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幽灵战队

Ghost Machine,幽灵部队

主演:肖恩·法瑞斯,瑞切尔·泰勒,理查德·多默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幽灵战队》剧照

幽灵战队 剧照 NO.1幽灵战队 剧照 NO.2幽灵战队 剧照 NO.3幽灵战队 剧照 NO.4幽灵战队 剧照 NO.5幽灵战队 剧照 NO.6幽灵战队 剧照 NO.13幽灵战队 剧照 NO.14幽灵战队 剧照 NO.15幽灵战队 剧照 NO.16幽灵战队 剧照 NO.17幽灵战队 剧照 NO.18幽灵战队 剧照 NO.19幽灵战队 剧照 NO.20

《幽灵战队》剧情介绍

幽灵战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一套趋近真实的模拟系统得到开发,参加者进入模拟系统后仿佛身临其境。系统开发者汤姆·福特(西恩·菲利斯 Sean Faris 饰)及伙伴们不断对其升级,更与军方积极合作,进行实景反恐演练。 某晚,汤姆和另外两名伙伴将系统布置在一座废弃的监狱内,此前,这座隶属于英国政府的监狱曾被用来拷问与911事件有关的恐怖分子,此地阴森恐怖的气氛正好符合汤姆他们的需求。这群充满童心的大男孩进入系统,与虚拟的恐怖分子展开对抗。然而随着游戏的进行,一些原本系统中并不存在的情节开始出现。受到欲望的趋势,这群年轻人耽于声色暴力之中,并未对反常状况引起警觉,殊不知危险正悄悄向他们逼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嫂子·嫂子危情24小时鱼缸加州寻找刘三姐一不小心恋爱了葵德川三代幸福的小杨屯回到家乡烤肉店战国蜂螫致命学园爱丽丝破事精英第二季无迹可寻目击证人再见,我的王后我思,故我行凶火爸爸,我听话了奇幻精灵事件簿莱斯博丹的《科西嘉岛的恩奎特》最后的99天偶像宣言像童话一样一路向爱蓝色时分摇滚巨星孟来财传奇妖术神警郝万忠活了100天的鳄鱼

《幽灵战队》长篇影评

 1 ) 国家意志和个人财产

一口气把所有的影评看完,发现居然没有人聚焦到国家意志(国家利益)和个人财产的关系上来。

电影传达的价值观除了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曾经经历过纳粹的国家应该如何正视历史,还有一个层面是“美国的法律保护个人财产”。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当代西方标榜的最重要的价值观。

如今,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细则为“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我不清楚奥地利有没有类似的关于私人财产和公共利益的法律。

看片中的裁决结果,我猜怕是没有。

因为女主太太国籍的变化,导致了一幅本该属于奥地利的文化遗产易国,对于已经失落了文化的奥地利人来说,恐怕是丧宝之痛。

而对于美国这个现代经济中心,一幅名画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旅游业的繁荣,艺术中心的地位重塑,更是外交尊严上的胜利,国家形象的塑造。

1.35亿美元的拍卖价是后话,我能想象在奥地利政府面对国宝商业竞拍时的无力抗争。

这使我联想到同样从我国流出的、本该属于华夏大地文化遗产的文物流落他乡,多少是文物贩子非法走私的,又有多少是强取豪夺的,那些打不完的官司如果放在美帝,不知能不能打赢。

好在如今经济上的崛起使得不少国宝被中国藏家或是机构排得,得以重回祖国,不少机构也在通过国际仲裁手段寻得遗落他乡的文物。

和此片上映差不多同时上演的还有福建肉身佛的跨国起诉,我国要求荷兰藏家归还此国宝。

仿佛和此片上映形成了某种默契。

奥地利一如《昨日的世界》一般在昔日的文化光辉中式微,同样的,它也因为抛弃了曾经的国民而受到了惩罚。

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帝用包容的态度拥抱了世界各地、各个民族的优秀的子民,也得到了来自“难民”的馈赠。

都说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欧洲倒退了100年,而美国却是最大的受益者。

如今看来二战已经过去了快80年,美国仍然在受益。

 2 ) 其实不过是自私自利的庸人

New York Times -- Klimts Go to Market; Museums Hold Their BreathBy MICHAEL KIMMELMAN SEPT. 19, 2006How sad — if unsurprising — to hear that the heirs of Ferdinand and Adele Bloch-Bauer are indeed cashing in, as planned, and selling four Klimts at Christie’s in November. A story about justice and redemption after the Holocaust has devolved into yet another tale of the crazy, intoxicating art market.Wouldn’t it have been remarkable (I’m just dreaming here) if the heirs had decided instead to donate one or more of the paintings to a public institution? Or, failing that, to negotiate a private sale to a museum at a price below the auction house estimates of $15 million to $60 million?To back up: Ferdinand Bloch-Bauer, a wealthy Jewish industrialist in Vienna, commissioned Gustav Klimt to paint his wife, Adele, in 1907, and again in 1913. The family also acquired three Klimt landscapes. Adele died at 43, in 1925, of meningitis. Public-spirited, she wanted her art to go to Austria.But then the Nazis came to power. They seized the Bloch-Bauer collection along with everything else the family owned. Ferdinand fled Vienna. He died in Zurich in 1946. For decades the Austrian government insisted that it had acquired the Klimts legally. The case went to court. In January the heirs won. They were led by Maria Altmann, Ferdinand’s niece, now 90 and living in Los Angeles. Her lawyer was Randall Schoenberg, the grandson of another Hollywood exile, Arnold Schoenberg.In April, Mrs. Altmann lent the five recovered Klimts to 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saying the works would probably be put up for sale. In June, the billionaire collector Ronald Lauder bought the early portrait of Adele for $135 million on behalf of the Neue Galerie, his museum of German and Austrian art on the Upper East Side. Auction houses jockeyed to sell the other pictures. Since July all five Klimts have been on view at Mr. Lauder’s museum, where they remain through Oct. 9.It is of course only sane that Adele and Ferdinand’s heirs seek to capitalize on a booming market, even as they might, in a more perfect world, have been altruistic too. The wall label for Mr. Lauder’s portrait of Adele at the Neue Galerie is curious: “This acquisition made available in part through the generosity of the heirs of the Estates of Ferdinand and Adele Bloch-Bauer.”What exactly does that mean? Mr. Lauder was generous in paying a fortune for the picture. There might be some generosity ascribed to the heirs in lending the paintings to 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and the Neue Galerie, were it not for the fact that the museums provided presale publicity of a sort that no auction house could organize. These museums added their prestige to the value of the collection, kindling interest in the artist and in Adele, in the intellectual salons of turn-of-the-century Vienna, in the notion of historical rectitude.In retrospect it may yet come to seem a pity that the Austrians declined to buy all five works for about the same amount that Mr. Lauder paid for Adele, saying the price was too high. At least the works would all have remained on public view. Over the years they had become — in particular Mr. Lauder’s Adele — civic landmarks and tourist attractions in Vienna.They might become landmarks in Los Angeles or New York or some other city, where a museum could display them with the Bloch-Bauer name properly attached. But how well any public instit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abroad, will be able to compete at Christie’s is an open question.Among the Klimts, the second portrait of Adele has its charms and the highest estimate. At half the estimate, a forest scene of birch trees is the real gem, and a bargain at $20 million: an Edenic mix of sharp realism and Pointillist dots receding into deep space. While Picasso acquainted himself with African art a century ago, Klimt was visiting Ravenna and admiring the mosaics. In “primitivism,” the artist’s modernism found a way to the future.How refreshing this story would have been had the Bloch-Bauers conceived a way to ensure that that birch landscape, say, ended up in public hands. In so doing they would have earned not just public sympathy for their family’s struggle but also an enduring share of public gratitude. They would have underscored the righteousness of their battle for restitution and in the process made clear that art, even in these money-mad days, isn’t only about money.Heck, they would even have gotten a tax break.Follow-upAdele Bloch-Bauer II was subsequently sold in 2016 to an unidentified Chinese buyer for $150 million, destined for his private museum.

 3 ) 美帝是各种正义

艺术品归还的故事,纳粹抢走了名画,战争结束后,艺术品被奥地利政府占为己有,男主作为正义律师帮助年老的女主和奥地利政府打官司。

男主主要的情感是想起自己的外公外婆 那一辈的悲惨遭遇,女主的情感是回想那段艰难岁月,又想起自己逃亡后,留下的父母辈纳粹迫害,而如今纳粹已亡,但正义和公平却迟迟不能到来。

基本上就是说这些,算是美帝鹰酱的主旋律电影吧,反正奥地利是躺枪了,美帝是各种正义。

 4 ) 很久没写长评了,写长评,因为这是部好片

不认同很多人所说的煽情,这只是片子的升华,为了表现玛利亚的回忆,表现“将记忆留在心中”玛利亚的初衷,也显示了玛利亚对抗整个国家的胜利。

片中其实许多细节很值得回味,例如第一次,玛利亚擦了下兰道的眼镜,表现了她对兰道的关怀,这是一个很值得回味的镜头,因为那时候的兰道几乎是愤怒的甩下了手中的餐巾纸。

然而第二次,玛利亚擦拭兰道西装上的巧克力时,兰道终于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仔细回想可以发现,第一次兰道是想为了钱而帮助玛利亚,第二次的时候,说明兰道已经对这位永远保持善良和小孩子气的玛利亚产生了感情,对这个单独对抗整个国家的女人产生了敬意,也对自己的root对千千万万个被纳粹夺取艺术品的人们产生了共鸣,因为这次的胜利不是一个人的胜利,而是对艺术的尊重,对纳粹罪行的反思。

海伦米伦和梅姨一样,有着比同龄女演员更深的造诣,我想如果让梅姨饰演此片,肯定又会被她那忽闪忽暗的大眼睛所分神,然而海伦米伦,却将这个度控制的很到位,无论是发呆回忆回到现实的迟钝,还是包含深情的凝望,你无法确定她眼里的泪水,但是你能感受到她心理的波澜。

海伦米伦真的将一个有着贵族气息的女人演出了贵族的味道,将一个内心善良的老奶奶,演出了老人独特的气质和真实的感触,这点不是很多女演员能够做到的。

瑞恩雷诺茨演的是自己从未饰演过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至少这点还是演的很到位。

饰演兰道时,有一点很重要。

如果找到其他人说不定演出的又是好莱坞式的胜利,又是一堆煽情的语气,但是至少瑞恩没有破坏整部片子平和的氛围,倒是在歌剧院听自己爷爷的演出时,可以将诡异的微笑改成呆呆的凝视可能会更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塔提阿娜·玛斯拉尼饰演的年轻玛利亚,在片中的饰演同样十分精彩,最后几分钟与父母告别的落泪完全戳中我的泪点。

另外,阿黛尔的饰演者也真的是把我惊艳到了。

片中的演员保持着极高的水准,但是有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例如玛利亚最终只身来到奥地利,可以多多刻画下那时候她的心理。

总之本片的故事本身与钢琴家等电影一样,利用一件物品或者一种象征,揭露纳粹的最新,宣扬人性的善,最后一幕的升华,其实特别到位,海伦米勒的每一次露镜,你都能从满是皱纹的脸上读出不一样的感情,我想这就是老戏骨的魅力。

 5 ) 题材厚重而意味深远,人物情感饱满而细腻精准

总的来说,《金衣女人》是一部优秀的电影,题材上画作的背景与女主角的玛利亚的回忆引出了残酷而血腥的二战,发人深省;同时这部电影结构合理,现在线与回忆线的交织都恰到好处,不会让观影人产生错乱感,节奏也把握恰当,不拖沓,看似枯燥的诉讼案也因为加上了主人公丰富的情感的滋润而显得饱满生动。

而演员方面,大牌云集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看点,老戏骨海伦米伦也表现极佳,把女主人公情感上的起伏,内心的矛盾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演律师的瑞恩·雷诺兹虽然演技上不如海伦米伦那么老道,但也是比较符合人物形象的。

不得不说,女主角玛利亚的舅母的扮演者安婕·特拉乌真的很美,比《金衣女人》的画中人更美。

 6 ) 金衣女人

又名《名画的控诉》,又是一部同二战纳粹有关的电影,这个题材有拍不完的故事叫人百看不厌。

从艺术品归还的角度来体现德国纳粹带给人们的伤害和影响深远,不失是个好题材。

两位主角也是演技精湛,女主演一套又一套的衣服让人养眼,既庄重又美丽大方,她曾经演过英女王。

男主角是演绿灯侠的那位,好像演他太太的是靓汤第二任妻子。

电影以回忆的形式来叙述故事的发展,过去与现在时间交替出现,时间轴非常清晰。

通过一个并不是女主角的美丽女人的画像告诉我们,二战纳粹的伤害波及的并不只是一代又一代人,还有国家与受难者后代之间的利益交涉,每每提起她又是一次对受害者家属们心灵考验。

整个维也纳真是个艺术之都,能画会唱的比比皆是,这也更让人替这些受害于二战中的艺术家,艺术品无不扼腕痛惜。

除此之外,本片还赋予一些驰骋在职场上又富有理想的打工者们一些正能量。

对于有理想并执著追求的人来说,要有信念坚持下去并付出努力,在家人的支持下,勇敢面对困难,最终能得到完胜。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英语纯正又极生活化,想通过看电影学英语的朋友,这是个好渠道。

同时穿插着不少德语,也是一些并不难的用语,同样也适合德语爱好者。

 7 ) 三次元完胜二次元~

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不一定高于生活。

看完电影去网上查了一下,可以确定真实的历史版本一定要比电影演绎的复杂和精彩得多。

Maria所作所为是她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她就一定要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处处以君子之道完成她的收复计划;奥方犯错在前,活该被打脸,虽然处心积虑处处阻挠,但也不可能像电影中一水儿的恶人像。

黑白在三次元并不总像二次元中那么分明,这也是它的迷人之处。

以下几个槽点根据德/英文wiki整理(当然wiki也不一定都正确):1. 胜诉之后……电影版本:维也纳美术馆馆长立刻开始低声下四地求女主把画卖给奥方,被女主呵斥而愤然离去;事实正好相反:Maria主动提出向奥方出售这五幅画,但是一、是在勋贝格律师驳回了奥方想长期租借《金衣女人》的请求(太狠啦);二、Maria还给了奥方提供了一个后门,即允许他们有权不用和其他美国买家竞价,提前购买。

但前提条件是买家不能是私人,得是博物馆或者画廊,因为Maria希望这些画能一直停留在公众的视野中;三、Maria为五幅画开价3亿美元,奥地利美术馆太穷,才让这五幅画永远的离开了奥地利的领土(国家画廊没钱哪里都一样,高价艺术品收购几乎全是私人行为,Altmann女士你太腹黑)。

2. 2006年回美国后Maria相继把五幅画卖出,共卖了3亿多美元。

但是并非向Maria之前所希望的一样,这五幅中的四幅全都入了私人收藏,不对公众开放。

唯一收藏到画廊中的就是那幅《金衣女人》,它以1亿3千5百万美元创下了当时最高艺术品成交记录(现在也应该能进入前十)。

收购它的富二代叫Ronald S. Lauder,雅诗兰黛的儿子,从此这幅画成了兰黛先生在1968年建立的纽约新画廊(Neue Galerie New York)的镇馆之宝。

注意这个画廊起了一个德文名字,因为其收藏仅仅涉及20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的画家。

另外,兰黛先生的祖上(爷爷奶奶辈)也是逃难到美国的犹太人。

3. 通过卖画可以说Maria已经富甲一方了,但是还没完,还记得电影里她姑父开了一个制糖工厂吗?

(电影里纳粹抄家的时候的借口就是这个制糖工厂偷税漏税)这个制糖工厂当年在瑞士银行存有股票,后来在纳粹的压力下贱卖给了别人。

这笔钱后来也被追讨过来了,大约是2亿5千万美元:)电影极力塑造了一种个人和国家的对抗,以及美国的法制精神完胜欧洲昔日的老大。

但其实背后是美国自二战结束之后,中兴的犹太籍上流社会对欧洲的清算的集体行为。

这些清算除了涉及艺术品归还以外,还包括美国对瑞士银行的围剿。

瑞士在二战中保持中立,但各大银行均和纳粹合作密切。

战后美国一直咬住瑞士银行不放,要求他们做整体清算,尤其是清算账户中的受害犹太人的无主财产。

随着1991年瑞士员工的泄密,最终导致瑞士以赔款12.5亿美元而惨败。

当然,这样种种的清算做无可厚非,但背后支持他们的不是道德良心而是无比强大的国力。

当年有无数犹太人逃向世界各地,但没见任何其他国家卷土重来对德奥瑞进行清算。

这里,人们可以看见的仅仅是Maria Altmann一个例子,一个犹太人追回了当年自己家的财产。

但是还有多少犹太人,死去了,追讨不回来了。

而且纵观历史,有多少战争中趁火打劫,我们,中国人,对内对外何谈追讨?!

 8 ) 《金衣女人》-这是一场拯救!

本是一个想放松的夜晚,挑了这部电影来看。

看之前忍着没有看剧情和评论,一路看下来,才发现,这部电影也是在讲二战。

二战题材的电影太多了,看多了每次都会积攒很大勇气才能打开一部。

《辛特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桂河大桥》、《铁路劳工》、《钢琴师》……每一部电影的名字,都会让我想起观影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衣衫褴褛的犹太人、浓密的黑烟、黑白相间的条纹衣……每一份回忆都伴随着一次心悸。

凡是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斗争,大多是通过和平的方式。

甘地采取非暴力的绝食,最终取得了印度独立。

《我有一个梦想》号召黑人们用爱来化解狠。

同样,犹太人为了得到耶路撒冷,为了建立以色列——上帝的应许之地,他们也放弃了恨,不再以受害者的身份接受世界的怜悯,而是站立起来,用自己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

因此,在看到这部比较另类一些的二战题材影片时,我就想到了这些。

片中的女主角不断强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这是他们这一代受害者的心里,也是在经历灾难之后的人们那一点点的希望。

其实过去怎么能那么轻易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怎么能当做没有发生,“let it go”,只是一句美好的愿望。

写影评之前,还有两点想多说一些。

第一点,犹太人。

最近在看《为你,耶路撒冷》这本书。

书比较枯燥,看的也很慢,边看边了解了些犹太人和以色列建国的故事。

大部分是发生在二战之后,被迫害的犹太人为了拥有自己的国家而努力。

“君子无罪怀璧有责”,当我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犹太人。

对于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来生存的犹太人,自然成为了欧洲人的众矢之的。

犹太人有着聪明的头脑,却在几千年李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土地。

他们善于理财,往往是最富有的人群;他们热爱艺术,有过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自成一体,散落各地、几千年的分隔、说着不同语言的犹太人居然还能够走到一起,共同建立国家。

黝黑的头发、消瘦的身材、笔挺的大鼻梁、苍白的皮肤,这都成了犹太人的典型特征。

当希特勒吹捧雅利安人高贵的时候,刻意贬低诋毁犹太人,而在欧洲很多国家、很多人心中引起共鸣,这种歧视心理其实已经根深蒂固。

影片中,纳粹进入奥地利的时候,很多人拿着旗子夹道欢迎便是最好的佐证。

第二点,奥地利。

熟悉奥地利还是源于《茜茜公主》,美丽的茜茜公主,美丽的皇家爱情故事。

《茜茜公主》影片中的浪漫和美好掩饰不了茜茜公主婚后痛苦的感情历程、大半生的孤身生活。

就像茜茜公主的人生历程,奥地利也是如此。

表面的光鲜,私底下则是残酷和隐忍。

作为二战期间最早被德国占领的国家,他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并不亚于德国。

该片中没有可以描述迫害的情景,却通过偶然一瞥到的景象让人颤抖。

介绍完前因,就来说后果。

战争的残酷性并不仅仅表现在战场上和战争期间死去的人们,它的残酷会延续到战后很多年。

即便是苟延残喘活下来的人们,如何开始新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个难题。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葬礼,却在玛利亚•阿特曼轻松调侃的致辞里变得轻松而温馨。

玛利亚着装优雅、举止娴静,是个典型的贵族女性。

如果不是在片中徐徐展开的战时迫害,根本不敢相信这样一个乐观自信的女人背后竟是如此血泪史。

时隔近50年,玛利亚在妹妹去世后鼓起勇气想要索回属于自己家族的名画,其中更有一幅是挚爱的舅母的画像。

舅母Adele的画像被奥地利人深深热爱,他们称之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

而她所找的律师,兰道•索德伯格(以伯格结尾的姓氏都是典型的犹太姓氏),也是奥地利受迫害的犹太人后裔,只是在美国久远的安逸生活让年轻的兰道体会不到曾经的残酷。

这是一个以名画归属案件贯穿始终的故事,案件本身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案件诉讼过程中,各方所具有代表性的人们的反应和思路的变迁。

作为玛利亚,她以一种复杂的心理回到了奥地利,回到了多年前被迫离开的故乡。

现在的奥地利金光闪耀,就像是一幅幅动态的油画。

光洁的石子路面、历经战争却毫无损伤的美丽建筑、安逸的生活,现在生活的美好和黑白两色的过去更成了鲜明对比。

玛利亚在美国生活的时候其实从未释怀,她的家人被迫害,她的生活被切割两半。

在她第一次回到奥地利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愤怒而又悲伤的,这一次历程更像是一次朝圣,一次放下,“let the past past”。

电影的前半段几乎就是玛利亚个人生平的讲解,从她一人的视觉来描述战时和战后。

兰道,作为玛利亚的律师,他的身份也颇为复杂。

祖父是著名的作曲家,而在他出生之前祖父就去世了,他对于索德伯格这个姓氏并无太多感情,对于旁人对祖父、父亲的称赞也没有太过激动。

他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早已是美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战争离他太过遥远。

他接手这个案子的初衷紧紧是处于金钱的目的。

而在奥地利的一次短暂行程,在纪念馆前摩挲亲人名字的时候,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被唤醒,七尺男儿藏在公用卫生间里用手捶墙,痛哭流涕。

这一瞬间的感情改变了他整个人生。

他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玛利亚的案件中,虽然也有金钱的驱动,但更多的,是他对于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过去的一点点救赎。

正如我最近所写的几篇影评,“giving is better than receiving”。

很多时候,给予者的收获远大于自己的给予。

兰道在整个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不仅成为这一类案件的领头人,更是成为两国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

案件的成功,不仅唤醒了奥地利人的自我反省、成为美国一次成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也为兰道带来了事业的蓬勃发展。

专注一点,终有所得。

反派。

似乎影片中没有什么反派,除了穷凶极恶的纳粹。

然后细细咀嚼,影片也在控诉旁观纳粹罪行的普通人。

他们或在玛利亚艰难的逃离途中制造障碍,或是围观其他人对于犹太人的恶意侮辱。

影片始终没有出现血腥的、残忍的场面,然后正是普通人的冷漠让我们更觉心寒。

当看到犹太人被迫写下“jews”的时候,当看到成年犹太人被当众剪下两边鬓角的头发(犹太教义里,神不允许他们剪掉鬓角的头发),围观者饶有兴致的观看,哄堂大笑的背后是多么冷酷和残忍的心情。

影片中,美景宫的管理者和奥地利文化局的领导,就是这样的普通人。

他们没有经历战争,然而却在战后披着伪善的外套进一步对犹太人进行迫害。

鼓起勇气来面对历史的犹太人,却有很多会在这种残酷和冷漠之前被迫放弃。

这次艺术品追讨过程,其实是很多人的一次拯救,和平年代重新审视战争的过错,在不断前行中纠正自己的偏差。

艺术品的成功归还,这过程中有多少人得到了拯救,影片没有讲,但我相信答案是很多。

救赎。

玛利亚和兰道的奥地利之行,遇到了热心的当地人。

他的父亲曾是一名纳粹,他的一生都在为父亲救赎,都在努力帮助受过纳粹迫害的人们。

正义。

片中有两次庭审,一次是《唐顿庄园》里伯爵夫人所贡献,一次是在最高法院里的精彩审理。

正义与否,因为是美国人自己贴金的一部影片,不过多论述,但也代表了大部分和平时代的人们的心理,战争总是要有偿还的。

东拉西扯写了这么多,可是心里想说的话却还是没有提到。

在这场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了,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背负枷锁活在人世。

对于生命的迫害是一种伤害,对于美好艺术的践踏和盗窃又是一种伤害,而在盗窃后拒不悔改更是一种伤害。

生命值得尊敬,而美好的艺术则会跨越时间和空间,永久流传在人们心中,艺术的生命更是值得让人为之奋斗和敬仰。

 9 ) 讨回的艺术,讨不回的债——电影《Woman in Gold》故事背景与影片漫谈

先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曾经无限繁荣的,一战前的欧洲。

在斯蒂芬·茨威格笔下的《昨日的世界》中,详实的描绘了这个逐渐陨落的帝国和他的艺术心脏:维也纳。

2014年,导演韦斯·安德森致敬茨威格的作品《布达佩斯大饭店》已经为我们揭开了犹太民族流亡史的一角,而这次我们的故事依然和这个伟大而又脆弱的民族息息相关。

正如茨威格描述的生活在维也纳的大多犹太家庭一样,这里的犹太商人们家族关系紧密,工作勤奋,事业不断延伸到各行各业。

但是到了子孙的层面,他们则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从事律师,音乐,艺术等行业,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品味的阶级。

而真实历史中就有这样一对兄弟家族,1901年哥哥斐迪南与银行家的女儿阿黛尔结婚,1907年他出资由当时43岁已享誉欧洲的维也纳著名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为25岁的阿黛尔创作了这幅——被后世誉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画像 I 》。

这幅作品克里姆特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期间也有很多关于他和阿黛尔的传闻,阿黛尔也成为他三个最喜爱的模特之一,其余还有他的妻子与另一位红发女性。

更多关于克里姆特和他的作品介绍可参考《小顾聊绘画II》——黄金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当时的阿黛尔可谓是上流社会的宠儿,在后人的记忆中,她时而穿着白色宽松长衣,带着金制烟斗四处游逸,时而一袭黑色雍容华贵,坐在大宅的客厅中与音乐家,剧作家,艺术家们高谈阔论。

画作中的阿黛尔没有幸福的微笑,而是略显忧郁,她一直没有孩子,并伴有头疼症,脆弱而美丽,据说画中的双手弯曲是因为她有一根手指残疾,不时需要掩饰。

评论家们认为这幅黄金画作象征了维也纳艺术的鼎盛时期。

正如茨威格本人成年后更向往法国巴黎的自由气息一样,维也纳的古典辉宏气质需要新鲜的血液,而克里姆特就像巴黎的印象派开拓者们一样,在维也纳创建了自己的分离派。

作为维也纳金色大厅黄金雕刻师的儿子,克里姆特把装饰艺术和传统画作结合的毫无违和感,他的艺术时至今日,仍然是摩登的。

时隔五年之后,也就是1912年,克里姆特又为阿黛尔创作了一幅他的风格转型之作《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画像 II 》,没有了繁复的金饰,由异域风情的东方图案和色彩代替。

这两幅肖像加上另外三幅风景画,成为斐迪南家族收藏的克里姆特五幅珍贵作品。

1918年克里姆特死于中风和肺炎,不久后阿黛尔在1923年留下遗书愿丈夫在她死后,将克里姆特的画作捐献给奥地利国家美术馆,希望这些作品可以对公众展出。

1925年,阿黛尔去世后,斐迪南一直把这几幅画陈列在她的卧室,直到德国吞并奥地利时,被纳粹士兵从他们临近歌剧院的连排别墅中抢走,后来为忽略画作与犹太人的关联,改名为《Woman in Gold》。

玛瑞亚·奥特曼的父亲是斐迪南的兄弟,由于阿黛尔和斐迪南一直没有孩子,他们两家人时常生活在一起。

阿黛尔晚期身体一直欠佳,最终未能出席玛瑞亚的婚礼,斐迪南随妻子遗愿,将她最爱的画作中那条昂贵的钻石项链送给玛瑞亚作为结婚礼物,孩童时期的玛瑞亚与姨妈阿黛尔走得很近。

然而随着教堂的钟声伴着德国纳粹吞并奥地利的庆典,使得维也纳城内的犹太人民岌岌可危,玛瑞亚和刚刚结婚不久的丈夫,一名歌剧演唱家,匆忙逃离了自己的家乡,前往美国加州洛杉矶。

家族成员从此四散分离,她终生未再见过自己的父母,姨夫斐迪南当时远在瑞士,而她唯一的姐姐有幸比她先一步落脚美国。

60年风雨过后,在玛瑞亚的记忆中,拉着Stradivari大提琴的父亲、半个维也纳名人参加的婚礼、姨夫家周日的餐会并欣赏克里姆特的画作,这些往事她已不愿再想起,奥地利更是她再也不愿回去的家乡。

直到姐姐的葬礼后,玛瑞亚从姐姐的遗物和书信中,发现了姨夫的遗嘱,作为画作购买人的姨夫正式将五幅艺术品留给家族的孩子们。

而玛瑞亚是当时唯一还健在的家族继承人。

虽然当时那五幅艺术品早已合法的归属奥地利国家美术馆。

但是1998年,奥地利修订了有关二战时期被掠财产的法律条例,陆续有组织开始协助曾受迫害的犹太人讨回自己的财产。

这个名为Restitution的行动,鼓舞了玛瑞亚,82岁的她开始为家族遗产奔波。

她找来了朋友的儿子兰多尔·勋伯格,一名初出茅庐的律师,一个同样祖父母死于二战,逃难美国的犹太后裔。

1999年奥地利政府以阿黛尔遗书为由,正式拒绝归还五幅克里姆特的画作。

玛瑞亚和她的律师努力起诉奥地利政府,还争取了美国最高法院审理本案,直到2004年,他们转而申请独立仲裁,三位奥地利专家终于做出:五幅画作应悉数归还的裁决。

2006年,洛杉矶迎来了这五幅无价珍品。

数月后,玛瑞亚拍卖了其中三幅,总额近3亿美元,最终《阿黛尔肖像》被一位据说在孩提时代曾目睹阿黛尔芳容的富商罗纳德·劳德以1.3亿美元拍下,如今陈列在他曼哈顿的画廊Neue Galerie 中。

而玛瑞亚·奥特曼于2011年离世,享年94岁。

这部依托真人真事改变的同名电影,官方译为《金衣女人》,于4月3日刚刚在北美上映,周五首映当日可谓满场的银发老人,不知其中又有多少犹太后裔。

影片的这两位主演我们实在太过熟悉,饰演玛瑞亚的海伦·米伦,她凭借《女王》中的出色演绎,问鼎第79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这一次她饰演的老年玛瑞亚,时而幽默诙谐……时而犹豫悲伤……时而坚强笃定……而瑞安·雷诺兹,在他转入正剧的路途中又迈进了一步,虽然还是一张受欺负的脸。

他从一个典型的二代移民,对家族过往只停留在儿时的童话故事,甚至会问玛瑞亚,为什么过去的事情,不能就让它过去。

而玛瑞亚的经历和信念,将他代入了历史与家族的洪流,在这里他拾起了他不应该忘记的情感和责任。

最终在没人认为能赢的案子上,将奥地利政府诉上法庭,帮助玛瑞亚赢得了胜利。

影片中还有一名德国纳粹后裔,由丹尼尔·布鲁赫饰演,他一直试图帮助玛瑞亚,也为弥补自己家人的过错。

整部电影从剧情骨架来看,其实是一部法律片,但是编剧和导演将剧情倒向玛瑞亚的回忆,更多的阐述家族与亲情。

从艺术品掠夺的角度重审纳粹,从家人分离的角度切入战争的迫害。

这也同时化解了一般人初看故事时感觉谁都会为了这笔巨额遗产而据理力争的猜疑。

只有真的了解玛瑞亚的经历和过往,我们才有权利评判。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这几张难得的笑容。

1. 玛瑞亚重返故乡的悲伤化解2. 玛瑞亚面对最终仲裁的坦然最后她鼓起勇气回到了故居别墅,仿佛回到了那个美满的家族,再次看到了姨妈的音容笑貌。

我们的“女王”和“绿灯侠”组合还是给观众带来不少惊喜,配合默契,挥洒自如。

随着电影的主旋律:法律主持正义和家族感情的继承,让电影四平八稳的落幕。

擅长翻拍真实故事的导演西蒙·柯蒂斯,2011年曾指导《我与梦露的一周》将演员米歇尔·威廉姆斯和肯尼思·布拉纳,送上第84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提名席位。

而当年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正是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获得者,饰演青年霍金的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

而这次在《Woman in Gold》中导演的妻子客串了一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

对她就是大家熟悉的《唐顿庄园》的英国国民媳妇~伊丽莎白·麦戈文~另外,与《我与梦露的一周》单线叙事不同的是,《Woman in Gold》里有大量的玛瑞亚的回忆部分,导演需要安排许多切入点,闪回玛瑞亚从儿时到年轻时的记忆,从睹物思人,空挡愣神,视角对换,到尾声的双线合并,玛瑞亚最终走入了自己的回忆中,重拾了那份家庭的欢乐。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原创配乐也有汉斯·季默的参与,这位凭借《星际穿越》获得最佳原创音乐的奥斯卡奖得主,为该片的感情线和泪点贡献不小。

最后谈谈我们能从这部,剧情已知,主旋律的催泪电影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不同?

第一:犹太上层社会图景正如茨威格笔下描述,他们谨慎经营,团结一致,涉猎多种艺术与收藏,纵然也有精明贪婪,阶级攀比,但是正如电影中的表现,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和家人要守护。

庞大殷实的家族,最终凋落为一个流落在美国的孩子,不由的令人唏嘘,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不少这样的悲剧故事。

第二:二战期间纳粹除了掠夺人命,也同样没有放过艺术品,犹太人家中的财产和收藏尽数被抢,至今的追回率是万分之一。

第三:一个被迫离开故土的流亡民族背负的比我想象的更多。

好啦,这次先到这里,相信不久应该就会有该片的资源下载,如果同样喜欢纪实类影片如《女王》《铁娘子》的你,相信也会喜欢这部电影带你走过的120分钟旅程~2015年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10 ) women in gold

WOMEN IN GOLD 2015 (有剧透)影片围绕玛利亚·阿特曼展开故事。

这个女人与律师兰道·索德伯格共事,他们一起努力采取法律行为,反对奥地利政府回收那些曾属于阿特曼的家人但却被纳粹夺走的艺术作品。

通过法律手段,夺回二战期间被掠走家传名画。

(来自百度百科)片子很沉重,战争的残酷,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不能被忘记。

看的我心塞塞的。

最后官司仲裁成功,我也很激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人的记忆越来越弱,战争,于我们而言,也许只是教科书里文字插图,只是纪录片里的黑白影像。

可是对于我们的祖辈,那却是活生生的记忆。

我们无法感同身受。

唯一能做的,不过是不要轻易忘记,不要让战争的惨痛教训被抛弃,让惨剧在未来重新上演。

女主Maria的气质真的很棒,全是透着优雅美丽的气息。

好喜欢这样的老太太--坚强豁达又偶尔调皮。

超喜欢她说的一段话:“We did our best...and that's what matters.The past is the past, and now we must let it go.”全片最感人的片段是在女主的回忆里,Maria的父母亲最后对她说“remember us”的时候,我眼睛都湿润了。

父母的爱真的深沉伟大。

《幽灵战队》短评

纳粹入侵奥地利 女主为保命 抛下父母 背井离乡 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再回到出生地 为了夺回那幅家族画 对别人来说那是价值连城 对她来说她只是看到了她婶婶 奥当局设下重重阻扰 幸而us 也许也只有us才能给任何人一个尝试的机会 历史不容忘记 需要公正 而公正是无价的 演员演技使影片更出色

8分钟前
  • 口饭dex是奇葩
  • 力荐

本来是看女王的,没想到惊现多只男神。有点菲洛梅娜的感觉,女王和瑞恩·雷诺兹化学反应十足。平铺直叙,煽情闪回加完美配乐。Ryan以后除了喜剧也多演这种喽。

12分钟前
  • 里皮
  • 推荐

流於簡化的二分法,奧地利被塑造得幾與納粹無異,美國/英語似乎比奧地利/德語高貴,然後幾個德國明星就出來串個無關緊要的小角色,2015.06.14@華山

15分钟前
  • 圓心
  • 较差

法律有什么用?说到底还是美国精神的胜利,电影将美国描绘的太美好,但如果这类案件只能在美国才会得到法院支持的话,美国的确是好。

19分钟前
  • mangojune
  • 还行

看老太太傲娇卖情怀是唯一的亮点,加一星;片子结尾说画被“留在美国”,其实是到手才几个月就被她在美国卖了,片子完全没有提,减一星。

21分钟前
  • fivestone
  • 还行

再也不愿回去的故乡

23分钟前
  • donger
  • 推荐

这么个题材,这么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拍得如此平庸如同中学生优秀期末作文,导演你怎么好意思;重返旧居的用心虽然平庸但是凭借情感本身打动了人,挠痒痒式催泪成功。

26分钟前
  • 两个猫
  • 较差

Know where you come from, and know where you go. 对Reynolds路人转粉。

30分钟前
  • 奥桑姆
  • 力荐

中规中矩的真实事件改编,女主气质太好了,时刻给我一种撒切尔夫人的感觉。

35分钟前
  • Stubborn
  • 还行

美。

37分钟前
  • raising_dawn
  • 还行

雷诺兹长了一张看了就让人难受的脸,还是面瘫,无怪乎《绿灯侠》会失败,我已经不会强迫自己去看评分高却吸引不了我的电影了。

38分钟前
  • 游走精灵
  • 较差

还行 无功无过讲了一个真实故事 主角都木有问题 在线 回忆贯穿其中 也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 打算免费时段去 neue galerie看一下真品 啧啧啧

43分钟前
  • MM✌🏼
  • 还行

要回东西是应该的,然而继承者老太太的处置也不见得高风亮节:最后一卖了之,也没有捐赠什么的。

45分钟前
  • 拐拐
  • 较差

尊重历史,严肃并且尊敬的!

50分钟前
  • L.L
  • 还行

看的时候觉得画里女人好美。当时klmt在巴黎的画展我为什么没去。。。

52分钟前
  • 茶杯里的猫。
  • 推荐

这届律师对比韩影的辩护人真的差远了。

57分钟前
  • tiggfdruifffju
  • 很差

与很多电影一样,这部电影也是现在线与回忆线相交织,回忆线方面,玛利亚的记忆,爱与恨,苦与乐,丰富了影片的动人感与厚重感。而现在线,两位主角玛利亚和兰迪性格上既有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也有惊人的相似:执拗,强势,内心柔软。而整场诉讼案,也既是国与国的诉讼,更是现在与历史的诉讼

58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选材不错,演员不错,其他比较平庸

1小时前
  • 小东邪
  • 还行

如果爱新觉罗的后人去了美国追走了故宫的珍藏 啧

1小时前
  • Benedictus VI
  • 力荐

平平淡淡,两主角间互动最是好

1小时前
  • 风铃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