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去剧院看,有什么在家能看的线上资源吗|终于看上了。You have me. I surrender. Take me. Have me.卧槽独角戏还演出这么心动的感觉。不得不说两次看的剧院版doctor和伊莲娜的对手戏都很打动我,甚至一点点让我把重点放到doctor身上的感觉。Andrew好棒啊一个人演这么多角色都能演得这么好,通过语气,门,小道具如索尼娅的手帕,等来完成角色的转换。我好喜欢doctor role的声音,vanya自己的也很吸引我。Andrew Andrew怎么可以这么完美。我还很喜欢他的谢幕,我真的好喜欢他。可是我不喜欢vanya的结局,我觉得非常passive地回到了原来的track上,我感觉毫无意义。也许还有别的含义我没太懂。或许可以尝试写一个vanya后传。
17分钟前
我不是菜鸡
力荐
Well这种排法一定是演员大于剧本的,completely British drama,与契诃夫无关。虽然但是,还是赞叹安煮惊人的专注力和表现力,当最后的一滴眼泪顺着皱纹流下,所有角色终于真正坍缩到那一个身体里面。
是给安煮老师过足戏瘾,每个角色都设计了不同的小动作转换起来不难区分,但是何必呢,辨认角色并感叹AS转换自如的同时无法深入共情角色,而且剧本也太平淡了。@Yelmo Ideal
一人分饰多角式的独角戏,有删减,整体无改动。莫娘演技太强,在极其碎片的情境和十分抽象的表演方式中还是辗转腾挪出了万尼亚的爆发、叶莲娜的泪水、教授的恐惧和索尼娅的怀抱希望;以及节奏,节奏是最强的技术,他一个人也让全场的节奏/情节/情绪是张弛从容的。但意义何在呢,他们其实是一个人?人类的共同困境?显然不是,契诃夫笔下的人各有各的牢笼。我期待最后万尼亚枪击教授会有一种「我打死我」的效果,也没有,连医生和叶莲娜的亲密戏也是各论各的。这是纯纯的个人表达和炫技。
对演员自身的加持和“光环”意义,快要盖过了这个经典文本。用肢体上的小动作和道具划分不同角色,是挺聪明的做法,但看到后面也渐感疲惫了(上帝啊,快让AS拿个托尼奖or奥提吧 @广州蓓蕾剧院
Andrew Scott已经成仙了
斥巨资买了前排座位 爹爹的口水能喷到我脸上 爹爹演技真牛 看跪了 爹爹香香的 二月份在影院有录播 再去刷一遍🥵
除了去剧院看,有什么在家能看的线上资源吗|终于看上了。You have me. I surrender. Take me. Have me.卧槽独角戏还演出这么心动的感觉。不得不说两次看的剧院版doctor和伊莲娜的对手戏都很打动我,甚至一点点让我把重点放到doctor身上的感觉。Andrew好棒啊一个人演这么多角色都能演得这么好,通过语气,门,小道具如索尼娅的手帕,等来完成角色的转换。我好喜欢doctor role的声音,vanya自己的也很吸引我。Andrew Andrew怎么可以这么完美。我还很喜欢他的谢幕,我真的好喜欢他。可是我不喜欢vanya的结局,我觉得非常passive地回到了原来的track上,我感觉毫无意义。也许还有别的含义我没太懂。或许可以尝试写一个vanya后传。
Well这种排法一定是演员大于剧本的,completely British drama,与契诃夫无关。虽然但是,还是赞叹安煮惊人的专注力和表现力,当最后的一滴眼泪顺着皱纹流下,所有角色终于真正坍缩到那一个身体里面。
比起2020年Toby Jones、Richard Armitage等人因为特殊情况、只作录制放送的那版,“一人分饰所有角色”的设计是种难以想象的颠覆。Andrew Scott卖力地在其中唱、小小弹奏再到分裂多重情绪,相当具有挑战性,他还是努力完成了。比起完全阴暗、“幻灭”基调的走向;它间中插入喜剧,并非一路驶向深渊。即使再有经验的观众,也很难完全排除多角色的干扰;“地图”梗甚至是一人完成的情欲场面有些诡异,多少冲散了它的表达。一堂表演上的大师课,但真的值得这么做?那倒未必。
Great acting,但一人多角很难让观众理解剧情,即使理解了,我个人也觉得剧本挺无聊的。
莫娘一个人演了一部我的车,演技收放自如,人格切换也是自然不尴尬,真是戏疯子
四星半。真牛啊,每个人的形态都抓得好准,一点点改变就完全换了个人物
一人分饰多角aka安煮表演大师班,行如流水的状态切换与惊人表演,神。但排成独角戏的意义何在?削弱了角色性格与魅力,也削弱了原作的冲突、控诉,文本共鸣和感动更靠之前看过的作品积累。本剧最大的作用就是重申Andrew Scott是一名多么伟大的演员。
一人成就一部剧。太牛了,牛到看不出技巧,全是真诚。角色和情绪切换得那个丝滑。情绪投入以及精力调配如此巨大,感觉演一场痩五斤。
20240413江苏大剧院。本来以为会很难懂,尤其我并不了解原作《万尼亚舅舅》但是安煮老师的演技真的炸裂,角色的动作、表情、情绪都很好地区分开了,加上剧本和场景道具的设计都很精妙,非常精准地用“独角戏”展现这样的故事。完全会被吸引深入其中。但是也可能是由于形式的炫技,剧情本身带给你的震撼没那么多,在接近最后的时候我还在努力的理解这个故事,故事本身传递的东西。
独角戏除了(借助道具)抓取并放大人物突出特征之外,确实没什么别的办法在如此众多的人物之间进行区分了,这势必削弱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我非常难以接受,这样一个蠢萌直男的阿斯特罗夫(仿若从隔壁《致英格兰》拽来了哈里·凯恩)竟然能敏锐地洞穿叶连娜的心机,好在特写长镜头让这场戏足够动人(虽然分不清红眼圈的是阿斯特罗夫还是叶连娜)。但是那个自我戏剧化的万尼亚舅舅实在太对味了,万尼亚舅舅的根本属性就是无法认清现实的某种扮演性。
一视同仁地厌恶所有男抢女角色的戏
还行
一次勇敢的尝试,安德鲁的表演精准,结尾的「I believe」所体现出的层次,让人动容。即便如此,在契诃夫原作情节薄弱的基础下,一人分饰多角,确实容易混乱。
实话说 主要是安煮老师演技大赏吧,有的地方比chekhov用力过猛太多,节奏一般…
AS叹为观止!这就是表演的力量,最细微的音调变化、最不易察觉的神态切换都成为他的颜料,你自然看不到他下笔的瞬间,只需在台下为那幅杰作而惊叹。而他完成了九幅,千面一人,一人千面,所有的失望与不甘,所有的争取与放弃,都在AS精彩绝伦的表演里 被无比精准地呈现出来。你常常无法分辨角色之间到底是从哪一刻转变的,于是所有微妙的情绪都有了双重含义,伊万醉酒后的眼泪中 流淌的不也正是索尼娅心中的苦涩吗?这种双重性最精彩的要数海伦娜和医生的那场“审讯”,他反问她“难道你不知道我的心意?”那段独白太深情了,他几乎是眼含泪光,却又让你看出一半坚定一半犹豫,你分不清那是男人的真情流露,还是女人的内心挣扎。实在太精彩了,我等这部等太久了,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心里的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