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部是好电影,续作虽然一直在追,也有少数好印象,但总体感觉混沌一片,大抵是些流水账般的无脑作,不,还真不是无脑,不看仔细还真不知道他们要干嘛。
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这一部。
-借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映把该系列又看了一遍,果然还是前两部更好,真实、古典、宏伟、精细,人物鲜活,设定合理,不依赖后期。
此作不过套了一层哥特滤镜(抑或是童年滤镜),就能被称为“绝美”?
是我不理解爆米花电影的受众们了。
死亡打光,画面非低饱和而发灰,甚至影响了清晰度;垃圾分镜,近景构图像被随机切割过,远景无虚实,重点涣散;运镜单调,几乎全是固定镜头,拿前作主角乘老鹰电梯时的视角转换对比,高下立判;道具粗糙,每到细节就拉远镜头,快速闪过,或利用特效;可能是主角们长大后第一作的缘故,赫敏、罗恩的表演痕迹重;另外人物关系不明晰,叙事缓慢缺乏张力,剧情漏洞我都不想说了,毕竟正典也有。
此作明显更产业化,鲜有自己的特点,也没有发挥在好的地方,失败中的失败,甚至不如某中二吸血鬼爱情故事的电影化。
怀念老校长。
-最后一部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很难想象会是这样收场,回忆前两部打造了一个新世界的经典,完全沦为偶像剧。
罗琳太有想象力了,把科幻和魔法结合的太好了。
很喜欢时间回转器和活点地图这两个创意。
斯内普是真的很在意哈利的,卢平变身的时候从树屋冲出来立刻就冲向了哈利问他有没有事,把三人组护在了身后……很喜欢小天狼星,可能因为他对哈利家的重情义,可能因为他在卡兹卡班的这些年太让人心疼,“多希望能以自由之身再走一遍(霍格沃茨)”……哈利说在乡下两个人一起住的时候我多希望能够实现啊,或者就骑着鹰马飞走永远自由吧……离开的时候小天狼星对哈利说,真正深爱的人永远不会离开,永远都在你的心里,呜呜呜喝下鸡汤。
很多小细节也让人喜欢,打人树的春夏秋冬,韦斯利双胞胎堆雪人,还有活点地图掠夺团的恶作剧:当斯内普教授拿到哈利的活点地图后"Reveal your secret.""月亮脸,尖头叉子,大脚板,虫尾巴先生像斯内普教授致意并恳请他不要把他那大得变态的鼻子伸到别人那里多管闲事."(Request he keep his large nose out of other people's business)据说书里这么写:"本院院长西弗勒斯 斯内普,命令你现出隐藏的信息"......"月亮脸像斯内普教授致意,并恳请他不要把他那大得变态的鼻子伸到别人那里多管闲事.""尖头叉子先生同意月亮脸的观点,并且要补充一句:斯内普教授是个丑八怪." "大脚板先生在此表示吃惊,那样一个白痴竟然当上了教授.""虫尾巴先生向斯内普教授道日安,并建议他洗洗头发,大泥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第一看见哈利波特在生气的情况下让玛姬变成气球飞上了天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第二就是骑士公交,这个哈利波特系列新出现的交通工具,很有趣。
第三就是哈利波特的“亲人”终于出现了,一个不同于姨妈姨夫有血缘却没有爱的“亲人”。
第四就是哈利波特爸爸妈妈的过去,哈利也算是有多了解了一些。
第五就是哈利成长了,他变得更加坚强了。
文本上完成度更高了,情节都闭合了,基本没有硬伤,不像前两部很多地方都是说不通的,没办法深究。
摄影上的进步也很大,好几个镜头运动从窗外到窗内的移动镜头观赏性都不错,大景拍的也很好。
结构上也有不同,前两部基本是简单粗暴的平铺直叙,跟记流水账一样,卡隆在结尾处的处理也是比较不错的,顺便夸一下那两个闭合的穿过机械时钟的镜头哈哈。
其实我个人认为换导演最主要的原因是前导演已经掌控不住这个逐渐黑暗的题材了,一开始定位是一部儿童片,但是在第二部出现了蛇这类的元素,到了第三部更是出现了摄魂怪,阿兹卡班等更黑暗的东西进来,这对哈利波特电影宇宙世界观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我一直不满足前两部对世界观的构造和人物的塑造。。
) 都是个人感受,差不多就这么多吧,其实我觉得前两部真的挖坑不小,哈哈哈。
因为之前只看过这个系列前两部的电影,导致我读这个系列的第五本书的时候曾经留下过一些疑问,后来这些疑问都在我看到这个第三部的时候得到了解答。
今天在我重温了一遍第二部后,借机也把第三部再次重温了一遍。
如果说今年我第一次看本片是为了对照我对原著的记忆,第二次就完全是为了影片自身来看了。
原著的最终之战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中唯一涉及到“时间穿越”的地方。
看起来,J.K.罗琳设想出的穿越时空是属于那种“穿越时空不改变历史”的类型。
这里解释一下所谓的“类型”,根据我看到的一些穿越时空题材的作品,我把穿越时空分成两种类型。
“穿越时空改变历史”:穿越时空行动本身对所穿越到的时间就具有修改的作用,而且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历史也会随着一块改变,这种设定多见于欧美题材;“穿越时空不改变历史”:穿越时空行动本身并不具有修改历史的作用,只是在“过去”曾经感到莫名其妙的事情会随着穿越时空的行动而得到解答,这种设定多见于日漫题材。
这两种类型中,前一种比后一种要难以想象一些,毕竟要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这里因为哈利在之前就已经看到守护神,所以判定为后一种类型。
我看到有人因为本片包含“穿越时空”的剧情而认为本片带有科幻要素,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穿越时空”并非只限科幻题材的作品有,西方人传说的魔法中是有一类“时间魔法”的,利用这种魔法可以改变当前的时间,所以这第三部仍然是纯粹的魔幻题材作品。
以前看《哈利·波特》的第五本书的时候,对“小天狼星是怎么来的”和“哈利怎样学会保护神魔法”这两点留有疑问,现在看完了第三部,这些疑问终于全部解决了。
这一部换用墨西哥导演阿方索·柯朗来执导。
现在对比起第二部来看,本片终于没再有恐怖片的感觉了,而且在前期的一些细节处反而还原了少量第一部的感觉。
影片是以原著的最终之战为核心,而前期的剧情全是为这一部分做铺垫,这些从本片对原著的取舍和改编就可以体现出来;到了最终之战这段,影片是详细描述了这一战的每一个细节。
这样做虽说未必就一定完全忠于原著,但能使影片的所有剧情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走,这也使得剧情变得紧凑从而具有条理性。
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是全片的核心人物,也成了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
哈利最初是遇到了变成一只硕大黑狗的小天狼星,原著见面地点是在魁地奇赛上,而影片是在路边的灌木丛里(今天看后确认了)。
再就是赠送那把“火弩箭”的情节,这次是移到了全片的最后。
这两点可以说是影片的改编得比较巧妙的地方,虽说和原著不一样,但用到电影里却正是恰到好处,类似的例子在本片其实不止这些。
另外,我听有人说小天狼星是Homosexual不知是不是因为受了这部电影的影响,如果是的话那我可以说这是子虚乌有的事,原著中并没有这种描写出现。
印象中,作者亲自承认的Homosexual只有邓不利多。
之前太过于在意电影对原著的还原了,现在重温并进行对比后才发现,这确实是一部好影片。
而且本片的出色表现更多是在于导演的出色发挥,本片在IMDB上的评价也是最好的,但这位墨西哥导演执导了这么一部后就再也没继续执导了,听说是因为票房不理想(貌似他执导的很多电影都是叫好不叫座)。
PS:这是我重温后删掉重新写下的评论,还是用原来的标题,作为我在观看第7部前的最后影评。
1960年,莱姆斯·卢平生于一个巫师麻瓜的家庭。
他的巫师爸爸曾经在魔法部工作。
在他4岁时的一天,卢平的爸爸审讯一名麻瓜死者的嫌疑犯芬里尔,当时并不知道他是“狼人”,只有卢平爸爸认出了他的狼人身份。
要求继续关押到满月之时。
同事们嘲笑卢平爸爸,卢平爸爸气得不行,说狼人都是一群“没有灵魂,邪恶的,早晚都得去死”。
这句话侮辱到了芬里尔。
审讯最终没有结果,后来芬里尔释放了。
在卢平快5岁时的一天晚上,他在睡觉,芬里尔从窗户闯入卧室,袭击了他。
虽然被爸爸及时赶走,但他已经被狼人咬伤,成为了“狼人”。
卢平爸爸看着自己的儿子成了曾经憎恶的“狼人”。
他明白这是报复行为,很后悔、很自责。
卢平爸爸这百身也莫赎。
“狼人”在哈利的魔法世界里是疾病的结果。
狼人在每月的满月时,会变形,在这过程中是极为痛苦的。
变形前后面色苍白,健康状态会虚弱。
在狼形时,会失去人形的理智。
真正的狼一般环境下不会攻击人类。
但是狼人几乎只攻击人类,对其他动物没有威胁性。
狼人这疾病其实是JK.罗琳用来隐喻现实中患有艾滋的群体。
在卢平到了入学的年纪,邓布利多亲自拜访,表示他知道卢平的情况,安慰道,难道因为你是狼人,我就要否定你的一切?
他表示霍格沃兹欢迎卢平,只要防护措施做到位,就完全可以上学。
卢平觉得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能认识其他朋友,结交伙伴。
学习魔法知识,成为一名巫师。
他被分到了格兰芬多学院。
同届同院的还有2个人:詹姆·波特(哈利的爸爸)、小天狼星·布莱克。
这2个人都是天才种子型的巫师,什么知识一学就会,无师自通。
两人被卢平的幽默以及他俩珍视的善良所吸引,即使他俩自己并不总是那么善良。
这三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卢平后来又认识了又矮反应又慢的彼得·佩迪鲁。
卢平因为向来是弱势群体的朋友,他劝说两人允许彼得的加入。
很快的,四人变得形影不离。
对他来讲,这三个人能成为朋友,这份友谊他时刻感恩在心。
詹姆·波特和小天狼星·布莱克留意到他每个月都消失一次。
到了二年级的时候,他俩推测出他的“狼人”身份,接受了他的身份,还亲昵的叫他为:月亮脸(moony)。
他们还花了三年的时间钻研化兽法,变成一种动物。
最后,在五年级的时候,两人都成功了。
彼得在詹姆和小天狼星的帮助下,也成功了。
能化身为兽的,称为“阿尼玛格斯”。
詹姆是牡鹿,绰号“尖头叉子”。
小天狼星是大黑狗,绰号“大脚板”。
彼得变成了一只老鼠,绰号“虫尾巴”。
四人组团取名为“掠夺者”。
每到满月之时,卢平会被送到邓布利多安排的秘密场地,先通过打人柳中的入口,穿越一条长长的隧道,会到魔法村中的尖叫屋,在里面变狼形。
三人在夜晚就会披上詹姆祖传的隐身斗篷溜出去,然后变成动物,陪着卢平一起度过他痛苦的时光。
后来,这四个人放飞自我,离开了尖叫屋,到处去逛。
小天狼星和詹姆的动物形态能压制住狼人形态。
詹姆利用隐形斗篷,在羊皮纸上做标记,绘制刻画地图,后期给它附魔,能显示城堡和魔法村中已探索范围内每个人的实时位置。
这四人给地图取名:掠夺者地图(The Marauder’s Map),在影片中译为:活点地图。
7年后毕业了,1978年正是第一次魔法大战时期。
四人都加入了邓布利多的“凤凰社”组织。
而斯内普加入了“食死徒”。
在波特夫妇死亡案件,小天狼星被冤押入令人恐惧的监狱—阿兹卡班。
它建在北海的一个岛上。
而他背叛波特夫妇的行为,一直在巫师界广为流传,而彼得英勇的牺牲让魔法部为他追加了一枚梅林一级勋章。
卢平听到小天狼星杀死彼得时,他在英国北部执行凤凰社的任务。
波特夫妇的死亡对他是最具打击性的。
不到24小时,听说小天狼星是叛徒。
伏地魔消亡,凤凰社解散。
他就过着吃一顿想着下一顿的生活。
因为他满月消失一次,所以老是要换个地方。
时间来到了1993年的暑假,洛哈特教授失忆了,邓布利多需要招下一任教黑魔法防御术课的。
因为没有什么人应聘,于是想到了卢平。
邓布利多最终说服了他,答应为他由斯内普熬制狼毒药剂。
虽然不能阻止变成狼形,但能抑制变形过程,使他成为一只普通的、沉睡的狼。
他接受了邀请,上任黑魔法防御术教授。
罗恩一家赢得了《预言家日报》的年度抽奖,共700金加隆,大部分奖金给全家到埃及去看望在那工作的大儿子,还给罗恩买了根新的魔杖。
一家人获奖信息登上了《预言家日报》。
魔法部部长福吉去阿兹卡班视察,呆了12年的小天狼星向福吉问起他手上的报纸看一看。
福吉就随手把报纸给了他。
他一眼就认出了罗恩的老鼠就是变形后的彼得。
而且这老鼠少了一根指头,正对应上当年亲眼见到彼得切断自己的手指陷害自己。
报纸上还写道,韦斯莱一家在埃及待上一整个月之后,他家的五个孩子会回到霍格沃兹上学。
他心生一计,他要保护他的好朋友詹姆的儿子—哈利。
于是,有一天晚上,当摄魂怪开门送食的时候,他化身成大黑狗,溜出去。
他骨瘦如柴,能穿过铁栏,游到了英国岛,然后北上,寻找当年的叛徒彼得。
他的这一逃跑,阿兹卡班发生了史无前例的越狱事件。
魔法部紧急在《预言家日报》头条刊登,缉拿第390号阿兹卡班逃犯—小天狼星·布莱克。
于是,我们来到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非常好看,虽然五颗星有点夸张,但真的,比前两部好了不要太多。
如果说前两部不过是带有奇幻色彩的儿童文学。
虽然有些新奇,但是本身质量还是。
平平无奇的话,那么第三部突然把。
把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地步,几乎可以说是商业电影的顶级水准的。
全程非常有质感的运镜手法和处处埋着暗示的镜头语言,同时突然转向黑暗风格的整体基调,配上猛然长大的三小只,突然把整个剧情的叙事拉入了一个奇幻但现实而黑暗的魔幻世界。
猛然让人发觉,是呀,这可是与伏地魔的大战时刻呢。
但是在这种黑暗的基调下,又不乏温馨与温暖,比如和海格和星巴克的友谊,故人的长情,温和的教授,朋友的友谊。
同时又猛地拉开主线的帷幕,给人无限的探索欲望。
包括哈利父母与朋友们的过往往事,小天狼星入狱之谜、卢平教授、斯内普等等等等,这些对于已经被剧透的观众而言,当然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对于第一次看的观众,想必这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设计是非常有戏剧冲击力的。
甚至直到三位都献身了,还在用哑谜把戏剧冲击力保留到最后一刻。
和第二部一样,采取了一个较为悬疑的叙事手法,但是本身的谜团更加的扎实,剧情的推进更加有节奏感与层次。
这一下子把系列的质量抬高到一个很高的地步。
但比第二部更好的是,在推进主线的同时,虽然把风格偏向现实,但又没有丢失其奇幻色彩与方方面面的描写,又埋下了类似于预言的伏笔,营造了大战将至的氛围。
包括呼唤神卫这最后面高潮期间的呼应,可以说高潮处对于时间转换器的运用与先前伏笔的回收,各种大构思与小巧思。
文文似看山不喜平,阿兹卡班绝对做到了让任何一处的剧情都频起波澜。
想到最终章即将上映,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哈利波特电影从高三陪伴我到今天,是在是不可替代的记忆。
无论丹尼尔长的歪了还是正了,他永远是我心目中伟大的哈利波特,第七本中那个最终战胜自己成就自己的伟大的人。
原本最喜欢第四本书的我,现在觉得就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而言,第三部我最喜欢。
当看着哈利骑着巴克比克在湖面上飞行,看着活点地图上的一个个小脚印来来回回的走,看着哈利和布莱克看着城堡畅想着虚幻的未来,整部电影美得像首诗,回想当初电影上映时众人对导演的非议,现在觉得幸好是阿方索导演了这片。
当然第三部其实也是听讨巧的一部,它没有第一部那么儿童书话,没有第二部的恐怖阴暗(其实也不是很恐怖啦,而且也很儿童剧),第三部叙述着哈利上一代的故事,展现这哈利这一代的精神。
除了巴克比克飞行那段我喜欢以外,我觉得最后穿越救人那段我很喜欢。
电影忠实还原了书中这一高潮片段,拍得流畅不拖沓。
虽然这也是基于罗琳本身故事写得不错,但是电影中展现出的景色是书中无法传达的。
当然,片子还是有点遗憾,在我看书的时候,我总觉得当哈利最终明白击退摄魂怪的是自己而并并非父亲时,心中一定是有点悲伤的。
可惜丹尼尔并没有这样表现。
嗯,不过也许有人觉得应该这样。
各有各的见解吧。
以上
4.5/5 & rewatched on 2024/10/29review are from my letterboxd account.
主内容见附图。
看完的心情是妻子们我真的好想你们啊你们出场的时候我摇手摇的手链哗哗响…………然后大家这一部都好漂亮(除了小天狼星sorry)唉但是sirius black和remus lupin我真的是从当年爱到现在而且在forseeable future也会继续唉你们唉唉唉。
以及最后我船拉着手一边拽着巴克比克一边逃很可爱,很符合我的“战友”type品味,心情是哪里有饭可以给我吃…………然后请阿不思·邓布利多自觉一点,你那么漂亮的头发不编好看发型简直是暴殄天物。
我要做你的造型师我要把你变成雷妮拉坦格利安😡😡😡😡😡😡😡
(这是关于整个哈利·波特系列的一些感受,写在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下,之所以呈现为影评而非书评,是因为我看书几乎没有画面感,而电影能够带来不一样的体会。
想哪写哪,逻辑什么的,不存在。
)在我看来,哈利·波特系列有三条线,分别由三个人物来引导:斯内普、邓布利多和哈利。
只有完全理解了这三个人物,才能谈得上读懂了这部作品。
斯内普是一条暗线,串联着亲世代的往日恩怨和子世代故事中晦暗的一面,这个角色是用叙述技巧塑造出来的,罗琳对他的刻画几乎都使用转述,读者对他的认识始终是被叙述牵着走的,因此斯内普才能够成为故事里最惊心动魄的反转。
所以在我看来,对斯内普的理解主要应当集中在角色功能上,只有意识到这个角色是为了构建情节而被作者肆意摆布的时候,才可能真正认识到斯内普的悲剧色彩——在命运中浮沉的人生,一切都身不由己,很勇敢,也很无力。
邓布利多是半明半暗的,他就像一个谜,这个谜我觉得我至今尚未解开,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参透一二。
去年重读混血王子的时候意识到,哈利是书中的明线,是我们窥视这个神奇的魔法世界的一双眼睛,虽然书中没有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但我觉得基本和第一人称无异,因为读者只能看到这个角色内心的想法。
也就是说,哈利在我们眼中是完全透明的,这无疑会给我们认识哈利这个角色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他在我们面前完全没有神秘感。
这解开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哈利作为一个塑造得很好的主角,为什么我一开始根本不喜欢他。
最近看了纪录片《创造哈利波特的世界》,罗琳和电影编剧科洛弗说到书中角色,科洛弗明确对罗琳说他不喜欢哈利,罗琳表示认可,并说她最喜欢的是罗恩。
她说罗恩和赫敏都会比哈利招人喜欢,因为他们的性格很鲜明,这也印证了我的猜想——哈利不那么讨人喜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太过透明而已。
但我觉得这还不够,因为在我看来,每一个人,无论真实的或者是虚拟的,我们对他理解的极致在于感受到一种致命的吸引,从而产生亲切的感觉。
而这种吸引在我看来,应当来自角色们故事背后的情绪,只有从叙述中去感受这种情绪,才能够体会到人物的魅力所在。
例如斯内普,我认为他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那种不被人理解的彷徨感。
斯内普终生隐匿在黑暗之中,唯有莉莉可以带给他一束微光,所以他能为此奋不顾身,他对莉莉的执着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追寻他人的理解与认同。
他的经历都会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无论对斯内普认同与否,我们都会与他产生共鸣。
我之所以觉得这三个人物难懂,就是因为我们很难感受他们的情绪,斯内普的情绪是被作者隐藏的,邓布利多是人物自己藏起来的,而哈利的情绪则表现得太过直露,反而比前两者更加难以把握。
回归正题,我觉得这部影片对哈利的情绪表现得准确且恰到好处,对我理解哈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看到了救世主的魅力所在。
首先是在姨夫家中,玛姬姑妈无礼地对哈利和他的父母妄加非议,哈利一直极力保持冷静,终于忍无可忍地呵斥她。
小巫师还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魔法,在情绪变化的时候会发生反常的事情,这种设定简直是天才的想象。
情绪变化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但除了自己往往别人很难发觉,影片将它外化出来,相较于书中的酒杯爆炸和玛姬被充气飞上天,电影里加上了厨房里灯的闪烁。
我很喜欢电影加入的这个细节,像极了我们极力忍耐怒火时的急促呼吸。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哈利对姨夫一家愤怒的爆发(魔法石和密室只有委屈巴巴的碎碎念,当然,这些也能说明问题,只是不及囚徒中表现得强烈而已),突然忍不住开始想象哈利十几年来的日子究竟是怎样,这才发现哈利这个灵魂的可贵之处。
在经历了如此难以想象的童年之后,哈利竟然还能够对这个世界心存善意。
这时我忽然觉得哈利是闪闪发光的,如果这样的孩子不是救世主,那么谁是呢?
我们之所以觉得哈利平庸,是因为看到了他头脑简单、固执且自控力较差,但这些缺点都是被全知视角放大过的。
联系魔法和麻瓜两个世界,才知道哈利有多么的不易。
伏地魔认为哈利徒有虚名,他的成就不过是建立在运气和别人的牺牲上。
我曾经认同这个观点,但现在看来,很想对伏地魔说,抱歉,救世主就是你救世主。
哈利心底的善良是难以掩盖的,尽管他也有阴暗的一面,但他的微笑始终干净而真诚,这就足够了。
这个世界的光实在太少,尤其是他人带来的,哈利能够从黑暗中发出光来,他就是救世主,因为他首先救赎了过去的自己。
其次是海格的课堂上,哈利被自愿(书上确实是自愿,为了照顾海格的感情)和巴克比克互动,他一开始是惊恐而不知所措的,只能依照海格的指点,僵硬地按部就班。
后来骑在巴克比克背上飞过城堡和湖面的时候,他张开双臂畅快地大笑,这时周围是静谧的,空无一人,唯有巴克比克载着他飞越长空。
这一系列情感的变化也是电影的改编,导演阿方索说这象征着成长,哈利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我忽然想到了哈利初识魔法世界的时候,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他在好奇的同时也是非常茫然的,尤其那么多人都认识他,并对他表示善意——这是在麻瓜世界里从来都没有过的。
他一直都很自卑,觉得自己融入不了魔法世界,是魁地奇的天赋第一次给了他信心。
这项天赋与其说是主角的金手指,不如说是单纯的潜能而已,每个人一定都有某种潜能,只是很多时候自己都未必能够发现。
对哈利而言,麻瓜世界里的人不认同他的性格与能力,因此他和那个世界注定格格不入,但魔法世界会认可他接纳他,可是魔法世界突如其来的热情又让他无所适从。
其实哈利是很自卑的,周围的赞誉让他非常惶恐,生怕别人高估了自己。
直到凤凰社中学生们准备组建邓布利多军时赫敏讲述了哈利四年来与伏地魔战斗的经历,哈利自己才说了一句听起来似乎不错,我也才惊异地发现其实那么多学生都不会用缴械咒和昏迷咒。
哈利真的足够优秀,只是我们被他的不自信迷惑了,而且我还会把他和那些天才比较,这才误解了哈利的能力。
正因如此,我认为哈利其实是为我们所极力排斥和逃避的自我。
哈利让我觉得很亲切的一点是面对赞扬表现出的不适,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认为得那么好,这种感觉很真实,所以我会下意识地相信哈利的想法,从而误认为哈利就是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just Harry。
尤其在第一人称叙事之下,我们知道哈利所有的碎碎念,这种感受就变得太过真实,所以我会不自觉地排斥他,就像排斥自己性格中不喜欢的一面。
意识到这一点,我忽然发现人生也是一个第一人称的故事,我们因为陌生而看不到别人,同时也因为熟悉而看不到自己。
另外,我非常喜欢电影中哈利和卢平、西里斯(来自对小天狼星这个翻译的深深怨念……)相处的片段,哈利和他们在一起的那种放松的感觉尤为美好。
卢平和西里斯是真正把亲世代和子世代连接起来的人,这一点斯内普做不到,因为他和亲世代结怨太深,连接两代人最有力的纽带是爱而不是恨。
我以前不喜欢邓布利多关于爱的结论,认为它落了俗套,可现在我开始相信爱的意义。
当你经历过与身边的人无话可说的阶段,才能真切地体会到那来自背后的强大力量,它往往是看不到的,可是只要一想起来,嘴角就会不由自主地绽开一个微笑,刹那间便无所畏惧。
哈利在卢平和西里斯面前就是一个孩子,他会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而他们对哈利的关切和其他人都不相同,仅仅是出于亲情,并不因为他是救世主。
这样毫无保留而又纯粹的爱让人变得柔软,也让人感到安心,所以只有卢平能教会哈利守护神咒,只有西里斯能让哈利完全信任(这一点我觉得邓布利多做不到,哈利还是害怕把一些东西告诉邓布利多)。
影片最后,西里斯告别哈利的时候对他说,爱我们的人永远不会离开我们(The ones that love us never really leave us),这是哈利·波特系列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我一直不喜欢西里斯,但影片中这个片段非常触动我,我感到自己看到了一个和书中完全不同的西里斯,忽然开始想象他为了替自己的好友报仇冒着怎样的危险从阿兹卡班逃出,他又是如何背负着所有人的误解一直默默地暗中观察和保护着哈利。
我无法脑补他之前经历的所有细节,可是能够被他此刻眼中流淌着的脉脉温情所打动。
我对卢平的感觉很奇妙,不知为什么在没看过小说和电影之前我似乎就知道他是狼人,因此一开始比较平淡,后来喜欢他的部分是他最开始向哈利讲他父母的事情。
导演对卢平的定位是一位亲切的叔叔,尽管我们不知道叔叔背后有什么秘密,但他的确是伴随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
卢平是把子世代和亲世代连接起来的人,在此之前,我们对亲世代一无所知,而卢平以朋友的身份将这一切娓娓道来,倍觉亲切。
听朋友(当然,某种意义上来说,卢平也是亲人)讲述他的朋友,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尤其他的朋友就是你最熟悉和陌生的亲人。
在我眼中,第三部的这两个新人物是这个逐渐变得黑暗的故事中所有的美好,叔叔总会出现,教父总会到来,心底的爱与光明总会驱散一切恐惧和烦恼。
也太不遵从原著了,扫把是一开始就送了!我N多年前看的,几个小细节我记得的都没注意到,最后也没告诉哈里月亮脸那几个人是谁,教怎么击退摄魂怪那块儿也太简单了!人物的出场和退场做的也太差了,导演明显就没好好把握舞台调度,靠!主角和配角的戏份分配做的也不好!
小说中我觉得最好的两部,密室和阿兹卡班,改变出来效果都平平,只有加里奥德曼的小天狼星算是上佳
失望至极点!
重温发现卡隆在本片两个关于时间的长镜头的细节:在三人组从学园出发时,镜头从楼内推到楼外,观众可以清晰看到大钟内部结构,这是时间之旅的开始——追寻个人记忆探索过去真相、倒转时间,观众与主角如一同站在四次元窥探时间的另一面(内面)。直到哈利和赫敏完成任务回归,镜头从大钟表面推回楼内,一切都回归到当下的时空,时间再度变回不可窥探的神秘。
全方位的杰作。跟前两部不是一个档次。没什么人和事是真正可怕的,你恐惧的其实是恐惧本身。荒诞化是一个有效的对付恐惧的办法。你容易被负面情绪击中,是因为你背负的苦痛多,不必因此羞耻。痛苦需要用快乐去抵御,要尽量多积累快乐的体验,建立自己的情绪粮仓,抵抗岁月艰难。人只能自己救自己。那个孩子直到真正长大的前一刻,还满怀希望地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自己,尽管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父亲,不留着这个念想还能怎么样呢,大哭。
为什么这么牛逼的魔法学校,这么牛逼的邓布利多校长,这么多的魔法教师团队,每次学校出问题,都要波特三人组来解决?缺了他们仨,这个学校就倒闭了是不是?
对原著进行了不少的修改 小天狼星所赠飞帚火驹的出现安排在最后十分电影化 狼人卢平教授和小天狼星的会面也悬疑感十足 老鼠尾巴逃脱得很快 噬魂怪的呼神亦有魄力 最好的部分还是时空旅行 尽管时空旅行不能改变任何事 但穿越回去的人必须保证历史顺利完成 最后一幕哈利表情很惊悚 迄今最好的原著改编了
没看过原著,作为电影欣赏的话觉得这部最佳。故事讲得最引人入胜,反转很多,小天狼星和哈利,卢平和哈利,还有犬狼都蛮戳人泪点。小天狼星被冤枉被折磨这么多年依然坚韧善良,太值得敬佩了。时间倒流改变结局的逻辑也很严密。真的很喜欢这部!
唯一一部没有打伏地魔。电影版改编得比小说更容易看出斯内普的爱,也更容易看出赫敏和罗恩的爱。坏小孩马尔福好可爱。
怎么说呢,dark风格,挺好。
前四本中最好看的一本书,不过电影就没那么好看了,ron老了
现在重看确实是最有艺术追求、最值得细品的一部哈利波特,当年不喜欢可能是因为从这部开始原著越来越厚,删减不可避免得越来越多,剧情走马观花从此成了常态。
阿方索·卡隆导演,邓布利多教授换了人。即使是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也不会缺少穿越时空的元素。
我觉得不⭐有几个人物和原作相去甚远,为了塑造某个角色而放弃别的角色或许是「好莱坞方案」吧但是老子就是不喜欢虽然跨类别对比没有可比性但是书比电影好看一百八十倍小天狼星居然是go演有点喜欢
自从看过原著,电影看不下去了。
小天狼星殿下啊啊!《哈》里唯一一部改编得比原著小说还精彩的。
英国人讲魔法故事都这么拘谨
比前两部不好,有点枯燥,幸亏那什么巴克比克没死
原本的故事在精彩程度上或许不如前两部 但却是最富有内涵的 一定程度上抛开了过于浓重的儿童读物气息 电影也是系列中最为优秀的 换了导演之后风格上的突破很大 特别是开头的设置 服装设计也越来越对味了 导演还执导了Children of Men 很能在影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电影远远比不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