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4 咸鱼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德国纪实疗愈系导演克利斯蒂安·施沃乔夫的新作品《保拉》(Paula),是一部关于反传统的德国先锋派画家保拉·莫德松·贝克尔(Paula·Modersohn·Becker)的传记片。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Paula Modersohn-Becker保拉是19世纪末期最重要的女画家,也是早期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先行者之一。
她1888年随父母迁居到德国不来梅的东北方——沃尔普斯韦德——这个成就了她艺术人生的宝地。
如果你正好看过她的画作,你就会发现,那些交错纵横的小溪河流,沼泽平底中此起彼伏的沙丘,深沉的大地和天空,既来自她的家乡,也来自她的灵魂。
这个美丽的简单的中世纪小镇不仅孕育了她,也激发了她记录事物的方式,即简单、大胆、自由。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的作品“我的生命将是一场短暂而紧张的聚会”保拉曾如此预测过自己的一生。
的确,她在年仅31岁的时候死于难产,短暂的十年绘画生涯也如她所言,紧张而又有序,创作出许多具有突破性的作品。
也许这些突破性得益于她没有完整地接受过正规的学院派艺术教育。
但你仍然可以在她身上感受到一个真理:有的人天生就是艺术家。
她对艺术敏锐的嗅觉很好地体现出了新旧世纪交替时期艺术家们集体的忧郁和焦虑。
经历过19世纪末期文化运动,同时又身为一个女性画家,她对生命力的表达似乎就更加独特,在画过大量的静物风景之后,自画像形式的表现开始大量出现在她的画布上,可以说,生命后期的保拉,开始注重人性,发掘人性,努力通过自己的笔,将人本身真实地表现出来。
与其把可爱的动物比作女人,她更愿意用植物来象征女人。
她认为植物比动物更具有向上的活力,并且又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她不喜欢谈论文明的层次,因此在她的画里,在这部电影里,你一定可以感受到她对真实自然的热爱与感谢。
《保拉》的剧本重点描述了保拉的“不幸时期”,使得这部电影的整个基调,像随意涂抹色调一样,从悲剧的浪漫又转向喜剧的欢快,如保拉在画布上的自由奔放。
《保拉》在德国不公开放映的排行榜上连续四周拔得头筹,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总票房171万欧元。
该电影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首次全球公映,入围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劳拉奖”,在第67届(2017)柏林电影节展映,并于3月1日起在法国公映。
继洛迦诺首映后,调查发现,该影片吸引到的大部分都是在家搞主流艺术的观众。
在电影里饰演保拉的卡拉·朱里(Carla Juri),接受采访时她说道:“保拉是早期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探索一个激进的、在艺术上才华横溢的时髦女性奇妙的一生我感到很荣幸。
”
《Variety》的评论家写过:“在那个扑朔迷离又忙碌的年代中,电影《保拉》无疑捕捉到了她对生命的热情,为艺术而逃到巴黎以后,享乐主义和迟来的性意识逐渐被唤醒的过程也美轮美奂。
即使是保拉的孤独,也精致而美丽。
”同样讲述艺术家生活的,还有2016年上映的法语片《我与塞尚》。
影片讲述的是塞尚和左拉这两位艺术巨匠的爱恨纠葛。
在希腊神话中,不管是诗歌、绘画还是音乐都有着一位共同的缪斯女神。
虽然这只是神话,但是却也暗示艺术的相同之处——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心底和脑海中那如同神女身体一般曼妙的灵感火花。
所有的艺术家,都是人类情感之树上结着的,美丽而又甘甜的果实。
虽然左拉和塞尚,一个是作家一个是画家,但是出于对对方才华的欣赏,两个人还是成为了一对好友。
“才华”既是这对艺术家成为好友的原因,也是他们最后走上决裂的导火索。
在“两人决裂”这一冲突的处理上,电影埋下了明暗两条线索。
明面上,塞尚和佐拉的决裂,是因为左拉对其才华的怀疑和否定。
在成名之后,左拉写了一部以塞尚为原型的小说,讲述了一名自以为很有才华的艺术家,终日挣扎在对艺术的狂热之中,最后郁郁不得志自杀而死的故事。
塞尚在看到这篇小说之后,就给左拉寄去了一封绝交信。
左拉对塞尚的才华的怀疑让两个天才的友情走向了破裂。
然而从另一条线索来看,塞尚和左拉的友情破裂似乎又是必然的。
塞尚是银行家的儿子,从小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名利在他眼中,就像是一块看上去诱人但尝了之后味道一般的披萨饼,对艺术的追求远远要高于在对名利的追求之上。
而左拉则是个埃克斯的穷小子,在来巴黎的第一天,“成名”就已经是他日程表上的头号任务了。
他对塞尚才华的否定,也是因为他没有取得世人眼里的成功。
名和利在他的眼中,俨然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才华的标尺。
在那封绝交信之前,两个人的友情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裂痕,就像是一对夫妇早已分居多年,那一封绝交信不过就是一纸仪式上的离婚证书。
这部《我和塞尚》除了讲述两位艺术巨匠的决裂之外,更表现了两个天才的创作的状态,在我的眼里,两个人的爱恨纠葛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有一些感觉,但我却无法将之表达出来,就像一个有金币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一样”塞尚蜗居在自己小小的阁楼里不分昼夜疯狂的作画,然后又把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撕毁,砸掉,这可以说是在大段的书信对白和对话之后最接近塞尚的生命的真实镜头;左拉为了自己脑海里的一个句子,深夜也不成眠,数次起身修改原稿。
不管是左拉还是塞尚,在他们的身上都有艺术家的真实,哪怕在最后,左拉在塞尚面前撕心裂肺的大喊:“我就是个失败者,因为我为了畅销而写作!
”也依然是一个艺术家的姿态。
无论是保拉,还是左拉和塞尚,他们的生命都美如钻石:既稀少,又历久弥坚。
我们一辈子也可能碰不到一个这样的人,但感谢导演们,我们至少还能走进电影院,在大银幕上看看他们的一生。
部分编译作者 | 张玉婷中国电影资料馆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团队撰稿&整合 / 咸鱼编辑 / 郭舟
说起苹果能够联想到许多人物,比如白雪公主、比如亚当夏娃(亦有说禁果是无花果)、比如牛顿、比如乔布斯、比如筷子兄弟,还有一个人也许不被大家熟悉,那就是保罗·塞尚。
1.为苹果代言的男人保罗·塞尚(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派的主将,“现代艺术之父”。
他一生当中画过 270 多幅静物画,其中一大半都是水果,再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苹果。
他的名言是:“用一只苹果,我就能让巴黎震惊。
”口气很大是不是?
可是实际上他确实挺厉害,他通过苹果的描绘,展现出对静物体量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创了思路,也就是第一个把苹果画出3D的效果的人。
然而这并不是保罗·赛尚与苹果的全部情缘。
如果把绘画放在第一位,那么在塞尚生命中第二位是什么呢?
显然不是爱情。
作为塞尚的模特、塞尚孩子的妈(直到孩子六岁,依然没有名分)曾抱怨过,“你看我像看一个死人,你爱的是画上的人,你给她涂胭脂时眼睛里有光,你给她头发涂上金色,这让你兴奋,你让我觉得自己羞耻。
”他的前女友说过,“你永远不能让一个女人幸福,我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不再爱你。
”就连他自己也说过,“背叛的爱情可以原谅,而友谊就没那么容易。
”是的,除了绘画,塞尚最最在乎的就是友情。
2.缘于苹果的友谊而塞尚说这句话的对象是他相爱相杀的朋友,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爱弥尔·左拉(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8日)。
他们的友谊正是缘于苹果。
1852年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银行家的儿子保罗·赛尚在一场校园群架中保护了一个单亲借读生爱弥尔,隔日,爱弥尔抱着一篮子苹果上门感谢塞尚。
于是少年间的友情便在普罗旺斯的阳光、清风、山林、河川中生长。
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冒险、一起探讨梦想、一起分享隐私。
他们如此亲密,甚至被人称为连体儿。
他们更彼此欣赏,保罗·塞尚欣赏爱弥尔的文学才华,称他为“诗人”;爱弥尔最早发现了塞尚的绘画天赋,称他为“早产的精灵”。
3.巴黎的邀约1860年20岁的爱弥尔在巴黎一边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打工苦苦维持生计;一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伴,追逐着艺术梦想。
他写信给艾克斯的朋友塞尚:“最近我做了个梦,我写了一本美妙绝伦的书,你为它做的插图,美妙的版画,印着我们金光闪闪的名字,象征天才版的兄弟情谊,永世不分开。
”对巴黎艺术氛围的希望、对朋友热情邀约的回应,让塞尚不顾父亲反对,奔向巴黎,那里有他的艺术、梦想和友情。
4.巴黎并非天堂然而现实并没有他想象的美好。
巴黎小酒吧里年轻的艺术追求者们(包括莫奈、雷诺阿联等人)探讨着现实与前途、生计与梦想。
临摹是年轻画师们生活保障和选择画派的通途,然而塞尚却对此嗤之以鼻。
而他貌似滥用色彩、用力过猛的画风被印象派所嗤笑。
与外界的格格不入,让塞尚终日在屋子里埋头绘画。
直到1862年塞尚的父亲切断了生活费,加之1863年塞尚的作品被“官方沙龙”拒绝,好友爱弥尔与塞尚女朋友加蓓儿走到一起,这接连的打击让他决定回到艾克斯。
5.返回艾克斯回到艾克斯,塞尚整日沿着少年时代走过的山林、河川,一路取景写生。
不变的风景时时提醒着往日美好时光。
些许隔阂和距离挡不住两个朋友之间的思念,他们通过书信倾诉着鼓励与支持、艺术与理想。
书信:“亲爱的保罗,我专心为你写这几页信,我知道你会全心全意读完,明天还会更加爱我。
我们的友谊不适于巴黎,也许它需要普罗旺斯的阳光来存活。
你来信说有时会扔下画笔,因为画面不遂你愿。
气馁时,笔也不从我手中滑落…保罗,你是我整个少年,你在我的每个喜悦里,也在我每个悲伤里…设想我们又再次与世隔绝,老朋友还是会心灵相通。
请你鼓起勇气,再次握紧你的画笔,任想象翱翔,我对你有信心。
——爱弥尔”书信:“爱弥尔·左拉,你知道,所有在室内即画室里完成的画,都无法与室外完成的作品比美。
当你画出户外的那些景色时,人物与大地间的对比会令人吃惊,内景也会显得格外美丽。
每当我见到美的事物,就下决心非在户外画下来不可。
——保罗·塞尚”6.再入巴黎1867年保罗·塞尚再次带着画作来到巴黎,参加官方沙龙。
此时塞尚的画试图用大片的色块来突出轮廓,但与当时推崇之画风严谨、细腻的新古典画派、逐渐兴起之追逐光影美感的印象画派所背驰,塞尚被批评说只喜欢脏兮兮的画。
此时爱弥尔·左拉的《娜娜》已经取得了成功,爱弥尔以帝国即将在普法战争中崩溃为背景,借娜娜一生的兴衰,刻画第二帝国腐化堕落的社会。
两个朋友在游船上推心置腹的发表对艺术的见解。
爱弥尔希望塞尚摒弃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画风,融入主流画派。
塞尚反驳爱弥尔不懂绘画回归自然所产生的情感和灵魂,并指责爱弥尔的作品看似批评,实则越来越迎合资产阶级口味。
两个人都为彼此不懂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懊恼。
7.艾克斯的重逢1870年为了逃避征兵(普法战争),塞尚携爱人玛丽·奥尔唐丝·富盖隐居艾斯克。
同年,爱弥尔和爱人加蓓儿也为躲避巴黎动荡来到艾斯克。
那是一次美好又短暂的重逢,他们像少年时代一样一起踏过山林,坐在山顶亲密地倾诉,塞尚为爱弥尔在林中画肖像。
但是此时的爱弥尔已经积极的投入政治之中,时局的变化牵动着爱弥尔的政治神经。
当在报纸上看到巴黎暴动,爱弥尔将妻子和母亲留下,果断只身返回巴黎,投入运动。
8.巴黎的困顿因为父亲对塞尚绘画和爱人的不满,塞尚选择在巴黎继续绘画生涯。
在此期间,爱弥尔回帮助塞尚的母亲带些钱给塞尚,以填补塞尚一家的困顿。
大约1877年,同一时期的画家马奈、莫奈、小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等人都入选了沙龙,爱弥尔的《小酒馆》销量也非常理想。
只有塞尚依然坚持着自己才懂的艺术追求。
9.巴黎梅塘的冲突1880年以左拉为首的六位爱国作家:保尔·阿莱克西、昂利·塞阿、莱昂·埃尼克、于斯曼和莫泊桑创作的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完成(包括莫泊桑《羊脂球》)。
塞尚也参加了他们的聚会。
塞尚对爱弥尔看好马奈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刻薄、不体面,让在座的作家们难堪。
塞尚故意激怒爱弥尔的行为是出于打击爱弥尔降尊纡贵的礼节。
塞尚在爱弥尔这里已经感觉不到朋友的亲密了。
而爱弥尔当众评论塞尚绘画作品的失败也寒了塞尚的心。
10.惹火的《杰作》1886年爱弥尔的《杰作》问世,这部书中的人物克洛德·兰蒂尔,事实上是以塞尚为原型的。
爱弥尔引证塞尚的生活痕迹来描写克洛德·兰蒂尔作为无艺术能力者的可怕心理和异常精神下对梦想的畸形追求。
触怒塞尚的不是爱弥尔对克洛德形象的塑造与命运的安排,而是爱弥尔·左拉,塞尚最好朋友终究不懂他努力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他恨他在朋友眼中是个失败者、无能之辈的形象。
11.朋友间的摊牌1888年收到《杰作》的保罗·塞尚再次到访梅塘,满腔怨气的塞尚指责爱弥尔将克洛德写成一个窝囊废、失败者、疯子、怪人,而这就是爱弥尔眼中自己。
爱弥尔痛苦地坦言,他并不认为克洛德是失败者,在他眼中克洛德是个坚持艺术的理想主义者。
而失败的人恰恰是他自己,他再写不出满意的作品,他无法直面艺术、直面生活,更没办法直面自己爱上了小自己27岁的女仆。
爱弥尔抱怨塞尚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说他成不了艺术家的原因就是铁石心肠。
爱弥尔气愤塞尚不了解他的内心,塞尚气愤爱弥尔不懂得自己的追求,在沉默中两人再一次分别。
12.相见不如怀念塞尚继续终日在艾克斯的山林间作画。
他坚持他绘画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而不是昔日的故事和神话。
他希望把这些源泉里出来的东西转换成绘画的新真实。
画商弗拉尔对塞尚画的经营让塞尚小有名气。
1899年爱弥尔带着让娜(曾经的女仆)和一双儿女来到艾克斯,接到信息的塞尚撇下画笔,像孩子一样从山林中赶来,却在人群中听到朋友对他“折翼天才”的评价,他难过的转身离开,“原来你依然不懂我”。
不能相融的内心无法等到两个朋友的和解。
有人说,这是一段友谊始于苹果,终于人性。
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两人不同的出身、境遇、渴望造就了分道扬镳的追逐。
爱弥尔.左拉,七岁丧父、吃尽苦头、赚多少吃多少、尝尽劳苦大众的生活、不被认可为法国人,他渴望公正、渴望成功、憎恶腐败的社会,这让他超越浪漫主义成就科学基础上的文学。
保罗·塞尚,从小被迫按照父亲的意志生活,他的想法只能通过反叛、斗争实现,他渴望自由、并将自由夯实为真实。
虽然经历贫瘠的困顿,但那只是愤怒的父亲打压他的手段,殷实的家底不曾让他为金钱出卖艺术理想。
而他不善与人交流的性格和对社交虚伪的厌恶,使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而他画中的人物都是当着静物来处理的。
他认为厚重沉稳的体积感以及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是画面的和谐所在,他不断追求的就是真实,即绘画的真实。
两个人的分歧是一个走向社会,一个人走向自然。
没有谁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论两个人谁对谁错。
即使是两个人之间也分不清楚是爱弥尔给予保罗生活和信心上的支持重要,还是保罗给予爱弥尔对艺术执着和理想主义信念上的标杆高尚。
说不清是保罗·塞尚对爱弥尔·左拉铁石心肠的批评残酷,还是爱弥尔·左拉对保罗·塞尚由衷的不欣赏让人心寒。
但至少他们在彼此的生命中相互陪伴与支撑过。
正如爱弥尔给保罗塞尚的信中所说,你存在于我的每一个喜悦和每一个悲伤之中。
这足以让彼此惦念与思念一生。
人终是有限的,艺术、信仰的坚持必将牺牲许多难以割舍的东西,这需要极大的爱与坚定,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放弃与残忍。
好了,保罗·赛尚的故事就到这里吧。
“他们争吵、决裂,但是又忍不住互相欣赏。
他们就像一对注定要在一起的爱侣。
”看到他们每一次别后重逢的相拥,都会莫名想到歌德捧着席勒的尸骨时说的那句:回家吧,伟大的朋友。
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但共同之处在于这两对挚友他们都是彼此精神上的庇护所。
塞尚可以抛下他最重要的工作拄着拐杖下山只为看左拉一眼,却也可以在楼梯上用最恶毒伤人的言语向左拉宣泄他累积多年的尖锐怨气。
他们把对方刺得千疮百孔,几十年后过着反转过来的人生,而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没法过上缺少对方的生活。
真正的离别当然比多年冰冷的决裂痛上几千倍。
左拉对别人说:“没有指针的时钟,象征我们的友谊。
”塞尚对别人说:“我很爱左拉。
”
晚上回来和朋友复述了一下电影的剧情,还查了下维基补充了点背景知识。
电影的最后,屏幕上出现塞尚的画作和评论的文字(有人说塞尚是绘画界的上帝,毕加索说塞尚是所有画家的父亲,等等。
),我居然流泪了。
先说说电影观感1画面特别干净,没有多余的色彩。
特别喜欢塞尚和左拉在小船上的对话,率性自然,好像在另一个世界。
2剧情感觉有点散,但是可能就是片子的格调,两度掐掉手机回过神来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错过。
3缺乏法国艺术文学史的知识,一开始出现在酒馆里的人名字挺熟,但是具体也想不起来是画家还是作家,塞尚和马奈的冲突电影里没太看明白。
再说个人感悟1每次在电影里看到法国的风光都非常怀念,看到电影里塞尚上楼去找左拉,那个楼梯,和当时蜗居在rue de babylone的那户人家简直没差。
2好像被认可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可是沉默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是不是大部分都拥有着左拉的“身体”,却鲜有人想要去追逐塞尚自由的灵魂。
所以还是要先自我强大吧。
不管是有左拉还是塞尚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朋友,都令人羡慕。
以上。
碎片式的时间关系,有蜻蜓点水的追忆也有浓墨重彩的描述……塞尚在楼梯上听到室内宴会上的人们对他评价后落寞的眼神,以及结尾处听说左拉回到故乡后一瘸一拐的从树林奔跑回城镇的动作神态,简直是细腻入心。
塞尚对左拉有或多或少的误解,左拉有对躬身于现实的无奈。
他们之间的故事被无数人揣度,精彩裹挟着遗憾但,执着,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谁能伴谁到最终呐?
看画家相关电影最大的驱动是摄影,这部满足了这一点要求,光影很美;第二个是八卦。
不熟悉故事的背景,不过人物刻画得很合理。
左拉作为一个少年丧父,带着母亲的人能怎样呢?
片中有一幕他问母亲:今年你多少岁?
母亲说30。
但操劳的生活让她显老。
适当地社交,迎合,带来良好的收入,也是必须的。
后来吵架的时候左拉说:我不像你有每个月的补贴。
也许在那些他觉得做了不那么理想主义的事的夜晚,也会用这个理由来宽慰自己吧?
虽然结局是不再相见,可还是觉得挺暖的。
左拉说《杰作》写的是自己灵感枯竭,放弃理想的绝境。
他用笔杀了嫌弃着的自己。
也表示一直羡慕着塞尚可以自私而任性地只追求自我满足。
至于灵感来源,总是要从身边的人来。
而塞尚说的那些左拉一直没有在爱情上解放自己的话,让左拉获得了幸福。
看完电影找出柜子里的塞尚画册,黑色好多,这大概是当初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虽然从技法上他超越了时代。
想起电影里卖颜料的老板建议塞尚不要用黑色。
我大概也只是个俗人吧(笑)。
这个台词简直太可爱了。
让我想起了少女时代因为看了一本画家的小说,也曾幻想过找一个会画画的男朋友。
现在觉得没找挺好。
(笑)
因为这句,想拉黑编剧,哈哈哈哈。
读书分享会上一位从事服装行业的女孩说,我喜欢代数,代数能让我平静。
哇,好有诗意的妹子,那画面那声音很塞尚!
公认塞尚的画让人感到安宁,比平静还平静。
突然想起娜姐送来的电影“塞尚与我”一直在机器上挂着,便急急忙忙翻出来看了一眼。
向塞尚致敬、向那妹子致敬、亦向那份平静与安宁致敬。
但影片刻画的人物不似我心里想着的那个塞尚。
先说我心里的塞尚:一个不善与人打交道懦弱的人。
你就想吧,结婚多年(有说17年)都生了一个孩子还不敢告诉家人。
应该是见到别人都心虚紧搓两手不敢说话永远是小弟的那种感觉。
喜喃喃自语、内心平和、不断的否定自我、但温温的追求。
得了自然是喜了,不得自然也就不得了。
极差的生活能力,包括泡妞能力。
坚持自己的双眼所看见的东西,不求被承认,应该讲一直未被承认,有一个故事说,老年时作品可以进画展了,一位朋友的孩子说喜欢他的一画,立马签上名字送给了孩子,白送,说明并不是太值钱。
当然后来“打牌的矿工”创了最高拍卖纪录,可惜他没赶上。
好在他大半生(后半生)不缺钱。
而影片却是写了很被普罗大众认可以那种“正常的”艺术家,心中常戚戚、忿忿,敏感、易怒而且是暴怒那种,不满意自己的作品就会泼上颜料或者将画布划开。
在扭曲中挣扎,那是梵高不是塞尚。
我大学和硕士同学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同学:本科同学是个喜医学习的南方孩子,可当时物理那是皇冠上的明珠,学习好的人哪里会不来学物理。
硕士同学是一个理论物理改做光学的。
发音不很清晰、口齿不伶俐、面部轮廓含糊、脸上的色彩不是很均匀。
衣着总是不太合体,偏灰黄色的旧衣为主,鞋也会是泥土色。
没有朋友,可以参与话题,但总是格格不入,经常会有些脑洞的问题。
你说工作多出色肯定是没有,但绝对不会有什么风流韵事,找个对象都老费事了,即使维持一段婚姻也一定是母老虎,因为即没有生活能力又没有生活主见,所以对方总是恨铁不成钢为主的瞧不起。
但这种人特适合做键盘侠,逻辑可能不清楚,但键盘上的表达会流畅很多。
其实塞尚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拧吧。
看他画的维克多山,“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大块的色彩却很连贯。
如果我给塞尚贴标签的话,最恰当的就是“宁静而致远”。
没读过他的传记,或许生活中就是电影中的形象。
类似的影片之前还看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那里的女主好漂亮呀,而且是个男欢女爱的题材,理应比这部塞尚好看。
这种影片通常都是收割绘画爱好者的,观者一定不多,但是很奇怪的是这样的片子通常都会有字幕翻译的正版,而那些流行片却很少有,比如X鱼游戏在各大平台上就找不到。
愿那天代数小妹有一个平静的夜晚。
要不是一开始在b站了解过塞尚的一些经历,这部电影看起来将会云里雾里。
影片前面一直在不断地和过去穿插交代塞尚和左拉的情谊,以及塞尚的暴躁脾气。
我是很平静地看完整个电影的,直到最后塞尚跑着去找左拉又一个人走在圣维克多山上,突然就委委屈屈地哭起来了~或许是为塞尚的纯真流泪吧,感觉真的有这样的人,他们天真纯真极了,即使朋友在背后说他们,在书里指桑骂槐,他们或许会大发雷霆,但是他们会一直珍爱他们的朋友~你说不清为什么,但是真的有那样的朋友。
电影里的塞尚脾气暴躁刻薄,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但是他对艺术的追求又不是世俗人能了解的,可惜是他遇到的好朋友没有和他一样的灵魂,感觉左拉是一直嫉妒塞尚的,从小嫉妒家庭,长大嫉妒他对艺术的热情纯粹,虽然他极力想纯粹地对待塞尚,但是天生的环境他做不到。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塞尚和梵高成为朋友,或许他们就会很幸福了…可惜梵高遇到的是高更…
这部电影描述了法国文学巨匠爱弥尔·左拉和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之间著名的决裂故事。
在如诗如画的普罗旺斯乡间,年轻的左拉和塞尚互相欣赏,共同探讨艺术的真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电影以插叙的手法展现了两人命运的交织,并最终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
其中一个忠于现实主义,另一个沉迷于浪漫主义,左拉与塞尚最终无法继续彼此理解,两人持续35年的友谊走到了尽头。
塞尚是纯粹的,脾气火爆,不屑于世俗;而左拉理性温和,深知周旋世态的重要性。
他们争吵、决裂,却又忍不住互相欣赏,故事中充满了两人的斗嘴场景。
塞尚郁郁不得志,彼时已小有名气的左拉,以塞尚为原型创作了《杰作》一书,书中充满暗讽,于是两人彻底决裂。
“没有指针的挂钟,象征了我们的友谊,友谊长存。
”“我要描绘出空气的流动,阳光的热度,岩石的凶猛。
”多年后左拉衣锦还乡,山间作画的塞尚丢下画笔,一路快步赶来准备迎接,却在熙攘人群中听到左拉深深刺痛心灵的话语,只能默默转身离去。
最终塞尚读懂了左拉,而左拉却始终没有理解塞尚。
电影的取景和构图极其精妙,每一帧都如同一幅油画,风景绝美,光影流淌,色调柔和,勾起观众内心渴望,唤起对艺术的热情,让人沉浸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让审美提升的朋友们快快投入其中吧。
五月是一个美好的月份,在最最残酷的四月之后,春天却又尚未完整退场。
中法文化之春在内地做到了第十二个年头,“法国五月”艺术节却已经在香港盛放了二十四年——“自1993年以来,呈献超过500个一流的节目,是亚洲最大型的法国艺术节”。
若论重磅程度,“法国五月”的亮点或许在于艺术展览。
不过专业所限,笔者感兴趣的却主要是其中电影模块的策划。
今年的“法国电影之旅”以“艺术之美”为题,由港岛出了名文艺范的女星林嘉欣小姐,拣选出了十部艺术赞歌款的法国电影。
其中还包括与嘉欣友谊甚深的蔡明亮导演,受法国巴黎卢浮宫邀请拍摄的《脸》,十分难得。
十部影片中最新的一部尤其适合五月观看,因为其“印象派”的影像呈现出了普罗旺斯地区恰如五月的风景。
这部影片即是法国当代电影女干将达尼埃尔·汤普森执导的《我与塞尚》,讲述的是19世纪两位文化大家——现代艺术先驱、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与自然主义作家埃米尔·左拉一对密友一生的对冲与情谊。
欧洲名人传记片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类型,艺术家人生更是天然的故事题材,像是《花开花落》写萨拉菲娜、《透纳先生》写约翰·透纳。
部部影片的调性上都有些相似,或许因为艺术家总是浪漫、自由、过敏又神经质的,在升华与自我毁灭之间徘徊。
《我与塞尚》共享了这样的一些特质,却胜在别具一格的结构。
它首先是以二人五十岁左右时决定了彼此余生的一场争执为核心场景——左拉的短篇小说《杰作》如何刻薄地以塞尚为原型、击垮了后者,并将二人一生的交往撕碎,拼凑填充到了这段争执的气口与缝隙中。
其次,影片将两个处处相反的人物并峙,叙述的不仅是好莱坞《宿敌》式的天才干仗,更创造出一连串互相干涉的对立元,透视了整个时代的冲突规则。
塞尚与左拉的关系在艺术史上是常识,对法国之外普罗大众来说却不见得耳熟。
分立绘画文学两界、思想风格更是相异的二人,其实十三岁起就相识,共同成长于普罗旺斯首府艾克斯。
他们曾经时远时亲,却在《杰作》事件后分崩离析,而塞尚也因此远遁山林——这对密友似乎再也没有相见。
影片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在他们共同成长的场景,甚至也没有过分眷恋艺术家云集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而时时注意,用这些段落来为二人这场决定性的争吵做脚注,殊为不易。
或许会有观众认为,争吵对话戏份吃重对观赏效果略增门槛,不过,这样的设计要求台词能够敲击灵魂深处,对编剧文辞功底的考验,实在要高多了。
塞尚是印象派的代表,左拉则靠自然主义地写生巴黎成名;重形式的向往理想世界,重写实的关注现实生活;前者家境优渥却与父母离间清贫度日,后者则兢兢业业步步为营终于从巴黎底层搬入华美大宅。
世间的事情如此巧合,类似的人物设定,我们可以在戈达尔与特吕弗身上找到,也可以在竹林七贤的嵇康与山涛身上找到。
《我与塞尚》架设这样一对人物并不稀奇,值得注意的却是影片题名中的强调:左拉是“我”,塞尚仍是塞尚。
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由此成功猜想影片是否配有左拉第一人称的自白。
“我与塞尚”的含义更为精妙,它似乎将“我”诠释为从创作者、观众到你我他的实在个体,而“塞尚”则成为了艺术理想的一个象征,“我”笔下的一个人物,存在于“我”的想象与对话中,并且行走于光线明灭的某个珍贵瞬间。
也是因此,塞尚一角固然疯疯癫癫、脾气吓人,却在质素、品德上总显得比心机深沉的左拉“我”要高上几分,“我”对塞尚,几乎怀有自卑而妒忌的爱慕——因此影片才以塞尚的山间漫步结束,将这位现代艺术之父的心灵体悟,视为影片对永恒“艺术之美”的探寻,在现实世界里,此时左拉已经煤气中毒逝世。
或许来自导演拓展电影作用空间的企图,两位角色由两个同样叫做吉约姆的演员从青年扮演到老年:一是法兰西喜剧院“当家花旦”吉约姆·加里尼,一是玛丽昂·歌迪亚爱侣、全方位电影人吉约姆·卡内。
有人曾说,塞尚的绘画颠倒过来观看,反而能感到一种奇妙的平衡感——《我与塞尚》的镜像设置,或许也灵感源于如此这般的绘画知觉。
中国观众对导演达尼埃尔·汤普森的名字或许不太熟悉,对从她笔下走出的电影作品却一定不会陌生。
她是法国著名戏剧导演杰拉尔·乌里的爱女,24岁就参加了喜剧经典、票房冠军《虎口脱险》的编剧。
后来,她不仅多次支持父亲的喜剧创作,也曾与拍摄《初吻》的克劳德·比诺多、拍摄《爱我就搭火车》的帕特里斯·夏侯等多位知名导演合作。
作为编剧大名鼎鼎的汤普森目前已经独立执导了5部作品,而她的儿子也正在踏上电影导演的道路。
汤普森的背景提醒了我们,《我与塞尚》当然仍旧是今日法国某种新“优质电影”的一个代表。
其优质体现在或许从杰拉尔·乌里言传身教而来的对欧洲文化风情、社会风俗的注重;体现在影片中超强的舞台剧特征与演员的戏剧背景;还可以体现在影片唯美、精致的美术与摄影。
面对一部画家传记片永远也不用担心的就是画面美感不过关。
胆敢挑战这一题材的摄影师或导演,想必都将画家作品翻来覆去看了千万遍。
因此,《我与塞尚》的每一格外景,艾克斯乡间、圣维克多山、普罗旺斯的五月,都如同塞尚本人笔下的景色,有着那样柔和的色彩、那样秩序的结构。
每一位女配角,都如同绘画中的浴女,丰满而纯洁,袒露而自由。
那种轻柔的触觉,甚至从影像中浮出来,与风拂过树叶的声音叠加入耳。
但这样美的视听里,我们却将无法脱离塞尚与左拉,保罗与埃米尔,令人怅惘的破碎情谊,而且我们深知,这样的破碎,不是意外与误会带来的,而直接源自理想与现实两种选择的天然鸿沟。
原载于北青报
风光独好,化妆失败
靠看影评才能确定表达的内容。看片事情,就觉得左拉有点“婊”,还是喜欢塞尚一般的“惹人厌”但其实单纯的人儿~可能自己也是这样吧
真
好累啊看不进去……又是部假装自己看进去的了电影……
很吸引人。
是冲着看撕逼的,八卦较少,一大堆熟悉的名字。哦,没看完,拍的比较平淡。两人的作品至今未能欣赏。还需要时间。
友情岁月
我觉得太悲伤了,结局看得我悲从中来
左拉可恶😠
就像要沉船时紧紧抱住漂浮的木板我也曾紧紧抱住你 我的保罗你为我拭泪 保护我我就像被蔑视和嘲笑的落难者这些回忆让我欣慰保罗 你是我整个少年你在我的每个喜悦里 也在我的每个悲伤里你还记得那时候 日子就像个梦普罗旺斯温暖的夜晚设想我们又再次与世隔绝老朋友还是会心灵相通
因为这部电影今晚充了优酷会员!我要把握好时间把优酷的艺术家传记电影全都刷一遍!嘻嘻,啊啊我觉得最后劳特雷克来告诉塞尚左拉来了,塞尚一脸专注画图地说我在工作,在劳特雷克走远后柱着自己的拐杖兴奋小跑到城里去看左拉,结果听到左拉说自己是折翼的艺术家啥的话,简直心疼,唉:-(故乡景色真的好美!法国南部好风光!
拍的太一般
感觉听他念了一本小说🤷🏻
絮絮叨叨,吵吵闹闹,艺术家的流水账
拍得光影也太美了,画一样的景色。不得不说,左拉的文笔不错。爱情可以原谅背叛,但友情不行。你存在于我的每一个喜悦和每一个悲伤之中。
前半段节奏好快振奋得快要反应不过来。没想到台词又多又难,可以说又文学又艺术又话唠,传记类着眼于人物关系矛盾可能不是我喜欢的套路。但因为最后一个镜头必须加一星,感动得险些冒泪也只是因为自然与历史之美。洪尚秀电影搭档박홍열就坐在我身后,内心十分激动嘤嘤嘤。0531KOFA
啊,那两双不管多少岁,都那么柔嫩的手啊
看这电影还不如看两三百字塞尚生平,一样的效果。啥也没拍出来,跟给个标题凑字数的作文一样。
片尾晃动的镜头也是用心了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