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元1874《一号目标》片如其名,电影里,所有的角色都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而这目标,在影片里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处于24小时被监视跟踪的共产党首长,另一个则是国民党千方百计想挖出来的“卧底”。
电影把背景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彼时八年抗战终于结束,中国即将迈向新的一页,但却因国共两党之争,而处于滑向内斗的战争边缘。
两个党派内的有识之士都想将中国拉回正轨,因此在1946年开始“国共和谈”。
对于主战派和主和派,国共和谈期间少不了明争暗斗,当权的既得利益者和在野派的野心,都在这段和谈里轮番登场。
2009年的《建国大业》,曾经以正面、主旋律再加明星扎堆的方式去叙述了这段历史,而《一号目标》则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故事要更加戏剧化。
电影开场,前往南京与国民政府和谈的周恩来,意外地在飞机上掉落了自己的笔记本,当中纪录着与南京地下党接头的事宜;将周恩来定位一号目标重点监控的军统特务,则通过这本笔记知道了南京有地下党。
可是,谁才是真正的地下党呢?
尤其处在当时正准备将三十八名大有前途的年轻军官送往美国进修的前夕,而这地下党,就在这38名军官当中。
围绕着一号目标所展开的猫鼠游戏,电影在紧张的气氛里有条不紊地推进。
蒋勤勤扮演的军统女特务,冷峻严厉,一丝不苟,她奉命执行上峰的指令,全天候应付“一号目标”,却在监视他的过程里,逐渐被他的人格所打动。
当然,若故事真的滑向反派就此倒戈,那也未免太过荒唐,但周恩来以及那一辈老无产阶级革命人士,是真的怀揣着信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他们身上有后来人不曾有的人格魅力,这一点其实令人钦佩。
而影片里最有趣的,还是将周恩来曾经的“身份”讲述出来。
大部分人认识周恩来,都是他在建国之后的总理、外交部长身份,不过他更重要的身份是中共情报机关的创建者,在建国前,整个中共的地下秘密情报网络,他一直是领导人。
电影里的熊向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可他更是周恩来于抗战初期布置在胡宗南身边的闲棋冷子,非到关键时刻不轻易使用。
胡宗南和蒋介石制定军事计划后,都会交给熊向晖去电报给各军区将领,而谁会料到,熊向晖这个被胡宗南深深信任、委以重任的年轻人,竟然早就向共党投诚?
而向熊向晖这样的卧底,在国民党里不在少数,纵使蒋介石明知内部有鬼,数次发动清党进行内部清查,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终亦是无果,甚至丢了江山。
周恩来的这段历史,在影片里进行了侧写,如同电影当中军统特务跟丢了周恩来的座驾之后,戏里的特务头子训斥手下的对白那样,你们跟伍豪,那是班门弄斧!
而伍豪这个令特务闻风丧胆的名字,就是周恩来早年的化名。
就连周总理的特务生涯都鲜为人知,熊向晖这样的人物亦在历史里没站在耀眼的位置,更多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也在历史长河里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在建国后难以说清自己当年的处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一号目标》将熊向晖的事迹拍摄出来,而更多为新中国的建成立下汗马功劳的无名英雄,又何时才会被大众所知悉呢?
对于悬疑题材的电影,个人向来喜欢两种,一种是诸如《杀人回忆》《不可饶恕》这样带有深深的韩国烙印的犯罪悬疑电影,另一种是如《风声》《听风者》这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谍战悬疑电影。
当然,这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让人追求真相大白的恍然大悟,而后者则更揪心于生死一线的惊魂过程。
谍战题材的影视剧常常是小人物凸显大时代,看似微乎甚微的一个举动,完全有可能决定国家的走向,党派纷争的鹿死谁手。
已于5月23日上映的《一号目标》正是这种过程险象环生,结局事关重大的谍战电影,一场惊心动魄的猫鼠游戏缓缓拉开序幕......《一号目标》讲述的故事并非完全虚构,其中有诸多历史事件可做考证。
故事发生在1946年解放战争年代的南京,1946年正是国共两党剑拔弩张的时候,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共两党表面上积极促成何谈,背地里早已暗流涌动,内战一触即发,美方更是虎视眈眈,大有横插一杠的打算。
而就在此时,国民党选拔出一拨38人的顶尖军事精英正准备启航赴美,意外的是,因为一本丢失的笔记本,让国民党有充分理由相信,就在这38人的精英队伍中,潜伏者共产党安插的间谍...于是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国民党竭尽全力要查出共党的卧底,共产党则拼命保护这位革命战士,作为间谍本人则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中每日小心翼翼的活着,这场猫鼠游戏不仅决定着间谍的生死,更关系着共产党的决策方针。
之所以说《一号目标》并非完全的虚构,是因为该片的男主角熊向晖是真实存在的经久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战士。
如今他的事迹拍成电影,观众大抵都带着些许看热闹的心态看这个间谍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在如此凶险的环境中保住性命,然而,观众根本无法想象当年真正处于如此险恶环境中的熊向晖是怎样的煎熬。
所幸的是,刘小锋、孙茜跟蒋勤勤等主演,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和对那个时代敏锐的洞察力,几乎真实的还原了那段尘封的岁月,让观众感同身受到熊向晖当时命悬一线生死攸关的艰难心境。
蒋勤勤在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这是她结婚生子后首次登陆大银幕,并且生平第一次身穿制服饰演一位精明干练的特工;孙茜一改《甄嬛传》中槿汐姑姑沉着老练的风格,换之青春机敏的革命女青年形象.....四爷陈建斌的正宫娘娘跟最宠妃子的得力干将之间同样奉献了一场旗鼓相当精彩绝伦的对决。
真实的历史中,马歇尔、蒋介石、宋美龄、何应钦、胡宗南这些人自然是历史的主宰者举重若轻,而在《一号目标》中,这些人依然存在,却成为了熊向晖的陪衬,他们的悉数登场只为衬托潜伏在敌军内部的共产党战士有着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和顽强的抗争精神。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猫鼠游戏中,追逐者不一定是猫,但胜利必定属于正义一方。
终于看到了一部真正的谍战片,绝大部分人物都有原形,基本符合当时的情况和人物性格。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这部片子假,真正的谍战就是卧底搞情报,分析情报。
哪里会有什么飞车、枪战,美国英雄以一敌百,007香车美女,这种电影真是可笑,把谍战当儿戏,真实情况就如电影所演,而且情报工作生活很危险,也很枯燥,国人被美帝电影洗脑太深,还是豆瓣上的人文盲太多。
在最近上映的谍战片《一号目标》中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身影,备感亲切,其中包括因在《甄嬛传》中饰演“槿汐姑姑”而名声大噪的孙茜,这一次,她扮演一位女地下特工,麻花辫和质朴旗袍的造型非常清新,阳光干练的形象也和隐忍内敛的崔槿汐大相径庭,让人不由的眼前一亮。
当初《甄嬛传》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选角的成功,一票气质鲜活又千差万别的演员,真真演绎了一部佳丽三千的后宫大戏。
孙茜饰演槿汐是其中最让人印像深刻的一位,她不是妃子却深谙妃子在后宫生存之道,聪慧过人却知道揽住锋芒,一直默默的帮助甄嬛前行,甄嬛能够最终成就宫斗传奇,槿汐功不可没,电视剧最终大红大紫,孙茜功不可没。
孙茜对槿汐的传神演绎直到现在还被观众所津津乐道,那恰到好处的一颦一笑,连走路,屈膝这些细微的肢体语言也刻画的妥帖,难怪有人形容孙茜有凝神静气之效,她一出场,观众就心安。
人戏合一是演员的境界,却也是一道壁垒,《甄嬛传》走出的女星们可能深有体会,作品大红之后再要摆脱之前符号真的很难,所以笔者在《一号目标》看到孙茜有上佳发挥时,就更加佩服她的智慧与实力,能拒绝同类角色的重复塑造,转投大银幕演绎一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她跨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除初登场时能从稍许联想到槿汐外,一旦进入电影的氛围,孙茜就是那个用活泼开朗的笑容游走在刀尖上的地下工作者。
这种处理一改以往谍战片中对地下党的脸谱化呈现,时刻戒备和神机妙算的莫测面孔被孙茜用阳光、可爱的表演取代,甚至偶尔还流露出一丝浪漫和呆萌的气质,而越是如此云淡风轻越是不容小觑,观众也不由自主的用心观察着孙茜的细微变化,来辨别这场喋血战中的风向。
从征服观众到引领观众,演技的飞跃不言而喻。
多年来,女间谍一直是神秘、美艳、妖娆的化身,汤唯、周迅、李冰冰先后凭《色戒》《风声》《听风者》登上事业高峰,足见此类角色的潜力空间。
《一号目标》类似《风声》的双生双旦格局,在片中和孙茜飙戏的是陈建斌的老婆蒋勤勤,雍正皇帝生活中真正的“纯元皇后”,这个组合不仅有趣也很吸引眼球,剧情也靠着孙茜和蒋勤勤两位女主角的斗争戏码不断推进,两大明星演技对垒,魅力碰撞,气场PK,涌动着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孙茜和蒋勤勤专注于自己的角色反而在交锋的时刻迸发出更强烈的火花,看两个人斗戏不仅精彩还正能量满格十分符合两人在观众心目中正面健康的既往印象。
虽然不似《甄嬛传》的大红大紫,《一号目标》却有着扎实的剧作和不俗的艺术水准,在表演方面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孙茜,厚积薄发的力量证明她并非一夜成名,只是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正在拍摄的电影《六次别离》中,孙茜一身朋克装扮和七彩辫子的雷鬼头又再一次突破自我,展示全新形象,此后,相信我们会在更多的影视作品中看到百变的她,更多精彩即将发生。
青春万岁,东山学堂,毛泽东的故事,小花,西安事变,林则徐,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知音,双雄会,乌鸦与麻雀,烈火中永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英雄虎胆,海魂,董存瑞战火中青春,英雄儿女,上甘岭,建党伟业张思德,停战以后红孩子,风筝,少年彭德怀,东山学堂,白求恩大夫,粮食,地下尖兵,锦上添花,洪湖赤卫队,啊摇篮,火烧圆明园,神鞭,红旗谱,所有轰动一时的红色经典都遭到恶意打压,这是为什么,有些家伙刷分带着可耻政治任务而来
谍战片《一号目标》由翟俊杰、翟小兴父子档执导,翟俊杰导演曾拍摄过《大决战》、《血战台儿庄》等经典战争电影,作为八一厂的老导演,他对于战争年代题材的影片由丰富的经验。
《一号目标》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南京,此时内战一触即发,一批38人的顶尖军事精英正启航赴美,然而一本意外遗失的笔记,揭露了这份名单中存在卧底。
在特工遍布的南京,美蒋特务暗中勾结,计划除掉名单中的卧底“一号目标”。
在这个特殊敏感的时期,中共中央的一名首长来到南京进行斡旋谈判,而孙茜正是饰演首张的随行翻译何海宁,一名进步的革命女青年形象。
身穿旗袍、头上扎了两条辫子,一下子就回到了民国时代,一个清新秀丽的女知识分子形象在银幕上脱颖而出。
孙茜饰演的何海宁每每一出场就是一个亮点,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她的角色也起到了缓和紧张氛围的作用。
作为首长的翻译,孙茜饰演的何海宁当然不仅仅简单的语言翻译那么简单。
这个云谲波诡的年代,而且还是在当时的中心南京,一切疏忽大意都会遭来意想不到的横祸。
随即应变自然是随行人员必备的素质,同时正直勇敢也是必不可少,何海宁虽然年轻,但是投身于革命就必须无所畏惧,这样强大的心理素质铸就了她稳重的工作风格。
孙茜很好地把握住人物的气质和举止,把一个机敏而淳朴的革命女青年形象诠释得非常到位。
作为一名演员,孙茜的戏路非常宽广。
她出道以来,先后出演了《金婚风雨情》、《后宫甄嬛传》、《三进山城》、《怪医文三块》等多部热门电视剧,在电视荧屏上被观众熟悉之后,走上大银幕的孙茜仍然以出色的表演被观众记住。
她饰演角色没有太多限制,而且不会拘泥于某一个类型,对于年轻演员而言,这是很可贵的。
同时,今年孙茜在大银幕上的表现也令人瞩目,除了《一号目标》、还有《我的青春蜜友》,现在与张亮和董洁拍的《六次离别》,这些电影作品说明孙茜转战大银幕也是收获颇丰。
在《一号目标》的年代里,英雄不是最耀眼的,面皮和人心很少是一模一样的。
监视&跟踪--获取情报--被假信息迷惑--再获取新的情报,周而复始,环环相扣后才能小步推进。
谁是一号目标?
他究竟有什么通天的本领,惹来这么多人下如此大的功夫去挖?
这个谜团在巧妙的剧情设计和讲述手法下,牢牢地抓着观众的注意力不放,越滚越大地一口气冲向了终点。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标题是调侃了《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倒不是我喜欢生搬硬套或耍滑头,而是真心觉得,这两部片之间确实存在多处相似。
上世纪东西方的冷战,尤其是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柏林墙高高耸立的那一段时期,是美苏间谍较量的高峰时段,是世界谍报活动的黄金年代。
我一直认为,我国从抗日战争结束,到国共撕破脸皮兵戎相见之间那短暂的和平时期,是堪比冷战、书写谍战故事的绝佳背景。
近十年来,我认真看完的国产剧只有一部《潜伏》,其主要情节就大致集中在这个时期。
可惜这段日子太短,否则以国人对政治智谋的钟爱程度,华语文学界肯定能出几个勒卡雷,陆德伦,克兰西这样的间谍小说巨匠。
言归正传,看《一号目标》时,我脑海里不断闪过《锅匠》的画面。
那部电影我看了两部,又参照了原著才大致搞懂来龙去脉。
两部电影在很多方面,大有“同父异母”之嫌。
情节均是围绕一个内鬼展开,那边圆场管人叫“鼹鼠”,咱们叫他“暗桩”;两个故事的立场正好颠倒,《锅匠》是要找内鬼,本片则是保护内鬼不暴露;周恩来就是圆场的乔治•史迈利,吕一然就是苏俄特务头子卡拉;故事起因也大致相同,都是某个大人物犯了错,人家是老总判断失误,导致布达佩斯传递情报失利,特工人员被害,本片是周恩来在美军飞机遗失一本笔记,导致暗桩身份的蛛丝马迹泄露给美方和国民党,而且两片的内鬼都是一桩旧案的主要嫌疑犯之一;史迈利设圈套,逮住鼹鼠,吕一然也布陷阱,但被周恩来和手下智破,无功折返,两片结尾都以从容不迫、和风细雨的姿态宣告胜利。
这两部电影,都是把迷你剧的容量浓缩到一部电影,副作用就是理解障碍。
《锅匠》的晦涩相信看过的朋友都有体会,《一号目标》也很考验理解力,半年多的时间跨度,超过10个主要角色,全在100多分钟里说清,整体而言算得上有条不紊,聚精会神的话,不难跟上,但也只能说清,做不到说透。
角色出场时,也没法遵循常规的戏剧套路,用对白、文件等手法自然而然带出姓名背景,要像老版《三国演义》一样不断出字幕。
笔者这互联网泡出来的一代,要不是对民国史略有了解,根本来不及阅读那些竖排的字,也许年长一些的观众会有亲切感。
影片转场很多,极少有超过一分钟的场景,还有多处将两三个阵营交叉剪辑的片段,都给人仓促之感,不够时间深入地体验情绪。
戏剧冲突来不及深入时,常常借助配乐来助推一把,影院里不时轰然作响,比昨天看《X战警》还爆发。
当然,归根到底,本片和西方谍战片还是有根本上的区别。
开头烫金的立体大字一出来,配上那常伴红色经典的音乐,就知道这不是《听风者》那种浪漫主义戏说,而是我国特色——主旋律。
如今的主旋律比样板戏年代时髦了不少,除了拍摄手法更商业,还加入许多含蓄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标志意识形态上的悄然转变。
可以举片中的仪式为例子,有两场婚礼,共产党的中式和国民党的西式,婚礼是礼仪和文化的展示,象征意味非常强烈,影片是国共双方在美国调停之下的博弈,表面上,国民党的风俗更接近美国的西方文化,赢得胜利的盘面更大,但细看,马歇尔将军对京剧赞不绝口,并据此改变战略,而周恩来娴熟的交谊舞、对自助餐的热爱,则在说明,共产党骨子里比国民党更能认清局面,也更有资格赢得未来,在这里,只能替蒋公道一声惋惜了。
(文/方聿南)
演的太差劲了 表演的太浮夸了吧?
真实情况下会像电影里边那样讲话?
做事?
一看就是演戏 毫无真实感这样的题材不要让这么烂的团队来拍 好的题材太少了 要拍就认真的拍 不要拍烂片.....................................................................
一直以来,华语电影中,只有谍战片一直保持着金身不坏的辉煌战绩,无论是《风声》、《东风雨》还是《听风者》,都是故事、表演、制作并重的佳作。
《风声》监制陈国富的新作《一号目标》如今又悍然来袭,或将成为今年华语谍战片中的精品。
如果说电影《风声》是将几位嫌疑犯囚禁一室,寻找到底谁是“老鬼”,成就了一部“密室”的电影,那么《一号目标》无疑是敞开的放任几个嫌疑人员各自行动,来找出到底谁是“一号目标”,影片的格局将更为开阔。
目前对比既往的几部谍战片,《风声》侧重的是收网之后的刑侦手段与牢狱之争,其实已经是鱼死网破的最终决战,《听风者》是专注于密电码的设定与破译,可以视为惊涛骇浪的隐性战场,《东风雨》则是更多的探究了关乎革命信仰和兄弟情谊的激烈斗争,而《一号目标》无疑另辟捷径,将视线对准了情报的传递方法,这一充满高智慧且无比神秘的信息流手段,影片因此充满了种种意想不到的惊奇体验。
《一号目标》的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来自于真正的史实,本片则选取了在1946年,内战伊始之际,因周恩来遗失了一个笔记本,惊动的国共两党各路人马,以及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等代表的国际反共势力,所引发的一场明争暗斗的谍报大战。
影片男主角——熊向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可称为内战时期的中国第一卧底,藏身敌营12年,官至国民党大将“西北王”胡宗南的贴身秘书,用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当年的话说,他是一个人顶几个师的兵力的超级英雄,几经风浪,多少惊险,远胜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所看到的谍战故事。
周恩来在谈到共产党的谍报人员时曾称赞:“我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情报人员工作卓越,李克农、钱壮飞和胡底属于前三杰;解放战争期间,又有三位突出的情报人员(熊向晖、陈忠经和申健),同样一人能敌万千军,创造了情报工作的奇迹。
他们就是后三杰。
”其中,熊向晖与周恩来交集非常多,不仅在影片中,故事由周恩来而起,而且在现实中,熊向晖也一直与周恩来脱不开关系,从工作源头而言,他是因为在1937年与周恩来有了一次会面,才坚定不移的走上了在隐秘战线革命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开始了他20多年的外交生涯。
在诸多重要的外交场合中,熊向晖都以“总理助手”的身份出现。
从胡宗南的贴身秘书,到周恩来的机要助手,熊向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但在他最危险的卧底生涯中,无疑是每天都在刀口上舔血,《一号目标》就是其中的一次危机。
片中周恩来所遗失的笔记本中,有关于国民党38名精英中有共军卧底的重要线索,因此,不仅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大猜忌,而且也令熊向晖的身份险些败露,如何保全自己,搞乱敌人,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尤其重要,惊险的故事,就在影片《一号目标》中为观众展开了。
本片由这部翟俊杰和翟小兴父子联合执导,蒋勤勤、刘小锋、孙茜联袂主演,金牌监制陈国富亲力监制,品质毋庸置疑,值得推荐。
“谍战”一直都是近些年的影视剧热点题材,但也是极为难拍的题材,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并不多,《一号目标》这部电影制作精良的谍战电影,在悬疑上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本片涉及到共产党、国民党还有美国军方的众多大人物,从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到蒋介石、宋美龄、胡宗南等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皆在影片里登场,这场风云波诡的谍战也影响到当时解放战争和中国历史的走向。
故事发生在1946年解放战争前的南京,国共两党正处于和谈的最后时期,究竟中国是否会进入内战,整个民族是否要自相残杀,此刻正处在十字路口至上,而影片中的熊向晖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龙潭三杰“后三杰”之首,在抗日期间和解放战争初期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特殊贡献,毛泽东曾称赞熊向晖“一人可以顶几个师”。
《一号目标》表现了他众多传奇事迹的一个特殊而又最危险的阶段。
影片从一开始就悬疑丛生,不得不说,蒋勤勤在这部电影里是最为出彩的一个角色,她所演的女特工吕一然,智慧漂亮、精明干练、气质独特,是情节不断推进发展的关键人物。
近些年蒋勤勤因为结婚生子,而很少出现在大银幕上,这次华丽的回归,也让喜欢她的观众们欣喜不已,并不是因为她是大明星而这么说,因为只有演得符合角色,为角色大加分的演员才是好演员,明星的光环是建立在对于角色淋漓尽致的诠释之上的。
导演翟俊杰擅长拍战争巨制,这次和儿子翟小兴联合执导这部《一号目标》,则把悬疑性做到了极致,这也是影片颇具商业元素的重要一点。
在真相层层剥开之前,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局,国民党情报部门布下的天罗地网也让观众对“一号目标”捏了一把冷汗,谍战戏最吸引人的也是命悬一线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在影院里看时,每一个线索都意味着潜伏人员的生与死,还有整个大计划的成败,那种随时会“翻盘”的可能,让影片的情节跌宕起伏。
如果国家对于谍战类型影片能够给予更大的审查空间,我想这种类型片会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谍战戏是要忠于历史,但同样吸引眼球的是能够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呈现在大银幕上,《一号目标》已经走出了很不错的一步,革命前辈们,尤其是地下阵线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也许可以更多的解密给公众,当年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着他们并不为人知的身影在后面,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优秀的谍战戏能够拍出来,我想我肯定会买票来支持的。
★★★★★虽然有些问题,但还是高分支持一个
原本想打三星 或者四星 ,无奈果粉脑残太多,只能中和一下
对任务的化妆,动作特点表现是很到位的,但是就剧情来说,根本没有谍战片的节奏,很平淡的,甚至连紧张对战,大家内心思想的描述都没有。 周恩来演得很好。
伍豪魅力无穷啊
未能全剧看完,看了后半部分,谍战不悬疑、不惊险,结尾虎头蛇尾。
挺新颖的剧情,一号目标魅力无穷,好看。
好看
说你是米田共会不会侮辱了它呢
电影拍得还算能看,不过能不能注意一下细节啊?开场第一个镜头就出错:总理搬去梅园是1946年5月,那么1946年6月改组的“保密局”是怎么冒出来的?
剧情上不能扣人心弦,不过里面那首改编的歌曲挺不错,加一分
够味。
基本是符合史实的
淮安话讲的也太不伦不类了,蒋勤勤挺美。
这种题材还是拍电视剧电视上放放得了,那一头黑发染得跟假的似的,地下党拆台这种事即使拍的再正义也是下作的事。
硬伤是有的,但架不住这段故事本身精彩
电视电影的质感,尴尬的台词,端着的语气,强行抬高的主旋律
只为看蒋勤勤
被海报上的陈国富监制和“风声再起”四个字深深吸引…哦没起来啊
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低,电影里各种演技派头脑风暴难得看得不过瘾么?这种题材的国产电影难道不比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精彩??
还不错