圣·教·欲(港),坏教欲(台),毁灭性教育,Bad Education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费雷·马丁内兹,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路易斯·奥马,弗朗西斯科·梅斯特,弗郎西斯科·博伊拉,胡安·费尔南德斯,纳乔·佩雷斯,哈维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拉丁语年份:2004

《不良教育》剧照

不良教育 剧照 NO.1不良教育 剧照 NO.2不良教育 剧照 NO.3不良教育 剧照 NO.4不良教育 剧照 NO.5不良教育 剧照 NO.6不良教育 剧照 NO.13不良教育 剧照 NO.14不良教育 剧照 NO.15不良教育 剧照 NO.16不良教育 剧照 NO.17不良教育 剧照 NO.18不良教育 剧照 NO.19不良教育 剧照 NO.20

《不良教育》剧情介绍

不良教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恩里克(费雷•马丁内兹 饰)和伊格莱西奥(弗朗西斯科•拜奥拉 饰)是教会学校的同学,更是一对同性恋人。学校的莫雷神父以留下恩里克为诱饵占有了伊格莱西奥,但最终恩里克还是离开了教会学校。这对同性恋人也就劳燕分飞。 成年后的恩里克已是一名大有前途的导演。一天,伊格莱西奥带着剧本找到了恩里克,希望自己能出演男主角。剧本描写的就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加上想象的成年经历,恩里克对剧本十分感兴趣,但却不同意由伊格莱西奥出演。 当恩里克来到伊格莱西奥的家乡时,秘密一幕幕揭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纸年幸腹涂鸦现代美女卫生督查员蓝海奇迹星降大洗城船到桥头不会直鬼镇灵异杀人事件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高音七黄五狼黑之神机秘策大群第三季好事成双余命85分生命不息杀人的海浪极速狂飙女孩梦三十对立面转生为第七王子,随心所欲的魔法学习之路第二季惊声尖叫5给阿妈的一封信劣质爱情伪婚男女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教室第二季五个校花两个爸忠义山庄真人快打传奇:雪盲素描恋爱缺席的罗曼史

《不良教育》长篇影评

 1 ) 《不良教育》:我们是怎么变坏的?

《不良教育》:我们是怎么变坏的?

刘强爱电影《不良教育》虽然算不上典型的“黑色电影”,但它“全员恶人”的形态使之成为阿莫多瓦最为黑色的电影之一,早期作品里的戏谑、幽默或滑稽,完全不见踪影,有那么几场戏甚至拍出了希区柯克式的恐怖感;在形式上,本片也复杂过阿莫多瓦之前的作品,多时空与多视角杂汇,让观众一点一点拼出事实真相,深切体味到这个残酷世界令人无比绝望的冷峻和坚硬。

伊格莱西奥是影片的核心人物。

小时候在教会学校,他屈从于莫雷神父的淫威,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想要换得初恋小男友不被开除的结果,可是无耻的莫雷神父依然拆散了这对情侣。

被性侵与被欺骗,彻底扭曲了伊格莱西奥原本单纯善良的人格,让他在之后的人生中愈发堕落。

伊格莱西奥的弟弟胡安则主动将灵魂卖给了魔鬼。

在哥哥勒索莫雷神父的过程中,胡安与莫雷神父逐渐熟络,他看到了实现自己演员梦的希望——杀掉累赘哥哥,搞到莫雷神父的钱。

既然已经干过两件坏事,那顶替哥哥身份,骗取导演信任,也就不再需要过什么心理关,放飞自我顺势而为就行了。

导演恩里克的恶则是最为隐蔽的。

作为一名创作者,他将原本只应在艺术领域贯彻的模糊是非对错的观念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之中,得知胡安冒名顶替自己初恋伊格莱西奥之后,非但没有让胡安悬崖勒马,还以艺术探索之名,眼睁睁看着胡安越陷越深,直接导致成名后的胡安尝到“做坏事有好报”的甜头,彻底丧失扭转人生方向的可能。

以上三人的坏,全部源自人面兽心的莫雷神父。

他性侵伊格莱西奥,引诱胡安,让恩里克过早接触与认识到成人的虚伪无耻与心狠手辣,改变了后辈三观成长的轨迹,自己最终也被自己造就的魔鬼吞噬。

《不良教育》其实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寓言,真实反映了威权体制“上梁不正下梁歪”式个体互戗的社会面貌,提醒我们,即使威权体制消亡,它带给国家与民族的“不良教育”依然会影响深远,弥久不散。

能说的,也就这些。

 2 ) 从叙事方式看懂《不良教育》

本片使用以片中片和掺杂回忆的套层叙事结构,隐匿叙事讲述者,延宕揭示真实的人物动机,并借以互文和自反性叙事手段含蓄实现影片内容表达和揭示创作者自身叙事目的所在,将叙事的修辞性和作者特色紧密融合。

套层叙事结构首先本片的套层叙事结构还是很明显的,我将其分为三层:第一层:现实层面,伊格莱西奥(其实是胡安)来找恩里克拍摄自己的剧本,并想扮演其中一个角色。

第二层:恩里克阅读《旅途》时的回忆,或者以片中片形式呈现出的影像。

第三层:神父以回忆的姿态向恩里克讲述伊格莱西奥之死和胡安的秘密。

根据这三层结构和叙事顺序我简要地把本片的叙事流程划分为10个段落:1、第一层:安赫尔以伊格莱西奥身份拜访恩里克并拿了自己的剧本。

2、第二层:恩里克阅读《旅程》剧本,回忆伊格莱西奥和恩里克成年后相遇,相互勾搭一起去宾馆恩里克睡着了,伊格莱西奥和盆友计划偷车认出了恩里克。

3、第二层:伊格莱西奥和盆友到了教堂计划偷圣器,跟神父聊天拖延时间,并拿出剧本给神父阅读。

4、神父阅读剧本,回忆以前恩里克和伊格莱西奥小时候的故事。

5、第一层:恩里克决定要拍这个剧本,但是不同意安赫尔扮演扎哈拉这个角色,两人在恩里克家里游泳并产生争执,安赫尔离开。

6、第一层:恩里克到伊格莱西奥母亲家中,发现伊格莱西奥已死,前面出现的伊格莱西奥是其弟弟安赫尔。

7、第一层:安赫尔为了这个角色愿意被恩里克潜规则。

在做爱时,恩里克说自己像掉进鳄鱼池的女人。

8、第一层:拍摄现场,电影中的伊格莱西奥敲诈神父,被神父和帮手杀死。

9、第三层:真实的神父和恩里克见面,回忆自己和安赫尔如何杀死伊格莱西奥。

10、第一层:安赫尔向恩里克解释时被恩里克赶走。

在10个段落中,段落8揭示拍摄现场,指明之前的回忆都是根据《旅程》所拍摄出来的片段,这一说明也说明本片的套层叙事结构模式是片中片和现实穿插回忆。

段落6恩里克发现安赫尔真实身份、段落8观众发现回忆片段原来是片中片,段落9分别神父以回忆形式带领恩里克和观众发现真相,这三个发现动作是本片的三个关键情节点。

叙述话语讲述者本片的叙事话语发出者值得思考。

段落1-10叙述者是导演阿尔莫多瓦无疑,段落2-4叙述视角看起来是恩里克和教父,次级讲述者是伊格莱西奥,但是段落8揭示电影拍摄场面,告诉我们真实的次级话语讲述者是导演恩里克。

段落9次级讲述者是神父。

身份在段落1-5中,安赫尔的真实身份还未被恩里克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他所占有的身份是伊格莱西奥,在《旅程》电影中同样占据伊格莱西奥的角色身份,在身份背后他所占有的是哥哥伊格莱西奥的回忆与故事、和恩里克的感情。

但是在恩里克多次叫他伊格莱西奥而非安赫尔时,他对安赫尔名字的强调暗示他的计划不全是占据哥哥的身份,而是取代哥哥。

段落6恩里克发现安赫尔的真实身份,但是并未向安赫尔说明,而是在段落7中让安赫尔保持占据伊格莱西奥的身份,享受他所带来的肉体的欢愉。

段落8阿尔莫多瓦以片中片形式揭示安赫尔在电影中扮演伊格莱西奥的角色的真相,段落9神父的到来揭开伊格莱西奥之死和安赫尔的作为伊格莱西奥弟弟和弑兄者这双重身份的真相。

伴随着套层叙事,身份和真相层层揭开的过程赋予本片一定的悬疑性和吸引力。

角色的叙事动机综上本片的叙事结构、话语讲述者和身份,本片的叙事动机也明显起来。

在段落1-5中(第一个发现动作之前),在阿尔莫多瓦的讲述中,我们以为恩里克这个角色的叙事动机是想拍摄《旅程》以及对伊格莱西奥还存有感情,而占据伊格莱西奥身份的安赫尔的动机是想出演《旅程》中扎哈拉的角色而已。

但随着段落6第一个“发现”动作的出现,安赫尔是伊格莱西奥弟弟身份的曝光和恩里克没有拆穿这一谎言,使得上面分析的恩里克和安赫尔的动机成为虚假动机或者表面动机。

但是他们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呢,在段落7和8中是被延宕的,无法清楚识别的,直到段落9身份带领我们回忆真相,段落10安赫尔和恩里克的对话,我们才能回味过来安赫尔的真实动机是为了摆脱神父的纠缠,利用哥哥剧本赚钱演戏,开启新生活。

而恩里克的动机借由伊格莱西奥是自己初恋的身份享受安赫尔的身体。

一切的动机都来自欲望,安赫尔以解决生活中的麻烦,惩罚吸毒、整容、搜刮母亲钱财的哥哥这一看似合理的目的为表征杀死了哥哥,以伊格莱西奥身份为表征占据哥哥的故事和感情,恩里克则以安赫尔在生活和电影中初恋扮演伊格莱西奥为表征占有了安赫尔满足自己身体的欲望,也以对少年回忆存有感情拍摄《旅程》为表征满足自己创作的欲望(影片自一开始便有许多细节揭示恩里克不再爱伊格莱西奥),他们以伊格莱西奥为名,做着关于自己利益和欲望的事情,伊格莱西奥并不真正在场。

而导演阿尔莫多瓦则是以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发生的事表达自己对人性和欲望的理解。

互文与自反性段落1恩里克在报纸上看到死去的摩托车驾驶员死去后在两位民兵的追赶下继续前行,与本片内容形成参照,死去的伊格莱西奥明明是不在场的,但是在安赫尔和恩里克的欲望夹行下存在了许久。

段落7中恩里克讲述女人落入鳄鱼池的故事,也是一个比喻性的参照,正如他主动使自己落入情欲的池塘中。

除此之外年少时的伊格莱西奥和恩里克在电影院里,播放在影片讽刺了宗教的虚伪,安赫尔和神父从电影院里出来,墙上三个电影海报暗示情感的纠缠和背叛,片中的提到的故事和出现的电影都以作为比喻性的叙事参照着电影本身。

段落8展现电影的拍摄现场,揭示恩里克执导的影片并不符合事实,它掺杂了恩里克自己的意识,这一自反性的表达也在提醒观众思考《不良教育》这部影片真实程度又有几何,它又会掺杂阿尔莫多瓦怎样的意识呢?

回忆?

反思?

不管怎么说在电影讲述完成后,重心回到创作者自身,这大概也是这部影片的作者性体现所在吧。

 3 ) 因爱之名

离公映差不多一年之后,才真正看到这部电影。

原以为还是阿莫多瓦一贯极度爱、极度恨的风格,少不了穿着Chanel的丰满女人。

可是,没有想到唯一出现的女人居然只是伊格纳西奥的母亲。

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不良教育》应该是一部与阿莫多瓦一直以来的风格脱节的电影,有人说,这是阿莫多瓦的自传。

我不是太明白,为什么一旦电影里出现导演角色,就一定是导演的自传呢?

姑且当作是一种噱头吧。

但是,它依然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看过的同性之爱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Happy Together》,而是《颠覆性学校》(《大学校》)。

因为,在那背后,导演讲述的是整个中产阶级的存在状况。

而阿莫多瓦的这部《不良教育》,同样如此,只不过潜藏在它背后的是西班牙的历史。

我不太喜欢把一部电影上升到政治的层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一部电影,必须要把它放到历史的背景里去读。

1964年,那是弗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那是一个教会代表神圣权威的时代。

教士们用上帝的名义,为所欲为的时代。

剧中剧的结尾处,教师们杀了伊格纳西奥时候,有一段对话:“没有人知道我们杀了他。

”“上帝知道。

”“但是,他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伊格纳西奥的弟弟——胡安,当时他还以哥哥的名义在扮演哥哥,他曾经对恩里克说,这个结局太残酷了。

可是他还是接受了这个结局。

恩里克喊了“卡”之后,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哭了。

此时,伊格纳西奥的形象,是深情地,美好的,甚至是崇高的,是一切爱过他的人心目中所永远认定的那样。

胡安烧了他的一切东西,可是,他依然保持着伊格纳西奥的形象。

可是,总是有人来破坏它。

当不良教育的传授者,那个神父坐在恩里克面前时,他说:“当我推开门,伊格纳西奥已经不是我们所爱过的他了。

”他不再是那个坐在湖边草地上,用清亮的声音唱着《月亮河》的他,他也不是站在舞台中央,摆着性感的姿势唱《quzis》的他……可是他真得不是他了吗?

他对恩里克的最后一句话:“我想,我成功了……”他成功了吗?

也许胡安才是真正做到他想做的那个,他结束了伊格纳西奥的生命,他也帮他结束了神父的生命。

无论是为了谁。

伊格纳西奥一直爱着恩里克,可是,也许,恩里克并不值得他爱。

我的文字,并不足以说明这部电影。

它不是阿莫多瓦的典型电影,但是它是他一直想要拍的电影。

当一个故事积蓄很多年,最后形成实体出来之后,它不足以表达导演所想讲述的所有,但是,《不良教育》依然是值得看得一部电影。

哪怕仅仅是,那些赏心悦目的漂亮的人,或者那些迷人的西班牙风景。

 4 ) 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电影《不良教育》的思考

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身上深深地体会到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之深远。

在接触家庭治疗以后,就更加震撼于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

可以说对人影响最大的东西是一个三角形:生(生命的意义),死(死亡的恐惧),家庭(应对模式)。

家庭的影响毋庸置疑地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或者说我们整个生命的过程都在用各种形式来展现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因为我们的整个童年,在生命最初的时候,最适合形成对这世界第一印象的时候,我们对生活,对人性,对这个自己生存的环境的定位都是在童年时期得以形成,是的,这个印象的形成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有些时候,我们甚至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除那个阶段对我们的影响,直至生命的终结。

电影里的两个主人公Enrique和Ignacio在一个教会学校长大,导演没有交代为什么他们要离开自己的父母而在那里生活,但可以想见这背后一定是有合理的原因。

在没有父母营造的安全的环境下,孩子们试图学会自己独立生活。

然而他们的生活里总要有一个权威,这个人的社会身份是神父,也是语文老师,然而对于童年的孩子来说,这个人也代表着精神、世界和爱。

Enrique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同性恋倾向,很明显他的同性恋是天生的。

某个晚上这对少年一起看过电影后,青涩但是真诚地互表爱意,那一刻充满了人和人之间流动着的美好情感。

然而很快这美好就被闯进来的神父撕裂,他侵犯了Ignacio,Ignacio默默地承受了那摧毁他整个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疼痛,因为他天真地希望这可以换来与Enrique共守的甜蜜时光。

然而神父却欺骗了他,Enrique还是被送走了。

Ignacio的这段经历,充满着欺骗、背叛、撕裂、屈辱、幻灭和恐惧,电影用一分为二的被撕裂的人来表达那深击灵魂的痛苦。

童年的时候我们太幼小,会认为成年人的命令就是一切,会以为如果违抗命令就可能导致“无法生存”。

任何来自外界的侵害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并且还可能认为那是自己应该承受的,为自己不能承受得很好而感到罪恶感。

任何的侵害都会激发起我们强烈的巨大的情绪反应,但这情绪反应往往没办法被很好地认可和接纳,更没有机会被及时地宣泄,一般都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在淬不及防的时候用其他形式来间接地表达。

于是有的人可能会难以主宰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地大吵大嚷,并且情绪的触点非常低,只要别人一个眼神就能引发他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人采取身体的自残,因为心理和精神上实在太痛苦,痛苦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只好用让身体疼痛的方式转移,身体的疼痛相比心理疼痛,会比较容易承受一些;有的人发展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用歇斯底里的情绪,频繁的自杀威胁来获取注意力,以驱赶“我没有价值”的恐惧;还有些人,会发展为自闭症或广场恐怖症,害怕与人接触,难以信任别人,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形式。

电影里的Ignacio选择吸毒和整形的方式任意糟践自己的身体以转移痛苦的体验,同时他选择对自己的家人闭锁自己的感情以避免再受伤害,哪怕是面对那么慈爱的母亲。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用写作的方式来为自己疗伤,就像拍摄这部电影其实对导演阿莫多瓦所具有的意义一样。

文字、音乐、绘画、电影、舞蹈等等艺术形式,都对人有很大的疗伤作用。

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其实都只是一些意象,这些意象是无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然而正是因为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才会有弥漫性的无法解释的深刻的情绪体验,然而当我们选择用逻辑性的语言把它说出来,就等于在将这一团烟雾般的弥漫性的感觉理性地解读,梳理,体验和面对,这是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需要集中的,集中感受,集中精神,集中力量,集中经验,集中记忆,这个集中的过程本身就有很深的疗癒作用——这也正是心理咨询之所以有效果的其中一个原理。

联想到佛洛依德说的“艺术创造是人们将多余的性能量抒发”,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你是不是我的那杯茶?

无论是在生活体验里,还是在咨询工作里,我越来越发现人和人之间有着一个看不见的磁场。

一旦你走近,都能深刻地体会到那包裹别人身体的磁场,并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判断面前的这个人是否有吸引我的东西——在爱情面前,尤其如此。

有人将这个磁场解释为一见钟情的基本要素,然而我觉得一见钟情其实更多的是爱上自己想象的感觉,或者更确切说是爱上自己的幻象,而非真实的那个人。

这里说到的磁场,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空间和精神层面的感觉,然而感觉这个东西,是最没有办法用逻辑性的语言和文字来传达的。

人和人之间是有磁场在互动的,我想心理咨询之所以那么强调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和这个磁场的震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用咨询师这个成长得相对较完善的人的磁场,持续不断地和来访者的磁场进行接触,温暖,滋润,包容,校正,然后在某一个时刻,让来访者可以有力量运用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展现自己的智慧,去成长。

电影里有一段Enrique和Juan在游泳池的对手戏,说的就是这个磁场。

Enrique正在泳池里畅泳,Juan站在泳池脱衣服,他脱掉上衣,脱掉牛仔裤露出白色的内裤,忽然他抬头看到在泳池里露出个脑袋正看着自己的Enrique。

大概一秒钟的停顿后他决定不要裸体下水——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到其实Juan从来不是同性恋,他之所以选择与神父、Enrique发生身体接触,只是因为那样做可以满足他的物质欲望。

所以后来当看到他在Enrique身下那痛苦的表情,我深深地同情并理解他的痛苦,进而让我想到那些从事着可以获得高薪但自己却非常讨厌那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的人,他们的选择和juan何其相似。

我不知道人们是否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对于生命来说,究竟过程带给你的幸福感更持久,还是那结果?

Enrique从泳池里出来。

他自然地光着身体走向那红艳艳的椅子,用浴巾包裹身体。

两个人开始对话。

对话中的Enrique很伤感,Juan却依然在争取他想要的那个角色,全然没有感觉到任何异样。

那一刻我几乎能听到Enrique心底的声音:你,Ignacio,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那个有着天籁般歌声的纯真少年呢?

那双明净如湖水的眼神呢?

那有着几分抑郁的纯粹的心灵呢?

然而这个时候,Enrique和我,都不知道原来这根本不是Ignacio,真正Ignacio的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

Enrique第一次见到Juan就敏感地嗅到一些异样不同于Ignacio的东西,是的,他的感觉没有错,能让他找到相通感的,不是像juan那样关注外界,索求物质,必要时可以用身体换取任何物质渴望的人。

关于艺术家谁会喜欢那些艳丽的色彩?

问出这句话,我的脑海里跳出一个名字:梵高。

我相信如果作家路遥也画画的话,他也会选择类似的色彩,跳跃的,高明度高饱和度的,对比强烈的。

电影一开始我就被那跳跃的色彩震慑住了,鲜红色的窗帘,米黄色的墙壁,橙色和明黄色的衣服,唔,很少见这样对比强烈的用色出现在电影语言里。

我想,那是可以赶走阴霾的颜色,我想,心灵陷于黑暗但却在不懈地追求光明的人会极度钟情于它。

不久就知道了这个导演是一位同性恋者,我深深地感受到电影里的Ignacio和Enrique都是他的化身,那些性幻想,那些悲伤,人物带出来的深深的失落感,还有Enrique的茫然和无力,都贯穿始终。

记得多年前见过一句话:“你才是艺术家,你们全家都是艺术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艺术家”成了贬义词,似乎想到艺术家,就想到邋遢、做作、假文艺、包装等让人有不好联想的词汇。

不久前演员贾宏声的突然离去,让人们起了一阵的唏嘘,我无意间在一个记者的博客上看到他描述几年前与贾宏声的一次见面。

原文已无从查起,但还记得他用的几个词“茫然”“孩子般无助”“孤独”。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类似本原一样的东西。

而那些天生的艺术家,生来就是为了要体验孤独感和痛苦感的。

或者可以说那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孤独感和痛苦感正是激发他们创造力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家们要做的并不是去摆脱那孤独和痛苦,而是要学会如何与孤独和痛苦相处,把它们视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伙伴,甚至是造就自己才华的知己。

把那孤独和痛苦转化为艺术作品,在转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体会自己的存在感,哀悼已消逝的东西,在投入那过程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灵魂和生命的意义。

认识自己,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然而接纳自己更是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我们的一生都是个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的过程,也许,一直到生命终结,我们也依然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功课,但是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朝着那个方向行进,至于能行进多少,能行进到什么样的深度,就看机缘了。

 5 ) “不良教育”的滥觞:身份的完全和毁灭

利用元电影理论把这部作品拆开来,看看它的结构是多么神奇。

元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

具体在这部电影中,将《不良教育》全片看作电影1,片中的电影《造访》就是电影2。

电影2然后再粗略地将电影1(即全片)按电影的发展顺序分成三个段落,这三个段落分别由几个角色之间的故事构成:(段落1):假扮成伊纳修的约翰 + 安德烈(段落2):暴露真实身份的约翰 + 安德烈 + 已经去世的伊纳修(段落3):十五岁的约翰 + 神父 + 长大成人的伊纳修以下是一个大致的结构图:

右上角为「电影2」《造访》:“不良教育”的滥觞由伊纳修所写的《造访》是全片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也是整个电影的主题“不良教育”所意图呈现的最残忍部分,即成人的私欲如何摧毁掉孩子的一生。

《造访》不仅交代了伊纳修从小受到神父侵犯的背景,更成为后来伊纳修的弟弟约翰亲自扮演的影片,与伊纳修和约翰这两个角色紧紧相连。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观众通过《造访》剧本的展开知道了伊纳修从小被神父侵犯的事实。

在段落1中,约翰提出自己想演剧本中“伊纳修”的角色。

在段落2,他如愿出演这个角色。

在段落3,约翰和神父之间隐秘的关系被揭露。

换言之,神父不光对伊纳修实施了侵犯,尽管约翰对同性群体保有厌恶,但家庭的贫穷、哥哥的不作为等客观因素同样使得他在神父的强硬下没有回头路可走。

表面上看他和神父之间是他处在更高的位置,阿莫多瓦甚至以“黑色电影”来对二人的角色设定进行戏仿——约翰像是黑色电影中的蛇蝎女人,他与神父之间没有真爱,只将神父看做自己的利益工具,最终他拿到所有好处,不光骗去神父的爱,还让对方家破人亡一无所有。

实际上当时的约翰还在上学,仍是个孩子,就像曾经对伊纳修所做的,神父在不知不觉间对他完成了“不良教育”的统治,将他此后的生活推向欺骗和谎言。

由此观众得以知悉,约翰为何会在演完《造访》后崩溃大哭,因为他与这个角色有着相似的无奈经历。

身份的多重转变:完全和毁灭约翰从段落1的“伊纳修”变成段落2的“约翰”,阿莫多瓦在这两个段落对他和安烈奎的关系做了有意思的安排:段落1:两人不欢而散,没能再续前缘段落2:在两人都知道彼此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成为了py在这两个段落的交界,安烈奎得到一个故事:“一个妇女拥抱了一条鱼,但是反被鱼吞噬。

”他将自己自比为这个妇女,在段落2接受了约翰、接受了《造访》的拍摄,让自己得以拥抱约翰这条“饥饿的鱼”,而填充他们的正是阿莫多瓦最爱探讨的议题之一,欲望。

神父的“不良教育”源于欲望,而此处也是欲望的体现,很遗憾的是,这份欲望在段落3坍塌殆尽,毁掉的不仅是安烈奎对约翰的欲望,还有他长期以来对伊纳修的幻想(也是欲望)。

因此约翰的身份在三个段落的三个转变时刻,是三个极富戏剧张力的部分,它不仅将“约翰”这个角色的形象一点一点完全,令观众得以渐渐知悉他的全貌,更让安烈奎多年来的欲望一点一点被填满,甚至在最后给予它最残忍的瞬间崩塌。

整个故事围绕着这两个(甚至是包含神父的三个)中心角色在层层递进,观众知道的越多,只是离安烈奎那个被所有欲望吞噬进黑暗的结局就越来越接近罢了。

最终,所有观众得以与他共鸣,和他一起品味到了“不良教育”带给他身边的人,和他自己的痛苦。

 6 ) 阿尔莫多瓦,超越绝望

阿尔莫多瓦,超越绝望看完阿尔莫多瓦的《不良教育》,看完了,就是看完了,对于这样一类能把故事说的很精彩的电影,总觉得无法交待出什么观后感。

重述故事的匠活,对自己,是无聊的浪费,对电影,是粗暴的破坏。

评头论足的得意,却因自己的无知浅薄,而力不能及。

可却不断有某些想法的碎片,渐渐地被诱导出来,它们跳出来,想要发问。

对于阿尔莫多瓦的疑问。

在绝望的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不得不说阿尔莫多瓦叙述故事精彩绝伦。

作为观众的我,在对此片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开始看,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跟随着导演的峰回路转,他完全在按自己的意思说着他的故事,因为他的确有一个故事要说,你猜不到下文,猜不到结局,却有着探寻的愉悦,这样的叙事,不让人失望。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竟开始傻傻地为剧情忧虑。

要如何收场?

真相大白的杀人罪恶是否就要受到惩罚?

或者,知情将引出又一场罪恶的杀戮?

然而导演嘲笑了我等小儿黑白分明善恶有报的思维定势。

结局?

没有什么结局。

面对着杀死自己初恋情人的人,他只是说:走,快点走,TAXI在等你。

恨与悲伤,我们都没有看到,只是一扇黑色的铁门徐徐关上,隔开了两个人,剧终。

字幕平静地交待着后续:杀了自己哥哥的这个年轻演员后来因主演这部哥哥写的故事而一炮走红,名利双收。

他的同谋杀人者,即悲剧的源头,那个还俗的神父,开始反过来敲诈勒索他,多年后最后死于他制造的车祸。

那个导演,哥哥的少时恋人,则继续满怀着热情在拍摄电影。

生活就是这样继续着。

没有善恶,没有评判,没有上帝。

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这,也正是阿尔莫多瓦。

我正因这个结尾而由衷赞许这部电影,赞叹阿尔莫多瓦。

这个不了了之的结尾,这个以绕指柔化千钧巨石的结尾,这个把冲突推向极致却骤然失语的结尾。

比死亡的冲突比激烈的反抗更可怕的,是心平气和。

接受生命和世界的光怪陆离,鲜血淋漓,继续生活下去。

心中,有多厚多幽暗的苔藓?

生存比死亡更加不易,更加残酷。

通常都说,要怎样的勇气,才可以选择自杀?

可是,对于他们,是怎样的勇气,才选择了生存。

在一个上帝死了的世界。

我惊讶这个阿尔莫多瓦。

据说他本人即是同性恋者,还据说这部电影有他的自传色彩。

我不禁地想问:难道不会绝望?

拍出这样的令人绝望的电影的人,他自己,是怎么承受这样的绝望的?

经历那些,看着那些,讲述那些,难道不感到绝望?

或者,他是超越了置身其间的绝望,而能够怀着乐趣和激情,用摄影机,把玩电影的艺术。

那么,真的很庆幸世界上有艺术这个东西。

那么绝望的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电影是不同的导演对生命的理解。

看到《薇洛尼卡的双重生命》的时候,在冬日阴天下午,不亮灯的宿舍里,被那双布偶艺人的手所战栗。

忽然袭来一阵深入骨髓的寒意,猛然觉得那双在黑暗的舞台上摆弄着人偶的手,像极了上帝之手,在操纵着渺小脆弱的人类。

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世界的关照和诠释。

他像好奇的孩子,替我们去打探和洞察上帝的心思。

看基翁的电影,会莫名升起欣慰和感激之情。

就像会感激世界上有达芬奇,有爱因斯坦这样的同胞,在企图接近上帝的秘密。

而阿尔莫多瓦,却让我感到怜惜。

(说来好笑,不知道何谓忧伤的小孩子,哪来的资格出口说怜惜:P)因为我发现,在阿尔莫多瓦的绝望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我想,那是温情。

那样的温情,是教人怜惜的。

阿尔莫多瓦的伟大,便在于他对世界的温情的目光。

这种温情,是即使失去天堂,即使身处地狱,也依然宽容,依然坚韧。

 7 ) 《不良教育》:如果再回到从前

伊格纳西奥在临死前敲下的句子看似很讽刺——恩里克,我成功了。

当他这样写给初恋情人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要走向死亡,而他说的成功,也终于成了一个谜,各人有各人的解,但不知道恩里克看到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在这一部以同性恋为主角的电影里,尽管导演尽力营造了一种气氛,这里的主角,他们从容的生活方式,妖娆但不卑贱的做派,都会让你以为西班牙是那样一个国度,在那里同性恋人群是很正常的,但并不是那样,还是有细节透露这样一层信息,同性恋人群也是被排斥的,这就是弟弟胡安忍受不了哥哥伊格纳西奥易性癖的生活,不堪白眼,而痛恨哥哥,甚至促成了他的死亡的缘故。

伊格纳西奥一直自我的活着,但同时承受着屈辱。

所以,他从来不是个常人眼中成功的人。

对伊格纳西奥来说,成功就是过他真正想过的生活,因为他要实现变性的梦想了,真正成为一个女人。

他竟然是笑着去的,高纯度的毒品,大概给了他极乐世界的感受,带着他去了。

如果再回到从前。

从前,伊格纳西奥和恩里克都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他们相爱了。

从前,少年伊格纳西奥有一副高亢清亮的歌喉,他的歌声如云雀般直冲天籁,撞开了神父莫罗封闭已久的心门。

从前的伊格纳西奥,还是一个不晓世事的少年,他的歌声足以融化最冰冷的心,那悠扬婉转而富穿透性的声音,足以提供他者以生活的意义,那就是我们追寻已久的美,甘心融化。

他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孩子,他的歌声仿佛足以与上帝对话。

但是从前还在往前,神父在圣器室里对他性侵犯,他的信仰一时间被击得粉碎,之后神父把恩里克赶出校门,夺走了他的爱。

无爱又无信仰,人生从那时候起,就面目全非了,伊格纳西奥成了一个自暴自弃,被人嫌弃的零余人。

往前还是往后?

时间只会往前,记忆带我们回去。

往后看,就停在最想停留的地方,少年歌唱,阳光和煦透亮,花儿都开了。

往前,越走越难回头。

胡安在拍摄伊格纳西奥被杀的一幕时痛哭不止,人们只以为他入戏太深,只有他明白,是为了自己促成了的哥哥的不归路,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哥哥的心他可有真的了解过,哥哥按自己的意愿活着,虽遭白眼,依然我行我素,是多么的真实。

而他,跟神父偷偷摸摸发生关系外,还暗下黑手。

伊格纳西奥没有成功,死在黎明前的黑暗。

他曾经是一个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少年。

但是时间给予他,又夺走那一些,在他写剧本《旅程》的过程里,他一次次重温往日的欢乐。

沉甸甸的那是时间的另一面。

当看见台上的伊格纳西奥扮女人惟妙惟肖,神情里只有不可一世的矜持与倨傲,我竟又一次入戏,想起他少年时也曾这样释放人们的欲望,给他们看什么是美,他竟然从未改变。

外面的境遇在变,他的心始终如一,不再清纯多了放纵,但是沉甸甸的时候,也自有一份快乐在。

胡安成功了,恩里克成功了,他们在人生的路上还有很多的遭遇,有喜欢的,也有难过的,而伊格纳西奥呢,他留下来,以他的歌声,他的魅影,别人都变了,而他定格了,他的所有幻想都有待启航,那时最美。

 8 ) 爱你,是我的欲望,亦是我的无能

四个男人的欲望绞缠,每个眼神里都是欺骗的纯洁和挣扎的痛苦。

都是爱。

虚幻的真实,真实的否定。

异装癖在最后的瞬间依旧想念情人。

神父堕落在情欲的火焰中。

导演追忆的童年,温柔的眼神里是那个清秀的唱着moon river的小男孩。

弟弟在电影的最后一幕,难以抑制的眼泪。

谁爱着谁?

不过是别离,追逐与躲闪的故事。

性别变得无足轻重。

异装癖踩着高跟鞋,袒露他的乳房,导演用眼神示意弟弟的挑逗,弟弟青春袭人的肢体,神父被情欲毁灭的大雨中的亲吻。

爱你,是我的欲望,亦是我的无能。

西班牙的陈旧的砖瓦,疏离在浓密的树影中,落下斑驳的光影。

有的时候,爱只是一个炎热夏季清凉的幻象,或者温暖春天里被情欲烧尽的荒草,落下易辨的痕迹。

 9 ) 叙事手法极其高超。

  除了没有突破之外其他一切都好,这却是一部太好看的电影了!

情节非常紧凑,戏中戏,毒品,性错乱,基本上还是过去的那些套数,阿莫多瓦总是知道如何把故事叙述的既复杂又通俗。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是我一直看好的一个演员,他如今终于也熬出头了!

只是在这里的扮相很惨,被阿导折磨成了那副样子,汗。

 10 ) 自传体

自传体每份自传都有两个人物,理想中的堂吉柯德和现实中的桑丘.大部分人是分不清楚这个道理觉得,或者是即使明白了到实际中也是说一套做一套.典型的代表是飘中的斯佳丽,白瑞德和艾斯礼你究竟选谁,到了最后才发现一直做了个屡战屡败,愈败愈永的堂吉柯德,艾斯礼只是儿时梦想,白瑞德才应是桑丘相伴终生之人.连欲望城市那几个女人,最后不还都是脚踏实地了么, 老了才发现玩不起这个游戏.还能说什么呢,我提刚才的自传问题,其实是想说我上上个礼拜看的DVD,阿尔莫多瓦的半自传片子,La mala education,不良教育.不要拿这片子揣测导演,那是不道德的.首先,感谢盗亦有盗的盗版商.其次,感谢说故事高手阿尔莫多瓦.上一次我看他的片子是久远的<高跟鞋>这一部的不良教育,其实我是想找点温馨感人甜蜜的,但不小心又误入阿导演的迷宫中.对于某些导演有种DVD购买惯性.说上面的堂吉柯德和桑丘,阿导演堂吉柯德似的为自己立传,他用不同的自己讲一个不变的故事,变装皇后在这些片子里闪阿闪,背后挖掘出来的深意,却是桑丘的气度.阿导演以毛球式的方式将故事迷惑人,一个乱糟糟的毛球,可以找出无数根线头突起,要解开他不能动用剪刀,耐心放轻松,跟着导演走就是找到组织了,一层层先求能最终分成一条主线,即使上面有分杈存在,这些东西足够织一件毛衣.其他导演来织个平庸的家常毛衣,阿导演,解开线团,采取不闻不问状态,当你把他片子都看完,才发现里层深意,这一部的形状是个袖子,那一部是个领子,后背上又生生的长了对飞不起来的肉翅.看这片子,我有点心有不甘,迷团开了,但心想最好还是象"著名导演"王家卫一样把自己隐藏的深意连自己都感觉不到才好.结尾还是要点题,剧情多说无益.堂吉柯德和桑丘都是种生活态度.

《不良教育》短评

第一时间用色彩抓住眼球,演员的表现力强大,阿莫多瓦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总让人对主人公产生各种好奇,例如影片里的E对I的好奇,于是剧情越深入,观影越来越有趣,越来越享受愉悦,结局到来时,巨大冲击人的心灵和思维,脑细胞在颅内飞快的运动跳跃,非常有意思。可爱的男孩,如今的隐君子,还是面前

4分钟前
  • 云图
  • 推荐

故弄玄虚,无聊透顶。

5分钟前
  • 一碟泡椒 ㍿
  • 较差

神父竟然…还挺深情?

10分钟前
  • 这是我的气球
  • 较差

重归苏莲托和moon river用西语唱起来果然很赞啊~ 那句XXX一直充满热情地拍着电影,实在是太@#%了,哈哈。“la pasión”还久久矗立放大直到画面消逝。3.6/ 2013.5.1 天啊,芳园里2013年的五一节春天一定吃得饱饱的午饭吧。2018.4.9

12分钟前
  • va bene🪴
  • 还行

情窦初开时相遇即戛然而止,直到死去才又重新获得了联系,一段真实童年,两段不同假戏,三段悲惨恋情。阿莫多瓦对于艳丽色彩的展现欲依旧没有掖着,办公室、旧影院海报墙、别墅陈设、街边老房,都有极具视觉效果的亮色来抢眼,每次都与温和的剧情走向大相径庭,但又能和同样炽烈的题材契合。

16分钟前
  • 🦁
  • 还行

老实说我觉得最好看的是片头,很难进入阿莫多瓦自传式的奇情故事和自顾自的情绪铺陈。结构的相互嵌套和干涉也没能将我从这种旁观中解救出来。

20分钟前
  • 林中的沙发
  • 还行

有点一言难尽,在一片赞誉中,我想我没有欣赏大师的命

22分钟前
  • 糖炒栗子
  • 较差

虽然个人很反感同性这个题材,但不得不承认整体叙事节奏很不错,剧情推进的还算丝滑,比《春光乍泄》之流要强上太多,可以给到三颗星。

24分钟前
  • 南宫非攻
  • 还行

100522 重温阿莫多瓦丨(2006年首看感受 👉)一想到这是老阿的半自传 就莫名的心酸 加西亚让我大开眼界。丨果然和《欲望法则》《痛苦与荣耀》构成了完整自洽的三部曲,甚至可以说这三部是一部电影。知道他是老阿的半自传,但如今来看,另外一半的秘密可能我们作为影迷永远也无从知晓了——他本就是导演的私人历史,许不堪,许伤痛,但内心却更希望他在如今70多岁高龄能够不再背负着童年的黑暗,成为真正的“享乐主义”。电影本身的结构似套娃般,工整又凌乱,就像里面的导演恩里克,虽说曾经也是剧中人,却能够在成年后冷眼看着这一切,内心不再有一丝涟漪——电影没有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就是这么娓娓道来的层层剥茧的叙述了这么一个,甚至每个人POV都不甚相同的故事。只说事儿,不抒情。突然发现他真的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了女性身上。

28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推荐

四个gay在里面搞来搞去,实在不感冒,有人说阿莫多瓦会讲故事,真没看出来,进一步说,精彩的故事后面看到人性,才够高级,我也没看出来……总之,第一次看阿莫多瓦电影,没被打动。不过,音乐挺有特点的,小男孩唱的《moon river》,清冽不带杂质,让我联想到《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where r u,father》。

30分钟前
  • 小蚪
  • 还行

演伊格纳的这个男人究竟是谁?!暗指的祖安是谁?

34分钟前
  • 雕刻時光
  • 力荐

结构嘛,由于看过嵌套式的就没觉得有多惊叹,然后整个故事好无聊,也没感觉到什么爱情

39分钟前
  • Evilly ☣
  • 较差

叙事平平,一对狗男男,没啥看点,没有深刻的情感,也没有紧张的节奏,故事该深入的内涵没有深入进去

41分钟前
  • 燃烧海岸
  • 较差

“罪恶和欺骗从未如此华丽” 阿莫多瓦的戏中戏设置果然牛的很,那段“Moon river”的音乐真是醉人的美啊~

4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请不要为自己的妖孽找借口好吗

49分钟前
  • blb
  • 还行

阿莫多瓦具有把一个有潜力的故事雏形讲得格外带劲的导演天才——始终对摄影机保持着巨大的热情,把控着光阴流转间的生命痕迹,似乎极其容易超越了大众认为极难超越的那道工匠与艺人的界线,又勤奋多产,且年纪越长越是渐入佳境,影史有阿氏,真是我等影迷的幸运啊。

53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情中情 计中计 戏中戏

57分钟前
  • jetty
  • 推荐

没太看懂

1小时前
  • 小琦
  • 较差

a .... movie...闷骚得厉害。不同于王家卫的感觉。这女性关怀的阿莫多瓦的这电影看的着实很别扭。。

1小时前
  • 打少
  • 还行

同性恋题材,实在不能理解其中的欲望与残酷

1小时前
  • 梧桐更兼细雨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