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所处的世代很凄惨,但亚瑟一家很乐观,从德国-瑞士-法国-伦敦,从小资家庭-难民,他们选择接受,面对现实积极乐观,虽有争吵,但依旧乐观的生活在一起。
剧情跌宕起伏,印象很深的是朱利斯叔叔的死,使整部剧一层灰色;贫穷引起的争吵,看着令人心疼。
安娜是个非常懂事的女孩,懂事到令人心疼,年纪虽小,却笔哥哥成熟很多,从买铅笔、捡硬币……她很单纯,很可爱。
结局还是很不错,亚瑟的剧本卖出去了,一家人搬到了伦敦,打趣要吃伦敦的老芝士。
最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最后出来:安娜(名字忘记了)的成功,她真的成了名人,果然名人都拥有坎坷的童年。
(ps:谁的童年不坎坷呢?
人生正由坎坷组成)
元首偷了粉红兔子 是二战题材,甚至比 乔乔兔 还温和。
温和而不柔弱,没有死人,没有暴力,但里面的人却刚强到掺杂了犹太民族的私货都不忍撇嘴的程度。
至少在中国,二战题材是很多人初次接触影视作品的背景,世界范围内,二战题材电影也数不胜数。
但看多看腻了不讲,离的远了,更多是看稀奇,想更多的共情,可能有点难。
元首偷了粉红兔子 里只讲二战背景下柏林的犹太裔剧评人一家在欧洲各种搬迁,没人追杀,只是为了工作生活。
这就很贴合观众了。
就看这家人的优雅一点点褪去,唱歌剧的母亲在巴黎不仅学着做饭,还得为孩子讨衣服穿。
奢侈品,就真是奢侈品了。
当然,故事核可以换任何背景,不一定是二战。
但 元首偷走了粉红兔子 好看的真不是背景,而是能共情的故事核。
感觉是一部纪录片的上半部分,有些时候不需要苦涩的脸也能传达出苦难的重量,苦难在每一个破旧的房屋角落,在时时熄灭的灯泡里,在煎糊的土豆块里,在赤脚的泥巴路上。
但是这些画面里,有一个聪明生动的姑娘,怀抱火苗的热量,还有她爱斗嘴的哥哥,温柔聪慧的母亲和睿智的父亲。
这些不会让苦难褪色,而是让苦难更像心上的烙印。
不过这部让我想起一些我早就忘记的回忆,在我上小学之前有一段时间,经常会有穿制服的人造访我们家,拦住我妈和我,带去办公室问话。
我们需要经常搬家,不能买好玩的东西。
我的儿童自行车,他们来我家的时候需要假装是隔壁邻居的。
晚上如果想看电视,需要去邻居家看,但是我不喜欢和陌生人待在一起,他们虽然很热情,我还是经常看一眼就回来了。
喜欢画东西但是没有书桌。
上小学以后不用再搬家,但是有好几次会半夜惊醒,以为有坏人来抓我们。
可能这些事情如果非要经历,还是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经历比较好,不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反而能懵懂地挺过去。
对纳粹的记忆有很多种,安娜的这一种并不典型。
看不到集中营,看不到德国兵,看不到疯子集会,德国的一切随着明信片和口信漂去美丽的瑞士和巴黎。
他们离开了柏林的大宅,离开了做饭好吃的赫萍,生活变得拮据,不过,比留在德国的人已然幸运很多。
记忆是多样化的。
前段时间,不知朋友在哪听到一个说法,叫“正确的集体记忆”。
我没有多想,直觉到恶心。
集体记忆是很容易被操控的,“正确”更有单一排他的意味。
“犹太人是坏种”是那时候的“集体记忆”。
1932年,安娜和同学还都是德国人,到1933年开春,她只能是犹太人了。
放学路上,安娜第一次向好朋友提起她是犹太人的事。
此前,她们从未交流过彼此的血统,但那一年,是不是犹太人却忽然成为重要的议题,在两个天真的孩子间划下分别你我的线。
在巴黎,她们同样遇到讨厌犹太人的房东,但她们都没贝兰克太太可怕。
因为,贝兰克太太是她们在柏林的邻居,安娜和贝兰克太太女儿非常友爱,想来两家的关系曾一度亲密。
熟悉的人,怎么那么快变成仇恨的对象,很是不可思议。
这是建构的“集体记忆”在发挥作用。
反犹主义,在欧洲早有渊源,许多人自己过得不顺心,垃圾社会情绪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犹太人是这个被选中的出口。
社群封闭、信奉犹太教,已然让他们在基督徒是主体的欧洲显得格格不入,再加上聪明富有,自然招人嫉妒,简直是完美的被建构对象。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犹太民族是流浪的民族。
人们总是会对流浪者外来者投射很多想象,把一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东西与外来人群联系起来,有时是瘟疫,有时是阴谋,有时是超自然现象。
《百年孤独》里,吉普赛人出现在第一页,他们给马孔多带去冰块和放大镜,在闭塞无知的马孔多人眼里,宛如会魔法。
犹太人是另一个欧洲传说,《旧约》是人人都知道的犹太人迁徙史。
从迦南地出发流散去埃及,又被摩西引领出埃及,往神应许亚伯拉罕的地方去,那是“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
之后建立王国又被破国,流转迁徙是这个民族的命运。
只是这次,民族历史故事的主角变成了安娜一家。
贝兰克太太熟悉安娜一家的人品,可对他们的憎恶仍然溢于言表。
邻里近距离感知的温度彻底让位于集体叙事的冰冷,“犹太人是可恨的”,一旦被植入脑子,再多的私人经验都灰飞烟灭,人看不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只能看到一个观念的被建构的“犹太人”,然后监视他们,讨厌他们,高呼绞死他们。
“雅利安人集体记忆”猖狂的年代里,人不仅用标签来看待别人,一样用标签来看待自己,人作为个体的感知、共情和思维的能力被取消了,转为集体的分身。
集体是抽象的东西,而抽象的东西是非人的,认识和行动完全跟着宣传中的抽象观念走,做出残酷无情的事来,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原来看到一本书,讲苏格兰裙子,原来苏格兰人并不穿苏格兰裙,更匪夷所思的是苏格兰裙还是英格兰人发明的。
一个英格兰工厂主为了方便自己的矿工挖矿方便,发明了苏格兰裙,然后又在苏格兰逐渐流行起来,其时恰逢苏格兰民族主义热情高涨,急需一个本民族特色,有几个骗子趁机写了几本关于苏格兰裙历史的书,于是苏格兰裙稀里糊涂被建构为民族服饰。
只要情绪到位,集体观念改起来倒不难。
集体记忆的操控艺术,不用找远的例子,我们今天的人对这套也应该很熟悉。
最近美国流行一个QAnon阴谋论,内容呢,大概是说懂先生ZF下还有一个影子团体,包括各种大资本家、媒体、官僚,联合起来倒川,而且这帮人还是邪恶的恋童癖,围绕此,展开各种的想象故事。
QAnon,Anon是anonymous——匿名,Q是社交网站上这套阴谋论最初发表者的署名。
如果,在社交网站上找娱乐圈八卦,一样能搜索到大量“圈内人”爆料,除了粉丝,大部分人大概会一笑置之。
可发生在政治上,大家倒严阵以待了。
什么捕风捉影没有根据的事,都被传得言之凿凿。
原因恐怕,不是这些理论编的滴水不漏,只是大家愿意相信罢了。
今年懂先生虽然落败,可还是得到七千万张票,QAnon在这些群体里传播广泛,俨然成为新事实,新的“集体记忆”。
现代社会,信息传的快,宣传动员下,再迎合某种情绪,记忆沿着网线,四通八达。
一朝掌握权力,便能宣布这种叙事是正确的,而说那种叙事是错误的,最终,立场盖过真实,闪耀着优越的光。
抵御单一宣传叙事操控思维的方法,是保存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感知、理性和记忆。
集体记忆不应该是唯一的,正确不正确更无从谈起。
安娜的记忆和集中营的记忆哪个是关于二战的正确记忆呢?
我们说,他们都是。
集体记忆应该包括多元的个人记忆,在公共领域,记忆的真实性交由公断,而不能凭“正确立场”宣判标准答案。
关于一起事件的真实描述总是意味着多样性,这种真实,那种真实,都应该是公共叙事的内容。
世界似乎在走向极化,在这些大潮里,看这样一个温暖的片子,无疑是种安慰。
这是一个爱的世界,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一家人总能互相扶持。
我们看到很多良善的人,勇敢慈爱的赫萍,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瑞士女孩,用传统方法呆呆地表达爱意的男同学,关爱学生的老师。
我们太需要这些了。
疯狂的时代,所欠缺的正是爱具体的人的能力。
影片情节简单,但每个个人都鲜活立体,人不应该仅仅是集体的分身,在一切身份之前,他首先是个人,有理性和共情能力的人,然后才是瑞士人、德国人、犹太人、法国人,男孩、女孩、穷人、富人。
人有弱点,有局限,但像朱利斯舅舅告诫安娜的一样,人心里还有“微小而温暖的光”,无论遭际如何,都应该小心守护。
朱利斯舅舅到瑞士,对安娜一家说起,纳粹党没收了他们在柏林的全部财产。
安娜还在记挂她留在柏林的粉兔子,总是问兔子去哪了。
爸爸烦躁地对安娜说,“安娜,你的玩具不重要”。
我很想对安娜说,希特勒从来没有偷走过你的粉兔子,因为那个粉兔子从来都在你的心里。
粉兔子是安娜的爱人的能力啊。
最后把朱利斯舅舅的话,摘抄此处:安娜你心里燃烧着微小而温暖的光,好好保护它,别让任何人或东西令它熄灭,要继续相信世上有良善,那很重要。
良善永远都会得胜。
理论上都是聪明人,都是诸葛亮,那应该可以建立最强大的帝国呢,所向披靡!
但为啥从古至今,犹太人却被到处打,从未建立过一个超级帝国???
就算是现在的以色列,也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帮忙撑腰建的。
如此聪明的种族,为啥总是流离失所呢??
(题外话: 电影小姑娘是真可爱!
)理论上都是聪明人,都是诸葛亮,那应该可以建立最强大的帝国呢,所向披靡!
但为啥从古至今,犹太人却被到处打,从未建立过一个超级帝国???
就算是现在的以色列,也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帮忙撑腰建的。
如此聪明的种族,为啥总是流离失所呢??
行云流水、温情满怀的影片看完之后,再查背景资料,才知道原书作者是个知名的儿童读物作家。
既为导演和演员的精彩演绎赞叹,更觉得这是一个教科书般的童年回忆录。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定义的幸福或者曲折的童年,同样有一串时间和经历串成的人和事,也一定是在一个时代大背景之中,只是普通人的这串项链是杂乱的、黯淡无光的,有的人的这串项链却是可以熠熠生辉的,并且可以温暖世人的,本片故事无疑就是后一种项链。
搬家、转学、家庭遇到大事、陷入困境、丢失心爱的玩具、离开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本片讲述的童年故事都是日常小事,多数人都遇到过、体验过,差别仅仅在于我们没有记录下来或者没有能力去记录下来。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童年视角成功折射出当时的时代背景:纳粹德国开始崛起。
作者没有痛斥纳粹的反动和希特勒的野心,更没有先知先觉的讨论纳粹带给世界的灾难和痛苦,只是觉得希特勒偷走了她的兔子玩具。
这就立刻碾压了世上99%的所谓纪实回忆录。
比如她的父母开始逃难、父亲被希特勒悬赏通缉,这些成人眼中的大事在孩子看来都不大,这就极其符合一个十岁孩子的心智,也让故事更加真实。
最后感叹一下她的父母,确实属于生活中少数能看透事物本质的智者。
希特勒的狰狞面目尚未显露,欧洲各国老牌政客尚对希特勒怀揣一丝梦想,她父母却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先逃到瑞士,再去巴黎,最后去伦敦,基本算是二战中的最佳逃亡路线,也要赞一下。
《元首偷走了我的兔子》好评如潮,“比jojo兔好看”。
今天找来。
确实不错。
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抗议电影的题材,被处理的不疾不徐,有礼有节。
整部电影基本上没什么高潮。
哪部分都重要。
很多细节耐人寻味。
万一错过了,也不耽误接着看。
看完之后,去吃饭。
在路上,我对石老师说,这部电影构思过分精巧,既不指望伸张正义,也没企图书写历史,密密麻麻都是小心思,回避深邃,举重若轻。
哲学家汉娜·阿仑特所曾提到:“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我们通常将思考称作我开始与自我的沉默对话。
”这部电影之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些带有真正思考意味的台词和情节。
例如,面对厄运,父亲教给孩子们的对策是:“比其他人更诚实,更努力大方和有礼貌。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那些迫害自己的人错了。
看来,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之前,我在不知不觉中被骗了很多年。
20221219金逸影城观影之《谁偷了我的粉红兔》《谁偷了我的粉红兔》是我今年到电影院看的第96部电影,也是我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看的第576部电影。
我看了一分钟预告片就认为这绝对是一部适合我的好电影。
就好像我看了一眼就知道谁是我喜欢的女生。
很特别的电影,女导演+女编剧+女作家+女主演。
很特别的观影,我包场了,票价40.9元。
导演在光线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来表现一家人的家庭状况,柏林时期,明亮的大房子考究的装饰画,瑞士时期,明亮的房子古香古色的村镇,巴黎时期,灰暗的墙壁,昏暗煤油灯般的亮光,交不起房租被催债时,连昏暗的灯都关了,只剩一盏蜡烛。
细节方面简直无敌!
通过无钱交租时丈夫给妻子的小蛋糕、食不果腹时父亲给儿子的烤蜗牛、病卧在床时女儿对父亲的贴心安慰、入不敷出时儿女下许愿池去捞硬币,为妻子准备的圣诞礼物,是一副布料缝制的钢琴键。
点点滴滴刻画着一家人之间爱的模样,通过诸多细节释放着寒夜中的温暖、长夜中的微光。
散发着臭鞋底气味的奶酪、石头一样坚硬的法棍、父亲每晚痛苦的呻吟…向怀表吹气便能实现心愿,把日历划掉就能回到故乡。
我品尝不同地方的奶酪,习得不同地方的语言。
作为难民总要学会离别,为了成为名人,这也是我不幸童年的一部分。
从许愿池捡来的硬币也能换来灯泡,从口袋里硬凑的零钱也能换来蛋糕,小女孩画下的都是沉船或雪崩,心里却燃烧着微小而温暖的光,从未被吹熄。
而那只遗落在故乡柏林家中的玩具粉兔子,也成为了安娜永远的牵挂。
女主的爸爸相对来说是政治积极分子,也算是上层阶级,身为音乐家的妻子,为了他放弃了梦想,颠沛流离中甚至连钢琴的琴键都摸不到。
妹妹一外法语写作碾压母语者,还有片尾,妹妹和哥哥说自己一句英语都不会,但一点都不担心!
这是学霸的自信!
小女孩非母语作文《我的旅行》碾压全校同学获奖赚了十法郎。
好多泪点:小女孩又一次和房子石头等告别(瑞士)、在巴黎时母亲背着父亲带着他们去拜访德国演员家时四手联弹、安娜收到她教父留给她的怀表想念和教父的最后一面哭泣起来导演用一只银怀表,引爆了积淀一个多小时的情绪。
怀表的主人原本是安娜的叔叔,他原本也和亚瑟一样是一名知识分子。
叔叔讲述了一个可怜的犹太人在柏林被狗链拴着,站都站不起来,两个月后,他自杀了。
叔叔却选择留在德国,最终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他也选择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叔叔总是用银怀表逗安娜开心,告诉安娜,只要向着银怀表吹气,就能实现愿望。
借此向安娜传递积极乐观的心态。
安娜最后一次见到叔叔是在瑞士,他依旧要安娜对怀表吹气,安娜却说她已经不相信了。
可最终叔叔选择了绝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托付朋友将怀表带给安娜,也将乐观留给了侄女。
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随着表盖打开,几年间的颠沛流离,种种委屈和心酸涌上鼻尖,坐在屏幕前跟随安娜一同旅行的观众,在此刻感同身受。
这其实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了——父母恩爱(在柏林时富裕)、亲子关系和谐、兄妹和睦友爱、一家人都聪明。
果然是女性导演视角,好的故事都是从细节打动人。
结尾一家人虽然不知道未来怎样但充满乐观地在船上望着英国海岸时,安娜和他哥哥说虽然我们现在对这里一无所知,但我们总有一天会什么都知道。
真的是这样,孩子/年轻人的适应和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她的父母,确实属于生活中少数能看透事物本质的智者。
希特勒的狰狞面目尚未显露,欧洲各国老牌政客尚对希特勒怀揣一丝梦想,她父母却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先逃到瑞士,再去巴黎,最后去伦敦,基本算是二战中的最佳逃亡路线,也要赞一下。
有趣的是片中作家父亲还在另一部电影中扮演过希特勒!
片中迷人的瑞士风光令人沉醉。
元首偷走了我的粉兔子,但偷不走我的家精彩台词数不胜数!
我都记不过来了!
以下都是我边看电影边用手机记录的难忘台词:我扮小乞丐,贫穷时讨来的甜甜圈会更美味。
人生病的时候,需要很多很多的爱。
爱是世界上最佳的良药。
如果希特勒赢了大选,我们就去布拉格找爸爸。
如果希特勒输了,爸爸就回家。
再见圆桌子,再见大钢琴,再见保姆海姆比喜爱的厨房,再见我的老房子。
看来每个名人都有一个坎坷的童年希特勒没有赢得大选,但获得了多数票,我们一家还得去瑞士乡下。
你病得不轻,我们一家在那家昂贵的酒店住了三个星期,请医生也很贵。
他们烧了你的书。
被那些肮脏的家伙烧了,我认为是我的赞赏。
瑞士不敢出版你的书,怕有损中立立场。
在草地上翻跟斗后。
很确定,大家看到你的内裤了。
为什么朝安娜扔石子?
因为我们喜欢她。
这是这里的习俗。
保姆从德国打来的电话,瑞士都能收到。
20芬尼快讲完了。
瑞士文学协会组织活动,游览苏黎世湖。
1923.06.14出生,你十岁了。
我从来没想过你的十岁生日会在瑞士一艘船上度过。
瑞士赚不到钱,我们可能要去巴黎。
那我得学法语了。
你的小脑袋可聪明了。
我们要让他们看到犹太人是好人。
才标价1000马克?
我都想给希特勒写封投诉信了。
你不难过吗?
难过,但是身为难民,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是我不顺童年的一部分。
念不来他的名字,他来自埃菲尔地区,所以叫埃菲尔铁塔。
这房子(有电梯)以前谁住的?
仆人。
土豆烤糊了,这里的炉子不好控制火候。
没关系,有奶酪,法棍,葡萄酒就很幸福了。
这奶酪发霉了。
这是灰里滚过的山羊奶酪。
我们去过的地方都有古老的奶酪。
一周一篇评论,15法郎。
一个月60法郎。
哪够我们生活?
我都不会这种白痴法语。
这种学校只有身份低微的人才会去。
我们身份低微。
我们虽然穷,教育要摆第一位。
那里拉丁课都没有。
别忘了交房租,一周一次,每周五交。
丈夫在甜品店买了一份黑森林,给妻子吃。
妻子开心地吃,边吃边接吻。
我的德国国籍已被剥夺,只剩下一个身份,犹太人。
又是土豆汤?
一点肉都没有。
你每天都问一样的问题。
犹太人就是犹太人,怪怪的,跟小偷一样偷偷摸摸。
我们不需要施舍,尤其是那个小丑。
我们的孩子需要吃和穿,我不在乎这些是从哪里来的。
关灯,假装不在家。
别装了,开门!
这就是让你们这种人入境的后果!
别想过我这一关!
你们犹太人事事都要争第一是吧?
亲爱的气球🎈,往柏林飞吧。
(又搬去伦敦)再见了灰房子。
再见了胜利街豆瓣评分7.6,我给8.8分。
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卡洛琳·林克执导的最新作品《谁偷了我的粉兔子》预售已开启,影片将于12月16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奥斯卡金奖导演最新力作流亡路上何以为家引人深思影片《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执导。
她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第三部作品《何处是我家》获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多个奖项。
而《谁偷了我的粉兔子》这部作品的内容也巧然有着“何处是我家”之意,但表现手法令人眼前一亮。
影片讲述了在二战时期,身为犹太人的一家为应对纳粹希特勒的针对性举措,被逼无奈开始举家流亡的故事。
安娜是家中的小女儿,而影片也以安娜的视角展开。
希特勒上台之际,他们从故乡柏林出发,在大选结果出来之前先行逃亡瑞士。
由于瑞士是中立国,不方便安娜的父亲发表关于纳粹的言论,他们又逃到了巴黎。
抵达巴黎时安娜的父亲已经被取消国籍,全家吃紧到安娜不得不偷偷去许愿池里捞硬币来补贴家用,后来他们又抵达伦敦……
流亡之路没有结束,家乡终究成为“回不去的远方”。
正如影片中当女儿问父亲“何处是我家”时,父亲告诉女儿: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
人世浮沉爱常存源于亲历的童年回忆录真实感人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
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
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
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影片中的粉兔子,已经不仅仅是安娜在流亡路上屡屡牵挂的玩具,更象征着那消亡的安稳童年、逝去的和平生活、回不去的故土家乡。
尽管童年的生活充满窘迫、逃亡的路上充满告别,但影片苦而不悲、哀而不伤,全家生活艰难但能看到希望,身处动荡但终究没有离散。
正如许多观众所说,《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是经典教科书般的童年回忆录、是二战影片不同视角的温暖补充、是带有特殊性但让人共情的群体回忆、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电影版温情释义……
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执导,天才童星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以及实力派演员奥利弗·马苏奇、卡拉·朱里等主演。
影片由德国夏屋电影制作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译制,通过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专线发行,由欢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推广,欢喜首映提供媒体支持,将于2022年12月16日正式上映。
孩子在三岁的时候换了一个幼儿园,对一个刚熟悉了不久的环境,又得去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明显的感到不安!
9岁孩子,在逃亡路上表现出的除了新奇,还有越来越明显的不安。
粉色兔子是她安全感的一部分!
庆幸她有这样好的父母,一直告诉他要用感恩的心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一路颠沛流离,好在一家人始终在一起,这份安全感,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流亡的生活不是童话,平淡才是真实。没有元首也没有粉兔子,但一家人幸而拥有彼此。小女主好灵啊~
时代背景下的痛苦,因为一家子的紧密连接而不至于太过于悲痛,淡淡的忧伤也有温馨,角度挺好的。就是感觉电影的节奏把握有点问题啊,一些桥段比较俗套,结局挺喜欢,一直在路上但仍有希望。#上海百丽宫影城
角度很另类啊,故事也有点意思。
粉红兔子其实并没有被偷走,它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保护着安娜一家。不停的道别和逃亡算什么,一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才是真。
没有战争镜头的二战电影
希特勒上台堪比华夏衣冠南渡,文化断层注定了日耳曼的失败。
平安抵达实在太好了
平庸到无话可说
个人认为,这部比起同题材的JOJO要好很多,没有过多的煽情,没有明星加持的表演都是非常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德语环境下变得更加真实,尤其是还是根据真实事件和人物经历改编的故事,在很多的转折上不缺乏逻辑,拍得挺不错的。
用孩子的视角表现战争来临时一家人的辗转流离,艰苦但温情不减,一个镜头,男主明明连房租都交不出了,在看到妻子面对蛋糕店橱窗的眼神时,毅然进去为妻子买了一块蛋糕,坐在一起享用,几次家人之间的亲情流转,都仿佛龟裂土地上开出的一朵花
元首偷走了我的粉兔子,但偷不走我的家
尽管再也没有和自己的粉兔子相聚,比起自己的同胞,安娜(亦或说是原小说作者朱迪斯一家)的际遇已相当幸运。带着孩童纯真的视角,影片将政治的腥风血雨放置在极远处,每次令人心碎的告别,也都转换成一句轻轻的“再见”。如此处理当然是对待历史的一种态度,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但叙事、表演、调度都勉强及格,并无令人印象深刻之处。
好在哪?就因为有阿尔卑斯山和塞纳河么?
平平无奇德国犹太文化贵族流亡记
故事呢?
镜头和叙事手法都非常舒服,故事本身很平淡,很私人化,结尾的真人记录和片尾曲的回味冲击比较大。
很平淡的传记片,加上犹太的苦情就让大多数人高潮了
配乐和摄影很好
漂泊的犹太人,以一种较为岁月静好的视角来展现一代人的童年往事与战争记忆。它是动乱的大时代里个人的小确幸,反思和控诉都是隔靴搔痒。
大概是女性化过于细腻的视角,没有太多感觉,埃菲尔铁塔上放气球很浪漫。还是更喜欢《一袋弹子》《乔乔的异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