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每个角色都那么可爱!
不只是说外形的形象,而且也是每个的性格,都不带重复,很互补呢,每个都很有自己的特点!
还是我喜欢的摇滚,我真的还蛮喜欢日摇的。
我喜欢他们练习吉他,我喜欢她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就为了更好的表演,我喜欢里面那个短暂的街头表演,太理想了,好乌托邦的场景啊。
而且里面的人生观,完全和我相符嘛!
只要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路上就一定会遇到伙伴的,而剧里也是这么发展的,简直是我心中的理想人生的呈现啊。
而且主角们还那么小,就做到了,我好妒忌。
画面太美好了,我也太幸福了555
今年看的第一部动画,先说我只看到第10集,并且不打算看完了。
主角小孤独是个“社恐”,既是人物特征也是这部作品的“笑点”来源,或许有人能共鸣吧,但也不是所有社恐都像小孤独那样的。
普遍意义上的社恐是害怕引起注意、拒绝成为焦点的人,而小孤独会背吉他上学,穿戴个性化的服饰,这一点上我很难认为她是社恐。
所以姑且认为她事实上是个开朗、积极的人,只是不巧被环境无视/霸凌了,而且她表达紧张情绪的方式如此夸张,社恐才不会这么干。。
那除去“社恐”这个噱头,就和普通芳文社没什么区别了。
有拿来和轻音比的,实话轻音过去很多年,或许现在看来已不够优秀,但情怀是无法被打败的,就算没有情怀这部也打不过。
还有人诟病演出过剩,其实我就是冲着这句评价才找来看的,都做动画了,当然是怎么异想天开怎么来啊。
但实际比较失望,我嫌导演视觉创意不足,大部分刻意的演出都是在拿“社恐”的刻板形象开涮,比起搞笑,冒犯更多吧?
想要触碰边缘人的心,这种程度远远不够,这片只会让我觉得青春美少女真不错。
除了主角,贝斯姐和店长的形象还算丰富,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有点含糊,既不废萌也不深刻,没有让人特别喜欢的。
其他没什么,姑且值得一看。
但如果这就是22年的最佳动画,我可能会附加一个意味不明的笑。
相熟的百合厨朋友很喜欢这部番剧,经常在朋友圈晒相关的周边。
耳濡目染之下,这部番剧也进了我这个前·二次元百合厨的待看清单里。
终于!
在23年的7月,我花了几个晚上把《孤独摇滚》看完了,并且想要通过这篇影评来分享下我的观后感。
简单的故事情节 《孤独摇滚》的故事情节挺简单的,就是主角后藤独作为一个社恐吉他手,因为一场偶遇而开始和另外三个少女组乐队、登台表演的故事。
这样看的话是不是和K-ON还蛮像的?
确实有点。
但是本作强调的东西和K-ON不太一样,首先是主角的社恐性格,其次是丰富的动画表现形式。
后藤独的“孤独” 毕竟是“孤独摇滚”,体现“孤独”当然很重要。
既然要讲社恐,那就要从各个方面的细节来刻画这样的主角。
可以看得出制作组在这方面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或者不如说制作组里的核心就是这样的人吧(笑,每个因为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制造的笑点和梗背后,不就是i人们“懂得都懂”的曾经的实际内心活动吗?
说到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就不得不提到本作丰富的表现手法了。
脑洞大开的制作组 说到这里我真的要好好夸夸制作组的想象力!
我觉得这部动画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制作组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密集的笑点和梗,3D动画、实景、各种各样的主题的小孤独的脑洞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天天四处乱飞的思绪,借用B站弹幕的一句话,制作组看起来“精神状态比我还不好”(笑纽带乐队的“摇滚” 同样,既然是“孤独摇滚”,那“摇滚”的部分也不能拉跨。
本作的音乐挺不错的,我个人蛮喜欢OP和山田凉的ED,姬友则是喜欢星座的那一首。
我觉得本作在音乐方面一个蛮有趣的地方是没有让主角当主唱,甚至伴唱也不是,完全专注突出她的吉他手个性,这蛮新颖的,不过这也很好地衬托了她社恐的性格就是了。
一些不吐不快的话 不得不说二次元轻百合番剧的大量受众还是男性,所以感觉制作组也是在“面向男性作画”,在这部作品里插入了不多不少足够让我,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感到不适的梗和画面:比如后藤独进入浴缸的背后视角,后藤独的隐藏巨乳设定,后藤独在跳起来合照的时候漏出内裤的梗之类的...只能说这些梗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娱乐某些男性观众吧。
(无奈结语 总的来说,还是很高兴在这个炎热的7月和这部有趣的番剧相遇了,我又继K-ON后再次喜欢上了贝斯手角色(没错就是池面的山田凉,希望这样有趣的全女番剧越来越多呀!
(某些梗可以不要跟着来就好了)
偶然看到一些评论观点是:孤独摇滚既不孤独也不摇滚。
1.孤独摇滚是bocchi the rock的翻译,bocchi是后藤一里的外号“小孤独”的音译,在标题为孤独摇滚的一话中,虹夏说小孤独的摇滚也就是孤独摇滚,所以这里的孤独是波奇的意思,而波奇叫小孤独是因为“她有社恐,表现得很孤独(从小孤僻,遇见乐队成员之前身边是没有朋友的)”。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孤独摇滚所说的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故事。
波奇有支持理解她的父母(并且家庭可以说是富裕了),有自己的实力吸引到的网络粉丝,有无恶意的同班同学,有互相鼓励的乐队,只是她有“社交恐惧症”,并没有发现,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我认为有些人因为标题而造成一些印象偏差,发现主人公其实并不“孤独”,未能引起共鸣。
而且这部番大致走向是轻松、生活、抽象玩梗,(个人认为)重点是乐队的成长和抽象的搞笑,后藤并不“惨淡”的背景也很合理了。
当然其实我不太认可“这就是社恐人的写照啊”的发言,虽然波奇的内心独白、幻想和举动是很贴切的,但是大部分人很少有她这样的条件吧。
我作为一个社恐,确实没有她那么强的吉他技艺,我并不会什么才艺,并且念书也是普通中流,也不能很帅气地临场发挥,遇到突发事件会着急手足无措,但波奇能做到,她在进步,她在克服自己的社恐,这很打动我。
2.对于音乐一切专业的事情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摇滚并不只有死核那种吧,jrock给我的感觉就是结束乐队所呈现给我的那样的。
作为性格健全且热爱社交的人,一开始是很难共情的,直到发现了这部作品有非常优秀的地方——故事没有过多描述社交障碍的解法,告别那种公益片的无聊叙事,而是带着问题与性格去不断发展故事。
我们在看的是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怎么带着这个社交障碍去做乐队,而不是她怎么沉浸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中。
大家和波奇建立联系是因为乐队这件事本身实践,并非她有病。
所以剧作中家人朋友的善意与关怀,无不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针对社恐人士的关怀与支援的理想环境。
例如乐队搭子没有过多评判波奇的负面特质,而是承认与接纳波奇,包括波奇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帮助波奇重新积极地定义与看待自己。
另外,导演在这方面有意地进行弱化并采用了幽默的表达,让社恐障碍在一些诙谐元素中变得可爱。
观看《孤独摇滚》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索一个这部动漫终将直面的问题:后藤一里(後藤 ひとり)的社恐人设究竟在何时能够得到一场完整的解构。
但随着第一季的正式完结,一切都在礼花掌声之间落幕。
片尾少女背起新购得的吉他,一如往常,向着远方孑然远去。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漫长的等待终究只是给予一个模糊的形象。
导演非常聪明地将角色在一次次画风异变的场景中隐去,而最后我们似乎都能在朦胧的性格图像之间将自己穿插而入,从而达到所谓的契合,并进一步将"波奇"塑造成一类群体的名片甚至是景点。
这确实是一种成功,毕竟当下,“社恐”所代表的人设确实能在广大群体内得到积极响应。
况且,我们对于一种个性的认可主要在于两点∶细节的处理以及个性的外延。
诚然,本作确实没有偏离预设的轨道,将后藤一里的怯懦嵌入每一段插曲与对白中。
每一次登上舞台的踌躇,每一次主动的搭话,每一次去留的迷惘,都是一场值得记录的节点。
此外,主角的社恐人格也在后续的歌曲创作中达成了合乎心意的外延,自然也成为推进情节的利器。
波奇酱的人格在一次次的锻炼之中获得解构,在众多人物的向内的影响之中获得自我的认同感。
恰好符合了大众预设的期待,也并未辜负本剧扣紧的主题。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然而反观回叙事本身,《孤独摇滚》解构“孤独”的过程却异常的漫长,过量的插入梗以及不重要的矛盾淡化了本剧的演映初衷,当它又回过头来拾起这个命题时,观众的注意点早已被撕扯得四分五裂。
利用喜剧的形式去解构固然无错,这毕竟也是一部Commercial Comic的选择,但既然你的命题已经指向了部分Target Audience,那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审视。
但这审视无关角色本身,而是一种对于角色透露问题的审视。
令人深表遗憾的是,后藤一里最后恰恰只是成为一个符号的人物,把自己的灵魂彻底丢失了。
她总是在责怪自己,但我们始终不理解她到底因何责怪,甚至她趋向病态的行为已经脱离了观众所能承受的阈值。
反观《BanG Dream! It's MyGO!!!!!》的情节刻画,在一次次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伤害与被伤害之中,我们能清晰地透过人物深层次的“传达”逐渐拼凑出不同个体呼应或排斥的内在。
在不断加剧的冲突之下,诞生了全剧的最高潮——「詩超絆」。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
BanG Dream! It's MyGO!!!!!(2023)而《孤独摇滚》的顺遂在葬送人物的过程中恰恰也葬送了自己的音乐,曲终人散,没有人还记得那个“孤独的蓝色星球”,但一定会为演奏者的热泪盈眶所打动。
不论它的创作初衷如何,为短视频所深刻影响的我们也逐渐习惯不同名词的解构,毕竟从广度来说,许多东西都是静止不变的,如同《葬送的芙莉莲》所呈现的那般。
而那些注定会改变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巨变。
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拒绝影像里的那些无效引导,反对层出不穷的「世另我」的谎言。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评分:2-/5影名:《孤独摇滚!
》(2022)
从小就很社恐,从小学到初中,朋友不超过一个巴掌。
上了高中之后觉得可以尝试社交,但是直到如今高三,手机里还是只用一个聊天软件,甚至打开软件常用联系人不超过5个。
全年下来线上聊天超过10句的算上家人亲戚不超过10个,每次想和人说话都要打一大串字草稿然后又删掉觉得不太合适。
非常的自卑非常的社恐,但同时又不肯承认自己就是这么黯淡的一个人,感觉真的和早期的波奇很像。
尝试过节庆晚会表演节目,但是发挥很烂被群嘲,初中还被拍成视频发到年级群社死,尝试过参加演讲比赛之类的,但是发挥也很烂,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五六天改了三四天的稿子,明明台下背的很流利了,上台之后就背了一半。
超低分被薄纱。
自那之后就再也没想参加过任何要在人前展示的活动了,遇到要录什么演讲视频或者自我介绍的时候都是能躲就躲。
总之参加集体活动肯定会出丑被嘲讽的那种,遇到陌生人也不是很敢搭话,看到朋友身边有其他人就不太敢上去突然插入话题,每次一到活动时间就去学校食堂一个人吃饭。
体育课上到一半就会偷偷溜到班上睡觉。
吃完晚饭一个人去买饮料,在贩卖机前面慢慢地把零钱投进去。
真的相当自闭,也很久没有接受过什么认同。
一年没和异性聊过几句天,跟班上的女同学借书都会被一堆男同学骂普信男是不是想吃天鹅肉。
和男生讲话经常被开玩笑,一般刚开始都不会反抗,然后大家放开了之后说的玩笑就会比较重,直到我自己主动退出话题。
经常装作很阳光的样子去学校,在座位上看书之类的,然后被骂说装文艺装熟。
没事的时候就看推理小说,想说话了就只好和周围人讲话,但是周围人的话也很少有愿意耐心听你在说什么的。
生日没人记得,帮助别人的事也干过不过也没什么人记得,反正就是边缘人一坨。
高中生活灰暗得简直像一滩烂泥,被网暴或者暗地里被骂过几十几百次。
写书卖出去之后很高兴地试图和同学分享但是差点被敲诈稿费。
总而言之十五到十八岁这三年里就没有过什么值得在乎的人或者被人在乎的时候。
所以真的很羡慕波奇能够一下子遇到三个小天使,可能这是只有霓虹二次元少女才会拥有的特权吧。
我这样的现实渣滓是不会有这样的奢望的。
说真的,喜多酱这样看上去有活力的人真的太宝贵了,能体贴到你心里,有这样一种阳光气息的,拜托我每天做梦都想有这样一个朋友的。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还请务必珍惜啊。
一编:动画将原作提升到了很高的一个层次。
以音乐为主题的漫画,没法100%发挥出这种主题的潜能。
二编:怎么说呢,一切都太套路化了,虽然相比之前的音乐番来说确实有些不同,作者比较着重从社恐这一点切入,但也仅仅如此了。
如果从神作的标准来看的话,感觉还是差了一些东西。
没有考虑恋爱问题,成长方面也不复杂深入,作者有意避开现实中很多复杂的因素,对于创作来说,就只用紧紧盯着日常、个性、成长、搞笑这几个方面就行,其他完全不考虑,这样就很容易想出该怎么作画,但丢掉了复杂性这一点,就注定了它不会产出比较有深度的内容。
孤独摇滚从哪方面看都很优秀,但也仅此而已了。
没有太多比较有令人瞩目的创新,也没法达到艺术级动画的高度。
它很完美的迎合了工作繁忙、学习劳累的社畜学生想要看的内容。
再精简成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作品。
不够摇滚的摇滚漫。
三编:也许正是因为现代人太缺少精神生活,孤独摇滚的魅力才那么大吧。
我无意去冒犯“孤独”的生存方式。
如果可以的话,我也希望去享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远离人世的生活,但现实并没有提供这种选择。
即使曾经恐惧着人群,恐惧着与人频繁交际的未来,我被时间推拉着前进,最终还是闯进了人声嘈杂的社会。
正是因为无可避免,相比起完全的避世,我更愿意相信社恐在当今社会自我实现的方式应该是:不善言谈的自己和嘈杂的外部社会达成和解,以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小圈子为界,承受适度的交往交流,但不因为外部世界对于左右逢源的期待而感到自卑。
日式校园作品已经形成了以社团活动、学园祭、运动会、夏日合宿、烟火祭、修学旅行等标志性的事件为底色,讴歌灿烂青春的定式。
即使诞生过像《冰菓》这种被豆瓣漫评称为“新时代的招隐之歌”的作品,也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享受青春。
折木奉太郎只是缺少一种享受青春的动机,而我——我们,则是早早有着强烈的动机希望接近人群,却碍于过分的自我意识、笨拙的交际辞令、以及对于未知的他者的恐惧,与人群产生了巨大的隔阂。
《春物》的比企谷八幡、《胰脏物语》的志贺春树也是同理,他们早早取得了内心的释然,只是时候未到,他们还不需要展示自己。
他们与我——我们,正如凉前辈和波奇,相近却不是同路人。
如果没有被作品所呈现,那么一个群体在观众眼中就是“不存在”的,甚至这个群体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而日式校园作品中,大量存在的“阴角”最多只是像折木那样等待一个契机结束“悠长的假期”的人,一旦契机到来,他们便一跃成为被团队所信赖着的团队核心。
像波奇这样的人既憧憬又畏惧青春,既想迈步前进又仿佛与目标相隔千山万水的人恰恰长期缺席。
这种缺席给了观众一种错觉,一方面似乎青春、友好关系、热闹的祭典唾手可得,只是“阴角”还没有迈步迎接;另一方面青春绚烂欢畅不免会引申想象“不能迈步迎接青春是一种浪费光阴”,而无法在作品中找到“存在”的自己更是和“人群”产生疏离感,自怨自艾地在名为社恐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也许正是这种氛围下,波奇也被外部世界所耳濡目染,憧憬成为被人喜爱的“派对咖”。
也正因如此,波奇看到电视节目中的吉他手回忆作为阴角的过去,当即向老爸要来吉他开始自学,三年后带着小小的祈愿背起吉他上学希望接近人群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可能为这样一部作品的出现等待了太久太久……因为作品中“不存在”而感到沮丧的边缘人反复寻找同类,渴求着认同感。
但是,在孤独的途中我们有过太多次这样的经历——我们一厢情愿地相信那个人是同类,为同病相怜而感到欢欣鼓舞,最后却失望地发现那人竟在我们无法克服的地方有更接近人群的高光时刻,共情似乎只是一厢情愿。
于是,《孤独摇滚》似乎也在这方面受到了批评:“社恐不会这样”、“波奇的家庭背景根本不会产生社恐”、“波奇只是随时能够转换英雄模式的假社恐而已”乃至“孤独摇滚是现充对社恐的嘲讽”……我能够理解这种沮丧的想法,我并不打算为扭转这种想法力争到底。
但是,我在《孤独摇滚》完结的这个星期里强烈地感受到,如果带着这样一种沮丧感而拒绝从正面解读和欣赏《孤独摇滚》,那对于把自己归入社恐漩涡中的人来说将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我像波奇这么大的时候,班级轮流进行的课题展示,我在台上低头颤声念稿,台下寂静无声;第一次课后找老师请教,我止不住身体发抖。
学校的运动会结束后,现充带着拍立得在校园各处合影,收拾过后空荡荡的看台只剩没有后续活动的我一人,我坐在台阶上望着他们忽然就理解了朱自清的那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为了不将社交上的困窘显露人前,课间没被搭话就装睡,校道上想方设法假装没有看见迎面走来的同学,交谈前脑内反复模拟人前对答……我没有不幸的童年,没有悲情的人生,我唯一的不安就来自于我努力地正常生活却蜷缩着活成了一个阴角。
这样的一种思绪,在《孤独摇滚》之前,是“不存在”的。
阿宅在故事中总是心安理得地孤独,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似有却无。
我却唯恐被发现处在这样一种困境:我和朋友之间隔着无形的壁障,往往是他们兴高采烈地聊着天我在一旁默默听着,想插话却又开不了口,正如《孤独摇滚》第七话家访回那样,我和他们的亲近程度甚至可能不如他们刚认识的自来熟。
不安如影随形,但我没法向谁分享,毕竟,这种层面的想法已经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了,一旦说出口来必定招致与朋友恩断义绝的下场,连太宰治在描写这种不安时都用了《人间失格》这样的题目——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失去做人的资格”的。
没有人会记得那样的瞬间,也没有人知道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五味杂陈,更不会有人理解我为走到今天能够正常处理一份社会工作的程度进行了怎样的思想斗争,但我永远记得。
正是《孤独摇滚》给了我——我们这些“不存在”的思绪在日常系作品中登场的机会。
《孤独摇滚》用全新的视角把憧憬人群却碍于主客观因素只能与人群若即若离的阴角展示了出来。
它让我们被更多人看到、讨论,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说出自己相似未必相共情的经历。
我们终于有机会共享这样一种感受,有机会告诉世人确实有这样一个群体曾经存在、现在也一直存在着,和常人坐在同样的教室度过相同的日常却不共享悲喜。
对外表现得寡言、冷漠、拘谨,有时会因为言谈反常而把气氛弄得尴尬,但我——我们分明也有细腻复杂的感情、有为了实现愿景奋力追求的意志和勇气、有值得骄傲的高光时刻,而外界却简单地将我们定义为“性格内向”“孤僻”(即使是到了今天,我的领导仍在用这样的词语评价我)。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性格合群”与否,对于人之为人从未真正重要过。
性格恶劣的人、言谈带刺的人、不懂关怀体恤他人难处的人,分明也在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并不是只有完美无瑕才配享有畅快的人生,而我却曾经因为自己的不合群把自己的人生和前途都否定了。
波奇在日常生活的“在场”分明在宣示着:因社恐而离群的我们既不是失去做人资格的怪物,也无须用悲情的人生为自己的“异常”做注脚,更不必再拿《人间失格》这种散发着阴沉气息的“猎奇”作品作为自我的标签,我们和现充一样平等地拥有着享受生活百味的资格,可以昂首面对独属于自己的人生。
除了七色绚烂的青春,平淡如水的简单情谊、平凡生活中灵光一闪的瞬间同样值得赞叹和珍视——即便在社牛眼中,它们过于日常而显得微不足道。
对于《孤独摇滚》的主线来说,波奇诸如背起吉他上学、填好文化祭演出申请表的小小迈步,和乐团三人的接纳同样重要。
我们可能没有登上大舞台的勇气,但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个舞台式的场景要求我们站入其中。
那可能是任务式的小组作业和课题展示,可能是工作组遇到了必须有人站出来组织决策的场合,可能是身边熟悉的陌生人临时需要帮助。
我们小小的迈步可能什么都没有改变,和身边人的关系依然点头之交“仿佛苹果挨着梨”,和他者的互动依然略显尴尬,但或许无意中已经更接近了那个憧憬着的被他人接纳的自己。
至第十二话,波奇已经向理想的自我迈出了一大步,在盛大的舞台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一路走来因为社恐闹的笑话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漫长征途中的点缀,但去乐器店仍然会因为和店员打交道而感到紧张。
是的,“孤独”的色彩不会因为曾经站在过大舞台就彻底消失,人不会简单地被朋友接纳就变成天降英雄团队核心。
原生的社恐也好,经由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帮扶而注入的勇气也好,都只是复杂的性格中的一面,是漫长人生的短暂一瞬。
没有什么标签能够永远代表和定义我们。
我真诚地希望那些认为《孤独摇滚》“消费了社恐”的人们能够重新选择一个正面的角度去解读和欣赏它。
【剧情方面】从剧情角度,这类日常生活向的番,往往没有什么比较扣人心弦的主线。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做的好看,一定得是剧情有趣。
不谈KON,而是看看日常番的其他几个代表,比如齐木楠雄,辉夜大小姐,龙女仆等,在脑海中回想一下,这几个番的剧情都配得上“有趣”二字。
而孤独摇滚我认为它的剧情显得太平淡、单薄了。
首先一点是它的故事不够有趣,也不够丰富。
番剧就是在讲故事,但是你会发现本番中有趣的部分,并不是番里面发生的什么故事,而是几乎都是用来展现波奇酱的各种表现手法,这就有点所谓的“形式大于内容”。
其次是角色的刻画不够立体鲜活,四个人都很“标签化”。
这一点像极了某二字国产3A大作,逮住某个特点一直凹,这导致角色不够全面、不够立体、不够完整。
然后是作为一个四个人的小团体,对于她们之间友情的刻画也不够深刻。
所谓“友情”,某种程度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我难以感受到四个人之间浓浓的羁绊、角色与角色之间层层的联系。
最后,作为一个乐队,对于她们训练的部分也是轻描淡写,我并没有看到她们与乐器、她们与音乐之间的感情与联系,没有体现出“音乐的力量”。
综上所述,整个番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吃一道盐味不足的菜——咸味这一底口不够,其他的所有酸辣甜就都是飘着的。
【演出方面】在演出方面,我想着重探讨一下对于波奇酱的演出。
首先我认为制作组在刻画波奇酱的时候,过多过猛地采用了“表情包系演出”这一手段。
作为一个有效增加画面戏剧性、画面张力的优秀手段,该方法被大量番剧所使用,就比如阿妮亚的那个经典坏笑。
而本番在刻画波奇酱的孤独的时候,使用了太多太多的这个方法,以至于让我有些审美疲劳。
也正是这一点,有点令我感觉,制作组对于生活中孤独、内向的波奇酱并没有什么同情心:把波奇酱内心的孤独与内向完全娱乐化、甚至抽象化,给屏幕面前的观众观赏、把玩、图一乐。
如此的表达方式,大部分观众看了会发笑,少部分和波奇酱相似的社恐观众看了会有共鸣。
但是,没有观众看了会对波奇酱产生同情。
【音乐方面】对于本番的音乐,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歌曲,另一个是bgm。
先说歌曲,这方面我认为是十分优秀的。
尤其是她们那次台风天举办的第一场对外演出,面对场内几个冒雨前来的观众,无论是背后凌乱不合拍的鼓点,还是喜多酱紧张的演唱,都很真实、很令人身临其境。
也很令我印象深刻。
同时本番中几首歌曲的抓耳程度也是可以的。
然后是bgm。
努力回想,我的脑海中居然没有任何旋律,也就是这个番的bgm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仿佛bgm不存在于本番一样。
有人说大音希声,感受不到bgm恰能说明它的好。
我觉得不然。
我是一个对bgm极其敏感的人。
优秀的bgm是非常能渲染氛围、衬托人物、调动观众感情的。
如果本番中存在这样的bgm,我一定能感受到、记住它。
所以我认为本番在这一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
【作画方面】作画角度,从作画风格上讲,一个主角是四位青春可爱的妹妹的作品,使用的线条却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有点几何感、尖锐感的,我觉得这不是很合理。
另一方面,从我个人所喜欢的作画风格来讲,我个人觉得它的作画过于简洁了,人物就几个直来直去的线条与简单色块,以至于给我造成一种有点接近于糊弄的感觉。
【其他方面】波奇酱的性格真的是内向、社恐吗?
哪个内向社恐的人随地发病、大到在大庭广众之下、小到在自己朋友面前做出各种夸张且引人注目的举动?
真正的社恐不会希望有人关注自己。
所以波奇酱是否就是单纯的自我意识过剩?
莫名无感
作为一个不把社恐当成病,不把摇滚当精神的看客,体验正好;商业动画追求的本来就是这样,把纯粹的东西掰碎了喂给追求精神纯粹却满身杂质的我们。
是好看的、愉快的,但这个类型实在太常见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太理解评价如此之高。团队人设也是老一套,都能预判每个人的人物卡、故事线。作为音乐主题番,歌曲也不太行,别说比Love Live、白色相簿了,凉宫春日那惊鸿一演也比本作所有舞台加起来的质量高。而且总觉得有种割裂感,看到一位友邻说的,我觉得很到位:既不孤独,也不摇滚。
9.2是认真的吗…打五星的人好可怜,既没有看过好的音乐番,也没有看过好的友情番。孤独占90%,摇滚占10%。演奏的时候从斜后方画是生怕给大家看到乐手怎么弹琴的是吧,bgm一里弹出花的时候镜头就是不画她的手真的让人😅(最后一集:断弦情节专门选吉他上最粗的一根,芳文真有你的。用酒罐代替不会是不想画手吧!贝斯手在乐器店问“可以slap吗”我真的会尴尬一年…
為什麼動漫總是要把女的畫成這樣?
或许并不孤独,或许不够摇滚,波奇酱或者也并不是广大社恐的真实写照……但那又如何呢?这就是一个芳文社几个小女生玩乐队的日常,有笑有泪有起有落,在多灾多难的2022年底遇见,足矣。
我们仍需警惕当下对于某些群体或特性的“奇观性”叙述和消费,在动画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审视波奇的一些观众们津津乐道的桥段,创作者缺少一种对主体自身的审视和决断过程,即“让观众通过角色与过去的自我断绝”的过程的描写。而这部动画能进行下去的基础便在于此。其实很期望最后一集的live中能有所体现和突破。但很遗憾仍然在自怨自艾。
3.5孤独比重过大 几乎都靠女主脑洞撑着没摇滚什么事插曲很有感染力 但关于live演出的部分就很对付
我想学贝斯
去年夏天看的动画片。有点儿燃,有点儿萌,青春美少女的乐队故事。四个人里面总有一款符合自己。看的非常舒适。后来发现sony直营店还在和它做联动,去领了周边,好开心!
本来以为会是本质音乐番,没想到人家定位这么明确。那就很难评了,隔行如隔山。路人的评价其实不重要,只要target audience喜欢就好;但受众肯定不是看了以后会纠结这女主到底是不是真的孤独,这番到底摇不摇滚的人。
说实话有点get不到,同类型的轻音和京吹感觉明显更好。
对社恐的描绘真的是让社恐本恐惺惺相惜,但有些地方又过于夸张,这样的故事不免让人想问,如果波奇酱没有吉他英雄这个属性,社恐还值得歌颂吗。最喜欢的是每集“崩坏”环节,在形式上玩得很疯,让人眼前一亮。女孩群像动漫最近有点看累了,虽然可爱,但是是可爱动物园(新番小组看到的一个词,很精准)。
实在看不下去了。其实也就两点不好:第一它不孤独,第二它不摇滚。
孤独一人也可以在台上闪闪发光啊。
很不喜欢。和摇滚没有什么关系。作为社恐感到很冒犯。安静的人并不是没主见,不是顺从和自恋。我以为她有什么想要表达和呐喊的,可是根本没有。克服社恐的方式换成她们四个唱歌跳舞jpop出道也是一样的。既得罪了社恐,又得罪了摇滚。
想大声的唱《相遇天使》了
既不孤独,也不摇滚,也就女主的社恐与标题有那么一丝关系,但家人、朋友们的关心和理解让女主的世界并那么阴暗,也不那么孤独,也就女主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概也就对社恐的表现会引起部分观众的共鸣吧。本质上就是日常喜剧番,但制作组的厨力让这部番与芳文社的其他动画作品有所不同,不少表现形式也充满创意,不管是其主题还是人设,对上电波的话应该会很喜欢吧
和轻音不是一个路子,但已经和一般动画制作思维上有云泥之别了。还是希望能更好得塑造波奇啊!光有趣也是不行的。说白了“社恐”变得不社恐这个弧线变化不够能撑起这个作品
市场定位很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