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看得我很矛盾,理性上我不喜欢女主角的感情线,我难以避免的觉得它传达的两性关系不道德,但是看到这个极具魅力的已婚男让桑德拉从焦头烂额中得以喘息,我又能由衷为她开心。
她需要这些热烈的吻,亲密的拥抱,胜过那些‘好妻子”,“好母亲”的名号。
身为宇宙化学家的他,遇到的南极海豹,收藏的稀有化石,操作的复杂仪器,都是她波澜不惊日子里的惊喜,也是她疲惫困顿生活里的拯救。
除了桑德拉的情感,电影还有另一条主线,电影花了很大篇幅展现桑德拉为了安顿好失能的父亲,不断地在养老院和医院之问奔波,以及在父亲安顿后的探望。
曾经是哲学教授,热爱阅读,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父亲,在衰老和疾病的侵袭下,失去了视力和思考的能力國。
养老院留下了他的躯壳,而他的灵魂、个性留在每一本他挑选的书籍里,他的图书馆,比起在养老院的人,更像他。
被疾病夺去的思考,比任何物理上的病痛都更具毁灭性是这部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恐惧。
《Un beau matin》晨光正好,眼睛却得了病镜头深入女主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探病,带娃,工作,通勤,恋爱,聚会…琐碎的生活似乎没有对她造成什么容貌上的伤害,她脸上的笑,眼里的泪都还是那么美。
可是神态越是克制,情绪越是难以抑制,把思考当作毕生所爱的父亲再也无法思考,把书籍视作珍藏至宝的“盲人”再也无法阅读,知道父亲总有一天老去,来得竟如此难受,止不住地哭泣。
离开了看护中心生活还得继续,也只是擦干眼泪,短暂与衰老的悲伤告别。
走进了热闹公园爱情悄然而至,这一次收拾心情,决心与新生的幸福牵手。
平静如水的双线叙事,胶片质感的物景人事,生活困境似乎无解,出轨偷情避而不谈,也不影响他们在晨光下欣赏脚下的砖瓦,和远处的铁塔,称得上一句:地道的法式。
片名起的是真好,蕾老师也是真美,而全世界都在说法国人爱生活,但少见生老病死的“法式”解读,包括此片——缺乏深刻探讨让巴黎的美流于表面。
(三人同框的海报是多年后想起此片的唯一记忆点
《晨光正好》有点像米娅·汉森-洛夫导演上一部作品《将来的事》的另一种延续。
蕾雅·赛杜饰演的桑德拉,好比伊莎贝尔·于佩尔在《将来的事》里饰演的娜塔莉,直面一幕幕鸡零狗碎的生活景象,身为一个知识女性除了忙于事业,还必须扛起家庭责任,还要在爱情里周旋,获得内心的片刻安宁。
她们的父母、丈夫、儿女几乎是半透明的“隐形”存在,不能给她们太多支撑。
两个故事的底色、气质如此相通,片尾也一样从容不迫,动人于无形。
米娅·汉森-洛夫和蕾雅·赛杜,两个热门的法国80后女性电影人。
一个是最有前途的法国青年导演,20多岁开始拍片,风格清淡,品质稳健,在欧洲频频获奖,是大师接班人;一个是红遍世界的明星,热爱表演艺术,既可以挑战尖锐的文艺片,也可以出演热门商业片。
两人一起合作《晨光正好》颇有势均力敌的碰撞之意。
米娅·汉森-洛夫在坚持自我风格的前提下,给了蕾雅·赛杜自由发挥的空间;蕾雅·赛杜也收起性感身段,倾力出演一个困于生活的普通女性,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始终坚定的品质。
桑德拉的职业是外语翻译,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哲学家父亲患上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经常要转院、找疗养院治疗和休养,渐渐忘记自己和身边一切,只记得自己最爱(对方却未必最爱他)的蕾拉,和父亲离婚的母亲早就重组家庭。
父亲前后两个妻子,都像一个影子,偶尔才出现在视野。
照顾父亲的事情几乎由桑德拉操持忙碌,她像一个陀螺不停旋转,松弛不下来。
导演为了凸显桑德拉的个性,突出角色的人格魅力,给了蕾雅·赛杜一个中性的造型,完全遮蔽她性感的一面,穿着中性,打扮中性,清汤寡水素面朝天,言行举止干净利落,有时带着一丝强悍。
走在街上,回到家中,穿行职场,她忘记了自己的样子,一心只想着一桩桩扑面而来等待解决的大事小事。
桑德拉对这个热闹的世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即使流泪也要去无人处擦拭干净,回过头继续扛起肩头的责任。
可以说,她和大多数男人的差别,只缺一副雄性皮囊。
肉身之累休息休息就可以恢复,心头之苦才是真的苦,无法排遣。
桑德拉有个心病,在一次次交流中,她和丈夫生前的好友克莱蒙产生了好感,言语往来、耳鬓厮磨,纠缠得难舍难分。
可惜这个男人有家有小,性格有些怯懦,迟迟做不了决定,经常在关键时刻退缩,让桑德拉非常不爽。
自己的愿望并不是和他建立简单的身体关系,予取予求,随时可以分开。
她需要一个能和她一起平等生活,和睦相处,能安慰她,温暖她,一起面对风雨的宽厚男人。
只有在克莱蒙的面前桑德拉才像一个女性,终于放下铠甲,以柔软的面貌示人。
饰演克莱蒙的梅尔维尔·珀波,在1996年侯麦导演的《夏天的故事》里贾斯伯一角让人难忘,在夏天的法国南部海滨,这个大男孩徘徊三个女孩之间,迷迷糊糊,优柔寡断,不知作何取舍。
这次在《晨光正好》,演出类似角色轻车熟路,况且他早已告别大男孩的年纪。
夹在妻子和桑德拉之间,在爱情与责任之间,可莱蒙也有他的苦衷,观众不会恨这个男人。
米娅·汉森-洛夫的电影有时也有侯麦电影散文诗一样清新自然的气质,没有偏执固守的情绪,只有云淡风轻的呈现,需要用心体会,只是米娅·汉森-洛夫身上有一种新女性的坚韧,更偏向于捕捉独立女性的生活境况,挖掘她们被日常琐碎淹没的内心光彩,《晨光正好》依然是这样的电影。
桑德拉和克莱蒙这对情侣,进进退退,来来回回,桑德拉要面对的东西不比可莱蒙少,但她无怨无尤,关键时刻还有快刀斩乱麻的魄力。
“晨光正好”四个字,是桑德拉父亲年轻时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积极和振奋。
电影《晨光正好》全片铺满温暖的色调,浅黄底色渲染,故事娓娓而来,没有阴霾和惊雷,中和了桑德拉的辛苦和困惑。
在真实世界里,梅尔维尔·珀波大蕾雅·赛杜十多岁,在电影饰演情侣没有违和感,相反有一种沉甸的分量。
最后,可莱蒙终于遵从内心呼唤,选择和妻子分开真正走进桑德拉的世界,这一刻片名的四个字才闪现出该有的意境。
从来没想过拥有那么多书最后会成为别人的负担,当做宝贝收藏的物件别人却不稀罕,卖掉、扔掉、烧掉,人都是可以被遗弃的,更何况是物件。
行将就木的人,更准确地说是皮囊,毫无价值,但思想、观念、文字,会流传下去,影响一代代人。
但这些书又确实不是我们写的,我们只是它的精神传导者,甚至我们选的书也不能代表我们,而是体现出我们的向往,向往成为某个人,向往过某种生活,向往通过阅读去认识世界、理解他人…… 有限的岁月之后被遗弃在现实里的依旧是我们的生活,盲目、徒劳、消耗、腌臜,还有无法控制的疾病,如幽灵般随行。
哲学教授的晚年尚且如此……最重要的人除了自己,还有情人,却想不起或根本没有设定第三个人,让照顾他的女儿情何以堪,只能从曾经是丈夫的朋友,现在是自己的朋友那里寻求安慰,最终,在暂时休眠但依然美好的身体的指引下,将朋友化为情人。
可生活已经那么难了,为什么还要和有妇之夫搅和在一起?
也许是因为自身从未碰到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愿意真正投入去爱的人,所以对所有出轨桥段都保持警惕,毕竟谁能保证激情褪去后、身体衰败后,又是怎样的不堪与遗弃呢?
主创是看透了这一切的吧,但还是给了个甜美的结尾,生活总是在煎熬与释然间循环往复踯躅盘桓。
Mia Hansen-Løve在影片的拍摄中凸显了女性细腻情感的一面。
在她的镜头里,生活像一面湖水,表面平静,但仔细看,又会发现一些时不时荡漾的波纹和让人难以察觉的暗流乃至漩涡,一切看起来一如往常,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整个剧情节奏很柔和,没有反转、没有剧烈的冲突,就像我们日常的生活一样,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静静流淌,翻不起大的波澜,却总会让人觉得无可奈何,比如逐渐佝偻的背影、退化的记忆,又比如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Sandra的眼里总有一股说不清的悲伤,我不知道是因为她死去的丈夫、逐渐远去的父亲还是爱而不得的情人,亦或是演员本身的特质。
这种笑起来都掩盖不了的悲伤底色,让我觉得在导演,至少在演员对生活的诠释中,想要表明我们很少遇到大悲或大喜的时刻,生活的底色本就应该是小悲、小喜的反复交织与融合,我们一边无奈地应付着悲伤,又一边尽力地享受着生活的一抹抹喜色。
就像Sandra在与父亲见面,悲伤不能自己之后,总会第一时间把自己从这个现场中抽离出来,去享受自己的阳光。
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父亲,而是她需要通过这种抽离,需要“小喜”冲蚀自己的“小悲”,才能够继续前行,重新打理好情绪以再一次面对那个只剩躯壳,但她依然爱他的父亲。
父亲是哲学教授,导演之前的《 将来的事》主角也是一个哲学老师。
片子进程大半,你才能知晓父亲状态(不是失智)。
而导演将这场疾病的隐喻,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通过人物、剧情去铺展。
这对我,是个新鲜的叙事构建法。
1.疾病的隐喻。
父亲所患伯森综合症,神经衰退以及视神经疾病:所见与所见之物的关联失去了,不仅丧失了阅读能力,也丧失了空间辨认、时间维度。
支持世界的基础框架坍塌了。
第一场戏,女儿教父亲开门,即指认关联,搭建空间。
第二场,也是指认———第一次入院,女儿给父亲纠错,你不在哪儿哪儿,是在哪儿哪儿;父亲又说,电影没有了开头中间结尾,这让他害怕。
旧日秩序被一步步丧失,绝望一步步袭来。
这是父亲的处境。
而关于绝望的书写,是通过女儿完成的。
2. 父女镜像生病初期,身为哲学教授的父亲写下铿锵宣言。
“克尔凯郭尔讲,对待绝望,向绝望偶尔屈服,才能了解绝望、疏解绝望 ,一旦屈服就可能无休无止。
” 而病情严重后,他不得不像物体一般任人搬运、辗转于多家病院、养老院…以及,他对自己所处的绝望境地毫无感知。
——电影里,这个感知也是靠女儿完成的,女儿承载了完成“绝望叙事”的功能。
从始至终,赛杜的脸哀伤平静、时常泪流满面,像个抑郁症患者。
即使身处明亮的疗养院活动中心,在欢歌笑语中,她会泪流满面(片尾最后一次探访父亲)。
女儿与父亲是互为一体的镜像。
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是一个人在时间轴的不同位置。
(有场戏,女儿与男友散步,问,如果我以后像父亲这般得病,你将如何。
)父亲的故事在女儿的“漫步“中展开的。
父亲把病中零星的努力,称为“漫步在疑难杂杂中”。
漫步,一个特别适合巴黎的词汇。
也是女儿在这个片中贯穿始终的动作。
这个家中,只有女儿是与父亲心意相通的。
她翻译父亲的著作 ,知道父亲最爱是书,将父亲的藏书视为他的精神光谱,尽力保存。
3. 女儿在哪里?
女儿是父亲崩塌世界的指认者,那女儿自己的世界呢。
或者说,做为父亲叙事完成者的女儿,她自己在哪里?
故人重逢,点燃了情欲、复苏了身体。
衣服从暗色系、中性风格到裙装,花朵、红色。
做为女人的她,在复苏,成为一个情欲对象、恋爱中的人,而不是悲伤的女儿,坚强的母亲。
蕾雅·赛杜Léa Seydoux太好看了。
悲伤也好、绽放也好、平静也好…都是美的。
这个情人,他是间隙性的。
当他在时,是明亮的、女性荷尔蒙的;但他消失时,赛杜是坚韧的冷酷的,散发些微男性荷尔蒙。
(秒转《阿黛尔的生活》的蓝发女孩)。
片尾,山顶,一个“新家庭”(貌似)。
女儿问远处的风景。
男友,完成了指认,建立了视觉(所见)与符号(所见之物)的连接。
一个父职功能的恢复。
女儿,穿着裙子、高跟鞋,肢体放松,看着像离绝望比较远了。
上海入梅了,昨天雨就开始不停地下。
晨光正好不是首抢的片子,是在复盘所有买到的影片之后追加的。
沪北看着很新,1号厅还是杜比的,结果进去之后发现屏幕很小,不过音效还行。
(我买的位置也太偏了,不过好在不会被人挡住屏幕,头也可以靠在椅背上)在18排看屏幕甚至还不如在家看投影。
不过影片开场之后比想像中效果要好一些(毕竟也不是一部追求视觉效果的片子)本以为是像夏日细语的风格,没想到是单身女主碎片化生活的拼接。
照顾生病后续辗转于各个养老院的父亲(父亲之后完全记不起女主,而是一遍遍在念叨自己的partner),始于肉体却又不止于肉体的一段关系(法国人出轨也真够浪漫的,以及很多场景在大屏幕上看果然和自己在投影上看不一样,十年过去了蕾雅赛杜还是那么美、白得发光),偶尔发发脾气的女儿,时不时出现的同声传译工作片段。
影片中bgm很少,还是重复的一段,大部分声音都被法语交谈给占据了。
女主在巴黎过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是浪漫化的巴黎、仅仅是对于生活在那边的人来说一个生活的地方。
也有过几次因为崩溃而哭泣。
(人到中年真的很不容易,提前开始想象自己的中年生活)。
最后她父亲也没有更好,她的出轨对象依旧和她在一起(也没和自己妻子离婚或者分开),而生活也在继续。
把这些所有事情放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下应该会拍得很苦,但在这就变得轻盈了起来。
女主也有过好几次疲惫地趴在公交车窗边望着窗外,但经常镜头一转生活就开始继续了。
机场的夜晚非常冷,等看完这部电影眼泪涌上来的时候,发现候机的人们都已缩成一团沉沉睡去,蜷着抱住自己,是所有人在这里休息取暖的方式,也包括我。
耳机里还是片尾曲的声音。
电影的后半段声音很满,但并不觉得吵,我听到万物在交响。
深爱哲学,深爱阅读,深爱思考的人,晚年衰弱时,会很痛苦的。
惊慌,深渊,如这位父亲所说,变成了什么都没有的电影。
想到了爷爷,想到了最后和他一起度过的夏日。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去年夏天,我们一起在老房子里听到过那个凉爽的夜雨,如今只有我自己知道了。
那时候的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
是以何种心情等待迫近的死亡呢?
我还是想象不到。
你的后代会老去,我也会老去,我会怎么度过人生最后的这一段呢?
也会像这个父亲一样,卑微地求着只想睡一个短片的时间吗?
他一遍一遍呼唤着自己的劳拉,那是他最爱的人。
第二是自己,想不到第三个人。
但人生单有一个劳拉能支撑一个人有存活欲,就够让人羡慕了。
女主步履沉重,负重前行,被磨着割除了情绪,只剩下疲惫麻木,似乎已感受不到爱与被爱。
但好在她也等到了晨光降临,没有轰轰烈烈光芒万丈,但带来了真正的新生。
很多片刻,我觉得我好像她,我好希望我也会如此。
但似乎始终在女主最开始的那个阶段。
不必强行生出期待来,无言是最持久的姿态。
无法改变的现在还要持续不知道多久,那就继续保持着“无”吧,别无他路。
正在写完这篇影评时,看到一个男人起身给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盖上了外套。
当一切都沉默熄灭,爱拯救之。
偏见要不得。
别提前对任何东西下定义!!!
开头吸引了我,很喜欢不拖沓的叙述,而且开门那段蛮有趣的。
镜头很美外祖母说:所有东西都需要修理了。
法国在我的印象中永远是有阳光又不是很晒,是想让人想要贴上脸去蹭一蹭的。
在阳光下,所有的事物都会呈现出一种胶片感,眼睛就是镜头。
所以镜头后的大脑很重要。
没有相机的人也可能记得住最美的画面。
有的有相机的人反而有点不知所云。
日常聊天中还能提到南极见闻,有趣。
回家路上的聊天也有趣。
看这个人的藏书,就能了解她的灵魂。
感觉他在溺水。
希望他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受苦。
这样他就不再会痛苦。
女儿和克莱蒙的关系很好。
有些人八岁开始就没有父亲的拥抱了。
对待绝望向绝望,偶尔屈服才能了解绝望。
疏解绝望。
一旦屈服就可能无休无止。
几个大人居然兴致勃勃的假装圣诞老人孩子会说:不想走这么多路了,不想看风景。
他们只是着迷于肥皂泡泡,气球,塑料小玩意。
你知道你家在哪里么?
不知道(看不见,真没有)
作为早期菲利普·洛瑞家族作品之一,《晨光正好》充满了极其特殊的版本风格、浪漫诗意的画面与穿插在故事中的忧郁情绪,充分体现了法国电影的浪漫主义特点。
电影的情节以蒙特拉尔出生的莱蒙为中心,讲述了他从一个无家可归的破碎男孩走向成长与完善的过程,通过莱蒙发展上演了一出充满爱与勇气的世纪之剧,既有了一段生命的追求,也有母性的呼唤。
一段困难的家庭小说,记载了蒙特拉尔小伙子摒弃被现实足够考验的懵懂、天真,向着拥抱的未来勇敢的探寻,发现了也许不断重新调整路程,但还是能够达成终极目标的道路,充满哲理的影片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昨日被现实扼杀的孩子们真实精彩的青春,被心灵曲折考验着!
《晨光正好》赋予观众以畅快的情绪,耐人寻味的浪漫清新的影像,被友情及爱情交织的温馨美好的温度所笼拥,这种精神使电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窗迷人的风景,让那原先的灰暗中放射出一股理想的青春光芒,从而得以从街头的贫困中解脱出来,实现升华的人生,这充满力量的梦想,正是每一个期望熟悉而又被现实所夺走的人才能在心中坚定不移持有的信仰。
像是要做成一个“N部曲”,第一部是《将来的事》,这是第二部。关于女性和她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生命体验,亦如同《将来的事》,感觉可以一直一直这么看下去也不会感到丝毫厌倦。比较《伯格曼岛》,更想要看到这样的汉森洛夫作品,希望她能一直这么拍下去,不做改变也无妨。
vlog
Not for me
玻璃般清透美丽。全部是微小的、精巧的、隐忍的片段写作,将所有即将发生的吵闹定格在雷霆万钧的时刻。/BJIFF22.
虽然蕾雅的角色上有(好像是)老年痴呆越来越严重的父亲,下有小女儿要照顾,还要纠结跟身为有妇之夫的老友旧情复燃,但她的女儿、妈妈及其新老公为整部电影带来一些轻松的笑料,整体都是很生活化的内容。在一个晴朗之晨看《晴朗之晨》,还见到了蕾雅本人,真是太美妙😭
很不喜欢。影片有种透露的做作,被伪装在所谓的自然里。女主一边含泪照料逐渐失忆的父亲,一边欢心愉悦地作着第三者。眼泪和性满足,就和翻牌一样快。导演自然有她深意,生命老死和情欲茂盛,以展示人性的深度广度。可是,假啊,不真实啊。深焦对其赞誉极高,最高等级的评价。所以我特意找来片子看。才发现,深焦的评论者很浅薄,是未涉人事的书呆子。还说此片像侯麦。殊不知,侯麦影片对道德感的探讨很深入。而此片导演,是非道德的,全然不顾抢夺别人老公,所产生的伤害。
8.2 面对这样的设定竟然拍得如此轻盈,在人生的多个转折之间游离着,步履不停的蕾雅塞杜。/映后场重看,刚看完的时候跟@樹上躺著默爾索 说觉得是安全区域之内的中产阶级困境,但是听到mia谈到创作这部电影是一个urgency的过程(现实生活中同样遭受认知障碍痛苦的父亲),希望能在父亲记忆消散之前完成,再联系上电影中所承载私人经历的物件(同样是来自父亲所拥有的书籍)和事件(主角的翻译官身份,描摹真实的对白等),又很难不为那些如偶然拾得般的美妙/感伤瞬间所触动(因为正对着mia所以没能哭出来),想了想还是保持原有判断吧。
并不是说只要是女性视角就值得称道,比如这一部故事讲得云里雾里,女主的两条线都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点到为止,如走马观花一般,能看到如今社会风气下对这类女性带来的情感折磨,但也就尽显如此,无转折无递进。观影质感其实是相当棒的,但显然辜负了期待,也辜负了蕾雅无与伦比的演出。
电光火石 能点燃很多东西 比如希望
国航飞机上看的
①越来越喜欢这种看似缓缓道来,却在平静叙事中蕴含各种可解读和可玩味元素的作品;②身为女性导演,米娅·汉森·洛夫这次将笔触放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单亲妈妈身上,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用力过猛地伸张和怒斥什么,也没对“渣男嫌疑”的男友任何污名化标签化的贬损。日常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不用把脏水理直气壮地泼向你的假想敌;②此前只看过米导的《将来的事》,当时初见惊喜,此番再见如故;③影片的剪辑令我联想到赵婷的《骑士》,没有多余的过渡,镜头组之间的生切,冷静洗练而少情绪化,毫不拖泥带水,深得吾心。
可恶 法国电影总是这么恰好地戳中我的焦虑痛点然后力度恰好地缓解了疼痛//即使过来人总是强调生活平淡才是真 但生活本身从来不平淡 它千头万绪 琐碎麻烦得要死 由一件件毫无成就感的小事组成还要包括人不可控的感性感受和精神压力//还好还有些短暂的时刻值得纪念和享受 让自己感觉舒服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相比《将来的事》这一部的整体观感看上去更加松弛和自然 仿佛已经把侯麦彻底消化并自然地融入了自我发展出某种新的巴黎电影//思想抽象但可以具象为藏书 拥有的书籍和电影都不能全面概括或准确指向某个具体的人 而具体的人却是由这些细碎无用的东西组接构成
3.4分。
12th BJIFF No.15@天幕新彩云。法式温吞糖水片。中产中年的养老育儿婚外情一地鸡毛大礼包,但没讨论没思考。感情线台词都懒得写,仗着俩人好看就一船又一船的船戏敷衍。别碰瓷侯麦。侯麦的对白多精妙,本片跟侯麦像的恐怕只有色调和片头菱形影业。片尾歌里唱:当知识逝去,爱会延续。词儿像迪士尼出品啊。现实当然多是知识和爱一起烟消云散。
和侯麦还是差了还几个段位,侯麦是虽然一直在说话,但情节是高度集中的,且把生活的睿智都不经意安插在各个桥段里,和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可以分到一类去
短发丑,蕾老师变成雷老师了
4.5。在爱与被爱的漩涡中找寻方向,尽是泪水。蕾雅赛杜的泪沟简直是最动人的存在。
看的时候我在想,我看了很多法国电影,都是上来就在谈托马斯曼谈康德,即使是讲中年人的俗世生活。他们就没有穷人的生活吗?是法国就这样还是我看的电影不够多?在法国电影里,印象中除了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其他就不存在一样…回到这部片子正是我心情不大好的时候,看得更是心生郁闷,对退休、衰老、死亡思考了很多,反而对现在更加迷茫,再联系到自己的父母,看看法国的养老院也没好到哪里去嘛,中国的大概更没办法考虑,可是最后怎么办呢,自己老后又该何去何从呢。
徘徊在疑难杂症中,徘徊在生活的丛林里。不如来看风景,那边儿,很多甜蜜,也有很多痛苦。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