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影片似乎只是讲述一个“疯癫”的故事,但随着剧情推进,电影的深度却渐渐显现。
这是一部表面轻松幽默,实则充满悲凉和力量的作品。
这部改编自郑执的小说,由顾长卫执导的电影,故主线围绕着两个不被理解的人物展开。
周正,一个口吃的少年,成绩不佳、留级,常常在学校被霸凌;而他的姑父王战团,曾是海员,因为举报主任,结果被关了两个月的禁闭,从此“疯了”。
王战团的疯病让他成了家庭的累赘,大家都觉得他不正常,甚至找来了神婆,闹出一连串驱魔仪式,荒诞不经。
最初,王战团只是个带着癫狂色彩的角色,做事天马行空,家人嫌他丢人,而他却总是显得豁达,虽然女儿的未婚夫是个二婚男,但只要女儿幸福,嫁给谁并不重要。
全家人对算命神婆的话深信不疑,然而王战团却从来不屑配合。
人们觉得王战团是“疯子”,可他真的疯吗?
在我看来,他恰恰是敢于不随波逐流的人。
这也是周正向往他的原因。
随着故事的推进,你会发现它其实在探讨一个更深刻的问题——环境对人的压迫和不理解。
周正生活在一个充满控制欲的家庭里,父亲总是对他的表现失望,而母亲则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顺从父亲的一切决定。
周正在学校被同学们嘲笑、欺负,因为他口吃得厉害,家人和学校都没有真正关心过他内心的感受,仿佛他的价值仅在于学业成绩和行为规范。
唯一理解和认同他的,只有王战团,是他教会了周正不顺从,不接受,用自己的姿态活着。
他会在广场上旁若无人的唱卡拉ok,会对所有要求和社会期望置之不理,也只有周正能够看穿王战团豁达背后的孤独。
在女儿婚礼那天,他们逃离人群,并坐在一起,像是两个孤独的刺猬。
当家人再一次请来神婆驱邪,试图治好周正和王战团的“病”。
周正面对这荒唐的仪式,愤怒却无力。
他母亲在神婆的威胁下,哭着要求周正听话,还替他说出认错的“罪名”,甚至默许神婆动手打他。
这种莫名的屈辱和压迫让周正终于爆发,他不再忍气吞声,反而反抗了父母和神婆,甚至联手王战团一起报警。
让观众感受到角色从顺从到觉醒的转变,那一种渴望被理解的呐喊。
王战团没疯,他只是没遵循那些无谓的条框。
他没有被世俗的面子和虚荣束缚,所谓的正常人却更像是人情规则的牺牲品。
压抑着他们的个性和自由。
周正的父母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所有人都在拼命保持“正常”,却未曾问过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影片的最后,周正的生活似乎步入了正轨,他的口吃有所好转,当上了海员。
但与此同时,王战团的境遇却越来越糟。
他的儿子去世,自己也住进了精神病院,最后甚至逃离医院,彻底消失不见。
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一个最终找到了出口,而另一个却不知所踪,这样的处理也叫人唏嘘。
《刺猬》最终留给我的,不仅仅是那份幽默感,而是对时代、对个体生存的思考。
也许疯癫和理智之间的界限,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模糊。
而那些曾经被我们轻视或误解的人,或许,也仅仅是想以不一样的姿态活着。
《刺猬》真的好难看,原著《仙症》妙笔生花,情节散文不散,结尾最后一句话升华,当初看完不禁赞叹郑执已然进化。
而顾长卫导演的《刺猬》走了最失败的一条路,复刻情节却未能聚拢成团,就像王战团抓不住的“气”,转瞬即逝。
而电影已然面目全非。
“中国第一摄影师”看来不具备导演思维,更在晚年丧失了艺术天赋,画笔生锈、思维固化,完全没有仙气儿,卡在了属于他的年代里,腐朽而陈旧。
王战团是一阵风,一阵追逐浪花的海风。
周正是一艘船,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船。
别想困住风,别想在陆地上行船,风吹帆动船入水,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如果舍不得,记得祝福,而不是禁锢,生命只有在自由中才是他自己,罐子里的风叫空气,地上行船,只能损耗到成为废铁。
主角之外,还有鲜活生动的一大家子,刘葳蕤和耿乐演得真好,总想着捏娃娃的一对夫妇,还好有王战团,成为周正密不透风的生活里的一道缝隙,换来他的片刻呼吸,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坐上绿皮火车,逃离。
大姑的爱困守着王战团和她自己,不再执着,方得解脱。
奔跑吧,像风一样自由,像自己一样活着。
他的灵魂在太平洋,肉体被卡死在家里。
张不开嘴,说不了话,得了精神上的风湿病。
这需要被烈日暴晒。
沈阳这地方,太靠北,新鲜事不多,疯子不少,还好下水道连着太平洋,也算通天大道,莫回头。
人生在世,规矩都差不多。
刺猬从墙角进来治病,耶稣在天上降罪,佛祖的极乐世界,青烟九万九。
飞鱼能飞几百米,但现实的引力太重。
抓一口烟,放在心里,一生也就够了。
《刺猬》未上映时提及它的关键词多是“疯”,而认真看完后我却尝到了那疯之下的“苦”。
周正身上浓缩了太多中国孩子的成长阴影:打压教育、在成绩至上的老师眼里是害群之马、身边同学天然又纯粹的肆意霸凌……王俊凯自己在路演的时候也提过,在被扎针灸的时候,他像个刺猬,他也是痛苦的。
因此周正的性格并不外放,他是时刻充满戒备的,像只团起来的刺猬一样。
只有在把他当正常人的王战团面前才难得舒展。
这一切和王俊凯(我印象里)本身的气质其实挺矛盾。
也不是没看过王俊凯演孤独感十足的少年,但这次几场细腻演绎着实给我惊喜。
周正的反抗是在逐层递进的,王俊凯在每个阶段的不同处理颇为亮眼。
在面馆,父亲当同学的面毫不留情数落他,他没有还嘴,而是低头把中药包一股脑倒进汤面里吃下。
这个带有泄愤意味的小动作让从小到大被冠名“叛逆”的我太感同身受了,因为开口争辩也只会遭到更加无情的镇压,索性一言不发,埋头做自己的事。
看访谈发现此为王俊凯自己加的设计,欣慰,说明他确实有在边思考边演,对角色的理解度上来了,演绎起来自然能碰撞出巧思。
大人们看着好像很爱孩子,于是跳过了他因为口吃带来的自卑,跳过了他遭受的欺负,跳过了他许多无能为力的瞬间,直抵【留级】这个结果,终是开始反省然后得出结论——周正病了。
他们冥思苦想,最终解法竟是“白三爷”。
很好笑,这片大地上的人自古解决不了的事情就习惯性推给怪力乱神,反正错的一定不能是自己。
任素汐演的神婆逼周正下跪认错,周正没有沉默以对,他开口,血沫子和笑容拧成一团,他说“你爹被我吃了”,我打了个激灵,瞬间幻视了哪吒割肉剔骨,这是一种一毁具毁的决然。
他自己路演的时候也说过,也是因为那次的反抗,让周正后来的人生开始朝着他想象的方向前进了。
反抗能让一个人的灵魂焕发新生,而演绎能让一个躯体承载不同的灵魂。
观影过程中我是无法分割王俊凯和周正的,他做到了“不是演,而是去成为”。
因为确实我本人一直对这个电影蛮感兴趣的,抖上也刷到过好几次,王俊凯谈到周正的时候每次确实都有自己的理解,甚至说,看到周正这个角色的人一定都会想演,看完电影真的懂了。
有的人蜷缩一生,愿做一只从自己心中生出珍珠的贝。
但是他们说,珍珠是珠母贝的病。
那又如何?
被加冕即是被囚禁,被理解即是被降至平庸,被人掌握即是被变为圆熟,正如瓜熟蒂落,为人吞食。
周正,守好你的珍珠。
很难讲,最好的部分就是出马仙赵老师逼周正下跪,他妈妈也在旁边哭着哀求那段,是周正带血的牙齿露出近乎狰狞的笑容,说我把你爹吃了那段。
再往后,警察敲门,一下子整个剧作全垮了,明亮了积极了昂扬向上了,你差不多也明白过来,东亚家庭的伤疤就到这里,再往下不会再深挖了。
等周正七年后回家那段结尾,完全就恶心到吐,毕业才三年就当了三副,穿着簇新纯白制服带着混血媳妇回家,好直男好土鳖的幻想。
爹又开始深情款款上价值了,又来那套表面pua你没一个字好话,背地里往你行李箱塞钱炒菜都要多看你几眼了。
周正妈妈哭得泪眼涟涟说你能原谅我吗,周正上一秒说了不原谅,下一秒就在阳台拍阳光洒在爹明媚的侧脸,拍周正说爹你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叫阳阳,沈阳的阳。
真他妈割裂到家的一部电影。
精神分裂,一边血泪控诉一边跟爹温馨和解。
还有大姑也要拉出来,出家当居士扫地来赎罪是吧,还要周正来深情找补,说知道大姑是怕王战团跑丢了。
我想大喊也想狂笑,怎么地,天下之大容不下一个女人的恶毒是吧?
是,王战团是整部电影最打动人的角色,他说要启程远航了吃饺子那段哭崩了无法停止。
但是,你抽离开来想一想,王战团可怜,大姑就不可怜吗?
从年轻的时候就照顾一个精神病人,结婚生俩孩子,家里要摆着丈夫死去初恋的牌位,担心丈夫跑丢了跳楼了又干出什么傻事了。
大姑下药应该吗?
不应该,但是完全能理解。
王战团永永远远躺在床上让她比较轻松,王战团死了她才能活得轻松一点,她甚至都没毒杀他,就是下药沉睡,实在够软弱也够纵容了。
女的一生都在给丈夫当妈。
话在往前说,王战团在船上被关两个月精神就不正常了,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还要生俩孩子,心里牵挂着自杀的初恋,牵挂到心理疾病了,那为啥还能跟别人生孩子?
还生俩?
王战团和大姑都是人,但故事的主角只有王战团,所有的悲惨和不幸都是他的,悲剧英雄是吧。
再悲剧的英雄背后都默默吃了一个劳作的女人。
刚才看完了《刺猬》 ,可以说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有鉴于今年已经过了2/3,所以大概能进入今年观影记录的前三位。
顾长卫导演作品不算多,但非常善于拍这种表现“卡住”的电影,所以《刺猬》和《立春》《孔雀》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这部电影的表达又充满了中国式的温情中国式的浪漫,甚至在“反规训”这个主题上仍然如此,并没有过多地渲染荒诞、魔幻现实主义或者黑色幽默气氛。
片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得都非常不错,没有陷入一般的“批判”,而是让每个人的被“卡住”的痛苦都被看见,而且行为都倍加合理,这是值得深入体会的。
在这方面,顾长卫比很多导演都好太多。
结尾非常好。
“我不原谅”,但也没有搞什么划清界限,一家人还是一家人,这就是中国式的温情,和《地久天长》的结尾一样值得回味。
葛优充分体现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他确实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王战团这个角色真是立得住——尤其是他穿上西服站在至高点的时候,那真是一个老年的树先生。
王俊凯的周正就有点用力过猛了——不知道他是不是眼馋前几年王源演了《地久天长》。
但王源占了个便宜——那个时候年龄更合适。
现在已经二十三四岁的王俊凯演初中生,虽然是留级生,也是有那么点别扭。
配角似乎没有什么太多值得多说的,倒是耿乐活了一把年纪总算会演戏了(但缺陷是为什么前半段他东北口音学的不那么重,到最后反而重了)。
另外殡仪馆那位为啥让王自健演呀,显然是何熙维更合适啊,人家在《龙门相》里就是干这个的。
一开头看演员表有毛阿敏,从头找到尾也没看出来哪个是毛阿敏,字幕又过得太快,出了放映厅搜微博才发现原来她演的是那个中学老师啊,一点儿都没看出来。
毛阿敏这两年客串过不止一部电影,选取人物的口味都过于独特了。
影片的最大不足在于按时间顺序叙事,但其实可能是用插叙方式解释前因后果更合适。
王战团去见李广源那段戏其实应该挺能塑造人物的,但是没拍好,莫名其妙就划过去了。
另外周正的朦胧感情这段支线感觉不是特别有意义,虽然算是为结尾的“部分和解”留下一个引子,但似乎也有没有两可。
看周正扎针灸治口吃,想起二三十年前坐火车常常看到农村的房子上刷着治口吃的广告,现在似乎不怎么见了,是不是这个市场萎缩了?
周正在2009年还尝试再嘴里含石子,他要是第二年看了《国王的演讲》就知道,这没用。
电影中居然出现了《我听过你的歌》,有空我真是想写写,那首歌大概是同时代歌曲中最有特色的了。
看爽了!
没看过原著的完全不用担心看不懂,电影和小说可以说是两种感觉吧,电影里头人物塑造的更立体清晰了!
看小说时候很多细节需要细品深究需要去理解,而电影不能太脱离大众,不然会把观众整的云里雾里的。
顾导和郑执这次的改编就很赞,直接大刀阔斧的增改掉了很多细节,比如说“王战团为什么疯了”给了一个更浅显易懂又容易引起大众共情的背景,“姓赵还是姓白”通过李广源的嘴给观众们点破原因,还有那些在小说中一笔带过的周正遭受的“冤枉”、“霸凌”和“压抑沉重的父母之爱”…但是这些改编你看完之后还是会忍不住感慨一句“好还原啊”!!
这真的是我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小说改编电影了。
剧情毫不拖沓,可以放心冲,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环环相扣处处伏笔,保留原著文学性和内核同时又很接地气,笑点密集,泪点不尬,每个出场过的角色都有鲜明性格和重要任务,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人多而脸谱化,总之很爽!
感谢刺猬!
对比郑执的原著小说《仙症》,顾长卫执导,葛优、王俊凯领衔主演的这部《刺猬》进行了大量删改:1.周正和王战团的忘年交
电影中 王俊凯饰演的周正,小时候其实并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大姑父王战团。
那个贯穿全篇的红色哨子,就是王战团从小周正手里抢走的玩具。
而小周正对王战团的第一次改观 发生在王战团给周正讲《海底两万里》中的奇闻异事,周正不相信故事里的鱼真的会飞。
于是王战团为了证明别说是鱼了,人都会飞,爬上了自家屋顶,双臂捆上大葱充当翅膀,一跃而下!
瞬间小周正感受到自己和王战团同频了,打心底里喜欢上了自己这个 在别人眼中是个大傻子的大姑父。
而在原著中,周正记忆中第一次认出王战团是自己大姑父是在他5岁幼儿园快毕业那年。
记忆中的王战团来接自己放学,还和自己说了很多《海底两万里》中的故事。
但是两人成为忘年交 则是在他11岁那年,因为爸妈双双下岗,再就业忙得他们焦头烂额,于是周正住到了奶奶家,而就住在隔壁的王战团没事就喜欢过来玩。
平日里王战团教周正下棋,还将那本翻烂了的《海底两万里》送给周正,慢慢的两人就这么熟络了起来。
而在一次王战团帮周正修电视天线时,指着天线说出了贯穿原著的核心:人一辈子就是顺杆儿往上爬,爬到顶就是尖儿,而王战团形容自己是卡在了节骨眼。
2.王战团发疯的真实原因
电影中 葛优饰演的王战团一直憧憬着大海,1980年终于得到了一次随船出海的机会。
但是却因为举报吴主任走私,在大海上的2个月时间一直被关在了一间狭短封闭的储物仓里。
等王战团被放出来时,轮船在太平洋上航行了一圈又回到了出发地。
于是王战团爬上瞭望台大喊着:不应该啊不应该,就这么变成了一个疯子。
而在原著中,就如王战团告诉周正的那样,在他19岁的时候还真的是个潜艇兵。
当年宿舍里分成了两派,胆小老实的王战团不愿意站队,没想到却在睡梦中说着梦话把所有人都骂了个遍。
之后的王战团同样被关进了储物仓,等他出来的时候就彻底疯了!
3. 王战团吃刺猬的真实原因
张本煜饰演的李广源是王战团女儿王海鸥的男朋友。
他和王海鸥是药房的同事,在原著中李广源为了讨好未来的老丈人,抓了几副药偷偷给他治疯病,结果半年喝下来 王战团右腿根处莫名生出了一块恶疮,直接影响到了王战团正常走路。
结果李广源又出馊主意,他告诉王战团刺猬的皮肉是治恶疮的偏方。
于是趁着两家人在青年公园的订婚野餐,王战团想到自己女儿马上要出嫁,婚礼上不想瘸着腿给女儿丢脸。
于是野餐过半,王战团偷偷带着周正离席,来到了后山的松林,用外套抓了一只刺猬,直接烤熟吃了。
而在电影中,删除了女儿王海鸥瞒着妈妈偷偷给王战团喝李广源抓的药导致他腿瘸的桥段。
李广源招人恨的人设进行了改动,电影中是王战团无意中看到李广源在看治疗偏方的书,自己拿去研究了一通。
而且,后山松林吃刺猬也没有提前计划,而是王战团和周正野餐途中去方便,无意中发现了刺猬,想到书上刺猬的皮肉治恶疮的偏方才临时起意。
4.红色哨子
红色哨子是电影中原创的链接周正和王战团的关键道具。
从小时候王战团去接周正放学,抢走他的红色哨子玩具,再到最后周正去精神病院看望王战团,王战团将那个红色哨子还给周正。
周正爬上瞭望台吹响哨子,用插叙的方式展开自己和王战团的故事。
而在原著中,周正则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未婚妻讲述大姑父王战团的一生。
并在最后终于回忆起王战团指挥刺猬过马路的场景,其实是自己被送去见赵老师的路上。
5.女儿的婚礼
电影中王战团从屋顶一跃而下,是为了证明给小周正看。
而在原著中,这是王战团的再次发病,这和他的女儿刚出生,造成了情绪波动有关。
而且也正是这一跃,王战团为自己女儿取名为王海鸥。
至于女儿的婚礼,其实在原著中,王战团吃了刺猬后病得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女儿王海鸥婚礼没有如期举行。
而在电影中,女儿的这场婚礼虽然如期举行,但是王战团却因为自己腿瘸,不想给女儿丢脸,于是和因为留级被爸妈关在家中的周正,一起爬上了高高的瞭望台。
王战团远远目送女儿新婚车队离开的这场戏特别让人动容。
6. 出马仙赵老师的最终结局
周正的大姑,也就是王战团的妻子很抗拒带王战团去看精神科,因为她觉得:看了就是真有病,不看就不一定有病!
于是请来了任素汐饰演的出马仙赵老师。
原著中的赵老师一共登场了三次:第一次逼问出了王战团间接害死前女友的事。
前女友因为和王战团断了联系,回来时发现王战团已经结婚了,于是随便嫁了个男人,最终遭到家暴跳井自杀了。
而在电影中,是王战团抛弃了前女友,才造成了后来的悲剧,而且还在离世前给王战团留下了一封绝笔。
赵老师称这是冤亲债主,给王战团做了一场法事,在他家里除了立上女冤主的牌位,还立上了一块龙首山二柳洞白家三爷的牌位。
赵老师第二次登场发生在王战团吃了刺猬以后。
赵老师大发雷霆,大骂你老头儿把我爹吃了!
原来,赵老师立的龙首山二柳洞白家三爷的牌位 中的白三爷,狐黄白柳灰五大仙门,白家就是刺猬!
这才有了之后,王战团妻子之后把牌位换成了十字架,并且开始偷偷给王战团下安眠药。
赵老师第三次登场是给周正做法事。
而原著就以这一次的赵老师完结,不过在电影中周正为了自救,偷偷将手机塞给了王战团。
于是在周正接受酷刑中,警察敲响了家门,最终出马仙赵老师被逮捕。
7.王战团的最终结局
电影中的王战团最终选择自愿入住精神病院,从最后的讲述中我们知道 后来王战团从精神病院逃了出去,一直向着太平洋游去!
而在原著中王战团的结局更加具象化。
在他的大儿子王海洋死于一场车祸后,王战团是被自己的妻子送进了精神病院。
但是两个月后,王战团就因为突发心梗离开了人世。
8. 周正的最终结局
电影最后那段周正和妈妈的对话特别让人触动。
妈妈说:还好你没有成为王战团。
周正却说:我就是王战团!妈妈哭着问:那你能原谅我们吗?
周正回答:我不原谅,也不能原谅!
在原著,随着木剑劈向周正,一口鲜血继释而出,直接就是数年后不再被万事万物卡住的周正,并没有关于周正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后续描写。
而在电影中,关于周正结局的补完我很喜欢。
周正因为天生口吃的毛病,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在家里父母觉得他有病得治,唯独王战团觉得他没病。
就如大姑因为王战团的疯病操碎了心,又是白三爷、又是十字架、又是阿弥陀佛的。
周正爸妈虽然没有像大姑那般疯魔,却把他口吃这种小毛病无限放大。
从钳子烫舌根,口含碎石子,大口喝偏方治疗口吃变成了怀疑周正精神有问题,要带他去看精神科。
王战团是周正成长过程中唯一的出口。
别人都觉得周正是个异类,唯独同样被其他人认为疯子的大姑父王战团会和他平等的交流。
至于治疗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的唯一办法就是离开那个环境。
于是当周正考上海事学院,整整七年没有回家。
等他再次推开家门,已经成为三副在海上航行了整整3年,而且还将已经怀孕的妻子带回了家。
而且纵然七年过去了,周正发现 自己爸妈对他的态度居然一点都没变,于是出现了电影最后他和妈妈的那段对话。
而他自己就是那个没有被卡住的王战团!
《刺猬》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去年很火的台湾电影《老狐狸》,都是带点超现实色彩的,以年轻人与老年人互为映照的故事。
当然,《老狐狸》更黑暗一些,这是台湾电影的一贯底色,《刺猬》则更生活化,有着我们所熟悉的三姑六婆、家长里短。
有郑执的小说打底,好歹也有了东北文艺复兴的加持(虽然是比较弱的一环),是文学色彩浓郁的叙事,又有作者本人亲自参与编剧,会让我心生期待,顾长卫可以拍出《孔雀》和《立春》那样的好作品。
但期待终究只是期待,电影最后只能说完成得中规中矩。
原著的意思拍出来了,表演也还不错,但整体完整度上,还是流于浅白,时代消失不见,东北也只剩了口音和置景。
人物像是架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的舞台,故事还在,但厚重感没了。
王战团是文学化的人物,他“发疯”的行为之外,有着别样的清醒和自在,他与日常格格不入,是别人眼里“惹麻烦”和“鬼附身”的人,但却自得其乐,小事上装疯卖傻,大事却从不糊涂。
其实原作名“仙症”更符合王战团的特点,他是带些仙气,不似凡人的“神叨叨”,而不是简单的“疯子”。
与他对应的,是外甥周正,一个同样被父母认为有点“问题”,不太正常的孩子。
他与姑父王战团是忘年交,也互为映照。
别人觉得他跟着王战团装疯卖傻,脑子越来越坏,他却在与姑父的交往中得到了久违的尊重和自由。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有王战团把我当个正常人”。
这部电影很幸运请到了葛优,他演的王战团可真好,带一点点疯,但并不脱离正常,甚至经常“人间清醒”,那种微妙感被拿捏得十分精准,就是你吃不准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疾病”,还只是过于放飞自我,观众分不清,连带着剧中的角色们也搞不清,所以才纠结,要不要送他去住院。
周正替代了观众的视角,是串联整部电影的主线,这个人物请流量当然冒险,但用了巧劲,也算化险为夷。
比如周正有口吃,又性格内向,便不用做更多复杂表演,或者讲大段台词,这甚至成了国内导演面对流量的经典解决方案(想想王一博的《无名》和《热烈》吧)。
王俊凯演的认真,在葛优强大的气场面前没有掉戏,甚至也有几段高光片段。
但最后20分钟他的个人演技solo还是让我有点坐不住,像是屁股下面塞了只刺猬,导演真没必要这样强上。
总地来说,电影前半部好于后面,前面有冷幽默,有松弛感,有饱满的人物,后半段则渐渐沦为家庭伦理电视剧狗血的陈词滥调,原著中很多意像与留白,很多细微而敏感的,被更加直白的表达取代。
“原生家庭”之痛跃然大银幕之上,全是狗血和陈词滥调,把原著不知拉低了几个层次。
最后的收尾絮絮叨叨在我看来几乎全是废戏,那些所谓的和解与释然,讲得笨拙而刻意,还无限放大年轻人表演的短板。
电影早该在王战团吹着口哨让刺猬过马路时就结束,他吃过它,然后又救了它,一切都扯平了,大家从此两清。
那些时代在东北留下的伤痕和烙印,没有就没有了;那些无法被治愈的,那些无法言说又不能忘却的,不提也罢。
但最后这温吞的废话连篇,不止是王战团的失踪,周正的驯化,更是导演表达欲的丧失,他像突然失去了力量,只想赶紧收工,下班回家。
原著里一点点的邪性,电影就只剩斜了,前面还算四平八稳,也有点无聊,后来突然增加周正的戏份感觉破功了,尤其是给他驱邪那段太喜剧化了,还撞了周处,封建迷信是一点不能好好拍,刺猬也就失去了白三爷的仙力
葛优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剧本节奏。逻辑断了,情感也没打下根基,整个一悬浮的造作碎片。顾长卫差到这地步,没想到。上影节还颁了个编剧奖,疯了。剧本才有大问题。
禁止浪漫化失位者
一部适合给70后及其之前年代的父母们看的教育电影。怀疑王俊凯带资进组,眼神太空洞。若《宇宙编辑部》里面那个演醉鬼的男演员来演周正,难以想象这部电影会有多好看。
深圳百老汇@一路顺风的年轻人完全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刺猬》与《孔雀》《立春》可以构成顾长卫导演的“理想主义三部曲”。本片对中式家庭、时代伤痕有着非常深刻的剖析。周正对母亲说的那句“我不会原谅”,力有千钧。
一直都觉得有些从根上就魔改了的电影还不如干脆就不拍,王战团“病因”的根本改变不但让这个角色变得难以成立更得不到公正客观的审视,而关于他到底有病没病的探讨也自然不复存在,周正线则直接简化为少年的青春叛逆以及与父母意料之中的和解,王俊凯与葛优严重并不对等的演技更让整条线的体验感直线下降,最终随着沈阳的阳也是太阳的阳的所谓点题,两个仙症患者的时代羁绊也就此变得语焉不详,不过有一说一葛优的表演虽然用力但自成体系,本应拥有更多的角色与机会,是这个时代错过了他
观感有点奇怪,像是影片本身也被卡住了。首先,传奇有两种拍法,一种是只凸显传奇的部分,其他极尽写实;另一种是彻底飞起来。本片的思路是前者,但一是文革背景被抽空,二是拍法调色都趋于“童话”,使得本片与现实断了联系,又飞不上去,只能尴尬地悬在半空。再来,影片始终没能建立起共情基础。这是由视角导致的。本片其实拍的是“我”眼中的传奇,观众与王战团本身就隔着距离,难以代入,而周正作为主视角,戏又散又不出彩,导致观众共情无能,卡在了中间。个别戏还是戳人的,比如王战团空手抓白烟,跳大神如批斗现场……但只是点,连不成线,更不用说面。不过,导演还是埋了暗线,两次红“兵”登场、打倒变形金刚换来的红色哨子、红校服、是沈阳的阳不是太阳的阳……点到为止,自己去想。
拍荒诞但太乱了,难看至极,白瞎了葛优老师的演技。
周正的妈妈说:“还好你没有成为王战团。”周正说:“我就是‘王战团’!”“那你能原谅我们么?”妈妈哭着问。周正答道:“我不原谅!”这一段剧情出来的时候,我真的哭到不行。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这种心情。
电影是好看的,但周正的棒读旁白和成年后诡异的幼态脸真的让人出戏。为了流量用不合适的选角,导演你也被什么卡住了吗。。。
改编的时代错位让电影既不当下也不反思,没有人味
有点孔雀的旧时味道,葛大爷的角色杨皓宇也挺合适~
向往自由却卡在生活扎了旁人满手刺的人间刺猬、东亚原生家庭的独立意志解体、被集体遗忘和逃避的历史创伤,中国人无处安放的信仰和伦理,原著里反复叩问“应该吗?”的力量和表达这些该拍都拍了,我是万万没想到最后会把尖锐的戏剧高潮改写成无厘头机械降神,神出鬼没就滑到了四大谅解,来都来了,都不容易,历史翻篇,都过去了,不管是过审诉求还是生活阅历,这种温情现实主义可比《地久天长》抽象太多了
刺猬惹谁了?
王俊凯演了个王俊凯,葛大爷演了个葛大爷
太可怕了,葛大爷竟然被拍出了一种奇异的美丽。
作为一个电影来讲,不好就是不好看。别扯那么多思想。
葛优很好,但是选角都很奇怪,任素汐尤为违和,没什么东北味儿,情感也很鸡汤,可看,但没太大意思。如果《孔雀》、《立春》确实是被卡住的人,那么《刺猬》感觉只是被绊了一下。
角色立不住,不能够打动我。王还得练一下,旁白不怎么行。感觉主创对沈阳的态度很复杂,又恨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