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台湾影片《弹道》目前正在全国院线公映,这部低调上映的电影在公映几天后观众陡增,吸引了不少眼球。
在电影院里看《弹道》,有很新鲜的感觉,因为内地院线,似乎从未有这种类型的影片公映,仅此一点,《弹道》便有理由成为年度华语电影不可忽略的一笔。
《弹道》的电影类型被归类于“政治惊悚片”,这类片子一向是好莱坞所爱,《国家要案》、《辛瑞那》、《刺杀希特勒》、《真相至上》等都是其中佳作。
《弹道》以2004年台湾大选的“3.19枪击案”为创作灵感来源,尽可能真实地勾勒当年枪击黑幕背后的真相,在台湾关于这部电影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民众相信《弹道》揭开了枪击案的谜团。
很难确定《弹道》说的究竟是不是真相,当然,电影只是故事,虽然有事实作为素材,我们仍然要把它当作一部娱乐片来看,况且电影本身在政治与人性之间,仍侧重于讲人性。
英国学者沃拉斯所著《政治中的人性》这样描述,“环境中的象征符号能激起人的情感,诱发人的无意识。
许多政治家正是利用这一点,操纵选民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看《弹道》,愈加能够理解沃拉斯的观点,片中政治人物的博弈,相关人等卷入政治纠纷后的身不由己,不明真相的选民的盲动,都让电影中的政治显得像个游戏。
这个游戏当中唯一真实的就是人性的呈现。
如该片导演刘国昌所言,《弹道》的确是在用港片方式讲台湾故事,香港电影中常见的灭口案、兄弟反目、追杀等桥段,被设计到了《弹道》中,因此《弹道》具备一般商业片的娱乐性。
看完这部电影,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任达华背叛职业准则和兄弟,换来用于延续儿子生命的稀缺血浆,再者就是任达华和逼迫他完成“交易”的高官被双双枪杀在街头。
这种娱乐化描写,并没有削弱《弹道》作为“政治惊悚片”的冲击力,反而深化了“政治影响个人”这个主题。
为了得到权力宝座,电影中的吴立雄自导自演“苦肉计”,这个“苦肉计”如同被扔进湖心的一粒石子,波及出的每一圈波纹,都带着欺骗与杀戮,而且无休无止。
片中吴立雄的饰演者沈孟生很出彩。
“政治惊悚片”有其先天吸引人的优势,好的“政治惊悚片”应该可以帮助观众清醒地认知政治,但搞不好影片就成了政治的一部分,该片在台湾拍摄时经常接到恐吓电话便是证明。
无论怎样,像《弹道》这样的影片拍成并公映还是一个好的现象,这种类型的电影实在太少了。
看完了《弹道》,一部影射了台湾当局的政治黑幕,拿阿扁在选举中弹为背景,拿民进党和国民党作为原型来拍摄,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从中我们看到了政治的黑暗与政客的无耻,现在阿扁被判刑了二十年,到底民主这个东西是不是在台湾存在,选举人手一票就能实现民主了吗,我想起了零八年马英九上台时所说的“台湾民主是亚洲民主的典范”,台湾有没有民主存在,还是重点利益集团来操持一切,或者说是寡头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影片中人民只是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民展,对于谁当选没有太大的关注,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就行,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的,而政客与官僚集团为了当选可以给人民许诺很多利益,而真正上台后,就置人民的利益而不顾,这不是很多西方国家民主的写照吗。
放到我们的大陆,当前我们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司法不公、拆迁命案、贫富差距大等,这些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作为执政的当局,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像社会的暴动,最严重的被一些利益集团利用,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与不不安。
我们需要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是一些假的民主。
Solo lau/文电影《弹道》完全有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潜质,只要将结尾和谐在吴立雄答记者问的地方,估计电影局想都不想就会第一时间通过并允许本片在大陆上映,要是哪位领导看得激动了,《弹道》杀入黄金档期也说不定。
原因不用说了吧,相信大多数观众看了《弹道》之后都会感叹台湾政治的黑暗,没想到一个小岛上的民主选举竟然能闹出这么多破事儿来,还真是“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
看着电影中阴谋的参与者一个一个被杀掉,不由得想起了杜sir的《暗花》。
同样是权谋,人的命运或者说是棋子的路数从一开始就被决定好了,就如同刘青云手中的弹力球一样,注定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梁朝伟饰演的警察再聪明再费尽心思甚至剃光了脑袋也难逃被杀的命运。
因为一个人的利益,而牺牲了这么多人的生命固然不公平,但权谋就是这样一种游戏,阴谋者就像是古罗马斗兽场上的那些贵族观众,而《弹道》里任达华饰演的警察局长、廖启智饰演的陈二同,甚至柯俊雄饰演的黑帮头子,抑或内务部长,统统都是斗兽场中被迫进行困兽之斗的奴隶。
而政治无疑又是权谋游戏中最危险的一种,不说现在,单说历朝历代的宫廷流血政变之类的就数不胜数。
只不过相比之下《弹道》中的这场游戏要更加荒诞,所有人的生命都是为了一场看似漂亮的秀,但纸包不住火,纵使这场秀再漂亮,吴立雄的真面目最终也败露了,那些被灭口的人看到阿雄面对媒体时的狼狈相估计死都不会瞑目,他们的生命太不值了。
尤其是那位内务部长,费尽心机策划的一场秀成了闹剧,最终连自己的命都搭上了,被撞死的时候还真有点权谋者必将终结于权谋的宿命意味。
虽然电影题材冷峻,但刘国昌还算厚道,结尾还留了个希望的小尾巴,不过他的匠气也不言而喻。
最令人费解的就是张孝全饰演的徐瑜昌,这么锋芒毕露的人物,又无牵无挂,手里还握有陈二同的证供,明摆着是这场阴谋中最容易出乱子的人物,但偏偏安全到最后,任达华饰演的孙大局长被杀的时候他居然能安全着离开,最后还跟参加游行的美眉来了一段深沉的对白,大老板也太放心这位热血警探了。
整部电影到最后真相也没有公诸于世,而现实也是如此。
若不是大侦探李昌钰的介入,搞不好民众还真以为阿扁是林肯那样够资格被刺杀的总统呢。
但纵使知道当时枪手瞄准的不是阿扁,真相还是模模糊糊沉入水中,毕竟政治这种危险的东西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看这电影的时候很有看《新闻联播》时,那种“世界很乱,中国人民很幸福”的幸灾乐祸感。
站在幅员辽阔的大陆上,笑看台湾不丈夫,小岛不太平。
但莫忘了,轰动一时的“319枪击案”起码能够被搬上银幕,台湾政治人物的丑态能够被拍成电影讽刺,甚至民众不满意了,也能像《弹道》中的那几位大叔一样去砸总统候选人的场子。
可我们的茶馆中还曾挂过“勿谈国事”的警示牌呢,虽然现在没有了,但网上发帖子如果带有什么惹眼的词汇,还不是照样被河蟹吞掉。
警员徐瑜昌(张孝全 饰)为调查一宗黑枪案件,只身犯险将黑帮人物庞天南之子捉拿。
时值民选的最后阶段,调查局方正北与庞天南达成交易:庞天南出人行刺候选人来换回儿子无罪开释。
黄营候选人吴志雄在民调中被对手田正远远甩开,普通的宣传战已无法挽回局势,但一则更大的阴谋早已在暗中筹划……庞天南义子金水(林家栋 饰)由越南返回担任杀手,但是他得到的两颗子弹却并无致命的药量,于此同时,失业退伍军人陈二同(廖启智 饰)因生计所迫,收钱在刺杀行动中扮顶罪羔羊。
吴志雄在亲民巡游时计划正式启动,金水枪击吴志雄使田正阵营陷入不利局面。
这场自导自演的枪击竞选秀牵涉高层利益,令负责此案的孙学仁(任达华 饰)警官与徐瑜昌倍感黑幕重重……©豆瓣
故事影射当年陈水扁雇枪手自残骗得民意支持,由于情节发展过于耳熟能详、全在意料之中,对政治黑暗的展现、当局人物的刻画却完全不及当年《黑金》有劲道,致使影片毫无观赏性,仿佛只是重温一段过时的新闻纪录片。
不过这样的政治事件,能去拍出来,就是要值得肯定的,从这点来说已经比内地好很多。
[序]对于此片光明正大的影射我感到由衷地佩服,不得不感叹台湾的文化环境真是宽松。
但对于它的演绎...我好想用“看得快要睡着”来形容。
[1]真的,即使已过了一个晚上我也不是很想承认我看过此片。
以后看到“警察+枪击+任达华”的组合时一定要三思了(已上过N次当)——宁可错过三千,也不乱看一个。
[2]平时看台湾电影多是爱情文艺小清新,像这种更适合香港街头的剧情放在这里犹显不伦不类,而各个黄金大配角们的纷纷出演,更是让人总会出戏到他们所参演过的偶像剧里——片中饰演扁哥的沈先生,让我无时无刻的想起《命中注定我爱你》;原本的总统热选田正连说话方式与腔调都和在《败犬女王》中无差;那位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的打酱油婆婆更是瞬间穿越到了《恶吻2》...咳,我看过的台湾偶像剧其实也就那几部,偏偏你们都演过...[3]好吧..于是我承认,我原本就是为了张孝全而看的...[4]但是看着看着呢,又不禁开始怀念香港的类似电影。
虽然它们大部分都很烂,但起码也算精彩的烂。
再看回这里,各种在港片已显得十分out的细节穿插在台湾剧情片特有的拖沓与无病呻吟里,咳...请诸位自行想象一下吧...香港人至少在这里是没有理解台湾的——光是靠那几句台语算神马?
[5]还可以想象一下,曾恺玹(她的戏份可比方季惟少多了,居然排到了女一号,连那个可有可无的胡婷婷都比她出镜多)的粤语,张孝全的北京话儿,和戴立忍的惊鸿两瞥...不过,这些基本上对剧情发展没神马帮助就是了...有等于没有。
[6]林家栋真是毫无意外,毫无突破,每次都演这种角色,真是让人爱不起来。
你在香港演了一堆就算了,还跑到台湾来演...[7]最后,其实我的结论是——片子实在九流,但看在这份拍出的勇气,也值得多给一星了。
这几天看了很多这类的东西,看完这部电影,心情相当沉重。
公平,我敢奢求,但一直以为这个世界还有我们活下去的安全感。
前两天看新闻,总结中国的现状,说这这有地沟油了,那那房价又涨了,昨天跟一个朋友说有人欲上告却被当地公安局拉进了精神病院的事,朋友反应很平淡,说这还是好的,你没见过多着呢。
说实话,这事对我刺激挺大的,我一直以为这种混乱只会发生在明朝,但其实现在我们所处的世界同样如此。
刚刚看弹道,其实要我选家人还是所谓的公理,我肯定选家人,去他妈的公理,P话。
但这就是我们所生存的地方,不这么办,仅凭一个人,除了找死还能怎样?
温总理说我们的祖国这几十年遭受了太久的动荡不安,人民需要平静的生活,那时我还不懂,听听也就过去了。
还老觉得国外好,国外民主,对于中国而言,稳定才是大计,国外议会开会,议员都在打架,一幅各抒己见的意思,国内我们的委员都在睡觉。
咋一看会认为他们拿着人民的权利在敷衍,但细细想来,这也才是中国所需要的。
很难想象这样的一部电影能播出来,不过还是感叹台湾的文化生态,很是开明。
应该说本部影片基本是以台湾的一段历史为依据改编而成的,还有新意,虽然整体的情节安排上支离破碎,不过剧情好还是能够挽救不少的。
台北的仁爱路,转进一个弄巷。
有一家“阿才的店”,是党外运动时名噪一时的窝子。
施明德和陈水扁,当年都是熟客。
1987年解禁时,老板阿华在这里开业,几十个平米,无数人在这里浇过胸中块垒。
有新闻说,今年夏天,这家老字号就要被阿凡达了。
台湾20年的历史,有一半都从这里出发,充满了有理想、有预谋的荷尔蒙。
几年前,我应邀去东吴大学。
晚间,一群绿营的青年干部,拉扯与会者,到阿才的店。
吃过的菜大多忘了,只有一道“常堕落”,不可能忘。
就是大肠、四季豆加猪肉。
这家店和川菜大概有渊源,就是下水用得很多。
四川的火锅,喜欢吃“下水”,意思是各种动物内脏。
我的痛风,就是早年内脏吃多了。
但四川话骂人阴损毒辣,也说,你下水吃多了?
下水,以往都是穷人的吃头。
早年的民进党人,不富,所以吃下水。
吃多了,就“常堕落”。
这个悲剧,其实是全人类的。
陈水扁的故事,如果只是半截的坏蛋,台湾就白出了个阿扁。
施明德也在这里吃过下水,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说,更在圣经世界观的眼光下看,其实陈水扁就是施明德,施明德就是陈水扁。
其实国民党就是民进党,民进党就是国民党。
再说下去,就要挨骂了:其实中国人就是日本人,日本人就是中国人。
那个晚上,我很奢侈的,回到了历史现场。
墙上,贴着“小心匪谍”,“隔墙有耳”。
对面,挂着民进党诸侯的题字。
饭桌上,几个党中央的少壮派,朝气蓬勃,对时局挥斥方遒,对自己的党哀其不争,几至流泪。
我仿佛看见青年陈水扁,坐在当年的同侪中,何等忧国忧民,痛心疾首。
把酒一饮,虽千万人逆之,吾往矣。
调查局密探,就在后面,悄悄拿笔记字,回去交差。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在过去一百年里,这个民族的精英分子,颠了多少次倒,翻了多少回梢,依然跳不出魔鬼的手掌心。
民主的意思,是对独裁者的拦阻,却不是对反抗者的加冕。
权利的意思,是阻拦国家用强制手段干预个人选择,不是赋予个人选择的德性。
选择的意思,是要死要活都可以。
从个人主义的价值出发,“权利”的结果,好像列侬唱的,“Let me be”(别管我啦)。
但从普世主义的价值出发,“权利”的结果,往往也是“Go to hell”(下地狱吧)。
台湾之子,两颗子弹的故事,最大的教训,是叫人知道,民主是好东西,而好东西是更好的东西的敌人。
制度一定有好坏,好制度通常可以减缓“常堕落”的速度。
但民主和权利本身,在伦理上是一个中性概念。
反对独裁,很可能是正确的。
但自古以来,反抗独裁的人,却往往因为被反抗者在伦理上的破产,而在德性上被虚假注资,从一个仅仅有正当理由的反对者,升值为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伦理英雄”。
人类波动最大的股市,是在公共领域买壳上市的道德观。
看一个人的道德行情,不是看他对妻子如何温存,是看他激扬文字的檄文。
我在多年前,曾希望自己是小施明德,其实只是小陈水扁。
当我无法抑制的、对最亲的人扔出冷言冷语;过后五分钟,我又不可抑制的,想起了整个国家的苦难。
我忍不住想,刚才和我吵架的那个妇人,是多么庸俗啊。
因她竟然不理解自己的丈夫,心里装的都是“中国怎么办”这种伟大命题。
按我菲薄的经验,我以为,吴淑珍女士在婚姻、人生中忍受的伤害有多深,她在第一夫人的地位上对金钱的贪心就有多深。
其实她不是嫌钱少,而是嫌爱少。
按我有限的洞见,陈水扁先生在婚姻、人生中遭遇的谎言有多深,他在寡人的宝座上对金钱的贪心也就有多深。
他也不是嫌钱太少,是嫌真正的尊重太少。
政治心理学,可能比政治哲学更重要。
有个牧师说,“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
这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危机。
民主的威力,只配打倒独裁。
但缺乏爱与尊重的男女,却可能败坏整个政权。
我略为惆怅,因为影院里,看片的人竟然不多。
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国内公映的、民主制下的阴谋论影片,或者第一部关于民主选举的国语片。
华人世界,要拍这样一部片子,代价之高,必须等一个政权垮台,等一个政权点头,还要等一个政权望风。
这是倾国之片,胜过倾城之恋。
对我们而言,甚至可以假惺惺的模仿张爱玲,说,“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这部电影,所以一个陈水扁倾覆了”。
台湾不珍惜民主,刘家昌不珍惜台湾。
我们不珍惜电影。
一旦错过这片子,要等下一个政权的垮台,又不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了。
2008年,陈水扁一倒,刘家昌就拍了此片。
风格紧凑,中规中矩,社会纪实加香港电影的桥段,若不是少了几分两岸三地、周吴郑王的历史感,其实很像导演当年轰动一时的《五亿探长雷洛传》。
但影片最大的肤浅,是忘了那家“阿才的店”。
忘了这一票人,当年慷慨歌燕市的少年情怀。
导演的党派与政治色彩过浓,将陈水扁的黑枪,一路简化为全然败坏的阴谋。
国民党的道德形象,无形中又买壳上市。
其实,电影描述“大老板”一路买凶杀人的凶残,并不像民进党,反像极了当年国民党对民进党人的所为。
其实,导演是把民主制下的贪渎,和威权制下的残忍,集中在一个品牌上了。
历史一旦被简化,人性就必然被美化。
因为历史的最低目的,就是为人性的复杂与堕落,提供一个细细展开的舞台。
就像肥皂剧必须拍满一百集,让开始闹着看不懂的人无话可说。
换言之,若不是人性的罪恶如此罄竹难书,历史就用不着这么漫长。
也可能,因为我在“阿才的店”吃过“常堕落”。
所以剧中秉持正义的警察,末了“红衫军”天下围攻的宏伟场面,都不能使我像画外音一样,觉得人类有希望。
因为比这些更勇敢的反抗,广场、法庭,监狱,绿岛的小夜曲,当年来“阿才的店”喝酒的人们,都一一承受过。
这一切磨难,在公众眼里,通常是道德上的优良资产。
事实证明,却成为受害者上台后堕落的加速器。
枪击案的吊诡意义,就在这里。
为什么一旦有人挨了枪,就会成为“伦理英雄”?
为什么蓝营必须咬定枪击是自导自演,为什么绿营的民众,非要把阿扁比作十字架上的耶稣?
对一个基督徒来说,答案很简单。
如果基督没有为世人死过,那么谁为我们死一次,谁就是我们的救主;如果基督已经为世人死了。
那么谁宣称他要为救我们死,谁就是敌基督。
2010-4-19
对于香港电影来说,虽然也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可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域、政治和历史的原因,香港电影在政治片和战争片两个领域相对显得平淡。
战争片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许鞍华和吴宇森的有关战争题材作品背景大多只能安排在越南或其它地域展开。
而对于政治片而言,香港相对开明的民主氛围却未造就大量出色的政治片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香港商业电影发达的情况下,追求“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的氛围下难以容下有深度的影片,这也是香港难逃“文化沙漠”的恶评的原因之一。
虽有类似张坚庭的《港督最后一任保镖》和邱礼涛《等候董建华发落》等政治题材的佳作问世,前者却因蓄意的恶搞和低级趣味评价不高,后者也因过于“曲高”的题材而应者甚少。
不过,相对于台湾电影部门的严格的审查,香港的电影拍摄氛围相对还是比较宽松的。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近几年有关于台湾政治的最好的电影竟然都是香港影人拍就的。
一部是1997年麦当雄拍摄的《黑金》,而另外一部就是这部早已在2008底就在香港上映、但直到2010年4月才莫名其妙的被引进公映的刘国昌的《弹•道》。
如果说麦当雄的《黑金》以揭示台湾政治背后的金钱交易为卖点的话,这一部《弹•道》则是不折不扣的以政治热点话题为噱头。
影片非常明显就是以发生在2004年台湾大选前夕的“三•一九枪击案”为背景,虽然剧中人物做了“避讳”处理,可是剧中的主要人物的身份特征都与当时的情形不谋而合。
不过,作为一部电影,影片还是在真实的背景之下虚构了台湾警方的几位有正义的警察的形象,以凸显电影的冲突感和美丑、善恶对比。
整部影片很难说有一个中心人物,虽然开始和结束都是以徐瑜昌警员的独白为主,可是影片本身就是围绕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围绕大选的两派、主要是吴立雄一派所进行的阴谋策划与付诸实施,另一条就是警方对于枪击案前后的变化之下的人物的选择和结局的描绘。
应该说,影片在还是比较优秀的做到了轻重有序,前半部分有关枪击案的设置步步相扣,直到大选结局;而后半部分的警察在枪击案之后的遭遇也张力十足,让观众有触目惊心之感。
导演刘国昌对于这种政治题材的影片也算是驾轻就熟,《雷洛传》虽是典型的商业套路在内,却也显示了这位导演对于政治和历史题材的把握能力颇为出色。
应该说,刘国昌一直是一位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从其赖以出名的《童党》再到《围•城》,无不体现了这位导演对于社会底层和青少年集体的关注。
这次涉足比较敏感的台湾大选题材,还是比较流畅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非常清晰,再加上电影后半部分娱乐色彩较浓的正邪与善恶的对决的戏份,整部影片倒是保持了一定的深度和可看性,在政治片大多被诟病“沉闷”的影坛,也属难能可贵。
台湾的“三•一九枪击案”至今未有真相,这部影片也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一种猜测而已。
时至今日,当年的风光无限的阿扁业已沦为阶下囚已多日,按照台湾的法律体系,这种已经结案的案子想要翻案似乎是遥遥无期了,真相也许也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也许永远看不到。
不过,对于整部影片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结论,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影片在台湾上映之后,据称有80%的观影者对于影片中的表达表示认可。
这也是政治影片的一个威力所在,有可能推动更多的人来反思社会、政治和真相。
在好莱坞,有关肯尼迪遇刺案和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的影片已经拍摄了很多,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作品推出,来探讨这些事件本身的真相和背后所存在的价值。
遗憾的是,台湾的民主号称“全民民主”,却也因民主的过度泛滥造成民主的暴政。
本片中,编导没有对这场选举表明明确的立场和态度,刘国昌也只是冷静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结论来引导影片的发展。
不过,在细节之外,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影片本身的倾向所在。
影片中疯狂的人群冲击另一候选人田正的候选总部以及枪击事件发生之后的极度混乱局势,还有那些声竭力嘶的所谓“为了台湾”的地下电台的年轻人,无形中在整个政治布局中充当了愚昧无知而可怜的被利用者的角色。
这些自诩“为台湾民主奋斗”的人在剧中吴立雄的老婆(暗指吴老太婆)的金钱暗示和方正北的政治赌盘下注的细节下变得可怜可悲。
在“黑金政治”盛行的台湾,民主可能还只是一个表面而已,虽然民众获得表达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可是无形中却成为政客的棋子和牺牲品。
影片最后的是一个典型的俯拍镜头,摄像机在示威游行的拥挤和愤怒的民众头上缓缓掠过,带有些许的悲悯色彩,仿佛是上苍在悲哀的看着这一幕闹剧的发生……作为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电影,影片对于影片中故事的真相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安排。
因此,在悬念上就显得稍差一些。
作为一部商业色彩依旧浓厚的影片,影片还是安排了大量的警匪冲突的场景出现,一方面虽使得影片的观赏性大大增强,却也无意中使得影片的深刻性打了一些折扣。
影片中,几乎所有参与事件的人都死于非命,来证明政治阴谋的残忍和黑暗,颇能触动人心,恰恰与香港影片的一贯“疯狂”的风格比较一致,却也无形中显得过于戏剧化。
尤其是安排的任达华饰演的孙学仁这一角色的儿子患有重病的细节,则又显得过于刻意,颇有煽情和制造悲情的之嫌。
从整部影片来说,作为正义化身的徐瑜昌这一角色担当了完全的正面形象,演员表现也算中规中矩。
不过影片最为出色的当时反派方正北和陈二同,尤其是廖启智饰演的陈二同这一角色,无愧于“钻石男配角”的称号,可谓整部影片发挥最为出色者。
深刻不够,娱乐稍浅。
讨厌政治 我们需要真想
最近一年好多电影都有任达华。。。
都是阴谋论
唯一亮点曾MM居然这个扮相,无语。。。
接连看了两部关于台湾的烂片
导演的掌控感太差
很台湾
我认为这部电影揭示了很多东西,必须打5星
绝好的题材,绝好的班底,但是缺了那个班霸,云泥之别
我爱张孝全。
影射片,装B片,台湾政治现实版
烂
林家栋非常棒。
剧情升华下 但表现得简单点 就会好多了嘛~
根据“3·19”事件改编,本身故事便没什么惊喜,加上节奏的紊乱……实在是一般!
想要讨论政治 无奈导演水平太差 想要表达的又太多 导致电影本身太过平庸了
我确实坚持不下去把电影看完,不过电影的拍摄手法是现在香港电影越来越纯熟的那种风格,基本这两星就是给这个风格的,尤其喜欢有人在旁边旁白的状态,有时候说旁白的时候角色和场景瞬间就转换和过渡了,我还是喜欢看戏。
全世界都是黑的你要我怎么说清楚?你说的轻松因为死的那个人不是你。混乱版窃听风云。
配乐好听,故事也挺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